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高考作文参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018届哲学第二轮专题二认识论(1)
演绎思维模型
(1)演绎思维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 (2)答题时的结论不能超出普遍的范围; (3)答案应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过程。
A
B
C
(普遍性) (特殊性) ( 具体事物)
演绎分析范式1实例——15年全国卷Ⅰ第39(2)
大前提——认识论的观点 小前提—— ①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 制约。 具体结论—— ①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 在差异; ②记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 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综合考查认识论知识 [预测题型:主观题] 1.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 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 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
►命题规律一及对策: 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2014江苏37 2013 年,以“╳╳宝 ”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 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 ,活 期存款利率为0.35% 。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 “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 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 ”、“审视和质疑 ”并存的原因。 (4 分)
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 )(2015· 海南高考,17③) 提示 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3.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 (2015· 安徽高考,10C)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讲义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提纲一、什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二、为什么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三、幼儿区域活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一、什么是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发展水平和需求,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
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
“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
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
个人观点1、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2、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3、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来进行,或者在一定时间成为集体或者小组活动的延伸。
但从内涵或者外延上来看,两者不是对等的。
(学习活动有集体、小组、个别等三种组织形式,事实上很多幼儿园或老师将区域活动等同于小组活动)二、为什么要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意味着幼儿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一)理论背景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J.Piaget)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 ——幼儿是积极主动学习者观念变化知识观即对知识的看法。
三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知识?2、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3、个人如何获得知识?新旧知识观对知识的描述和解释(是什么为什么)静态的结论性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信息的接受做的能力(会做知道怎么做)动态的过程性的开放的主观性个体性相对性意义的建构(二)政策背景《指南》:“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的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三)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指南》说明: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含word版试卷及答案)
2015年广东高考试卷分析一、卷面分析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分为六大题型,其中,第一大题是基础题,共4道,每题3分,共12分;第二大题是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及默写,其中,文言文默写主要有选择和翻译理解题,共22分,诗歌鉴赏7分,默写6分,共35分;第三道题是社科类文体阅读,单选、多选以及理解题,共16分;第四大题是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答题,共15分;第五大题是语言运用题,每题6分,共12分;第六大题就是作文。
试卷内容、题量、分值、分值比例和题型见下表:题型试卷内容题量分值分值比例(一)语文基础 4 12 约8%选择7 35 约23%选择、简答(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三)社科类文体阅读 4 16 约11%选择、简答3 15 约10%简答(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五)语言运用 2 12 约8%简答(六)作文 1 60 约40%写作二、试卷考点领域变化与难度分析表如下:题号20151 字音识记,能力层级A2 词语使用,能力层级E3 病句辨析,能力层级E4 语言连贯,能力层级E6 文言虚词,能力层级B7 文言断句,能力层级B8 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C9 (1)(2)文言翻译,能力层级B (2)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10 鉴赏内容及表现手法,能力层级D11 名篇名句识记, 33篇能力层级A12 文意理解,能力层级B13 文意理解,能力层级B14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15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16 赏析句子,能力层级C17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D18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F19 分析重要语句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C20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21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22 根据文意补充句子,能力层级E23 图表转化,能力层级E三、试卷详细情况分析第一大题前4道是基础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中学校本教材《“金手指”三步快速作文指导教材》
一中自编校本教材系列之写作篇(仅供内部使用)“金手指”三步快速作文指导教材编辑整理第一部分写作实质素养不等于应试。
考场作文的本质是“得高分”。
考试最对不起的的是文学, 因为它选拔的是官吏,而非文人,一一充其量只是个“御用文人”。
御用文人是“伪文人”,是文人中的“妓女”,一一惟有利,没有情,亦是对文学的玷污。
考场作文写不出千古流芳的文章,也不可能写出千古流芳的文章。
文学的天使一旦被功利所束缚,是无论如何飞不起来,也飞不远的!当酒喝到最烈,却没有一丝醉意,那酒就没有了意义;当我知道所做事的结果,所做之事也随之无意义。
一一写作就是创造,一直探索的永远是新世界。
写作犹如练剑。
练剑的最高境界是:弃剑诀,得剑魂。
即无招、无形、无剑。
最美的结局是死在剑下。
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写我心,抒我情。
即忘招(没有套路)、忘我(物我合一)、忘情(情景交融)。
最美的结局是一直走在写作的路上。
初学写作,学学唐朝开国大将程咬金,哪怕只有“三招半”,斧头照样勇冠三军,威慑敌胆。
关键是这三招半要炉火纯青,精益求精。
一切文学皆人学。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人写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写给人看的。
一切文学艺术都来自生活。
