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团圆》结构上的艺术得失

合集下载

怨恨与救赎——张爱玲《小团圆》作品中内省式叙述分析

怨恨与救赎——张爱玲《小团圆》作品中内省式叙述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怨恨与救赎——张爱玲《小团圆》作品中内省式叙述分析龙小芳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张爱玲属于海派作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去进行描写刻画,其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悲苦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揭示主人公的处境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而在《小团圆》这部作品中,张爱玲一改往日做派,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省式叙述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以此来理解她这一改变的原因及用意。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内省式叙述作者简介:龙小芳(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0-02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张爱玲,现代作家,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但命运坎坷,在孤寂中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

坎坷的经验经受住了历史检验而赋予她的定位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区别于当代的任何一个作家。

虽然张爱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很多年,但是张爱玲独特的写作特色及作品的光辉依然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闪耀,她的作品的价值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现出了独特而长久的价值,这一现象也是对张爱玲作品价值的明证。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讽意义,超脱了一般文学作品“小我”的浅吟低唱,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现代文学的建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锁记》、《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及本文的所探究的《小团圆》都是她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没有大量地读过张爱玲的作品是不能深刻地理解张爱玲的,张爱玲的笔下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她更多以第三人称去描写,没有夹杂太多的情感色彩。

但在《小团圆》中,则用了一种内省式叙述,与她其她的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21神州文化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武子惠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样本自传式小说,张爱玲的《小团圆》直面创伤,大胆揭露自省,对人性进行了真实的展示,对自我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在文中主要就张爱玲的《小团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自传式小说《小团圆》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

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最深知上”,《小团圆》绝对无可厚非。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二章写九莉(女主)的,即张爱玲自己的学生少女时代,这是九莉一段很重要的人生。

第一章写明母女感情正式走到尽头,第二章写她亲历的沪港战争。

第三章和第六章主要写家族生活,有九莉父亲盛家,九莉母亲卞家,表大爷家竺家,后母家耿家。

第四五章写盛九莉和邵之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第七章到第十章是两人感情的破裂、邵之雍的逃亡和九莉的乡下探望,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往事。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这最后两章,讲九莉与燕山的感情以及九莉的海外生活。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小团圆》的一些感受。

第一,人物塑造。

人物很多,关系错综复杂,1976年4月28日宋淇给张的信里说“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薄”。

人物可大致分为家人、亲朋、老师、同学、情人、佣人这几类。

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中英混杂。

人物形象蜻蜓点水,非常不立体,几乎没有对人的外貌描写,可能作者不想通过塑造具体而微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

不是写个像,而是写群像。

当小说中的人物联系组合起来后,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环境反而立体生动起来了。

比如,同学间杂乱琐碎的交谈,沙龙聚会上的争奇斗艳。

出场人物多,没有确切统计过,但在一百人以上。

主要有:盛九莉——张爱玲(女主)、邵之雍——胡兰成(前夫)、蕊秋——黄素琼(生母)、楚娣——张茂渊(三姑)、盛乃得——张志浠(父亲)、盛九林——张子静(弟弟)、比比——炎樱(朋友)、燕山——桑弧(情人)、汝狄——赖雅(第二任丈夫)、韩妈——何干(用人)。

4-1论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第一部分写作结构)

4-1论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第一部分写作结构)

毕业论文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论文题目: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09年10月18日论文摘要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作品《小团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顾虑迟迟未能发表,甚至一度欲将手稿销毁。

张爱玲离世已十余年,而这本遗作《小团圆》在尘封33年后欲毁重生。

本文旨在对最新面世的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写作结构、语言风格、人物角色、出版风波等方面进行浅显分析,并与作者的其他部分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希望找出这本小说对张派文学的参考价值,并为其他文学爱好者对《小团圆》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还从细节处入手,陈列出张爱玲与小说主人公九莉的生平、逸事、性格等进行分析比较。

从这些比较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小团圆》的自传色彩十分浓重,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2009年4月,大陆地区推出简体版《小团圆》,为便于检索,本文出处均参考简体版。

关键词:文学,张爱玲,小说,《小团圆》,自传。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研究1920年,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上海出生。

在她20岁时便以一系列小说令文坛为之惊艳。

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的氛围中勾画男女的感情纠葛以及时代的繁华和倾颓。

1976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作品《小团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顾虑迟迟未能发表,甚至一度欲将手稿销毁。

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而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并不断有知名导演取材其作品搬上荧幕荧屏,如《半生缘》、《金锁记》、《倾城之恋》及近年李安改拍的《色·戒》等。

1995年,她在洛杉矶的公寓里静默孤绝地谢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简短遗嘱中将所有遗物赠予宋淇、邝文美夫妇。

