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利民剧作的地域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坚定、坚守、坚持——评《杨利民剧作集》中的石油人

坚定、坚守、坚持——评《杨利民剧作集》中的石油人
身上 体 现 的爱 国主义 精 神是 建 构 在 “ 大 庆 精 神铁 人精 神 ” 之上的 , 也是 和大 庆话 剧 中的爱 国主 义 的 主题 思想 契合 的 。 又如 《 铁人轶事》 中, 很 多 围 绕 王 进 喜 先 进 事 迹 展 开 的一 系 列情 节 设 置 ,展 现 了一 位具 有钢 铁 般意志的“ 硬汉 ” 形 象 。虽然 铁 人 王进 喜 的 事迹 耳
么 闲适 、 相得 益 彰 。远 离 喧嚣 都市 的老 梁头 , 由 一
应该写写他 , 让现代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人 , 他的 忧 患意 识 , 他 不等 、 不靠 、 不 伸 手 的 民族气 节 , 他 的 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 他为 国尽忠 、 为民尽责 、 为
2 0 1 5年 6月
总第 1 9 0期 第 3期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a Q i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n . , 2 01 5 S e ia r l No . 1 9 0 No . 3

评・
坚定 、 坚守 、 坚持

1 57・
我是 1 9 6 4年 到 大庆 的 ,铁人 王进 喜 一直 是 我 的榜 样, 他 的事 迹一 直 在我 脑 海 里盘 桓 。现 在 , 我 觉 得
在《 大荒野》 中, 杨利 民描绘 了他脑海 中的旷 野大地 , 它无与伦 比, 静穆天然 、 广袤无垠 、 活力盎 然、 诗情画意 , 在这大野地 中, 人们深藏的是生命 伊 始 的本 源 , 友善 、 朴实 、 诚意 , 不再 是 为 了追 逐 单 纯的物质满足 ,而是来 自内心世界 的对生命价值 的高尚美的追逐。《 大荒野》 的构思则更有韵味, 宽 广 无垠 的大 野地 上 , 折 射着 惊恐 而 柔 情 的霞 光 , 建 构 了一 幅仙境般 的图画,在这里一切都表现的那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旧时称作“维扬文戏”,发源于苏北农村、最终形成于解放前的上海,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艰辛付出,扬剧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扬剧也经历过波折和挑战,但是在上级文艺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关心下,在扬剧人自身的努力下,扬剧始终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时至今日,扬剧依然是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主要流传于上海、南京、扬州、镇江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

与其它剧种一样,不同地域的扬剧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别。

一方面是由于受不同地域的风俗和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扬剧领军人物自身的风格特点紧密相关。

一、上海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扬剧是一个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的剧种,核心内容包括旧时扬州地区的花鼓戏,发源于镇江地区的小开口以及流传于安徽境内的大开口等。

1935年前后,在上海地区谋生的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为了求生存,最终打破了过往的敌对态势,将丝弦和锣鼓合为一体,以小开口为主要演奏曲牌,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演出,这便是扬剧的雏形。

这种演出形式让上海的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艺人们创作的动力也不断得到激发。

日常的创作编排中,他们兼收并蓄地把京剧、昆曲等剧种的长处为自己所用,同时充分吸收了家乡清曲和民歌小调的精华,扬剧终以一个剧种的形式得到存在。

应该说,扬剧的根在解放前的上海,扬剧之于上海有着最为特别的情愫,日后蜚声业内外的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也都是在上海开始自己的艺术启蒙的。

我认为,上海扬剧最主要的特点是展示出了扬剧最为传统的套路和程式(有部分专家学者将此称为海派扬剧文化)。

彼时的扬剧演出,作品多数集中于才子佳人、家长里短或神话传说等题材,尽管没有纷繁复杂的作曲配器、没有美轮美奂的舞台布置、演员的演唱方式、演员的表演风格等都是近乎于原生态的,但扬剧的舞台对于观众依然有着十足的号召力。

