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瓦格纳的音乐会》给当代女性的启示
乡村与城市——薇拉·凯瑟《瓦格纳音乐会》的结构探析
摘
要 : 瓦格 纳音 乐会 》 《 是薇拉 ・凯瑟的早期作 品之 一 , 映 了理 想与现 实之 间的 矛盾 。本 文运 用文本 细读 的方 反
法, 对小说 的行 文结构进行 了剖析 , 揭示 出小说作者 通过描 述现 实、 回忆过去联 结 小说 中的 乡村与城 市、 想与现 理 实, 而使故 事浑然一体。 从 关键词 : 薇拉 ・ 瑟; 瓦格纳音 乐会》;乡村与城 市;结构 凯 《
第2 0卷
第 5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0 _ NO. l20 5 M 201 0
21 0 0年 5月
J OUR NAL OF CHANG CHUN UN VER I Y I ST
乡 村 与 城 市
薇拉 ・ 瑟《 凯 瓦格 纳 音乐 会 》 的结 构探 析
宋 晓 茹
( 吉林 建筑工程学院 2 ) o s ,9 5 等作 品 … 。薇拉 ・ 瑟 1 1 凯 9 2年后 的作 品多 以 自幼所 熟悉 的西 部 边 疆 生 活 为题 材 , 富有 地 方 特 色 。14 9 4年 , 作 为 美 国文 学 艺 术 院 院 士 , 她 获
的现 实之 间 。乡村 与 城 市 就这 样 被 联 结起 来 , 事 故
顿—— 艺 术性地 联 结起来 。读 者会 发现叙 述者 克拉 克 的意识 活动 贯 串故 事 的 始终 , 时不 时 地 在过 去 并 与现 实之 间跳跃 , 往返 于 乡村 生 活 的 回忆 与 波 士顿
陆续发 表 了《 , 荒 者 ! ( ines 1 1 ) 《 啊 拓 》 O Poer1 9 3 、 我 的安东 尼亚 》 MyA tna11 ) 《 途 的女人 》 A ( noi,9 8 、迷 ( Ls Ld ,93) 《 授 的 住 宅 》( h resr S ot ay 12 、 教 T ePo so’ f
瓦格纳塑造了德意志精神他为德意志矗立了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
瓦格纳塑造了德意志精神他为德意志矗立了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瓦格纳意志.mp37:12来自叶小纲Carlos Kleiber 指挥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推荐这个录音青年时代听过瓦格纳的《席格弗里德牧歌》,宏大的铜管交织为作曲家精神世界抹上一层金碧辉煌的神秘色彩,让人昂首仰视,可望不可极。
那时我常在黎明前凝立于上海黄浦江滨,想自己何时也能像瓦格纳那样造化出这样一片难忘的天籁之声。
浦江日出澄色满天,太阳在滔滔江水中融为金黄一片,在意念铿锵铙钹声中,眩色黎明在雾气弥茫中形成青年时代的梦。
Solti 《指环》历史性录音,目前最精致的消噪版《齐格弗里德牧歌》使我彻底下了学作曲的决心,那年我整二十岁。
后来我再遇到这张CD时微微颤栗:冥冥中我一直在等待与它再次相遇,激动得几乎打不开包装纸……《齐格弗里德牧歌》是瓦格纳写给妻子珂西玛的生日礼物,音乐中出现了作曲家少有的慈祥、感恩甚至悲天悯人式情怀。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一如既往绵绵不断、坚决而义无反顾的乐思。
瓦格纳音乐体现出的强人意志,是音乐史上最值得书写的精彩一笔,如同古希腊戏剧和文艺复兴后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
只要对《齐格弗里德牧歌》中的复调交织稍有感觉,他宏大的内心世界仿佛就向世人微微打开一丝可窥之门,其思辩力量在不停顿的乐意中飞升翱翔到哲学意义的新层面。
《齐格弗里德牧歌》是智者式爱情信物,但更阐明作曲家才是威风凛凛的艺术统治者。
这个黑胶唱片选集一度很抢手中国交响乐舞台以前常演《(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该曲有英雄般的主题及华丽的配器,高潮时三个主题叠在一起再现,让人感到这家伙忒厉害、打遍天下无敌手。
现在中国演瓦格纳多了,中央歌剧院演《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全剧,国家大剧院演瓦格纳剧,张艺指挥过《齐格弗里德牧歌》和无词版《指环》,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全套《指环》和《帕西法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通宵音乐会版《指环》,马泽尔在北京指无词版《指环》......张艺指挥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音乐是令人心醉神迷的“毒药”,听他的音乐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否则容纳不下折服后的雄心。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摘要】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是他独创的艺术理念,将音乐、戏剧、舞台、视觉等元素融为一体,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完美展现。
本文将探讨瓦格纳如何实践整体艺术,以及他如何统一音乐与戏剧,展示综合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剧本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和视觉与声音的统一性也将被探讨。
结论部分将讨论整体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以及瓦格纳的理念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对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音乐和戏剧的贡献,以及他对艺术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瓦格纳、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音乐、戏剧、综合艺术、剧本、视觉、声音、影响、当代意义。
1. 引言1.1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理解瓦格纳认为,“整体艺术”是一种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联合起来表现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他强调音乐和戏剧的统一性,认为音乐应该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则是音乐的身体。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瓦格纳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边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让观众在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交织中感受到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力。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理念来源于他对古希腊戏剧的研究和对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影响。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出一种综合的、普遍的艺术体验,而不是单一的、分离的艺术形式。