生活是文学艺术活生生的素材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文就是做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以载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间接经验是获得丰富素材的一种有效捷径,直接经验能够把间接经验盘活。
这是写作的两大“法宝”。
作文就是爱的表达。
爱,是大爱,是博爱。
替万物代言。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想说,能说,会说。
即想写,能写,会写。
这就是“金手指作文”的快速三步!第二部分写作现状“一看作文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
冥思苦想皱眉头,一个小时没开头。
”一、从中高考的层面看中高考是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要求考生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
传播文明,传承美德,传递正能量。
树立典范, 彰显正义,弘扬正气。
“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朴素地真实地艺术地呈献给读者:或表达兼济天下的情怀,或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或表达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或嬉笑怒骂激发读者心灵的强烈共鸣!........作文教学是个漫长的过程,正因为漫长,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浅谈新课标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走向何处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大作业题目:浅谈新课标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姓名:王佳学号:SY140945 年级:2014院系:理学院专业:学科教学(数学)专业任课教钟志勇师:2015年 1月 1日浅谈新课标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摘要:我们知道历史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脱离开来的两个方面,本文关注的是,新课标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分析了新课标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提出的具体要求,并由这些要求来检验新课标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方面的实施状况,进而作出评价。
关键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教师、学生、课程我们知道,人的认知水平是从个体直接经验的水平,逐步发展到间接经验的水平的。
按照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只有当学生已经建立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才有可能用同化接受的方法,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去掌握新的书本知识。
如果一味的重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某一方面是不可取的【1】,必须兼顾两种经验,利用两种经验各自的优点完成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从课程属性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也就是间接经验,是使学生掌握、传递并且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真切体验,也就是直接经验【2】。
关注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交融,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必然成为新课程实施重要的切入口。
继历史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纠纷之后,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各种严格、合理的要求,而且各地实施的状况也并不一致,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历史“纠纷”人类历史上一直在对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就衍生了两种不同的对立面和一个中立的态度:一个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间接经验课程;另一个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直接经验课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个体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意义构建的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
2015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重点题
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2012上)【答案】错误。
【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辨析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错误。
解析: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辨析、选择)(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是判断和确定一个社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题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然,企图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2015届《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_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 围。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 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 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略) 〖方法论〗
2、实践的基本特征(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 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 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 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其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运动。
客观存在≠Leabharlann 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 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认识论)
本专题知识范围: 包括《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 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什么是物质?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这个主题的论文应该如何写呢?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
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正确。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解析:
审 设 问 审 材 料 关键 信息 地图的绘制是在人类航海等 实践基础上逐步完成的 知识 范围 认识与实 践的关系 题 型 知 识 链 接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体现类
知 关键 信息 地图随着人类实践而 日益精准 识 链 接 审 材 料 知 关键 信息 地图的准确性被人类 航海等实践所验证 识 链 接 关键 信息 现在的地图更好地满 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 需要 知 识 链 接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二、真理
1.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 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三、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 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 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 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 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所以能够检 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 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基 础 整 合 热 点 聚 焦
