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激烈。
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无限,暴烈,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2.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诸多特质是由其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3.悲剧: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
4.喜剧: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不仅指戏剧(影视)中的喜剧,也包含喜剧性的漫画,相声,小品,情景剧,综艺节目,民间笑话以及机智故事等。
5.自然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美是最常见的,最直观的审美形态之一。
一方面它指一种尊重事物本性,不过度加工的美,即自然而然的美。
另一方面它指一种自然界,大自然之中的事物或形态。
6.形式美:广义:指美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指构成事物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形、声、色)有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和谐)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是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美。
通常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此概念。
它是既不直接显示具体内容,又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形式的美。
7.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产生活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凡是社会领域中那些美的现象,都是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的,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
美学复习资料简介
1.美学复习资料简介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2.旅游的美学实质?旅游的实质是审美3.美学研讨的对象和范围?〔一〕旅游审美对象(客观)〔二〕旅游者审美心思(客观)〔三〕旅游的审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旅游和旅游任务者的关系〕4.旅游者的审美心思和审美关系?审美心思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审美心态 审美心思主要包括:审美动机、审美需求、审美看法、审美志趣等方面旅游者与旅游任务者〔特别是导游〕的关系审美关系 旅游者与旅游设备、景区树立的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5.景色笼统美的特征? 景色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前者主要表现自然美,然后者主要表现社会美和艺术美。
大少数的景色都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体。
一、笼统美:笼统美是景色中最清楚、最直观的特征。
〔香格里拉,桂林象鼻山〕〔一〕雄壮之美:1、美学特性:刚健、宏伟、壮观2、审美感受:赞赏、震惊、敬重 〔五岳之首:泰山,钱江潮,布达拉宫〕〔二〕秀丽之美:1、美学特征:柔和、秀丽、优美2、审美感受:甜美、闲适、温馨,是熏陶性情、污染心灵之美。
〔西湖,峨眉山〕〔三〕奇特之美:1、美学特征:奇特多变、光怪陆离、非同寻常2、审美感受:奥秘惊奇、出人预料、不可思议 〔黄山迎客松、象鼻石〕〔四〕险峻之美:1、美学特征:高峻、风险、可怕2、审美感受:惊心动魄、惊险抚慰,可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和应战心思〔华山〕〔五〕幽静之美:1、美学特征:深远僻静、光线幽暗 人体美〔容颜、姿态、服饰等〕 生活美〔真善美〕 环境美〔优雅、安静、谐和〕 迷信技术美〔休息效果、产品〕 原态自然〔山水湖泊、树木花草、气候物候等〕人化自然〔天然景物、历史遗址〕〔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绘画等〕审美心思2、审美感受:远离喧嚣、〝曲径通幽〞之感〔青城山〕〔六〕原野之美:1、美学特征:视野开阔,一望无边,富有野趣2、审美感受: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沙漠、草原〕6.四大名山: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美学资料 终极
美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美学:1750年出版了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
美学是以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为出发点、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的诗意存在为核心问题,以人的审美超越和审美解放为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
2.“有意味的形式”:这是20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3.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主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但是这里的“情”、“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课本)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百度)4.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即通常的狭义美。
优美最早是古希腊培育出开的。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
其特征是完整、单纯、和谐。
它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5.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6.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1、美学的历史:“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
西方的美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注意一下康德、布诺等主要的美学家及代表作)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2、宗白华和朱光潜的美学贡献: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结合的趋势。
朱光潜:总体上说是传统的认识论模式,即主客二分的模式,但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时,常突破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趋向于“天人合一”的模式,他提出美在“意象”,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谈美》、《文艺心理学》;宗白华:(1)、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也就是意象世界;(2)、对中西美学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而且他认为这种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中国学者在实现中西美学融合的道理上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别人不能替代的贡献,他也指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是什么:狭义的美:是我们在审美范畴里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绪论:美学的建立:1.历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美学西方名称“Aesthetics”,译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2.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鲍姆嘉滕。
代表作:1735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1750年,鲍姆嘉滕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的专著命名。
开宗明义提出“Aesthetic”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哲学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
”([德]鲍姆嘉滕:《诗的哲学默想录》,见《美学》3.鲍姆嘉滕所倡导的美学,经德国哲学家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发展深化,才具有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才称为哲学中与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逻辑学、研究意(即道德理性)的伦理学相提并论的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美学学科。
4.在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黑格尔哲学及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的被批判,德国哲学家费希纳提出的以“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即以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的意见得到认可,从方法论上引发了美学研究的革命,使西方美学从古典的形态进入了现代的形态。
