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美国十对夫妻中即有一对异族通婚 十年增加近三成2012年4月28日
《_无声告白》中美籍华裔跨族裔家庭的家文化
中外互鉴 |《无声告白》中美籍华裔跨族裔家庭的家文化□赖琦琳/文作为以“家”为重的民族,国内对于华裔美国文学中家文化的研究早已有之。
2006年薛玉凤著有专著《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研究》,其以2000年之前的华裔美国文学为历史文本进行家文化意蕴型研究,文本大多涉及20世纪的一代及二代移民,对象主要是华裔与华裔结合的家庭。
目前国内关于美国跨族裔家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而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书写具有文化研究价值,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探讨。
小说中的家文化有着特殊的表征。
目前,国内对该作品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族裔文化身份认同、性别、叙事和人物心理分析,鲜有将其作为历史文本,从文化的角度,对美籍华裔家庭家文化进行的研究。
本文从跨族裔婚姻的动因、夫妻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窘境、兄弟姊妹之间的间隙与共契四个方面,探讨家文化的杂糅与流变。
1 婚姻的动因跨族裔婚姻本身标志着血缘意识的淡化。
“血源性是中国人家族意识的本质特征”[1],其源始可追溯到氏族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而作品对二代华裔血缘意识的淡化的过程进行了叙述。
1882年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是第一个规定某一特定民族集团不得入境的全国法,它禁止华工及其亲属进入美国,迫使早期的华人街成为单身汉聚集地,但该法案允许有华人祖先的美国公民入境,这使得很多冒名顶替的华人有空可钻。
《无声告白》一书中,詹姆斯的父亲也是受到了所谓“兄弟”的帮助才得到学校的差事让詹姆斯有书可读。
莫里森·G·黄和黄兆群在讨论华裔美国人家庭形式的演变时,大致将其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为“1850—1920年间的‘残缺的’或‘破裂的’华人家庭”[2]。
而童年的詹姆斯,周围都是这样残缺、破裂的华人家庭,这样的成长环境深刻影响了詹姆斯的家庭观。
早期华裔由于法律限制,被迫淡化了血缘意识。
此外,詹姆斯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为了融入集体,他一直拥抱美国文化。
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后答案.
1.1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印到教徒的宗教圣地是瓦拉纳西的横河: 对1【单选题】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学者是(C)。
A吴泽霖B顾颉刚C费孝通D吴文藻2【单选题】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的人是(B)。
A柏拉图B卢梭C亚里士多德D孟德斯鸠3【单选题】关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D)。
A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B了解“异文化”C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D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4【判断题】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
(X)2.1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人类学家。
1【单选题】关于文化与人格学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B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C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D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决定的2【单选题】《菊与刀》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研究的学术著作。
(B)A中国B日本C韩国D印度3【判断题】国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V)4【判断题】《菊花与刀》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
(x)2.2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错1【单选题】大英百科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是由(C)提出的。
A博厄斯B列维斯特劳斯C埃杜阿德比.泰勒D摩尔根2【单选题】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是(D)。
A儿童的社会化问题B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C人格与文化的关系D以上都是3【判断题】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X)4【判断题】人的身体进化过程也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V)2.3文化与文明文化是无意识的学习和适应的,文明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对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文明的物质造物的是(C)。
A机械B运河C社团D道路2【单选题】下列关于公文俊平的文化与文明的定义,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B认为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C文明是由人类创造的D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3【判断题】语言和宗教都属于文明的观念造物。
北外的异国伉俪
北外的异国伉俪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20期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