张爱玲的辞世令全球华人对其研究的热度再次快速升温,一时间研究论文的数量骤然上升。

2009年2月,在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的努力下,遗作《小团圆》繁体版终于出版面世,再度引起全球张迷的关注,同时也激起一片争论之声。

细读《小团圆》,解张爱玲之哀思

细读《小团圆》,解张爱玲之哀思

初读 《 小 团 圆 》 ,有零 乱 之感 。作 家仿 佛 是一 位聊 家 常 的老妇 人 ,想 到哪 便讲 到哪 。文 本缺 少 承前启 后 的过渡 句 , 甚 至有很多突兀 之处 。总之 ,叙事 线索较混乱 ,线索之间没有 内在联系 ;不讲 究叙事技巧 ,不注重人物形 象的塑造 。很难再 次领略其 《 倾城 之恋 》和 《 金 锁记 》所具有 的艺术美感 。有论 者认 为这是创作 源泉枯竭 的表 现。难道真是 “ 江郎才尽 ”?作 为张爱玲忠实 的读 者 ,这样 的论 断让人难 以相信 。1 9 5 5 年 ,迫 于现实处境 等压力 ,张爱玲 孤身一人去 了美 国。对于不善交 际 的张爱玲 ,生活显得尤为 困难 。为 了生计 ,张爱玲不得不 四处 奔波。她原 打算 以写作谋生 的计划在美 国一 时间行不通 。因为 她熟 悉并 擅长 的题 材并 不是 美 国人所 喜 欢 的。在奔 波 之余 , 热爱 写作 的 张爱玲 仍 坚持创 作 。例 如 , 《 五 四遗 事 》 、 《 半 生缘 》、 《 怨 女 》、 《 色戒 》 、 《 浮花 浪蕊 》 《 对照记》、 《 异乡记 》等都 是张爱玲在美 国期间 的创作 。其 中, 《 五 四遗 事 》、 《 半 生缘 》、 《 怨 女 》、 《 色戒 》 、 《 浮花浪蕊 》 《 对 照记 》 、 《 异乡记 》等很 见作家笔力 ,是值 得称道 的。至于这 些作品是否 能和作者成名 于上海 的 《 倾城 之恋 》、 《 金锁记 》 旗鼓相 当 ,那 还得经 时间和岁月 的淘洗 。总之 ,张爱玲后期 有 些优秀 之作 充分说 明其创 作源泉并没有 枯竭 ,因而并不是 “ 江 郎才尽”。 张爱玲选取 “ 最深知 的材料”来创作 《 小团 圆》 ,却没有 圆熟 的叙事 技巧 ,没有 《 倾 城之恋 》和 《 金锁记 》那样 的艺术 魅力 ,令 人遗憾 。追究 其 中缘 由,笔者认为 : 《 小 团圆 》未能 满足大众 的阅读期待 ,不是作家才情 和功利退化 的问题 ,而是 很多外 因作 用的结果 。第 一 ,生存 困境 。张爱玲在美 国没有长 期而稳 定的工作 ,这 意味着没有 固定的收入 ,同时 也意 味着生 活 没有 基本 保 障。作 家 在这样 的生 存状 态无 法 一心 一意投 入 创作 ,而是辛苦奔波 ,耗尽精力 ,甚 至淹没才情 。第二 , 《 小 团 圆》的 自传体性质决定 了作家创作 心态的复杂性 。既然是 自 传体小 说 ,回忆是不 可避免 的。关 于 回忆 ,张爱玲 有很 深 的体 会 ,她说 : “回忆 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 的,都是一种悲哀 , 虽 然淡 ,她 怕那 滋味 。她从 来不 自找伤感 。” 张爱玲 不想 回 忆过去 ,可 《 小 团圆 》偏偏 都是关于过去 的事 ,痛苦 的人生经 历 和记忆让她在创作 的时候很难 把握一个客观 的尺度 ,更何况 她又是故事 中的女主角。所 以在 《小 团圆 》中的很 多独 自 ,令 人难 以分辨是九莉 在说 ,还是 隐含 作者在说 。可 以猜想 ,张爱 玲在创 作时 ,总是不 由 自主把 自己当故事 中的女 主人公九莉 。 此创作 心态某种 程度上影 响了小说 的艺术质量 因此 ,小说 的 题材 虽然选取 的是 “ 最深知 的素材” ,但张爱玲无 法置身于故 事 之外 。第三 , 《小 团 圆 》的创作 始于 1 9 7 5 年 ,直到 1 9 9 3 年 《 对照记 》准备 出版时 ,在 给皇冠 出版社 编辑 的信 中,张爱 玲 说,《 小团 圆 》既使在 1 9 9 4 年也不能确定完稿 。晚年身体不适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关键词:《小团圆》艺术特色品析《小团圆》是张爱玲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在《小团圆》中,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传奇的一生。

