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对策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法规类别】冶金工业管理【发文字号】鲁政发[2007]83号【发布部门】山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07.10.26【实施日期】2007.10.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鲁政发[2007]8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山东省钢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适应全国钢铁工业布局和我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的需要,现就进一步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意见。
一、山东省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省钢铁工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
2006年,全省铁、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4328万吨、3715万吨和4088万吨。
但我省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
粗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只有济钢、莱钢。
二是生产布局不合理。
钢铁企业大都分布在中心城市及内陆地区,企业发展受环境、水资源、运输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明显。
三是产品竞争力不强。
钢铁产品以普通建筑材为主,产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
四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截至目前,全省有15%的炼铁能力、 6%的炼钢能力属于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推进钢铁工业布局及产品结构调整。
在临海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基地,是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确定的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取向。
因此,我省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战略布局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挑战,必须抓住机遇,用5年时间,加快推进全省钢铁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节能减排为总抓手,调整区域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严格控制总量规模,合理确定企业发展方向,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基地,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我省钢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重工业占比过高,资源耗费严重。
第二,服务业占比较低,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相对薄弱。
第三,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山东省应该采取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首先,要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围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个经济结构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另外,还可以继续加强山东省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发展金融、科技、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应当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从中选取几个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例如,建设一批配套充分、功能完备、经费保障有力的产业园区,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又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支持通航、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区域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渠道,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最后,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形成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采取差别化的政策鼓励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例如给予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政策支持,扶持一些适合山东经济特点的专业化产业。
在商业环境方面,加强产业研究和战略规划,精细化服务,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发力,积极面对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
这将是促进山东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山东省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
本文将就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1. 产业结构单一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传统产业占据着较大比重,比如钢铁、煤炭等重工业。
这种产业结构使得山东省的经济相对脆弱,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2. 产业布局不均衡山东省的产业布局不够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的产业布局使得山东省整体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3. 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山东省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短缺、绿色发展滞后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山东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山东省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可以通过设立技术研发基地、引进高端人才等方式,提升科技实力,培育新兴产业。
2. 推进绿色发展山东省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可以通过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等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 优化产业布局山东省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内陆地区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投资兴办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内陆转移等方式,促进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4. 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山东省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
