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思想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法则,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自由。

道家思想中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一、逍遥游
逍遥游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能够自由自在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二、齐物论
齐物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二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和包容的精神。

在齐物论的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世俗的偏见和歧视,能够平等地看待万物,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念,达到一种宽广的境界。

三、养生主
养生主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三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健康和长寿的生活方式。

在养生主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和身体的锻炼,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大宗师
大宗师是道家思想中的第四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高度。

在大宗师的境界中,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品质,以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五、天地人
天地人是道家思想中的第五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天地人的境界中,人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以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

道家的五种境界是道家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的思想精髓和修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对庄子逍遥游的认识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文化经典,属于《庄子》这部哲学著作的一篇,反映了庄子对生命、自由、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逍遥游》的一些基本认识:
1.逍遥游的主题:《逍遥游》主要探讨了人生的境遇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

庄子以自由奔放、超然物外的逍遥态度,表达了对尘世琐事的超越,追求内心真实自由的理念。

2.超脱尘世的境界:文中通过描绘“饭疏食,饮水,替衣,与朋友交游乐”等简朴的生活,表达了一种不为物质所累,摆脱尘世俗务,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

3.形而上学的思考:在逍遥游中,庄子借用了一系列富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形象,如“胡蝶之梦”、“北海之渔”等,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离散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4.生死观:逍遥游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知识无穷的看法。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而真正的逍遥在于对生命的超越和淡定。

5.自由意志:庄子提倡的逍遥观念强调个体自由,追求真我,摆脱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羁绊,实现心灵的解放。

6.寓言化的文学手法:逍遥游以寓言的形式,通过生动的寓意和比喻,深刻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使抽象的哲学概念更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体而言,《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由和真实境界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对后来的思想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逍遥游》思想

《逍遥游》思想

浅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先哲,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游”是其一生宝贵思想的至高境界。

“逍遥游”作为一种大智慧,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庄子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时刻保持逍遥自在。

“逍遥游”听起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说到“逍遥游”的人生智慧,我们要先来说一下庄子的传世名篇《逍遥游》。

这篇作品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追求绝对自由地翱翔于精神世界。

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其寄托和深远意义,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阐述深奥的“逍遥游”思想。

通过对《逍遥游》这篇作品的学习,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了“逍遥游”思想。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天地,不仅表现出他的洒脱,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地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无限的苦痛与凄楚中,就要不懈地追求个体生命的超脱卓然,拥有自由快乐的处世心态,徜徉无限和谐的广博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要不断地认清自我,在积极追求人生自我的过程中,逍遥自在,神游物外,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逍遥而游,绝不能止步不前,绝不能局限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而应该不断向前,即使面对困难,面的挫折,也要永远保持一颗自由快乐的心,这样就不会自怨自艾,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自乱阵脚,才有勇气向前奋进,绝不退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非常有个性的人。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

逍遥游启示和道理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著名文章,描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它不仅指向某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逍遥游带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

一、逍遥游的启示1. 人生无常逍遥游中描绘了人生没有定数,并且强调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体验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验生命的真正意义,去探寻人生更深层次的价值。

2. “真我”与“虚我”在逍遥游中,庄子指出了“真我”和“虚我”的存在。

真我是指人的本质,而虚我则是社会和生活环境塑造出来的人性的面具。

学会分辨这两个我,才能更好地找到自我,做真正的自己。

3. 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逍遥游中,庄子描述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让人感到真正的自由,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用这种精神状态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让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逍遥游的道理1. 得到真正的自由庄子认为,得到真正的自由并不只是某种身体或物质上的解放,更是一种对内心的解放,是对真正的自己的认可和拥护。

只有做到了真正的自我解放,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 保持平常心逍遥游中提到:忧喜忘形,落落大方,耳目不听不闻,心随自适,这是一种保持平常心的状态。

对于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不被外界干扰和干扰,才能在自己的内心平静中找到真正的自由。

3.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逍遥游中提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在追求自由和快乐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对两个世界的审视和掌握,不被其中的任何一方所控制,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总之,逍遥游是一篇开阔人生视野、引领人们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优秀文学之作,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去探寻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和真正的内心平静。

逍遥游含义的理解

逍遥游含义的理解

逍遥游含义的理解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被多数学者公认为庄周的手笔。

在庄子的哲学理念中,“逍遥”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具体来说,"逍遥游"描述了一种无所依赖、不受任何束缚的状态,即“无所待而游无穷”,与自然化为一,自由地在世间游走。

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顺应天地本有的样子,驾驭六气的变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不再需要依赖或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