这部花费了张爱玲后半生精力和心血、断断续续写写改改20余年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结构的前后呼应,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

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的回味和追忆 。
结 构 的 复 杂 精 巧
张爱玲 的 《 、 , 团圆》 开篇就 J 是 “ 考的早晨 ,那惨 淡的心情 大 大概 只有军队作战 前的 黎明可 以 比拟 ,像 ‘ 巴达克斯 ’里奴 隶 斯
起 义的叛军在晨 雾 中遥 望罗马 大
(J团圆》 结构 的复 杂性 (、 , 不 仅体现在 前后 呼应 的首尾 两段 形成 了一个 封闭 的结 构 ,体 现在
张爱玲 \ 团圆》 的艺术特色
圃 宋秀 红
内容摘 要 :本文从结构 、语 言 、意象 、典故 、心理描 写等方 面分析 《 团 圆》 的艺术特色 。文章认 为 小 《 团圆》 的艺术特 色主 要体 现在 :结 构的复 杂精 巧 、语 言的繁 复精炼 、意 象的繁 多含 蓄 、典故 的丰富贴 小
感 的基调 。
第五 章 ( 14 ,在上 海 九莉 家 p5 ) 中 ,九莉 与之雍 “ 在沙发 上拥抱 著 ,门框 上站着 一只木雕 的鸟” , “ 背 对 着 门 也 知 道 它 是 立 体 她
的 ” “ 刻 得非 常 原始 ,也没 , 雕 加油漆 ,是远祖 祀奉 的偶 像?它 在看 着她 ” 。紧接 着 由 “ 门框上 站着一 只木雕 的鸟”这 个意象 马 上跳跃 到她 十几年后在纽 约打胎
的一生 。这 部花 费了张爱玲 后半 生精力 和心血 、断断续续 写写改 改2 0余 年 的小 说 ,其艺 术 特 色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
一 .
情 之爱 全都 释 放到 邵 之雍 身上 。 以至于有 了九莉爱情 中的激情 缠 绵 ,爱情淡漠 时 的依依 不舍 ,和 爱情 幻灭后 终身对彻 骨灵 肉缠 绵
到 上海九莉 家 中 ( 17 , “ 我 P 5 ) ‘ 们 这真是 睁著眼 睛走进去 的 ,从 来 没有 疯 狂 。 ’之 雍说 。也许 他 也 觉得 门头上有 个什麽东 西在监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读张爱玲《小团圆》这一次,皇冠出版社用了一个很笨的修辞:“最后的遗作”。

是得这么笨,因为前些年出《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已经把“最后”、“遗作”、“唯一”都用遍了。

这还不算,笨修辞下陡然一朵大粉花,庸俗不堪,这封面就不是给文艺读者作的,因为出版社当然知道,无论封面怎样,张迷们还是会照买,而他们要赚最多的钱,完全不顾这调调与内文天差地别。

读者那一边呢,谈论《小团圆》是写得差的自传体小说还是写得好的小说体自传的人,不免多此一举,因为大家心急要看的,是名人八卦,才女性*事,是张爱玲竟然也堕过胎,是他和她、她和她……竟然都“有过”?这不是《红楼梦魇》,而是张国荣演贾宝玉的那出《红楼春上春》。

其实再过些时候,索隐派要说的可能就也差不多了,我先说些易见却意味深长的,因为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小》时发现一些时刻似是有意对照来写,不是刻意申诉,而是这些时刻对二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纠结点。

比如胡兰成跑路时张爱玲去乡下看他,张给彼时胡的新爱画像一节。

《今》中如此写道:“爱玲尽管看秀美,叹道:‘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当下她就给秀美画像……她却忽然停笔不画了。

秀美去后,爱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我,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在《小》中:“他带巧玉到旅馆里来了一趟。

九莉对她像对任何人一样,矫枉过正的极力敷衍。

实在想不出话来说,因笑道:‘她真好看,我来画她。

’……画了半天,只画了一只微笑的眼睛……之雍接过来看,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肃然轻声赞好。

九莉自己看着,忽道:‘不知道怎么,这眼睛倒有点像你。

’……之雍把脸一沉,搁下不看了。

九莉也没画下去。

”在胡笔下,张爱玲可以爱屋及乌,即使表露委屈,也随即被对胡的怜爱冲荡开来;但在张笔下,画像却是又伤恸又自尊时的“敷衍”。

张爱玲_新作_小团圆_的解读_林幸谦

张爱玲_新作_小团圆_的解读_林幸谦

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一 她和他:盛九莉和邵之雍/张爱玲与胡兰成张爱玲于1956年开始构思用英文撰写张学良的传记小说《少帅》。