考 点 突 破 易 错 演 练
基础整合
浅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浅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作者:汤忠良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5期“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其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
直接经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参与而获得的感性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凭借书本等各种文字记载所获得的知识。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
直接经验为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撑和生长点,而间接经验又为直接经验提供事实和价值的解释。
以往学生的学习都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因为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产生对学生来说不可能再次亲身参与,唯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它们传授给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片面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而忽视了直接经验的感知,那么这种教育模式会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愈走愈远。
因而,近年来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正致力于对这种片面化进行校正,努力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把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引向生活世界,引向具体的生活实践领域,完善个体发展和创新能力,力求摆脱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和学生“读死书”的局面。
新课程针对现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了几个方面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
尽管新课程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中小学课程现实的问题,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非常重视国际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国家、地方与学校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扩大学校课程的自主权等等。
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有四方面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师,他们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满打满算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例谈语文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
例谈语文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作者:马忠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20期人生经验分两种:一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亲自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知识;二为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而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取决于更多的实践。
现行的语文课程学习,对间接经验的学习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而在走进新课程之后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行,而后知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隔膜,一些本身具有极高情感价值的文章,学生并不能投入其境而深受其感染。
如,《背影》《永久的悔》《阿炳在1950》等。
《背影》的故事发生在作者20岁的时候,那时的“我”总是觉得自己“聪明”,而父亲太“迂”。
当《背影》问世的时候,作者已届27岁,此时的“我”才对父亲的爱子之心有了深切的体会与感受。
要求八年级的学生完全领悟作品的内涵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学生可能会认为《背影》的故事不新奇,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是很平常的事,因而对作品“没感觉”。
对此,可以采用介入学生生活的办法来达到感情突破。
在寄宿制的学校里,绝大部分学生周末才回家,《背影》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为了上好这篇课文,可以对教学进行调整,将《背影》放在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一来上。
在第一周的周末,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身体力行。
作业要求是:(一)代替父母干整整一天的家务、农活或工作。
(二)这个作业必须要不打折扣地完成。
(三)把自己完成作业之后的感受写到日记本里,准备下周语文课上交流。
在第二周星期一语文课的交流中,有一位学生的故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位来自乡下的男生,他说:“我家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我是唯一的男孩,为了让我学有所成,所有的农活都是父母与姐姐们干的,就连妹妹也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家务。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文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文英文回答:Direct and indirect experiences play contrasting yet complementary roles in shap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Direct experiences involve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immersion in an activity or event, while indirect experiences are gained through secondhand accounts, such as reading, watching, or being told by others. Both types of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and growth, but in distinct ways.Direct experiences offer unparalleled authenticity and immediacy. By engaging in an activity ourselves, we gain firsthand insights into its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Wefeel the emotions, encounter the challenges, and witness the consequences firsthand, leaving a profound imprint on our memory and understanding. For instance, a child who plays soccer regularly develops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sport's rules, strategies, and physical demands thansomeone who only watches it on television.However, direct experiences can also be limited in scope and perspective. Our personal involvement may blind us to alternative viewpoints or hinder our ability 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 objectively. Moreover, direct experiences can be costly, time-consuming, or even dangerous. For example, a student who travels to a foreign country to study may gain invaluable cultural knowledge, but it might also be an expensive and potentially risky endeavor.Indirect experiences,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 access to a broader rang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Through