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单选题2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试 选择题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正确答案:ABA、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B、各种具体实物形态的共性C、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体D、具体物质的代名词223、在意识起源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正确答案:BCA、人所特有的大脑细胞的产物B、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社会的产物D、人创造的224、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是意识活动正确答案:ABCDA、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有积极创造性C、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D、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22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正确答案:ABCD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22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正确答案:BC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27、“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正确答案: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28、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正确答案:BC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229、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正确答案:C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230、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正确答案:ABC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23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2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20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0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04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205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一双皮鞋可以交换到:( )。
C、8件上衣206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 )。
C、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0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08以下关于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D、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20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
B、社会生产关系21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12“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
D、形而上学观点2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4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的是( )。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2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16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存在D社会存在和社会消费2.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是(C)A唯物论和辩证法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D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学说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什么观点(B)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判断6.在唯物辩证法中,粮食同玉米,,,属于(A)A一般与个别B整体与局部C本质与现象D内容与形式7.面对消极腐败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是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决定作用9.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进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0.厂房设备存在的形式是(C)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不变资本11.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关系规律1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D)A培根,洛克B圣西门,傅里叶,欧文C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D黑格尔,费尔巴哈14.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B)决定的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政治立场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15.货币的本质是(C)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价值的表现形式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17.具体劳动(D)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商品的价值18.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职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1.单选题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实际情况C 理论付诸实践D 总结经验教训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之初,性本善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1.3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
DA 改革B 阶级斗争C 革命D 社会基本矛盾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产品分配形式D 生产工具1.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C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 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1.6任何真理都是()BA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 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跋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 感觉、知觉、表象B 感觉、分析、综合C 概念、判断、推理D 识记、联想、判断1.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厚德、包容、求是、创新1.11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D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马克思答案
1【单选题】(2分)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中就很好地表达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他高中毕业论文的题目是()A.《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B.《神圣家族》C.《哲学的贫困》D.《论犹太人问题》正确答案是:A2【单选题】(2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A.青年黑格尔派B.社会民主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国际工人协会正确答案是:C3【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标志是,1848年2月发表的()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反杜林论》正确答案是:B4【单选题】(2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正确答案是:C5【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正确答案是:D6【单选题】(2分)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正确答案是:B7【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8【单选题】(2分)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正确答案是:C9【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正确答案是:A10【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是:D11【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12【单选题】(2分)“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三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O.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复习题单选2
B、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 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加深和复杂化
457、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改良政策 正确答案:C
A、 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
B、 从根本上触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
440、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正确答案:C
A、 生产全球化
B、 贸易全球化
C、 殖民体系全球化
D、 资本全球化
44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防止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正确答案:A
A、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B、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终身雇佣制度
C、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职工参股制度
B、 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
C、 国土的大小
D、 人口的多少
429、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正确答案:A
A、 参与制
B、 个人联合
C、 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 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430、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正确答案:B
C、 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 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444、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正确答案:B
A、 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 生产全球化的表现
C、 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D、 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44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正确答案:D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有生命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C、人的主观意识D、电脑2、认识的客体是指()。
A、人的观念及其对象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C、人的自由创造物D、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5、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9、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D、实践观点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2 (附答案)红色标注为正确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继承与创新A.资本主义文明成果B.社会主义文明成果C.封建主义文明成果D.人类文明成果2.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是()A.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小康社会C.我国已经进入共产主义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哲学上的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4.空间的特点是()A.一维性B.三维性C.四维性D.客观性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8.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9.在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想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是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D.是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11.地理环境是()A.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B.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1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客观真理论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B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答案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答案绪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D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 a )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a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D )A.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B. 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C. 康德、谢林、费尔巴哈D.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D )A. 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 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C. 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3.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物是感觉的集合D. 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4.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其理论依据是(D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5.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A.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 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 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6. 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 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7. 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 )A. 能动性B. 被动性C. 消极性D. 积极性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9.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D )A. 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0.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2、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公有制经济D.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本质的可知性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 商品输出B. 技术输出C. 资本输出D. 劳务输出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1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6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1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题库(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作业2