可以通过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支持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5.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山东省“十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意见
2 结 构 调 整 的 指 导 思 想 、 原 则 和 目 标
水 泥工业 “ 五 ”结 构 调 整 的指导 思 想是 : 十 以 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 以 科 技 进 步 和 技 术 创 新 为 动 力 , 以 质 量 、 节 能 和 保 护 环 境 为 重 点 水 泥 产 量 6 3 9 1万 吨 , 占全 国 水 泥 总 量 ( .1亿 吨 )的 1 .6 ,居 全 国 首 位 。 62 11 %
其 中 新 型 干 法 旋 窑 水 泥 7 4 万 吨 , 占 总 量 的 8 l.1 ; 散 装 水 泥 推 广 量 为 1 3 13 % 5 1万 吨 , 推 散 率 2 % : 出 口 水 泥 2 5万 吨 。 2 2
万 元 ) 以 上 的 水 泥 企 业 3 2家 , 3 1 0万 吨 以 上 的 企 业 6 5家 , 6 0万 吨 以 上 的 企 业 1 家 。 全 省 日 产 8 1 o 吨 以 上 规 模 的 新 型 干 法 旋 窑 生 产 线 9条 , 生 o0 产 能 力 9 0万 吨 , 湿 法 旋 窑 生 产 线 8条 , 生 产 能 o 力 2 o万 吨 。 每 年 销 往 外 省 的 水 泥 2 o o 0 o多 万 吨 。
见 :
局 。 而 水 泥 生 产 比 较 集 中 的 淄 博 、 临 沂 、 泰 安 等 市 至 今 没 有 新 型 干 法 旋 窑 生 产 线 。 二 是 技 术 水 平 低 。 代 表 水 泥 工 业 先 进 技 术 的 预 分 解 }产 技 术 . 目前 仅 占 总 生 产 能 力 的 1 % 左 右 . 、 爪 0 L窑 . ‘ 总 生 产 能 力 的 9 % 。 三 是 新 型 干 法 旋 窑 水 泥 比 重 O
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增强。淄博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老工业城 市转型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 把提
42
一
步加快。
二、 淄博 市工业结构存 在 的突 出矛盾和
问题
( ) 业布局问题。淄博市作为组群式城市 一 产 和老工业城市 , 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历史发展过程形 成了城市与工业彼此交叉分布的格局 , 相对分散的 工业聚集区从区域局部看似合理 , 但从全市整体看
、
作 淄博市工业结构 调整和 优化升级主 高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点 ,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的中心环节,
要成效
( ) 一 产业 规模进 一 步 扩 大 , 争 力 明显 提 升 。 竞
不断加大财政对 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 , 建立工程技
术( 研究) 中心专项资金 、 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 科 展专项基金及专利发展专项资金 , 建设科技创新服 务平台和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
区和市高新 区以及淄川、 临淄、 沂源等区域 , 初步形
成了国家医药产业化基地 和产业集群。建材 、 冶 金、 纺织 、 机械、 轻工等主要行业调整步伐加快 , 产 业聚集度和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 形成了一定 的 比较优势。目前 , 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3 个 , 0 中 国驰名商标 2 , 4件 均居全省前列 。全市规模 以上
要 。担保体 系建设 尚处在初 级阶段, 缺少功能完
却显露出布局散乱的问题 , 由此而导致 的基础设施 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 环境治理成本高等问题
比较普遍。多数园区在产业规划和发展上小而全、 配套水平低的问题 比较明显 , 主导产业不突出 , 比 较优势不鲜明, 企业 和项 目布局 随意 , 产业关联度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引言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其产业结构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本文将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工业占比较大,尤其是传统产业比重仍较高;第二是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但比重相对较低;第三是农业结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产出规模和效益均较为一般。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自身等多方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策略。
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具备较好的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和条件。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为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背景介绍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市场需求的调整,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重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和环保政策的挑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山东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山东省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就业稳定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目标。
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对策研究
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对策研究
一 冯茂娥 山东青 年政治学院
[ 摘 要 ] 改革 开放3 年 来 ,山 东经济 年均 增长 1 . 0 21 %,其 中新世 纪 以 来年 均增 长1 . “ ”的要 求 G. Kg N 。而 经济发 展 方式 3 %, 快 4 ¥ - _ 粗放 、 结构层 次低 是制 约 当前 山 东省发展 的 突 出问题 ,也是 影 响科 学发 展 的根 本症 结所 在 。加 快经 济发展 方 式转 变 、调整 优化 经 济结构 是 提 高 山东经 济社 会 发展 整体 水平 的根 本 途径 。
端钢 铁 产 品基 本 需 要 进 E;纺 织 产 品多 ,但 真正 叫得 响 的 服 装 产 快 发展 服 务 业 ,首 先 要 加 大对 服 务 业 的投 入 。 在 实行 从 紧 的货 币 l
品则 寥 寥 无几 3企 业组 织 结 构方 面 ,布局 过散 ,产 业 集 中度 低
政 策 影 响下 ,货 币 信 贷 总 量 、投 放 节 奏 和 资 金投 向将 受到 严 格 控 制 。要 加 大 银 企 洽 谈 、项 目推 介 和 宣 传 工 作 力度 ,引导 并 吸 引 更
以钢 材 为例 ,日本年 产 钢 铁 1 8 4 吨 ,生 产企 业只 有 5 ; 1 7万 家
韩 国 年产 钢 铁 5 4 万 吨 ,浦 项 制铁 一 家企 业 就 达 :3 0 万 吨 ; 39  ̄ 50 J 业 绝 大部 分 分布 在 内陆城 市 ,不仅 产 能 小 ,而 且严 重 污 染 环境 。
而 山东 2 0 年 生 产 粗  ̄ 4 5 万 吨 , 却分 散 在 2 家企 业 ,这些 企 金 向服 务 领 域 集 聚 。 组织 筛选 一 批 符 合 条 件 的 大 型服 务 业 企 业 进 0 8 N 49 4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优化研究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 山东 济南,5 10 200 【 作者简介】 张玉 明(92 , 山东济南人 , 16 一) 男, 经济学博 士. 管理 学博士后 , 山东大学管理 学院, 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
金 融证 券 、 业 经 济 学 、 产 中小 企 业 发 展 。
维普资讯
势 。20 03年 G P总量为 1459 亿 元 , D 23 .3 位于 广东 省 (32 .7亿 元) 江苏 165 8 和 省 (26 .3亿元 ) 140 8 …之后 , 全 国第三 位 ; 从 三 次产 业 的 G P构成 来 看 , 居 但 D
