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关于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研究
文献综述1 刻板印象及其相关研究1.1 刻板印象的概念1.2 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论解释2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2.1 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概念2.2 国外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研究2.3 国内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研究1 刻板印象及其相关研究1.1 刻板印象的概念“stereotypes”用于指“刻板印象”这一个心理学术语的最早时间是 1922 年,这一年一位叫 Walter Lippmann 的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书《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到。
在他著作中他用了丰富的内容讨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stereotypes”是一种认知结构,而且用这一术语来形容人们对周围世界认知的一种偏见。
自从 Lippman(1922)在近一个世纪前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术语后,它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有学者将刻板印象定义为“根据种族、性别、职业或地域等标准对人进行社会分类,进而形成针对某类人的固定印象(黄希庭,1997)。
除此,刻板印象还被普遍认为是“关于某群体成员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的观念”(Hilton & von Hippel, 1996)。
更精确的讲,刻板印象集中于一些态度上,而这些态度可以将不同的社会群体区分开来。
学者们已经集中对刻板印象的形成、表现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刻板印象也像其它任何分类一样有序并且有效的对社会信息进行了加工(Macrae, Milne,& Bodenhausen, 1994)。
对于某个社会群体,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在不耗费太多认知的条件下就获得了大量信息资源,即人们根据刻板印象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判定某个群体可能具有什么特征或该群体成员在特定背景下可能做出什么行为。
除此之外,刻板印象还能促进社会认同,避免个体受到威胁(Fein & Spencer,1997)。
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它与偏见相联系、对他人认知产生影响以及在无意识情况下影响了人的行为(Hilton, & von Hippel, 1996)。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1.问题的提出我国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由过去少见的群体很快成为目前在青少年阶段人群中的主体群体[1]。
当今中国,家庭人口减少,独生子女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后,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数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群体却一度不为社会大众所认可。
随着社会上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新闻频繁曝光,更是让独生子女群体以消极形象示人。
最初独生子女是一种纯中性的人口学术语,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术语在社会心理中历经无数次的顺应与同化,已经演变成一种带晕轮效应的社会印象[2],姑且称之为独生子女刻板印象。
当前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性、人格等问题上,忽视了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际内部情况的研究。
所以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研究则丰富了独生子女研究的范围,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
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3]。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讲,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刻板印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王彭葛国宏严建雯陈传锋杜雪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及其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
方法:采用2(性别)×2(独生性: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4(评价组合:男性独生,女性独生,女性非独生,女性非独生)的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独生子女刻板印象问卷,对8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
结果:(1)能力维度上,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2)热情维度上,“评价组合”主效应显著(F(3,237)=4.952,p<0.001),其与“性别”和“独生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3,237)=4.410,p<0.01;(F(3,79)=9.291,p<0.001)。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独生子女调查报告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家庭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到如今的全面两孩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的常态。
然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独生子女的调查研究,探讨独生子女在教育、社交和家庭关系方面的独特经历和困境。
首先,独生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较高,他们往往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调查显示,超过80%的独生子女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学习上,而这种过度的学习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独生子女在学校中也面临着与同龄人的竞争,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缺乏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独生子女常常对于人际交往感到困惑。
调查发现,超过60%的独生子女表示他们很难与人建立深入的友谊,他们更倾向于与父母保持亲密关系,而不是与同龄人进行交流。
此外,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和保护,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交困境时更加无助和不自信。
最后,独生子女在家庭关系方面也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
由于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往往会将所有的期望和关注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
调查显示,超过70%的独生子女表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过度期望和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家庭中感到无法自由发展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也缺乏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分享,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问题时更加孤立和无助。