20世纪60年代中叶,张爱玲在一封给宋淇夫妇的信中提到,《少帅》写的是爱情主题,并指出此书“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写张学良的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小姐”。

(张爱玲信,1966年11月11日。

见左图。

)这种“倾城”式的爱情故事的写法,在张爱玲早年的作品《倾城之恋》中已经动用过:整座香江都城因战火毁了,才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与婚姻。

原来,这些灵感皆来自张爱玲上海时期的现实生活体悟,而后再次被她写在《小团圆》一书中。

抗战胜利前后时期,那段被张爱玲称之为“失落的一年”的日子里,她通过盛九莉的口,对邵之雍明确说出她内心的想法:希望抗战永远打下去, 1只为了要跟他在一起不分开。

林幸谦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力图将小说中有关女性情欲书写、堕胎叙事并主题意旨等问题,与相关的传记资料联系起来“重组表述”。

关键词:张爱玲 《小团圆》 女性主义 自传体叙事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虽然她很清楚很多人在抗战中死了,然而,她却不因此感到罪恶。

她说,她的整个青春成长期都生活在世界二次大战中:战火像顽山恶水般固定在她的心中,构成了她的地平线。

2在炮火动乱中,不论是现实中的张爱玲,或者自传体中的盛九莉,都失去了到伦敦留学的梦想,日后更因此陷入复杂的汉奸婚恋深渊。

战火中,一个恋爱中的少女,在人生盛华中感觉到两情相悦的时光就像金色之梦的流水,无穷无尽;又仿似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并为他写了一首诗:他的过去里没有我,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

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 3在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她陪一个她爱的人走一段路,在金色的梦河上泛舟。

4她爱了,无条件地爱。

5她想要在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儿,在爱的依偎中永远继续依偎下去。

论《小团圆》打破“大团圆”结局的现代性质素

论《小团圆》打破“大团圆”结局的现代性质素

摘要 : 《 小 团 圆》 是 张爱玲 晚期创 作 的重要 作品 , 曾 经 因 为 自传 体 引起 一 时 轰 动 。 《 小 团 圆》 拖
延 了很 久 才 与 读 者 见 面 , 但 是 这 并 没 有 影 响 到 这 部 经 典 作 品 的 价 值 。 作 品 中 处 处 流 露 着 现 代 小说 的 因素 , 这使 得 《 小 团 圆》 不仅 没有过 时 , 反 而 历 久 而 弥 新 。 打破 大 团 圆的 结局 , 尤 其 是 在
经 典 的西 方 现代 主 义 、 后现代 主义作 品。 大 多 通 过
陌 生 化 的 形 象 和 语 言 使 文 本 产 生 阻 拒 性 , 从 而 带 给 读

时空 的转 换 穿 插 .没 有 按 着 读 者 的预 期 一 一 展 现 , 改 以 前 读 者 习惯 的 线 性 结 构 . 反而 出乎读者 的意料 : 在现 在 、 过去 、 未 来 中变 换 , 在香港 、 上 海 和 美 国 之 间 穿 梭 。这 使 文 本 产 生 阻 拒 性 和 陌 生 化 。 这 种 跳 跃 性 的 思 维
上 按 时 间顺 序 展 开 九 莉 故 事 的 同 时 . 一 边 回忆 过 去 , 一 方 面又在构写未来 . 形成“ 过去、 现实 和未来 ” 不 断 碰 撞 交 叉 的 叙 事 方 式 。 作 品 始 于 九 莉 在 香 港 的 大 学 时 代 的
的一 切 努 力 都 付 诸 一 炬 。前 两 部 分 , 讲 述 了港 大 生 活 和
二章太乱 , 有 点 像 点 名 簿 。现 代 小 说 特 点 之 一 就 是 文 本 的阻 拒 性 。《 小 团 圆》 就 是 张 爱玲 意识 的 流 动 , 它 遵 循 的 是 作 者 的 意 识 构 思 。并 无 其 他 道 理 可 言 。 不 过 经 过 细 读, 就 不难发现作者设计 的“ 环状 ” 结构模 式 , 即 在 大 体

《小团圆》综论

《小团圆》综论

《小团圆》综论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风格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在上个世纪逐渐引起各界的注意,最终形成了华语文坛的“张爱玲热”现象。

