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第1章第1节思考与练习题
一、填空
1、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根据、基本和主要,来回答‚‛的问题。
2、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各种和各个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况。
3、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
4、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的材料。
5、人类的活动主要是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使文学成为人的力量的确证。
6、西方文学理论甚至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
7、文学发展趋势所呈现的特点,使理论对文学的思考越来越集中在文学的特殊性上,即、、、、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
8、马克思揭示,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物,意识形态不同于‚的意识‛。
它不是对东西的想象,而是‚摆脱世界‛,用去虚构一种‚现实‛,这意味着具有虚构性的意识形态乃是和的表现,其源于人的追求。
二、单项选择
1、在文学活动中,对文学的需求通过以下因素反映出来:A、读者。
B、作者。
C、世界D、作品。
2、以作品(文本)为对象,强调语言形式、技巧和结构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的特质在语言。
强调文学特性生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都是次要的。
这是:
A、模仿说。
B、表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
3、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A、活动的合规律性。
B、活动的合目的性。
C、活动的生理性。
D、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4、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这是:A、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
B、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
C、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
D、艺术真实的情感测度。
5、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这是:A、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
B、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
C、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
D、艺术真实的情感测度。
6、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这是:A、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
B、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
C、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
D、艺术真实的情感测度。
三、多项选择
1、造成文学观念多种多样的原因是:A、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文学活动与社
会、文化有广泛联系。
C、文学本身具有各种形态。
D、各民族的文学在题材上有区别。
E、文学一直与哲学、历史学不分家。
2、文学活动的要素是:A、世界B、作品C、艺术家D、欣赏者E、语言
3、文学的存在方式是:A、作品的形式。
B、文学活动的方式。
C、作家的方式。
D、文学理论的方式。
E、文学史的方式。
4、文学活动要素中的‚世界‛包括:A、客观世界。
B、主观世界。
C、社会D、作家的生活。
E、自然界。
5、在中外历史上的文学观中,用作品与文学活动另外的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的是:A、模仿说。
B、表现说C、实用说、D、客观说。
E、感物说。
6、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观是:A、模仿说。
B、表现说C、实用说、D、客观说。
E、感物说。
四、判断题
1、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所反映的世界等于客观世界。
()
2、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艾布拉姆斯提出的研究文学的坐标是针对狭义的文学而提出的。
()
3、区别作品和文本没有任何意义。
()
4、文学的审美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
5、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特有的属性。
()
6、人的活动主要是生命活动。
()
五、名词解释
1、文学
2、文学的主体性模仿
3、艺术真实
六、简述题
1、简述文学观念的‚模仿说‛
2、简述文学观念的‚感物说‛P3
3、简述文学观念的‚实用说‛P5
4、简述文学观念的‚表现说‛
5、简述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性
6、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7、简述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8、简述你对艺术真实的认识
七、论述题
1、论述文学是人学
2、论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3、论述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4、论述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5、论述艺术的真实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存在、性质、特征、什么是文学
2、类型、形态、时代
3、审美
4、文字
5、生活、生命、诗意情感、本质
6、形式主义
7、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
8、实践、现实、想象、理想、愿望精神
二、单项选择
1、A
2、D
3、D
4、A
5、B
6、C
三、多项选择
1、ABC
2、ABCD
3、AB
4、ABCDE
5、ABCE
6、AE
四、判断题
1、(×)
2、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艾布拉姆斯提出的研究文学的坐标是针对狭义的文学而提出的。
(∨)
3、(×)
4、(×)
5、(×)
6、(×)
五、名词解释
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2、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3、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模仿的本义是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4、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六、简述题
1、简述文学观念的‚模仿说‛
要点:⑴模仿的本义是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
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多模仿说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阐述。
主要观点:①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但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特点。
②史诗与戏剧模仿人,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社会生活的联系。
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文艺所描述
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他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④模仿说对西方文学理论产生长期影响。
2、简述文学观念的‚感物说‛
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P3强调文学抒发的感受,其实更多源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矛盾。
3、简述文学观念的‚实用说‛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诸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他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4、简述文学观念的‚表现说‛
‚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
5、简述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性
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文学是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可以说,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6、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它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7、简述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于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
建构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
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
虚构性使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8、简述你对艺术真实的认识
艺术真实并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它还和审美活动以及接受心理有关。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虚构和想象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互相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产生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要素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是检验文学作品在现实艺术真实所达到的程度。
七、论述题
1、论述文学是人学
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人们常说的‚文学是‘人学’‛。
审美性使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学‛。
⑴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即感性的、形象的世界。
对于文学来说,这个层面不可缺少。
文学作品的的第二个层面是超越形象世界,揭示形象世界所隐含的人的内容,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面。
⑵文学是人学的另一层含义是:文学是一个惟有通过审美才能进入的世界。
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而言的,即文学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它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心理经验的层面上。
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
2、论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⑴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⑵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具有双重的内容和意义: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实用价值,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并围绕着生产实践展开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活动。
第二,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人类的需要和活动方式是多方面的,所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其中既有因物质需求建立的实用关系,也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后者也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品、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的运作、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或直接、间接地发生了变化,或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
⑷美学把社会实践使人与世界之间所形成的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所谓的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具有三种形态:形态1:‚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形态2:‚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在历史发展中转化为特定的形式、形象或符号。
形态3:自然美。
是‚人的本质力量‛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间接表现。
3、论述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要点1:文学之所以要超越现实和表现理想,源于文学的审美。
文学创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用生活材料来重新建构一个世界。
这个过程和方式可称为‚孤立‛或‚隔离‛。
文学虚构的意义在于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
他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的角度,从文学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与虚构。
P15
要点2:文学的虚构性与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P16
4、论述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要点1: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虚构使文学既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又能在这种似乎客观的描绘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主体的个性和情感,这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没有、仅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特质。
P17
要点2:文学的主体性概念P273: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正如歌德所说的:‚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5、论述艺术的真实
要点1:真实性的本意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事物本身相符或一致,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人们才能说某种意识具有真实性,即意识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要点2:什么是生活的真实。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必然的与偶然的,真相与假相等,都是生活的真实。
要点3:文学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性,应该有别于一般的精神产品的要求;检验文学是否真实,须从文学和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需要考虑到主体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考虑到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包含着虚构、想象的成分。
因此,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基于这种共识,中外文学理论都强调,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以及不同文类的要求。
要点4: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只有在表现了对象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神韵时,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
外在形态的相似,不足以作为判断艺术真实的根据。
要点5:西方文论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基本上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
这并不是说西方文论只看重现象的真实,实际上,西方文论在强调艺术形象与生活对象的相似性同时,还要求艺术形象应蕴涵某种普通性,要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
对普通性和规律性的追求,说明其主张通过现象的真实描绘来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真实,把握或揭示事物的规律、性质。
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不过,随着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兴起,西方论也越来越强调艺术真实对主观心理感受的依赖。
要点6:对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人们方可认同文学的真实性即获得了艺术真实。
⑴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脱离了生活经验的主观臆想,都会使文学由于失去了生活基础与现实可能,而显得荒唐、虚假。
⑵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⑶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