然而,尽管独生子女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他们也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
由于父母的关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独生子女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这有助于他们在教育和职业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外,独生子女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往往更有优势,因为他们在家庭中通常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在教育、社交和家庭关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
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摘要】:刻板印象历来被视为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在过去20年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背景到机制再回到背景的范式转变。
本文借鉴DanielBar-Tal整合模型,对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领域—独生子女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整个研究着重从刻板印象的背景变量和过渡性变量的层面,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行了分析。
在对当前主要独生子女和刻板印象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问题和框架,综合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实验室IAT技术实验、IEC 分析、模糊情境测试等研究方法,全面考察独生子女刻板印象。
研究总体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独生子女研究的文献综述和提出问题。
首先从有关独生子女客观发展的争论入手,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将本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中国特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策性原因导致的独生子女群体,并力图以实证的方式对客观发展之外的主观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其次着重介绍心理学领域内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溯源、总体框架和方法,特别是对近期受到大量学者关注的内隐刻板印象及其技术进行介绍,并简要分析几种刻板印象的结构观。
第二部分: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分为7个章节。
第一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刻板印象直接测量法对刻板印象的典型特质、强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综合运用形容词法和问卷调查,首先对独生子女外显刻板印象的内容进行研究,确定包括5个褒义词和5个贬义词的刻板印象形容词量表,并用问卷调查方法编制形容词问卷,了解其刻板印象的普遍性。
并为下一阶段IAT实验准备词语样例。
第二章用IAT 实验对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效应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将分群体进行,并在设计中考虑特定文化背景和时空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着重考察独生子女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对内隐—外显刻板印象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第四章运用IEC分析、模糊情境故事等方式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与态度、行为判断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用中国独生子女样本来对刻板印象领域分离说、一致说以及双重态度模型的争论提供实证证据。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
这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尽管独生子女因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
本文将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背景、问题、原因和解决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背景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在城市里出生的。
城市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长职业上的优势,通常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同时,由于城市中的社会环境以及孩子所处的学校等条件相对较好,独生子女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从而也就更加容易被人们看作是成功人士。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的目光几乎全都集中在孩子身上。
两个人的全部希望和经济支持都会给这个孩子。
这让孩子在物质上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但也带来了教育问题。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1.自我中心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容易变得自我中心,并且难以适应社交环境和团体协作的需要。
这主要是因为在家庭中,孩子所处的环境中只有大人和孩子,缺乏对外界其他个体的接触。
而长期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容易让独生子女的情感发展出现问题,难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在饱满自己的生活重心的同时,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2.依赖心理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会翻箱底挖出各种想要的东西,父母给予他们的每一个愿望都会被顺从地满足。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孩子们很难在毫无帮助的情况下自我成长。
他们的固有的依赖性会在探险、创造性活动或在危险的环境中表现出来,比如恐慌反应、依赖或紧张等。
3.责任感和自理能力在完全依靠家长生活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缺乏尝试独立思考的机会。
父母们倾向于为孩子解决问题,此时孩子们对于解决问题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感到陌生。
因此,他们可能缺乏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出决策的能力,缺乏探索自己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的多种技能。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原因1.人口中国的“独生子女”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在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给人们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独生子女的行为表现方面,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如孤独感、焦虑、自我中心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对策,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成为一个健康自信的人。
孩子的孤独感孤独感是独生子女最易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
