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政治:《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政治:《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常识》中的重要考点;•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素养。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常识》中的重要考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市场均衡与价格变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活动与资源配置;•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货币的作用;•供给与需求;•价格弹性;•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与稀缺性;•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3.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个人理财与消费决策;•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4.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素养•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培养经济实践能力;•关注经济问题,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提高经济判断能力,合理应对经济风险。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四、教学步骤1.引入介绍《经济学常识》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概念讲解通过课件和教材,讲解《经济学常识》中的重要概念,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
3.案例分析选择具体案例,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获取实践经验。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常识》中的重要考点时要关注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以及学生的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常识》考点的掌握情况。
同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经济专家,以加深对经济学常识的理解和应用。
〈经济常识〉第七课 复习教案
经济常识第七课复习教案一、课程复习要点在本节经济常识的复习中,我们将重点回顾以下内容:1.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市场均衡的确定和影响因素。
3.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
4.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形式。
5.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二、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和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指的是卖方愿意以一定的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指的是买方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市场中决定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供需平衡。
供需关系的核心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市场均衡点。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供给量会减少,需求量会增加,直到达到均衡。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供给量会增加,需求量会减少,同样会达到均衡。
三、市场均衡的确定和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确定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量的影响程度。
如果供给或需求的弹性较高,则价格变动对供需量的影响较小;如果弹性较低,则价格变动会导致供需量的大幅变化。
影响市场均衡的因素还包括产品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存在、市场竞争程度、政府政策等。
替代品价格的变动、竞争程度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政府政策的干预都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
四、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和影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监管者和干预者的角色。
其主要职责包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经济发展、调控市场失灵等。
政府的干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制定法律法规、监管市场行为、实施价格管制、提供公共产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
政府的干预目的是消除市场失灵或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公。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市场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可以起到修复市场机制的作用。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从购买日常用品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选修《经济学常识》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经济学常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出现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货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变。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反之,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生产萎缩,失业增加。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生产者获利减少,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价值规律还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价值规律也有其局限性,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三、企业与劳动者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
选修:《经济学常识》知识点解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从购买日常用品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选修《经济学常识》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门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商品和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以我们去超市购物为例,商品上标注的价格就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当我们用现金或电子支付购买商品时,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二、价格与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也就越高;反之,价格越低。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这就好比水果丰收时,市场上水果数量增多,价格往往会下降;而遇到自然灾害导致水果减产时,价格则会上涨。
三、消费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等。
一般来说,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会相应增加;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意愿可能会下降。
消费类型多种多样,按照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
正确的消费观包括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比如,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和需求,不盲目跟风,同时要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还为消费创造动力。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 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理解经济学的本质。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课程背景市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本章将通过对市场与竞争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市场的概念、类型和竞争机制,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竞争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分析市场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供需与价格3.1 课程背景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关系,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解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供需的基本原理;2. 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3.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供需的基本原理,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变动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价格现象的能力。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4.1 课程背景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行为。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特点,理解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教案: 经济学课程名称: 经济学年级水平: 高中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经济学在解释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重要性。
3. 了解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区别。
4. 理解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
5. 能够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讲解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区别。
3. 研究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二课时:1. 讲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2. 研究政府的经济角色和干预市场的方式。
3. 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 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和优缺点。
3. 个人作业: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市场信息,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PPT演示: 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
3. 教材: 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例题。
评估方式:1. 练习题: 出一些练习题,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表现: 根据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个人作业: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概念。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经济学常识教案
经济学常识教案导语: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管理资源以满足需求的学科。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经济体系、市场的运作规律以及个体和社会面临的经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常识。
一、导入部分1. 导入活动:教师播放相关经济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2.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经济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二、知识讲解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以及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问题的学科。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2. 基本经济概念-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 机会成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因为资源有限,选择一种方案意味着失去其他方案的机会成本。
- 边际效应: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经济活动,对总效益的影响。
- 机会主义:在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优方案。
3. 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体系: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以供需关系为基础。
- 计划经济体系: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由中央计划部门决定,价格通常由政府制定。
- 混合经济体系:市场和政府共同参与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4. 市场的运作规律- 供求关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 价格机制:价格反映了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
- 市场失灵: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时,市场失灵现象会出现。
三、案例分析1. 实际例子1: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解释通货膨胀原因:货币供应过多导致购买力下降,引发物价上涨。
- 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减少货币的实际价值,使人们的购买力减弱。
2. 实际例子2: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 解释汇率变动原因:汇率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因素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①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
