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人教版历史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_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
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
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强调的是防伪功能,故D项准确。
纸币如果管理不当也会造成通货膨胀,阻碍经济的发展,故A项表述不准确;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B项错误;纸币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满足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一. 选择题1. 唐朝先后实行的赋税制度包括()①均田制②两税法③租庸调制④一条鞭法A. ①②B. ②③C. ③②D. ③④2. 下列关于唐都长安的各项表述,正确的项目是()①长安是全国商业大都会②长安是亚洲政治中心③唐后期经济地位不及扬州④住宅区商业区分开A. ①②③④都正确B. 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 ②③④正确,①不正确D. ①③④正确,②不正确3. 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②玉米传入中国③占城稻传入中国④胡萝卜等传入中原A. ④②①③B. ①②④③C. ②④①③D. ④①③②4. 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是()A. 唐高祖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唐玄宗5. 宋代很重视对外贸易,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A. 理藩院B. 宣政院C. 市舶司D. 布政司6.(宋史)记载:“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说明()A. 南宋偏安东南,加紧搜刮人民B. 高宗南迁,促进农业发展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北方D. 江南开发缓解了财政的困难7. 下列各项不能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是()A.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B. 政府下令禁止海外贸易C. 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D. 地主、商人剥削的钱不去扩大再生产8.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 市场狭小B. 原料不足C. 劳力缺乏D. 资金短缺9. 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A. 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B. 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C. 扩大土地开垦面积D. 革新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0. 明朝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是()A. 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B. 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C. 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D. 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11. 清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的直接动机是()A.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 缓和矛盾恢复经济D. 防止土地抛荒12. 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 《齐民要术》B. 《营造法式》C. 《考工记》D. 《汜胜之书》13. 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 ①②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④14. 清朝的“地丁银”就是()A. 取消人头税,只对土地税征收白银B. 对田赋和丁税分别征收白银C. 地丁合一,按土地统一征收白银D. 按人丁和土地的统一征收白银15. 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B.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C. 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 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16.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D. ②③④17. “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17题)《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它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属于()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2.(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10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4.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5.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6.(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9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3题)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21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进步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图1-5反映了我国哪项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图1—52.〔2021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宋仁宗景佑三年诏曰:“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墨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
〞材料反映了①统治者倡导节省之风②建筑有鲜明的等级性③商业场所受严格限制④街市合一被制度认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202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局部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4.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长途贩运开展5.“瓷都〞景德镇能烧制出多种彩瓷是在A.唐朝 B.元朝 C.明中后期 D.清朝6.〔2021年5月湖州二模15题〕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消费力落后7.〔202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消费。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消费〔〕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局部用于纳税,局部投放市场D.局部供皇室使用,局部投放市场9.〔202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综合检测: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3河北唐山一模)宋代农村市场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
每逢春冬农闲季节,农民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将自身和技艺作为商品投入市场。
这表明,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乡村社会的交流B.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说明了长途贩运的兴起2.(2023广东名校联盟大联考)唐朝时,农民可以用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728年,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
这些现象说明了唐朝( )A.民间信贷活跃B.政府以农为本C.经济纠纷较多D.长途贸易发达3.(2023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宋代,川蜀地区盛行“旁户”制度。
旁户是隶属于豪家的贫户,有的豪家所领旁户达数千家之多。
旁户除向豪家纳租外,还要供豪家役使。
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地( )A.商品经济繁荣B.户籍管理松弛C.土地兼并盛行D.地方政府软弱4.(2023湖南长沙一模)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
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
这( )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5.(2023广东茂名一模)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
……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
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有任意典卖,得价回籍者”。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6.(2023山东名校联盟模拟)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22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
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2.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①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特点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③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④当时统治者已取消重农抑商政策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 2022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的发明应该是A 瓷器B 丝绸C 青铜D 酿酒4.(2022年11月郑州市五校高三期中)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A.马铃薯、玉米 B.烟草、小麦 C.葡萄、土豆 D.甘蔗、水稻5.(2022年1月潍坊市期末8题)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①赋役负担②自然灾害③地主盘剥④土地兼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2年10月河南许昌市高三四校联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7.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了()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B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不允许商人抬高地位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8.(2022年10月东营市评估19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2022高考历史二轮专项: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项练习
2022高考历史二轮专项: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项练习一、选择题1.(2020年1月蛙埠市一模13题)“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明白得最确切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差不多开始了工业化进程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进展的阻碍尚未表达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因此不可信2.(202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截了当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固②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进展④资本主义萌芽显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3.某电视剧再现出西汉时期都城长安店铺随处可见的镜头。
这一镜头()A.真实再现了当时商业进展的状况B.反映了当时都市繁荣的真实情形C.违反了当时贸易场所受到严格限制的史实D.与当时贸易时刻受到严格限制的史实不符4.中国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视商业为“末”。
“本”的本来字义是指()A.树梢B.树枝C.树干D.树根5.(2020年2月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3题)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都市布局上能够看出,都市在功能上出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都市商品经济的进展6.宋代都市商业活动与往常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A.都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刻和空间的限制C.显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白银的广泛使用7.(2020年10月河南许昌市高三四校联考5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挖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浙江卷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的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思路点拨】本题以会馆的功能为突破口,考查了清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再认再现、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