现代西方美学表现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总体趋势。
5.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同样具有深刻性和丰富性(由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浑朴性,未能取得独立形态)。
中国美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等)。
但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第一章审美活动一审美活动的特征1.超功利性特征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性。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践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美学资料(完结版)
美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美学基础知识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三、悲剧
又称悲,悲剧性,是美的基本范畴之一。它不同于日常生活 用语中的“悲剧”,也不同于戏剧体裁中的悲剧,而是作为 美的一种存在形态,以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以具有 正面价值的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类型,它的审美价 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中。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社会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人所创造的社会事物上的对象化。 在现实美中,社会美是美存在的最直接、最大量的形式。
社自 会然 美美 则以 以形 内式 容取 取胜 胜, 。
对社 稳会 定美 性还 和具 确有 定相 性
社会美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唐朝人为什么崇尚丰满的美人型呢?唐 朝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相对稳 定,经济繁荣,壁画和雕塑以生活安定 殷实的统治阶级人物为标本,自然是体 肥脸胖。
悲剧美
悲剧美
悲剧美
悲剧美
四、喜剧性
喜剧性是一种凸显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 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不协调或不 和谐的审美类型。
喜剧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戏剧形式的戏剧、漫画、 相声等。
喜剧美
喜剧美
有着内在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在学习、把握这些美的基本范畴 的时候,要注意具有审美价值的 客体对象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既要注意各类范畴之间的质的规 定性,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 联系;既要分而视之,又要合而 审之。
礼器 —— 鼎
乐器 —— 编钟
美的产生
“美”的汉字词源学含义
=
+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
美何以成 “ 学 ” —— 美学
亚 历 山 大 ·哥 特 利 布 ·鲍 姆 嘉 通 ( A l e x a n d e 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国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历来在美 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美 学”(asthetic)这个术语,并把美学看做 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黑格尔等德国 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家发生过重大影响。
美学基础重点整理
第一章:美的本质1、难以定义美的原因(1),美的现象的多样性、差异性《掩盖了美的本质一般性、共同性。
我们无法在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想象出任何一种能称之为美的特质的东西。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易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因为人的美感同人的心境、情绪密切相关,懊丧时看什么都不顺眼,高兴时周围的一切都会美丽的多。
此外,人的美感还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差异和阶级的不同而不断地发展。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难以统一。
拉丁语中解释为愉快、善良、礼貌。
《论语》中美主要解释为善。
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艺术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风采、意味。
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
大题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第一,情景交融。
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
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
第三,意与境谐。
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
第四,韵味无穷。
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
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形式美一·第四章美的形态(范畴)崇高一·崇高的表现(一)自然界的崇高第一,空间上的占有巨大辽阔的广阔。
第二,饱含力量和气势的显示。
康德,数学的崇高(海洋、沙漠)和力学的崇高(高瀑、火山)题目:文中错误的本质是认为“自然美是客观的”但自然界的崇高并不都是自然界的崇高并不都是自然物的客观形态所构成的是对的。
美学资料
1、美学的年轻:真正独立的、系统美学学科的形成,始于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拉丁文写成的《美学》一书,使美学与逻辑学、伦理学一起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a、实践性。
——劳动创造了美。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虽然艺术的产生还有摹仿说、游戏说等,劳动创造了美更具合理性。
b、辩证性。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c、历史性。
——把一切美学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境况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来加以考察。
美学的批评与艺术的批评统一起来。
(孟子的“知人论世”)3、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蒋孔阳“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科学。
”这种说法较为妥当。
4、美学是一门哲学性的、边缘性的人文科学:哲学性:相对于其他学科,美学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时间最长,因而它所具有的哲学性、抽象性要高于其他一切学科,仅次于哲学。
边缘性: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因而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5、审美的含义: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产生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的能力、需要、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
前提:审美能力、审美需要。
核心:审美感受。
结果: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
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审美判断(侧重于抽象、理性);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就有什么样的审美理想(侧重于感性、具体)。
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肯定性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思维、审美情感、审美意志。
审美感知,以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审美客体的信息并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的过程。
美学资料
美学问题的不断提出就是美学史。
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
柏拉图:“美本身”,美是理念。
美的哲学。
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完善。
审美心理学。
黑格尔: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亚里士多德:形式1.奥古斯丁:美的忏悔 2.阿奎那:形式。
3.但丁:形式。
行动的艺术西方人对待上帝和对待女人的态度。
像对待上帝那样对待自己的女人,像对待自己的女人那样对待上帝。
爱+知识=审美人生。
走向天堂。
恩格斯认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个大人物为标志的。
对事物的本质追求;西方文化开始于求知的冲动。
西方文化具有泛科学的倾向。
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天才的提问方式。
本质-现象。
哲学美学。
