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具体而言,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各项任务。
2、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3、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职业素养学生能够了解和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
二、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设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应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熟悉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1. 介绍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目标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特定主题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2. 评估内容、主题或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在开始构建课程体系之前,我们需要对所涉及的内容、主题或概念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其深度和广度。
深度指的是对特定主题或概念的深入程度,而广度则指涉及的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范围。
只有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适当的学习路径和课程结构。
3. 由浅入深的探讨主题构建课程体系时,我们应该始终以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主题。
这种渐进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知识体系,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稳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逐步深入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逐步增加难度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原则。
4. 提供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为了帮助学习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我们应该在课程体系中提供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
总结可以帮助学习者梳理并巩固所学知识,回顾性的内容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将前面学到的知识与新学到的内容进行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种复习和回顾的过程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分享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愿意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认为应该兼顾理论和实践。
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文章使用知识的文章格式为了符合你的要求,本文将采用知识的文章格式。
知识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其文章格式注重简洁明了、结构清晰。
我将按照标题、序号和段落的形式来组织文章,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构建课程体系需要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来评估内容、主题或概念。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展开。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只有实践能力扎实的学生才能在工作中胜任各种复杂的实际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方式来推动,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和项目设计来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
在培养目标中,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此类教育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
强化专业主干课程。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主干课程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
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 四, 过课程体系改 革 , 成 学科 、 业 优势 互补 、 通 形 专 教 学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和 利 用 的机 制 ; 成 本 专 业 和 专业 大 类 中各 形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逻 辑 关 系 明 确 的课 程 关 系 。通 过 改 革 解 决 教
挖 掘 现有 教学 积 淀 的 基 础 , 计 独 特 的 课 程 体 系 , 合 优 质 设 整
理 得 当 , 仅 每 门课 程 能 各 得 其 所 , 且 全 部 课 程 结 合 在 一 不 而
科 学课 程 组 、 济 管 理 课 程 组 、 具 课 程 组 等 。 这 一 类 课 程 经 工 旨 在 提 高 学 生 的综 合 素 养 和 专 业 应 用 能 力 。
3 轴 向 维 。轴 向维 课 程 也 可 以 称 为 方 法 维 课 程 。如 果 .
究。
课 程 体 系 是 全 面 反 映学 校 教 育 观 和 人 才 观 的 教 学 规 划 ,
实 践 教 学 应 与理 论 教学 相 配 合 , 重 学 生 工 程 操 作 技 能 注 的培 养 和训 练 ; 共 课 程 应 坚 持 基 础 性 原 则 ; 业 基 础 课 程 公 专 和专 业 课 程 应 有行 业 针 对 性 , 宽 专 业 知 识 面 , 高 学 生 未 拓 提 来 工 作 的 适 用 性 和 灵 活 ( ) ; 践 课 程 应 注 重技 能 的 循 序 柔 性 实 渐 进 , 养 学 生 在 实 际操 作 中独 立 发 现 问题 、 析 问 题 、 决 培 分 解
须要 随着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变化 而 变化 。本 文在本 科 应 用型 人 才这 个培 养 目标 指 导 下 , 于本 科 应 对
用 型人 才培 养方 案课 程体 系的构 建提 出了完整 的思路 和 方案 。 [ 键词 ] 本科 ; 用型人 才 ; 程 体 系; 建 关 应 课 构
本科课程体系
本科课程体系本科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构建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框架。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课程特点以及与就业需求的对接等角度,探讨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方向。
