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晋教版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地理黄土高原.d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地理教案xx 单位六家子完全中学学科地理教师探究新知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指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地区有哪些危害?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哪些危害?承转过渡: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在地形上有什么共同点?三:生态建设,保持水土让学生看幻灯片---黄土高原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其构成的恶性循环,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
播放幻灯片提问:1、坡地是如何治理的?2沟谷地带是如何治理的?阅读理解自主学习重在理解课题xx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
知识与技能:2、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的办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教法运用图文研讨分析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成因教具地图、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意图导入新课下面屏幕上依次出现的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区域---黄土高原。
学生回答激发兴趣主动归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貌特征、成因及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从儿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知识概括突出重点探究新知一、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完成22页‘‘学习行动’’,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我们家乡有没有黄土?你知道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多少?讲解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地貌特征指导学生看大屏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重在观察得出结论描述特征思维训练放幻灯片,填空。
上述关系说明了这种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一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在经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后,——。
因此,要治理,就要加强——-建设,改善——-。
练习反馈拓展思维课外延伸为什么黄土高原易于发生水土流失?课后巩固板书设计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2、地貌特征3、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说课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掌握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掌握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2)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
(3)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山西太原晋教版)
第五章 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1.我国可以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2.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
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公格尔是最高峰,北坡峻巍,南坡平缓。
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湖,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雅鲁藏布江流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4. 岭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地区,主体位于省境,最高峰为太白山。
岭北坡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岭南部少受寒冷和冻害影响;夏季拦截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加大了岭南北降水量的差异。
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
5. 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河流是否有结冰期的界线。
6. 北方、南方地区概况原呈串珠状,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8. 住宅朝南,在盛夏太阳高度角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较少,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在隆冬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同时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使更多斜射的太线进入室,提高室温度。
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6.1 东北地区1. 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的东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
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蒙古、俄罗斯相邻。
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形成山水环绕(平原——山地——界河)的地表形态。
气候特点为长冬、严寒。
(纬度高,距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较近)2. 支流以我国境的松花江为最大。
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开始
视频
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视频,以及上节 课所学内容组内讨论老师 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总结黄 土高原流失的自然原因,展 示 PPT 课件。
教师让学生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自然原因,结合实际讨论水土 流失的人为原因
学生回答
得出水土流失
的自然原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展示 PPT 课件
要求,选择了适合八年级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设计,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牢牢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附表 2 评价量规
结构
单项指标
评价等级
指标
优
良 一般
≥90 分 76-89 60-75
选题 新颖独特,体现创新性(10 分)
(20 分) 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10 分)
内容完备,包含教学目标、教学
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语句表述科学、准确、符合规范
(6 分)
总分
差 <60 分
得分
3 应用
常 规 课 展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 创设情境
件
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
设疑
应用
常 规 课 通过上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通 设疑思辨 边播放,边讲
件
过 PPT 讲解
呈现过程 解 解释原理
注:
1. 媒体类型有: -常规的媒体: 实物、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
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年 学生是广东省的学生
级
2、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
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节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重要研究的跨省区域,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2.四季的形成。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2.分析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水土流失的解决方案。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土流失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黄土高原的图片和案例资料。
2.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3.准备课堂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土流失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呈现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土流失的解决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治理措施,进行讨论和展示。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本课内容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前三个框题。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第一课时,也是分区域学习《中国地理》的所学习的第二个地区。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行介绍。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探究有其必要性。
本课既要对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又要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有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对黄河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在以“引起兴趣—引导思考—分析问题”为主。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好的参与学习,融入课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 了解“风成说”,辨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
过程与方法:1.运用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自然条件。
2.小组合作探究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综合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推理导致的严重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体会到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获奖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课题】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地理助学、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MV,请同学边听,边看,边记录下再歌词及图画中出现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事物。
并进行展示。