中世纪美感表现为一种宗教审美:一,宗教之爱与人间智慧相结合。
二,天国审判与人间审美结合。
三,禁欲主义与升华意识结合。
四,赎罪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性结合。
1.认识论美学:经验与理性的偏执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
夏夫兹伯里,内感官。
休谟,心里构造。
博克,物的感性。
大陆理性主义,狄德罗,关系。
2、康德与席勒:合目的的形式,游戏。
精神世界的拓展游戏冲动: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全的人;人只有自由的时候,才游戏。
康德的美学思想使得对审美活动、审美生活的界定初步摆脱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侧重于认识论的美学倾向,也摆脱了以中世纪美学为代表的侧重于唯灵论的倾向。
3、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
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感性世界——人——艺术。
建筑——雕塑——诗歌。
象征——古典——浪漫 理念论美是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美的理念。
哲学式的概念:理念;神学式的的概念:上帝;绝对理念。
都追求一种形而上的超越性的存在为其最后的规定性。
形式论,美在事物的形式。
形式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感性事物。
突出感性和个别性。
二是感性事物中超越个别性的一般性的东西,如比例、均衡、协调。
快感论,美是一种快感。
美学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答: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存在着。
2.什么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美的形式:就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实的美的事物而言,美的形式是具体的,美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就现3.什么是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主要有哪些?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答:广义的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有色彩,形体,声音;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
4.美的表现形态有哪些大类型?答:现实美和艺术美。
5.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关系?答: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光的生理快适为基础,同时美感也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
总之,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由于人们从对象的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
6.艺术设计在形态分类上是什么样的艺术?答:属于造型艺术,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是设计的基本语言,造型与造物是密切相连的。
任何实在的物都有形的存在,形是视觉可见的、可触的。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美学复习资料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
(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学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美学资料整理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美学知识
粗细
重复
镜像
大小
2.2
构图应用
● 多媒体软件界面设计规范 (1) 根据用途确定界面类型
● 自学类型的界面
(文字多,菜单详尽)
● 演示类型的界面
(图片多,菜单精炼) (2) 利用构图原则设计界面
● 自学类型的界面
(各对象交错变化)
● 演示类型的界面
(突出演示对象,可采用
悬挂式菜单,不占空间)
● 网页构图
“面”现象的研究。
2
平面构图
■ 艺术性 —— 追求感觉、时尚与个性
■ 装饰性 —— 追求效果、夸张、比喻
2.1 构图规则 ● 艺术性与装饰性
艺术性
装饰性
● 整体性与协调性
■ 整体性 —— 追求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 ■ 协调性 —— 强调版式、内容的协调统一
整体性作品 整体性作品
协调性作品
● 点 、线、面的构图规则
4
多种数字信息的美学基础
4.1 图像美学 ● 要点1 —— 图像色调
● 正常色调
● 单色调
具有真实感,常用做反映 现实生活
老旧、单一,常用做背景 或刻意表现某一主题
● 要点2 —— 图像清晰度
清晰度
300dpi
● 颜色数量、分辨率
96dpi
与清晰度的关系
颜色数量 28 216 224 232
224彩色 300dpi
■ 点 —— 局部效果
CAMERA
突出主题
视线集中
● 点、线 、面的构图规则
■ 线 —— 分隔效果
空间分隔
有形分隔
无形分隔
● 点、线、 面 的构图规则
■ 面 —— 整体效果
占据空间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1. 定义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的本质及其意义。
2. 美的概念:美是指感性审美活动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好、美的特征或价值的感知和评价。
3. 美的要素:
- 形式美:指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 内容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等方面所呈现出
来的美感。
- 格调美:指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氛围、风格和情调等方面的美感。
4. 审美心理:指人们在感受和评价美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过程,包括直接感受、审美情绪和美的价值判断等。
5. 艺术与美的关系:
- 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打动人们。
- 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通过呈现美的要素来展现其
价值。
6. 文化与美的关系:
- 美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所
差异。
- 文化对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7. 美感的培养:
- 通过艺术欣赏、文化教育和审美体验等方式来培养美感。
- 研究艺术理论和技巧,注重感知和品味美的细节。
8. 美学研究的意义:
-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和美的本质。
- 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 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美学综合知识的必背要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最新]美学资料
美学资料1。
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
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美学第一章绪论4。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
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
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
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
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
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
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
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但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哲学中,美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谐性和吸引力的特征,但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形式美、内在美、功能美等。
2. 美学:美学是对美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规律、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理解美的本质和关于美的一切现象。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对象之一,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创造的作品。
艺术有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
4. 知觉和情感:美学也涉及到人类的知觉和情感。
人们通过感知来领略美的存在,而情感则是人们对美的积极评价和热爱。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都有所讨论。
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东方,中国古代文人也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探讨,如道家、儒家和佛家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德国哲学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而英国的伯克、亨利·霍姆斯和乔治·亚代码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美学继续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概念,如后现代主义美学、女性美学、跨文化美学等,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等内容。