一、课程设置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其成为未来领域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可侧重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方面。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物理等,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学科素养;专业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特点1. 学科交叉:本科课程应鼓励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领域设置交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机交互设计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工程类专业设置实训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本科课程既应设立学生必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也应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文学类专业中,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文学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三、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科课程应与就业需求有机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以下是几种对接方式:1. 职业导向:本科课程的设置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课程。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应增设相关人工智能课程。
2. 实习与实训:本科课程应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和实训,提前接触职业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
例如,在商学院设置实习课程,帮助学生熟悉市场经营和管理实践。
3. 职业能力培养:本科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建设方向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以下是建设方向的几点建议:1. 整合资源:各学科之间应加强合作,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并整合技术、实验室和师资等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
系 要 以 人 为 本 来 进 行 设 计 。 加 强 课 程 体 系 的 人 本
取 向 是 今 后 我 国 课 程 结 构 改 革 的 努 力 ;- 之 一 。 b向 以 人 为 本 的 课 程 体 系 应 引 导 并 促 进 学 习 者 能 动 、 主 、 造性 地 学 习 , 而成 长 为有价 值 的现代 自 创 进 人 。课程 体 系 的构 建 既 要 提 供 学 生 有价 值 的 间接 经验 , 需使 学 生 获得 必 要 的 直 接经 验 ; 要 把 学 又 既
21 0 0年 4月
哈尔 滨 金 融 高 等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 a o abn S no ia c ol e o r l fH ri e ir n n e C l g n F e 总 第 1 2期 0
第 2期
【 教学研究 】
高等 学校课程体 系设计基本原则探 究
刘 降斌 李丞 北 ,
设 计 课 程 体 系 , 重 人 才 培 养 的 整 体 功 能 ; 化 通 识 教 育 , 宽 课 程 体 系 基 础 ; 化 课 程 结 构 , 出 素 质 型 注 强 拓 优 突
课 程 ; 重 统 合 思 维 培 养 , 置 课 题 中 心课 程 ; 立 国 际 意 识 , 设 国 际性 课 程 。 注 设 确 开 关 键 词 : 等 学 校 ; 程 体 系 ; 本 原 则 高 课 基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C6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9 8 2 1 0 10 4 7( 0 0) 2—0 6 0 5一O 3
课 程 体 系 如 何 组 织 需 从 学 习 者 的 个 性 、 会 需 社 要 和 知 识 本 身 三 个 角 度 来 思 考 。 相 应 地 , 程 内 容 课 组 织 的个 性 化 也 可 从 学 习 者 的 个 性 化 、 会 的个 性 社 化 和 学 科 的 个 性 化 三 方 面 来 考 虑 。 每 个 学 习 者 都 是 与 众 不 同 的 , 有 自 己 的 兴 趣 、 好 和 潜 质 。 我 他 爱 国 长 期 以 来 课 程 和 课 程 体 系 的 设 计 , “ 识 为 以 知 本 ”, 重 学 科 发 展 的 逻 辑 和 学 术 性 ; 注 重 与 社 注 或 会 对 口 , 养 社 会 大 机 器 所 需 要 的 “螺 丝 钉 ”, 重 培 严 地 忽 视 了 人 的 需 要 和 人 的 发 展 方 向 。 因 此 , 程 体 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应用型本科 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 素质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课程体系构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行业 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可以有效 地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 就业竞争力
1
国外案例经验总结
2
3
紧密结合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
实践经验总结与启示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培养
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01
发展方向
02
基于OBE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03
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协同培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 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和实训机会
跨学科整合的原则
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3 课程体系的主要 构成要素
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各门课程的特定目标,为人才培养提供导向。
定位分析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
课程内容与设计
内容选择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 性。
内容整合
注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融 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
课程体系包括哪些要素在教育领域中,课程体系是指在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下的一种组织结构。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指导着教学过程中的一切。
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实质,它包括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教学评价应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样化,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包括教材、设备、师资等。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应当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效果。
