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递归序列与射影函数的迭代
漫谈递归:循环与迭代
漫谈递归:循环与迭代理清递归、迭代、循环的概念感谢先摘抄“为之漫笔”对这⼏个概念的⼀段:loop、iterate、traversal和recursion这⼏个词是计算机技术书中经常会出现的⼏个词汇。
众所周知,这⼏个词分别翻译为:循环、迭代、遍历和递归。
乍⼀看,这⼏个词好像都与重复(repeat)有关,但有的⼜好像不完全是重复的意思。
那么这⼏个词到底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下⾯就试着解释⼀下。
循环(loop),指的是在满⾜条件的情况下,重复执⾏同⼀段代码。
⽐如,while语句。
迭代(iterate),指的是按照某种顺序逐个访问列表中的每⼀项。
⽐如,for语句。
遍历(traversal),指的是按照⼀定的规则访问树形结构中的每个节点,⽽且每个节点都只访问⼀次。
递归(recursion),指的是⼀个函数不断调⽤⾃⾝的⾏为。
⽐如,以编程⽅式输出著名的斐波纳契数列。
有了以上定义,这⼏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其实就⽐较清楚了。
⾄于它们之间的联系,严格来讲,它们似乎都属于算法的范畴。
换句话说,它们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段和⽅式,⽽本质上则都是计算机编程中达成特定⽬标的途径。
迭代迭代算法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种基本⽅法。
它利⽤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适合做重复性操作的特点,让计算机对⼀组指令(或⼀定步骤)进⾏重复执⾏,在每次执⾏这组指令(或这些步骤)时,都从变量的原值推出它的⼀个新值。
利⽤算法解决问题,需要做好以下三个⽅⾯的⼯作:1. 确定迭代变量。
在可以⽤迭代算法解决的问题中,⾄少存在⼀个直接或间接地不断由旧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这个变量就是迭代变量。
2. 建⽴迭代关系式。
所谓迭代关系式,指如何从变量的前⼀个值推出其下⼀个值的公式(或关系)。
迭代关系式的建⽴是解决迭代问题的关键,通常可以使⽤递推或倒推的⽅法来完成。
3. 对迭代过程进⾏控制。
在什么时候结束迭代过程?这是编写迭代程序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能让迭代过程⽆休⽌地重复执⾏下去。
射影与射影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射影与射影变换的性质与应用射影几何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高维空间中的射影与射影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射影几何的研究对于空间形态的描述和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射影与射影变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在几何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
一、射影的基本概念射影是指从一个几何对象映射到另一个几何对象的操作。
在射影几何中,我们使用齐次坐标来描述几何对象。
齐次坐标是指用n+1个数表示n维空间中的点,通过对这些数进行比例变换可以得到等价的点。
例如,在二维平面中,一个点的齐次坐标可以表示为(x, y, 1),其中x和y是点在平面上的坐标。
二、射影变换的性质射影变换是指通过矩阵乘法对几何对象进行映射的操作。
射影变换具有以下性质:1. 保直线性:射影变换将直线映射为直线,保持直线上的所有点的次序关系。
2. 保比例性:射影变换将平行线段映射为平行线段,并且保持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3. 保交比性:射影变换可以保持射影空间中的交比关系,即一组点的交比在变换后保持不变。
4. 保角度性:射影变换可以保持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不变。
5. 组合性:射影变换可以通过矩阵乘法的组合实现。
三、射影与射影变换在几何学中的应用1. 透视投影:透视投影是一种射影变换,将三维场景投影到二维平面上。
透视投影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广泛应用于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
2. 图像处理:射影变换可以用于图像的旋转、缩放和扭曲等操作,以及图像的透视校正和纠正。
3. 几何建模:射影变换可以用于对三维几何模型进行旋转、平移和缩放等操作,以及模型的投影和透视变换。
四、射影与射影变换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1. 三维渲染:射影变换在三维渲染中用于将三维物体的坐标映射到二维屏幕上,实现真实感的显示。
2. 图形变换:射影变换在图形变换中用于对图形图像进行旋转、平移、缩放和扭曲等操作。
3. 图像合成:射影变换可以用于对多个图像进行叠加和融合,生成新的合成图像。
五、射影与射影变换的应用案例1. 虚拟现实:射影变换在虚拟现实中用于实现真实感的三维场景投影和交互。
数值传热学陶文铨主编第二版习题答案
依据本题给定条件,对节点 2 采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 节点 3 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具有二阶精度的差分格式,最后得到各节点的离散方程: 节点 1: 节点 2: 节点 3: 求解结果:
T1 100