我觉得这种号召力就是观众对于传统的喜爱、对于扬剧曲牌体架构的认可、对于扬州地区民间曲调风格的赞赏。

论杨利民剧作中荒原意象的文化寓意

论杨利民剧作中荒原意象的文化寓意

纯 净、 原始的质朴人性 ; 在 贫瘠 的荒 原上, 展示 了工人们 战天 斗地 的顽 强精 神; 在创 业之初 的大荒原上 , 展示 了一群
石油工作者 向下、 向下 、 再 向下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 : 杨利 民; 荒原意象; 文化 寓意
作者简 介 : 任金凤( 1 9 7 6 一 ) , 女, 黑龙江大庆人, 大庆 师范学院文学院讲 师, 从事地域 文学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2 1 6 5 ( 2 0 1 3 ) 0 2 — 0 0 9 2 — 0 3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0
杨 利 民被认 为是 新 时期 剧坛 上 的 “ 黑 土 奇 葩” , 他是 少数 依托 真 实 的生 活 背 景进 行 创 作 的剧 作 家之 一 。在 其众 多 的作 品 中 , 杨 利 民都是 把人 物 和事件放 在 荒原 上 去 抒 写 。而 荒 原作 为东 西 方 文 学 中由来 已久 的传 统 意象 , 也被杨 利 民赋予 了丰富 的文化 寓 意 , 经 常作 为故事 展开 的舞 台和 背景 。荒
购 买烟酒 , 最 终被 蚊虫 叮 咬得遍 体鳞 伤 。讨要 受伤
的孤雁并 且 小心 翼 翼 照 顾 , 展 现他 对 生命 的珍 重 ;

质朴人性的体现
对 弱小 的 同情 , 展 现 出一 颗 善 良美 好 、 原 始 质朴 的 心 灵 。大 黑 虽性 格 粗 犷 、 体 格彪 悍 , 甚 至最 后 杀 了 小雁 , 但其 性情 耿直 , 一 心想把 彩凤 救 出火坑 , 这 些 都 体 现 出荒 原所 赋予 人 的质朴 。
者在 荒原 上 默默奉 献 , 终 身 与大 荒 原 为伍 , 从 而 显 示 其质朴 的人性 。

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探讨

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探讨

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探讨作者:刘春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6期摘要:生态意识是维护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要求把人对自然的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的盲目倾向。

杨利民出生在黑土地上,黑土情结给了他阳光、空气、力量、动力,他把这称为“自己的阳光和空气”。

一定的地域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上西方两位著名戏剧家的影响,使他的剧作中不断出现自然风情、生命本真、诗意之美,并逐渐引起关注。

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杨利民戏剧创作引言杨利民这个新时期极具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凭借着他对石油大地的满腔热爱,凭借着他内心的淳朴与本真,凭借着他对这个时代特有的敏感,写出一部部引人深思的优秀剧作。

究其话剧的成就,其中之一就在于对荒原、风雪及月亮意象的运用上。

剧中常常通过意象渲染气氛、勾勒外部环境、表现剧作深刻的主题,进而表达悲剧意义,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引发读者思考。

[1]一、杨利民生态戏剧的审美表现1.物我交融的意境在杨利民的戏剧作品中荒原意象的运用与作品主题相契合,人们眼中的荒原是寂寥、痛苦的,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会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荒原中,物质匮乏、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等一些列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只能通过盲目的工作、一味的妥协来度过生活。

在杨利民的戏剧作品中,往往通过荒原意象的运用使得人们由失望变成希望。

[2]话剧《大荒野》非常善于将天然风景衬托人物心灵,天然美与人主体的心灵美融为一炉,情景相融。

这四幕剧是以四季的顺序为线索进行的。

每一幕各以春夏秋冬构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春:动物从冬眠中醒来,小草从土地中钻出来,蓝天、白云、青山一切都是充满生机,一片和谐,春意盎然。

夏:色彩纷呈、生命在此勃发,朝气蓬勃。

秋:秋高气爽、硕果累累。

生命走向成熟,辉煌。

冬:蓝蓝的天空、白皑皑的雪,寒气凛冽,万木萧瑟。

黑土文化——杨利民戏剧创作风格研究

黑土文化——杨利民戏剧创作风格研究

和探索, 而最成功的要数《 大荒野》 。而另一部备受赞誉的
《 地质师》 虽然不 是诗 体 化 的, 是人 物命 运 、 , 但 情感 转变 的
处理也是相当细腻成功 。杨 利 民先生 应该 说是 一位有着 鲜 明创作风格 的剧 作家 , 同老舍 先生 剧 作 中的 浓厚 北京 味 如
儿 , 的大多作 品带有 着石油情 结 , 他 无论 是普 通 的石油工 人
从这些作 品可以明显地看 出 , 杨先生擅长 或者 说适合 的 正是他 一直试 图坚 持创作 的诗 意戏剧 , 最初 尝试 的是 《 大雪
关于《 大雪地 》 艺术 上 的成就 , 在 已经有很 多评论家 发 表过很多的意见 , “ 利 民戏 剧创作 的转折点 ” “ 如 杨 、独特 的
思想性” 等等 。这些都是 很有道 理的 , 者也很佩服杨利 民 笔 先生的洞察力。往往 一个平凡的人 , 最能代表时代 变迁过后