山东 省 的产业结 构却 不尽 合理 。20 山东 省三 次产业 的构 成 比是 :19 03年 1 .: 5 . :4 6 同期 北京 、 35 3 ., 上海 、 广东 、 苏地 区 的三 次 产业 构成 比分 别是 : . : 江 2 6
段。 [ 现 阶段 山东省 还 处 于 “ 、 、 ” 而 二 三 一 的产值 结 构 ( 次 产业 的产值 比 三
【 收稿 日期】06— 1 2 20 0 —1
【 金项 目】 基 山东 省 软 科 学 办 公 室重 点 招 标 课 题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20 0 。 项 A 04 1
上升 到 19 9 0年 的 2 .2 下 降 了 l 百 分 2 8 %, 0个
产业 结构趋 向合 理 山东省 是一 个 农 业 大省 , 年 来 农业 总产 多 值一直 位居 全 国第一 。 山东省 的农 业 自改革 开
点; 其后 的 9 0年 代 却 开 始 趋 于 稳 定 , 本上 在 基 2 %左 右 。8 2 0年代 从 业 人 员 比重 大 幅上 升 , 生 要 是第 一产 业 的从 业人 员转 移 的原 因 。而到 了
山东工业发展转型情况汇报
山东工业发展转型情况汇报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一直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山东工业发展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山东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山东工业结构逐渐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崛起,为山东工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其次,山东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山东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再次,山东工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山东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山东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山东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
山东省加大了环保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推动工业生产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双赢。
总的来看,山东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需要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为应对这些挑战,山东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环保治理,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保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山东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也需要进一步努力。
山东省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05-2009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与评价
投 资分配不合理 以及增长模 式粗放 等问题 , 从促进东西部地 区协调发展 、 高农 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 高现代服 务 提 提 业比重、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提 出了推进 山东省产业结构 的优化和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 关键词 ] 产 业结构 ;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业 ; 工业化 [ 中图分类号 ] 1 1 F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0— 7 X(0 1 0 0 5 0 10 9 1 2 1 )2— 10— 6
资 本资源 从 生 产率 较 低 部 门 ( 业 ) 农 向生 产 率 较 高
二 、0 5— 0 9年 山东省 产 业 结构 调整 情 况 判 20 20
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 “ 十一五 ” 规划重点 课题 “ 于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 的山东省 高等教育科类结 构研究 ” 项 目编 基 (
号 :0 8 Z 0 ) 阶 段性 成果 。 20 G 09 的
4
5
40 6 0— 8 o 6o
8o 6 o一 1 7 0 3 8
工 业 化 高级
发 达 经 济初 级
6
17 0— 2 60 38 0 8
发 达 经 济 高级
展 就是经 济结构 的成 功转 变 , 构 转变 就 是 劳 动和 结
资料来 源: 陈元 江. 工业化进程 阶段 划分 与综合测度 指标 实证 [ ] 统计 与决策 ,0 6 ( 1 . J. 20 , 1 )
根据 (0 9年 山东 省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统计 ( 0 2 公 报 》 供 的 数 据 ,09年 山 东 省 实 现 生 产 总 值 提 20
阶段 , 以实现 产业 结 构 的 持续 升 级 和高 度化 。产业 结 构 升级使 生产要 素 由生 产率低 的部 门转移 到生产 率 高 的部 门 , 而推 动经济 的增长 。 从
淄博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政策
淄博市是山东省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素有“我国铝都”、“我国陶瓷之都”之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淄博市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淄博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淄博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政策措施,对淄博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老化淄博市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铝业、陶瓷业等,这些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这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受到挑战。
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使得淄博市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老化的困境。
二、技术创新不足淄博市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淄博市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不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市场营销能力不足传统产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着短板,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与此新兴产业的市场开拓和拓展能力也有待提高,市场需求和企业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产业培育政策不够精准当前,淄博市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单一、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政策效果不够显著。
五、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淄博市的企业也面临着环保压力的加大。
