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之阳明描述
李可老中医: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阳气是最根本的东西
李可老中医: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阳气是最根本的东西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
欢迎您李先生。
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
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
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
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
(掌声……)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
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
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
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
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概说成因 1阳明经脉直接感邪,“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2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太阳阳明3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少阳阳明4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变部位1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2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腑的病变也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阳明的生理1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
2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3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
4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
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纳化相依。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和李可老中医对话[整理版]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
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
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
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
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李可老中医:诸病皆是元气受损,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李可老中医:诸病皆是元气受损,生死关头救阳为急田原:您曾经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民国年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这本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您认为汉唐以前的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
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
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这个问题最早发现的人是谁啊?就是彭子益。
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洛书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地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就没办法延续了。
彭子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河图里体现了,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
他在1947年到1949年,临终的前一两年,将他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就把这个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
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
他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
彭子益的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气致病。
什么叫本气啊?本气就是元气,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混元之气。
就是人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十二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十二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地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
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
人体阳气与疾病---李可
人体阳气与疾病---李可人体阳气与疾病---李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
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
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
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
《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
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
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
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
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
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
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
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
为什么呢?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吕英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之阳明课件
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无所复传”。
• 《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
阳明从中化
•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 •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燥湿相济,和合一气。
阳明降机与生生之源
• 郑钦安:“坎为水,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 • 先天乾坤(阴阳)两卦化合为后天的生生之源、阳根之所, 对应北方——坎卦☵。坎卦中的阳,钦安称为相火、真火, 依据天地一气周流,此火只有降至地下水阴中方能化生为后 天的坎水。
甲午年
• 癸巳暖冬,天地一气封藏之力不足,阳根浅; • 甲午年多见来源于三阴地界的火热燥,阳气偏于升、浮,
但降、沉不足。
• 下焦阴分不足,内生虚热。 • 有春夏,无秋冬。
• 用药需注意先把离位的燥热火之气归位。
阳明病的不同层次
•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太阳、太阴同主开)是也;正 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烦实,大便难(大柴胡汤)是也。(179) •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脾阳复常)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胃家实)。(187)
• 彭子益曰:“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 降至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 阳明阖,坎水足。
阳明降机与甲胆
• 太师父: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之降机。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类方,针对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可补
火生土,壮元阳以消阴翳。真武汤之用白芍,乃降胆(甲 木),再复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 之中,成为坎中一阳。只有‘降’的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霹雳大医:李可
一、精勤不倦,博极医源 二、一心赴救,草根本色 三、学养精深,文采斐然 四、勇于反省,不掩己过 五、复兴中医,舍我其谁 六、培养后学,竭尽全力
第二节擅治急危重 症,胆识兼备
第一节用药峻重, 霹雳手段
第三节推重火神派, 擅用附子
一、擅用毒峻药物 二、用药剂量超常 三、并非鲁莽,不失谨慎
一、重大风险都闯过 二、危急重病,三脉同诊 三、生死关头,但扶其正 四、病势凶险,针药并施
一、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二、倡导“独处藏奸”之说
一、无苔舌不尽属阴虚 二、舌红非常并非火 三、足心如焚例同浮阳外越 四、骨蒸劳热乃阳失统摄之假热 五、虚阳上浮,径投四逆汤
第一节常用 要药
第二节专病 要药
第三节对症 要药
第四节毒峻 药物
一、附子 二、川乌 三、半夏 四、细辛 五、麻黄 六、吴茱萸 七、黄芪 八、柴胡 九、山萸肉
第一节问题 与商榷
第二节由李 可引发的思 考
一、经方都要变通吗 二、用药有时欠精炼 三、有些话不够谨慎 四、关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一、关于高手在民间的问题 二、民间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三、爱护李可,不能捧杀,更不要棒杀
1
一、论阴阳
二、谈《伤寒 2
论》
3 三、凡病皆本
气自病
4 四、保护脾胃
为第一要义
一、推崇郑钦安 二、擅用附子,重用附子
第一节学宗伤寒,师 法仲景
第二节重视阳气,崇 尚扶阳
第三节脾肾两本,万 病皆本气自病
第四节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第五节不治之 1
治,方是医学 的最高境界
第六节注意伏 2
邪,诸症当先 解表
3 第七节寒热真
假,辨之有道
4 第八节辨治阴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一)
• 7月1日下午查房: • 15:00测体温为38.9℃。 • 15:30测体温为38.6 ℃ ;略烦躁,纳佳。 • 共排解大便4次,皆为黑色溏泥样带泡沫大便。 • 舌略郁红,苔薄黄,脉细弦紧。
千金苇茎汤、姜辛味夏
• 生石膏125g
生晒参45g
生半夏65g
• 麻黄5g
细辛10g
桂枝15g
• 赤芍45g
《医贯·相火龙雷论》
• 火有人火,有相火。人火,所谓燎原之火也。遇草而爇 (ruò),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 之属,可以制之。
• 相火者,龙火也,雷火也。得湿则焫(ruò),遇水则燔。不 知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湿攻之,适足以光焰烛天,物穷 方止矣。识其性者,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 古书泻火之法,意盖如此。今人率以黄柏治相火,殊不知 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
• 此句中之“病热”指证候,非病名。寒邪侵袭,标热本寒 ,阴精未伤,阳气尚强,是以不死。
初诊:2014-6-30
• 姓名:陈某 • 性别:男 • 年龄:52岁 • 主诉:低热5天,高热2天