通过整合各种艺术元素,他试图实现音乐、戏剧、视觉艺术等不同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统一的、综合的艺术表现方式。
整体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理念,更是一种对艺术创作和表现方式的全新探索和实践。
1.2 整体艺术概念的起源整体艺术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创作实践和思想探索。
瓦格纳认为,艺术应当是一种统一而完整的表现形式,融合了音乐、戏剧、舞台设计等多种艺术元素,以达到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他的整体艺术概念主张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追求剧本和音乐的有机统一,同时注重视觉和听觉元素的统一性,使观众在观赏作品时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薇拉凯瑟: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
创作特色
• 凯瑟曾指出:一切艺术的提高过程全在于单纯化的 过程,砍掉一切俗套和细枝末节而又不影响整个作 品的精神。 • 她强调只要给出暗示,而不进行阐述说明。 • 她不大强调作品情节的离奇,而是靠一种抒情的力 量把整个故事串起来。
• 她的语言清新淡雅,流畅自然,犹如大草原上淙淙
的溪流,汩汩流过读者心田。
我度过的那些美妙的时光。那时我们俩常常一道在稻草铺顶的牛棚中挤奶,有时候,因为我比平常更累,
或是她丈夫对我说话态度凶狠,她就会向我讲述她年轻时在巴黎看的《胡格诺教徒》的精彩演出。 • 下午两点,交响乐团将演出瓦格纳的作品,我准备陪婶婶去听听。不过,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开始怀疑 她能否欣赏这音乐会。我建议吃午饭前去看看者乐院及波士顿公园。但是,婶婶似乎十分惊恐,根本不敢 出去冒险。她心不在焉地向我询问城市的种种变化,但主要使她关切的却是她忘记了吩咐家里人用半脱脂 牛奶喂一头体弱的小牛。“你知道,克拉克,是老玛吉下的小牛。”她解释说,显然已经忘了我离家有多 久了。此外,她还一时疏忽没告诉女儿赶紧吃掉地窖里新开封的一桶鲐鱼,弄不好这些鱼会臭掉,这也使 她忧心忡忡。
•
1944年,她作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获该院最高金奖。她的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珍珠”。凯瑟终 于成为美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她也获得很多荣誉:普利策奖、美 国妇女奖以及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学位。
•
1947年凯瑟在纽约病逝,享年74岁。
作 品
• 《哦,拓荒者!》与《我的安东妮亚》两部小说描写第一代东欧和北欧的移民与大自然搏斗的 艰苦生活,以及他们处理新旧文化冲突中人与入之间的关系的情形。《迷途的女人》写一个 开发西部的实业家的妻子被投机商引诱而走向堕落。《教授的住宅》写一个历史教授看不惯 崇拜金钱的家人,与一出身清寒的青年学者托姆.奥特兰结成忘年之交。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1. 引言1.1 引言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他提出了“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整体艺术指的是将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创作出统一的艺术作品。
瓦格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并达到感情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整体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将各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映衬、相互呼应,共同为艺术作品提供支撑和辅助。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为后来的音乐剧和歌剧创作指明了道路。
整体艺术的理念持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创作者,激发着他们创作出更加具有综合性和统一性的作品。
整体艺术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为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合成艺术”的理念上。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以达到全面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效果。
对于瓦格纳而言,整体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要求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在瓦格纳看来,整体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将不同艺术形式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求创作者以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来审视作品,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艺术表达。
这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让作品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完整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体验。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可以说是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艺术表达。