这其中,更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外国革命伉俪,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已成为佳话。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家属院里有一名国际友人,每当天气晴朗,这位老人都会在儿子的陪伴下准时出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家属院里,推着轮椅,慢慢悠悠地向前走着,每当遇到老朋友,都要聊上半天,脸上永远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时,兴致上来了还要和儿子一块荡秋千,生活捌民是惬意。
她就是加拿大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伊.莎白·柯鲁克。
她和丈夫大卫·柯鲁克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外语人才。
异国情侣的中国情缘伊莎白·柯鲁克原名伊莎白·布朗,1915年出生于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父母原是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的老师,她的童年及少年的一半时光都是在中国度过的,更关键的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相爱一生的丈夫,大卫·柯鲁克大卫·柯鲁克,1910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28年,大卫赴美国,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在校期间,大卫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并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兴趣大为增长。
1935年,池从哥大毕业,回到英国加入了英国共产党,此后,于193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职业是传教士学校圣约翰大学的西方文学老师。
柯鲁克夫妇,双双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但一个是英国人在上海,一个是加拿大人在成都。
乱世动荡,时局辗转,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两人认识并就此展开一段割不断的缘分的呢?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为延续和保存教育文化命脉,采取了战时教育措施,将一批大学迁到内地,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西南大后方。
这其中,知名的有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内迁成都的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内共同办学统称为“华西坝五大学”。
傲慢与偏见——热议华裔女性与异族婚恋现象
傲慢与偏见——热议华裔女性与异族婚恋现象傲慢与偏见——热议华裔女性与异族婚恋现象发布于2012-12-03, 周一12:39 [本报记者邹斌纽约图文报道]关于爱情与婚姻,最动听的一句话就是爱情不分国界。
近年来,随着华裔留学生、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华裔男女(网民称之为“外F”)与外族裔人士相恋、通婚的现象日趋普遍,其中又以华裔女子(网民称之为“外F女”)居多。
这种感情上的“崇洋媚外”近期再次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
相关机构专门举办和外国人约会交友的活动。
MITBBS网站★爱情OR金钱?嫁老外引争议异国恋情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漫步在纽约的街头巷尾,常可见东方女子与金发碧眼的男士相拥而过。
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美国华裔女性与其他族裔男性通婚的比例约在16.7%。
但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与其他族裔男性通婚的比例高达59.5%,移民第二代华裔女性中,只有40%嫁给了本族裔男性。
据美国当地媒体评论称,美国本土出生的华裔女性目前有近六成没有同本族裔男性结婚,反而是嫁给“老外”,这实际上反映出美国的少数族裔跨族裔婚姻非常流行。
在很多华裔适婚女子看来,与美国白人等其他族裔人士结婚,是因为其浪漫又简单的性格,更希望通过婚姻融入主流社会,过上稳定的生活。
然而这些与异族交友、甚至通婚的华裔女子却成为当下的焦点,她们被众多网友称为“外F 女”一族。
在网上众多立论者中,对“外F女”一直争议不断。
很多华裔男生斥责嫁给美国人的“外F女”,认为她们看不起中国男生,崇洋媚外。
有的网友甚至抨击“外F女”不爱国,并发出抵制、疏远“外F女”运动,一时在网络上获得众多支持。
“外F女”不仅在网络世界被抨击,在实际生活中也受到排斥。
刘婷婷(化名)来美时刚刚23岁,年轻漂亮,父亲是中国国内一所大学的副校长,家庭环境优越。
3年后,周边的朋友都已出双入对,婷婷却仍孤身一人,于是找了一名美国白人做男友。
婷婷的男友仅仅是一名手机店的销售人员,经济条件一般。
知识题库-心理行为与文化章节测试考试题及答案
知识题库-心理行为与文化章节测试考试题及答案1.1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1、【单选题】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A、孟子B、孔子C、王守仁D、老子答案:D2、【单选题】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答案:C3、【多选题】《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B、比较文化的视野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答案:AB4、【判断题】《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答案:√5、【判断题】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答案:√2.1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1、【单选题】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A、心理人类学B、文化与人格学派C、哥伦比亚讲座派D、国民性研究答案:B2、【单选题】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B、《种族:科学与政治》C、《菊花与刀》D、《美国梦的挑战》答案:C3、【单选题】从许烺光的作品()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B、《种族:科学与政治》C、《文化人类学新论》D、《心理人类学》答案:D4、【多选题】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
