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1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1(约3316字)教学目标:1、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3、品味__“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走到那清澈流水旁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性情高远的话,难道我能用游山玩水来邀请你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山中人王维说。
二、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
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2、“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A、是谁之过与?B、过故人庄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D、一日,大母过余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经过B、复与疏钟相间夹杂C、步仄径狭窄D、多思曩昔从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吾尝终日而思矣B复与疏钟相间物与我皆无尽也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因驮黄檗人往因人成事8、__重在写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实写冬日景致的一项是()①景气和畅②清月映郭③露湿青皋④村墟夜舂⑤吠声如豹⑥白鸥矫翼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④⑤9、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宁静恬淡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并不太多,但其本身在写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
因此建议在学习中,以诵读品味为主,争取能在多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并体会其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语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是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一章山中景色描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背景及作者。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描绘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及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及表达情感。
3. 学生能运用所学,进行自主描绘自然景色。
二、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人物形象分析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学生能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表达情感。
3. 学生能运用所学,进行自主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三章文化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分析文化背景对文中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2. 教师讲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所处的文化背景。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背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文学家王维致友人的一封信。
信中描绘了王维隐居山中时的宁静生活,以及对友人裴迪的思念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家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友情和隐居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内容概述王维在信中向裴迪倾诉了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情趣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他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友情的珍视。
2.2 重点词语解析山中: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裴秀才迪:指王维的好友裴迪。
宁静:指平静、安静的状态。
思念:指对远方亲友的牵挂和怀念。
2.3 重点句式解析“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意指山水美景让人心情愉悦。
“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指在重要节日时更加思念亲人。
第三章:课堂活动3.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王维和裴迪,通过对话形式演绎信中的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练习与拓展4.1 填空练习4.2 写作拓展以“给好友的一封信”为题,模仿王维的笔触,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思念之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馈5.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解析、课堂活动和练习拓展。
5.2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提出疑问和建议。
5.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完成练习与拓展中的写作任务。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解读课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利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2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句式、修辞等。
1.2.2 文化背景: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以及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
1.2.3 课文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1.2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2.2 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古代书信文化。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1.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和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介绍裴秀才迪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4.1.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1.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4.1.4 写作练习:模仿古代书信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10分钟4.2.2 讲解课文:20分钟4.2.3 课堂讨论:15分钟4.2.4 写作练习: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5.1.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
1.2 适用年级及学科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学科:语文1.3 教学时间共计150分钟,分为3个课时。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与句型的解释与练习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探讨作文练习: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2.2 教学步骤课时一:1. 课文朗读与理解(3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情节。
2. 重点词汇与句型的解释与练习(45分钟)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时二:1. 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探讨(4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如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2. 作文练习: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45分钟)给学生发放作文题目,要求以课文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然与人生的作文。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文,教师进行指导和批改。
课时三:1. 作文讲评与展示(4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文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作文纸张和评分标准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意见。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灵感来源。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自然环境,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源。
6.2 课堂活动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讨论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山水游记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山水游记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王维,引导学生回顾其代表作品。
(2)简要介绍《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写作背景。
2.阅读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2)讨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山水游记的写作方法。
5.写作训练(1)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让学生运用山水游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然美,学会欣赏和表达。
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王维,引导学生回顾其代表作品,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
2.简要介绍《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写作背景,即作者与友人裴迪在山中的交往。
二、阅读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裴迪的交往;第二部分写山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写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2.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闲云野鹤,随意所适”描绘了山中生活的闲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展现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人教版高一语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必修一发布时间:2019-12-24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第二中学郑云如【教学目标】1、字词积累,推测大意能力。
2、鉴赏感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字词积累。
2、难点:鉴赏体会。
【教学课时】一至一课时半。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以读入文,导入新课1、朗读课文,体会形式美:⑴指名学生朗读。
⑵师范读(读音,停顿,节奏等)。
⑶学生自由读。
⑷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文章形式美:明确: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
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
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2、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受佛教信仰影响,世称诗佛。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3、背景简介: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字词翻译1、师翻译重难字词。
2、学生自由阅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王维及裴迪的生平背景。
(3)把握文中的意象,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中意象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维及裴迪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大自然吗?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大自然中的趣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描绘诗中的画面。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景物描写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诗中的难点词语。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古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写自然的古诗词,如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比较分析,体会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解读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2. 理解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将文章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Step 3: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细致阅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和分享,解释喜欢的理由。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高中语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目标】1。