5T1 10T2 5T3 150 T2 4T3 75
T2 85 , T3 40
习题 4-12 的 Matlab 程序
%代数方程形式 AiTi=CiTi+1+BiTi-1+Di mdim=10;%计算的节点数 x=linspace(1,3,mdim);%生成 A、C、B、T 数据的基数; A=cos(x);%TDMA 的主对角元素 B=sin(x);%TDMA 的下对角线元素 C=cos(x)+exp(x); %TDMA 的上对角线元素 T=exp(x).*cos(x); %温度数据 %由 A、B、C 构成 TDMA coematrix=eye(mdim,mdim); for n=1:mdim coematrix(n,n)=A(1,n); if n>=2 coematrix(n,n-1)=-1*B(1,n); end if n<mdim coematrix(n,n+1)=-1*C(1,n); end end %计算 D 矢量 D=(coematrix*T')'; %由已知的 A、B、C、D 用 TDMA 方法求解 T %消元 P(1,1)=C(1,1)/A(1,1); Q(1,1)=D(1,1)/A(1,1); for n=2:mdim P(1,n)=C(1,n)/(A(1,n)-B(1,n)*P(1,n-1)); Q(1,n)=(D(1,n)+B(1,n)*Q(1,n-1))/(A(1,n)-B(1,n)*P(1,n-1)); end %回迭 Tcal(1,mdim)=Q(1,mdim); for n=(mdim-1):-1:1 Tcal(1,n)=P(1,n)*Tcal(1,n+1)+Q(1,n); end Tcom=[T;Tcal]; %绘图比较给定 T 值和计算 T 值 plot(Tcal,'r*') hold on plot(T)
数学专业术语
一阶理论
相容性
可定义性
斯科伦壳
初等等价的
初等子模型
进退构造
原子理论
万有模型
稳定性
递归结构
非标准分析
直觉主义逻辑
抽象化
数词可表示性
相对相容性
元逻辑
可判定性
集合论
策梅洛-弗兰克尔集合论
确定性
选择函数
广义连续统假设
对称多项式
结式
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方程
三项方程
待定系数法
有理根
虚根
二重根
线性代数
矩阵的元
单位矩阵
矩阵的对角线
矩阵的秩
矩阵的迹
初等矩阵
分块对角矩阵
转置伴随矩阵
梯矩阵
酉矩阵
埃尔米特矩阵
正半定矩阵
实矩阵
极式分解
相似矩阵
顶点
邻顶点
重图
图同构
顶点子图
通道
圈秩
全不连通图
顶点次数
补图
团
完全二部图
无圈图
回路
拟图
边连通度
哈密顿圈
递归边图
彼得松图
边覆盖
独立顶点集
临界边
平面嵌入
对偶地图
最大亏格
舍弃运算
四色问题
色剖分
邻接矩阵
顶点传递图
齐次图
标号图
树
顶点的权
出次数
出树
弱连通的
超图
平凡序的
保序映射
函数的变换与迭代
函数的变换与迭代一、函数变换1.函数平移:–水平平移:f(x + a)–垂直平移:f(x) + b2.函数缩放:–水平缩放:f(ax + b)–垂直缩放:f(x) * c3.函数反射:–y = f(-x) 为关于y轴的对称–y = -f(x) 为关于x轴的对称–y = f(x) 为关于原点的对称二、函数迭代1.迭代概念:–函数迭代:将函数的结果作为输入再次输入函数中,得到新的输出。
–迭代序列:a_n = f(a_(n-1)),其中a_0为初始值。
2.迭代规律:–收敛迭代:lim(n→∞) a_n 存在,称为收敛。
–发散迭代:lim(n→∞) a_n 不存在,称为发散。
3.迭代举例:–平方迭代:a_n = a_(n-1)^2–立方迭代:a_n = a_(n-1)^3三、函数变换与迭代的应用1.几何变换:–缩放和平移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图形放大、缩小、平移等。
2.物理应用:–振动方程的迭代求解,如简谐振动、非线性振动等。
–电磁场的迭代计算,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
3.计算机科学:–迭代算法:如斐波那契数列、矩阵幂的计算等。
–分形生成:如分形树、雪花曲线等的生成。
四、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身心发展1.学习内容:–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函数的图像和几何变换。
–函数的迭代规律和应用。
2.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数学美感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1.教学策略:–结合实例讲解函数变换和迭代。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索函数变换和迭代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函数变换和迭代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绘制函数图像,观察迭代规律。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已知函数f(x) = 2x + 3,求f(x)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函数表达式。
答案:f(x + 2) = 2(x + 2) + 3 = 2x + 7解题思路:根据函数平移的规则,将函数f(x)中的x替换为x + 2,得到新的函数表达式。
映射、反函数、函数迭代
二、反函数:
2、性质: (1)反函数与原函数二者单调性相同
(2)函数f(x)与它的反函数f (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3)反函数是相互的且具有唯一性,反函数的反函数是原函数
-1
*(4)反函数的导数关系:如果函数有x0处不等于0的导数, 并且反函数在点y连续,则反函数的导数存在并等于原函数 的导数的倒数
那形如这些集合之间的对应又如何解释呢?