A、林顿B、博厄斯C、卡迪那D、克拉克洪答案:ACD5、【多选题】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儿童社会化B、知觉和认知C、文化与人格D、心理健康答案:ABCD6、【判断题】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
()答案:X7、【判断题】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答案:√8、【判断题】《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异族通婚
20 02年 9月 Sp m e, 02 et br 20 e
美 国多元 文 化 主 义 背 景 下 的异 族 通 婚
黄 虚 峰
206 ) 0 0 2
( 华东 师 范大 学 历史 系 ,上 海
摘
要 :二十世 纪八 十年代 以来,在 多元 文化 主义背景下 ,美 国异族通婚从异 族裔通婚 .异
收 稿 日期 :2O 02年 6月 1 1日 J 9
维普资讯
出生于法 国的作家和农学家德克雷弗柯 ( et .J nd r e ur H c r t o e e c e os h C v o )在 《 一个美 国农场主 的来 信》 中作 了这样 的描 述 :“ 国人 是 怎样 一种 新 人 呢 ?他是 一个 欧 洲人 或 欧洲 人 的后 裔 , 美
家庭 ,其不同点在于宗教信仰。异种族通婚指婚姻双方来 自不同的种族 ,不管他们 的宗教和 国家背 景 如何 ,他们 的婚 姻 都被 称 作异 种 族通 婚 ,其 不 同点 在 于肤 色 ,这 种异 色 的婚 姻 与前
面 两种 婚姻 的不 同点 在 于肤 色 的不 同永 远 不可 改 变 ,异 种族 婚 姻有 时还 异 宗教 或 异族 裔 ,因 此 ,它 要跨 越 的差 异 度是 最 大 的 。 在 美 国历 史 上 ,异族 通 婚经 历 了异 族 裔通 婚 ,异教 通婚 到 异种 族 通婚 的演 进 。 18 72年 ,
因此 ,是 在 任何 其他 国家找 不 到 的最奇 异 的混 血 儿 。我 可 以举 出这样 一 个 家庭 ,祖 父 是英 国 人 ,祖母 是 荷 兰人 ,儿 子娶 了一 个 法 国 女人 ,他 们 的 四个 儿子 又分 别娶 了来 自四个不 同 国家 的姑 娘 。这 就 是一 个美 国人 ,他抛 弃所 有前 辈们 的偏见 和 准则 ,接 受新 生 活里 的新 东西 ,遵
黑龙江哈尔滨新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招聘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
黑龙江哈尔滨新区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招聘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4月7日,()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
该自贸协定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A.中国—新西兰B.中国—意大利C.中国—俄罗斯D.中国—土耳其【答案】:A2.2022年4月13日,国家能源局表示,我国在氢能加注方面获得新突破,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
A.第一B.第五C.第三D.第二【答案】:A3.《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作品,在中国,也有一个爱情故事可以与之齐名,主题是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挑战长久以来的“门当户对”观念。
这个故事是()。
A.《牛郎织女》B.《孟姜女哭长城》C.《白蛇传》D.《梁山伯与祝英台》【答案】:D- 1 -4.我国国土资源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总量多、人均少;第二,();第三,分区性明显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第四,综合利用的优势和潜力大。
A.质量比较差,自然生产力低B.少部分质量较差C.质量比较好,但利用效果不理想D.质量较好,产量和产值均较高【答案】:A5.下列关于批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批复标题的事由部分较长B.批复具有很强的主动性C.有请示才有批复D.批复可以用“此复”作为结束语【答案】:B6.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看到了()。
A.商品的质量决定其价格B.商品的供求关系受价格的影响C.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格的统一体【答案】:C7.下列选项中,被称为“公共生产力”的是()。
A.行政信息B.行政绩效C.行政执行D.行政监督【答案】:B8.近年来,有人提出要“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熟悉并认同的逻辑去向世界说明中国”,因为“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
B4U3阅读题跨文化交际拓展 石油大学
Passage 1Among the government’s most interesting reports is one that estimates what parents spend on their children. Not surprisingly, the costs are steep. For a middle-class, husband-and-wife family (average pretax income in 2009: $76, 250), spending per child is about $12,000 a year. With inflation the family’s spending on a child will total $ 286,050 by age 17.The dry statistics ought to inform the ongoing deficit debate, because a budget is not just a catalog of programs and taxes. It reflects a society’s priorities and values. Our society does not —despite rhetoric(说辞)to the contrary —put much value on raising children. Present