生活的哲理 。《 黑草 垛》 虚化掉 了时空 的一 部作 品, 空 是 时 的虚拟框架 了《 黑草垛》 。但不 同 于前两部 ,黑草垛》 《 不仅
富含 诗意 , 更充满了野蛮 、 蛮荒 的味道 。

关于杨 利民先生的诗意戏剧
杨利民先生在 自己剧作集的后记里说到 , 他最崇敬美国 戏剧大师奥尼尔 , 也许还因为如此, 杨利民先生才对充满诗
诗人 。的确 , 散文诗般 的风格 总会 出现在他的作 品 中。《 大
雪地》, 好似一幅风雪画卷 , 卷进 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命运和悲
剧 ;大荒野》好 似 一幅 水墨 画 , 《 , 把两个 老人各 自的辛 酸勾 勒尽显 ;黑草垛》 好 似 一幅 色彩艳 丽 的怀 旧油 画 , 《 , 描绘 出 了乱世的情感 ;秋天的二人转》 似 乎更像是风 土人 情的写 《 ,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扬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源于江苏扬州。

目前已经得到全国普遍的推广和
普及,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扬剧与京剧、黄梅戏等大剧种不同,但
它在艺术特点、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装打扮等方面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

扬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的表演语言清晰明快,语调起伏跌宕,表现出了深情厚重的地方特色;二是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化,例如一人多角、杂技、器
乐等,让表演更加生动、精彩;三是扬剧主要采用“戏说”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戏说形式
通过旁白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节,更加逼真动人。

另外,扬剧在音乐曲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扬剧音乐曲调鲜明明快,节奏明显,以
“大返情”为主要曲目,旋律抒情动听,像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更让观众深深地感
受到了扬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扬剧在服装打扮上也与其他地方小剧种有所不同。

它的服装做工考究,色彩鲜艳明亮,设计独特,风格别致,不仅展现了大自然之美,也突显了人物的特色和演员的精神面貌。

总体来说,扬剧具有深厚的代表性和纯正的地方特色。

它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
和生动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并向观众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
艺术价值。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扬剧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作用,同时
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浅谈杨利民话剧中的“黑土特征”

浅谈杨利民话剧中的“黑土特征”

浅谈杨利民话剧中的“黑土特征”作者:陈姝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在新时期东北地域文化格局中,富于地方特色的话剧创作无疑占有重要一隅。

杨利民作为新时期关东话剧的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大量关东气息浓厚的话剧作品。

他的话剧呈现出浓厚的黑土特征,主要指他的话剧不仅具有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并且他的话剧中的黑土特征都有多重的意蕴,主要包括抒写关东大地的苦难,凝聚黑土性格的人物,代表一种热烈奔放的情感三个方面。

关键词:杨利民;黑土;话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68-01新时期关东话剧是中国话剧中必不可少的一翼,尤其是在其独特的关东文化的滋养下,更呈现出独特的本土性特征。

杨利民的一系列话剧作品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他的创作涉及的很广,有对现实生活百态的真实刻画,有对东北大地现实问题的及时反映,有剧作家自己在改革大潮中的思考和探索,但这万千种种的深刻和凝重都是建立在“黑土”的基础之上,处处彰显着根植在杨利民内心深处的黑土情节。

一、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黑土,是杨利民所有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学者冯毓云曾指出,在从他1980年到1996年创作的十二部剧中,带有“黑”字的就有《黑色玫瑰》、《黑色的石头》、《黑草垛》等多部。

其余的剧幕,在剧名上虽然没冠之以“黑”字,但无一不是对黑土地,黑色石油上生活的工人的书写。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抒写黑土地上人民的苦乐生活,都记录了关东人民的苦难和骄傲。

的确,黑色是关东大地文化的代表色,石油是黑的,大地是黑的,人们的脸庞也是健康的黑色,连养育关东儿女的黑龙江的名字也是黑色的。

黑色代表着厚重,代表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勤恳和踏实;黑色相对沉郁,不够阳光,因为黑土地文化中蕴藏着无数的苦难和艰难。

所以,黑色是黑土地文化的代表色,贯穿黑土的写作内容体现了杨利民等一批关东话剧家关东文化的深切把握。

人类的戏剧史是一部冗长的、不断的寻求戏剧手段、戏剧真理的经验总结。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摘要】是一种地方小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扬剧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以及音乐和服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扬剧在传统剧种中独具特色,其表演形式多样,音乐和服饰也充满地方特色。