这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局面,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特点1. 统一性:瓦格纳认为整体艺术是各种艺术形式和要素的完美结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都应该为同一个目的而服务,呈现出统一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浪漫主义时期是德国歌剧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
本文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进行文献综述,主要涵盖作曲家、作品、演唱家等方面的研究。
作曲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中,最重要的作曲家无疑是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他以其宏大的音乐构思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瓦格纳的代表作品包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歌剧魅影》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研究者们对瓦格纳的音乐风格、剧作理念以及与德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了瓦格纳外,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他的作品《魔弦》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
研究者们对韦伯的技法、音乐语言以及其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作品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有许多经典作品,除了瓦格纳和韦伯的作品之外,还包括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梦》、赫尔曼·冯·约翰伊(Hermann von Gilm)的《割麦场》以及阿尔伯特·吕特格(Albert Lortzing)的《学徒礼》等。
研究者们对这些作品的音乐形式、剧情构思以及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演唱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中,有一些著名的演唱家对该时期的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威廉·弗里德里希(Wilhelm Friedrich)和路德维希·德凡宁(Ludwig Devrient)。
研究者们对这些演唱家的演唱风格、音乐技巧以及表演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还会综述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浪漫主义时期德语歌剧中的音乐形式与剧情关系、作曲家对音乐与文学的关注等等。
研究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总结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是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研究者们对该时期的作曲家、作品以及演唱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瓦格纳事件读解
瓦格纳事件读解摘要:1.瓦格纳事件简介2.瓦格纳事件的历史背景3.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及影响4.瓦格纳事件的启示正文:【瓦格纳事件简介】瓦格纳事件是指19 世纪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与德国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之间的一段历史纷争。
瓦格纳是德国音乐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路德维希二世则是德国巴伐利亚王国的国王,他与瓦格纳的交往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被称为瓦格纳事件。
【瓦格纳事件的历史背景】19 世纪是德国统一的关键时期,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希望通过文化、艺术和教育来推动国家的统一。
在这个背景下,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瓦格纳本人也有意通过音乐来表达德国民族的精神,他的一些作品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具有强烈的德国民族主义色彩。
路德维希二世在年轻时就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对瓦格纳的音乐才华非常敬佩。
成为国王后,他开始大力支持瓦格纳的音乐事业,资助他创作和演出。
这种支持使得瓦格纳在德国音乐界的地位迅速上升。
【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瓦格纳事件的起因是瓦格纳与路德维希二世在艺术和政治上的分歧。
瓦格纳希望他的音乐作品能够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而路德维希二世则认为瓦格纳的音乐过于激进,可能对国家统一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瓦格纳在巴伐利亚王国的政治影响力逐渐扩大,引起了国王的不满。
1864 年,路德维希二世废除了对瓦格纳的资助,并禁止他在巴伐利亚王国演出。
这一决定引起了德国国内的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这是对艺术自由的压制。
瓦格纳事件成为了当时德国政治、文化界的焦点话题。
瓦格纳事件对瓦格纳本人和德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瓦格纳事件也使得德国音乐家和政治家意识到,艺术和政治之间的界限是必须要坚守的。
【瓦格纳事件的启示】瓦格纳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政治与艺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政治家可以欣赏艺术、支持艺术,但不能将政治意志强加于艺术。
