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精讲版
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定人。
结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一世:“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世中有一大部分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代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红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在孔子从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单开创了私学这类新的教育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 . 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赐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赐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能够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说“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能够复于善,而不妥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以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一样,也不该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能够说他也是把“类”看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 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领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区等等)差别。
全章仅仅四个字,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系统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因材施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 行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五、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三、论教育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宪问》)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 问》)
四、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简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诲人不倦表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面对课堂上教育时的问题时要从自身出发,考虑自身的问题。
循循善诱是指教师要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绪言” ,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 ,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
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
第十章“结语” ,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 —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
福建省福州市人。
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
1931 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 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
1936 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
关于孔子教育的思想 (1)
关于孔子知识教育的思想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家,孔子是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孔子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归结起来有以下七各方面:一、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李氏》),主张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知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而见识之“(《述而》)。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去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接受;多多的看牢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问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见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的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造成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论语》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愉快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联合性,并有转化的意思,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完整版)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第一章-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2021/3/12
26
• (三)诲人不倦
•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 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
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 的精神,孔丘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 (四)以身作则
•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
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
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
• (六)教学相长
• 孔丘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 相长的。他在 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 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2021/3/12
1
• 二、教育家教育思想
• 从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到 朱熹、王守仁、再到蔡元培、陶行知等 教育家
• 从教育理论与政治、宗教、礼仪等融合 在一起到独立成系统的教育理论
• 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的教育理论让 世界为之折服,让我们受益无穷
2021/3/12
2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 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 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 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 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 学习知识的方式:提倡多复习、练习, 才能牢固掌握。
2021/3/12
12
• 2、学思结合思想。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 都是片面的。学是基础,有了学才能进 行思考, 使认识加深,抓住事物的本 质。——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 教师不仅要努力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弄清事 实的形成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讲课文档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第十三页
2、因材施教
❖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
❖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先进》)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第十四页
3、学思并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子张》)
❖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 过则勿惮改。(《学而》) ❖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第十二页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2)补偏纠弊,促进正常发展。 • (3)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学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的统一
• 解决的三个问题:(1)立志于学;(2) 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学之者。”
在的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
(4)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克己”“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人”)
• 3、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 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 然后君子”。
•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 诱导:(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 (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 (3)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 和子贡 • “乡人之善者而好之,乡人之恶者恶之。”
• 5、不耻下问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孔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
在西方启蒙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被许多思想家所借鉴,成为他们 反对封建教育、倡导理性教育的思想武器。
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 认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
谢谢聆听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个性化引导。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的教育理念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他强调“学思结合”,即在学习中思考,通 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03 孔子的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 行者之一,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 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
接受教育。
孔子私学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 适应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 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发展
。
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礼、 乐、射、御、书、数等多个领域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
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1 2
教育公平与普及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启示现代社会应注重教育的 公平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创新与实践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启示现代教育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君子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君子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君子品质始终以推崇礼义为基础,将“学而优则仁,仁之类由此而矣”作为教育精神的宗旨,着力树立正义、廉正、仁爱、尊严的人格气质。
孔子强调取其精华、吸取正确的道德教化为自身多学习、践行,并以仁义为准则,把仁放在最高位置。
孔子称之仁者智,把仁与智统一起来,两者互相协调,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强调知行合一,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达到一种心性超然的境界,在行践方面,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方面,追求谦让、朴实、沉着、清静;以“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实现自我超越,调整自我-外界关系,最终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君子品质归根究底要归结到对道德的认知,并追求自身的提升,因此,孔子的智慧,也给了人们指标有一个高度的道德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容育克己”,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必须做到礼让、谦和、仁慈、沉着、宽容、正直、诚实、善心、正义和爱国等,努力使自身与社会达到和谐。
孔子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知识、道德和智慧为帮手,着力培养尊严、礼仪、仁慈、正直、思想独立的人格,并呼唤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而居。
他看重个人的素养和整体的素质的培养,把文明素养理解为人格塑造的核心,坚持做一个“万物有形”的真君子,从而获得宏大的智慧,从而展示出古代中华文明的精华,至今仍然深受这代学者的推崇。
重要:孔子教育思想和小学教育.ppt
2021/3/5
1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3/5
14
1、教育、教学、教师 教:爻,六爻,言乎变。 效行五里入卦山,连风夹涧画爻环。
《礼记》: 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与禽兽”; “养子使作善”。
2021/3/5
15
教天地人生 育和谐生命
2021/3/5
“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 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
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
• 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别人视他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2021/3/5
9
孔子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强调学、思 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 行》)与“九思”(《季氏》)。 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 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 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 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 础上,还应不断地 “习”、“行”。他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学而》)主张要“敏于行”(《里 仁》),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2021/3/5
10
方法论: 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
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 既是
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 生的基本方法。“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其
基 本内容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阳货》)三、论教育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子路》)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 (《宪问》)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四、论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1、道德教育内容(1)仁与礼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雍也》)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卫灵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孝慈则忠。
(《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民无信不立。
(《颜渊》)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五、论道德教育1、德智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2、论德育过程知:有德者必有言。
(《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
(《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1)立志乐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孔颜乐处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阳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2)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3)改过迁善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过则勿惮改。
(《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卫灵公》)六、论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朱熹:《四书集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八佾》)2、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4、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谦虚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七、论教师1、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3、循循善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子罕》)4、宽严结合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于予与何诛?”(《公冶长》)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阳货》)八、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