budget policies tax parents heavily to support the elderly. Meanwhile, tax breaks for children are modest. If deficit reduction aggravates these biases, more Americans may choose not to have children or to have fewer children. Down that path lies economic decline.Societies that cannot replace their populations discourage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They have stagnant(萧条的)or shrinking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older populations, they resist change. To stabilize its population —discounting immigration —women must have an average of two children. That’s a fertility rate of 2.0. Many countries with struggling economies are well below that.Though having a child is a deeply personal decision, it’s shaped by culture, religion, economics, and government policy. “No one has a good answer” as to why fertility varies among countries, says sociologist Andrew Cherlin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Eroding religious belief in Europe may partly explain lowered birthrates. In Japan young women may be rebelling against their mothers’ isolated lives of child rearing. General optimism and pessimism count. Hopefulness fueled America’s baby boom. After the Soviet Union’s collapse, says Cherlin, “anxiety for the future” depressed birthrates in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In poor societies, people have children to improve their economic well-being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family workers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parents in their old age. In wealthy societies, the logic often reverses. Government now supports the elderly, diminishing the need for children. By some studies, the safety nets for retirees have reduced fertility rates by 0.5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most 1.0 in Western Europe, reports economist Robert Stein in the journal National Affairs. Similarly, some coupl es don’t have children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sacrifice their own lifestyles to the time and expense of a family.Young Americans already face a bleak labor market that cannot instill (注入) confidence about having children. Piling on higher taxes won’t help, “If higher taxes make it more expensive to raise children,” says Nicholas Eberstadt of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 titute, “people will think twice about having another child.” That seems like common sense, despite the multiple influences on becoming parents.通道1在政府最有趣的报告中,有一份报告估计了父母在孩子身上的花费。
近代上海跨种族婚姻与混血儿问题
混处程度越高 , 跨种族婚 姻 与混血儿 问题 出 现的概率越高 。近代上海居住的外 国人较之
通婚或 同居 , 或特指 白人和其他 种族之 间的通婚或 同居 。现在 比较 通用的表述是 i e a i e mxd n r ra 或 i tm r g e
m rae 指的是婚姻双 方来 自不 同 的种族 、 裔集 团。跨 族婚 姻 一般 有 三种 形式 , 宗教 (ne ah ai , rg 族 跨 i ri tft
所谓跨种族婚姻 , 日异族婚姻 、 或 跨族婚 姻 , 的是那些宗教 、 指 种族或族裔背景不同或 曾经不 同 的人 们 之 间 的婚 姻 。① 论 在 中 无 国, 还是在欧洲 、 南北美洲 、 东南亚 , 跨种族婚
收 稿 日期 : 0 0 42 2 1 - -8 0
姻历史都很悠久 。以中国汉族而论 , 与匈奴 、 吐蕃 、 回族 、 蒙古 的婚姻 , 都是跨种族婚姻 , 诸 如昭君 出塞 、 文成公 主进藏 , 日本人 、 国 与 泰 人、 菲律宾人 的婚 姻也是 跨种族 婚姻 。在 国
用的资料很 少, 而资料很 少本 身也能说 明这个 问题 的特殊性 。本 文依据零 星累积的档案与其
他资料 , 对这一问题作 了初步探讨 。
关 键 词 : 代 ; 海 ; 种 族 婚 姻 ; 血 儿 近 上 跨 混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K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6 2 (00 0 -0 7i 10 -52 2 1 )40 1- 0