浅论瓦格纳的歌剧
身 并 把作 曲家 的意 图 和 感情 以 及 由于 表 演 与戏 剧 所 加 管 弦 乐 队 自诩 是 掌握 了所 有表 现 力 的垄 断 形 式
在 音 乐理 论 方 面 瓦格 纳 做 出 了 更加 大 胆 的革 命 性 的创 新 由《特 里 斯坦 与 伊 索 尔德 》 一 幕前 奏 曲 的第 二 小 节 中 第 个 四 音 和弦 所 展 开 的音 乐 完 全打 破 了 调性 的 束 缚 。音 乐 在他 所 创的 半音 体 系 c 0 t s 下 向着 最广 大 的空 ch m) 间发 展 就像 是 离 开 线 的风 筝 在天 上 自 由翱 翔 。这 种 技 法
关键 词:克拉扛
舒曼
勃扛姆斯
克拉 拉
舒 曼 f I s h m a n C a c u n
了她 以 后从 事 演 奏 生涯 的 严 酷人 生 历 程 。 与她 晚 期 笼 罩 着光 环 的 清教 徒 生 活 方 式形 威 了鲜 明 的对 比 1 2年随 83 父亲 首 次 旅行 演 出 李斯 特 等 人 对其
养成 一 个 太 艺术 家 自从 克拉 拉 5 起 , 父亲 堆克 就 让她 在 音 乐 方 自爱 着专 业 的训 练 9岁 时上 台 演 出 ,受 到 评 论 家和 观 众的 热 烈 掌声 克扛 拉 舒 曼在 莱比锡 音 乐 厅 的独 奏 演 出共 达 到 74次 。在 克 拉
儿 当成 自 己 的掌 上 明珠 。 克 拉 拉从 小 就 得 到 了很 好 的 教 育 方面 不 论 是 在音 乐
演 奏 赞叹 不 已 。到 16 时 克拉 拉 已经 岁
誉 满 全 欧 洲 得 到 了 歌 德 门 德 尔 松
克 拉拉 将 伟 大 的钢 琴 演奏 家 贤 惠 的 妻 子和 慈 祥 的母 亲 等优 秀 品 质 集 于 身 而 且 达 到 了空 前 绝后 的 平 衡
心存敬畏的精神救赎——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观后
心存敬畏的精神救赎——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观后作者:于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于平明年是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00周年。
关于这位德国作曲家和他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西方音乐史有着丰富的阐释和崇高的评价。
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场刊上,乐评人刘雪枫告诉我们:瓦格纳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德国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犹如威尔第之于意大利歌剧那样。
刘雪枫还告诉我们:瓦格纳一方面通过创作中的和声语汇把“瓦解古典主义调性”的倾向推向极限,一方面又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完成了“对救赎者的救赎”。
说实话,我对瓦格纳歌剧的兴趣,不在于那种专业眼光中的“瓦解古典主义调性”;我所由衷期待的,是“对救赎者的救赎”这种蕴含深邃哲理的人生取向。
作为今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大戏,我不知道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登临是否也基于上述考虑,但我的确从中读出了“对救赎者的救赎”这种人生意味,并认为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永不过时的话题。
很显然,音乐史家们十分看重这部歌剧“能把一个原始乐曲的原始主题发展为全剧的主题”,看重它“将音乐的戏剧变成了一种建立于一个或几个主题之上的交响曲。
”当然,理解这一点对于把握《漂泊的荷兰人》乃至于把握歌剧艺术是重要的。
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对着1 2部投影器营造出的惊涛骇浪,静穆地聆听着那个长达12分钟的“序曲”。
这个1 2分钟的“序曲”是歌剧叙事的高度概括。
大部分观众可能和我一样,可以被乐曲营造的氛围、交织的动机、递进的叙事所感染、冲撞乃至激越,但并不清楚由法国号和大管奏出的是男首席荷兰人的动机,也不清楚女首席珊塔的动机是由那支英国管吹奏出来的乐句。
当然,你能听出前一动机弥漫着阴郁的刚毅,也能感受到后一动机遮掩不住果决的温婉。
待到看完全剧你才会想起:哪里是风暴的怒吼,哪里是海浪的咆哮,哪里是港湾的宁静,哪里是世俗的喧闹,哪里是珊塔的救赎,哪里又是荷兰人的敬畏……从场刊上知道,这个“序曲”是瓦格纳在写完全剧后才创作的,因而成就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交响诗”。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精神内涵
处才能找到幸福 。”【】 1从信笺中,我们可 以看 出 瓦格 纳 对 玛 蒂 尔 德 深 深 地 迷 恋 ,认 为 在 她 身 上 才 能 找 到 幸福 。 但 是 ,他 执 着 地 追 求 了 这 种
高 尚的 爱 情 吗 ? 从 几 个 月 后 的 信 件 中我 们 会 明 白他 的 决 定和 取 舍 。
论瓦格纳 《 淼东克歌曲》的精袖内涵 魏
4 50 湖 北 理工 学 院艺 术 学 院 邹 红云 30 3
摘 要 本论文以 1 世纪德 国作曲家瓦格纳 9 的 魏森 东克歌 曲 为出发点 ,仅从精神 内涵
这 一 角度 对 此 进 行全 面 而深 入 地 剖析 。从 一 定
在 它 的 碧 波 之 中 的 时 候 , 一 切 都 具 有 无 比 的 真 实 ,我 也 对 自己 充 满 信 心 !于 是 再 没 有 主 体 和 客 体 的 分 界 ,一 切 都 合 而 为 一 、 统 一 起 来 了。 这 是 深 邃 的 、 不 可 测 量 的 和 谐 !啊 ,宁 静 产 生
边 的 骗 子 。 他 主 要 的 思 想 就 是 对 生 活 渴 望 的 拒 绝 ,这 是 十 分 可 怕 的 , 但 这 正 说 明 了 他 还 有
一 一
谁 要 是 想 从 外 部 去 获 得 世 界 和 宁 静 ,谁 就 是 傻 瓜 。 只 有 盲 人 才 看 不 见 你 的 眼 睛 ,在 它 之 中 找 不 到 自己 的 灵 魂 !只 有 在 内 心 ,只 有 在 灵 魂 深
了 ,宁 静 之 中蕴 藏 着 最 高 的 、完 美 的生 活 !呵 ,
路 上找 到 了叔 本 华 的思 想 王 国 。 15 8 4年 秋 , 瓦 格 纳 在 写 给 李 斯 特 的 一 封 信 中 说 : “ 不 久 , 我 将 和 另 一 个 人 合 作 , 他
瓦格纳事件读解
瓦格纳事件读解(最新版)目录1.瓦格纳事件背景介绍2.瓦格纳事件的过程3.瓦格纳事件的结果和影响4.对瓦格纳事件的评价和反思正文【瓦格纳事件背景介绍】瓦格纳事件是指 19 世纪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与犹太人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和争议。