只有全面、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摘要:基于现代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必然性的观点,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以促进学生顺利考研、出国、就业为目标进行分流培养,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科学及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以“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关键词:三个导向;课程体系;多元化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59-02一、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内涵及其必然性(一)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时期内,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1]。
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学生群体特点、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地建构、组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多元化,从而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需求多样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必然性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动因。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历史性地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生源类型和层次趋于多样化,个人差异增大。
这一发展过程必然要求高校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
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学生在年龄、知识、能力、入学基础、社会经历、个体的价值取向、需要、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论新世纪成人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有考虑到成人教 育的特 点和规律 ,一般是把普 通高校的教 材 采 用 “ 减 法 加 处理 后 就 作 为成 人 学 生 的教 材 使 用
二 、 确 立 构建 成 人专 科 升 本 科 教 育 课 程体 系 的 思路 和
原 则
一
标、 学校类型 、 专业特征、 研修 形式及要求分别 予以划分和 总体构建 。 成人专科升 本科教 育课 程体 系应是全部成人 专 科井奉科 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 程标准和各 类基本教材的有 机结舍 , 是宏观 中观 、 微观 结构和 各专业 间横 向联 系的有 机整体 目前 ,普通 高校的成人 专科升本科教 育的课程体 系烙 有普通本科 奎 日制在校生很深的痕迹 。主要存在 以下
人 专 科 升 本科 专 业 的教 材 严重 滞 后 ,较 突 出 的 是 专业 基 础 课 和 专 业 课 的教 材 问题 更 多 = 专业 课 教 材 缺 课 程设 置 或 课 程 结 构 . 它不 是 指 某
科 目的 理 论 体 系 ,而 是 由构成 各 专 业 闻全 部 课 程 的 各 组 成部 旁按 照一 定层次 结构组成 的整体 :从 系统论的观 点 看, 课程体 系有 其应 有的结构体 系和功能一具体地说 , 它是 指课 程 的 组 虹 与安 排 、 程 间的 分 工 与配 台 , 可按 教 育 目 课 也
实际 ,本 文饭 就 普 通 理 工 高校 的成 人 专科 升 本 科 教 育课 程 体 系的构建作初步撂计。 成 人专 科升 本科 教 育 课 程 体 系的 现 状
一
垒 日制 本科 的课程设置方案, 其教 学计 划、 学大蝈很 多是 教 垒 日制 本科 的教学计划 、教 学大纲的永缩和翻版 。有许 多 课程在 专科 阶段 已经学 习过部分 内容,而在本科阶段又继 续学习,直接彰响 了学生的学 习积衄 性。还有一些相近课 程, 课程之 间存在着不 少交叉和重复的问题 , 时在专科阶 有 段和本科 阶段 是 同一 个教 师任课 ,对学生来说 是一 副熟面 孔, 授课 时没有新的创意 , 育人 效果大打折扣 。 使 4 教 材建设与专业建设 不同步 教 材的选择是否合适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的重要 因素 之 一 。 目前传 统教 材 的 修 改与 专 业 变化 不 同 步 ;新 兴 专业 教材 不成体 系或根本设有成熟的教材 ,实际上也是教材建 设与专业建设 不 同步。由于新专业的不断增加 ,适合于成
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构建原则
长期 以来 , 国成人高等教育课 程体系存 在着许多弊端 : 我 忽视成人教育 的规 律 和特 点 , 照搬 普通 高 教 的模式 , 科 教 分 学、 单科独进 的痕迹还非常 明显 , 过于窄 、 、 的专业课程 体 专 深 系根深蒂 固, 学科之 间 的联 系 、 渗透程 度还很 低 ; 程结构单 课
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 的进一步开发 。成 人教育也不 同于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 . 专业性” 职业 性” 在“ 和“ 等方面 的程 度不如后 者那样明显 , 而是更 注重提 高成人 学 员的综合 素质 。社 会 的 发展不断对成人高 等教育提 出新要求 。成 人高等教 育课 程体 系是培养各类成人专业人才 目标与规 格的载体 、 基础和核 心 。 其建设完 善程度决 定着 成人 高等教 育的成 效。那 么, 如何 判 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 体 系是 否科学 , 否符 合社会 发展 的需 是 要呢?这 就需要进行课 程评 价 , 要构 建一 套科学 的成 人高 需 等教育课 程评价体系 。 体系相对于成 人学员 的身心发展 特点 、 对于社 会对 成人 教 相
必修课 一统天下 , 限制 了学 校结 合学 员个体 差异进行 教学 的空 间, 而且也不利于满足学 员的多样化 学习需求 ; 人文教育
一
,
过弱 , 文理学科之间的理论 、 思想 和方法难 以彼 此迁移和相互
借鉴 , 而导致学员 知识 面狭窄 、 从 思想 方法单 一 , 能满 足社 不 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 程 目 课 标单 一 , 片面强调社会需 求而过分 “ 职业化 ” 专业化 ” 忽略 了成人学 员情感态度等 的发展 , “ , 不利 于学员的全面发展 ; 程内容陈 旧, 能充分反 映学科领域 的 课 不 最新成果 , 把学科 知识作为选择 课程 内容 主要 或唯 一的依据 。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培养人才的质量息息相关,构建并完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含义与重要性、构建的原则与路径以及完善的方向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含义与重要性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简称本科教育质保体系,是指为了确保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建立的一套制度与机制。
本科教育质保体系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构建本科教育质保体系有助于推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质保体系,可以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程设置与质量评价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本科教育质保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
