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角度下中国小说从古典过渡至近代体现的独特性——以苏曼殊

合集下载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个颇具神秘色彩、亦僧亦俗、不僧不俗的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的艳丽、富有情趣的诗,清新婉丽、悲凉感伤的小说,他在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作为较早把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家之一的独特地位,都使他成为清末民初的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人物,成为承载着过渡时代的感伤情绪的典型代表。

苏曼殊的生活轨迹和创作活动的轨迹几乎平行,有一定自叙传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他的6部作品上,《断鸿零雁记》、《焚剑记》、《碎簪记》、《断鸿零雁记》、《绛纱记》和《非梦记》。

在苏曼殊创作的6篇小说中共有男主人公8人,名字分别为“三郎”、“燕影生”、“昙鸾”、“庄湜”、“薛梦珠”、“余”、“独孤粲”、“燕海琴”。

在这些名字中,“三郎”是作者的小名,“燕影”是作者的别号,“昙”、“鸾”都是作者在与朋友通信往来时的自署,“湜”是作者的名字,而“梦珠影射苏曼殊在文字上是很明显的。

薛梦珠与苏曼殊,都只是一音之转罢了。

梦珠名瑛,正影射苏曼殊的名玄瑛。

”仅仅从名字来看,8人中除了“独孤粲“、”燕海琴“,其余6人与作者是那么相似。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的倒掉》)。

在苏曼殊的笔下,男子皆有过人处:如三郎(《断鸿零雁记》)身世飘零却风流倜傥,守佛法,却多情多意;或如独孤粲(《焚剑记》) 俊迈不群,为友复仇,来去飘忽,腰佩一剑,可用火焚之,“如焚纸焉”:或如庄浞(《碎簪记》)同为二美所挚爱,陷于情网中而不能自拔。

在他的笔下,女子皆美:雪梅(《断鸿零雁记》)容华绝代,古德幽光;静子(《断鸿零雁记》)清超拔俗,庄艳娟媚,袅娜无伦:秋云(《绛纱记》)容仪绰约,出于世表;五姑(《绛纱记》)姿度美秀,蝉嫣柔曼;阿兰(《焚剑记》)端丽修能,亭亭似月;灵芳(《碎簪记》)仪态万方,风致如仙;莲佩(《碎簪记》)容光靡艳,丰韵娟逸;薇香(《非梦记》)眼色媚人,清超拔俗:风娴(《非梦记》)靡颜腻理,婉惠可爱。

中国叙事学论文

中国叙事学论文

《中国叙事学》中的文学研究思路汉师0901 赵健坤 1502090127 叙事学是60年代始于西方的前沿学科,旨在打破小说、神话、戏剧、历史、新闻纪事、电影等具体文体的界限,将其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方式,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中国叙事学》是杨义先生结合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历程,第一次建立了具有中国特征的、因而与西方体系可以对峙互补的叙事学评价体系、论证体系和学理体系。

在读《中国叙事学》的时候总是会在读到后面的某些篇章段落时忽觉与作者在前面所讲理论所相应而翻到前面,前后对比着再细细地领略一番。

有时又会觉得自己逐渐被作者带入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圈子中去,等到自己走出圈子而有所获得的时候便也不禁对杨义先生学识的博大精深发出由衷的赞叹。

当然,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每读一部著作甚至一篇文章,自己都会喜欢学术病一般地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自己所读的东西让自己有什么新的收获。

《中国叙事学》是我读的第一部学术性的著作,惭愧的是这是在老师的要求和推荐下读的,虽则如此,我在读的时候却很认真,杨义先生把叙事学的一些基本命题还原为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用丰富的原始资料,对中国和西方的叙事经验、叙事理论进行参照和比较,以感悟力穿透丰富的历史文学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叙事学的内容和特点一一道出,作者的语言简单而且略带风趣,读来不觉枯燥,一些在初读时觉得难懂的篇章在之后读完全书时便也豁然开朗一般地明白了。

《中国叙事学》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这里主要记一下杨义先生在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即还原——参照——贯通——融合。

个人觉得整理前人著作中的精华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是很重要的,在成为巨人之前要让自己学会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还原。

杨义处理中国的叙事文献与西方的叙事理论的原则可以概括为“还原、参照、贯通、融合”,其中还原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

杨义对那些只是认真翻译外国叙事学著作,对中国叙事学传统不加深究而大写理论批评或文学史论著作的文学研究方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论苏曼殊小说作品的现代性特征

论苏曼殊小说作品的现代性特征

除《 惨世界》 , 外 几乎都是言情小说 。尽 管他 的小说多用浅近 文言写就 , 形式上 表现 出雅致 的特 点 , 是 这并不 能遮盖 其 但
文本的现代性特征。 在当时 , 苏曼殊 的小说创作完 全能够 给人一种耳 目一新
意蕴 的深远开启 了浪漫抒情小说 的先河 , 隐现 出现代意识 和
等几个方面 , 分析 苏曼殊 小说 的现代性特征及其 时代性 意义。
[ 关键 词 ] 苏曼殊; 小说 ; 现代性 中图分 类 号 :2 6 5 1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8 1 (0 0 0 0 0 0 17 6 0 2 1 )5— 0 9— 3
斑。他的小说不仅在思想 内容上 突破 了古 代小说 的模 式 、
呈 现 出 追求 个性 发 展 的 现 代 性 特 征 , 且 在 艺 术 形 式 上 更 是 而
超越传统 , 在小说 的叙 述 模式 、 事角度 和方 法等 方面都 呈 叙
现出鲜 明的现代性品格。 苏曼殊 的小说作 品并不 算多 , 完整 的有《 断鸿 零雁 记》、 《 纱记》 《 绛 、 焚剑记 》、碎簪记》、 非梦记 》 《 的是 , 小说大 量运 用 了 心理描写 的表现手法 , 而且描写 得非常 出色。 中国古代 小说
很少作 长篇的单 纯的心理描写 , 苏曼 殊吸取 外 国小说长 于心 理 剖析 的特 点 , 小说 中直接 通过人 物 的心 理刻画 、 在 内心独 自等来展现 人物心理 , 有助 于表 现人物 性格 。如《 断鸿零 雁