(1)设A={x|x是三角形},B={y|y>0},集合A中的元素x 按照对应关系“计算面积”和集合B中的元素对应。 (2)设A=R,B={直线上的点},按照建立数轴的方法, 是A中的数x与B中的点P对应。 (3)设A={人名},B={身份证号},A中的元素按照对应 关系与集合B中的元素对应。
THANK YOU
一、映射
1、概念: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依对应法则f,若对于A中的 任意一个元素x,在B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则 称f:A→B为一个映射。记作f:A→B,其中元素y称为元 素x在映射f下的像,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的原像。
一、映射
2、三要素: (1)定义域: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记作Df,即 Df=X; (2)对应法则f (3)值域:X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 值域,记作Rf或f(X),即:Rf=f(X)={f(x)|x∈X}。 且有:Rf Y
在绘制y=2 和y=log2x时,发现两个函数之间好像 有一些关系? x 以y=e 和y=lnx举例:
x
二、反函数:
1、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y=f(x)(x∈Df)的值域是Rf,若找得到一 个函数g(y)在每一处g(y)都等于x,这样的函数x= g(y)(y∈Rf) -1 叫做函数y=f(x)(x∈Df)的反函数,记作y=f (x) 。反函数y=f 1 (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y=f(x)的值域、定义域。
迭代算法和递归算法
迭代算法和递归算法迭代算法与递归算法是计算机程序行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两种算法都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求解问题的步骤,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两种算法的实现方式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将对迭代算法与递归算法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迭代算法1、定义:迭代算法是一种按照顺序多次重复执行相同或相似的操作,从而解决问题的算法。
2、特点:(1)迭代算法依靠循环覆盖后面的步骤来完成工作,每次循环处理当前步骤直到问题被完全解决;(2)一般情况下,可解决的问题版型是固定的,在特殊情况下(如终止条件尚不满足)也可以依据循环继续处理;(3)迭代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不受输入数据的影响,只取决于要循环的次数;(4)由于迭代算法主要依赖循环,所以需要设置循环计数器,以保证算法的正确性。
3、优势:(1)迭代算法的实现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可以利用细粒度的代码片段,从而降低实现的成本。
(2)迭代算法更适合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因为它可以通过在循环体中对数据进行分段处理,从而实现处理效率的优化。
(3)迭代算法结构清晰易懂,能够比较容易的评估出最终要实现的效果,从而简化程序开发流程。
二、递归算法1、定义:递归算法是一种将问题逐级分解求解的计算机算法。
2、特点:(1)递归算法通过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的方式来解决,在分解得到的小问题原理上,与原始问题有相同的求解方式;(2)递归算法在求解过程中所需要不断重复执行,并且遵循“每次迭代都靠近解决结果”的原则;(3)递归算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求解算法,它依赖于自身来实现;(4)因为要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所以每次递归都需要多次求解,如果问题规模很大,递归处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空间。
3、优势:(1)递归算法的编写相对比较简单,它利用同一个函数调用自身完成对问题的求解;(2)递归算法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算法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子问题,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3)递归算法可以从运行效率和内存消耗方面提高复杂算法的运行性能。
Kalman卡尔曼滤波(由射影定理引申而来)
四、Kalman滤波器
1、五个递推公式
初值x(0 0), P(0 0)
2、递推算法流程图:
读y(t)
ˆ x (t t 1)
(t )
P (t t 1)
t t 1
K (t )
ˆ x (t t )
P (t t )
Kalman滤波递推算法框图
谢谢!