扬剧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未来,扬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继续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扬剧的魅力与影响,探寻其在地方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扬剧,地方小剧种,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音乐,服饰,独特魅力,地方文化,影响,发展前景1. 引言1.1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一种源自江苏扬州地区的地方小剧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扬剧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韵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通过深入研究扬剧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表演形式、音乐和服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同时也可以为未来扬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扬剧的初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扬剧这一地方小剧种。

2. 正文2.1 扬剧的历史发展扬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江苏扬州,因此得名“扬剧”。

扬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扬剧的形成是在史文学剧、当地民歌音乐会等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扬剧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型并在清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扬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变革,如文革时期的暂停演出、演员的流失等,但扬剧的精髓和魅力一直保持着并得到传承。

在改革开放以后,扬剧逐渐恢复演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扬剧的历史发展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见证。

杨利民戏剧中的文化创伤与见证之痛

杨利民戏剧中的文化创伤与见证之痛

杨利民戏剧中的文化创伤与见证之痛■ 杨欣闽摘 要:杨利民的石油题材戏剧,基本遵循了大规模工业生产需求中的精神补给原则,在取材、创作手法、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朴素而真实的,带着思想高处的人性光辉,充分体现了大庆油田早期文艺创作的基本特征。

某种意义上,杨利民戏剧的确是时代的产物,却不是昙花一现的“应季”作品,其作品数量庞大,艺术成就卓越,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他的创作时间线与大庆城市精神流脉走向高度一致,“文化创伤”和“见证”两个截面更是为新时代回顾和反观城市文化精神传统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和依据。

本文有效梳理石油题材创作中的历史关联性、宏大叙事背后人性创伤的安置等问题,旨在引导和完善城市文艺创作中对历史道义感的领会与正视,致敬历史尘烟中英雄的血肉和心灵,从而塑造新时代更加卓越有力的文艺英雄形象。

关键词:杨利民戏剧研究;文化创伤;见证写作1986年的冬天,首都大剧院里座无虚席,溢彩流光的大舞台上正在上演两幕话剧《黑色石头》。

这是中国戏剧史上能够数得上的几场空前成功的演出之一。

一位随团记者出于新闻习惯记下了这样的数据:每场演出中,观众自发掌声二十多次,笑声三十多处。

年迈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看过演出后,抖抖地走上舞台,激动地用手杖不停地敲击着地板:“都来看看!这个戏是怎么搞出来的!不在于我们有过什么样的生活遭际,而在于看到我们自己的遭际。

”这部话剧的作者就是黑龙江大庆籍剧作家杨利民,曹禺老先生的话在准确定位了一部上乘质感的话剧的同时,也印证了杨利民几十年来从事创作的内心投向。

这位亲历了著名的大庆石油会战的剧作家,身上始终存在着另一个“遥远的自己”,正是这个“遥远的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催促着他果断地担负起了传递和整复那段历史时空文化记忆的使命,他在为一个“渐去渐远的群体”写作,诸多曾经的遭际转化为生动传神的艺术表情,在戏剧中透视,再现,展演在舞台上,以穿透人心的力量征服了不同地域内的人们,于波澜壮阔中安静地微笑,于温暖的幸福中被泪水刺痛。

扬剧活动主题 精品文章

扬剧活动主题 精品文章

扬剧活动主题精品文章扬剧活动主题精品文章扬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源自江苏扬州,因其独特韵味和精湛表演艺术而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近年来,随着扬剧的推广和普及,扬剧活动成为各地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扬剧活动的主题及其重要性,并提供几个值得推广的扬剧活动主题。

一、扬剧活动的主题及重要性扬剧活动的主题是指在推广和展示扬剧艺术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特定主题。

通过设立主题,扬剧活动能更好地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提升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扬剧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合理选择活动主题对于扬剧活动的成功与效果至关重要。

1. 民俗文化主题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通过选取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主题,如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民间故事等,扬剧活动不仅能展示扬州地域特色,也能加深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

2. 历史故事主题扬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历史剧目,通过选取相关历史故事作为活动主题,可以向观众传递历史的教育与艺术的享受。

比如《曹操与貂蝉》、《长恨歌》等,这些剧目既反映了历史事件,又展示了扬剧艺术的魅力。

3. 现代题材主题为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扬剧活动也可以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关的题材,如家庭伦理、社会问题等。

通过将传统扬剧与现代题材相结合,活动能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增加扬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值得推广的扬剧活动主题1. 扬剧展演周扬剧展演周是一个集中展示扬剧艺术的活动主题。