m rae 、 a i ) 跨族裔 (n rt i m rae 和跨种 族 (n r c l a i e 。跨 族裔婚姻 指 的是来 自不 同 国 rg i ee nc a i ) t h rg it r i ra ) e a a m rg
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20080501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作者:杨傲雪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苗雨茂佐藤荣作内阁时期的日台经济关系(1964-1972)[学位论文]20102.郭艳花美国犹太人的犹太认同——从家庭和社团维度分析[学位论文]20073.张春芳论沙特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众伊斯兰运动[学位论文]20114.杨朝钦西山时期的中越关系[学位论文]20045.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学位论文]20116.韦云波镇宁县族际通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20107.张群"身份":美国犹太人的困惑--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的主题[期刊论文]-国外文学2001,21(1)8.张淑清论美国犹太教改革派运动[期刊论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9.刘丹新大陆的发现对十六世纪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位论文]20081.刘阿娜析菲利普·罗斯小说《波特诺的怨诉》的冲突主题[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引用本文格式:杨傲雪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吐谷浑民族关系探析姓名:刘楠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崔明德2011-03摘要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建国时间长,所历朝代多,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复杂。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及吐蕃的关系。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按不同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政权初建时与南北朝主要政权如西秦、北魏之间的关系;政权由盛转衰时与大一统的隋、唐王朝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吐谷浑与南朝宋、齐、梁等政权几乎未发生征战,以和为主,双方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对北朝,尤其是北魏,吐谷浑的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1965年至2000年美国华裔女性异族通婚研究
1965年至2000年美国华裔女性异族通婚研究1965年至2000年美国华裔女性异族通婚研究引言:亚洲移民在美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华人移民。
1965年至2000年间,美国华裔女性异族通婚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以期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环境下的异族通婚1.法律和政策变化1965年,随着《国民移民法》的制定,美国取消了旨在限制亚洲移民的排华法案。
这标志着华裔移民数量的剧增,为异族通婚创造了更多机会。
2.种族间接触的增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裔社区在美国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与其他种族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加,为异族通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文化因素对异族通婚的影响1.文化融合与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裔移民逐渐接受并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异族通婚。
美国价值观和习俗的接受度提高,使得华裔女性更容易接纳异族伴侣。
2.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华裔家庭在几代人中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对子女的婚姻选择也更加宽容。
同时,华裔女性在接受教育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使得她们更加乐于寻找跨种族的爱情。
三、经济因素对异族通婚的影响1.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随着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不同种族的人交往。
在家庭的期望压力下,华裔女性可能更有动力追求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选择异族伴侣。
2.职场机会和教育升学和工作机会也可以成为异族通婚的因素。
在美国职场和教育系统中,华裔女性有更多机会结识来自不同族裔背景的人,这加大了异族通婚的可能性。
结论:1965年至2000年间,美国华裔女性异族通婚现象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下得到推动。
法律和政策的变化、文化融合与认同、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教育机会的增加,都为异族通婚提供了机遇。
然而,虽然异族通婚数量增加,但仍有一部分华裔女性选择与同族伴侣结婚。
因此,异族通婚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现象。
美国多族裔人口增加快 亚裔跨族婚姻比例最高
尊重版权翻版必究/show.php?contentid=950美国多族裔人口增加快亚裔跨族婚姻比例最高中新网4月27日电据美国中文网援引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最新人口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美国混血婴儿数量急剧上升。
截止至2010年,350万新生婴儿中有7%都具有多族裔血统,较前10年相比上涨了2%。