在家长们关爱有加的环境中,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情感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因为他们在家里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和互动,被迫陷入孤独的状态中。
孤独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表现为嗜睡、厌食、注意力不集中,乃至抑郁等多种疾病。
为了帮助孩子消除孤独感,家长首先应该尽量多安排孩子的社交活动,让他们多接触同龄人,培养友谊。
其次,家长也可以考虑为孩子安排课外班,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开阔眼界,增加孩子的社交圈子。
最后,家长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关怀,缓解孩子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焦虑情绪眼下,全球各地的独生子女在迅速增长,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因为害怕犯错误,追求完美而感到过度紧张。
经常会担心未来的失败、面对需要承担的巨大压力,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为了缓解独生子女的焦虑情绪,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孩子交流、倾听。
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错误、降低关注度及对孩子的评价。
另外,家长还可以从课余活动、爱好培养、学习方法方面入手,缓解孩子由于学业压力产生的焦虑情绪。
自我中心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他们通常会因故常常成为家庭的中心,长期以来的让宠和不合理的呵护,造就了一种相对于同龄人来说自我中心的性格,缺少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关爱。
面对自我中心的孩子,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化的世界观,尽量拓展其对外不同因素的认知,培养孩子善于倾听、接纳不同意见的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尽可能让独生子女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自我收益的同时感受到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乐趣,从而重塑其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研究对策_社会工作专业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研究对策_社会工作专业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研究对策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期望过高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往往过高。
这种期望不仅来自于父母的自身经验,也来自社会的期望。
父母认为只有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和荣誉。
2. 孩子自我中心由于独生子女的地位特殊,往往会导致孩子过于自我中心,不懂得关心和关心别人。
孩子把所有的资源都放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的其他人的需要。
3. 溺爱和过分保护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溺爱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他们对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不愿意冒险尝试新的事物。
4. 学习和生活负担重由于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负担过重。
他们认为,孩子的未来需要有更多的努力和付出。
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到其健康发展。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健康和心理成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状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
2. 拓宽孩子的社交圈独生子女往往缺乏社交和合作意识,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来拓宽孩子的社交圈,培养其合作和交际能力。
3. 积极减少溺爱和保护父母应适当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保护,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和独立生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
4. 不要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虽然独生子女在学习上无疑是重点,但是家庭作业和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父母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孩子在不同领域和环境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三、社会工作的角色社会工作者扮演了搭建社会资源和服务平台的重要角色。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以下服务:1. 制定家长教育计划社会工作者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段的独生子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家长教育计划,指导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
独生子女问题多——来自实验的证据
实验研究揭示独生子女问题多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出现,社会也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问题。
通过日常的观察,人们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更少的合作行为,且不擅长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此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个体性格特征上(自控能力、情绪化、性格开朗程度、风险意识等)的差异,也有很多相关的讨论。
但是,以往的这些讨论和研究大多以经验观察和问卷调查为基础,所能得到的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别的结论,多为研究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且不能回答导致这一可能差别的具体原因;而要对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有结果这一问题进行科学解答,需要能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做出定量检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实验被试的招募、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条件下,来研究某一变量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被试的行为决策将直接与其最后所获得的实验收入相关,这一设计也更能诱导出个体的真实偏好。
2013年2月,Lisa Cameron等人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便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为实验研究,分离出了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对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和行为所造成的内在影响。
研究组以1979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为节点,招募了分别在1975、1978、1980、1983年四个年份出生的被试,各占1/4,根据被试在独裁者博弈、信任博弈、风险博弈、竞争博弈等经典行为博弈实验中的决策选择,可以看出被试在真实物质诱导下的利他行为、信任行为、可信任行为(Trustworthiness)、风险意识和竞争性等行为偏好,进而得到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后出生的两组被试之间在实验数据上表现出的差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验中特殊年份出生的被试选取,避免了其他相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混淆,如四个出生年份被试之间的年龄差别不大,且均已成年,因此,年龄并不能解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后两组被试实验数据的差异。
