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家乡上 第5课 抗击外侮
6课伪满洲国的建立
1溥仪到东北。
1912年退位;1931年11月初到东北。
2.汉奸的“独立运动”。
3.伪满洲国建立。
1931年3月1日满洲国建立
板书
第5课抗击外侮
1溥仪到东北。
1912年退位;1931年11月初到东北。
2.汉奸的“独立运动”。
3.伪满洲国建立。
1931年3月1日满洲国建立
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历史沿革第二课伪满洲国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探究与实践相结合。
2.知识与技能:掌握伪满洲国的建立,对吉林有一个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报效社会主义祖国。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本课是吉林省地方课程教材《家乡》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历史沿革 第二课,也是本学期地方课的第6节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到伪满洲国的建立。
学好本课对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伪满洲国的建立。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教案。
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很快沦陷,日本的策划下,一溥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建立,吉林人民沦为亡国奴。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思考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综合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过程与方法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思想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出示教材p20导入框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歌谣,提问:这是有关什么历史事件的歌谣?对该事件你了解哪些知识?总结: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朝末年,我国有4.5亿人,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有一个的赔款数量也达到4.5亿两,意在让每一个中国人赔一两。
这是哪一个条约呢?这个条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寻课程安排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向同学们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
2.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不同意;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盲目排外,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预习知识点课文预习知识点一、写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
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diān: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
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
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四、思考探究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吉林省七年级上《家乡》教 学计划
吉林省七年级上学期《家乡》教 学 计 划1、课程标准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整合我省各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我省的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本标准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主动学习意识与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方法和手段,掌握一些可持续发展及对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3.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大自然具有爱心,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具有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单元课时比重及重点、难点分布第一单元吉林溯源共分为4课,一个活动。
1、了解吉林省名称的由来、2、理解原吉林省的先民的建设,以及吉林省存在的少数民族;3、通过学习掌握关于吉林的大概地域变迁4、掌握吉林省建制的历史,重温那段闭关锁国后的屈辱历史。
第二单元历史沿革共分为4课,一个活动。
1、了解吉林人民抗击外为侮的英勇历史事迹以及部分民族英雄;2、重温那段吉林人民沦为亡国奴的屈辱历史,了解伪满洲国建立的原因和建立的作用;3、了解我省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击斗争;4、了解吉林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单元今日吉林共分为4课,一个活动。
1、初步了解吉林省的地理位置,能简单的在地图上找到我省;2、通过学习,了解吉林的行政区域划分,重点了解省会——长春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重点汇总
第二单元重点汇总4、山东被成为齐鲁大地,河北称作燕赵之地都源于—西周分封制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鼎的大小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
2、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一:王室衰微:1、诸侯国不再分封,而是设郡县管理,职位不再世袭。
2、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地位下降。
3、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纳贡。
二: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4、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6、长期争霸战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战争的影响:不利影响:1、人民死亡,人口锐减,家破人亡。
2、战争使得经济活动遭到破坏,生产停滞,经济衰退3、战争给死难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重创有利影响:1、通过争霸战争,促进各民族互相交流,促进思想解放,促进各民族融合2、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发展的步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春秋五霸演变成为战国七雄口诀Array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纵横家:(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张仪-连横(秦-远交近攻,击破六国)苏秦-合纵(六国-互相联合,对抗强秦)3、春秋时期—争霸(军队数量少,战争持续时间短,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战国时期—兼并(军队数量多,战争持续时间长,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
)5、都江堰都江堰建造后的作用:1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它使得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
从而明确清朝(近代部分)时期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②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还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准备导入词、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成语比喻、编演历史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侮的优良传统。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①重点: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讲故事、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b.《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②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学生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理解;并通过对《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的横向比较,结合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PT
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 有哪些原因?