通过一周的时间,安排多个扬剧剧目的演出和表演,包括经典剧目和新编剧目。

此外,还可以组织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以增加观众对扬剧的了解和兴趣。

2. 扬剧名家讲座扬剧名家讲座是一个以传承和发展扬剧为主题的活动。

邀请扬剧的知名演员、导演、编剧等专家进行讲座和示范演出,向观众介绍扬剧的历史、发展和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扬剧。

3. 扬剧少儿培训营扬剧少儿培训营是一个针对少年儿童的活动主题。

通过组织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扬剧艺术,并学习基本的扬剧表演技巧。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1. 引言1.1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地方小剧种“扬剧”是一种源自扬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扬剧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活力,并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地方小剧种“扬剧”进行初步探讨,探索其历史渊源、发展现状、表演特点、文化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读者展现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扬剧"是中国地方小剧种之一,源自江苏省扬州地区。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说最早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的民间歌舞。

其发展始于清代,受当时扬州地区官府和富商力量的支持,扬剧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扬剧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才逐渐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在其发展过程中,扬剧受到了当地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扬剧在历史上曾经陷入低谷,但在当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和发展,成为了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渊源不仅反映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2 发展现状扬剧是中国传统地方小剧种中的一种,起源于扬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传统戏曲的复兴,扬剧在地方表演市场中逐渐走俏,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扬剧的剧种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多样,传统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逐渐融入了更多现代舞台元素,如舞蹈、音乐和影像等,使得扬剧的舞台呈现更加生动多彩,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扬剧的创新发展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各级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扬剧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演出推广等方式,提升了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杨利民的早期剧作看其剧作特色

从杨利民的早期剧作看其剧作特色

从杨利民的早期剧作看其剧作特色作者:席琰妍来源:《剧作家》 2019年第6期席琰妍大庆著名剧作家杨利民是黑龙江戏剧家群中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文华剧作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金狮编剧奖等全国重要奖项。

五十多年的大庆生活,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油田工人火热的生活,给他以创作灵感。

1987年在黑龙江首届天鹅艺术节上演的两幕话剧《黑色的石头》,摆脱了他以往的创作模式,以直面人生的巨大勇气,真实地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为祖国创造巨大财富的石油工人活脱脱的生存状态与他们的苦闷与希望。

该剧塑造了生活在荒郊野外的石油钻井工人群像,着重表现了石头、大宝子、大黑、庆儿、柳明等青年工人在列车房搭成的集体宿舍中所经历的平凡而生动的日常生活。

《黑色的石头》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或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也没有曲折紧张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各种流行的表现手法,杨利民似乎只是从石油工人原本的生活状态中截取了几个片段,并按照生活的自然状态,构成了两幕剧。

在这个剧中,他抛弃了过去多年流行的一个主题、两种冲突、好人战胜坏人的旧有模式,而是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真实地展现了这批为祖国创造巨大财富的石油工人的生存状况和觉醒了的人的欲望,呼唤着人的自由。

在《黑色的石头》上演之后,杨利民一举成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不再致力于重大事件和矛盾冲突的追求,而是力图写出一部深沉的、表面淡淡的,但内在鼓荡着一股人性光辉的作品。

1992年创作的《大荒野》讲述了一个常年在野外看井的老梁头与放牛的牧牛婆之间的情感历程。

老梁头在荒原的值班房里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种单调的工作,直到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到这孤寂的大荒野中。

老梁头与牧牛婆在大荒原上的黄昏恋,让人感到伤感、悠远,他们的爱情故事比常人的要更加动人、更加深刻、更具传奇色彩。

该剧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大荒野》是一首朴实无华、淡泊致远的无韵之歌,有人说读它宛如领略荒原上黄昏的风,那样的潇潇洒洒、平平淡淡、来去自如,一番春夏秋冬的抒情,如诗,比诗更含蓄、更有哲理;如画,比画更深沉、更富于色彩;如曲,比曲更流畅、更委婉、更有激情。

杨利民评传(上)

杨利民评传(上)

杨利民评传(上)作者:张生筠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6期杨利民是成就最为突出的黑土剧作家。

首先是他著作数量之多,他至退休总共发表了上百部作品,达五百多万字;其次是他所涉猎的文学种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类别;再次是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家颁布的所有奖项。

黑土剧作家评传第一个就应该写他,但由于我与他居住在两个城市,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就将他放在后面了。

我与杨利民的相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黑龙江省文化厅召开的一次东北地区话剧观摩研讨会上。

这次研讨会虽为黑龙江省承办,但却是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和主管戏剧的副部长英若成都曾到会,并做报告。