• 现病史:患者7日前出现低热伴咳嗽,口服消炎药及咳嗽 药水后症状无改善,前日(28/6)开始高热,遂住院治疗 ,经常规治疗后高热未缓解并持续至今。30/6晚20:30中医 接诊,当时体温38.8℃,全身肤热滚烫,无汗,畏寒,体 温高至39℃以上时伴寒战,寒战后体温增高、无汗。全身 肌肉痠痛,肢节烦疼,咽干、痒、微痛。饮水量多,温凉 均可,小便调。时有咳嗽,有痰,难咯出,痰色黄。外敷 冰袋及服用美林汗出后体温可降至38℃,约3小时后高热 反复。纳可,今日未排解大便。面色通红,舌暗郁红,苔 白黄略腻;脉寸关洪大尺沉。
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 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 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 论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 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
李可老先生学术思想儿科临床体会
李可老先生学术思想儿科临床体会李可先生在六经辩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托邪外透”的治法,可谓千古第一人。
温病学说虽然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二句,提出了“伏邪”的概念并将其称之为“伏气”。
但他们把“伏邪”当作特有的病因或病类来认识,尤其在伏邪的部位上,医家们各执己见,并无统一认识。
而自古以来诸家注解《伤寒论》时都会提到六经传变,无论是逐经传,还是隔经传,还是表里经传,似乎都是讲正传,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是如此体现的。
但《伤寒论》示人以规矩,更多的内容在于无字之处。
李老提出的“伏邪”理论中,“伏邪”的形成过程是“正传”,而“托邪外透”的治法,体现的则是六经的“逆传”即由表及里,由脏及腑,这可以说是首创。
“正传”可以表现在三阳病,也可以表现在三阴病。
但“逆传”则多表现在三阴病中。
2009年笔者曾有幸于济南经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在师爷身边侍诊。
一张姓小儿心脏频发早搏,师爷问诊、把脉后处两方:一方以附子理中汤,二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并嘱冬至前吃一方,冬至后服二方,服用半年。
家长问半年后再当如何,师爷毅然回答半年后就好了。
当时请教师爷,师爷说是邪伏少阴,从太阴调治,待正气渐足,天气一阳来复之时,顺势托邪外出。
半年后李老又来山东,恰巧师父又让我再带此患儿到李老下榻处看望,此时患儿已经痊愈。
此病例我经久不忘,师爷对“伏邪”的解释我也铭记于心。
同时我更感慨于师爷对六经气化的把握竟如此精准。
之后,我便更勤于学习六经辩证,临床中也更注重“伏邪”理论的应用与总结。
因初学医时师父让我从儿科入手,所以临床接触小儿患者偏多。
临床中发现小儿与成人相较而言病因相对单纯,并且其本气自病的原因或六经之传遍规律也相对较为明显。
医学-李爱武: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
方药
北芪120g 黑顺片30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生山萸肉30g 乌梅15g 红参30g 15剂 用法:每2日1剂,文火煮2h以上,每剂加
水1200ml,一直文火煮取120ml,分2日, 每日分早晚服。
30g 少阳升发之力
45g 补气利水,升降均有
60g
甲子之数(≧具定中轴之力)
120g 人法地(>120g,具翻土之力)
250g 地法天
250-500g 天法道
北芪 十八字方针
运大气 定中轴 健中气 充里气 实肉气 厚土气
——对应土;对应少火生气 ——河图数55,洛书数45,天地之总数100 ——天五生土,五为土之生数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诊 本气增强 守方加量 乘胜追击
北芪250g
刨附片90g
干姜60g
炙甘草60g 生山萸肉45g 乌梅15g
红参30g
10剂
用法:每4日1剂,文火煮3h以上,每剂加水 2000ml,一直文火煮取400ml,分4日,每日分 早晚服。
三诊 继续增强本气 逐步抽通开窍
北芪250g 刨附片120g
视力差,双眼散光650-700度,150度近视 肝功能异常,玛丽医院反复检查转氨酶升高(具体不详) 5岁前反复高热抽搐, 易疲劳 缺乏好奇心,面色苍白,四肢力量差 极少出汗,不喜饮水 可进食稀饭、麦面、稀饭等,一餐进食1碗 大便1-2日1解,时羊矢状,时先干后成形 ;小便调; 寐可;夜间磨牙; 舌淡红润,苔薄白;脉沉细。
病例1
肖* 女 8岁 2019-3-24初诊 主诉:五迟五软8年。 现病史:患儿于8年前出生后三个月抬头、坐、
李可:捍卫阳气不生病
李可:捍卫阳气不生病【名家简介】: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
临难习医,具救苦心。
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
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
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
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
彭子叫作“阳根”。
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
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
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
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
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
太阳病条文最多。
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
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
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学伤寒要由博返约。
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
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
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田原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