形成的原因:封建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综合国力衰弱;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战 和不定,组织不力;闭关锁国政策使科技 落后; 总之,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 本主义制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根本原因。
作为中学生,面对近代史上列强对 中国的的侵略你有什么感受?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8月15 日,慈禧太后挟 光绪仓皇出逃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 北京正阳门(前门)。
八国联军为炫耀 武力,在紫禁城 举行阅兵式。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民被押往菜市口刑场
慈禧颁布的“绞 杀义和团”的诏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山 东 ,
——
义和团的武器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北京的八面槽教堂
西什库教堂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7年德国在山 东设总督府
1898年英国强 租威海卫
《时局图》是 1898年谢缵泰先生 创制的一副反映当 时列强瓜分中国狂 潮的漫画。图中, 熊代表俄国,虎代 表英国,肠(一说 蛇)代表德国,蛙 代表法国,太阳代 表日本,鹰代表美 国。原图上有黄遵 宪的题诗,现在原 件藏于美国华盛顿 国立档案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庚子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 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 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 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 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各国要求赔款的数 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 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 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 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 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 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 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 盐税担保。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⑵过程与方法: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
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
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民间反帝爱国图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从图片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分析得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东。
【学习新课】:提问:学习一场战争,应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学生回答:战争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一、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战争爆发的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二、经过:1、记忆顺口溜:八国指“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顺口溜记忆2、假如要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新闻报道,你打算如何写这篇文章? 3、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5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5课第五课《善良的马》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晋国的一个小村庄上,主要讲述了一个善良的马英雄的故事。
故事开始,一位名叫孔宣的晋国大臣因为听说村子里有一匹非常聪明的马,于是前往村庄探访。
当他听到这匹名叫马英雄的马的传说时,不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于是,他找到了这匹马,并决定带走它,作为一种礼物送给晋国的王爷。
其实这匹马英雄的名字不是白给的,他是村民们心中的英雄。
村民们把马英雄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他非常好。
马英雄在村庄里帮助村民们干农活、拉车,从不利用力气过大的活动折磨马英雄。
村民们觉得,马英雄就像是村庄的守护神一样,为村庄带来了好运气。
然而,当孔宣把马英雄带到晋国的王宫时,却发生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马英雄突然不吃不喝,食欲全无。
晋国的王爷十分生气,下令要替他处死。
但是,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马英雄却依然保持着坚定的态度,一句话也不吐露。
正当孔宣一筹莫展之际,马英雄突然自行走到了晋国王爷的跟前。
他用蹄子在地上刨出了一个字——“善”字。
晋国王爷明白了这匹马的用意,他意识到马英雄的善良并且对人类的关心与付出。
于是,他决定饶过马英雄,并且杨公替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家。
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
马英雄在村庄里的善行让村民们对他赞不绝口,而在王宫的表现更是让晋国王爷感受到了他那坚定的善意。
这篇课文在讲述了马英雄的善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善良,传播善良。
善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道德追求。
它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让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温暖。
善良的马英雄就是一个充满着温暖与正能量的形象,他的善良让我们对善良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善良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
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与付出。
因此,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善良的心灵,用善良去温暖他人,用善良去改变现状。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课)
《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和今天的“使馆区”有 什么不同? 1.“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 上皇”,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其事务; 2.“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 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 有哪 些原因?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 约》,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华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 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④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 形成的原因:封建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综合国力衰弱; 军备废弛,纪律败坏,战和不定,组织不力;闭关锁国政 策使科技落后; 总之,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中 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虎门硝烟,太 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 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 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侵略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阿古柏侵略新疆
zxxk
反抗
林则徐、关天培英勇抗敌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邓世昌黄海海战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 机严重。
国 人 知 醒 宜 今 醒 , 莫 待 土 分 裂 似 瓜 。
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哈蟆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鹰代表美国
沉 沉 酣 睡 我 中 华 , 哪 知 爱 国 即 爱 家 。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全文5篇]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全文5篇]第一篇: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第一:概述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二,抗争概况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的爱国运动是革命史的又一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运动等.第二个重点是工人运动,如六三运动,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上海总工会领导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80万工人的抗日救国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等.第三个重点是农民运动,如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斗争,“抗丁!抗粮!抗税!”斗争.第四个重点是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如七君子事件.第五个重点是爱国将领的斗争,如十九路军上海保卫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第六个重点是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辉,警醒,鞭策着后人.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1,前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2,后期: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四,学习本专题历史,应掌握的主要理论: 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要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观点与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第二:各个阶级阶层抗争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二,爱国官兵的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一)禁烟运动: 1839,林则徐,邓廷桢等领导,高潮是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 厦门,闽浙总督邓迁桢率军击退英军.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与将士壮烈牺牲,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中炮牺牲.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英勇牺牲镇江,清军爱国守军顽强抵抗.