在这次研讨会期间,大庆话剧团演出了由杨利民编剧的《黑色的石头》,同时演出的还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不知秋思在谁家》和哈尔滨话剧院的《曹植》。

当时正处于“话剧危机”(观众减少),大庆话剧团排演的杨利民的《黑色的石头》能与上述剧目一道演出,可见大会对杨利民的重视。

方杰代表中央的发言就说:“大庆油田的《黑色的石头》,我看也能赢得观众的好评。

”还说:“大庆创作演出的《黑色的石头》,其实是传统方法,但我们却认为它在观念上有所更新。

” 杨利民在这次研讨会上不仅以话剧《黑色的石头》进行艺术实践,而且还发表了总结性的理论文章《在时代面前的反思——我对戏剧如何反映时代的浅见》(这篇文章后来曾在北京的期刊发表)。

今天回头看看,杨利民每走一步都是迈着坚实的脚步。

这次研讨会仅两天,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交流的机会。

我只留下了杨利民是个很有前途的青年作家的印象。

我与杨利民第二次见面却是十几年后,在省剧目工作室召开的镜泊湖剧本讨论会上。

经历了十几年的岁月,社会在发展、在前进,此时的杨利民已是黑龙江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了。

当时,他刚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回来不久,已把写作目标集中在写大庆工人、歌颂大庆精神、颂扬大庆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上;正着手写他的代表作——《地质师》,我已感到他必有轰轰烈烈的成就。

扬剧艺术特点

扬剧艺术特点

扬剧艺术特点扬剧艺术特点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

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省扬州、泰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

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剧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

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

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

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

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

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

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

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

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张郎休妻》。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

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

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

张丽波论.doc

张丽波论.doc

引言杨利民是大庆本土的话剧作家,出身于黑土地的他,在那个广袤无垠、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度过了最富有幻想的青少年时代。

“杨利民是大荒野成长起来的,他身上透露着北方人特有的豪爽和真诚,拥有着荒野人民的执着,他用北方工人特有的骆驼精神,在文坛的土地上努力地耕耘。

他的表作品有《大雪地》、《黑色的石头》、《大荒野》、《秋天的二人转》等”[1]。

二十多年来,杨利民在戏剧、影视,以及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上演、播映的作品达500万字,被评为我国新时期十名优秀剧作家之一,并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

他的《黑色的石头》、《大荒野》、《地质师》分别荣获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纵观杨利民的创作, 他大多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再现现实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对现实生活逼真描摹。

在坚守现实主义,以它为主的同时,穿插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营造了舞台效果,表现了人物的主观意识。

一、对现实主义的坚守“现实主义在19世纪作为一种流派出现已确立了完整的理论主张、创作原则,即真实的反应人生,再现生活现实,在揭示社会矛盾的同时又从中发掘了隐藏在社会深层的规律,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 现实主义最根本的意义就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社会关系和矛盾运动的理解。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作品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是反应全民族的客观的关照方式。

杨利民话剧作品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审美光彩,他善于用再现生活片段的审美方式去增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石油工人出身的杨利民,以朴实、深情而又执着的方式走上了赞美普通石油工人、松辽人民的创作之路。

他在创作上习惯表现出的事物的本质、质朴,凝重的风格,这些都源于他对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的执着的追求。

”杨利民的很多作品中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客观现实,如《黑色的石头》中表现了当时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活环境,杨利民在创作中并没有对环境进行过多的修饰,就是实实在在的再现了东北寒冷恶劣的环境。

扬剧题材内容与苏中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

扬剧题材内容与苏中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

扬剧题材内容与苏中民俗文化考察与研究一、民间丰富的物质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现象,“主要指人在与自然发生关系、进行斗争的过程产生的风俗习惯。

”简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还有经济,这几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构成了物质生活的民俗现象。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沿岸,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平原地带,气候相对较温和,降水量比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苏中生产水稻、小麦等,当地人以大米为主食,面食为辅。

在过去的年代里,苏中地区的大户人家都有米和面吃,穷苦人家吃不起米和面只能以野菜或者糠(稻子、麦子等脱落的外壳,碾成的粉)。

在苏中地区米不光光只做米饭和熬粥,大米的使用也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如把米磨成粉做米糕、也可以放入藕片中做糯米藕、糯米肉圆等。

最近在苏中地区的扬州就有两大主题,一个是希望创作者们能够将眼光放到“中国梦”这个主题上,运用多种形式把普通人是怎么样追逐自己的梦想的,为了自己梦想是怎么样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将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在扬州完美地发扬。