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先生的执着精神,以及他把中医药学的发展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赤诚之心,在中医界受到很高赞誉,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专门为李可题词——“李可老中医是中医的脊梁”、“振兴中医须要有万千个像李可院长那样能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人才。
”多年来坚持义务诊病,创造出诸多起死回生的奇迹。
深受广大患者爱戴。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自序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
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
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
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
李可老先生的演讲
李可演讲录音整理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男,1930年生,山西灵石人。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
临难习医,具救苦心。
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
临证倡扶阳,善以大剂附子救急危重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匹夫之志,赤子之心,于斯可见焉。
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李可老先生在会议讨论中回答关于大小续命汤的问题李可: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但是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这和中医向西方靠拢,最早搞中西会通,中西会通派有个重要人物,张山雷,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重点批判这个东西。
加上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
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
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
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
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
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5g
桂枝15g 山药30g 蒸附片10g
五味子5g
赤芍45g 炙甘草30g
•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
煮取200ml,日2次服。
复诊 2014-5-22
• 服上方后咽喉至胸骨柄后烧灼感消失;
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的作用
• 一、李可老中医曰:“三阳统于阳明”,将气治至五之气
阳明燥金,恢复其主阖功能,阳明阖则坎水足,如逆气方; • 二、彻气分或血分实热,如扁桃体癌病例治疗思路; • 三、截断三阴热化至阳明之势; • 四、腑以通为用,用于阳明腑实证;
• 五、开气结,如桂枝、大黄升厥阴、降阳明;
• 7剂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煮取 200ml,日2次服。
复诊 2014-5-15
• 服方1后,口干、咽干、舌燥消失;
• 服方2后,出现咽喉至胸骨柄烧灼感,欲饮水,稍缓解,
15分钟后又反复烧灼感;
• 停药后上述症状消失;
• 背部怕冷好转;
• 自觉舌面粗糙好转; • 发烫感减轻; • 余症状同前; • 舌略红,苔薄黄;脉沉。
气的作用,是营气,不是营阴。配合地味夏,桃桂黄六药
可加强前一组药(山苓泽牛附草参)恢复阴阳二气二阴抱 一阳之阴阳和合之态。
通降方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 泽泻30g • 炙甘草20g • 黄芩10g 淮山60g 牛膝30g 生晒参15g 法夏10g 茯苓3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熟附子10g 柴胡30g 桃仁10g
太阴界面的阳明病
• 阳明病,脉迟(里气空虚),食难用飽(中气大虚),饱 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癉。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降甲胆)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彻 热)主之。(279)
里气不足之阳明虚化证
• 桂枝10g
• 生龙骨30g • 生姜10g • 7剂
熟地30g
煅牡蛎30g
五味子10g
大枣5枚
•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2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煮取
200ml,每日2次服。
通降方
• 枢转阴阳二枢,通降九腑一膈(胆、胃、大小肠、心包、 胞宫、膀胱、脑、三焦、膈)之邪火。 • 《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属土(阳明居中主土 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方3 逆气方加味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山药60g • 泽泻30g • 炙甘草30g 牛膝30g 生晒参30g 茯苓30g 蒸附片10g 五灵脂30g
• 7剂
• 用法:每2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 时,煮取200ml,分2日,每日1次服。
复诊 2014-5-6
• 服方1后咳嗽、打喷嚏、流涕、背汗多、口干口苦消失,咽 干、咽痛未缓解,就诊中医,服中药(具体不详,含连翘) 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 续服方2,3后咽干、咽痛缓解50%,咽中异物感; • 精神明显好转;
• 患者服方1后咽干、咽痛未缓解,且出现舌面粗糙、发烫感 说明此种邪热偏实,病位在心胃,故先予黄连汤清上温下, 清解上焦之邪热。
• 结合病史,考虑下焦有寒冰,故方2予厥阴阳明同治方温化
寒冰、恢复厥阴、阳明主阖功能,并加紫油桂加强膀胱之 气化。
方1 黄连汤
• 生半夏30g • 大枣7枚 • 桂枝23g • 2剂 红参15g 炙甘草23g 干姜23g 黄连23g
逆气方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 泽泻30g • 炙甘草20g 方。 淮山60g 牛膝30g 生晒参15g 茯苓30g 熟附子10g
