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在自诩“尽心于国”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但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困惑。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用战争为喻,指出梁惠王虽然赈灾救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孟子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实行仁政。

他首先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即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然后,他进一步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梁惠王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孟子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孟子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章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治理和仁政的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辩才。

文章采用了“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孟子能够逐步引导梁惠王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的问题。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先让梁惠王自己陈述他的治国理念,然后通过分析梁惠王的言论,逐步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

这种论辩方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先分析了梁惠王治国理念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

同时,文章中的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而不是仅仅注重经济发展。

他强调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自考课文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秋水(节选)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高考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
翻译|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必修3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 识整理
• 基础知识 • 特殊句式 • 文化常识 • 文章理解
01
基础知识
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 “只”)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 通“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鸡豚狗彘之畜(豚,通 “蠢”)
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孤独的人)
03
02
县令
县级行政长官,掌管一县的治安、 兵民、财政等。
郎中
官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宫中 事务或掌管某一部门。
04
古代礼仪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或 敬意。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谦虚或 恭敬。
拱手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或 问候。
跪拜
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或 敬意,常用于祭祀或朝拜。
古代称谓
批判当时社会的非正义现象
孟子通过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剥削压迫等问题,批判了 非正义的社会现象,呼吁君主和统治者关注人民疾苦。
艺术手法
生动的人物形象
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刻画 了梁惠王贪婪、短视的形象,同 时也表现了自己仁慈、智慧的形 象。
鲜明的对比手法
孟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 了对比手法,如将实行仁政与不 仁政进行对比,突出了仁政的优 越性。
VS
"非我也,岁也"
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意为"杀 死的不是他,是年成不好"。
被动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用"……而……"表示被动,意为"兵器已经接触,就抛弃铠甲拖 着兵器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wàng,名作,动称王;梁惠王曰:读wáng,名词,君王;【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以】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兵器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 文章解析 专升本

寡人之于国也 文章解析 专升本

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1)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编辑本段]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g)。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1.文言文特点:《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古文的写作风格,使用了较为繁复的句式和词汇,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和庄重之美。

2.原文解析:文章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主题,通过描绘寡人对于国家事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3.君王的担心:文章中,寡人表现出对于天灾人祸的担忧,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通过寡人的言辞,可以看出他忧虑民生疾苦和国家的不安定。

4.忧国忧民的情怀:文章中,寡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管理中,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他认为君主“凡民之救民者,所危入身也;凡民之拯家者,所危入家也”。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展现了君王应当具备的大爱之心。

5.君主的勤政:寡人的言辞中还体现了他的勤政精神。

他积极参与国家的事务,不仅听取了臣子们的进言,还亲自制定政策,时刻关注国家的动态和发展。

6.寡人的谨慎:文章中寡人多次提及谨慎二字。

他认为君主应当谨慎而慎重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轻易做出决策,以避免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7.君主的勇气和果断:文章中寡人表现出了君主应有的勇气和果断。

他认为国家事务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当需要做出决断时,他敢于下定决心,果断处理。

8.君王的尊严:寡人还强调了君主应有的尊严和威严。

他认为一旦君主失去了威严,就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不敬。

因此,寡人要求臣子要对他尊重和忠诚。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展示了一个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如忧国忧民的情怀、勤政精神、谨慎和果断的处理方式等。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君主制度的一种推崇,也体现了古代国家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增加对古代国家制度和君主行为准则的了解,并对现代政治体制产生一定的启发。

专升本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专升本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 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 本。
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 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 “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 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 比较 困苦,承认民众力量。
文章体裁
• 本文是以对话问答方式展开的议论文。
论证方法
• 类比 • 例证、对比论证
说理特色
①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②连锁推理的方式。
修辞手法 —— 排比
• 定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式相同、
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以加重语势、加强内容、加深 感情。 • 分类: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 复句排比。
修辞手法——比喻
附: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 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 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 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 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 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 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 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 就 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 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 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 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 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 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 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 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 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 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 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 捞,不忽视时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 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 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 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 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社 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 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 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 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荀子》中的一篇。

文中荀子以“寡人”自称,探讨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展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智慧。

本文主要介绍了《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包括主题思想、文学风格、修辞手法等。

一、主题思想:《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君王治国之道。

文章以“寡人”自称,通过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君王应有的品德和治国策略。

荀子认为君王应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礼法制度的建立来约束人民,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二、文学风格:1.对话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对话中包含了荀子的学说和政治建议,以及吕不韦的疑问和质疑,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碰撞,也体现了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和思想交流。

2.修辞表达: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比喻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故望其上下而不如其鸡豚鱼盐之乐,岂忧”,“君之所民者,蚁眉捧心,足之则行怨,不慎足之则行悦,言也轻者私人之常也”等。

3.理论论述: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君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体现了荀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

文章主要涉及君主德治、礼法制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点分析:1.君主德治思想: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如仁义、智慧、节制等,并以身作则,以身律己,以德化民。

文章指出,“致治于一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君主德行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

2.礼法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礼法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使人们明辨是非、守规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君主应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才。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下面是的《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根底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表达。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达。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缺乏。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多选:
• 1.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的写作特点有( )。
• A.结构严谨
B. 抑扬兼施
• C.善用比喻
D. 广征博引
E. 多用排比
• 2. 在《寡人之于国也》具体阐述孟子的( )。
• A.勤劳节俭的措施
B. 勤政思想
• C.实行霸权的根本措施
D. 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 E. 王道理想
简答: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 至焉。
• 3.运用对比说理。“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 地提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感谢观看
单选:
• 1.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 A.如何使“民加多”
B. 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 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 2.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的措施是( )。
• A.五亩这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单选:
• 3. 贯穿《寡人之然
B. 欲擒故纵
• C.问多用韵
D. 深奥难解
• 4. 在《寡人之于国也》可以看出,“王道之始”的关键在于(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 五十者可以及帛
• C.数罟不入夸池
D. 养生丧死无憾
• 1.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 2.用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做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 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一、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二、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三、疑难词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3.直不百步耳。

(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四、课文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了。

河内地区年成无收,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区去,把粮食输送到河内地区去;河东发生了饥荒,我也是这样做的。

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的百姓不更减少,我的百姓不更增多,为什么呢?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以打仗来说明。

战鼓咚咚响起,双方兵器交接,(一方)扔掉铠甲武器而逃。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止。

以(自己)只跑了五十步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会怎么样呢?原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原文: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析-bd08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析-bd08
答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状语后置句)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
(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
4.下面各句属于孟子认为要使‚民加多‛需要‚教民‛的 一句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 成功。
答案:C
. 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5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 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 有余。 B.第6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
词(或介词)前面,称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 用‚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能表现梁惠王对国家治理‚尽心焉耳矣‛的具体做法的
一句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A项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C项是梁惠王和邻国相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用尽了心思啦。

①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②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③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

(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②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④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⑤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①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①无如:没有像……。

②加少: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这是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土地宽广,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强大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用尽心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而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力,却也“民不加少”。

对此,梁惠王大惑不解,于是向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①好战:喜欢打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②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①然鼓之②,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④而走⑤。

或百步而后止,或⑥五十步而后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

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

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

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

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

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

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

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

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

勉励他施行仁政。

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

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

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以战为喻的描写有声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又用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手法,议论尖刻、有力。

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和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三个排句。

下面还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个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个句子也是排比句。

第七项,疑难词句。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就是凶年,灾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

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

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怪罪。

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斯,是这样。

焉,代词,指梁惠王。

第八项,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