学生展示在歌曲中捕捉到的与黄土高原有关的词语:背景中的:安塞腰鼓、窑洞、黄河、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歌词中的:大风从坡上刮过,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照着我的窑洞,身边这条黄河通过播视频,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通过歌曲及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壮美以及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那么黄土高原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预习说出你知道的本区域的地理事物学生结合地图册中气候图、降水图等进行预习展示,完成问展示①位于区域,②第阶梯,③风区,④温度带,⑤河流过,⑥主要作物,⑦熟制,⑧民居,⑨气候类型,题。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阶梯,③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区,④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⑤黄土高原上有黄河流过,⑥黄土高原上主要作物是谷子,⑦黄土高原熟制大多一年一熟,⑧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是窑洞,⑨黄土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季风,通过预习展示,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等情况有了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风成说”,以及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结合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及特点,分析其原因,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原理的方法。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分析总结出黄土高原的成因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知道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成因、地貌特点及类型,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风成说”及地貌特点。
2.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二)教学难点1.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的黄土地貌类型。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实验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中国是世界第三领土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看一看反映是什么地形区?这一地形区有哪些鲜明的特征呢?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活动1:“聚焦黄土高原”1.导语:同学们,提到黄土高原,大家都很感兴趣,知道的一定不少,你能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吗?(学生畅所欲言,提到黄土、窑洞、延安、信天游……)提到黄土高原,大家都知道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土人情。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5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其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影响深远。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水土流失问题可能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土流失问题。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讲授法:教师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础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用于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色吗?”让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题目: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b.讨论水土流失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c.思考如何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根底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开展观。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答复,师出示答案)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答复)(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5、证据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出最佳治理方案。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强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治理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设计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地理特征。
3. 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黄土丘陵、沟壑纵横。
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干旱、半干旱气候。
4. 黄土高原的土壤特征:黄土地貌、土壤贫瘠。
5.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影响。
教学活动:1. 地图分析: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地形特征观察: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如黄土丘陵和沟壑纵横。
3. 气候特征讨论:让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如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4. 土壤特征探究:让学生探究黄土高原的土壤特征,如黄土地貌和土壤贫瘠。
5. 案例研究:让学生研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影响,如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适应性。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地退化。
2. 黄土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草原、荒漠草原、灌木丛。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教学活动:1. 生态环境特点讨论:让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如干旱和土地退化。
2. 植被类型观察: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如草原、荒漠草原和灌木丛。
3. 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让学生研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及其适应性。
3. 了解黄土高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特点: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地贫瘠。
2. 黄土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豆类、油料作物。
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全能冲刺 专题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解析版)
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专题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知识梳理1. 黄土高原基本情况:2.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
4.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地表植被稀疏,且降水集中,再加上人口增长太快,粮食和燃料不够,人们到处毁林开荒,使黄土高原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以黄河中游的晋西、陕北最为突出。
5.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后果: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河床抬高,水库、湖泊变浅,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
7.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种草、种灌木、种树)、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坡耕地修梯田、沟壑区打坝淤地)、农业措施(改变牲畜放养方式、改变耕作方式)。
9. 黄土高原蕴藏丰富的能资。
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品质优良,被称为“乌金高原”。
其中山西省煤炭储量和产量最大。
10. 陕西、山西、内蒙古接壤地区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
这里的煤发热量高、埋藏浅,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
11. 陕甘宁接壤地区的长庆气田是我国最大的气田之一。
13. 兰州是机械制造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西安是机械制造工业、飞机制造工业中心;河津有亚洲最大炼铝工业基地;太原是“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太钢是我国最大的特种钢基地。
14. 黄土高原发展炼铝、电力等工业部门原因:有丰富的煤炭资,为发展电力工业提供有利条件;有丰富铝矿资和能资,电力工业又为炼铝工业提供动力条件。
15. 露天煤矿复垦的好处:不会破坏大面积土地和植被,减少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增加了绿化面积,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矿区的环境,有利于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干旱B.盐碱C.洪涝D.水土流失【分析】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解答】解:据历史考证,黄土高原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黄土铺就的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能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型特征。
3、能根据资料分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认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教学难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补充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播放完毕教师总结:大家很想继续听吧,的确,看画面中厚厚的黄土地,黄黄的黄河水,一群群的牛羊,一孔孔的窑洞还有可爱的小朋友;听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的优美乐曲,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大家一种美的享受。
大家知道画面中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答:黄土高原)大家想不想知道如此厚重的黄土从哪儿来的,经过岁月的雕饰现在的他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样的面貌?(学生答:想)我们的家乡也在黄土高原上,我们的确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脚下这片作为我们衣食父母的黄土地。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内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板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设计意图】:用歌曲激起学生兴趣,结合教师的总结提问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承接:我们先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一下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组图片给大学视觉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答:厚厚的黄土层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实际上就是黄土铺就的高原。