传统产业的高耗能、高排放特点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新兴产业的绿色发展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导致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淄博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传统产业的困境,也有新兴产业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淄博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需要加强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本文将从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1. 工业占比较大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产值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
主要以钢铁、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为主,其中钢铁行业产值居全国前列。
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在山东省占有重要地位。
2. 三次产业比重不高相比于工业,山东省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为主,畜牧业和渔业也有一定规模。
第三产业主要以商贸、金融、旅游等为主。
3. 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均衡,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代表的地级市相对较为发达,而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山东省整体发展比较依赖传统工业,面临着环保和资源约束等问题。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2. 产业融合能力不足山东省的产业融合能力相对不足,缺乏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体系。
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整体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1. 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山东省应该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山东省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山东省应该健全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生态省建设中的山东产业结构调整
明” 已经或将要席 卷全球 , 并将造就一个 “ 绿色市 场”兴起众多“ , 绿色产业” 。到那时, 环保技术 、 环保 产 品和环保 服务将 会 因为 受到人们 的广 泛欢迎 而风
靡 世界 , 为经济 发 展 和 国际 贸易 开辟 新 的领域 和 途
径。
相对 于自身来讲并非最优的自 然生态环境改造成理 想的生态环境 , 同时人类还能够利用生态规律 , 创造
* 本文为山东社会科学 院项 目“ 山东加 快生态省建设 的对策研究” 的最终成果。 [ 作者简介 ] 向阳(99一 )男 , 王 16 , 山东招远人 , 山东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 中心副主任 , 副研究员 , 经济应用数学专业 硕士。主要研究 方 向: 产业经济学 。
・
1 O9 ・
建设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提出来的。 所谓生态省 , 就是经济社会 与生态环境协调发 展、 互相促进, 各个领域达到 可持续发 展要 求 的省 份。建设生态省, 就是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可持续 发展 战略 , 用生态学 原理 、 统工程 学方 法和循 环 运 系 经济理论, 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和改善环境 质量为前提 , 以增强综合实力 和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
山东省铸造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山东省铸造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山东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铸造协会铸造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石化、钢铁、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化通用设备、农业机械、能源动力、轻工纺织、家用电器、土建工程、电力电子、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对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铸造行业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铸造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省铸造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和专业化、集群化的铸造产业结构,成为全国重要的铸造生产基地。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铸造厂点1400余家,从业人员13万人。
目前,铸件年产能国内排名第二位。
2008年各类铸件产量约350万吨,占全国铸件生产量的10%以上,出口铸件近50万吨。
铸造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树脂自硬砂工艺、全自动潮模砂造型线、压铸、低压铸造、负压实型铸造、熔模精密铸造、冲天炉—电炉双联熔炼等先进工艺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铸造辅助材料配套体系更加完善,铸造设备生产基础雄厚。
铸件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并陆续形成了龙口和莱州地区刹车盘出口基地、章丘明水工业园的重型汽车、风机和有色合金铸造、平度和东营的精密铸件等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但是,我省铸造行业仍然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有色金属铸件比重低、铸造模具配套能力差、技术创新和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先进工艺及设备普及程度低、产品能耗高、职工作业环境恶劣、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突出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发达国家铸造企业向着专业化、大规模、集群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并占有组织、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日趋明显,外国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对我国铸件市场带来了广阔前景,同时也对铸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传统产业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不过,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制定有效对策来推动。
本文将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趋势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技术的进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以工业为例,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产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转型。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也由粗放型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这一趋势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工业结构逐渐优化,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型;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向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三是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尽管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对较慢,传统产业仍占据着较大比重,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技术装备落后、农业规模经营不足、农产品品质无法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