• • • • 人是自利 发挥市场作用 反对国家干预 政府职能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资本积累 降低工资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外贸易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 • • • • P17探究活动 原则: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进步 缺陷 实质
比较:
劳动价值 论 亚当•斯密 二元 大卫•李嘉 一元 图 收入分配 论 二元 一元 国家贸易论 绝对成本学 说 相对成本学 说
比较:
斯密劳动价值理 李嘉图劳动价 论 值理论 不 同 点
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的 关系 商品价值的 决定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可 能有交换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肯定没有交 换价值
②绝对成本和自由贸易理论
– 贡献 • 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 局限性 • 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 • 不可能都生产一种商品
斯密矛盾或斯密难题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国富论》中从物质利 益出发论述并肯定利己主义的经济观;《道德情操 论》中又从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 理观。这种不一致被经济学家成为斯密矛盾或斯密 难题。
三、内容简介
• 教材共设五个专题。 第一专题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二专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 献 第三专题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 主 要模式 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第五专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古典经济学巨 匠的理论遗产 (专题一) 斯密 李嘉图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 济的兴起和主要模式 (专题二)
2、李嘉图
(1)李嘉图生平简介 (2)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课程标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本课程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中,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可以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鸿篇巨制──《资本论》,特别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在对比斯密和李嘉图所处时代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市场经济实践的了解,对当前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概览,有助于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涵义。
回顾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经济探讨,可感悟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认识过程,体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认清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重要性。
这正是学习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内容要求的把握(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1简述斯密所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阐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并在欧美进入了鼎盛阶段。
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正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斯密对市场经济问题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主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即“自由放任”,力图排除一切封建障碍,反对重商主义,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他认为经济自由是人的利己本性的体现,是“自然秩序”的规律性的要求。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制度,并在这个限度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2选修2 经济学常识教案
选修2 经济学常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修课《经济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深化学生对当前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编写依据其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再过20年左右,目前的在校高中学生不仅将逐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将陆续进入社会决策层。
再过30年,祖国的前途命运必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情况来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和多种就业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拉的过大等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正处在一个攻坚阶段。
这是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敏感期。
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否则,我国社会发展将出现大问题。
在此情况下,编写一本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经济学常识》教材,使学生对主要经济学派的观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中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
理想引领人生,信念鼓舞斗志。
中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值我国社会的变革时期。
这一过程是社会方方面面发生分化组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与新现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经济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摘要】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下图所示)。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4-02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
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可是对于习惯了高中传统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课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内容是全新的,是陌生的。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经济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
下面就《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法阐述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必修课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选修课内容,架起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桥梁。
(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内容。
思想政治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扩展。
其中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1《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
学生也正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知识基础上,选学《经济学常识》的。
所以,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优点、不足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等知识,分析、把握《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中的"斯密、李嘉图的经济自由理论";结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相关知识,讲授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教案
《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教案教案: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一、教学目标:1.掌握经济学基础学习知识的核心原理和概念;2.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目标;2.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概念;3.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4.经济学的学科分支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引入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经济学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和目标依次介绍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内容。
3.学习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概念讲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如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等,并解释这些原理的意义和作用。
介绍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如需求、供给、价格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际案例。
4.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如经济模型、经验分析和演绎分析等,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讲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以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5.学习经济学的学科分支和应用领域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并讲解这些学科分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6.小结和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传授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原理;2.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4.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解答题,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3.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主要针对经济学初学者,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经济学考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共计十个章节,本教案为前五个章节的详细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2. 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原理;3. 理解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基本理论;4. 熟悉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等热点问题;5. 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四章: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教学重点】供给、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价格机制的作用。
【教学难点】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变化;供给曲线的斜率变化;市场均衡的动态调整。
2.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教学重点】消费者偏好与需求曲线;生产者成本与供给曲线;利润最大化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
3.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竞争性市场的特点;企业竞争策略分析;市场势力分析。
【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竞争性市场的市场势力分析。
4. 第七章: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与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衡量与成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教学难点】潜在GDP的概念与计算;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应用。
5. 第八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重点】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乘数效应分析。
【教学难点】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政府支出与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乘数效应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阐述考点;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经济案例,提高学生应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4. 练习与测试: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经济学常识》教材分析
二、各专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专题一: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3框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框 第4框 框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学了本专题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思想: 学了本专题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思想: 充分肯定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在创立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 上的历史功绩,知道它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 上的历史功绩,知道它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建起来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建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从 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课件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课件.ppt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 晕头转向的投资者