理查德·瓦格纳是 19 世纪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瓦格纳的作品和观点中存在着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这引发了犹太人对他的抵制和抗议。
【瓦格纳事件的过程】瓦格纳事件始于 1859 年,当时瓦格纳发表了一篇名为《音乐与犹太人》的文章,文中指责犹太人利用音乐来谋取经济利益,并声称德国音乐应该摆脱犹太人的影响。
这篇文章引发了犹太人的强烈抗议,他们开始抵制瓦格纳的作品和观点。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瓦格纳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1881 年,瓦格纳的作品《帕西法尔》在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演出,该作品被认为是反犹主义的代表作。
犹太人组织了一系列抗议活动,抵制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瓦格纳事件的结果和影响】瓦格纳事件对德国音乐界和犹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在德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喜爱,他的音乐风格成为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
另一方面,瓦格纳事件导致了犹太人对德国音乐界的不信任和疏远,许多犹太音乐家选择离开德国,前往其他国家发展。
【对瓦格纳事件的评价和反思】对于瓦格纳事件,后人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有人认为,瓦格纳的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反犹主义观点只是个人偏见,不应该影响对他音乐作品的评价。
然而,也有人认为,瓦格纳的反犹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他的音乐作品和观点对犹太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影响,应该对他进行批判和反思。
总的来说,瓦格纳事件反映了 19 世纪德国社会中存在的反犹主义情绪,这一事件对德国音乐界和犹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与生活 人与世界——读薇拉·凯瑟《一场瓦格纳作品的音乐会》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薇拉 ・ 凯瑟 的短篇小说 《 一场瓦格 纳作 品的音乐会 》 中的双层故事, 由此发现凯瑟小说 中一个很重要
的主 题— — 人 与世 界 的 隔膜 。
关键词
薇拉 ・ 凯瑟
《 一场 瓦格纳作品的音乐会 》 双层故事
故事以 “ 一个年轻侄 子的视角叙述 了婶 婶乔治 安娜 的一 我” 生。乔治安娜原是波士顿音乐学 校的一 名教员 , 为了狂热的爱情 , 与从乡下来 的情人私奔到 内布拉斯加州的边疆地 区 , 从此 , 的生 她 活彻底改变 了, 每天 只是辛苦地干活 。 三十年来 , 从没 有去过离 家 五十哩以外的地方 。在此期间, 她所接触到的唯一音乐是礼拜 仪式 上唱的福音圣歌 ,她所见到的唯一歌手是流浪到农场上 的一个 漂 泊不定 的骑马牛仔 。当她回到几十年前离开 的波士顿 , 她念念不忘 的仍是关照家里人——要 用撇掉了一半 乳皮的牛奶喂那头疲弱 的 小牛。而就在 “ 把她带到音乐厅欣 赏瓦格 纳的音 乐时 , 我” 乔治安 娜的心被唤醒 了,现实与艺术的强 烈反差使她突然意识到她现在 的处境 , 最后喊出了:我不想走 , “ 克莱尔 。 我不想走。 l 很明显 ,凯瑟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又写了她在她其他的短篇小说 中反映的主题 “ 艺术与生活” 其他的如 《 , 保罗的一生 ) 《 、 摇钱树 》 、
一 一
便是 “ ” 我 在大城市中生活了十几年 , 可以经 常有机 会置身于伟大 艺术的熏陶中, “ 依然是不完整的 “ 在文中这样 回忆道 : 但 我” 我” “ 当我患发热病躺在她屋里时 , 她夜晚总是 坐在我 的小床 旁一 凉 爽 的夜风吹进钉在窗上的褪 色的蚊帐 , 我睡在床上 , 注视 着玉米地 上空 , 一颗火红的亮星星——她唱起 了 ‘ , 啊 我们 回家去吧 , 回到我 们 山里吧 !” 婶婶的歌声其实不正是一直在 “ 心里 的那个声 ’ 我” 音吗?所 以在 “ 邀请 乔治亚娜去昕音乐会时 又感 到后悔 , 为 我” 认 自己不应该去 唤醒她 “ 我心里开始想 : 最好是别去弄醒她 , 就把她 送 回红柳县去 , 我懊悔建议去听这个音乐会 了。” 其实早在音乐会 把婶婶唤醒之前 。 婶婶的到来把 “ 先唤醒 了。 我” 作品中的另一个 故事——乔治亚娜婶婶一生 的故事 积聚了读 者所有的期待。从 年轻的时候与 自己爱的人私奔到 内布拉 斯加边 远地 区开始 自己的生活 , 放弃 了艺术 , 扎根 在土 地中 , 自己的双 用 手劳动换来 和平宁静的生 活。 “ 这个世界是古人的单词的世界 : 东 面, 一块玉米地 伸长到朝 阳初升 的天边 ; 西面 , 畜栏 连到 了夕 阳西 沉 的地平线 , 在这之问, 是用 比战争还要昂贵 的代价换来 的和平 宁 静的征服土地。 怛 是 当她回到原来居住的城 市, 回到以前那么熟 悉的音乐世界中 , 她的心被唤醒了。“ 这样说来 , 那颗能够如此长期 地忍受剧烈痛苦 的心始终没有真正死去 ,它只是 由肉眼看去 已经 枯 萎罢了。” 最后 “ 的眼泪一涌而出 , 似的抽搐说 : 我不想 她 恳求 ‘ 走, 克菜尔 , 我不想走 。~ 艺术可以让她忘记艰辛的生活 , 烦琐辛 苦的劳动。音乐再次使她 回到 了从前 , 回到从前所追求 的生活 中。 无 疑, 这种唤醒是悲剧性的 , 只能增加一个人更多的痛苦。 由此 , 我们看到 《 一场瓦格纳音 乐会 》 由两个人一生 的故事 是 交织而成的。叙述者 “ 在写婶婶乔治亚娜 的故事时其实也是在 我” 写我 自己的故事。 “ 很 忠实得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写了婶婶 的故 我” 事, 使得这个故事有 了自足性 , 同时又是可信的。通过前面的分析 , 我们看到两个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是不 尽相同的 ,由此故事之间的 张力也显现出来 了。 从内布拉斯 加边远地 区到波 士顿生 活 ,可以经常欣赏到崇高 音乐的 “ 显然是不完整 的, 我” 渴望回到故 乡。另一方面 , 从大城市 到 内布加斯加追求 自己爱情 与梦想 的乔 治亚娜 的精神世界也是不 完整的。她渴望重 回音乐 , 回艺术的怀抱 。 重 凯瑟在 “ 艺术与生活”这个主题 中看得更深远的地方也正是这 里——人与外界世界总是不能 调 ,人 的追求 总是 被残 酷的现实 所阻挠 , 在凯瑟其他短篇小说也有类似的表现 。在 《 街坊罗西基 》 中, 罗西基深深扎根在西部 的土地 中, 的一生是 值得 赞美 的。无 他 论 是在为人, 还是处事上 , 作者 以一个冷静的视角写 出了人 与世界 不能协调 , 人与时代不可跨越的鸿沟 。最后只能以罗西基的死为结 局。在《 了啊 , 来 阿芙罗狄特 》 赫杰为 了艺术 , 活决不妥协 , 中, 与生 他 抱定了孤独一生 , 只与艺 术为伴 的信 念 , 致使放 弃了所爱 的人 , 当他回来想再次寻回他的生活时 , 生活只是残酷地离他而去。 “ 他 正在 回到她身边去 , 因为她比艺术 还要持 久 , 因为她是他进人生活 中来 的最抗拒不 了的人物 。” 这就是凯瑟在她的小说 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人崇高的 追求 即便到 了 最后 与外界 世界仍是不能 协调 ,这仿佛就好似西绪 福斯永远也逃不开的命 运 , 凯瑟 的独特 之处在于她用她独有的地 方色彩且带有古典色彩的笔调写出 了一个独具现代意义的主题 。 参考文献