小说叙事模式 的转换 , 表现手法上 的革新
中外文学 的发 展演 变 , 往 首先 体 现在 文学 形 式 的创 往 造、 发展与革新上 。对 这一 点 , 四文 学革命 的倡导 者胡适 五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苏曼殊小说思想观念上的两重性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苏曼殊小说思想观念上的两重性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苏曼殊小说思想观念上的两重性2009年9月第9卷第3期河北经贸大学(综合版) Journdof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ComprehensiveEdition)Sep.2009V o1.9No-3●文学研究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苏曼殊小说思想观念上的两重性孙鑫煜(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关键词:苏曼殊;现代意识;传统观念;两重性中图分类号:A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o09)03—oo47—04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人与国家之间,人生理想与个人性情之间,社会规范与个人信仰之间等等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时,一些感觉敏锐的知识分子其思想观念必然会处于激烈的交锋状态,出现各种矛盾,困惑和苦恼.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特征.苏曼殊也是如此.他是一位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僧,是近代人公认的一位奇才.然而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旧思想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他,加上他特殊的家庭境遇,使得他的思想观念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也正因如此,他写的爱情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小说的结局都是凄艳哀婉的悲剧.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都是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思想牢固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描绘倾向于两类:一类是贤妻良母;一类是红颜祸水.不论哪类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属品,缺乏自我独立意识.对女性形象的如此刻画实际上是作家封建思想观念在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体现.苏曼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德幽光"式的传统女性.如《断鸿零雁记》中的雪梅,《绛纱记》中的秋云,《焚剑记》中的阿兰, 《碎簧记》中的杜灵芳.她们"德才兼备",表面看起来娴淑沉静,内里却柔中蓄刚,对自己所爱之人忠贞不渝,不顾一切,面对阻力,敢于以死抗争.另一类是思想较新的现代女性.她们大多受过西式教育,如《绛纱记》中的五姑,《非梦记》中的凤娴,《碎簧记》中的莲佩,《断鸿零雁记》中的静子.这类新女性,思想开化,尤其是对待爱情的态度更是主动大胆.如《断鸿零雁记》中的静子,当"余"要出走,在雪地被静子发现并追上时,静子竟敢"出其腻洁之手,按余额头,复执余掌",又"平平出素手,谨炙余掌,或扪余额".此外,静子还"盈盈起立,捧余手重复亲之."①亲手这个动作,本来多是男性向女性求婚所用,可在苏曼殊的小说中,却反了过来,而且亲一下还不够,还要重复亲之.《绛纱记》中的五姑,不但主动对昙鸾指天为誓,还放胆频频向昙鸾施吻.可见在苏曼殊心中,接受新思想的现代女性对于爱情的主动程度要远远超出男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苏曼殊笔下的女性,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已不再是传统性质上的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已初具个性解放意识,她们不仅是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个体,甚至很多时候还反转过收稿日期:2009—08—31作者简介:孙鑫煜(1972一),女,山东龙口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文学.47?河北经贸大学(综合版)2009年第3期来成为男性的精神支柱.如《碎簧记》中的杜灵芳当她所爱之人庄浞因陷入她与莲佩之间的情缘纠葛而左右为难,痛苦不堪时,她虽然深爱着庄浞,但同时她更理解庄浞的为难处境,为了能让庄浞"享家庭团圆之乐",灵芳最终牺牲了自我的感情,忍痛与其诀别,并央求其叔把他们爱情的信物,一支发簪折断以表明决绝之心.而《断鸿零雁记》中雪梅不仅反抗其父母欲将她当货物另择高门,而且还私将自己的积蓄给三郎资助他东渡寻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每每患病,都是女性温柔体贴的照顾使之痊愈.女性在苏曼殊笔下已经不是柔弱的代名词,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勇于将其化为实践.但与此同时,苏曼殊在小说中又流露出对封建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某种眷恋.他一再宣扬"天下女子皆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封建思.想.对女子到新式学堂就学,似乎还极为反感,认为"吾国今日女子,殆无贞操;犹之吾国,殆无国体之可言.此亦由于黄鱼学堂之害.""女子之行,为贞与节,世有妄人,舍华夏贞专之德,而行夷女猜薄之习,向背速于反掌,犹学细腰,终饿死耳."馐欧风东渐使得苏曼殊无法推拒他的时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由欧风美雨吹醒的"现代意识".他追慕西方新思想,因此他笔下的女性都初具自我意识.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绝非几番欧风美雨就能够洗净的.苏曼殊作为一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的思想观念会与本国的社会意识,文化传统保持着深层的联系.受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的影响, 他觉得旧道德中仍有需要保留的地方,苏曼殊试图找到一位既有西方的新思想又具有中国礼教规范的中西合璧的女性,但这其实是一种很难实现的"折中的"理想.从道理上讲,作为一位经过一定程度的现代性洗礼的近代文人,苏曼殊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兼具中西两种文化的特色,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的女性,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互补,而不可能是扼杀人的个性和尊严的中国礼教规范与张扬人的个性,尊严的西方现代文化的"拼贴".正因为这样,苏曼殊小说中的中西合璧式的美人的结局只能是悲剧.陈平原先生曾指出,苏曼殊之所以对他笔下的两种女性都抱着爱恋但都不与之结合的态度,是因为他认为新的太野,旧的太迂,这是他在东西文化前显示出无所选择的困惑.③这一见解符合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知识分子茫然的心境,因为.48.人自身在传统文化中确时具有不可超越的一面. 苏曼殊除了在女性观上表现出矛盾与困惑外,他对于爱情与婚姻同样也采取了中西折中的态度. 他的小说主张自由恋爱,却又强调必须从一而终. 人的爱情婚姻观往往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就创作主体来说,他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小说的爱情婚姻观.苏曼殊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交汇中感受着人生和爱情,由于他的身世与特殊经历,他的文化价值观更倾向于传统,所以当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婚姻爱情观念冲击中国古老的大地之时,苏曼殊的接受能力就远不如他对其他先进思想一般从容."全盘西化"他难以接受,"拒斥西学"他又不能认可.他试图完全接受新的爱隋观念, 但又对传统中美德的部分不忍抛弃,因此我们在苏曼殊的小说中就看到了一个现象:他常常对欧化之风中派生的披着"时尚"外衣的不道德行为予以谴责,而对传统道德中那种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优化人的道德的美好情操予以褒扬.苏曼殊认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绛纱记》里有这样的情节:卖弄风情的卢氏女以姿色为饵,玩弄欺骗霏玉,而后嫁给绸缎庄主,并美其名日"自由结婚".很明显,这是苏曼殊对欧化之风中派生的披着"时尚"外衣的不道德的谴责.显然,在苏曼殊的思想中,他认同传统的贞操观念,把贞操看得很重要.此外,对传统的郎才女貌,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择偶标准,苏曼殊也十分认同,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男主人公都是"才如江海",女主人公总是"貌若天仙".不过,苏曼殊在认同传统的郎才女貌,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择偶标准时,又不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婚姻者对郎才女貌,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等择偶标准被动的,完全失却自主意识的"服从"上,而是凸显婚姻者对感情的坚贞和执着.换言之,他歌颂的重点不是封建婚姻,而是寄植在封建婚姻形式中的人的美好情操.