其中,跨种族夫妇中亚裔的跨族婚姻比例最高。
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人口专家William H. Frey对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当今人们对于这种跨种族的身份认同更加自如,混血孩子也变得更加主流,更为社会所接受。
尽管如此,那些混血孩子们的家长还是觉得和他们谈论种族问题有点困难。
一位越南裔的美国母亲就为此而困扰,她嫁给了一位非裔美国人,而她的女儿长得像父亲,因此她常被外人认为是女儿的保姆。
“让孩子们为自己的肤色感到自豪很重要,让她接受自己,是她爸爸和我两部分的新组合。
”Frey认为那些非裔和白人结合生出来的混血婴儿数据更是说明了种族问题将会在这个国家淡淡被淡化。
以前那种惯有的认为只要有一丁点非裔血统就将人定性为黑人的思维将受到挑战。
美国多族裔血统人口在过去十年大大增加,反映了跨种族通婚越来越普遍,民众对族群差异也越来越包容,这一现象在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跨种族夫妇中亚裔的跨族婚姻比例是最高的,达到将近2成8,也就是说每4对新婚夫妇中就有超过1对是跨族婚姻。
但是亚裔男子的跨族婚姻比例明显低于亚裔女性,也低于其他少组族裔的男性。
亚裔的的新婚女子3成6属于跨族婚姻,而亚裔的新婚男子只有1成7属于跨族婚姻。
四川加海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http://www. /。
跨种族婚姻调研ppt
03
亚裔美国人最有可能跨种族结合,2010年结 婚的亚裔美国人中有27.7%是跨种族结合。紧1%,白人为9.4%。
谢谢观赏
T E M P L AT E
03
04
8.4%
3.2%
15%
02
01
异族婚姻在美国西部各州更为普遍。2008 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西部结婚的新人约有 20%是与不同种族或民族的人结合的,而在美 国南部这一比例为14%,美国东北部为13%。
02
43%的美国人认为,更多不同种族的人结合 对社会有益。稍过三分之一的人称,自己的直 系亲属或近亲中有人和不同种族的人结婚。
POWERPOINT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18年11月
T E M P L AT E
据皮尤调查中心发布的 研究结果,随着跨种族 和跨民族婚姻逐渐被公 众所接受,跨种族及跨 民族婚姻数量在美国达 到了历史最高峰。
研究显示,2010年不同种族或民族结 合的夫妇在所有新人中占了8.4%,打 破了历史记录,而在1980年这一比例 为3.2%。 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在美国结婚的 所有新人中,约有15%的新人是来自 不同的种族或民族,这一比例是1980 年的两倍多。
认为难以沟通美华裔父母多反对子女与异族通婚
中新7⽉7⽇电据美国《世界⽇报》报道,美国是多元⽂化及多族裔国家,异族通婚在所难免。
根据2000年美国⼈⼝普查,异族通婚⽣下的混⾎⼉全美有160万⼈。
异族通婚虽然愈来愈普及,不少华⼈家长认为语⾔、观念难于沟通,仍难以接受在美⼟⽣⼟长的⼦⼥,舍华裔⽽和其它族裔缔结连理。
⽬前就读柏克莱加⼤学政治系的李南茜,虽然在华裔学⽣众多的天普学区长⼤,从⼩却只喜欢结交⽩⼈朋友。
她的母亲、来⾃台湾的严莉莉为此担⼼她恋爱对象是⽩⼈,没想到“噩梦”成真。
李南茜开始交男朋友时,真的⾮⽩⼈不交。
严莉莉则认为,⽩⼈⼤多浪漫多情,将婚姻视为⼉戏,她深怕⼥⼉受伤,不赞成⼥⼉与美国⼈约会。
不过⼥⼤不中留,她管得愈严,⼥⼉却爱得愈深。
⼥⼉苏珊毕业于圣塔芭芭拉加⼤学⽂学系的黄⽒夫妇,也很难接受⼥⼉与⽩⼈男友出双⼊对的事实。
黄太太说,他们为让⼥⼉喜欢华裔,曾将她送回台湾参加夏令营活动,没想到孩⼦回家表⽰,实在没办法接受华裔男⽣。
她的理由是他们不够绅⼠,她举包⽔饺活动为例说,男⽣竟然只会坐在⼀旁,让⼥孩⼦们从头忙到尾,让⼈⽓馁。
黄⽒夫妇反对⼥⼉嫁给⾮华裔的理由是:说英⽂⾆头容易打结,加上⽂化、宗教信仰及⽣活习惯都与对⽅不同,独⽣⼥若嫁给⾮华裔,他们将难以与⼥婿沟通,担⼼⼥⼉也会因此疏远娘家。
⽬前在罗兰学区⼩学任教的越华裔张凯润,已嫁做⽩⼈媳妇。
这位在美国⼟⽣⼟长的华⼈第⼆代不讳⾔,她在北岭加州州⽴⼤学读书时,⼀向都交⾮亚裔男友,也曾交过拉丁裔男朋友。
在华⼈眼⾥已美国化的她说,她从来不觉得⾃⼰与其他族裔有何不同,嫁给⽩⼈夫婿也觉得顺理成章。
她坦⾔,⽬前婚姻⽣活美满,与也是教师的⽩⼈夫婿并未感受到太多⽂化或观念不同的冲击。
美国移民跨种族婚姻的历史和现状研究
美国移民跨种族婚姻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从泰格・伍兹的种族说起姬虹[摘要]随着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多元文化的提倡,种族隔离的减弱,以及大批移民的涌入,跨族婚姻这个曾在美国历史上遭到禁忌的现象变得日益普遍,但跨族通婚还是个敏感的社会问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美国跨族通婚历史与现状[作者] 姬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副研究员。
当著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被问及其种族身份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白黑印亚太”(Cablinasian),这是他自创的词,说明了他的混血身份:高加索人、黑人、印第安人、亚裔的混血儿。
伍兹在美国不是孤立的现象,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有史以来第一次允许答卷者回答自己属于一个以上种族,调查问卷上注有此项说明,“可以标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种族”,最后统计结果是,约有2%的美国人,也就是近700万人选择一个以上的种族选项,其中约有5%的非洲裔、6%的拉美裔人、14%的亚裔和2.5%的白人选择多种族。
多种族选项的出现,从一个方面说明跨种族婚姻在美国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跨种族联姻(包括婚姻和家庭式伙伴)近年来得到稳步发展,从1970年的30万个增加到1990年的150万个,2000年的310万个。
1970年时,全国族外通婚率不到0.7%,1980年时2%,2000年时5.4%,2003—2005年7.5%,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将有21%的美国人来自不同种族通婚的家庭。
上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跨种族婚姻的现状,但从另一方面看,美国跨种族婚姻仍面临着挑战,影响跨族婚姻的因素是什么?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如何?这些是本文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 跨族婚姻的概念与《反异族通婚法》跨族婚姻在英文里有多种表述, “miscegenation”是比较旧的表述,意思是不同种族人的通婚或同居,特指是白人和其他种族之间;现在比较通用的表述是“intermarriage”或“mixedmarriage”,指的是婚姻双方来自不同的种族、族裔集团。