世界经济危机(1929~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929 中领取免费食品的美国饥民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中 ~ 世界经济危机 中 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 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
二、各专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经济学常识的知识结构
来源 斯密 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
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关 系的初期探讨
借鉴
凯恩斯 新自由主义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美国 德国 日本
现代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实践
经济学常识的主要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成本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
市 市场经济模式 场
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成本价格 k 新 创 价值 造 价值 的 V 价 C 值
经济学常识教案
经济学常识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掌握供需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及措施。
二、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供需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及措施。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机会成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层面。
2. 供需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在不同价格下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并能够在不同价格下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市场均衡的原理: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的数量调整到达一种平衡状态,使市场上的价格稳定。
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及措施•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的原因: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原因。
•政府干预的措施: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进行干预。
四、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互动讨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增强思维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应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讨论的质量等。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评价: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合作程度等方面评价学生。
六、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教材(推荐使用大学经济学教材)。
•教具:投影仪、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扩展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经济学常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市场,观察并记录市场供需关系以及价格波动等情况;•扩展讨论经济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应用,如就业问题、通货膨胀等;•鼓励学生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书籍,培养经济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教案
★精选文档★2010 年高考选修课《经济学知识》考点整理教学设计2010年高考选修课《经济学知识》考点整理教学设计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亚当 ?斯密与看不见的手考点一:认识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派理论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互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派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有时表示特定物件的功效,有时表示因为据有某物而获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置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互换价值。
)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互换价值看法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互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行能有互换价值。
☆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类看法正确地揭露了价值的源泉。
( 2)1/27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互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派理论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薪资和资本收益三个部分。
(对于薪资与收益的本源。
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资料增添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
此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收益。
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薪资是雇用工人劳动的价钱,收益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己生活资料的赔偿,是他实质花费的一部分。
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2.斯密对于三种收入本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的“资本主义薪资、收益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建的价值的一部分”的看法,科学地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财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获取了自己劳动的所有成就、收益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赔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看法,则掩饰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财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高中政治选修经济常识专题一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学设计课题(章节)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课型授新课课时 3设计意图本专题从斯密、李嘉图生活的时代特征出发,分析他们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学生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专题知识是经济学常识知识的延伸,又是经济学选修知识的起始一章,因此对于本章节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理解的程度将会对以后专题产生影响,因此本章节讲解将本着扎实推进的方法而进行。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斯密所处时代的特征。
○斯密对财富的认识。
○斯密对经济学目的的认识。
○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的阶级划分理论。
○斯密的分工理论。
○斯密对如何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认识。
○斯密对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动力的认识。
○斯密对如何增进社会利益的认识。
○斯密对国家职能的认识。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李嘉图所处时代的特征。
○李嘉图对影响财富增长因素的认识。
○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李嘉图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李嘉图主张废除“谷物法”的理由。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能力目标本专题从斯密、李嘉图生活的时代特征出发,分析他们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学生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专题辩证地介绍了斯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通过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通过了解斯密与重商主义者关于财富的不同认识,以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教案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考点一:了解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
(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
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
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考点二:理解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1.斯密的分工理论⑴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⑵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③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⑶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⑷评价: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⑴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⑵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
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⑶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总结(1.2.):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3.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⑴①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②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③“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
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④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⑵评价:①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②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4.国家的职能:斯密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守夜人)考点三:了解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
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②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4.评价:(1)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2)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考点一:了解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1.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考点二:了解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
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
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
(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
((1)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
(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
)(3)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考点三:理解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2.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3.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①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注意:①开放观念和②③风险意识)④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马克思与《资本论》考点一: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⑶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⑷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考点一:了解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及意义1.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⑴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
2.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历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考点二:说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⑵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⑴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why?)⑵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why?)⑶实现优胜劣汰。
(why?)考点三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⑴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他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⑵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