《断鸿零雁记》中三郎与雪梅之间的爱情从表面上看,是完全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双方的母亲为他们从小订下婚约.但是,作者讴歌的重点却是:当雪梅的继母逼雪梅改嫁他人时,雪梅竟为三郎殉情而死.因此,苏曼殊的爱情婚姻观一方面带有对传统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作者在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时对传统道德中文学研究孙鑫煜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那些能优化人性的美好情操的眷恋和召唤.正因为苏曼殊对传统的认同中蕴含着作者在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时对传统道德中那些能优化人性的美好情操的眷恋和召唤,因此,苏曼殊笔下男女的"从一而终",也就不同于封建礼教压抑下妇女所做的"夫死妻殉节"式的"从一而终",而是在彼此钦慕的基础上对爱情的诚挚,负责,专一.这是一种将爱情神圣化了的"从一而终",其中并不乏"现代"的因子.如《绛纱记》中的五姑,对昙鸾说: "今日见阿兄,不胜欣幸,暇日愿有以教辍学之人".这里道出了她对昙鸾才学的倾慕.当昙鸾病重时,五姑不分昼夜地照顾,使昙鸾也深受感动.在此基础上,昙鸾的舅父,才顺其自然为他们牵线并举行订婚之礼.也就是说,五姑,昙鸾之定婚虽然具有遵从"父母之命"的形式,但底子里却是以两心相慕的现代爱情为基础的.正因为两人婚姻的底子里是以两心相慕的现代爱情为基础的,因此,当昙鸾舅父糖厂倒闭,五姑之父要悔婚时,五姑与昙鸾二人出逃,最后,五姑因相思昙鸾而死,昙鸾亦入留云寺披发等描写,其重心就不是歌颂封建的"从一而终",而是歌颂一种在"现代"这个社会里依然十分珍贵的夫妻之间的一种美好情操,自然,同时也是对"现代"进程中人的道德普遍滑坡的"世相"的谴责.《断鸿零雁记》中雪梅也并非是"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式的封建愚女,她为三郎绝粒而亡,是因为他早就爱上了苏三郎的"秉性坚孤之性",她的殉情恰恰是她反抗封建礼教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出的爱情婚姻观是:男女青年相互倾慕,得到家庭的认同,彼此诚挚,负责,并从一而终,是一种既有现代内核又不失传统特色的婚恋观.我们阅读苏曼殊的小说时可以发现,无论是他的女性观还是他的婚恋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对"古德幽光"式的传统女性的依依不舍,还是对具有某种现代意识的女性的向往渴求;无论是对传统道德中蕴含的人类的美好情操的崇拜,还是对假"现代"之名放纵人欲,放逐操守的行为的畏忌,都现出苏曼殊在现实与文化冲突中辗转挣扎的身影:他传统既背离又怀恋,他对西学既尊崇又怀疑.苏曼殊思想观念中的这些矛盾有时代,社会以及自身等多方面的根源.首先,苏曼殊生活在一个历史变革时期.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要挣脱封建主义的枷锁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东西正在打破还未打破,新的东西需要建立还未建立,革新还是守旧仍待知识分子抉择.同时西方思想的纷至沓来,作为东方文化嫡系传人的知识分子最先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在东西方文化思想面前,是坚持传统,是全盘西化,还是折中调和,这需要知识分子进一步做出选择.苏曼殊所遭遇的这诸多矛盾在他的内心激烈地冲撞,重组,他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新思想观念,如自由平等, 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然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体上还是传统的.他,以及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中国知识分子们,一时还难以把中西文化真正地融会贯通,苏曼殊思想观念的矛盾性正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矛盾和困惑的反映.其次,苏曼殊接受的是两栖教育.李欧梵在论及苏曼殊与中西文化关系时,曾经这样认为:由于曼殊"出生国外,没有受到充分的中国文化的教育, 使他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怀着更加强烈的思慕之情."c哼实上苏曼殊虽然出生于日本,但他对本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思慕,而是怀有深厚的感情.苏曼殊自6岁"随嫡母黄氏返广东沥溪老家",在中国本土整整生活,学习了九年,而且广东又是一个非常重宗法的省份,那里名目繁多的繁文缛节,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系统,因此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不可能不对他产生重大的影响.15岁时, 苏曼殊随表兄林紫垣赴日,在横滨就读于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他精通日文,法文,梵文,不但大量阅读进步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喜爱阅读拜伦,雪莱等人充满爱国激情,慷慨激昂的诗歌.他还对西方进步思想十分赞赏,翻译了不少西方的文学作品. 他笔下的女性往往也因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而看起来十分可爱.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共同影响着苏曼殊的文学创作也影响着他的思想观念.再次,苏曼殊的家庭也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苏曼殊的父亲是中国人苏杰生,其母是日本人河合仙,而其生身之母其实是河合仙之妹河合若子,也就是说,苏曼殊是其父与他人"偷食禁果"的私生子.因为这种身份苏曼殊从小受尽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他憎恨父亲的未婚私通,憎恨那个"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的黑暗社会.他从不与女性发生肉体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人谓衲天生隋49?河北经贸大学(综合版)2009年第3期种,实则别有伤心之处耳"⑤.由于个人"身世之恫" 苏曼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像"五四"之后作家那样,勇于大胆描写"灵"与"肉"的冲突.在婚恋观上苏曼殊亦把责任放在了首位,把社会,伦理的认可作为婚恋的必要条件,可见家庭给他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之深. 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中谈到了自己对现代的看法,他认为苏曼殊与鲁迅的小说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感情,人生观和作风,一个是"中世纪"的,一个则为"现代的".⑥正是由于苏曼殊的身世与特殊的经历,加之当时中国在文化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启蒙运动,儒家的伦理思想仍左右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曼殊虽具有比一般人强得多的个性意识和民主思想,可要他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确实不可能的.所以他对旧的抱着憎恨,对新的又存有顾虑,他想与传统决裂,又难以割舍传统中他自认为是美德的部分…….这诸多矛盾纠葛在一起,使他剪不断,理还乱.苏曼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彷徨,取舍,选择,昭示出一个"近代人"要想真正迈进"现代"是多么艰难!注释:①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三),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l19,122页.②苏曼殊:《焚剑记》,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三),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28页.③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④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哈佛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9页.⑤柳亚子:《刘亚子文集?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页.⑥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第1卷(1925年)第7期,第8期.责任编辑:焦世玲责任校对:何军TheClashbetweenModernIdeologyandTraditionalIdeas:DualIdeologicalFeaturesofSuManshu"sNovelSunXinyuAbstract:ThecontradictionsandmiseriessufferedbysomescholarsandwritersinChina'smo demhistorytakeoncomplex historicalfeaturesandsometimesarerelatedtothenationandthetime.ThesameistrueofSuM anshu.whosenovels0nthe onehandcriticizethefeudalideasbydescribinganumberofwomencharacterswhoareseekin gpersonalliberationandon theotherhandgiveintothefeudalethicalcodesbyjudgingthepeopleandeventswiththefeudal concepts,showthedualideologicalfeatures.Keywords:SuManshu;modemideology;traditionalideas;dualfeatures50?。