什么是异族通婚的动机
什么是异族通婚的动机作者:丁⼦江每个男⼈或⼥⼈都有⾃⼰的理由。
正像任何社会⾏为都可以找出某种动机⼀样,异族通婚的参与者各⾃都有⼀定的抉择出发点,它也许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现实需要性的,也许是精神性或纯粹个⼈⼼理特质性的。
美国性⼼理学家韦尔特·查尔(Welter F.Char)认为,异族通婚的动机不能只归结为“上意识”,⽽应该是“上意识”与“下意识”的结合。
有⼈甚⾄认为,对东西⽅异族通婚动机的研究,不能全⽤西⽅科学主义⽅法来解释,⾄少有⼀块地盘是属于东⽅神秘主义的。
根据研究,异族通婚的动机问题⼤致可以划为下列⼗⼀类。
⼀、出⾃爱情 ⼀、出⾃爱情 有的异族男⼥之间不顾强烈的家庭、宗教、社会以及熟⼈、朋友的压⼒,宁愿牺牲很⼤的物质利益,追求浪漫爱的升华,坚决结合在⼀起,然⽽,这种不现实的通婚会有很⼤的变数。
⽇后,在热度降低之后,接踵⽽来的⽂化差异、不利的经济状况以及各种压⼒带来的种种不便,都可能产⽣不和谐以致冲突。
所以著名⼼理学家劳伦斯·库⽐(Lawrence Kubie)警告说,以这样的“爱情”为异族通婚标准恐怕是不恰当的。
⼆、出⾃机缘和便利性 ⼆、出⾃机缘和便利性 这对异族通婚尤为重要,例如驻扎在越南的美军⼠兵由于便利的机会,才有可能与⼀位越南⼥⼦相识⽽结婚,相反,如果他只在美国,就不会有这种缘分。
同样,⼀位中国学者因在法国学习,才有机会与巴黎⼥郎邂逅⽽婚恋,否则⼀切⽆从谈起。
倘若不是因为在夏戚夷东西⽅研究中⼼同窗,⼀位来⾃艾奥⽡州的美国男⽣就不可能与⼀位巴基斯坦⼥⽣喜结连理。
三、出⾃猎奇三、出⾃猎奇 ⼈们的⾏为总是反映个⼈特性和⼼理状态。
有的⼈总⽐其他⼈喜欢冒险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如新的饮⾷或新的⼈群。
因此,他们⽐其他⼈更可能超越⾃⼰原有的⽂化背景,去尝试与不同族裔的婚姻。
这⼀类⾏为的⼀个极端的倾向就是显露主义(Exhibitionism),即有的⼈与⾃⼰种族以外的⼈结婚只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
异族通婚:海外华人家长的心病
异族通婚:海外华人家长的心病近年来的各项研究和统计显示,海外华人后代的异族通婚情况日趋普遍。
尽管如此,但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子女舍华裔而和其他族裔结为连理,不少华人家长仍难以接受——华人后代异族通婚日趋普遍近年来的各项研究和统计显示,海外华人后代的异族通婚情况日趋普遍。
在澳大利亚,第一代华人移民只有10%到20%与异族人士结合。
然而,到了第二代华人移民,异族通婚率达到40%到50%,第三代华人超过70%的人选择了异族通婚的道路。
在加拿大的异族通婚者中,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最多的是黑人和白人的联姻,全国共计有4.42万对;其次就是华人和白人的联姻,全国共有3.12万对,其中温哥华的异族通婚者为最多。
温哥华卓越移民中心主任狄福瑞兹表示,他对于温哥华有那么多异族通婚的现象也感到很意外,因为温哥华的两大移民族群,即华人和印度人,都是家族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者,如今居然可以接纳异族通婚,实在不简单。
澳洲墨尔本蒙纳殊大学人口和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还发现,澳大利亚这一婚姻融合比例要高于被人们称为“移民大熔炉”的美国。
异族通婚虽然愈来愈普及,但不少观念保守的华人家长,仍难以接受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子女舍华裔而和其他族裔结为连理。
对子女的异族配偶十分抗拒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方伟晶称,严格地说,异族通婚并非是必然的社会现象,特别在非白人族群,如中国、韩国、阿富汗等移民社群,仍盛行单一族裔婚姻。
多伦多华人家庭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区慕启认为,在多伦多这样一个包容各族裔社群的大社会的客观因素,促使异族通婚的情况更为普遍及广为接纳,但多伦多华人大部分家庭仍对子女的异族配偶十分抗拒。
区慕启称,别说异族通婚,就算华人子女在中学时与异族同学谈恋爱,不少父母都不能接受;有些父母更以脱离父子、母女关系威胁来拆散一对异族情缘。
从中国香港来加拿大已15年的曹姓夫妇表示,他们不是种族歧视,但自己子女如果要谈婚论嫁,当然希望他们找中国人。
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宗教、种族等异质性越来越明显,美国也不例外。
在美国,犹太人是一个重要的宗教群体。
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变化,在美国犹太人圈子里,异族通婚的现象日益增多。
犹太人异族通婚的问题牵涉到犹太人特有的文化传统、社会地位和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探讨犹太人异族通婚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犹太人文化、社会地位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查阅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等相关资料,分析犹太人异族通婚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深度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一些犹太人进行访谈,探讨他们对犹太人异族通婚的看法、心理和经验等方面的内容,以深入了解犹太人异族通婚的实际情况。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犹太人异族通婚的背景和历史
2. 犹太人异族通婚的原因和影响
3. 犹太人异族通婚对犹太人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4. 犹太人异族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5. 犹太人异族通婚的实际情况和趋势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了解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的实际情况和原因,探讨其对犹太人文化、社会地位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也可以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周迅:“一家两制”破解跨国婚姻魔咒
周迅:“一家两制”破解跨国婚姻魔咒