此外,逍遥游也传达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比如,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时,应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视角;提醒我们要有大格局的思考,从而决定我们的世界;并强调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观念。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赏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

在赏析《逍遥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主题思想:《逍遥游》主要探讨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由、无为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2. 寓言故事:《逍遥游》采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蜩与学鸠、朝菌不知晦朔等。

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有助于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3. 文学风格:《逍遥游》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言,使得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哲学韵味。

4. 道家哲学:《逍遥游》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文献,它强调了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和自由等思想。

通过对鲲鹏展翅高飞的描绘,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5. 影响:《逍遥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逍遥游》也对中国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与逍遥游的故事

庄子与逍遥游的故事

庄子与逍遥游的故事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它讲述了庄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在《逍遥游》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鲲鹏的故事。

鲲鹏从北海起飞,想要飞往南海。

在飞行过程中,它需要借助强大的风势来提升自己,最终才能展翅翱翔。

蝉和斑鸠看到鲲鹏飞得如此高远,感到非常惊讶。

它们不明白为什么鲲鹏要飞得那么高、那么远,因为它们自己只需要稍微扇动翅膀就能在空中飞翔。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由和自在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像鲲鹏一样,借助内心的力量,才能够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逍遥的,是一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状态。

在庄子的思想中,鲲鹏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状态,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庄子认为,只有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才能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同时,他也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总之,《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通过鲲鹏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对自由和自在的理解和追求。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才能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篇隐喻性散文。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自由自在的境界,展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纷扰的心境。

文章开头,庄子用游离于尘世的鹿比喻人的真实自我,认为人类
本来具有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而尘世的种种束缚则使人逐渐迷失
本真。

随后,庄子又以骤雨打湿的鹿鹿比喻人们被外界琐事干扰后的
心思烦乱。

在描绘了人们在追逐名利、功成名遂的过程中陷入无尽繁琐之后,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

逍遥,即追求自由自在,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真实的自我。

庄子通过比较自然界的自由无拘与人世的局限,让
人们意识到追求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追求。

逍遥游中提到了种种境遇,如鹰隼、骑鹤、驾云、乘风等等,表
达了超越凡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景象来
唤醒人们内在的自由精神,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世间的繁杂。

庄子在《逍遥游》中呼唤人们摒弃功利心态,追求精神自在。


认为,只有超越功利,超脱烦恼,心态平和,才能真正拥有自我,享
受到逍遥的境界。

总的来说,《庄子·逍遥游》呈现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人性本善、
追求自由、超越凡俗的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富有隐喻和象征的语言,
向读者呈现了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
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余光中 逍遥游 赏析

余光中 逍遥游 赏析

余光中的《逍遥游》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1、主题思想:《逍遥游》以“逍遥”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强调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无所事事,而是要在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基础上,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真正摆脱了自我和物质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2、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

首先,诗歌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各种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例如,“北冥有鱼”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由不是一种简单的放纵,而是要在摆脱物质束缚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其次,诗歌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不同形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看法。

例如,“大鹏”和“篱笆”的对比,“大鹏”象征着自由,“篱笆”象征着束缚,通过两者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束缚的厌恶。

最后,诗歌还运用了意象手法,通过描写各种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例如,“云淡风轻”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只有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

3、语言特色:《逍遥游》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意味。

作者运用了平实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到简单的话语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自然。

同时,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节奏感强、音韵和谐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4、文化内涵:《逍遥游》作为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中的“逍遥”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逍遥”被视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们所向往的,也是文化中所倡导的。

总之,《逍遥游》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它通过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逍遥游解读

逍遥游解读

庄子逍遥游解读《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

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

《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认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达在《庄子·齐物论》里。

)《逍遥游》全篇由三局部组成,但各局部之间意义并不连接。

课文所选的是第一局部,也是本篇的主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

后两局部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为寓言,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文章的这个特色。

所以,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

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

本篇所表达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逍遥”和“自在”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章中的“逍遥”,指的是能够允许心灵自在活动,无受任何外部规则与制约。

它是一种自由而又淡泊的精神生活。

它远离物欲、世俗的种种拘束,融合了自然的精髓,才能体验无法形容的人生意义。

文中描述的雁回,既体现自由的精神,也体现了淡泊的生活态度。

另一方面,“自在”,强调要适应外部环境,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入到这个世界中来。

这就要求一个人在保持心灵自由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接受各种外部条件,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文中讲述的蝴蝶变篱笆,既反映了自我调适的精神,也体现出融入自然的伟大境界。

总的来说,《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关于自由与自在的共振,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修行者的境界,都是启发精神的好读物。