ˆ y (k k 1)
新息 (k ) 的几何意义
定理一:新息序列
(k )
是零均值白噪声。
注: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噪声。所有频率 具有相同能量的随机噪声称为白噪声。
证明: 因为射影是无偏差的,所以 ˆ E (k ) Ey(k ) Ey (k k 1) Ey(k ) Ey(k ) 0, k 1 不妨设 i j, 因为 (i) L( y(1), , y(i 1)), 且有 L( y(1), , y( j )) L( y(1), , y(i 1)), 故有 (i) L( y(1), , y( j )), ˆ 而 ( j ) y ( j ) y ( j j 1) L( y (1), , y ( j )), 因而 (i) ( j ), 即 E[ (i ) T ( j ) 0], 所以 (i) 是白噪声。
• 定理三:(递推射影公式)设随机变量 x R , 随机序列 y(1), , y(k ), R m , 且它们存在二阶矩, 则有递推射影公式
n
proj( x y (1), y (k )) proj( 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y (k 1)) E ( x T (k )][ E ( (k ) T (k )] 1 (k )
射影代数簇
射影代数簇射影代数簇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现代代数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它使用射影性质把图形空间中的强调投影和射影映射来建模和处理数学或几何问题。
射影代数簇是一种数学结构,它使用了一系列特定的关于空间几何问题的数学原理,以及针对科学和工程问题的投影和映射。
射影代数簇的定义很宽泛,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应用或者特定的场景。
它可以被用于表示任何类型的形状变化,从非常简单的变换到更复杂的变换,从正常到非正常变换(也称为双射变换)。
在比较大的空间上,射影代数簇还可以用来控制双射变换的变形和旋转,以实现视觉反映,复杂的几何变换,以及空间算法的计算。
从理论上讲,射影代数簇以数学的方式来描述空间的变化,它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几何学中的概念,以及在更复杂的变换中实现精确的目标。
例如,它可以被用来求解在变形、旋转和缩放变换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如属性变换、顶点处理和相机变换。
此外,射影代数簇的理论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物理实验中复杂的现象,如量子力学中的屏蔽和隔间作用,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投影和映射变化的结构和原理。
射影代数簇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是变换矩阵,它可以被用来表示指定的二维或三维物体之间的变换关系,或者可以用来表示空间坐标之间的变换关系。
变换矩阵可以用来分析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以及如何将一个空间中的物体映射到另一个空间中,这是现代工程与科学的基础。
此外,射影代数簇也可以从一种更现代的角度去思考与处理多维空间的问题。
例如,它可以用来理解复杂的社会运动,以及在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应用射影法来理解多维数据之间的联系。
因此,射影代数簇是理解和掌握数学和几何学的重要工具,也可以应用于许多的现代科学和工程问题中,为人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复杂问题提供了方便。
它可以用来描述任何形状的变化,从简单的变换到复杂的变换,从正常变换到非正常变换,而且可以用变换矩阵来表示任何一种物体之间的变换关系,以此实现精确的目标。
因此,射影代数簇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人们从更多维度去理解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COMSOL使用技巧_V1.0_2013-02
COMSOL使用技巧目录一、几何建模 ................................................................................................................................. - 1 -1.1组合体和装配体 ................................................................................................................. - 1 -1.2隐藏部分几何 ..................................................................................................................... - 2 -1.3工作面 ................................................................................................................................. - 3 -1.4修整导入的几何结构 ......................................................................................................... - 4 -1.5端盖面 ............................................................................................................................... - 11 -1.6虚拟几何 ........................................................................................................................... - 12 -二、网格剖分 ............................................................................................................................... - 14 -2.1交互式网格剖分 ............................................................................................................... - 14 -2.2角细化 ............................................................................................................................... - 16 -2.3自适应网格 ....................................................................................................................... - 16 -2.4自动重新剖分网格 ........................................................................................................... - 18 -三、模型设定 ............................................................................................................................... - 19 -3.1循序渐进地建模 ............................................................................................................... - 19 -3.2开启物理符号 ................................................................................................................... - 19 -3.3利用装配体 ....................................................................................................................... - 21 -3.4调整方程形式 ................................................................................................................... - 22 -3.5修改底层方程 ................................................................................................................... - 23 -四、求解器设定 ........................................................................................................................... - 25 -4.1调整非线性求解器 ........................................................................................................... - 25 -4.2确定瞬态求解的步长 ....................................................................................................... - 26 -4.3停止条件 ........................................................................................................................... - 27 -4.4边求解边绘图 ................................................................................................................... - 28 -4.5绘制探针图 ....................................................................................................................... - 29 -五、弱约束的应用技巧 ............................................................................................................... - 31 -5.1一个边界上多个约束 ....................................................................................................... - 31 -5.2约束总量不变 ................................................................................................................... - 32 -5.3自定义本构方程 ............................................................................................................... - 34 -六、后处理技巧 ........................................................................................................................... - 36 -6.1组合图形 ........................................................................................................................... - 36 -6.2显示内部结果 ................................................................................................................... - 37 -6.3绘制变形图 ....................................................................................................................... - 38 -6.4数据集组合 ....................................................................................................................... - 39 -6.5导出数据 ........................................................................................................................... - 39 -七、函数使用技巧 ....................................................................................................................... - 43 -7.1随机函数 ........................................................................................................................... - 43 -7.2周期性函数 ....................................................................................................................... - 44 -7.3高程函数 ........................................................................................................................... - 45 -7.4内插函数 ........................................................................................................................... - 46 -八、耦合变量的使用技巧 ........................................................................................................... - 48 -8.1积分耦合变量 ................................................................................................................... - 48 -8.2拉伸耦合变量 ................................................................................................................... - 49 -九、ODE的使用技巧 ................................................................................................................... - 50 -9.1模拟不可逆形态变化 ....................................................................................................... - 50 -9.2反向工程约束 ................................................................................................................... - 51 -十、MATLAB实时链接 ................................................................................................................ - 52 -10.1同时打开两种程序GUI ................................................................................................. - 52 -10.2在COMSOL中使用MATLAB脚本................................................................................ - 52 -10.3在MATLAB中编写GUI ................................................................................................. - 53 -10.4常用脚本指令................................................................................................................ - 54 -十一、其他 ................................................................................................................................... - 56 -11.1局部坐标系.................................................................................................................... - 56 -11.2应力集中问题................................................................................................................ - 56 -11.3灵活应用案例库............................................................................................................ - 57 -11.4经常看看在线帮助........................................................................................................ - 57 -11.5临时文件........................................................................................................................ - 58 -11.6物理场开发器................................................................................................................ - 59 -一、几何建模COMSOL Multiphysics提供丰富的工具,供用户在图形化界面中构建自己的几何模型,例如1D中通过点、线,2D中可以通过点、线、矩形、圆/椭圆、贝塞尔曲线等,3D中通过球/椭球、立方体、台、点、线等构建几何结构,另外,通过镜像、复制、移动、比例缩放等工具对几何对象进行高级操作,还可以通过布尔运算方式进行几何结构之间的切割、粘合等操作。