独生子女行为存在主要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越来越普遍。
然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独生子女存在的主要行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独生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1. 社交能力差: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和互动,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可能显得较为生疏。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或者在集体环境中感到不自在。
2. 自我中心: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分享经验和关注,独生子女可能变得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
他们可能不太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3. 依赖性强: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独生子女可能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
他们可能无法独立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4. 心理压力大:由于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较高,他们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二、教育对策1. 加强社交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加孩子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
2. 培养同理心:教育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 培养独立性:家长应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则、鼓励孩子自主决策等方式来实现。
4. 降低期望值:家长应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5. 增强抗压能力:家长应教会孩子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总之,针对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独生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言: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偏重智育,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然后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即制度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独生子女的独特性:国内外对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的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肯定独生子女的智能是优秀的,而在身体情况、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社会生活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智力发展较快,知识面较宽,身高体重达标率较高,但行为习惯缺点较多。
至于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态度的明显不同。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对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条件有:1、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
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相比非独生子女总体更为优越。
2、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因而能够尽管满足独生子女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和智力开发条件,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独生子女能获得较多的智力激励。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总是能够挤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因此独生子女一般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独生子女行为存在主要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行为存在主要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一) 本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在我国人口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大。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独生子女在行为上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如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独生子女的个人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独生子女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 研究内容(含提纲)
1. 独生子女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团队协作能力较弱
(2) 独立生活能力不强
(3) 对家长依赖性强
(4) 社会适应能力差
2. 影响因素分析
(1) 家庭环境
(2) 社会环境
(3) 教育环境
(4) 心理因素
3. 教育对策探讨
(1) 家庭教育对策
(2) 学校教育对策
(3) 社会教育对策
(4) 心理咨询与辅导
(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 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同时,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将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大量的数据;个案访谈法将用于深入了解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文献研究法将用于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统计分析法则将用于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主流,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在这一家庭中,父母通常会投入大量精力照顾孩子,但是也会有很多争议和问题。
一些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拥有高素质的教育。
因此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跳舞、钢琴等领域的培训。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坏事,但是很多孩子却因此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他们感到缺乏愉悦和自主性。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得不到真正的发掘,他们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做出努力。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则会因为自身忙碌或对孩子管教不力,让孩子成为宅男宅女,这就放大了孩子的自闭倾向,导致孩子缺乏社交和沟通的能力。