《小团圆》作为她最后完成的长篇小说,其情节的自传性和叙事方式的特殊性,令读者对她的创作及她本
人都有了新的认知。

作为一个特殊作家的特殊文本,理所当然地,《小团圆》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

这其中包括对该书的出版本身的探讨、对作家人生经历的再考证,还包括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对小说创作价值的论证。

本文采用考证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学界的张爱玲研究成果和各界的相关评议,对《小团圆》文本价值及其产生的一系列争议进行了自己的整理和分析,试图从围绕小说的外部争议和文本创作特色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一个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综合论述。

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证作家基于对真实材料创作的偏爱、对华语文学市场的充分认识以及想要对爱情进行纪念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选择了自传体
写作;第二部分主要对小说的出版线索进行了梳理,论证了小说的自传性与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的观点;后两个部分重点分析文本创作特点、探讨小说对张爱玲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论证分析小说对时空叙事和循环叙事手法的运用、充分说明文本中所体现出的张爱玲对战争的态度,并从小说中张爱玲映射的人物的相应情感来反观张爱玲对爱的压抑与渴求并存的矛盾内心。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作者简介 :首作帝 , 浙 江师范大学人文学 院副教授 , 文学博_ 上。
郭 爽,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本 科 生 。
从《 小 团圆》 看张 爱玲的 晚期风格 ・ 1 1 9 ・
在 现代 文 学 其 他作 家 那 里根 本 不 可 能 出现 。其 次, “ 还 钱” 引发 的经济书写相 当清晰 、 具体 、 纯粹 , 绝 不带上 其他 附着 物 。再 次 , “ 还钱” 事实处 于 缺
中 图分 类 号 :I 2 0 7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6 7 7 ( 2 0 1 7) 1 - 0 l 1 8 — 0 6
张爱玲 的 自传性 长篇 小说 《 小 团圆》 写于 7 0 年代, 出版于 2 0 0 9年 , 具备 自传性小 说 的真实 特 征, 但 也 是有 限 的真 实 , 除 了作 家 出于 政 治 因素 考虑, 还 有她 迈不过 去 的心理焦 虑 。张 爱玲在 写
也被 冰 冷 的镜 子 、 “ 凉 的凉 , 烫 的烫 ” 的野 火 花之

“ 还钱 ” 行 为与身体叙 事的互文性
张爱 玲在 《 小 团圆 》 中将 现 代 文学 的 身体 叙 事 提升到 了新 的高度 , 通过 与 “ 还 钱” 行 为 的互 文
类 的意 象过滤 掉 了 , 浪漫 而唯美 。《 小 团 圆》 不一 样, 打破 了这个传统 。首先 , 《 小 团 圆》 有一 个行为 引子 “ 还钱” , 而 且是 母女 关 系 中 的债 务偿 还 , 这

从《 小 团圆》 看 张爱 玲 的晚期风格
首作 帝 郭 爽

要 :《 小团圆》 体现 出了张爱玲 的晚期风格 , “ 还钱 ” 行 为与身体叙 事构成 了互文性 , “ 隔离” 是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作者:宋秀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7期内容摘要: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关键词:《小团圆》艺术特色品析《小团圆》是张爱玲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在《小团圆》中,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传奇的一生。

这部花费了张爱玲后半生精力和心血、断断续续写写改改20余年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结构的前后呼应,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

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

论《小团圆》的文体

论《小团圆》的文体

论《小团圆》的文体《小团圆》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它的文体既具有自传色彩,也兼具虚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体。

这部小说以作者张爱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她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以及她个人的成长历程。

然而,尽管《小团圆》取材于现实,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自传体小说。

张爱玲在小说中对某些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文本具有一定的虚构性。

在修辞手法上,《小团圆》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用“月亮”来比喻胡兰成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胡兰成的魅力;同时,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某些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赋予具体的形象,使得文本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语言质量方面,《小团圆》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动人,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情感的波折。

在结构上,《小团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通过“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来组织文本,使得整部小说既具有清晰的脉络,又不失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还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倒叙、闪回等叙事技巧,使得文本更具有层次感和动态感。

总的来说,《小团圆》是一部具有独特文体的小说,它既具有自传的真实性,又兼具虚构的艺术性,充分展现了张爱玲的才华和魅力。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还能够领略到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造诣。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以其鲜明的现代主义文体特征,揭示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同时也表现了鲁迅深广的忧愤和对未来的希望。

首先,鲁迅运用了日记形式,将“狂人”的内心想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狂人”被迫害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狂人自述式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极具现代主义意味的反抗者形象。

再谈《小团圆》

再谈《小团圆》

再谈《小团圆》作者:止庵来源:《出版广角》2010年第05期也许这世界需要有人许一点谎,然而张爱玲不在此列,她一辈子只肯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我觉得她在《小团圆》里说得最绝决、最深刻了。