芒鞋破钵的生命悲歌——浅析苏曼殊的人生际遇及文学成就

芒鞋破钵的生命悲歌——浅析苏曼殊的人生际遇及文学成就

他 短暂的人 生充 满 了离奇 的经历 . 尤其是 信仰与 情感之 间的抉择 与纠结 , 引发人 们深 长的 思索. . 而他的
诗 歌 与 小说 创 作 . 具 有 不 可 忽 略 的 文 学 意 义 . 也 .
关键词 : 坎坷 身世
情 感纠 葛 传奇 色彩 文学成就
苏 曼殊 , 巾吲近 代史 上 的一大 奇才 , 诗人 、 集 嘶 他当作 “ 异类 ” 称作 “ , 杂种 ”苏 曼殊备 受各种各 样 的 ,
第 _ 出家 , 二次 是他在 革命 热情 受挫 之后 。富有 的悲 凉诗 歌, 久久不 能忘怀 。 是后 人对曼殊 令人 ”这 爱 国心 和正 义感 的苏曼殊 , 曾满腔 热情 地投 身救亡 文学 创作 的总评 价 。他 的作 品不 管 是诗 歌 还 是小 图存 的活动 。为探求 真理 , 他赴 日留学 , 并参加 '留 说 , 是清新 流丽 , 广 都 俊逸 潇洒 , 有神无 物 。同时 , 由于
庭 , 罩的族 人 、 这_ 家人都 出 于一种 “ 统 ” 正 的观念 , 把 殊 人生 巾 的另 一种温 暖 , 烫 了曼殊那 颗孤 独 冷寂 熨
39
的心 。但 因广 东家 里 的强烈反 对 , 加上 良子 父母 对
如此 奇特 的人 生经历 与人生感悟 ,自然要通 过
这 段感情 的阻止 ' 0 冈 刚萌 发的爱 情始 终无 法修成 正 艺术 创造 的形 式传递 出来 。“ 苏曼 殊 以哀 感顽 艳 的
氏飘 洋过 海 , 同到 了广 东 香 山老 家 , 在村 塾 中读 书 小 的曼 殊沉 重的 扪‘ , 击 以至 他小小 年纪 竟然 看破 红
开蒙, 人读 乡塾 , 体质 的孱弱 , 身世 的不清 , 得他 平 尘 , 去 广 州 长 寿 寺 出 _ , 发 为 僧 , 是 曼 殊 在 使 而 r家 削 这

