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

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秩序、明确和匀称)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

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

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

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客观派”与“主观派”: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

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 “物的形象”(“物乙”)

“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三、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人的创造性)(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人的特殊性)

(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人的历史性)

四、“距离说”(概念)

1、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距离产生美

3、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4、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5、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后世的其他说法:“平常心”(禅宗)、“童心”(李贽和袁宏道)、“闲”(程颢)

五、移情说

1、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2、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六、格式塔美学的基本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七、审美趣味

1、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2、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3、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八、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九、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1、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4、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十、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尚的特点:

1. 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

2. 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 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十一、自然美

1、概念: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