在扬州还有一个很火热的主题,那便是“扬州好人”。

希望能够将一些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反映这个时代的朝气和新风尚。

希望深入挖掘扬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创作新的主题。

前几年,扬剧工作者们响应号召,创作了扬剧新作品《县长与老板》。

《县长与老板》这一剧目主要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安康县的县长刚刚担任此县的县长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安康县有个国营的机械厂,由于经营不善早年间就处于关厂的状态之中,但是有个转机就是县里有个民营企业需要地皮扩建厂房,县长从中协调,希望民营企业的老板能够收购国营企业然后将厂里的员工安排个工作。

这个举措既帮助了国营企业缓解了关厂的危机,又满足了民营老板扩大厂房的需求。

但是民营企业老板想要厂房却不愿意给工人安排工作。

与此同时,县长和民营老板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复杂多样的社会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现象,“主要指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中的民俗”。

一般来说包括社会交往活动、礼仪或仪式、节庆娱乐等这几个方面。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蒋玲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22()19
【摘要】我国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扬剧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受到了广泛关注,诸多学者都对扬剧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

从这一层面分析,对扬剧的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十分关键,深入分析可以有效推动扬剧传承及发展。

【总页数】3页(P0016-0018)
【作者】蒋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黑龙江绘画艺术风格特点研究
2.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3.江苏省扬剧团扬剧声腔创作的风格与特点
4.浅析我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5.江苏省扬剧团剧目创作的特点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

地方小剧种“扬剧”的初探扬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扬州,是扬州地区的地方小剧种。

扬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形式独特,是中国剧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扬州的文化繁盛,戏曲演出也极为盛行。

扬剧形成于这一时期,是在扬州汇集了各种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唱腔独特,扬剧有自己独特的唱腔体系,被称为“泯河腔”。

泯河腔的特点是音调清亮纯净,情感丰富细腻,旋律婉转动人。

二是表演细腻,扬剧在表演上强调细腻入微,注重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和表情,以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

扬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剧,又有现实生活题材剧。

而且扬剧还有一些独特的剧种形式,比如“杨曲”、“鼓书”等,这些剧种形式在扬剧中占据重要地位。

扬剧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舞台布景和服装造型上。

扬剧的舞台布景以简洁、恢弘为主,充分展现扬阳剧院的艺术魅力。

而扬剧的服装造型则以妆容精致、色彩华丽为特点,精心营造了各个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在地方小剧种中,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扬剧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元素,注重创新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扬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扬剧的受众逐渐减少,演员队伍年龄较大。