《小团圆》尚未面世,就有人提出“拒买、拒读、拒评”;至今偶尔还被称引,但回过头去看,效用似乎仅限于倡议者自己,无非“自我封口”而已。

不过“买”、“读”、“评”,适可概括一年间《小团圆》热热闹闹、是是非非的全部。

《小团圆》最早由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和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推出。

据说香港初版一刷才两千错,不到两个小时即告售罄,可见尽管港台书业萧条,“张迷”却大有人在。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团圆》是2009年名列前茅的畅销书,想必盗版也会不少。

我还见过一本张爱玲以英文写作、迄未出版的《雷峰塔》的伪书,印制粗糙,封面印着“继《小团圆》之后张爱玲迄今未发表的自传体小说为千万张迷亲情巨献”的宣传语,其实是本传记,书中的“张爱玲”被统改为“我”,结果引用柯灵《遥寄张爱玲》成了《遥寄我》,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成了《我的姊姊我》,可发一嚎。

《小团圆》出版后,报刊网络评论甚多,毁誉参半,此书又不止一次被媒体选为“年度十大好书”。

《小团圆》评上与否,并不吃紧;因为“十大好书”云云,不过当下热闹,“年度”过了,即烟消云散,而只要大家对张爱玲仍保持兴趣,《小团圆》就免不了被提及,被阅读,被评论,被研究。

相比之下,我更感兴趣的是“读”,这可以藉“评”看出究竟,因为“买”了不一定“读”,“评”却非“读”过不可;虽然也有不少文章作者,不看书就能大发议论,但不妨将其视为另外一种“读”罢。

先来插说一段自家之事。

前年我出了一本书信集,有位读者的意见令人莞尔:“只可惜失望与欣喜并存,或许失望尤大于欣喜亦未可知。

翻看《远书》,方知此书信集非家书,更非情书一类,乃仅与友人谈学论道之书”。

我何曾打算出“家书”、“情书”,读者为此“失望”,未免太没来由。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读后感导读:《小聚会》是张爱玲最为奥秘的作品,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不断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仅有好友宋淇、台湾皇冠文明团体社长平鑫涛等少数人看过手稿。

《小聚会》可以看作是张爱玲自己自传性的小说,她以本人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说了传奇终身。

张爱玲小说《小聚会》读后感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聚会》发表当前,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信史。

难道不是吗?外面的人物都是各有所指:盛九莉分明就是作者本人,二婶蕊秋是她的母亲,二叔盛乃德是她的父亲,盛楚娣是她的姑姑,邵之雍则是胡兰成,小康是护士小周,巧玉是范秀美,荀桦是柯灵,燕山是桑弧,虞克潜是沈启无……如果真是这样看小说还有什么意思呢,记得张爱玲在《烬余录》中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历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宿愿他们多说点不相关的话。

事实这样东西是没有零碎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文人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谐和联系起来,便形成艺术上的残缺性。

“历史如果过于留意艺术上的残缺性,便成为小说了。

”张爱玲本人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我如今的感觉不属于这故事。

”《对照记》出版当前,在照片的最末一张最后的一句话,张爱玲是这样写的:“我宿愿还有点值得一看的东西写出来,能与读者保持联系。

”这“值得一看的东西”应该就是《小聚会》。

她写了,然而因为当时胡兰成正在台湾,朱西宁也预备依据胡兰成的活动写张爱玲的传记,宋淇觉得此时出版《小聚会》会被胡兰成这个“无赖人”利用。

种种缘由和顾虑,便使《小聚会》的出版遥遥无期。

今天咱们读《小聚会》,也就是张爱玲笔下的历史,应该在留意作者本人对历史解读的基础上,更留意艺术上的残缺性。

我以为小说的看点重要之处有二:首先是母女感情。

女儿对于母亲的厌恶嫉妒与憎恨绝情,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长廊中,张爱玲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几乎是举世无两。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团圆》读后感 《⼩团圆》描写了⼥主⼈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段爱情故事,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团圆》读后感,接下来我们⼀起来看看吧! 《⼩团圆》读后感 她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年前的细枝末节,⾦⾊阔条纹束发带,淡粉红薄呢旗袍,⽩帆布喇叭管长褂……她记得每⼀件⾐服的颜⾊和布料,但是不记得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那有什么奇怪呢,她是张爱玲。