这样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
还有一部分父母会对孩子过度溺爱,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在教育方面,表现出过分的包容和纵容。
这些孩子在婚姻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发展成为无法独立生活的人,甚至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也难以承受。
因此,面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家长们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对待,而是应该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家长需要尽量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承担自己的选择。
其次,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培养自主意识的同时,父母也应该创造适当的氛围,帮助孩子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第三,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方面,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与不同群体的人接触,发展出合理的人际关系,并学会面对挫折。
最后,家长应该适当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们需要学会发现孩子心理变化,尽可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总之,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应该注意综合因素。
通过在处理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夯实孩子基础知识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孩子团队意识、社交和沟通的能力,方能做到全方位的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制度的逐渐变迁,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生育模式。
然而,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成长困境和教育问题也开始逐步展露出来。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困境1. 过度呵护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无兄弟姐妹可依赖,父母往往会过度呵护和保护孩子,使得孩子很难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孩子拖延时间,拒绝独立完成作业,沉迷游戏等等。
2. 学习压力过大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承载父母所有期望和希望的人,这也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承担着过重的学习压力。
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普遍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时间资源,父母也会更注重孩子的学业表现、考试成绩等等。
3.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通常较难获得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这也会导致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较多,和其他人的沟通机会较少,这也使得孩子的人际交往技巧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4. 自我意识过高由于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视为至高无上的宝贝,孩子们在生活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意识过高,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比如孩子常常对别人的意见不以为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愚弄和愤怒情绪等等。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改进1. 学会适度呵护父母应该学会适度呵护孩子,而不是盲目呵护。
只要教育的方式得当,尽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很多,但是也不会发展成为严重的问题。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育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健康,更加坚强。
2. 降低学习压力父母应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便把让孩子知道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一种选择,要教会孩子个人的追求,尽量减轻学习压力。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城市里,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常态。
在这一政策的背景下,独生子女的教育、成长和行为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探讨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私自利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追求自我满足的情绪所驱动,缺少与人的交流和互动,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因而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
二、情感不成熟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够成熟。
在正常的成长中,孩子们在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分享、交流、合作和理解等充实的情感体验,而独生子女则缺乏这种经历,容易在情感上变得孤僻、自闭、固执或娇气。
三、自我要求过高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要求往往过高,可能因此产生严重的情绪压力和焦虑。
他们可能会将高分数、丰厚的奖励作为自己的标准,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长期的这种要求下,孩子的自我否定感和自我压抑很容易增加,心理问题也相应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参与独生子女依赖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条件的良好,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和人是陌生的和困难的。
为此,社会应该更努力地鼓励并且支持家庭和社区活动,让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环境和社交方式,增加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
二、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独生子女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增加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
这可以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实现。
以合作和团队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将加强孩子们的互动和因热爱而融合的态度,增加合作习惯和团队意识。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宽容心态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关注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宽容和爱心是最重要的要求。
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沟通机制,有利于以开放和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人。