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配套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为了有效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建立产业基金,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山东省大而不强,什么有待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大而不强,什么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山东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前不久,信用中国网站发布城市信用排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前十名山东就有3个城市上榜,且威海位列第一。
城市信用排名中,前十名山东有3个城市上榜10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的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
《报告》汇集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创新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并汇编成“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
其中,山东省以《“一业一证”改革、全面减权放权授权》为案例,入编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成果的“白皮书”,成为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11月1日,全国工商联召开2020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发布了“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结论。
山东再次入选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省份。
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变化,是这个地方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这个地方思想解放、政务生态、创新创业环境等综合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山东求“变”心切,而且三年来发生的变化也看得见,摸得着。
但是,尽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脚步已经提速,但与既定目标相比,山东肩上的担子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开足马力的山东,驶上了创新求变的“快车道”三年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孕育、集聚迸发,引发了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着全国各地区的竞争格局。
山东经济总量全国第三,但与广东、江苏差距逐步拉大;高新技术产业不如江苏、浙江,甚至不如河南;大数据、信息产业不如贵州、杭州。
环视周边,向北,京津冀协调发展势头强劲;向南,长江经济带生机勃勃;向西,中原经济区异军突起。
放眼开放,山东参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少,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增加,对外合作的海上大通道优势发挥不出来。
加之,山东整体产业结构过重,高新产业不足,传统产能占工业比重70%左右,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70%左右,导致了山东面临经济总量虽大但发展质量不高的困境。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目前,山东省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其中,农业是山东省传统的支柱产业,而制造业则是山东省的优势产业,服务业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当前,农业在山东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但山东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尚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主。
其中以小麦、玉米和大豆种植量最大,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也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然而,山东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种植业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给山东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方面,山东省农业产品的品质、品牌、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为了发挥农业在山东省经济结构中的作用,需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技术升级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2.加强品牌建设和重点产品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龙头企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制造业是山东省优势的支柱产业。
在制造业领域,山东以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为主要支撑。
山东省制造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大,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山东省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和变革。
在未来的发展中,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需要更加关注环保和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环保制造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强环保投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2.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3.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扩大出口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环境规制强度与工业结构绿色转型——来自山东省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环境规制强度与工业结构绿色转型——来自山东省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Yang Zhe;Xu Qingqing;Xu Baochang【摘要】在分析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山东省2001-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工业结构绿色转型.研究结论显示:环境规制强度与工业结构之间呈“U”型关系,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不利于工业结构绿色转型,超过一定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工业结构绿色化.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山东省沿海地区“U”型曲线拐点对应的环境规制强度低于内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应基于实际情况,把握好环境规制的有效强度,采取适宜的规制方式,从而实现环境改善与工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双赢.【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112-120)【关键词】环境规制;工业结构;绿色转型【作者】Yang Zhe;Xu Qingqing;Xu Baocha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的背后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及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① 李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