综合作业21. (单选题)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本题分)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标准答案:C2.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本题分)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标准答案:C3. (单选题) 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本题分)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标准答案:B4. (单选题) 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本题分)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标准答案:D5. (单选题)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本题分)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标准答案:C6. (单选题)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本题分)A、社会经济体制的状况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水平标准答案:C7. (单选题)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本题分)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标准答案:A8. (单选题)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本题分)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标准答案:C9. (单选题)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本题分)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标准答案:A10. (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选择习题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
A、民族精神B、文化传统C、祖国的大好河山D、国家领土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
A、追求远大理想B、爱国主义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D、社会主义法律修养3、国家的核心利益指的是()。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科教兴国C、大力发展生产力D、可持续发展4、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A、自己家庭B、自己的事业C、世界的发展D、社会主义中国5、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A、国家B、民族精神C、社会主义D、共产主义6、()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艰苦奋斗B、实事求是C、改革创新D、爱国主义7、爱国主义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
A、情感、追求、义务B、思想、义务、追求C、情感、思想、义务D、情感、行为、思想8、创新的基础是()。
A、科技B、人才C、劳动D、知识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因此,作为中华儿女要()。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D、爱自己的国家1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团结统一B、爱国主义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1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B、理论创新C、制度创新D、科技创新12、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A、科技创新B、制度创新C、理论创新D、文化创新13、()是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14、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
A、理论创新能力B、制度创新能力C、科技创新能力D、文化创新能力15、爱国主义的基础是()A、爱国情感B、爱国思想C、爱国行为D、爱国言语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集 (2)
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运动性 D矛盾性3.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顺序性 B无限性 C可逆性 D不可逆性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指【】A一切机械运动 B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D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A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现象 B意识以人脑为物质基础C意识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D意识在现实中都有其客观“原形”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思维的存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问题D思维和存在是否有规律问题1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 B宿命论和神秘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唯意志论和非决定论1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是【】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的毛泽东的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3.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直观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C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和思想辩证法14.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家是【】A黑格尔 B贝克莱 C康德 D洛克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A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B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C是又一个哲学基本问题D只是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以后才存在的现象1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A它的可知性 C它的客观性C它的规律性 D它的物质性17.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是【】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表述的辩证思想是:【】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C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2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1.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21. ( 单选题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本题2.0分)A、实践性B、阶级性C、深刻性D、批判性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22. ( 单选题 )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本题2.0分)A、培根和洛克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斯密和李嘉图D、圣西门和傅里叶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3. ( 单选题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本题2.0分)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24. ( 单选题 ) 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本题2.0分)A、客观性和普遍性B、客观性和历史性C、普遍性和持久性D、普遍性和自觉性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5. ( 单选题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本题2.0分)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26. ( 单选题 ) 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本题2.0分)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27. ( 单选题 ) 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 )。
(本题2.0分)A、唯心主义先验论B、旧唯物论的直观反映论C、唯物主义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28. ( 单选题 ) 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
(本题2.0分)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29. ( 单选题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
马克思主义题库(有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A.它能回答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B.它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和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D.它是惟一能取代其他科学的理论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共产主义社会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A.伟大发展B.伟大革命C.伟大发明D.伟大发现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2、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6、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36.矛盾是指( D )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D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C.已经发生的现实 D.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48.运动是( A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D.有条件的
49.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
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D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4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是 (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D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2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D )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22.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 D )
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3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
2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是指( C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2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C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 B )
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5.质变指的是( B )
41.“贝克莱主义”是(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2.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C )
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4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B )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5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C )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5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2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28.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 D )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4.“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A.两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4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C )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45.主要矛盾是指( A )
A.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3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53.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