瓦格纳作品音乐会读后感
瓦格纳作品音乐会读后感
哎呀,前几天去听了一场瓦格纳作品的音乐会,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一进音乐厅,那种庄重又神秘的氛围就把我给包围啦。
灯光暗下来,音乐一响,我整个人都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
那些音符,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我耳边蹦跶跳跃。
有的欢快得像在跳舞,有的深沉得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瓦格纳可真是个神奇的家伙,他怎么就能创作出这么厉害的曲子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宏大的场面。
好多乐器一起发声,那气势,仿佛要把整个音乐厅都给撑破。
每一个旋律的起伏,都好像是一座山峰和一条峡谷,让我的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
还有那些歌唱家们,他们的声音简直就是天籁。
高音的时候,像一只直冲云霄的鸟儿,清脆又响亮;低音的时候,又像大地的深沉呼吸,稳稳地托住了整个音乐。
我旁边的一位大叔,听得那叫一个陶醉,闭着眼睛,身体还跟着节奏轻轻晃动。
我想,他一定是在音乐里找到了什么宝贝。
说真的,这场音乐会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音乐就是听听旋律,打发时间。
但这次,我感受到了音乐背后的力量,那种能触动心灵,让人又哭又笑的力量。
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使劲鼓掌,我手都拍红啦。
走出音乐厅,我感觉自己像做了一场美梦,可又那么真实。
我决定啦,以后要多听听这样的音乐会,让自己的耳朵多享受享受这种盛宴。
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能走进音乐厅,感受一下这种奇妙的魅力。
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音乐给“俘虏”了呢!。
瓦格纳的歌剧
瓦格纳的歌剧
“瓦格纳的歌剧”是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瓦格纳创作的一系列歌剧,影响了西方音乐历史至今。
瓦格纳的歌剧以其出色的谱曲和复杂的戏剧性而闻名,激发了许多现代作曲家的创作灵感。
瓦格纳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原本是一名牧师,但他从小即对音乐充满热情,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
在接受歌剧训练期间,他体会到了西方古典音乐及其文学形式的魅力,从而开始了他的歌剧创作之旅。
他的第一部歌剧《泽塔罗》发行于1810年,至此他的歌剧艺术盛极一时。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涵盖了歌剧、芭蕾舞剧、歌剧等艺术形式,包括《图兰朵》、《莎乐美》、《费加罗的婚礼》、《魔笛》、《莎士比亚的一夜》等。
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抒情性和喜剧性,令人叹为观止。
瓦格纳创造性地结合了欧洲最新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创造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瓦格纳式”音乐,反映了19世纪西方民众的情感和思想。
瓦格纳的歌剧不仅在西方受到热烈欢迎,而且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
音乐家们根据瓦格纳的作品,使用不同的乐器,创造出多种新的音乐形式,令其音乐得以流传至今。
瓦格纳的歌剧曾为当今西方音乐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许多21世纪的歌曲和歌剧都有歌剧中的色彩,例如波兰作曲家艾米鲁索夫斯基的歌剧《贝肯》,以及日本作曲家五味纪子的歌剧《卡门》等。
瓦格纳的歌剧将永远镌刻在西方音乐史上,他给西方音乐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可磨灭。
瓦格纳的音乐将永远激励下一代作曲家追寻精神
至高,以及挖掘出更多精彩作品。
a wagner matinee译文
a wagner matinee译文
《瓦格纳音乐会》是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乔治·卡夫曼的舅舅乔治亚夫人突然来到波士顿,以及她对乔治的音乐会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波士顿,乔治·卡夫曼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已经离开了他的家乡内布拉斯加州,追寻着他的事业梦想。
他已经多年没有见过他的舅舅乔治亚夫人了,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她突然造访的消息。
乔治亚夫人是一个年近六旬的妇女,曾经是乔治的音乐老师,以及他的初恋。
虽然当初他们没有在一起,但乔治一直对她心存敬意。
乔治亚夫人离开内布拉斯加州并搬到波士顿是为了陪伴她的丈夫,而她的音乐事业也因此被抛在了身后。
乔治亚夫人在波士顿的时间很短暂,但她却重新点燃了乔治对音乐的热情。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乔治带她参加了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乔治却发现,经过多年的离开,他已经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有所减退。
然而,在音乐会上,当瓦格纳的音乐响起时,乔治亚夫人却完全投入其中。
她闭上眼睛,微微颤抖着,仿佛她重新回到了过去。
这一幕让乔治深深感动,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
乔治开始意识到,在追求财富和成功的过程中,他已经失去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
他意识到,即使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的内心却感到空虚和失落。