山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映射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2017年中国365个城市PM2.5浓度排名》显示,山东省PM2.5平均浓度位居全国第十。
另据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山东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43.3%,而全国水平为67.9%。
可见,山东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从污染来源看,工业成为山东省主要污染源,2015年山东省主要工业污染物中废水、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33.71%、66.56%和83.4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优化山东省水泥工业的必由之路
居全 国首位 。其 中新 型干法 旋窑水 泥 7 4万 吨 , 占总 新型干 法旋窑 的生产能力 , 为我 省最大 的水 泥龙头企 8 成
业 ,跻 身 全 国 1 水 泥 企业 行 列 。 0大 () 北地区 。包括 德州 、聊城 、滨 州等 ,重点培 2鲁 植德 州晶华集 团 ,20 年建 设 日产 40 吨新 型干 法旋 02 00 窑生产 线 , 依靠丰 富的粉煤灰 资源 、 电力 资源和低 成本
持续发展 战略 。 结构 调整 的 目标 :水泥 总量 控制 在 7 0 0 0万 吨 以
部等地选 择立 窑企业进行 改造 , 散建设粉磨站 , 分 整合 以上地 区的水泥 企业 。在填 充我 省黄河 北部 市场 的 同
内;新 型干 法 水泥 比重 达 到 4 0%;特 种 、专 用 水 泥 时 , 向河 北东部 、天 津南 部市场辐 射 ,最终 形成 年产 所 占比重达 到 86 9 ;淘汰压缩落 后生产 能力 20  ̄30 60 10 00 00 0  ̄ 00万吨 新型干法旋 窑生产 能力 。 万吨 ;培植发展 4 个 年生产 能力 5 0 吨 以上 的水 ~5 0万
() 3鲁西 南地区 。包 括济 宁、菏泽 等 ,重 点培植 山 条件 ,争取 20 年在 已兼并嘉祥 县水泥厂 开工建设 日 02 产 4O 吨 新型干法 生产线 ,20 年再建 两条 日产 50 OO 04 00 吨新 型干法 生产 线 ,改造济 宁的立 窑企业 ,建设粉 磨
站, 达到 5 0 吨新型干法 旋窑 生产 能力 ,整合并 占领 0万
维普资讯
结构调整
优化山东省水泥工业的必由之路
口文 / 山东省建材 工业办公 室 国江锡
目前 ,山东 省水泥 企业为 4 0家左右 ,生产能 力 胶济铁 路线 向东拓展 。2 0 6 0 2年 ,在 淄博新 建一条 日产 约80 0 0万 吨 。其 中全省 限额 ( 售 收入 5 0万 元 以 4 0 销 0 0 0吨新 型干 法 生产线 ,填补淄 博市无 新型干 法旋窑 上 )的水 泥 企业 3 2家 ,3 1 0万 吨 以上 的企 业 6 5家 , 生产 线 的历史 空 白。兼并 联合潍 坊水泥 厂 ( 昌乐 水泥 6 万 吨 以上的企 业 1 。全 省 日产 10 吨 以上规模 厂 )建 设两条 日产 20 0 8家 00 50吨新 型干 法旋 窑生产线 。在青 的新 型干法 旋窑 生产线 9条 ,生产 能力 9 0 吨 ,湿 岛、东营分别 建设年产 20 吨水泥 的大 型粉磨站 。适 0万 0万 法旋 窑生产 线 8条 ,生产 能力 2 0万吨 。每年 销往外 当时 间 , 0 向泰安方 向扩张 , 在肥 城市建设 一条 日产 50 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秦传滨(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192)[摘要]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结构偏重,消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仍偏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区域结构不均衡,产业同构,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型企业大而不强,中小型企业数量规模少,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强。
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尽快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需要建设提高五大能力:前瞻谋划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基础保障能力。
[关键词]山东省;工业结构;产业调整[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141-042009年2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制定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这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随后出台并落实的165项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稳定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基础我国工业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第二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第三阶段,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
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
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同时,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第一,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
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
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第二,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
尽快建收稿日期:2012-12-17作者简介:秦传滨,男,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141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
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第三,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
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
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第四,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
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
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二、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山东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及时抓住不同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实施“工业兴省”发展战略。
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列全国第二位,2005年超过广东省,至2009年已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5%,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