四、合理调整教育方式和理念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得到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1. 引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家庭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主流人群,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独生子女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2. 调查方法为了收集有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信息和数据,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我们在社区、学校和在线平台上发放了共计1000份问卷。
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结构、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和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3. 调查结果3.1 家庭结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占总样本的80%以上。
这表明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
3.2 教育投入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高。
调查发现,超过70%的家庭愿意为子女的教育付出较多的时间和金钱。
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关注子女的综合发展等方面。
3.3 教育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
超过80%的受访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业、社交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
这表明家长对于子女的未来有着积极的期待。
3.4 教育问题然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一些教育问题也开始浮现。
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独生子女存在过度依赖、缺乏社交能力以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
而且近40%的受访者也认为教育压力过大会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解决方案4.1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通过组织更多的社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帮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
4.2 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当意识到过度保护并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尊重子女的独立权利,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此外,家长还应当适当减轻子女的学业负担,避免过度追求成绩而忽视身心健康。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二、独生子女特点与需求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享有一定的优势,如获得更多父母关注、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等。
然而,他们也面临一些困境,如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更容易感受到孤独等。
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独生子女可能更倾向于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抗挫能力弱等。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并理解独生子女的特点与需求,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
三、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当前家庭教育模式下,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溺爱、高压式教育等。
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溺爱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高压式教育则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因此,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对于独生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社会为独生子女提供文化、娱乐、体育等多元化发展条件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父母角色与责任作为独生子女父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父母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父母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和自我成长。
六、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或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不同类型家庭(如传统型、宽松型等)背景下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差异及原因。
例如,传统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可能更加注重学业成绩和道德规范,而宽松型家庭的独生子女则可能更加自主、创新和有冒险精神。
独生子女_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
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风笑天提要: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形象进行了系统解读。
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
通过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与媒介建构的形象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客观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论文进一步对媒介新闻的形成方式、叙事逻辑和所用材料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妖魔化”倾向。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众媒介新闻报道刻板印象一、问题与背景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它们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影响力越来越强,对人们认识和观念形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媒介通过描述说明而提出的对现实的解释有潜移默化其受众的作用。
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德弗勒、鲍尔-洛基奇,1990:42)。
随着人们对从大众媒介中获取信息的依赖性增加,其所建构的各种“社会现实”,即“媒介现实”,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受众头脑中的社会现实。
“‘媒介现实’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来源”,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及采取的行动,大都以他们看到、听到的媒介现实为*本文为国家教育部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ZD0027。
笔者感谢参与项目调查的众多老师和同学,感谢笔者的研究生孙含钰、王晓焘协助笔者进行网络文献的查找、编码和录入工作。