维维
【期刊名称】《启迪与智慧:成人版(上)》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一项有关当代中国人跨国婚姻心态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网民幻想跨国婚姻,近年来我国跨国婚姻年均增速约50%,离婚率高达惊人的60%。
著名影视演员周迅与美国丈夫高圣远结婚后,也曾因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一度矛盾重重。
但两人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别出心裁搞起了“一家两制”,不仅成功化解矛盾,还打破了跨国婚姻难长久的魔咒。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维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9
【相关文献】
1.一家牵两岸两岸一家亲--第三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在浙江奉化举行
2.中国婚姻的千年魔咒——例说中国“旦本剧”中的男配角
3.难解的婚姻魔咒:七年之痒——试论安娜迷失的爱情
4.“我们不仅是一家跨国公司也是一家立足本土的中国公司”——专访GE医疗全球总裁兼CEO约翰·迪宁
5.试析中缅边境跨国婚姻贫困循环因果的破解——以德宏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
作业标题:集团:次级集团(二)1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不包括: A、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B、必须在历史上呈现短暂性 C、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D、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正确答案: B2 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 A、自由结社 B、宗族 C、种姓 D、家元正确答案: A3 印度教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 A、亲属原理 B、契约原理 C、“缘-约”原理 D、阶序原理正确答案: D4 关于次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亲属体系与文化的假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两个假设都是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假设B、这两个假设具有逻辑上的联系:人们的心理能量向什么地方投注,与亲属集团的性质有关 C、这两个假设的关系可归结为人类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关系—夫妻、父子、母子关系及其属性对人的纠结上 D、这两个假设不属于心理文化学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 D5 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连带原理。
正确答案: ×6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是宗族,缔结原理是亲属原理。
正确答案:√7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
正确答案:√8 中国社会的典型次级集团及其发达,他们通过在不同的结社中来巩固生命包的平衡。
正确答案: ×9 日本人的主要次级集团“家元”的缔结原理是下面哪一项:() A、非亲属原理 B、阶序原理 C、契约原理 D、缘-约原理正确答案: D10 下面哪一项属于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论假设:() A、次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 B、亲属体系与次级群体的假设 C、亲属体系与初级群体的假设 D、初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正确答案: C11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是下面哪一项:() A、宗族 B、宗教 C、自由结社 D、种姓正确答案: A12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亲子关系受削弱、出现代沟或“俄狄浦斯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十对夫妻中即有一对异族通婚十年增加近三成
日前,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十对夫妻就有一对是异族通婚,十年之间增加了将近三成。
这里,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的老师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新网4月27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综合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异族异性结婚的家庭增加了28%,从2000年的占7%增至2010年10%,亦即相当于10对夫妻中即有1对。
这项调查也显示,美国人口老化,拥有65岁以上成员的家庭从23%增至25%,而拥有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家庭从36%减至33%。
数据指出,过去10年,“非传统住家”大幅增加。
今日,所有美国住家中只有66%住着存在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的两人或多人。
夫妇住在一起的家庭如今不到半数(仅占48%)。
数据并显示,异族异性同居伴侣及异族同性伴侣也增加。
2010年,异族异性同居伴侣增至18%,异族同性伴侣则增至21%。
人口普查局监督家庭统计的鲁思?克雷德说,异族通婚夫妇最常见的组合是:西语裔与非西语裔结婚。
她说,异族通婚家庭中有45%是此种组合。
分析研究发现,十分之一美国人拥有其它族裔伴侣,最常出现此种现象的州是夏威夷、阿拉斯加州,以及西南部州。
报告指出,“非家庭住家”增加了16%,从3400万户增至3900万户。
“家庭住家”只增加8%,从7200万户增至7800万户。
其它发现包括:
未结婚伴侣组成的住家增加,从2000年的550万户(占5%)增至2010年的770万户(6.6%)。
多代同堂家庭增加。
从2000年的390万户增至2010年的510万户。
夏威夷州的比率全美最高,9%的住家是多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