乔治决定重新回到内布拉斯加州,重新追求他对音乐的热爱。
《瓦格纳音乐会》通过描述乔治卡夫曼的经历,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追求梦想和真正的快乐比追求物质财富更重要。
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人们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可能忽略的重要价值观,激励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
失声的女性——《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的女权主义解读
失声的女性——《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的女权主义解读作者:廖娜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薇拉·凯瑟在短篇小说《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里通过对女主人公——乔治亚娜沉默的一生的描写,揭示出当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普遍的失声状况。
话语既是个人与社会交际的中介,又是个人权力的体现。
失声的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失声现象的分析,探索女性在社会中遭遇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以期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薇拉·凯瑟话语权失声女权主义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 1947)是20 世纪美国著名女性作家,成长于美国西部,其时美国正转型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而20 世纪初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大潮也给当代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转变,凯瑟在社会大背景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国内外评论家从不同方面研究《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探讨主题,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小说的叙事技巧等。
当然也不乏女权主义的批评,探讨当代女性该何去何从等。
福柯说过:“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话语是权力,是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
”因此,我们不妨以话语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
一、在家庭中丧失地位在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一场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女主人公乔治亚娜在家庭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话语权。
首先,作为一名女儿,她在父母的面前是失语的。
当她爱上来自乡村的穷小子时,家人们作为最亲密的人,给乔治亚娜的不是理解和支持,而是反对和责骂。
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私有财产,一直处在家长的“监护”之下,女性的婚姻通常是由家长决定的。
乔治亚娜在家长的“监护”下,没有发言权,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
最终,“为了逃避家人的责骂和朋友的非难,她随他一道去了内布拉斯加边疆地区”。
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
澎湃的意志和灵魂——从《漂泊的荷兰人》读瓦格纳歌剧中的哲学思想杨雨田2012-5-20【摘要】瓦格纳是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对歌剧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进行了许多改革。
其中他对歌剧内涵的改革——为歌剧注入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不可小觑、意义深远的。
本文将简要分析瓦格纳歌剧中所体现出的四方面哲学思想——人生总是盛满痛苦的经历、对爱情的信仰中包含悲剧哲学色彩、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于意志的升华、救赎的主题。
后半部分将分析瓦格纳这种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德意志的传统承袭、瓦格纳自身的人生经历、受到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影响。
【关键词】漂泊的荷兰人悲剧的哲学观爱情信仰生死精神意志救赎叔本华绪言瓦格纳堪称是德奥歌剧发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
通过他,德奥歌剧发展为不同于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的独具魅力的派别。
瓦格纳还对歌剧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他在歌剧中阐述了人类的许多严肃而深刻的主题,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贯穿歌剧的“主导动机”的手法等等。
但在我看来,这些改革中,最难得的的莫过于他通过歌剧表现的精神意志和哲学思想。
瓦格纳对当时歌剧的庸俗和贫乏,曾经这样以愤怒和讽刺的语调揭露:“它真实的本质就是营业,它的目的就是赚钱,它的美学的托词就是无聊的娱乐……我们的艺术从大规模的金钱投机中吸取着它的生命液……”。
他认为,“现代的剧院艺术作为极度扩张着的戏剧艺术,它在外表上标志处我们文化的繁盛……可是这种繁盛正是人间是无处于虚无的、无灵魂的、返自然的秩序下的一种腐朽的繁盛。
”他的见解是,理想的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和贝多芬交响乐一样,都是进步的社会理想的宣扬者。
与此同时,瓦格纳从未丢掉德国民族歌剧传统,并将贝多芬、威柏和马拖纳树为他自己的楷模。
以下的内容中,我将从《漂泊的荷兰人》入手,分析瓦格纳在其中体现的精神意志和哲学观点以及哲学思想的形成原因,看这一面“旗帜”是如何将歌剧注入深刻的血液,并将乐剧的思想推向澎湃的高潮的。
当代“娜拉”们何去何从?