高校的声誉与影响力与其本科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质保体系,可以提升高校本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高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进而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最后,本科教育质保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与技能。
通过构建科学的本科教育质保体系,高校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路径构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同时需要明确一条主线路径。
首先,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原则。
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监控。
这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以及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等措施,确保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概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系统、有效的方法来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 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应包括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保障学生权益等方面。
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包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结果导向、资源整合等。
2. 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多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监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应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评估和监控教学评估是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高校监控教学质量并及时进行调整。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学术水平、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
监控机制应建立在多个层面上,包括校级、学院级和教师个体级。
(3)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
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师资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培训。
同时,还可以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4)教学资源保障高校应确保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设施、实验室条件、图书馆资源等。
教学资源保障的目的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5)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如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等。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担忧的不 良倾向: 目提升办学层次, 盲 扩大办学规模 , 一味追求办
学 声 誉 , 力模 仿 他校 标准 。特别 是在 学科 、 业和 课 程设 置上 , 着 专 不 顾 自身实 际 ,一 味 向老 牌 本 科 大学 和 重点 大 学 的 学术 形 成 风 格 、 程 和办 学标 准看 齐 。具 体表 现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 课 课程 体 系过分 追 求知 识量 的积 累。在 传统 知识 观 的 主导下 , 注重 学科 课 程 的数 量 、 重 学科 课 程 的 比重 、 味 认 为 学科 知 识 注 一
的争 取与 占有 、 会 的知 名度 与 影 响力 等诸 多方 面存 在 很大 的差 社 距 , 业 生就 业难 度 加剧 。 因此 , 就业 为导 向优 化课 程 体 系 , 毕 以 为
分层架构 , 没有形成序列化。 课程缺乏明确 目标配套。 知识分割过细 、 , 重复 造成相当程度
的教 育 资源浪 费 。 人文、 伦理 、 感 等学 科 课 程 相对 缺 失 , 学 、 术 类学 科 课 情 科 技 程 占据 了课程 空 间体 系 , 程 体 系落 入 “ 具 理性 ” 畴 。 课 工 范
但对 如 何促 进 各 专业 学 生 在 所 学专 业 领 域 内思 维 发 展 ,ar 断 Pi l 力 、 力 、 及批 判 质 疑能 力 的发 展关 注不 够 。 分析 推理 综 上说 明 , 本科 院校课 程 体 系 中存 在 的现 实 问题 不容 忽 地方 视 , 现人 才 培养 目标 极 为 不利 , 须转 变观 念 , 优 化课 程 对实 必 着力 体系。 二、 地方 本 科 院校优 化 课 程体 系的 基本 原 则 地 方 本科 院校 担 负着 为 区 域 经济 建 设 和社 会 发 展 培 养人 才
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原则和措施标题1:尊重学科特点,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学科特点是每个专业的独特之处,要建设一流的本科专业,必须要尊重学科特点。
在建设本科专业的过程中,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要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诉求来提供不同的课程。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需要评估当前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在于通过具有完整性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科特点是在开发或实施教学计划时考虑到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专业课的基础量,课程的实践性,思维的创新性和环境的互动性。
教学应该坚持科学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从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形成体系的课程组合。
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离不开多个方面的考虑,如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资源的配置,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等。
而关注学生需求,进行不断的课程评估调整,是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要素,有效提升学生的教育素质和专业素养。