扬剧需要通过创新和活动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推动其健康发展。

扬剧作为中国地方小剧种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一些问题,但扬剧通过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戏曲艺术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2月 ( 下)
试论,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注:本文为 2 0 1 2 年黑龙江省艺术科 学规 划课题 。立项编号:1 2 1 3 0 5 6 摘要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 的重要 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又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杨利民剧作 以地域 文化特 色为生命与灵魂、亮点与支点。本文从题材 的地域性 、人物的地域性、风格 的地域性、语 言的地域性 四大理论层 面,对杨利 民剧作 的地域文化特 色,进行 了全面 系统、深入细致的研 究与论述。
野 》中老采油工老梁 头的质朴忠诚 、 《 地质 师》 中洛 明( 绰号 “ 骆驼 ” ) 的无 私奉献 、 《 黑
色的石 头 》中青年石 油工人群 像 的率直热 情、《 大雪地 》中黄子 牛的勤劳憨厚 ,都凝 聚了黑 土文化 的质朴 、 粗 犷、率直、豪放 的 地域特 色。 三 、风 格 的地域 性 杨 利 民剧作地 域文 化特色 的第 三个层 面, 是风格 的地域性。 风格是 剧作 家的剧作 在总 体上表 现 出 来 的独特 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 它 来源 于剧作家主观的独特性 , 同时又凝聚着 时代精神 、民族特性 、文化特 色。 杨 利 民在大庆 工作 多年 ,当过石 油工 人 ,他对大油 田情有 独钟 。与此同时 , 他又 对黑龙 江的大煤矿 、大森林 、大草原、大粮 仓有不解之缘 。故此 , 他把 自己剧作 的艺术 风格 的 目 标定位在黑土地的地域性上面 。 杨利 民的剧作 。以黑土地蛮荒雄浑 的风 物景观 ,自然放达的风土人情 , 豪放洒脱 的 野性性格 ,质朴 自由的韵昧意蕴 , 全力打造 出黑土 戏剧独有 的地域 性艺术 风格 。例如
面 ,是语 言的地域性 。 语言是戏剧 的工具与载体 , 也是营造地 域文化特色的必要手段 。 语言在话剧 中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 话剧要以人物 台词 ( 包括对 白、独 自、旁 白、话外音等 ) 为人物语言的 主要形式 ,既要生动 、鲜明、准确,又要性 格化、音 乐化 、地域化 、通俗化 、口语化。 台词推进 剧情发展 ,台词表现人物性格 ,台 词饱含文化含量 , 台词检验作者才能。老舍 先 生极力 反对 “ 话剧用话 ‘ 锯’ 观众 的耳朵 。 ”
一 一
面 ,是人物的地域性 。 人物是剧作 的主体与中心 , 人 物形象 塑 造 ,是剧作家创作 的 “ 最高任务” 。美 国的 戏剧理论家埃格里说 :“ 任何人 ,不论是否 有灵感 , 如果把成败寄托在人物性格上 , 他 的方向就算对头 ,他的方法就不会 出错 , 不 管他是有意还是无 意。 ”【 5 】 我 国的戏剧理论 家谭霈生也说 :“ 在独 特的戏剧冲突 的开展 过程 中 , 通过独特的动作 ,展示独 特的人物 性格 和独特 的命运 。只有把冲突建立在独特 个性 的基础上 ,通过 冲突展示独特的人物命 运 ,才会使观众有戏可看 , 从 中受到感染 , 获得启示 。 ”f 6 6 ] 杨利民的剧作 ,以成功地塑造 出具有黑 土地独 有 的人 物性格 ,人物命 运 的人物形 象 ,彰显 出黑龙江 的地域 文化特色。《 大荒
关键词 :扬利 民;剧作;地域 ;文化;提 出;人 物;风格 ;语 言
民族化是世界上所有 国家 、 所 有民族的 所有文学艺术的生命 与灵魂 。 1 9 世 纪俄 国著 名作 家赫尔岑明确地指 出:“ 诗 人和艺术 家 们 在他们 的真正 的作 品中总是 充满 民族性 的。 ”【 l 】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域文化特色越明显 ,民族 文化特 色就越浓 厚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也 十分 明确地指 出 :“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 易成 为世界 的, 即为别 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 ,即于 中国 之活动有利 。 ”[ 2 ] 黑土剧作家的领军人物杨利 民, 正是 以 地域文化特色为其剧作 的生命与灵魂 ,为其 创作 巨大成功的支点与亮点 的。因此 , 研究 杨利 民剧作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就自 然成为戏 剧理论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其 理论思考 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都是不言而喻 的。 然而 。 杨利 民剧作地域文化特色 ,又是 项全方位 、系列化 、深层次、高水准 的复 杂系统工程 , 为此 ,本文将其分解 为以下 四 个理论层面 。 对其进行 “ 断层扫描”的系统 化分析与研究。 题材 的地域 性 杨利 民剧作 地域 文化 特色 的第一 个层 面 。是题材的地 域性 。 题材 是文 艺作 品构成艺 术形 象和 故事 情节 的具体材料 , 是作品思想 内容 的要素之 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 的过程 中。 经过选择、集 中、加工 、发展而确定 的。题 材的选择和处理 , 与作者的个性、 人生经历 、 文化修养 、 思想感情 、艺术观念 、美学追求 等密切相关。题材作 为文艺作 品的基础与前 提。 对作 品的优劣成败 , 有着重要 的甚至决 定性作用。所以德 国大诗人 和剧作家歌德才 说 :“ 还 有什 么比题材更重要 呢?离开题材 还有什么艺术学 呢?如果题材不适合 , 一切 才能都会浪费掉 。 ”【 3 】 杨利民深知题材 的重要性 , 所 以他 的剧 作首 先就 以题 材 的地域性作 为整 体地 域文 化特点的基础与前提 , 并起到 了占尽先机 的 重要作用。 他以黑龙江所独有的大油 田、大草原、 大荒野的火热 的现实生活为题材 , 创作出话 剧 “ 黑色系列”的 《 黑色 的玫瑰 》 、 《 黑色的 石头 》 和 “ 大字系列”的 《 大荒野 》 、 《 大草 原 》, 凸显 出 “ 黑” 、“ 大”的地域文化 特色。 并 以此为基础 , 营造 出整个剧作黑土文化的 “ 傻大黑粗 ”的美学特 质 :“ 傻 中求俏 、大 中见小 、黑里透红 、粗 中有 细。 ”[ 4 】 并做 到 以傻显奇 、 以大见长 、 以黑取胜 、 以粗为绝 , 以题材 的新奇 特 ,彰 显出地 域文 化的新 奇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