(三)边疆地区新危机: 1874年台湾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台湾;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四)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四)中法战争: 马尾战役,福星,杨武,振威等舰奋起抗击法舰侵略;台北之战,刘铭传率清军抵抗法军侵略;镇南关之战,老将军冯子材指挥大败法军(五)中日战争:平壤战役,总兵左宝贵英勇指挥抗击日军.黄海战役,丁汝昌受伤,刘步蟾督战;邓世昌与致远舰将士殉国;林永升及经远舰将士全部牺牲.辽东之战,旅顺总兵徐邦道率军抵抗.威海卫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六)抗击八国联军: 清军在天津保卫战中与义和团联合作战.聂士成认识: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经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三,资产阶级的抗争(一)戊戌变法(1898年):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危机,随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要活动有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学堂,同顽固派沦战,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结果,由于采用改良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失败是必然的.(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武装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革命益路.主要活动:成立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君主制度,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掀起护法运动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摧毁封建势力,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证明,在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子,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1917年): 以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为代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创办《新青年》等杂志,提倡民主,批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四)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 1,概况参加五.四运动,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参加五卅运动等.抗战胜利后,同中共一道,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公开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恢复发展生产,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的改造.2,认识与提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动力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作出过有益贡献.建国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过积极作用.由此认识各个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五)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斗争.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又屡次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接受社会主主义改造,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经济技术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不少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些决定了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这些严重局限性决定了它提不出乇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3,由于来源,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部分知识分子形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它们一个较之一个进步.四,无产阶级的抗争(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9-1921)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二)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这一阶段,中共创建了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还胜利地完成了2.5万里长征.同时,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胜利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四)抗日战争(1937.7-1945.8)在中共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五)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进行大决战,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层压迫和剥削.他们工资很低,生活极端贫困;每天劳动时间很长,劳动条件又十分恶劣;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并且在诞生不久就显示了力量,表明它必然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单纯的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同样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因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1858年,香港2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英法联军侵占广州,这是中国工人最早的一次罢工斗争;1919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00万人,罢工次数和规模扩大,五四运动发展到6月3日以后,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从此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担当起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7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久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人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明确,必须建立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上海工人三次起义则是中国无产阶级最早的武装起义,而上海总工会是中国工人无数工会中最活跃的一个工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 1,从阶级特性看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时自己的政党来实现.2,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国民党和鞭他民主党派,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限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方向.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广大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赖和拥戴,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第二篇: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分析(推荐)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单县郭村中学王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等基本史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和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难点:
1.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理解和应响
3.学生提出如何在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解决办法:
1.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5.请描述干旱气候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6.请提出几点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7.请解释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8.请阐述人与自然环境在西北地区的和谐共生实践和案例。
9.请根据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空间观念和信息获取能力。
10.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何看法。
9.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西北地区的实践和案例。
10.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信息获取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请简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请说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接壤情况。
3.请列举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几个特点和优势。
4.请解释水资源在西北地区的重要性。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干旱的宝地》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在我国地图上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接壤情况。
3.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畜牧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水资源在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3.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或符号,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增加板书的视觉效果。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教案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教学目标:1.知道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各族儿女在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我国各名族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3.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为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彩的文化而自豪,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知道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各族儿女在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为中华文化添光彩。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于民族之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驻守在边防线上(图片)雪是饮料风是歌,边疆严寒奈我何!请你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维护祖国的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革命战争年代,各族儿女为救民族危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二、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师: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敢于同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的事迹。