当然,文中的错漏之处完全由作者自已负责。
771社会学研究2010.3依据”(张国良,2001:63)。
独生子女(only child)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自一百多年前在西方各国开始大批出现以来,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就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西方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学者普遍意识到,在社会舆论、传统以及民间,存在着一种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的负面刻板印象。
独生子女研究
独生子女的过去的标签有关独生子女的负面的相关看法:①婚姻不稳定,离婚的比例高②不能吃苦,就业不收欢迎③不做家务不做饭,总是到父母家里蹭饭④不会养育子女,只生不养⑤性格有缺陷说起独生子女,你会想到什么?小皇帝?小太阳?还是小恶魔?对于独生子女,大家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质疑。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作者代表父母斥责独生子女的自私和冷漠,并且宣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共同想法。
好像,还真是,新闻报道也往往会听到类似的声音,诸如“南京节后出现离婚高潮离婚者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这样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在这些新闻中,独生子女总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有研究表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三分之二左右是负面的形象。
著名的社会家风笑天先生曾经选取了586 篇新闻报道中重复次数最多的20 篇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这20篇新闻报道,他发现媒体塑造的独生子女负面形象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婚姻不稳定,离婚比例高;2、不能吃苦,就业不受欢迎;3、不做家务不做饭,总是到父母家蹭饭;4、不会养育子女,对孩子只生不养;5、性格上缺陷多。
而根据统计和推算,2010年我国如上说描述的独生子女人数大约在1.2亿人左右。
这个基本事实,使得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个别家庭是个大问题,对于整体社会来说更是严重。
那么事实就将是不是这样呐?让我们来看看严肃的学术研究是怎么说的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则是一直在变化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确实认为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上不如非独生子女,比如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自理能力弱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多数研究的观点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个性心理和行为上有一定差异,但不存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包蕾萍
摘 要 : 生子女 研 究诞 生 以来 , 对 该 群体 的 负 面评 价一 直没有 中断。有 学 者 因此 独 针 提 出“ 生子女 神话 ” 词 来专 指针 对 独 生子女 群体 的 刻板 印 象。 迄今 为止 否客 观存 在 。本 研 究 以上 海 为例探 索 了 中 国城 市
较起 来 。 个性 、 在 社会化 和人 格控 制方 面还是 没有显 著 的差 异 。 在 行 为 和 人 际关 系方 面 ,也 有 一些 研 究 者 通 过 现 场 观察 和调 查 的方 式 进 行 了 研 究 .
Z e ga dC lm o检测 了学 前儿 童 的社会 行为 和游 戏 活动 , 现独 生 子女 与非 独 生子 女 间 h n n o b o 发
居 民对独 生子 女群 体 的普遍 印象 , 实 了该 群体 的社 会 印 象 以 负面刻板 印 象为主 。 证 研 究 通 过 形容 词 自由联 想法 和社 区调 查 获取 了与 独 生子 女 群 体 相 关 的 1 2个 高频 形 容 词 , 中积极 形 容词 3个和 消极 形容 词 9个 。 18 拥有 9 1 其 在 0 8份 — 8岁子女 的父母 问卷
国 内的研 究也得 出类 似 的结果 , 笑天 曾对 18-2 0 问发 表 的 35篇针 对 国 内独 生 风 90 0 1 0 子 女研 究 文献 进行 回顾 , 发现 大部 分研 究并 不 能对 独生 子 女个 性 、 人格 、 群 性及 家庭 教 养 合 方式 方 面的差 异提供 充足 的证据 。 比如 19 96年 , 云 晓与 卜 的“ 国城 市独 生子女人 格 发 孙 卫 中
展研 究 ” 调查 采 用人格 需要 量表 、 自我接 纳量 表 、 习需要 量表 、 学 道德 自我 评价 量表 和兴 趣爱
好量 表等工 具对 1 市 的独 生子 女 中小 学生及 其家 长开 展研究 。 究者在 测试 的基础 上 总 2城 研 结说 , 独生 子女人 格发 展存在 五大 优势 与 四大缺 陷 。 五大优 势包 括充 满 自信 、 于助人 、 乐 渴望 友谊 、 积极寻求发展、 兴趣广泛 。四大缺陷包括学习兴趣较缺乏、 勤劳勤俭差、 在伙伴交往中 攻 击性 较强 、 成就 动力较 弱 。但值得 注 意的是 , 这些 结论 并非 建立 在 独生子 女 与非 独生 子女 群 体 的 比较 或差异性 检验 的基 础上 ,相反 仅仅 是研 究者 对独 生子 女在 5 量表 工具 得 分基 种 础 上所做 的百 分 比高低 “ 断 ” 判 。而华 东 师范大 学课 题组 于 19 年 所做 的研 究显 示 , 99 独生 子 女 与非独 生子 女在思 想 、 职 、 求 学习 、 活 、 生 经济 、 活 、 友 、 性等 8 面 30个 项 目中 , 生 交 个 方 0 有 显 著差异 的 只 占 1.3 共 5 。因此 , 83%, 5项 研究 者认 为两大 群体 的差异 相 当有 限 。此外 , 该研
并无 差异 。K t a n C h n a dL cw o i m n , o e , n ok od等人 的研 究也 发 现 , z 小学 阶段 的独 生 子女 和 非独
生子 女 同学相 比 , 在亲 密友谊 的数量 和质 量上都 没有差 异 。 而更 具体 的一些研 究 涉及独 生子
女 与不 同排行 子女 的 比较 , 结论 与上 述元 分析结 论类似 。
关键 词 : 生子 女神 话 独 独 生子 女刻 板 印 象 K B法 — 中图分 类 号 : 9 35 文献标 识 码 : C 1. A
独 生子 女研 究诞 生 以来 ,独 生 子女 神话 ” “ 就是 研究 者 们 一直 关 注 的现象 . 这一 词汇 由美 国学者 托 尼 ・ 尔 博 提 出 , 范 专指 社 会 上普 遍 存 在 的对 独 生 子女 群 体 的刻 板 印 象 , 即对 独 生 子 女群 体 的消极 负 面 印象 。 一个 多世 纪 以来 , 孤僻 、 自私 、 爱 、 溺 自恋 、 小等 都一 度 成为独 生 子 胆
中 ,分值 最 高的 5个与 独 生子 女 群体 相 关 的形 容词 分 别 为 “ 赖 ” “ 依 、 任性 ” “ 惯 ” 、娇 、
“ 自我 中心 ” “ 和 爱发 脾 气” 均 为 消极 意 义 。数据 表 明 , 与独 生子 女 有直接 接 触 的城 , 在 市居 民 中 . 生子女 群 体 的社 会 印 象 以 负面刻板 印 象 为主 。 独
・
1 ・ 3
孩 子相 比并无 差异 。 由于公众 中普遍 存在 的独 生子 女刻 板 印象 主要基 于他 们人 格特 质方 面
的缺点 ,97年 ,范 尔博 再次 重点 对人 格领 域 的研究 进行 了质性 分析 ,这 次 的研 究数 量 是 18 18 9 6年质 性分 析 中有关人 格 研究数 量 的一倍 。结果显 示 , 独生 子 女 和有兄 弟 姐妹 的同辈 比
女的代名词 , 国内外媒体也曾先后用“ 小皇帝 ” “ 、小太 阳” 等富有意象性的词语和形象来指代 这一群体 。长期 以来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着力点都在于独生子女群体本身的特点 , 并没有触 及这一“ 神话” 的内涵 、 原因及其影响 。近年来 , 随着独生子女 比例在总人 口中的份额不断增 加 , 来 越 多 的国 内外学 者都 开始 对 这一 群体 的总体 印象 发 生 了浓厚 的兴 趣 。 越
子女 神话 ” 词来 称 呼这 种偏 见 。 一 18 9 6年 , 范尔 博 等人 曾对 15个 涉及 适 应 、 性 、 会 化 、 就 和 智力 方 面 的独 生 子 女 1 个 社 成 研 究 进行 了综 述 。 分析 的结 果 显示 同 , 元 独生 子女 在 总体 适应 和社 会 能力 上 与有兄 弟姐 妹 的
独 生子 女神 话 : 争议 和原 因 范 尔博是 最 早 注意 到独 生子 女 印象 的人 ,她认 为社 会上 普遍 存 在对 独 生 子女 群体 的负
一
、
面认 知 , 这种 认 知 与 独 生子 女 的真 实发 展 并 不相 符 , 而 只能 算 做 一种 偏 见 , 因此 , 用 “ 生 她 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