• 逆气方乃温氏奔豚方去沉香、砂仁、紫油桂加酒大黄而成
• 降逆气,疏导离位之风寒湿邪。
大黄
•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 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
四季土之开阖方
• 酒大黄10g后下1分钟 • 泽泻30g 淮山60g 牛膝30g 茯苓30g 熟附子10g
• 炙甘草20g
• 桂枝10g • 生半夏30g
生晒参15g
熟地30g
桃仁10g
五味子10g
• 阳明主最里、最深、最内之燥热火,大黄、半夏开其气结 后,熟地、五味子之滋润渗灌之力便可发挥,当然应是同 时发生。 • 桃仁、桂枝同属血分药,刚好对应阳明阖降、厥阴升提, 其活血祛瘀温经开气结,促进血脉之流动,间接恢复了营
分析
• 服方1后,口干、咽干、舌燥消失,证实确为心胃实热; • 服方2后,出现咽喉至胸骨柄烧灼感,平素觉咽干时若食寒
凉则胃胀、反酸,故此诊在厥阴阳明同治方的基础上去紫
油桂,加大石膏的用量至90g,并加黄连45g,配合少量吴 茱萸法左金丸之意解决厥阴下陷生寒,并发生太过所致的
无形邪热。
• 黄连45g
• 彭子益曰:“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 降至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 • 阳明阖,坎水足。
阳明降机与甲胆
• 太师父: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之降机。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真武汤归于理中汤类方,针对一切风木妄动之征象,可补
火生土,壮元阳以消阴翳。真武汤之用白芍,乃降胆(甲 木),再复以敛之,使升发太过的肝气(乙木)回归肾水 之中,成为坎中一阳。只有‘降’的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故‘十一脏取决于胆’奥义在此。
•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煮
取200ml,日2次服。
•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方2 厥阴阳明同治方
• 吴茱萸5g • 赤芍45g • 炙甘草30g • 紫油桂10g后下5分钟 五味子5g 石膏15g 生晒参30g 桂枝15g 山药30g 蒸附片10g
• 六、同煎则袪瘀生新。
逆气方与温氏奔豚方
• 温氏奔豚汤针对三阴寒邪,甚则沉寒痼冷,但气机以冲气
肝寒上干似奔豚气,故不用姜术。 • 逆气方针对因湿邪及风木疏泄太过致燥热在上或入里,对 应阳明腑邪热或火邪,同时三阴界面阴阳两损(暖冬阳根 浅也易木生火太过)。治疗需清解邪热邪火同时收风木逆 气,还需以阴配阳,此阴药以能入肺脾太阴则有助肺之化 源及土生金金生水即有助右降之力为上,首选得中土之专 精,汁液晶莹透彻粘滑之淮山。
• 既往肝区时有隐痛,药后隐痛消失。
• 自觉舌面粗糙、发烫感;
• 口干、咽干、舌燥;
(心胃邪热) • 大便日2-3解,时成形,时烂,无力排解; • 小便日间尚可,夜尿3次,夜间小便时排便不畅,点滴而出, 解小便需15分钟;
• 难入睡,易醒,醒后难再入睡;余症同前;
• 舌暗紫郁苔薄白黄;脉沉。
分析
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无所复传”。
• 《伤寒论》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
阳明从中化
•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 • 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 燥湿相济,和合一气。
阳明降机与生生之源
• 郑钦安:“坎为水,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 • 先天乾坤(阴阳)两卦化合为后天的生生之源、阳根之所, 对应北方——坎卦☵。坎卦中的阳,钦安称为相火、真火, 依据天地一气周流,此火只有降至地下水阴中方能化生为后 天的坎水。
甲午年
• 癸巳暖冬,天地一气封藏之力不足,阳根浅; • 甲午年多见来源于三阴地界的火热燥,阳气偏于升、浮,
但降、沉不足。
• 下焦阴分不足,内生虚热。 • 有春夏,无秋冬。
• 用药需注意先把离位的燥热火之气归位。
阳明病的不同层次
•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太阳、太阴同主开)是也;正 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烦实,大便难(大柴胡汤)是也。(179) •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脾阳复常)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胃家实)。(187)
• 左手臂内侧肌肉水肿、触痛消失;
• 舌面粗糙、干燥感消失; • 眠浅易醒转常; • 大便质烂转成形,日1解,顺畅; • 夜尿3次减为2次,较前有力;
• 右侧腋窝下肿大淋巴结连续半年监测B超均无变化。
• 4日前出现感冒,首发症状为咳嗽,痰少,难咯,色黄,质
稠,气顶则咳;
• 咽部灼热感,含冻盐水可稍缓解; • 时觉冷时觉热,打喷嚏,流涕; • 有汗出,背部为主; • 气促,自觉气不足;
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
• • • • • 正午阳明--《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指两阳合明 西方阳明--主气图五之气阳明燥金,主降 阳明燥土--土中之正常阳明燥气 肺之化源--肺降乃化源之本(金生水) 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熟地、大黄、石膏)
阳明主阖
• 阳明之和缓有序敛降即阖阳明。
• 遵循主气规律,五之气阖阳明必经四之气太阴湿土。 • 《素问·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藏……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润
炙甘草60g
石膏90g 桂枝45g
• 用法:每2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
煮取200ml,分2日,每日1次服。
方2 癸巳寒水方加味
• 茯苓45g • 蒸附片30g • 生半夏30g 白芍45g 生晒参30g 白术30g 炙甘草75g
• 2剂
•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 煮取200ml,每日2次服。
•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而变而化,而化而变 • 幽显--厥阴与阳明。
阳明
•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 两阳合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