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
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
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教学。
设置王维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引出本文的”书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在银屏中打开王维的诗:<<鸟鸣涧>>和<<鹿柴>>。
然后让学生总结王维的诗歌创作的风格。
接着引入本文所描写的画面。
并在屏幕上呈现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教学过程】一。
由王维之诗而引入其书播放课件1。
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
然后关闭录像,又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1。
要求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评价王维的诗歌?然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及其作品。
2。
让学生听本文的配乐录音。
然又让学生朗读。
二。
整体感知1。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
要求学生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写景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写景所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
讨论研究,归纳写景的特征,及语言特点。
1。
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一种文体,或叙事,或表情,或写景。
这些都与对方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作者在这封信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写景的,为什么整篇书信是以写景为止呢?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师归纳。
2。
作为一篇书信,作者为什么把主要内容放在写景上?提示:作者写景是为了让”山中”美景与美好的生活,借助这封信传给自己朋友,并且想让朋友也来共享”情怀”。
在此同时,也有对朋友劝说和邀请之意。
作者还通过写景来表现一种闲适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种田园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表现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传情的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他们归纳出要点,然后,再集中起来,最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写景方法。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 wěi ) 憩( qì ) 讫( qì ) 辋( wǎng )涟(lián ) 吠( fèi ) 灞(bà ) 墟( xū )舂(chōng) 曩(nóng ) 仄(zè ) 鯈(tiáo )皋(gāo ) 陇(lǒng ) 雊(gòu ) 檗(bò )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 (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 (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 (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 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 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 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 古:景色,气候; 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书信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短小,结合注释,可以大体把握字词句的理解,这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书信的文体特征和创作风格上,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意。
3、掌握本文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书信文体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我们接触过他的许多山水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汉江临泛》等(可让学生背诵),诗中景色或静谧恬淡,或幽寂冷清,洋溢着淡淡的恬静闲逸之情。
王维工诗善画,在诗、画、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古典文学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画家的笔法来写诗,以音乐的旋律来表现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下面我们就跟着他的笔触,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问:文中描写了那几幅景象?各有什么特点?是如何描写的?明确:“辋川寒山图”: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由远及近、由山而水,由视而听、由色而声)“辋川春山图”:清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两幅景象形成比照:1、意境方面,“辋川寒山图”幽寂清寥,“辋川春山图”灵动欢快。
2、色调方面,“辋川冬景图中,以冷色调--浅黑色为主色调,显得幽深清冷,“辋川春山图”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白色为配色,显得轻盈明艳。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②培养诵读的能力;③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④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预习,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一些重点的文言词句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②堂上听录音,小组讨论交流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及不能理解的地方;③讨论与探究,学习“借景传情”和“借景寄意”的手法以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②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2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疏通文段,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品味、鉴赏课文描写冬夜和春景的文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用这首诗导入本课的学习。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曾这样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二、解题及体裁解说山中:诗人所在地位置;自己的隐居生活。
书:一种应用文体。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答……书”。
如《报任安书》及本单元的一些课题。
(先由学生回答,并阅读48页“点击链接”中关于“书信”的`知识)三、听课文朗读并正音猥不敢相烦憩感配寺饭讫辋水沦涟夜舂多思曩昔玄灞轻鯈出水仄径麦陇朝雊青皋黄蘗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五、课文文言字词讨论交流昨天布置同学回去预习课文,要求同学翻译课文,并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的字词句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录,现在就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从容说课本文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
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
文中景物描写有特色,有情韵,语言优美。
全文以整句为主,兼以少量的散句,整散结合。
本文采用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由王维的诗歌导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线索,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领悟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王维之诗《鸟鸣涧》和《鹿柴》的配乐配画录像】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两段录像片断呢?生清静悠远。
生悠闲静谧。
生诗情画意。
师很准确啊。
两首诗的作者是--生(齐声)王维。
师对。
王维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我们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十分推崇他。
请看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多媒体课件显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对王维的评论还不只苏轼有,请看--【多媒体课件显示】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殷璠师从两人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下面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王维。
【多媒体课件显示】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
不久谪济州司仓参军。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写景的诗情画意特征。
2、鉴赏文中语言淡雅优美,有情韵的特点.。
3、指导学生背诵与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学重点: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了解王维;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二、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三、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瘖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导语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我们接触过其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出了诗人追求人生宁静,闲适的境界。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否也有同样的人生境界?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
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⑵朗读课文第37页“资料信息”栏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诗,要求学生学习那种以诗解文的读书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称静写作的手法。
(“比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
”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
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
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
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
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当待春中……麦陇朝雊。
”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
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
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
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
(4) 比较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圩夜舂,夫与疏钟相间。
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提示: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
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
唐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
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
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
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
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
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
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
《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七六一)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明确:表现出作者静寂,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他在一种寻觅大自然宁静逸趣的状态下,沉醉于大自然富于生机而又不受干扰的境界中。
(5)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
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3)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作者为何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