板书:一、黄土铺就的高原【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初步的直观认知,保持继续探求的兴趣。
承转:这里的黄土高原举世瞩目,无论从广度还是厚度上都有其独特性,那么它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请大家齐读课本23页从数据中感知我国黄土高原的独特。
学生:朗读课本内容教师提问:从这些数据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我国黄土有哪些独特性呢?学生总结: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黄土地形类型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独特,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
承转:如此大规模的黄土高原究竟在哪儿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1、位置与范围学生:读教材图6.23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掌握,同桌之间合作相互指图给对方表述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待学生学习完成之后,请部分同学在大屏幕上指出位置和范围,并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和从图中读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强化其形成“脑地图”。
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承转:大屏幕出示图片同时提问如此大范围的黄土从哪儿来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请大家阅读信息传递从中寻找答案,要认真阅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表述黄土高原的成因。
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教师:通过对信息传递的阅读,大家知道黄土从哪儿来的吗?学生:风从西北荒漠地区吹来的。
教师总结“风成说”的主要观点:西北处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候干旱多沙漠,同时这里也是冬季风源地,强大的的西北风夹杂着碎石一路向东南方向吹去,颗粒较大的沙石降落在附近形成戈壁,颗粒较小的细沙会被吹的稍远一点然后降落形成了片片沙漠,质最轻的细小粉砂和黏土则吹的最远,随风一路向东南吹去,随着风力的减弱和秦岭山脉的阻挡便降落下来,形成了浩海的黄土高原。
这是风成说的观点。
风成说只是一种假说,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有很多种学说,还有“雨成说”、“风水雨相说”等。
“风成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学说。
承转:根据这种学说黄土高原最初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面,那么,经过岁月的雕塑,今天的黄土高原是怎样的面貌呢?接下来我们去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板书:2、地表形态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7页,然后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种类,二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教师:通过阅读课本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有哪几种?其特征是什么?学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地表形态钱够万壑板书:(1)、种类:塬梁峁(2)、特征:千沟万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图片再次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图片(一)黄土塬。
教师提问引导分析:大家看黄土塬具有什么特点呢?先看塬面的大小怎么样?起伏状况怎么样?再看塬边的平整状况怎么样?,好像被刀子切割、侵蚀过一样,只是程度(较轻),因此可作为良好的耕作区。
学生回答:塬面较大,比较平坦,塬边被侵蚀过,只是程度较轻。
教师总结:黄土塬比较平整,面积较大,被侵蚀的程度较轻,因此是良好的耕作区。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二)黄土梁教师问题引导分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黄土梁有什么特点?并与黄土塬比较。
学生回答:与黄土塬相比较黄土梁的面较小且成长条状的,周边被很深的沟谷分开,与黄土塬相比,黄土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较大。
教师总结:黄土塬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梁。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三)黄土峁师生共同分析:与黄土梁相比黄土峁的面(更小且呈圆形),四周都别沟谷分开,与黄土梁相比,黄土峁被切割侵蚀的程度(更大)。
黄土梁再进一步的侵蚀就会变成黄土峁。
如果说塬是一个面的话,梁就是线,如果说梁是线的话,峁就是点。
教师行为:同时出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三种地表形态都同时受到某种外力的切割、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呈现了共同的特征(千沟万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三种主要的地表形态特征的认识。
承接:那么什么力量就像一把刀子把黄土高原地表切割、侵蚀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师行为: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图片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提问:1、什么是水土流失?2、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使得大自然发出这样的呼吁“还我青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25页,小组内交流完成。
教师提示: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五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问题提示分解难度,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参考图片资料,小组内交流总结。
学生结论展示问题(1):1、水土流失就是在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下,土壤受到流水的冲刷侵蚀。
教师强调:水土流失流走的是地表有营养的土壤。
学生展示问题(2)的交流结论: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容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2、黄土地表植被稀少,对地表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坡地比较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4、人类多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等活动对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的同学给予指导。
教师行为:展示多媒体课件总结学生分析的结论。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地形、地表植被、黄土特性、气候特点这几个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潜在原因属于自然原因;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属于人为原因。
由此可见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原因。
那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看一个实验。
板书:1、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教师行为:展示课件图片《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实验》,请大家认真看图总结结论。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微。
教师总结:由此课见,植被对地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人类的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分析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逻辑条理性资料展示: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1厘米,流失的速度要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倍。
而研究发现,在自然的状态下,要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年到400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涌入河流,据统计,输入黄河泥沙量平均每年约有16亿吨。
教师: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
并为下面问题的引出做铺垫。
承转: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大自然一定会把这种伤害反作用于人类。
接下来我们来看水土流失会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板书:2、危害教师:请同学们分析26页漫画内容,小组内交流意见,总结水土流失的危害。
学生:学习活动完成问题。
并积极发言展示结论。
交流结论展示:1、水土流失带走地表有营养的土壤使土地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2、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涌入河流使河流、湖泊变浅。
3、形成“地上悬河”【设计意图】:给学生独自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觉得学习地理对生活很有用。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水土流失使粮食减产是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使河流湖泊变浅以及“地上悬河”的形成会对生态环境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教师行为:出示课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图同时讲解:由此黄土高原就形成了人类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危害,人类继续破坏大自然,大自然继续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人来将如何应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对本节课内容回顾一下。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并讲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总结话语,为下节课做铺垫,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继续求知的欲念。
教师行为:播放多媒体视频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短片。
教师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黄土高原上,通过这节课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和刚才视频的解说,请大家谈谈心中的感触。
学生:1、我感到很惭愧,人类为了谋取利益对大自然疯狂的破坏,使黄土高原上森林的覆盖率从最初的百分之六十九下降到百分之六。
2、我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教师总结:的确,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使得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灾难重重,所以我们应该赶快觉醒,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最终实现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学校地理的目的,【设计意图】:经过了紧张的一节课,通过视频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继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同时更进一步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