毕业总结: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尊重学科特点,合理科学规划课程,关注学生需求,不断评估调整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人才培养出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标题2: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评价体系是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科学与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和标准;(2)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科学;(3)建立学生评价结果向教师绩效考核、课程质量改进和教改项目投入等方面的反馈机制。
在进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教师、课程三者的关系。
学生评价结果是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反馈结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GUANG DONG JIAO YU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文/广东东软学院刘旭东郭小婷前言人同时具备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需要通过教育获得强大的素质与能力,并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最终阶段,在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但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单纯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支撑,换而言之,除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通识教育及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性1.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也即普通教育或者一般教育,在19世纪以前它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后来逐渐与大学教育产生联系。
而在当前世纪,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的阐释多是从两个角度开展的,一是从理论角度将其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本质上是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非具体的教育举措或课程,二是从实践角度将其看作是一门区别于专门性和技术性的课程,旨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智力的课程。
而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通识教育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统一体,它既包含着教育理论、目的与思想,也包含着制度、课程与方法。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通识课程定义为基于通识教育的目标而设置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健全的社会个人。
2.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基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目标,通识课程所具有的特征有四项,一是通识性,即通识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是支撑个体自由发展最基本的知识。
二是综合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知识。
因此通识课程的建构应注重学科、专业间的融合与渗透。
三是多样性,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分布领域和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课程开设层次的多样性三个方面。
浅析本科院校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深入市场,把握社会需 求脉搏,依 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各专业 的 教育的基本 职能之一。而高职教育 的这一职能则表现得更为直
培养 目标 和人 才规 格,据此选定教学 内容并组建 课程,最 后由 接,是 “ 锋 ’ 先 ,尤其是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 的一 系列课程组建成 与培 养 目标相吻合 的课程 体系。为此,本 文认 线技术人 才提供重要 保障。战后德 国经济 的腾飞, 日本经济的 为应遵 循以下原则。
合 高职教 育人 才培 养规 格 和培 养 目 的课 程体 系的基 本原 则 。 标
关键词 : 本科院校 ;高职教育 ; 课程建设 ; 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 邹林斌 (98 ) 17 - ,男,江西南康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 高职
教育管理 ; 关颖婧 (9 9 ) 17 - ,女,江西铅山人 ,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 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
( 江苏 南京 20 4) 10 4 基 金 项 目 :本文 系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科 研基 金 项 目 ( 目编号 : 0705 的阶 段性 研 究成 果 。 项 2 00 1)
本 科院校 举办 高职教 育是满足我 国高等 教育大 众化 的需 试。如对 实训的安排,既可安排在理论学 习之前,即 “ 学前练” , 求 ,并为我 国成为 “ 世界制造 中心”提 供技 术应用型人 才支撑 也可 “ 中练” 学 ,还可 “ 学后练” 。其 目标都 是为了使学 生获得实 的一条重要举措 ,也是本科院校更为直 接地为地方经济发展 服 际动手能力。 务 的重要纽带。本科院校高职教育要充分 依托 “ 母体” 的优势, 就高等教育的基本 职能而言,众 所周知 ,社会服务是高等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雷呈勇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
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
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
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窄。 对此 ,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了尖锐 的批评 。 他说 : “ 通过专业教育 , 他 可 以成为一种有用 的机器 . 但不能 成为一个和谐 发展的人 . 要 使学生 对价值有所理解并 产生热烈的感情 . 那是最基本 的。他必 须获得对美