books, films, or conversations with others, we can learn about events, cultures, and idea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inaccessible to us. Indirect experiences allow us to expand our horizons, develop empathy, and gain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For instance, reading a novel about the Holocaust can provide a power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horrors of war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Yet, indirect experiences can also be less immersiveand engaging. They lack the sensory richness and emotional depth of direct experiences, which can make it harder to retain and apply the knowledge gained. Additionally,indirect experiences may be filtered through the biases or perspectives of the source, potentially introducing inaccuracies or distortions. For example, a documentary about climate change may present only one side of the issue, leaving viewers with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In conclusion,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lbeit in complementary ways. Direct experiences offer unparalleled authenticity and immediacy, while indirect experiences provide a broader rang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By balancing both types of experiences, we can develop a richer, more informed, and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中文回答: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扮演着相互对比但又相互补充的角色。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作文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经验就像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而这明灯又分为间接
经验和直接经验。
先说这间接经验,那可真是个好东西!它就像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藏地图。
比如说,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听别人讲的故事和道理,这都是间接
经验。
打个比方,我们没亲自去月球溜达过,但通过书本和科学报道,我们能
知道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没有嫦娥和玉兔。
这就是间接经验的厉害之处,能让
我们快速了解那些自己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再聊聊直接经验,这可是实打实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
就像你第一次学骑
自行车,摔得鼻青脸肿,但最后终于掌握了平衡,能自由驰骋。
那种感受,那
种成就感,是任何间接经验都无法替代的。
或者第一次下厨做饭,手忙脚乱,
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菜炒糊了,但多试几次,自己也能做出美味佳肴。
直接经验
虽然可能伴随着挫折和失败,但它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事情的全过程,刻骨
铭心。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就像一对好兄弟,相辅相成。
光有间接经验,那就
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假把式;光有直接经验,那可能会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费力不讨好。
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创业不容易,要做好各种准备,这是间接经验。
但当你自己真正去创业,面对各种难题,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直接经验。
把别人的告诫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才能让创业之路走得更稳当。
所以啊,咱们在生活中,既要多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少走弯路;又要勇敢地去尝试,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精彩!。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作文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作文咱这一辈子啊,经验可是个宝。
经验还分两种,一种叫间接经验,一种叫直接经验。
先说这间接经验,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咱从书本里、从别人的嘴里听来的那些知识和教训,都算间接经验。
比如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们经历得多,他们说的那些话,就是他们积累的间接经验,告诉咱别走弯路。
还有那些历史故事,什么诸葛亮的智谋啦,关羽的义气啦,这都是咱们能学习借鉴的间接经验。
就好像有人已经在前面探过路,告诉咱哪里有坑,哪里有宝。
可光有间接经验也不行,还得有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那可是亲身体验,实打实自己经历过的。
比如说学游泳,你看再多的游泳教学视频,听再多的技巧讲解,不亲自跳进水里扑腾几下,那永远也学不会。
再比如说,第一次谈恋爱,别人跟你说再多恋爱的经验,等自己真正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心跳加速、不知所措的感觉,还得自己去感受。
间接经验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直接经验能让我们深刻体会。
这就好比炒菜,菜谱是间接经验,告诉你放多少盐、多少油,怎么个步骤。
但真正炒出那盘菜,闻着那香味,尝着那味道,这是直接经验带来的满足。
有时候,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还会打架。
别人都说榴莲臭,可自己鼓起勇气尝一口,发现还挺香,这就是直接经验推翻了间接经验。
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靠着间接经验做个参考,再用直接经验去验证和补充,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游刃有余。
所以啊,咱们既要多听听别人的经验,多读书、多学习,也要勇敢地去尝试、去实践,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
这样,人生这道菜才能炒得有滋有味!。
直接经验胜于间接经验的六级作文
直接经验胜于间接经验的六级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嘿,直接经验可太重要啦!》“哎呀,这道题到底该怎么做呀!”我愁眉苦脸地对着书本抱怨。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正为一道数学难题绞尽脑汁。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笑着说:“你呀,别光想着从书本里找答案,自己动手试试呀,直接经验可比间接经验有用多啦。
”我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能从书上学到方法不就行了嘛。
”妈妈摇摇头,拉着我来到厨房。
“今天我们来做蛋糕,你看看是看菜谱做容易,还是自己动手摸索着做有意思。
”妈妈边说边开始准备材料。
我看着妈妈熟练地拿出面粉、鸡蛋、白糖等,心里还在嘀咕,不就是做个蛋糕嘛,有什么难的。
妈妈把一部分材料递给我:“来,你先试试把鸡蛋打散。
”我拿起筷子就开始搅拌,结果弄得满手都是蛋液,还溅到了脸上。
我气恼地叫起来:“哎呀,怎么这么难呀!”妈妈笑着说:“别着急,慢慢来。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一点点地掌握了技巧,终于把鸡蛋打散了。
接着我们又一起完成了其他步骤,把蛋糕放进了烤箱。
等待的过程中,我忽然明白了妈妈的用意。
“妈妈,我好像懂了,就像做蛋糕,自己亲手做过了,才知道那些步骤的意义,光看菜谱是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的。
”我兴奋地说。
妈妈点点头:“对呀,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直接经验会让你收获更多。
”当蛋糕出炉的那一刻,我闻着那香甜的味道,心里满是成就感。
我知道,这是自己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快乐,远比从书本上看到别人做蛋糕的描述要真切得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接经验固然重要,可以让我们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但直接经验却能让我们真正地理解和感受事物。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对世界更深刻的认知之门。
