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历史看“和谐社会”在当代建成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中国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中国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中国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

今天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人民期盼的社会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因为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着特殊的必要性。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1,调整分配关系改进公共服务(财政改革更应关注民生应强调社会分配公平)调整分配关系实现均衡共享式增长,应对高物价、高房价和高成本“三高”,用工荒倒逼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公共产品短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调整分配关系:最难的攻坚战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均衡共享,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

请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辜胜阻: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分配改革涉及企业、政府、劳动者三方的关系,必须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严重不同步状况,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联手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

具体来说,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代化进程是经济、技术、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目标。

本文将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1.促进各方面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强调的是在平等、协作、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民主、法治和文明的有机统一,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关心社会民生和文化精神的提高。

2.提高国家整体实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3.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强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正义,增加社会福利,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拉近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1.解决社会不稳定矛盾不断当前,社会中存在大量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表现在群众生活中的各种不满和诉求上,也体现在各个领域的阻碍和碰撞中。

这使得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遭遇了重大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稳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鼓舞全社会的信心和力量。

2.对付各种现代化风险挑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其中包括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和挑战直接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与外部风险和挑战斗争的坚实基础。

3.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的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李希文张明李荣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实现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美好理想
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同社会”作了种种描述。

但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的旧制度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桂林空军学院桂林空军学院
生求同存异c‘立和落实利I谐社会的妻j筹”的原则·
降谐社会是中;本政治制度就;:构建的社会主j一致的,因而构j
镇化、市场化、目其深刻的变化。

段构建社会主j>,坚持四项基爿暑全佐由INAI ̄。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和谐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和谐社会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社会稳定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和谐社会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秩序。

当社会中的各阶层、各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和谐关系时,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和法治,进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促进经济繁荣和谐社会也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的释放,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在和谐社会中,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经济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市场秩序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行。

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立和谐社会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机会和待遇,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和谐社会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付诸实际的行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倡导社会公正和法治: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构建一个公正、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

2. 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建设,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促进社会各界的合作: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合力。

4. 注重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组织的发展,倡导社会公益精神,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5. 加强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通过法治手段和和谐协商等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以上建议的付诸实施,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建立和谐社会。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

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

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

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一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

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

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

三是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

“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四个多样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

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要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

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

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我国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呈加速成长态势。

1999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15%,2003年达到19%,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望达到40%。

二是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

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

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

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重要 目 , 标 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 种社会理想。在我国历 史发展过程 中 , 出现过 “ 曾经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康
乾盛世” 的和谐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建立 了新 中 国, 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伟 大的社会进步 , 并且 在实现社会 和谐 的道路上 , 进行 了艰辛的探索 。尽管由于国内外 的复 杂情况 , 这种探索实践 出现了严 重挫 折 , 发生 了许多背离 和践踏“ 社会和谐” 的现象和事件 , 但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的今天 , 明确提 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 务 , 有着鲜 明的时代 意义 , 是前 无古人的崭新实践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是在工 业化 、 现代化和信息化 的进程 中 , 在全 国对外开放进 一步 扩大、 迎接全球 化浪潮 的背景下 , 在体制机制实现重 大转
和政府的面前 。
Hale Waihona Puke 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和本质 , 是人获得和谐发
展 的前提和条件。人组成 了人类 社会 , 社会是人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总和 。 以人为本 , 就是要求社会尊重人 的权利 , 体
现人的价值 , 提高人的素质 , 改善人 的生活质量 , 优化人的
轨 、 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 的条件下 , 民群众 的民 市场 在人
Z o g o e e h HuZ u iiu Y S iinI h n Gu T S S e ih YLL n u hJa
☆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理 论与实践 ☆ I
促进 。 科学发展观正是追求这 样的 目标——全面 、 协调 、 可 持续 。发展不全面 , 就不是科学发展 , 就很难谈得上和谐 。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重, 创造 活动得到支持 ,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 创造成果得到
肯定。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
史过程的统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
加强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 明确提 出 :“ 要适应我 国社
社会秩序 良好 , 人民群 众安居乐业 ,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 人
75
收稿日 期:2 6 0- 2 0 — 3 2 0
与 自然 和谐相处 ,就是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这
会的深刻变化 , 把和谐社 会建 设摆在重要位置 。 注重激 发社
会活力 , 促进社会公平和 正义 ,增强全社会 的法律 意识和诚
些基本特征 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 , 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进程 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构建和谐社会 的举措 ,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6 7 期
20 0 6年 6月
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 ce c n n i e r g o rao Hu a ie st o in e a d E g n e i y S n
(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深刻理论基础 一
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
力、 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见 人 民 日
从 理论上说 ,在人类文 明更新 的时代, 人类面临两种哲 学 的选择 :一种是和 生哲学, 一种是争斗哲学 。 和生哲学,
统、各种要素 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的状 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看,社会 的和谐 ,既包含稳定 、协
社会 , 是从 中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实 际出发 , 反映社会主义 本质的要求 , 与社会3Y市场经济 、 Z. . 民主法治和先进文化相 适应 ,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 目 标和 以追求最高和谐状态为 理 想的新型 的和谐社会 。 民主法治 , 就是社会主义 民主得到 充分发扬, 依法治 国基本方略得 到切 实落实 , 各方面积极 因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一直在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究竟有多重要呢?首先,建设和谐社会对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意义重大。