[精品]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摭谈

[精品]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摭谈

[精品]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摭谈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摭谈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摭谈内容摘要:苏曼殊对我国文学事业,尤其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的过渡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苏曼殊侠义小说爱情小说苏曼殊(1884―1918),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后出家为僧,法号曼殊,人称“曼殊大师”,广东香山(今中山县)沥溪乡(今属珠海市)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南社”的重要成员,被孙中山等称为“革命诗僧”。

他以其独特的家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凄清哀婉的文学作品而深受本世纪初乃至今日的广大读者的喜爱,其诗、书、画皆佳,从1903年起从事小说写作,他的侠义小说,讴歌为民主共和制度献身的英雄;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则缠绵悱恻,凄楚动人,虽然表现出某种颓废色彩,但笔触较细腻,“很善于捕捉人物细小的心理变化,写景状物颇能细致传神”。

他的一生共写有七篇小说:《惨世界》(1903年,翻译和创作兼而有之)、《断鸿零雁记》(1912年)、《天涯红泪记》(1914年,未完稿)、《绛纱记》(1915年)、《焚剑记》(1915年)、《碎簪记》(1916年)和《非梦记》(1917年)。

这些小说创作,以其艺术的形象性和丰富性,折射出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衔接,本文试从他的侠义小说和爱情小说两个方面对其创作略作论述。

一.独特的侠义小说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家之一,《惨世界》名义上是苏曼殊翻译的法国嚣俄(雨果)的小说,实际上因为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和情节是苏曼殊自己创作的,所以,此小说是创作和翻译混合的作品,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

《惨世界》是苏曼殊现存于世的惟一的一部非爱情小说,也是他惟一的一部侠义小说,这也使得苏曼殊和武侠小说有了机缘。

我国的侠义小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里就有着侠客的影子,《世说新语》中有描写侠客周处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的文字,《水浒传》中也有许多武打场面的描写,但是这些都还未真正成为侠义小说。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1级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为规范答题,本次考试会着重看卷面书写以及主观题分点,请同学们注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

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

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

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

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

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

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

苏曼殊小说研究述评

苏曼殊小说研究述评

苏曼殊小说研究述评作者:孙涛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4期摘要:作为“小说家”,苏曼殊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地位,他创作并传世的小说虽然不多,但是却鲜明地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经历以及那种让人难以企及的才情,同时还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试图对近百年来学者们对苏曼殊小说研究的相关成果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和述评,以期对曼殊小说获得一个更加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研究过程转型研究悲剧风格宗教视角一、苏曼殊小说研究过程描摹苏曼殊写小说始于民国之前,其处女作是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的《断鸿零雁记》,此后到1918年去世为止,苏曼殊又写了5篇小说,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这六篇小说被学术界称之为“六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全部曼殊独创小说。

对于曼殊小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从曼殊逝世(1918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近代文学研究兴起了一场持续三十年之久的“曼殊热”,而主要研究者当属柳亚子、柳无忌父子。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应当说是“考证他(曼殊)的友人与作品,征集他的佚文”。

由于曼殊本人好“故弄玄虚”、加上其本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来去无踪的行踪,导致了其大量作品在写作发表时间,或是否是作家所作等问题考证上难度重重,这无疑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考据之功力。

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结集为《苏曼殊年谱及其他》、《曼殊逸著两种》与《曼殊全集》(5册,1928-1929)三本书。

虽然其中尚有缺漏和错误之处(如对《断鸿零雁记》发表写作时间的误判,对苏曼殊身事血统的混淆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完整地还原了曼殊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背景,及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为后来人研究曼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之后曼殊小说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从五十年代末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可视为研究的沉寂期。

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

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

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张伟,摘要丨苏曼殊的小说,自觉融合了西方现代观念,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文坛上 i独树一帜。

他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的现i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表现出鲜明的i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开辟了当时文坛的新格局。

关键词i苏曼殊小说现代性民国初年的中国文坛,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多以休闲、消遣 类为主旨,风格也多缠绵悱恻、凄美绝伦、幽艳奇绝。

苏曼殊的出现,打破了这样 的酸软局面。

尤其是他的小说,独树一帜,自觉融合了西方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 念和艺术技巧,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开辟了当时文坛的新格局。

一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的自然本性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实质上是在描述“人”的意识的觉醒。

主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表现在小说主要人物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上。

苏曼殊的小说共六部,有 《断鸿零雁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绛纱记》,以及没有写完的《天 涯红泪记》,全都是言情小说。

苏曼殊笔下的情,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小说中男女 主人公的故事,与以往封建社会所倡导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有»张伟,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文学与文化研究。

198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曙光p 着本质区别。

三郎与静子、雪梅(《断鸿零雁记》),昙鸾与五姑、梦珠和秋云(《绛纱记》),独孤桑与阿兰(《焚剑记》),庄堤与灵芳、莲佩(《碎簪记》),燕 海琴与薇香、凤娴(《非梦记》),这些故事中的青年男女,都有深厚的感情做基础,他们互相爱慕,渴望真挚的感情开花结果。

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 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为一个人、一对正常的男女、一对正常的恋人,他们 之间那种互相吸引、互相倾慕的情感,是作为人的最正常最真实的感情。

一个人 能够以这样的思维为前提去恋爱,去追逐幸福,才是对人最起码的认识和尊重,也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础的认知,是对人的价值的认可。

拟古的现代性-从章太炎到苏曼殊

拟古的现代性-从章太炎到苏曼殊

拟古的现代性:从章太炎到苏曼殊关于《拟古的现代性:从章太炎到苏曼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胡适的只有白话文才有价值、才能表现现代生活的“假改革主义”(林毓生语)的影响下,以往对“拟古的现代性”研究不够。