如戚继光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郑成功收复了宝岛台湾;各族人民团结抗击英法联军;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奋勇抗击日寇,涌现出了杨靖宇、左权、马本斋等一批抗日将领和八路军。
播放视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
提问:学生自主讨论。
师总结: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
三、我国各族人民坚决维护国家统一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各族人民的传统。
有哪些人作出了贡献?(课文40-41页)2、播放视频:《边防巡逻官在暴风雪中举着国旗前行》四、牢记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抗击外侮
同年6月27日,沙俄关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 指令柴尔斯克、高里巴尔斯、米申科率领辽 吉俄军分三路向忠义军发动围剿。三路俄军 在清廷巡捕队、地方团练配合下,向山城镇、 通化、凤凰城一带的忠义军扑来。忠义军奋 起迎击。同年秋,在与沙俄的屡屡作战中, 忠义军的几位优秀将领相继牺牲,势力大减。 同年冬,活动在龙岗山一带的刘永和同吉林 将军长顺谈判受抚过程中,俄将什塔克利别 尔从中插手干预,强行将刘永和往伯俄力。 光绪二十八年(1902)3月,刘永和被解回珲 春交俄官员监管,后被俄军杀害。
吉林忠义军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1月在珲 春举旗抗俄,下旬在海龙正式组军,坚持 抗俄武装斗争仅有1年时间,但却直接打 击了沙俄侵略军,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忠义军抗俄的壮举是中国近代人民反帝斗 争中的光辉篇章。
王凤阁,1895年出生,辽宁通化(今属吉林省) 人。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义勇军抗日,任辽宁民众 自卫军第19路军司令。同年8月任第三方面军总 指挥。 1932年秋,日军大举进攻东边道地区,重创 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部。许多义勇军高级将领 被迫潜往关内。时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三方面军 总指挥的王凤阁提出"枪不离人,人不离乡"的口 号,誓与日军血战到底。1935年王凤阁收到自己 岳母的劝降信,他当众宣布:"日军就是将我老 母和妻子捕去,也决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我 的任何亲友同情我抗日者亲之,给日本当汉奸者 杀之。"充分表明了他抗日的决心。
从1933年夏到1936年秋,王凤阁凭借有利地形, 采取灵活机动战术,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1936年秋冬之际,日军调集大量兵力,从鸭绿 江沿岸到长白山一带,对王凤阁部进行残酷的 大"讨伐"。王凤阁临危不惧,率领部队在茫茫 林海中巧妙地与敌军周旋。由于叛徒供出他的 行踪,1937年初他被重重包围在老虎顶子山寨。 敌人丧心病狂地运用飞机投掷燃烧弹。王凤阁 在坚守三昼夜后冒着浓烟烈火突围。随后,他 又被敌人包围在大罗圈沟附近的东南岔。终因 寡不敌众,在突围中被俘。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教案
第二单元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第4课共同保卫伟大祖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化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把自身的理想志向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能力目标: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不畏强暴、维护人类正义的民族。
了解各民族保卫祖国的史实,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牢记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的,也是各族人民共同保卫的。
可以说,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事迹;祖国疆域的每一十土地,都留下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印记。
尤其是1840年以后的100多年间,我们的祖国屡遭列强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生死存亡关头,我国各族人民奋起还击,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维护了国家统一。
【新课学习】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不畏强暴、维护人类正义的民族。
在关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我国各族人民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当祖国遭受外敌入侵时,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分裂势力兴风作浪时,各族人民坚定反对分裂主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
➢【民族花园】阅读教材P42页内容,学习明朝抗倭第一女英雄——瓦氏夫人的故事。
知道明朝抗倭第一女英雄瓦氏夫人率兵驰骋千里抗倭,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她英勇杀敌的光辉事迹,也在各族人民中流传。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P43-44页,在抗日战争中,还有千千万万抗日将士同马本斋一样,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教材分析]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
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
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
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
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
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1、以某某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2、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某某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难点:坎儿井的构造、两个干旱地区的比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教学思路]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探究沙漠地带人民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地人民是如何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学御外侮教案
小学御外侮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御外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面对外侮时的勇敢和坚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侵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御外侮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
2. 培养学生面对外侮时的勇敢和坚定。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御外侮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侵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细节。
2. 教师简要介绍御外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讲述御外侮的故事(10分钟)1. 教师讲述御外侮中的英雄人物和事件。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要信息。
三、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外侮,我们应该怎么做?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学习御外侮的精神(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御外侮中的勇敢和坚定精神。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御外侮精神的价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御外侮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面对外侮时的态度和行为。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御外侮的作文。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御外侮的故事,引导学生面对外侮时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同时,通过学习和反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侵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家乡上第5课抗击外侮
课题第5课抗击外侮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忠义军抗俄斗争的史实,义勇军抗日的事迹,抗日联军的救亡斗争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通过收集讲述家乡抗俄、抗联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抗击外侮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重
点
抗日联军的救亡斗争
教学难
点
设计表格
教学方法
三探、三疑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以杨靖宇等东北抗联英雄的
故事导入
(一)设疑自探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
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
引导学生提出,再由教师总结
归纳展示出来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所提问
题,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生
情况
(1)近代吉林人民面临的
两大外敌?
(2)忠义军抗俄的背景、
建立时间、斗争情况、
斗争的意义?
(3)义勇军的抗日斗争情
阅读课文找出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
回答老师提问
解决不了小组讨论
(1)沙俄、日本
(2)沙俄入侵、1901
年、是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持续发展的一
个光辉四射的新阶
段。
(3)教材22—23页
听故事以
极大兴趣
进入本课
学习
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
问题的能
力
【课后小结】【课外延伸】
况?
(4)抗日联军建立的背景、
组建时间、领导人、活
动区域、斗争的意义。
(二)解疑合探
1、依次提问学困生、中等生、
优等生完成上面每一问题,如
果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就让学
生讨论,如讨论后还不能完
成,教师补充讲解。
2、在学生合探过程中教师简
单板书本课所学各问题之间
的联系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
加深记忆
(三)质疑再探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对于学生的质疑其他学生
能独立解疑的或合作解疑的
教师不必补充,不能解疑的教
师补充讲解
(四)运用拓展
说说你知道的抗俄故事?
设计表格,列出忠义军、抗日
义勇军组建的时间、领导人、
活动区域。
观看有关抗日的影视片,谈所
受到的教育
(4)《八一宣言》、见
教材24—25页
再次质疑合作解决问
题
同学讲故事、列表格
学生谈本节收获
培养学生
合作精神
锻炼口头
表达能力、
列表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
第5课抗击外侮
一、忠义军抗俄斗争
二、义勇军奋起抗日
三、抗日联军的救亡斗争【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