高考数学不等式方法技巧及题型全归纳(100页)
g(x) 0
f
(x)
0
(2) f (x) 0 f x g x 0
g(x)
f (x) g(x)
0
f (x) g(x) g(x) 0
0
2.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 f x g x f (x) g(x) 或 f (x) g(x) ;
(2)| f (x) | g(x) g(x) f (x) g(x) ;
到的 与原式是恒等的,则称 1, 2, ⋅⋅⋅ , 是完全对称的.
如
+
+
,
b
a
c
c
b
a
a
c
b
等.
设 ( 1, 2, ⋅⋅⋅ , )是一个 元函数. 若作置换 1 → 2, 2 → 3, ⋅⋅⋅ , −1 → , → 1,得到
的 与原式是恒等的,则称 ( 1, 2, ⋅⋅⋅ , )是轮换对称的.
如3
+
3
+
3 , a b c 等. ab bc ca
显然,完全对称的一定是轮换对称的.
2
2、重要不等式
2.1 无理式、分式
(1)
f
(x)
g(x)
g(x) 0
f
(x)
0
g(x) 0
或
f
(x)
g 2(x)
g(x) 0
f
(x)
g(x)
f
(x)
0
f (x) g 2 (x)
f (x)
g(x) 0 g(x) 0 或
2.1 无理式、分式............................................................................................................... 3 2.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3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 3 2.4 基本不等式................................................................................................................... 4 2.5 柯西不等式................................................................................................................... 4
zuc算法中使用到的运算
zuc算法中使用到的运算ZUC算法是一种常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流密码算法,它主要利用了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来生成密钥序列。
本文将介绍ZUC算法中使用到的运算,并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一、置换运算(Substitution)置换运算是ZUC算法中的基础运算之一,它通过将输入的数据按照预定的规则重新排列,生成一个新的数据序列。
ZUC算法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置换运算:线性置换和非线性置换。
1. 线性置换(Linear Substitution)线性置换是ZUC算法中的第一个运算步骤,它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实现对数据的混淆。
具体而言,线性置换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位运算、移位操作以及异或运算等操作,将输入数据的位置重新排列,生成一个新的数据序列。
2. 非线性置换(Nonlinear Substitution)非线性置换是ZUC算法中的第二个运算步骤,它通过利用S盒将输入数据进行非线性变换,增加密码的随机性和安全性。
S盒是一个特殊的查找表,它根据输入数据的不同值返回相应的输出值,从而实现对输入数据的替换。
二、扩展运算(Expansion)扩展运算是ZUC算法中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它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扩展,生成更长的数据序列。
具体而言,扩展运算通过利用置换运算生成的密钥序列,以及输入数据中的一部分数据,经过一系列位运算和移位操作,生成一个新的密钥序列。
这样可以增加密钥的长度,提高密码的安全性。
三、加法运算(Addition)加法运算是ZUC算法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它通过对两个输入数据进行相加操作,生成一个新的数据。
ZUC算法中的加法运算主要用于将扩展运算生成的密钥序列与输入数据进行异或运算,从而生成最终的输出数据。
四、乘法运算(Multiplication)乘法运算是ZUC算法中的另一个基本运算,它通过对两个输入数据进行相乘操作,生成一个新的数据。
ZUC算法中的乘法运算主要用于对扩展运算生成的密钥序列进行非线性变换,增加密码的随机性和安全性。
牛顿迭代法 光线追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牛顿迭代法光线追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牛顿迭代法和光线追迹法是两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牛顿迭代法是一种求解方程的方法,通过不断迭代逼近函数的根,从而得到方程的解。
光线追迹法则是模拟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折射和投射等行为,用于生成逼真的光线效果。
牛顿迭代法通过利用方程的切线逼近根的方法,具有快速收敛的特点,精确地寻找方程的解。
它在优化问题、非线性方程求解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牛顿迭代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函数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起点,通过多次迭代逐步逼近方程的根。
光线追迹法则是基于光线的物理性质进行计算和模拟,用于生成逼真的光线效果。
它模拟了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行为,通过追踪光线的路径,计算光线与物体的交点和光线的颜色等信息,从而生成逼真的光线效果。
光线追迹法在计算机图形学、光学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生成真实感的渲染图像和模拟光学系统的行为。
牛顿迭代法和光线追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和物理规律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它们的原理、算法步骤和应用场景,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方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出详细介绍。
可以描述每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并概述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来介绍牛顿迭代法和光线追迹法的原理、算法步骤和应用场景,以及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具体结构如下:2. 牛顿迭代法2.1 原理2.2 算法步骤2.3 应用场景3. 光线追迹法3.1 原理3.2 算法步骤3.3 应用场景4. 结论4.1 对比分析4.2 优缺点4.3 发展前景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分别介绍牛顿迭代法和光线追迹法的原理、算法步骤和应用场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方法。
递归和迭代的特点
递归和迭代的特点
递归和迭代是两种常见的编程技术,它们在解决问题和实现算法时都有各自的特点。
递归是一种通过自身不断调用自身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洁性:递归可以用简洁的代码表达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利用了函数自身的定义来解决问题。
2. 可读性:递归代码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遵循了一种自顶向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递归调用:在递归过程中,函数会不断地调用自身,直到达到某个终止条件。