逍遥游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逍遥游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逍遥游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逍遥游》告诉了我们的道理: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才能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奈何世间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庄子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故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庄子逍遥游诗句

庄子逍遥游诗句

庄子逍遥游诗句
摘要:
一、庄子逍遥游背景介绍
二、逍遥游诗句解读
1.逍遥游诗篇一
2.逍遥游诗篇二
3.逍遥游诗篇三
三、逍遥游诗句所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观
四、结论
正文:
【庄子逍遥游背景介绍】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通过寓言、讽喻等手法,展现了庄子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观念。

【逍遥游诗句解读】
1.逍遥游诗篇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段诗句以寓言的形式,描绘了鲲鹏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庄子对自由、无拘无束的向往。

2.逍遥游诗篇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这里庄子通过对比朝菌和蟪蛄对时间的无知,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世界的永恒,强调了人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逍遥游诗篇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段诗句表达了庄子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认为天地万物自有其规律,人应顺应这些规律,而非强行改变。

【逍遥游诗句所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观】
通过解读《逍遥游》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庄子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观念。

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顺应宇宙的规律,不强求、不抵抗,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

【结论】
《逍遥游》的诗句传达了庄子追求自由、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观念,强调顺应自然、宇宙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蒙国。

就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封建制度刚刚建立,各统治集团为争夺自己的利益,互相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加上各种沉重的赋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小环境方面,宋君偃又是一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

正如王树森在《〈逍遥游〉诠评》中所说,那是一个“毁灭伴随着新生,动乱掩盖着升平”的时代。

现在让我们缩小视野,把目光投向庄子。

关于庄子的出身,有人认为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认为是平民。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影响他是知识分子,即“士”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庄子的贫寒的经济状况.除去短时间做过漆园小吏,庄子几乎终生不仕。

并不是不能富贵,而是拒绝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遍观天下,庄子所看到的是不断的战乱杀伐,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道德完全沦为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

冷静地观察自身所处的社会之后,庄子的感受是不平的。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杂篇·列御寇》)这正是庄子对人生的透视。

他无力改变这不平的现实,也找不到出路。

庄子的内心是痛苦的,历史一片黑暗,未来更显得茫然。

痛苦悲观之后,是对现实的极度绝望,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逃避———离开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世界中的自由,这也就是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无论是大鹏的高飞还是列御寇的御风而行,在庄子看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由,不是真的逍遥。

因为他们都还需要有所凭借,大鹏要“去以六月息者也”;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却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那就是风。

庄子认为,凡是有所待的“游”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游”必然为其所待的条件限制,只有具备了所需要的条件才可以“游”,这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呢?庄子接着写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内篇·逍遥游》)由此看来,庄子所赞同的游”是“心游”,是心灵的自由活动。

陈鼓应论庄子时指出:“庄子哲学中的‘游’是非常特殊的。

他大量使用‘游’这一概念,用游’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

庄子认为,要求得精神自由,一方面,人要培养‘隔离的智慧’,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从自我中心的格局中超拔出来。

”用庄子自己的话说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内篇·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绝对自由的人,“无己”、“无功”、“无名”则是实现无待逍遥的途径,“无功”、“无名”统归于“无己”。

首先说“无名”。

在“尧让天下于许由”一节中,庄子借许由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内篇·逍遥游》)在那样一个道德混乱的年代,奸臣当道,忠臣被诛,庄子关注的只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要求,正是为了这个,庄子放弃了“千金”、“相位”的优裕生活,而选择做一个隐居山野的普通百姓。

“名者,实之宾也”,对庄子来说,功名并不可贵,一个人若是为了“名”的缘故,去做自身并不乐意为之的事,只能是一种束缚。

就连儒家倡导的仁义礼信,庄子都认为属“名”之列,因为如果抱着功利的心态而为之,就是一种伪善,对行为者本人来说是对自身本性的违逆,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体会并达到真正的逍遥。

其次说“无功”。

“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内篇·逍遥游》)然而,“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内篇·逍遥游》)神人本是无功,他没有功利之心,却又泽被天下,对天下最为有功。

“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

世蕲乎乱,孰弊弊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粃糠,犹陶将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内篇·逍遥游》)这里的神人似乎对世界无动于衷,世间的一切在他无任何差别可言,在人类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神人那里都化为“一”,这就是“道”的了无。