和谐社会意味着人民群众享有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收入有保障,基本权益得到尊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差距缩小。

这样,人们可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和谐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和缓和,危机和动荡得到避免,社会秩序得到良好维护。

这样,社会将更加积极向上,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将更加安定有序,社会风气将更加和谐向善,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第三,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统一协调的社会整体,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得到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进步也得以推动。

这样,国家将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繁荣和民族强盛。

此外,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全球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相互依存度更高。

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国际关系才能更加和谐友好,各国才能够和平地开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合作活动。

而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让国际社会更加认同和接纳。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建设和谐社会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对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国家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世界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践行和传递和谐的理念和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答1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这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5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2.结合我国国情,运用所学知识从三个方面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答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2我国的人口众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3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还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3.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但它们又密切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保证。

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它们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谈你的看法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3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党的十六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从党的十六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背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和而不同”、“和为贵”等思想。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存在,社会矛盾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和尖锐化的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论是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

这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增强社会和谐意识和道德观念。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好地相互合作、增进友谊,并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再次,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鼓励人们追求全面发展,提倡科学技术创新,注重文化与教育的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减少社会冲突和动荡,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全体公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法治的建设、文明的举止以及科学的发展,才能逐渐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重要性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和谐社会不仅是发展社会经济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综合要求和重要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积极向建设和谐社会努力。

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建设和谐社会是全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各行业各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发扬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勤俭节约、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把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是广大公民责任。

我们公民要秉承诚实守信、良好的社会风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遵守法律、培育文明、关注社会,化解矛盾、维护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政府工作的任务,也是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建设和谐社会是企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要按照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则进行经济运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效益上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责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把和谐社会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是教育责任。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该为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社会生产力做出积极努力。

教育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和必然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为每个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公益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获得尊重和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能够在精神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有效的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作的产物。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不再互相对立与敌对,而是建立了科学的生产方式与公正的分配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必要条件。

一个和谐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各类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社会安定、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和谐社会将会有更多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享乐、兴趣、安全和幸福。

只有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良性循环。

四、促进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和谐的社会意味着有序而稳定的社会制度与秩序。

这样的社会,社会安全能够更好地得到保障,人民的安全获得更加充分的保障。

和谐社会还意味着更加公正的民生政策,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福利保障。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不仅在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看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看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看和谐社会的建设――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常简称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相统一,和谐社会的原则要求和基本特征必然要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体部属和具体工作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必须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便有着“和谐”的渊源。

孔子宣扬“仁”、“礼”、上下尊卑等级制度;孟子主张“施仁政”;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庄子鄙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韩非子力求“以法为本”;荀子坚持唯物主义;汉高祖“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唐太宗厚德而“存百姓”;清康熙“摊丁入亩”,减免赋税……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之际闪耀出一丝光芒,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信仰。