当然拟古并不一定具有现代性,陈去病、柳亚子等人的诗歌很难说有什么现代性,但是从章太炎张扬个性、推崇拜伦、尼采,鲁迅对拜伦、尼采的系统阐发及《怀旧》的创作,周氏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到苏曼殊的编译《拜轮诗选》及其创作的《断鸿零雁记》等作品浓重的浪漫感伤情调,都是在拟古中具有显著的现代性特征。

他们的作品若是褪去古奥典雅的拟古包装,与五四新文学就几乎毫无二致。

从这个角度,我们需要对维新派之后的革命派文学,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那些认为革命派文学比维新派文学在光复旧物发扬国粹的旗帜下走向传统更保守落后的观点,实际上是被拟古迷住了眼睛,没有看到拟古深层的强烈的现代性。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拟古;现代性;章太炎;周氏兄弟;苏曼殊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6)11-0081-05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既不应该从鸦片战争算起,也不应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而应该从甲午战争算起。

因为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文学基本上是传统形态的,既不如明代中叶的李卓吾、公安派的理论具有现代性,又不如清代中叶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与《镜花缘》等作品更具有现代性。

甲午战争惊醒了西方人船坚炮利而中国人道德文章天下第一的迷梦,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方案也随之破产,中国人在道德文章上扬起了西化的风帆。

这个现代起点作为“前五四的现代热身”,既在梁启超、黄遵宪、裘廷梁等人的戊戌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其中包括了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剧坛革命。

黄遵宪、裘廷梁等人的白话文倡导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又在严复、林纾等人的文化与文学翻译,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夏曾佑、丘逢甲、蒋智由等人的“新体诗”以及《老残游记》、《孽海花》与其他谴责小说等作品中有充分的表现。

论苏曼殊小说的传奇叙事

论苏曼殊小说的传奇叙事

论苏曼殊小说的传奇叙事仲雷【摘要】"传奇"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叙事传统,它的影响一直渗透在近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具有过渡性质的苏曼殊小说,其传奇品格体现在徘徊人与文之间的自叙传奇、对世情书写的浪漫传奇和搜神志异的人事传奇之中.在取奇的叙事模式上,苏曼殊采取多样化处理故事情节的方式和"逃离"的形式来构成逻辑序列,使其小说的传奇叙述具有奇而不幻、异而不虚的特质.苏曼殊小说的传奇叙事还呈现出与其它叙事手段混杂的状态,形成传奇与抒情、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张力.【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5页(P127-131)【关键词】传奇;苏曼殊;传奇品格;取奇模式【作者】仲雷【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近年来,有些论者注意到了苏曼殊小说与“五四”新小说的历史联系,把苏曼殊视为文学现代性的最早尝试者,认为“五四”小说可以从苏曼殊的小说中寻找到更多的精神资源①钱雯在《“五四”新小说与苏曼殊资源》一文中认为,苏曼殊小说向“五四”新小说提供了情爱书写与对生命执着精神的两方面资源,成为考量“五四”新文学的重要参照,也有利于辨认“五四”新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关系。

(载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这些论说发掘出了苏曼殊在新旧文学突变时期的“中间状态”,将其放置在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加以重新审视,并以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文学新特点来定位苏曼殊的文学史意义。

而在这重新定位文学新变的过渡性意义上,苏曼殊小说中所运用的传奇叙事传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既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沿袭,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渐变链条上循序表征的体现,可以成为评价苏曼殊小说的新视野。

一、传奇叙事:中国小说叙事的重要传统随着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学的勃兴,对小说内部形式技巧和结构的研究成为学术界越来越热门的论题,而对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的研究也自然把西方叙事学视为借鉴的理论资源。

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苏曼殊小说论

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苏曼殊小说论

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苏曼殊小说论
游友基
【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2)003
【摘要】苏曼殊小说表现佛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吸取西洋小说心理剖析、叙述视角多元化的长处,融入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具有新旧杂糅,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征.【总页数】4页(P1-4)
【作者】游友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中国小说修辞现代转型中的苏曼殊 [J], 郭洪雷
2.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 [J], 黄轶
3.现代性的追求与回旋——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品质 [J], 熊素玲
4.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J], 邱冠;佘爱春
5.用系统论研究古典小说的可贵尝试——周书文《中国古典小说现代观》序言 [J], 缪俊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

苏曼殊的海外研究摘要: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他被视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文化交叠、击撞、融合造成的生命现象。

本文以苏曼殊的海外影响为主线,系统研究苏曼殊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和海外学者对他的研究。

通过全面系统的资料发掘和整理,把一个更立体的苏曼殊展现出来。

关键词:苏曼殊作品海外研究苏曼殊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作家和翻译家之一,他的身世和创作历程颇具传奇色彩。

他生于日本横滨,少年时在广东珠海和上海求学。

青年时留学日本,也曾游历香港及东南亚各国。

苏曼殊有广泛的海外交游圈,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他对海外文化和文学的认知与译介也是中国新闻学现代性发生的重要触媒。

一、苏曼殊在海外的文化活动苏曼殊于1884年9月28日出生于日本横滨,6岁时被领回故里,后赴上海学习中、英文。

1898年曼殊到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

1903年回到上海,于1907年又东渡日本。

苏曼殊在日本居留时间较长,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是在日本创作的。

苏曼殊还曾出国到过爪哇(印尼)、暹罗(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而且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有翻译和文学创作活动。

现收集其在海外的文学活动、作品以资佐证:1907年,苏曼殊在日本与章太炎、刘申叔一同创办《民报》及《天义报》。

1908年日本东京博文馆印刷的英译汉诗集《文学因缘》,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早的中英诗歌合集;1911年东京神田印刷所印刷的《潮音》和1914年东京三秀舍印刷的《汉英三昧集》是苏曼殊将自己搜集到的英译汉诗、汉译英诗和自己一些译诗合集出版;1914年三秀舍印刷的《拜伦诗选》,收录他翻译的40多首拜伦诗,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人诗歌翻译专集,影响最大。