《⼩团圆》不好看,情节杂乱,语⾔急促。

张爱玲写这个书,⼤约是想终⽼之前把这⼀⽣交待清楚,但是⼜缺乏交待的耐⼼。

于是就像⼀个困极了的⼈,急着上床睡觉,把⾐服匆匆褪在床边胡乱堆成⼀团。

缺乏耐⼼⼜实属⾃然。

隔着⼤半⽣和千⼭万⽔,去回顾那个⼥⼈的⼩⼼动和更⼩的⼼碎,哪⾥是⾃⼰的前半⽣,简直是⾃⼰的前⽣,简直是别⼈的前⽣,简直是霸王别姬⼩乔初嫁孟姜⼥哭长城。

⼤家看《⼩团圆》都是冲着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去的,我当然也是。

但是在很多⼈眼⾥的悲剧,在我眼⾥却是个喜剧。

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爱情过渡到柴⽶油盐的⽣活所以可喜可贺,⽽是,看来看去,觉得基本可以确定:第⼀,她是真⼼爱过他的;第⼆,他也是真⼼爱过她的——就算是他在真⼼地爱着另外的她、她、她时,他也是同时真⼼地爱着她的;第三,他对她的爱以及她对他的爱,是建⽴在“懂得”的基础上的;第四,他们都是有内容因⽽值得被“懂得”的⼈。

有了这四条,⼀个⼈就已经很幸运了。

这样⼤的宇宙,这样漫长的时光隧道,造物主让两个⼈这样相遇,他们真的已经是万幸了。

如果他能只爱她并且厮守终⽣,也许更好,但也未必。

和“⾦⾊的永⽣”⽐,短短⼀⽣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来衡量芭蕾舞、⽤⽶来描述莫扎特,⼜怎能⽤⼀⽣、半⽣、九⼜三分之⼀⽣来衡量爱的质地。

相对于这本⼩说本⾝,我更好奇的是张爱玲写这本⼩说时的状态。

张动⼿写这本书时已经55岁,后来搁置许久,再动⼿改时,已是73岁。

对我来说,⼀个⼲瘪苍⽩、戴假发、穿⼀次性拖鞋、只吃罐头⾷品的⽼太太,坐在洛杉矶公寓的⼀堆纸箱⼦前,写40年代沦陷上海⼀个⼥孩细细密密的⼩⼼事,这个画⾯⽐这个⼥孩的⼩⼼事本⾝要有冲击⼒多了。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 一直是站在那里, 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 淡淡的看着那个十里洋场般华 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 经历的种种, 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 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 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张爱玲的 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 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

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 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 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

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 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 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 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

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 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

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 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 ,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

她笔下的女性是 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 《小团圆》 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 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 暗的一角。

1/52/53/54/55/5。

《小团圆》读后感350字

《小团圆》读后感350字

《小团圆》读后感350字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

很独特。

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

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

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

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

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

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

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
人。

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 易造 成读者 思维混 乱 ,产生 《 小
团圆》 艰 涩难 懂 、结 构散 乱甚 至混
察张 爱玲如 此市 局 《 团 圆》 结 构 小 的深 意 ,也 才能 深刻体 察张 爱玲 何 以在 《 团圆》 中不惜 辞费 ,通 过 小
主人 公九 莉的 内心体 验和 所见 的战 时 景象 ,再现港 大大 考和港 战 前的 紧张 、惶 恐 ,以及港 战对大 学 时期 主人公九莉的心理影 响:
张爱玲 的心 中 ,其一 生 的伤痛 与凄 凉都 是港战造成 的:如果 没有港战 ,
她不会 中断学 业 ,也 会 早 删刨 上海 以卖文 为生 ,也 不会 有张爱 玲 二十 岁后所 有事件 的发 生 ,更 不 会 有造 成张爱 玲终 生锥心 之痫 的张胡 之恋 的发 生:所 以 ,理 解了 大学 即 港战对张爱玲未来 人生走向的改 变. 及其 一生 的转折 意义 ,才能 深刻 体
阐释。若再 首尾 呼应 ,则更 能强 化