和 道德 上的善 有鲜 明的辨 别能 力 。否则 。他——莲 同他 的专业 知 识——就更像一 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 m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并不矛盾 . 本科生应在守住专 业的 同时 ,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 首先学会做一个有素质 的人 , 其 次学 会做一个有素质 的社会人 . 最后做一个在特定领域有素质的社会 人。 1 . 2 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 人文精神 与科学精 神的统一 . 是现 代人基本素质 的体现 . 两 者本 质上是相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人之所 以是万物之灵 , 就在于它有人 文。 有 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简单言之 . 是尊重人的价值 . 尊重精 神的 价值 。人文教育课程是集 中表现人文精 神的知识教育体 系. 它关 注的 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 科学教育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 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 教育课程本质上是相通 的 . 都是为 了共 同的 目标 . 将学 生培养成为兼 具科学与人 文精神 的“ 完整的人” 。 因此 。 在高校课程 的分工 与配合 中 . 这两种教育应该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 . 同时作 为课 程实施者的教师也 应兼具科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 . 3 显性课程与 隐性课程的关 系 我们通 常的学校课程 , 是指明确 的、 事先 编制的课 程 。 也称显性课
过程 中统一指 向本科课程体 系 目 标 实现 的系统 。本文指 出了本科课程体 系构建应从 大局 着眼, 以学生为本 , 体现 高校 的功能 与特 色 , 明确 了构 建科 学本科课程体 系的原则。
【 关键词 】 本科课程体 系; 构建 ; 原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从大局着眼 。 注重课程 的整体性 , 促 进学生全 面发展
少数 研究型高校 实行精英教育 . 为社会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 . 而大 部分 高校 实行大众化教 育 , 为社会 培养高素质 的普通 劳动者 。 达 成为 区域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服务的 目的. 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
3 以人为本 。 尊重学生的 自由选择权
3 . 1 关注和倾听学生的个体需要 目 前高校课程体系 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学生个体 的需要 。首先 . 课程 内容陈 旧: 其次 , 课程实施观念 、 方法落后 。学生总是疲 于应 付课 程学 习和考试 。 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欠缺。这种传统 的实施方式 和观 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理结构 中, 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高校应 该通过课程体系 ,向每一个求学者提供一套学会生存 与发展 的知 识 、 技能和素质体系 3 . 2 给与学生充分的 自由选择空间 . 加 强教师 的指导 学生是课程的学习者 。 他 的地位 与角色是 任何人都替代不 了的. 因此 以人为本 . 以学生为本 , 就要构建学 生需 要的 、 符合学生 胃口的课 程体系 . 给与学生充分的 自由选择 空间。 但是 , 由学生任 意的选择课程 作为个人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 。 毫无 疑问会 有相 当的盲 目性。为 了避 免和解决 出现 的问题 , 建议请教 师做及时 的指 导 . 如每位教 师负责多 程。 相对 于这些教学课程, 学生们还体验 了一种非 正式 的 、 没有或较少 名学生 . 结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 , 为学生提供个人指导 , 使 学生能够构建 事先策划 的、 也没有书面文本 的课程 , 即隐性课程 。事 实上 , 隐性课程 合理 的知识体 系 . 成 为全 面发展 的高素质人才 。 与显性课 程同样重要 。 隐性课程 能很好地达到 某些教学 目标 ( 特别是 在 品质 、 习惯 、 态度方面 ) , 并比显性课程 的明确 目标能保持得更久 。 4 勇于创新 , 体现高校的特色 因此有学者指出 , “ 课内打基础 ,课外 出人才 ” : “ 课堂教学是学生 正如美 国卡 内基促 进教学基金会 的波依尔博 士所说 : “ 每所 大学 成才 的土壤 , 课外活动是 学生成才 的雨露 阳光 ” 。在高校 。 有些教育工 和学 院应 为 自己的特 色而 自豪 , 都 应要求弥补其他学 校的不足 . 而不 作者并没有把课外教育因素看作学校课程体系必不可少 的组 成部分 . 是一 味模仿 ” 课程创新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 , 因为这 没有把它与学校课程 的完整性联系起来。 这种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学习 是人 才培养 的根源 在 创新 的基础上 . 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 培养特色人 者全面发展 。阳 才, 体现 高校 的特色 。从宏观角度 , 可 以创设 民族特色课程体 系 ; 从微 1 . 4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的关系 观角度 . 在研 究或是采 用某种课程体 系时 , 可 以从建 立本校 的特 色出 长期 以来 , 本科课 程体系 中存在着 忽视实践性环 节的倾 向 . 理论 发, 即校本特 色。 因此在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视野下 , 我 国本科课程体系 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 相对于理论性课 程的系统 应 固守和发扬本校 的特色 .才能在发展过程 中走有 自己特 色的道 路 . 性, 实践课程则处于分 散的从属地位 , 形 式单一 , 综合 程度不高 , 并 且 与理论相脱节 . 导致 当代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应用能力缺 失与社会 脱 颖 而 出 。 e 发展需求的矛盾 日益突出。为此 。 在本科课程体系 的构建 中无疑要切 【 参考文献 】 实加强实践性环节 . 转变实践课程依 附于理论课程 的观念 . 建立起 科
大众化的今天 . 高校 首先依然 要发挥 教育 的主要 功能 . 即文化的传承 其次。 从宏观 角度看 , 讲授任何一 门课程 的同时 . 都是在进行文化的传 承。因此 , 文化这一主旋律将贯穿高 校课程体 系的始终 。 2 . 2 体 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 、 求善 、 自 我提升 的功能 扩招 之前 , 高等 教育的代 名词是精英教育 , 扩招 之后 . 高等教育 的 代名 词是 大众化教 育 , 除去研究型大学 , 虽然大 部分 高校不 以培养高 、 尖、 精 的人才为主要 任务 , 但不 断提高学生 的综 合素质是高校永 恒不 变 的宗 旨. 因此构建课程体系要体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 、 求善 、 自我提 升的功能。 2 - 3 体现 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 的普通劳动者的功能
课程体 系是一个 系统 . 是诸多课程 相互联 系而构成的整体 , 只有 全面整体的课程体 系 , 才能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 因此课程体 系构建应 从大局着 眼 , 处理好 以下几种关系 : 1 . 1 通识 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由于过去的本科课程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 . 导致 了学 生知识面狭
S h a n d o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2 01 3往
山东 工 业 技 术
第1 2 期
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赵 萍 (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 白城 1 3 7 0 0 0 )
【 摘 要】 广 义来说 , 本科课程体 系是指在一 定的教 育价值理念指 导下, 将本科课程 的各 个构成要 素加 以排 列组合 , 使各 个课程要 素在动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