从材料中“吴县……钱江(杭州)会馆”可看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故A正确,依据人民版教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故B错误,C、D正确。
自然经济基本特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一足不是“富足”,而是“满足”。
指自耕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原创)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问题的能力。
民谣所反映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
故选C。
古老的商业城市重新焕发生机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城市往往与商业繁荣联系在一起。
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道,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自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广州、扬州、泉州等兴盛一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训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综合测试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二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1月3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
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2.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生产者辛勤劳动,社会地位低下C.小农经济确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3.《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农业上已经使用牛耕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D.社会秩序非常混乱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 国家走向统一C. 铁器牛耕的推广D.封建制度的确立5.下列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图(一)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6.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对应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7.某地发掘出一座古墓,发现墓室中有唐三彩马、宣德年间的瓷罐、玉米残粒等。
据此推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A.唐朝 B.北宋C.元朝 D.明朝8.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项: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项练习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项: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项练习【一】选择题1、〔2018年1月蛙埠市一模13题〕“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表达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2、〔2018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3、某电视剧再现出西汉时期都城长安店铺随处可见的镜头。
这一镜头〔〕A.真实再现了当时商业发展的状况B.反映了当时城市繁荣的真实情况C.违反了当时贸易场所受到严格限制的史实D.与当时贸易时间受到严格限制的史实不符4、中国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视商业为“末”。
“本”的本来字义是指〔〕A.树梢B.树枝C.树干D.树根5、〔2018年2月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3题〕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6、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D、白银的广泛使用7、〔2018年10月河南许昌市高三四校联考5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
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
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
上述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3、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4、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5、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
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 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6、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 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7、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8、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14世纪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史测试卷——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经济、文化)测试卷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
(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3.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
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
”此书作者是()A.王祯B.沈括C.毕昇D.葛洪4.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
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
1.(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17题)《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它反映的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状态属于()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2.(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10题)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4.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6.(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9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7.(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3题)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8.(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4题)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出现于
A.夏朝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马平老师原创)下列两图分别是汉、唐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图,据此判断从汉到唐我国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是()。
西汉手工业分布图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图
A.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B. 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C. 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D.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
11.有一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西汉,……一位农夫正用耦犁在田里劳作,不远处有一院落,篱笆墙内,一妇人正专心纺织棉纱,好一幅安静恬然的世外桃园生活场景……”由此可知
①该故事情节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我国西汉棉纺织技术发达③该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文学④该小说作者缺乏历史常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2年3月安庆市二模)右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革
13.(2012年1月江门调研15题)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14.(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8题)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5.(2010年10月广东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2题)《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古代诗歌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唐)王建《汴路即事》
材料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南宋)陆游《杂赋》
请回答
(1)诗中提到的“草市”是指什么?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草市”在分布上具有什么突出特点?概述唐代“草市”的作用。
(3)材料二反映宋代“草市”有什么新发展?
17.
材料一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唐嘉弘主编:《先秦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综合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2)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方面的重大变化?
(3)上述变化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粮食的收获量比外国的要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源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3.D
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4.C
解析:首先搞清楚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走向资本主义;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D
解析: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
6.D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释读能力。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
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否定B。
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不符合史实。
答案C。
8.C
解析:材料“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反映出江浙等地区的丝织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主要地位、货值巨大等,故①②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没有反映出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从鸦片战争才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③说法本身有误。
材料“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说明④正确。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要求。
9.B 10.C
解析:本题为两幅地图比较选择题,考查学生读图和分析对比的能力。
答题时应将两幅地图的手工业中心加以对比,再从其变化中分析出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A、B项分别是汉、唐时期手工业的分布状态而没有体现出发展趋势,D项光看图难以体现其“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故均不准确;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
1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结合史实棉纺织技术发达是在元朝,故排除,所以应该选择 C。
12.A
解析:均田制付诸实施,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性质;而且笔记里有“北方经济”一词。
其余选项不符合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
13.A 14.C
解析:“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从这儿可知直接目的为限制土地兼并。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16.(1)指在离城镇较远的地方自然形成的乡村(民间)集市。
六朝时期。
(2)特点:大多分布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作用: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显著作用。
(3)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7.(1)结论: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依据:提示:古人的名与字有一定的关联,“牛”与“耕”放在一起使用,证明用牛耕田的技术已经出现;穿有鼻环的牛尊也可以说明当时的牛已经驯化并用于耕地。
(2)犁耕技术
(3)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工具、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