但是,山东省工业总体上仍大而不强,其中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结构偏重,消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仍偏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区域结构不均衡,产业同构,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型企业大而不强,中小型企业数量规模少,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强。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一,观念制约。
主要是工业发展观与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趋势不相适应。
一是地方政府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重近期轻远期、重局部轻全局、重发展轻民生、重引进外资数量轻引进质量、重设备更新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尚未形成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关注民生、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重复建设、污染严重等问题。
二是“官本位”观念较重。
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和生产一线,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大量闲置而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影响企业发展。
第二,体制制约。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衔接不力,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一是政府与行业和企业缺乏有机联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主体的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缺乏衔接有效的桥梁和纽带,而社会中介发育不足,容易造成政令不通和信息不对称,造成政府直接干预行业和企业发展,行业和企业也不得已要倚重政府,改变了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二是财政“分灶”体制限制。
受此影响,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在增加地方财税与保护环境和关注民生之间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往往是社会利益让位于经济利益,造成许多项目选择和外资引进等不顾及环境承载能力,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且难以纠正。
三是资源同质化区域缺乏有机联系。
现有的行政区划阻隔了具有相同资源的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联系,影响产业集聚与集约发展,不利于竞争、分工协作和产业高度化。
第三,机制制约。
激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及管理者推陈出新的机制缺失或不完善。
一是上下级政府、部门,以及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手段。
受传统体制影响,现有行政绩效、经营业绩的管理与考核方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缺乏市场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各类市场多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有限的市场资源难以整合,尚未形成系统、开放、统一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行业和企业获取各类资源信息尤其是人才、劳动力、投资资源与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影响工业结构定位和调整进程。
三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多数行业和企业尚缺乏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的激励主要以发放安家费和补241助为主,对以期权、股权等形式体现人才创新价值的激励办法探索不够。
第四,环境制约。
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山东省现行的推动结构调整政策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还不够优越,聚集和吸引大项目和领军人才落户的环境优势不够明显。
一是各类引导政策的竞争力不强。
山东省最近几年引导工业结构调整和引进人才力度不小,但是与国内发达省市的政策力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如江苏省每年设立2亿元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基金,是山东省的近3倍。
山东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财政专项支持资金只有1亿多元,分别只有江苏和上海的1/10和1/20。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水平不高。
以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五个平台”建设推进缓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的人才与结构调整需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对外引智工作力度不大,外资研发中心少,目前江苏外资研发中心已有188家,是山东省的12.5倍。
三是创新创业条件有待改善。
“十五”以来山东省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用于产业化的资金严重不足,政府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体系没有形成。
大量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创业缺少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很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够有力,服务还不到位。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保护成本较高。
三、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尽快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需要建设提高五大能力。
(一)前瞻谋划能力前瞻谋划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前景。
一是掌握工业结构的一般规律,并融会贯通。
把握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的转换规律和发展重点,尤其是要前瞻性地把握好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发展关系,及时调整产业推进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工业结构的上档升级。
二是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构。
建议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会组织,建立专家库、核心智囊和相对独立的咨询机构,规范工作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科学决策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二)市场开拓能力1.提高捕捉市场商机的综合能力。
积极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驾驭市场。
商务、工商、行会、海关、驻外办事机构等职能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熟悉了解不同的市场及规则,以及市场需求特点,掌握需求信息来源渠道,学会正确分析整理各类信息的方法,提高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积极为企业培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帮助企业搞好发展规划,调整丰富产品结构,创建和维护品牌形象,引导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