我们可以从书本上知道花是五颜六色的,但只有亲自去花园看看,才能真正领略到花朵的美丽和芬芳;我们可以从别人口中得知爬山的艰辛,但只有自己亲自去攀登,才会懂得坚持的意义。
所以呀,别总是依赖间接经验,大胆地去亲身体验吧,因为直接经验胜于间接经验,它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示例范文第二篇:《嘿,直接经验才最牛!》“哎呀,你怎么又把碗给打碎啦!”妈妈的声音在厨房里响起。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哲学家名言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他们试图通过这两种不同的经验来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并探讨这种认识方式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哲学家对这两种经验的看法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一、直接经验的含义直接经验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接触世界而获取的经验。
这种经验是基于个体的感知和直接观察,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比如人们通过眼睛看到一片美丽的风景、通过嗅觉闻到鲜花的芬芳、通过触觉感知到物体的温度,这些都是直接经验的一种体现。
直接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二、间接经验的含义间接经验是指通过其他渠道或媒介获取的经验。
它不是基于个体的直接感知和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来获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比如通过书籍了解历史事件、通过电影了解异国风情、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这些都是间接经验的例子。
间接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拓展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哲学家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看法哲学家们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直接经验是虚幻的世界的影子,真正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和思维来获取。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直接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感知和直接观察才能获得真知。
康德认为间接经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感觉和直接观察往往是主观的和片面的,而只有通过理性和思维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经验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和真实性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间接经验则帮助我们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拓展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间接经验带来的多样化和广泛性使我们能够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事物和现象。
五、总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
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获得的经验,而间接经验是通过他人的描述、书籍、媒体等途径获取的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补充,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直接经验是我们最直接的感知方式,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我们亲自品尝美食、亲自观赏景色、亲自参与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的。
直接经验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直接经验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让我们亲身感受事物的存在和变化。
然而,直接经验也有其局限性。
我们的感知能力和经验有限,不能涵盖所有的事物和情况。
而间接经验则通过他人的描述、书籍、媒体等途径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和描述,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例如,我们通过书籍了解历史事件、通过电视报道了解国内外的新闻,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的。
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事物和情况,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直接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感知和亲身的体验,而间接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直接经验可以验证和修正间接经验的内容,而间接经验可以拓展和丰富直接经验的范围。
通过两者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可以通过言语和文字等方式转化为间接经验,与他人分享。
而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想象转化为直接经验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小说来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时间接经验通过我们的想象力转化为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两种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直接经验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间接经验通过他人的描述、书籍、媒体等途径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015广东高考作文参考答案
我们感知自然、探索世界基本上有两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亲身实践获得的信息、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书本、网络、科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途径获得的信息。
直接经验是亲身经历,亲自实践,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亲近自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脉搏,感受到更多的自然气息、细节,体验到实践过程的乐趣,但是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信息、知识就相当有限。
间接经验通过书本、网络、科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途径,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弥补了直接经验的不足,但是间接经验未能够亲自接触自然,无法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乐趣。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等等说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
通过亲自实践的直接经验可以发现问题,获得经验教训,但是付出的代价往往比较大。
而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信息、教训,并采取预防措施,付出的代价往往较小,收效却显著。
例如,安全事故的经验教训,对当事人来说是直接经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惨痛的,而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可贵的,付出的代价较小。
但是,只有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也是不足的。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直接经验可以发现间接经验的不足,可以完善和发展间接经验,实践促进认识的发展,使认识得到完善。
在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中华学子,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掌握国内外先进文化知识,积累丰富的间接经验,但同时,我们不能只读书,而不参加社会实践,而应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促进我们掌握知识的动力,在实践中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
我们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