此外还在日本发表了《〈曼殊画谱〉序》、《〈梵文典〉自序》、《海哥美尔氏名画赞》、《〈秋瑾遗诗〉序》、《岭海幽光录》、《〈文学因缘〉自序》等文,发表于1909年12月出版的《南社》第一集的《过平户延平诞生处》诗是苏曼殊1909年上半年居日本时所作;《淀江道中口占》由“淀江” 这一日本地名可知该诗亦写于日本;《为调筝人绘像》(二首)是写苏曼殊在日本结识的一位妓女百助眉史的;《寄调筝人(三首)》亦显然是写日本艺妓的发表于1910年12月出版的《南社》第三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角度下中国小说从古典过渡至近代体现的独特性———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的两个叙事技巧为例吴秉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利用叙事学理论来考察苏曼殊自传性小说《断鸿零雁记》是近几年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关于《断鸿零雁记》的主题意蕴、风格情调、内容指涉以及作家研究等方面,学界早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利用这种方式来探寻《断鸿零雁记》仍有深拓的空间。

故笔者拟从这种研究方法切入,分别论述这部小说里的两大类叙述行为:“叙述者隐身于文本”和“故事主人公不断试图与读者对话”。

这两类小说叙事手法和技巧,确实能和当代学界所论的一些叙事学观点紧密相契,更希望借由这种方式的探讨,重新展现《断鸿零雁记》这类古典过渡到近代阶段的小说的文学意义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叙事;小说一、《断鸿零雁记》的价值以及当代学界的研究成果《断鸿零雁记》是近代苏曼殊(1884—1918)撰写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陈平原说:“中国古代小说缺的是由‘我’讲述‘我’自己的故事,而这正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关键及魅力所在。

”①胡亚敏在定义“同叙述者”概念时也说过:“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同叙述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西方早期自传体小说中就已盛行,但在中国白话小说中则显见,……”。

②胡氏的说法诚然不诬,中国古典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或“叙述自己相关故事”作为写作手法者,虽非创新之举,但客观而论,确实也屈指可数,这也是罗钢所谓的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写作小说,无论在中西方,皆有悠远之历史,唯“中国古典小说习惯用第三人称叙事,……。

”③余静甚至直言:“直到近代,西方小说传入中国,以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创作的小说大量出现,才真正改变了这种单一的叙事格局。

”④因为除了自唐代张鷟《游仙窟》、王度《古镜记》、李公佐《谢小娥传》,乃至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曹雪芹《红楼①②③④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3.上引二语,参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4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66.余静.晚清民初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演变:从《浮生六记》到《沉沦》[J].宜宾学院学报,2010(9):48.2019年1月·第六辑213梦》开篇之数语,以及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稍微类似手法外,似乎必须迟自曼殊《断鸿零雁记》,这种叙事技巧方有明显的发展与突破,这自然也成为成书于中国从古典走向近代化历程的《断鸿零雁记》的价值所在。

①故这部小说自1911年至1912年左右问世以来,便颇受世人关注,而当代学界对此小说的相关研究,不论是故事角色与真实人物之间的考证;或者从内容分析故事人物形象;或者研究其写作时的心路历程和主题意蕴;或者研究其内容所显的浪漫特质与情调;甚或从佛教文学入手,研究《断鸿零雁记》的思想等,着实累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不过综观当代学界对于苏曼殊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在其写作的心路历程、作品的风格情调与内容指涉;或者围绕在《断鸿零雁记》各个角色与曼殊生平之间等方面的考证。

②唯利用叙事学理论的视角来探寻此小说在主题意蕴、作者心理状态以外的艺术性等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即便近几年已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此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式,不过客观而论,时至今日仍较乏人问津,主要著作也仅有数篇而已!③这即是说,利用叙事学理论来审视《断鸿零雁记》仍有很宽广的研究空间。

故笔者也曾在近几年陆续发表了《从叙事学理论重审〈断鸿零雁记〉的艺术价值》《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苏曼殊诗》等文,④前者正是利用里蒙·凯南和胡亚敏二位学者的叙事学理论作为研究基底,⑤并辅以其他叙事学者的观点,进一步阐释《断鸿零雁记》的各种叙事手法,一方面凸显其作为自传体小说的价值与成就;一方面让叙事学理论能在《断鸿零雁记》中获得实践,以彰显《断鸿零雁记》的文学意义与艺术价值。

可惜碍于论文篇幅和本人笔力,当时仅能对于《断鸿零雁记》里的叙述行为和叙事技巧进行概论性的综述,泛论了诸如:《断鸿零雁记》作为“内部聚焦”类型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价值和特色,并界定其“内聚焦型”中的“固定内聚焦型”叙述方式、分析小说故事里的“主要叙述者”和三种类型的“次要叙述者”与两个“类故事叙述者”,借此论述《断鸿零雁记》的利①②③④⑤中国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手法”,必须迟至五四时期,才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

依此,曼殊《断鸿零雁记》实成为促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化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桥梁。

是近日学界总以“从古典转向近代(甚至是现代)的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彻底颠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叙事”称之,上述二语并见:余静.晚清民初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演变:从《浮生六记》到《沉沦》[J].宜宾学院学报,2010(9):48-49.《断鸿零雁记》作为自传体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即是在此。

《断鸿零雁记》作为苏曼殊的自传性小说,已被学界普遍认同,而作为一篇自传体小说,其内容或者能与曼殊的真实生活相互对照或参证,这是当代诸多学者总围绕在“《断鸿零雁记》与曼殊生平”等课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这方面课题的研究与考证,学界已有不少重要的成果,此可参柳无忌的介绍,柳无忌.苏曼殊传·断鸿零雁[M].北京:三联书店,1992:117.有意识地专门以叙事理论研究《断鸿零雁记》、并特开专篇以探讨者,较明显的仅有四篇。