4. 栈的使用:递归在实现时会使用系统栈来保存调用信息,包括参数和返回地址。
迭代则是一种通过循环来重复执行一段代码的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效率高:迭代通常比递归更高效,因为它不需要频繁地创建和销毁临时变量。
2. 内存消耗少:迭代不会像递归那样产生大量的栈空间消耗,因此对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更友好。
3. 控制流程清晰:迭代的控制流程更加明确,因为它是通过循环条件来控制代码的执行。
4. 适用范围广:迭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问题,无论是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还是其他领域。
总之,递归和迭代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时,需要考虑问题的规模、复杂度以及对效率和内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的问题,递归可能是一个直观的选择;而对于大型数据集或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迭代可能更为合适。
迭代映射方法
迭代映射方法
迭代映射方法是一种数学上的迭代过程,用于解决某些特定问题。
这些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一个初始点。
2.根据定义的映射规则,计算新的点。
3.检查新的点是否满足终止条件。
如果满足,迭代过程结束;如果不满足,用新的点作为初始点,进行下一轮迭代。
通过多次迭代,可以逐渐逼近问题的解。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求解方程、优化问题、寻找函数的根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映射规则和终止条件,以确保迭代过程的收敛和准确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数学领域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递归和迭代的通俗解释
递归和迭代通俗释义
递归和迭代都是算法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递归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调用的算法。
比如说,递归函数就是直接或间接地调用自身的函数。
递归通常用于解决一些看似复杂,但可以将问题拆分成更小,更易于解决子问题的情况。
递归往往有一个基本情况(base case),当问题简化到这个基本情况时,就可以直接求解。
递归的思想有时候也可以用于非计算领域,例如在编程中用于处理复杂的对象结构。
迭代则是通过不断更新变量的值来解决问题。
迭代通常会反复执行相同的操作,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
例如在二叉树的遍历中,递归遍历二叉树可以转换成用栈的迭代。
总的来说,递归和迭代都是通过重复执行相同操作来解决问题的算法设计思想,两者可以互相转换。
求递归方程渐近界的常用方法
(1)记号O不能滥用。比如,在估计(6.1)解的上界时,有人可能会推测T(n)=O(n),即对于充分大的n,有T(n)≤Cn,其中C是确定的正的常数。他进一步运用数学归纳法,推出:
从而认为推测T(n)=O(n)是正确的。实际上,这个推测是错误的,原因是他滥用了记号O,错误地把(C+l)n与Cn等同起来。
本章将逐一地介绍上述五种方法,并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本来,递归方程都带有初始条件,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略去这些初始条件。
递归方程组解的渐进阶的求法
用这个办法既可估计上界也可估计下界。如前面所指出,方法的关键步骤在于预先对解答作出推测,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推测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估计T(n)的上界,T(n)满足递归方程:
考虑
T(n)=2T(n/2)+nlogn
对照(6.17),我们有a=2,b=2,f(n)=nlogn, ,虽然f(n)渐近地大于 ,但f(n)并不是多项式地大于 ,因为对于任意的正常数ε,
S(m)=O(m1ogm),
进而得到T(n)=T(2m)=S(m)=O(m1ogm)=O(lognloglogn) (6.6)
上面的论证只能表明:当(充分大的)n是2的正偶次幂或换句话说是4的正整数次幂时(6.6)才成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6.6)对所有充分大的正整数n都成立,从而,递归方程(6.4)解的渐近阶得到估计。
即(6.2)仍然成立,于是对所有n≥n0,(6.2)成立。可见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因而得出结论:递归方程(6.1)的解的渐近阶为O(nlogn)。
这个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只适合容易推测出答案的递归方程或善于进行推测的高手。推测递归方程的正确解,没有一般的方法,得靠经验的积累和洞察力。我们在这里提三点建议:
迭代法pnp算法
迭代法pnp算法迭代法PnP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相机位姿问题的算法,它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迭代法PnP算法的原理、步骤以及应用。
一、算法原理迭代法PnP算法是通过已知的三维点和对应的二维投影点,求解相机的位姿(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步:1. 初始化:假设相机位姿已知,将其设置为一个初始值;2. 重复迭代:在每次迭代中,首先计算当前相机位姿下的投影点,并与真实的二维点进行比较,得到误差;3. 优化求解:根据误差,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相机位姿的更新量;4. 更新相机位姿:根据更新量,更新相机的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5. 判断收敛:判断当前相机位姿的更新量是否满足收敛条件,如果满足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二、算法步骤1. 输入数据:已知的三维点和对应的二维投影点;2. 初始化相机位姿:将相机的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设置为初始值;3. 迭代求解:- 计算投影点:根据当前相机位姿,将三维点投影到二维平面上; - 计算误差:将投影点与真实的二维点进行比较,得到误差;- 优化求解: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相机位姿的更新量;- 更新相机位姿:根据更新量,更新相机的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 - 判断收敛:判断当前相机位姿的更新量是否满足收敛条件,如果满足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迭代求解步骤。
三、算法应用迭代法PnP算法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 相机位姿估计:通过已知的三维点和对应的二维投影点,求解相机的位姿,用于目标跟踪、姿态估计等任务;2. 三维重建:通过多个视角下的二维图像,求解相机的位姿,用于生成三维场景模型;3. 拍摄规划:通过已知的场景三维点和相机运动约束,求解相机的位姿,用于规划最佳拍摄路径;4. 增强现实:通过已知的场景三维点和相机的位姿,将虚拟物体与真实世界进行融合,实现增强现实效果。
四、总结迭代法PnP算法是一种求解相机位姿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相机位姿,可以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 : 足L a一b一 中L 2 ,b R {} 广 us 列若a1 =, 义3 满 : L L : : 其 o , 1 ,∈) L称为 义L a序 . =, l +n ( L a 1 的: c b 则
:
L 为 L cs 列. ua 序
设 维 实 射 影 函数 Tc 次 式 : 齐 p
( 波 教 育 学 院 ,浙 江 宁波 3 5 1 ) 宁 10 0
摘 要 : 出 了 2 阶实 线 性递 归 序列 与 1维 实 射 影 函 数 的迭 代 的关 系 , 而利 用 矩 阵 的 幂 得 到 2阶 实 线 性递 归 序 给 进
列 的通 项 及 极 限 性 质 。
关 键 词 : 影 函数 : 归 序 列 ; 动点 ; 项 射 递 不 通
矩 A 三 此阶线递序的数阵 阵= ) 2实性归列系矩. ( 称
定 :足F a一b一 义2 满 :F + :其中F 0 ,b R {}为 义Foc序 . =, 1 : : F ( o ,= a ∈) F称 广 inc 列若a b , F 1, 的 : 1 bai 1=
则F F in c 列 = n b ai . = 为F。c 序
第 l 2卷
第 2期
宁 波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NI NGB I T T E OF E O NS I UT DUCA I T ON
Vo .2 11 No2 .