依 据 ,从 结 构 方 面剖 析 《 团 圆》 小
的艺术得失 。
开篇 的题意 ,彰显作者的创作意 图 , 并将 整 部小说 置于 由作者 的创 作意
图而产生 的或 欢快 、或悲惨 、或 轻 松 、或 紧张的 氛围之 中 ,同时也 为 全 文定 下了基调 ,并 对文 中内 容起 着 暗 示 、导 引 和解 释作 用 当然 , 上述作 用 ,不是体 现在形迹 上 ,而 是体现 在神 理上 如果剖 析小 说文 本而忽 略小 说 首尾 相互 呼应 所产乍 的上述 作用 ,则极 易导致 对小 兑文
战争 片中最 恐怖 的一幕 , 为完 伞
是等待 ” ,尾段 与首段一字 差 文 章首 尾两 段 内容 如此 的重复 ,结 掏
如此 的前 后呼 应 ,既 形成 r一 个封 闭 的结构 ,又通 过首尾 阿段 考场 如 战 场 比喻 的重 复 运用 ,惨淡 心 情 、 紧张 气氛 、恐 怖 画 面 的反 复渲 染 . 更 深刻地 传达 出一 个信息 :在晚 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母 亲秋蕊给予九莉足够的关爱 ,有
衔,使得小说的暗隐喻作用尤为凸
显——除 了犹如一场春梦的盛邵之恋 ( 即张胡 之恋)外 ,九莉的一 生是如 同噩梦般悲 苦而又凄 凉的一生 。细究
本的解读产生歧义。 《 团圆》 在大 结构 L 收 r 小 吸 中 国 古 典 名 著 的 精 髓 ,开 篇 就 足
“ 大考的早晨 ,那惨 淡的心情大慨 只
品 在艺术 上与 《 小团 圆》 相 比 ,它
们最 大的不同体现在小说的结 构上 。
有军 队作 战前的 黎明可 以 比拟 ,像 ‘ 巴达 克斯 ’里奴隶起义的叛军住 斯
试论 < < 小团圆> 结构上的艺术得失 >
思 安 排 ,它既 包 括如作 品的起 承转
结构 是作 者时作 品有 深 意的构
合等 外在 的结 构之 技 ,也 包括 如作 家对 人生经 验 的组织等深 层 内涵 的 结构 之道 ,后 着对前者起 着 支配作 用 :我们认 为在 分析 《、 /团圆》 时 , j
作 家 作 品
张爱玲 的遗 作 《 小团 圆》 自面 的 开篇 应 是全 文 的 的总纲 和题 意 ,



世以来 ,外界 对其艺 术成 就褒贬 不 众说 纷纭 本 文力求 以文本 为

它不 仅决 定小说 中人 物出场 布局 的 安排 ,而且 还肩 负作 者立言 本意 的
晨雾 中遥望 罗马 大军摆 阵 ,所有 的
张 爱玲 前期小 说其故 事 的发展基 本 上是 一条 直 线 , 即使 中间 有插 叙 ,
也 只不 多的 一 个亦 或 两 个 :譬 如 , 《 金锁记》写曹七 巧的一生 ,几乎全 是 接着 时间顺 序呈 现出一 个一个 情 景 , 《 城 之 恋》 也 是 如 此 而 倾
ZUOJl AZUOPI N
2 18 1 0 O 0 10
《 读三国志法》(121:一部佳作 P41 )
作 家 作 品
梦结 。中间 只做 了一场有头无尾的好 梦 。 《、 , 团圆》 这里 如此 的 首尾 相 J 她终身难以释怀。由此观之 , 示九 揭 莉二十三岁人生家庭之爱 和亲情 之爱 极端缺失的前三节是是邵之雍出现的 “ ” 背景 ,是九莉爱情 中激情缠绵 、爱 情淡漠时依依不舍 、爱情幻 灭后 对彻 骨灵 肉缠绵 的回味和追忆的缘由 。如
既 要重 视 前 者 ,更 不 能 忽视 后 者 :
无 视后者 对前 者的支 配作用 ,也 就
无从 说明 《 团圆》 结 构的 独特之 小
处 。只有 循着这 样的思 路剖 析 《 小 团 圆》 的 结构 ,才能 客观而 又不 失 偏 颇地评 价 《 团圆》 在结 构方 面 小
的艺术得失 : 纵 观张 爱玲 的小 说 ,其 前期 作
乱 的印 象 :我 们不 妨将 《 团 圆》 小
视作晚 年的 张爱玲 在小 说结构 上的

次探索 和创新 :
一 .
首尾呼应
古人认 为 “ 文之 有章 法者 ,首
必 应 尾 ,尾 必 应 首” ( 氏父 子 毛
另 外 , 《 团圆》 开篇 第二 段 小 与文尾 倒数第 二段 以噩梦 起 又以耀
《 圆》虽是 自传体小说 ,但它却 小团
不是 一个线性 的成 长故 事 ,而 是一
个 由小说 首尾重 复而形 成 的封 闭 似
的记 忆 圆圈 。在这 个封 闭似 的记忆 圆 圈中 ,九 幸成 长岁月 中不 同时 期 1 『 = 生 活片段 的交错 拼接 而形 成多个 时 空 的交错 ,过去 、现 在 、未 来的 不 断 穿 插 ,情 节 的 似断 似续 .导 致 《、 ,团圆》 较之早期作 品,结 构更趋 J 复杂 当然 ,交错 、穿插 的过 于频 繁 , 节之间断 的明显 、续 的隐晦 ,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