如:胡俊飞.感伤主义与中国小说叙事形式的嬗变[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3):15-22.向贵云.《断鸿零雁记》之转型期叙事特征[J].沧桑,2008(4):219-220、233.黄晓垠.从创作态度看《断鸿零雁记》内倾性[J].青年文学家,2009(19):35.余静.晚清民初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演变:从《浮生六记》到《沉沦》[J].宜宾学院学报,2010(9):48-51.吴秉勋.从叙事学理论重审《断鸿零雁记》的艺术价值[J].有凤初鸣年刊,2011(7):77-99.吴秉勋: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苏曼殊诗[J].东海中文学报2013(12):199-228.里蒙·凯南认为,叙事文本有三个最重要元素:“时间”、“人物刻划”与“聚焦”。

详参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77.214 2019年1月·第六辑用多重“叙述者”所构成的故事叙述层次、分析小说故事里的“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借此探讨曼殊利用此种模式所构织出来的悲剧故事意蕴,以及小说故事布局中对于时序方面的安排、小说中的预叙与暗示的技巧等课题。

至于《断鸿零雁记》的一些较为重要、独特的叙事技巧,却无余力再详细陈述,故本文拟从近几年个人的研究成果之上,针对这部小说里几个特别突出的叙述方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二、《断鸿零雁记》的二种叙述行为苏曼殊在《断鸿零雁记》中展现了二种较为独特的叙事技巧:其一,是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使读者忘记叙述者的存在,这是今日学者所谓“自然而然的叙述者”。

其二,是故事主人公不断试图与读者对话,借此引发阅读者的共鸣,这是今日学者所谓“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作为一部自传体的短篇小说,曼殊的这种叙述方式,确实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当然也增添了后世读者的阅读乐趣。

(一)叙述者隐身于文本———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关于“叙述者隐身于文本”方面,《断鸿零雁记》的主要叙述者、亦即主人公三郎,其未婚妻雪梅交代婢女递交予三郎的一封长信,以及麦氏兄妹之间的对话二事,可以视为这种叙事技巧的代表。

小说故事中的雪梅是三郎自幼订有婚约的女子,理当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不过在整部《断鸿零雁记》中,却未见作者提供他们近距离接触、相互对话的时空环境;雪梅的身影总是在“远方”、与三郎永远保持一定的距离,①其本身似乎也不愿与三郎当面晤谈,彼此之间更没有出现任何对白,仅是利用一封经由婢女递交出来的书信,就明白表述了雪梅的身世、心境以及其与三郎的遭遇。

虽然雪梅在整部小说中看似没有任何“声音”,却能透过这封书信,就足以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明白她的内心思绪,以及她在故事中、甚或是对三郎这个主人公的重要性。

此诚如胡亚敏在定义“自然而然的叙述者”时所谓:“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作或叙述的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成一种真实的‘幻觉’。

”“这类叙述者往往采用诸如发现手稿、书信、日记等手段以表明作品并非是一种创作,而是发生在某年某月的真实事件,由此掩饰其叙事作品的虚构性,使读者忘记叙述者的存在。

”②《断鸿零雁记》的这种叙事技巧,和胡氏所论极为契合,而小说故事中的雪梅与三郎之间的现实距离看似遥远,但是当三郎接到信时,信件又成为两人最近距离的接触;尤其曼殊安排故事中的雪梅预先透过信件描述二人不幸的婚姻,又安排三郎阅读信件之后,作了回忆性质的情节补述,这一连串的内容叙述,便让胡亚敏所谓“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在《断鸿零雁记》中得到完善的概念性成立。

《断鸿零雁记》中曾记述了一段“麦氏兄妹的对话”,是笔者所谓“叙述者隐身于文本”叙事技巧的另一则代表。

小说故事中的麦氏兄妹是三郎的儿时玩伴,不过作者在情节安排上,①②如:《断鸿零雁记》第四章,雪梅首次出现是在窗台边;其最后绝食自尽之事,三郎也是从邻居口中得知。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2019年1月·第六辑215并未在故事的最初阶段就直接让这对兄妹出场,而是让三郎在法事诵经时,偶然听到对面座位上有“婴宛细碎”的交谈声,透过这种叙事模式,交代一些故事的线索,以及三郎当下的心境: (女郎)言曰:“殆此人无疑也。

回忆垂髫,恍如隔世,宁勿凄然?”时复有男子太息曰:“伤哉!果三郎其人也。

”余骤闻是言,岂不惊但?余此际神色顿变,然不敢直视。

女郎复曰:“似大病新瘥,我知三郎固有难言之隐耳。

”①故事中的三郎起初“神色顿变”“不敢直视”,待定神默察其声,才想起这间屋子的主人麦氏,原来是乡里旧邻的麦家,而交谈的两人正是麦家兄妹这一对总角同窗,原本惊讶惶恐的心绪才逐渐镇定下来。

故事此处麦氏兄妹的看似情节中不经意安排的对白,实际上代表了旧邻好友对三郎近况的“全体声音”,再加上三郎在听闻交谈话语之后所作的个人回忆:“久之,始大悟其即麦家兄妹,为吾乡里,又为总角同窗。

计相别五载,想其父今为宦于此。

回首前尘,徒增浩叹耳。

忆余羁香江时,与麦氏兄妹结邻于卖花街。

其父固性情中人,意极可亲,御我特厚,今乃不期相遇于此,实属前缘。

”如此一来,即自然地完整交代了一部分儿时生活的来龙去脉。

(二)故事主人公不断试图与读者“对话”———自我意识的叙述者《断鸿零雁记》另一项独特的叙事技巧,是经常不断地忽然以真实的故事作者身份进入故事情节中,试图用这种方式与读者对话,也时常预设阅读者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出发点,再予以反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