Ap .0 0 r 1 2
21 0 0年 4月
线性递 归序 列与射 影 函数 的迭 代
陈成 存
当= ,T三) T( 则nn: ) )—: △时由 ( 易 -,A (。 ( ) 。 = 求 = O : ( n三。 r TT ) J 1 t 仅 a 1 n
n 1 f + )“ lr t a _ a' t, + l 有 n 1a ) :
A时 #, o
: 一
= 古
、
舭 ¨ 古 ) ) t a n
\ ,
) b ) : = 而 = 二 , 古( + 幢 从n ( 有 } 害 b 盆 x :
( "- n)ob a- l t1 1 + t ? a+  ̄+ X ( "[ ) "
一
( n[ )ob a B 。 t [ + t a-3 x ( 一 ) “
: ] A )非式 ] c,= ,齐为 : p其 (则 次: A ≠ 中 其 T 。 c x =
删 有
X
T ∞ “
T
∽
抖“ 漕 l 1 YX . . 11
,
非齐次坐标为 , I()) 则有r() (~ 】 )x. : 且r 】:o ’【 【 Do , )= T ()= 由数学归纳法易证: 【T n 【 0 0
定 l T) ( ∈且≠ ,鲁, n 理: ( a R b )= 则 : 设x = , , 00 x b x : 等.
即 2阶实线 性递 归序 列与 1 实射影 函数 的迭 代之 间关 系. 维 令 T( ) 得 za _ : 解得 两 根 仪 x: — h 0, : 及 p 丁 ' a+ b :a  ̄ =4 _v /
中图 分 类 号 : 1 1 1 0 8 . O 5 . ; 15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 2 6 (0 0 0 — 0 9 0 10 - 5 02 1 )2 0 6 — 3
线 性递 归序 列 的通 项 可 由其生 成 函数 得 到【 , 在组 合 数学 f 3 】 中一般 用 待定 系 数法 给 出 , 而文 【】 4则 用矩 阵方法 得 到. 文先 给 出 2阶实 线性 递 归序 列与 1 实射 影 函数 的迭代 的 关 系 , 而 得 到 2阶 实 本 维 进 定义 1 满 足 H : H b ( ' , 0H, : a + H a b H , ∈R, ≥2 且 b ) n , ≠0 的序列 { 为 2阶实 线 性递 归 序 列 . H) 称
-
.
;△ 时有 当= , 0
; △ o时 , 当 = 由
定 3 于 阶 线 递 序 ,△0 ,H 理 : 2 实 性 归 列当 ≠时有 n H警 对 : j 量
定 理 2设 1 : 维实射 影 函数 为 fx = ( ) ( ≠0 , 给 ) 为 fx 的非不 动点 , 当 A#O时 , x= b )任 ( 0 () 则 有
na t "1
.
; △呲 当 =
( o 有 x n ax_ 一 (+ ) "- _ = n 1t 1
n
证 明 : T T J得 A TJ - 因而 A= _ 由 - = A = T 。 "TJ 1 - n r.
即为 T x 的不 动 点 , () 且有
收 稿 日期 : 0 0 0 — 6 2 1— 2 1
作 者 简 介 : 咸存 (9 4 , , 江 宁 波人 , 波 教 育 学 院 副 教授 。 陈 1 6 一)男 浙 宁
6 9
宁 波 教育 学 院 学 报
21 00年第 2期
t  ̄ ,e 一 . 回 a l a a = b 卜 小 砹 X 为 fx 的 非 小 动 点 . += t o ()
注 : a 4< 当 2 b 0时 , , + O p为 方程 x- x b 0的两虚根. t 2a — =
3 2阶实线性 递归序 列通项 记 A a+ b 由文f] : = 24 , 4 知
引1△时在逆阵 a) 1-中( )的当 理当 。存可 T , rJ J 苫 A 形 :≠ , 矩 _ 使 _ , = 为 若 . t 得 其 苫 A T 引2△时在逆阵( ) r_ 中 三 A 当 理当。存可 T , ,= ) 的 形 :=, 矩 - 使 A 其 ( 为 若 . 得T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