千古帝王,他们在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以人治为核心的时代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的社会有着“和谐”的传统,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各阶层的政治经济政策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

其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很好的例证。

鸦片战争,在炮火和硝烟中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国人民忍受着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屈辱,付出着血的代价。

终于,有一股力量发出了抗议的呼喊,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以沉重的一击。

应该提到的不仅是他们精神的力量,更是农民阶级智慧的火花。

他们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和谐、繁荣和稳定作了很多勇敢的探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太平天国运动前夕的中国,古老的封建体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对于清政府来说,康乾盛世的辉煌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落后、反动的陈旧体制不仅日益成为和谐社会的对立面,而且遏制了一切寻找和谐的努力,从而导致社会和谐的严重缺失,这也是《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

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

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

和谐社会是指公民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所有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不是简单的社会平衡或秩序,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模式,注重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公信与公共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目标,而是在长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中逐步实现的。

并且,和谐社会的实现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工程,它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追求。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和谐社会要求经济适度繁荣、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公平分配等,从而为人民提供足够的物质文化保障,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持续发展。

第二,和谐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追求。

政治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加强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公开、公正等机制,让公民、企业和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治理和谐的格局,达到人民自我管理和自我决定的目标。

第三,和谐社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追求。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和谐社会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创造和发扬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和人类文化,推动文化多元发展与交流,充分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持性和导向性作用。

第四,和谐社会是人民生活的必然追求。

人民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民生水平而服务的。

实现人均有体面生活、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全面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共享应该成为我们的长期奋斗目标。

总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必需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的共同向往。

实现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广泛支持。

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掘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并付诸实践,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背景及必要性分析【摘要】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使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必要而紧迫。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背景物质基础必要性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的和谐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至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明确提出。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之间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等”。

归根结底,社会和谐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而建设和谐社会不是凭空提出的,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二、物质基础分析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从此,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光辉历程。

30年来,我国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表述,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显然,这是对“和谐社会”特征的总体概括。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内涵主要包括: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调节,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这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了不懈的努力 ,尤其是近代 以 ,国势 日衰 ,外侵 日盛 ,为 了拯救 中国建设美好社会 ,仁人志士们更是赴汤蹈火 ,竭尽平
生 ,但最终仍 以失败 而告终。英 明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前人
的宝贵经 验教训 ,承担 了历史赋 予的重任 ,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
革命 的胜利 ,并领导各族人 民在建设社会 主义 的道路 上阔步迈 进 ,为建设 “ 和谐社会 ”奠定 了坚实基础 。这种历史成败现 象
维普资讯
技 术经 济与管 理研 究 20 0 8年 第 2期
从 近 代 历 史 看 ‘ 谐 社 会 ” 在 当代 建 成 的 必 然 性 ‘ 和
张 翔 ,李 凯
(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 与社会科 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15 ) 30 1 3

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 ,恶其弃 于地也 ,不必 藏 于 已 ;力 ,恶 其不 出于 身也 ,不 必为 己 。是 故 ,谋闭而不兴 ,盗窃 乱 贼 而不 作 ,故 外 户而 不 闭 ,是谓 大 同。 ”为 了实现此种美好 的社会 ,中 国历代 的先哲 先贤们 曾进