这样的一个人当然不会被世俗功名所累,所以能“神游于无穷”。

但是,这里有一句话我们不能忽略:“之人也,物莫之伤。

”虽是简单的一句,却透露着庄子内心的脆弱,他的超越仿佛只是为了逃避,逃避来自“人间世”的伤害。

最后说“无己”。

“无己”并不是舍弃肉体,而是要人去除成心,从内心深处来寻求对尘世的超脱,从根本上排除一切外在的束缚。

正如前面引用陈鼓应先生的话,“无己”是“培养超拔的心灵”。

当一个人去掉了内心的执著,不像“资章甫以适诸越”的宋人那样“以己之形,度人之俗”时,也就达到对自身的超越了。

如果说“无功”、“无名”只是对外在事物的淡泊,“无己”则是内心的一种通达,连自我都不存在了,还会有功名的存在吗?这样的人就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即庄子认为的“无待逍遥”。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让我们对事物、甚至生命自身都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大与小,久与暂,名与实,有用与无用,一切都是相对的,但相对并不是要消灭彼此的界限,而是让人看得更真切。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许多有形无形的制约和牵绊,许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地困在世俗的牢笼之中,找不到方向,甚或在价值多元化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

庄子的思想使我们学会用一种超越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打破外和自身的限制,如果我们能不断超越外物之役,“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

因为在庄子看来,‘事之变,命之行’自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诚如陈鼓应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并不是出世的,而是寄沉痛于悠闲之中。

我们要充分重视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前人研究庄子,有的以为庄子是虚无主义者,甚至说庄子是“滑头主义”。

如果单从表面现象来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确实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但实质并不如此,庄子的逍遥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是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他“游心”于道德,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在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

庄子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他提“顺物”,只有“顺物”,把握了客观必然,才能赋予自由以现实内容。

而“游心”则是打破知性的遮蔽,认识事物的必然。

庄子并没有舍弃这个世界本身,而是追求心灵的超越。

在熙来攘往的“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绝世而独立”的高大人格形象,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自由之境的路途。

所以齐“物”也好,齐“论”也罢,关键在于齐“心”。

心之不齐,在于有“我”,有我的自以为是,有我的一堆成见,庄子谓之“成心”。

所以齐物也就首先要从“我”说起。

且看下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①南郭子綦是庄子心目中的怀道抱德之人。

他的形象就说明了他的非同一般。

你看他静静地凭几而坐,仰天而叹,说明他已经忘怀人世;荅焉丧耦,表明他已经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郭象注云:“一天人,均物我,故外物与为叹,荅焉解体,若失其匹配。

”荅焉,解体貌,即无精打采的样子;耦同偶,也就是与精神相匹配的形体,丧耦也就是忘形。

他已经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物我两忘,天人冥合的境地。

这是一种得道后的存在形态和境界。

换句话说,此时的南郭子綦已经化成了“天”,已完全不同于昔日捆缚在人间世的属“人”的那个南郭子綦。

对于此种高妙境界,在一旁侍从的颜成子由(名偃) 尚不能理解,就像《逍遥游》中的肩吾不能理解狂人接舆一样,所以发问。

南郭子綦回答说:“吾丧我!”这三个字是值得深思的。

吾”和“我”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仅仅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同说法,那又如何能谈得上“丧”呢? 孟子曾有“大体”与“小体”之辨,大体指“本心”,小体指耳目感官及欲望本能。

故其言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这有助于理解庄子所说的“吾”与“我”。

在庄子那里“, 吾”是内在的、精神的、大体的人,也就是人的“心灵”;“我”则是指外在的、形体的、小体的自己,也就是基于人的感官本能的自我意识。

“吾丧我”意味着心灵从肉体中的剥离与解放。

肉体一旦被心灵所遗弃, 这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不就是“形如槁木”吗? 心灵一旦摆脱肉体的桎梏,这个没有了任何欲望的心灵,再不会被激情燃烧,不正是“心如死灰”吗? 颜成子由是子綦的弟子,所以南郭子綦直呼其名,善其能够发现问题,于是又启发他“人籁”、“地籁”、“天籁”之说: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不愧是诗人哲学家。

论辩则横陈竖议,行文则收放自如“, 汪洋恣肆以适己”。

关于人籁,只一笔带过,而对地籁,则不吝辞费,详加铺陈,却将“天籁”巧妙地隐藏在人籁、地籁之中,犹如烘云托月。

原来这一切声音发者自发,止者自止,并没有谁在控制或有意安排。

这种天地万物由衷而发的和声, 就是“天籁”, 那是天地大化间生命的欢歌! 郭象注: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 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

然则生生者谁哉? 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 而或者谓天籁役物使从己也。

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 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 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二、“成心”对生命的遮蔽与自吟自乐的“天籁”不同,人间百态却显得沉重、悲哀、苍凉,因为人间世的一切都是有意安排或被迫做出的。

且看世人为欲望所压抑扭曲的诸多心态: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