2. 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研究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理论。
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审美等内容。
3. 美学哲学:美学哲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原则等内容。
4. 历史美学:历史美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 社会美学:社会美学是研究美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思想: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体验:也称美感,美感与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有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它与感性经验血肉相连,须臾部分2审美经验产生的快感不同于干难关欲望带来的快感,而是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3在审美关系中,主体的感性行为和感性心理活动都朝向自由的精神境界,把功利欲望和感官欲望提升到超功利的精神层面。
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阳台、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既有现实的根基,又有历史的根据,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有冲高与优美等审美形态和范畴;中国有中和、神韵、气韵等。
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①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如丑和荒诞是19实际后才生成的审美形态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如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气的思想结出的果实③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如中戏悲剧虽在结局上不同,但悲壮性还是有的。
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把不同的审美阳台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使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学科:以审美现象为专门客体,从政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实践:1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生活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决定一切其他实践活动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精神力量,胸围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指对象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产生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联想。
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艺术的表现。
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悲悯、悲哀,而是由价值的事物在历史中的毁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
喜剧: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的悖离为主要特点,当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自相矛盾被揭开时,喜剧才真正形成。
喜剧以笑为载体,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艺术和艺术活动:两者不完全等同。
艺术品是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艺术活动的三环节有四个要点1有作者2艺术生产是独特的,即创造3艺术品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定4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教育:狭义即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广义即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直观:心灵心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人类一切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要条件,从心理学看,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审美态度: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够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游戏说:康德提出,认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游戏,一是虚构的力量,二能给人带来快乐。
游戏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艺术归为游戏是片面的,因为艺术除了给人带来快感,还能带来启迪。
集体无意识:荣格,发展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解释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学的根据;同时这理论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也不是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
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可以通过模仿反映现实的本质。
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克罗齐强调天才、想象、直觉,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的情感为主。
德拉克洛瓦强调作画要把感情放在首位。
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符号说:苏珊格朗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载道说:孔子及韩愈、柳宗元认为文学并非为了缘情,是为了宣扬儒家之道,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
娱乐说:李渔强调文艺的自娱、娱人功能。
意境: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有我之境:艺术意象中的一种,指“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创作主体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泪眼问花花不语。
无我之境——是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艺术天才:(1)艺术天才(艺术素质)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
这种能力的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表现在艺术敏感、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敏感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
美育广义狭义。
广义: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贺拉斯的美育观:寓教于乐。
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柏拉图: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这种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的作用也是一种情感的陶冶。
他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并将艺术的1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影响。
席勒:《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自由的唯一途径,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他肯定了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了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方,是片面的。
马克思:从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他还指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条件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
同时,没有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
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柏拉图: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
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