太 平 天 国 的 “ 国 ” 设 想 天
我们伟大的祖 国是 世界上 四大文 明古 国之一 ,中国人 民曾 经用 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创造 了无 比辉煌灿烂 的古代文化和先进
的科 学技术 ,盛极 一时。然 而 ,日中则 亏 ,物极则衰 ,历 史的 车轮将会碾破 不思进 取 、夜 郎 自大的美 梦 ,同样包括我们 曾经 强大过 的王朝 。当历史 的指针 指 向 14 时 ,强大 的资本 主 80年
的 角度通过对建设 “ 和谐社会”的探 索与 实践的分析 ,从 而论证 了一条真理—— 只有 中国共产党 才能救 中国,只有 坚持 走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 完成建设 “ 和谐社会” 的崇高任务 。
关 键 词 : 代 ;各 阶级 ;探 索 ;和 谐 社 会 近 中 图 分 类 号 :F9 2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22 20 )2 O4— 4 0 4 9X(0 80 一O9 0
公 ” 未 来 大 同 社 会 的 美 妙 蓝 图
义 国家英 国发动 了旨在打开封建落后清朝 大门的鸦 片战争 ,这
设想昙花 一现 ,匆匆 而逝 。尽 管如 此 ,但 从其 曾有 的强盛 来
看 ,充分反 映了人 民群众对这种美好 社会狂热 的追求 ,否则它
是不可能发展起来 的。太平 天国 ,给我 们 留下 的经验 教训是 :
农 民阶级不能救 中国。 二 、百 日维新时期康有为 曾精心描述 “ 人人 平等 ,天 下为
要 :“ 大道之 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 睦……是谓 大 同。 9 9几千年前我们 国家就有 了建设和谐 大 同社
会 的美好理 想,然 而,虽然我们 曾经盛极一 时,但 由于受时势的局 限 ,离美好 的理 想总是相 差 太远 。近代 ,国力 衰微 ,
备 受欺凌 ,更使这种理想遥不 可及 。今天 ,我们党在社会发展 的基 础上又提 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 目标 。本 文从近代 历史
有饭 同食 ,有 衣同穿 ,有钱 同使 ,无处 不均 匀 ,无人不 饱暖 ” 的理想社会 。《 天朝 田亩 制度》生 动地勾 划出 了农 民阶级 理想 社会 的蓝 图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 种和谐大同的美好社会 ,它继 承和发展 了中国历代农 民起义 提出 的 “ 田… ‘ 均 均贫 富”的思
形势下 ,农 民领袖洪 秀全挺 身而起 ,于 15 年 1 1 81 月 1日在金 田起 义 ,打 出 “ 国” 的旗号 ,深受群众欢迎 ,农 民纷纷 参军 天
参战 ,势如破竹 ,于 15 82年 3月 1 9日攻 克南京 ,改名 天京 , 定为首都。
太平天国定都 天 京后 ,颁 布了 《 天朝 田亩 制度》 ,它以解 决 土地 问题为中心 ,包 括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 内容 ,是 太平 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它的原则是 :“ 凡天下 田 ,天 下人 同 耕和人人 不受 私 ,物物归 圣主 ” 目的是 要建设 一个 “ 使天 。 务 下共享 天父上主皇上帝天 福 的理想天 国 ,以实 现 “ 田同耕 , 有
想 ,并把它提高到 了一个空前 的高度 ,它有着反封 建的革命 内 容 ,但同时又反 映了农 民小 生产 者平 均 主义 的不 切实 际 的空 想 。太平天国革命 在 中外反 动势力 的联 合绞 杀下最终失败 了,
究其 失败的原 因,其一是农 民具有小生产者 的特点 ,没有也不 可能 提出科学 的理论 作指 导 ,更 制定 不 出符合 客观 实 际的纲 领 。其 二 ,农 民领 袖在 革命 取得初步胜利时 ,开始颓变 ,进取 心减退 。其三 ,中外反 动势 力联 合绞杀 ,这也是历代农 民起义 没有 遇到过的新情 况。随着 革命 的失败 ,和谐大同社会的美好
党 的十七 大发 出了建 设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 伟大 号 召 ,
之 中,不堪受虐 的中国人 民纷纷揭竿 而起 ,抗帝反清 。在 这种
它为我 国的未来发展勾 画出了一幅美好蓝图 ,预示着 一个 和谐
稳定 、富裕强盛 的盛世 即将 到来 。 和谐社会 ,是 中国人 民几千年来 的美好愿望 ,《 礼记 礼运 篇》说 : “ 大道 之行也 ,天 下为公 。选 贤与能 ,讲 信修睦 ,故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
并非偶然 ,究其成 因有其深远 的历史 渊源 和社会 渊源。本文从
近代历史的角度通过 对建 设 “ 和谐 社会 ” 的探 索与实 践 的 分 析 ,从而论证 了一条真理——只有 中国共产党才能救 中国 ,只
有坚持走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道路 ,才能完成建设 “ 和谐社
会” 的崇高任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