作者: 甄蕾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8页
主题词: 薇拉·凯瑟;乔治娅娜婶婶;卡罗琳;女性追求;母题
摘要:在《玩偶之家》的娜拉举着“为女性争自由”的大旗、挥舞了三十多年已是疲惫不堪之际,被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为我们推出了两位当代的“娜拉”,即她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的乔治娅娜婶婶和《花园小屋》中的卡罗琳;用她们的人生经历,重析彼时之社会冷暖,按摸女性之生息脉搏,对“女性追求”这一母题做一番新的思考,为当代“娜拉”们究竟何去何从寻找解答。
瓦格纳的歌剧改革思想
019一、歌剧的诞生与德国歌剧的发展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一种大多数(或所有)角色在大部分(或所有)时间都在演唱的戏剧形式。
歌剧这种全部由歌曲来交代故事情节的舞台形式可溯源至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以及中世纪教仪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田园剧。
歌剧更看重演员的声乐技巧,且常有乐队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要小乐队,有的则需要较大编制的管弦乐团。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歌剧中加入了舞蹈表演,如法语歌剧中的芭蕾舞等。
这种新戏剧形式自诞生之后便很快扩散至欧洲其他国家,并且衍生出了各自的歌剧类型。
意大利的正歌剧(或称“严肃歌剧”)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即18世纪末)一直是歌剧的标准。
正歌剧一般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宗教故事,一般有三幕,其中宣叙调用来铺陈剧情,咏叹调用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歌剧最早是服务于宫廷、贵族的演出形式,当时作曲家都受雇于王公贵族来写作歌剧,所以题材较崇高,音乐较华丽,演出场所高大上,后来才渐渐转移至民众也能接触的大众歌剧院,这一时期阉人歌唱家是舞台上的主要演员。
第一部德语歌剧,是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舒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于1627年将《达芙妮》德文版的剧本进行谱曲并上演,但曲谱已不幸失传。
到18世纪之前,德语地区的歌剧一直处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这段时间的德国作曲家大都以意大利语或其他外语来写作歌剧。
之后的意大利歌剧发展,喜歌剧渐渐成为主角。
18世纪中叶,威尼斯剧作家哥尔多尼和他的音乐伙伴加卢皮对喜歌剧进行了一些革新,改进后的喜歌剧与18世纪早期的作品(如《女仆作夫人》La serva padrona,1733)大不相同,在这之前喜歌剧在歌剧世界的地位非常低,而哥尔多尼和加卢皮的新喜歌剧《活跃的哲学家》(Il filosofo di campagna,1754)一度风靡欧洲,喜歌剧在这一时期变得大受欢迎,且很快超越了正歌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瓦格纳的音乐会》给当代女性的启示——《瓦格纳的音乐会》张佩莹摘要:《瓦格纳的音乐》会是薇拉·凯瑟的一篇短篇小说。
讲述的是一个波士顿年轻人克拉克收到他阿姨乔治安娜的信说前来参观。
乔治安娜在遇见霍华德·卡彭特之前是学校里一名有才华的音乐老师。
三十年前,他们私奔并在内布拉斯加州建立了家。
乔治安娜阿姨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她在克拉克小时候就给他介绍莎士比亚,古典神话和音乐。
随后他带他的阿姨去了听了瓦格纳的音乐会。
当音乐会结束时,她说:“我不想去,卡拉克,我不想去。
”克拉克意识到她在她自己面前什么一没有了,除了那段在内布拉斯加州单调乏味的生活。
关键字:拓荒者;孤寂;选择;现实;理想;Wagner's Matinee to the Contemporary Women's EnlightenmentZhang PeiyingAbstract:A Wagner Matinee is a short story by Willa Cather. A young Bostonian named Clark receives word that his aunt Georgiana is coming to visit from Nebraska to settle an estate. As a young woman, Georgiana had been a talented music teacherat the Boston Conservatory until, during a trip to the Green Mountains, she met Howard Carpenter, ten years her junior. They eloped and moved to a homestead in Nebraska. Thir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Georgiana has seen Boston. Clark recalls her kindness to him when, as a boy, he visited Nebraska and she introduced him to Shakespeare, classic mythology, and the music she played on her small par lour organ. Clark takes his aunt to a symphony concert of music from Richard Wagner’s Tannhauser, Tristan and Isolde, and The Flying Dutchman. She is intensely moved by the music and listens with tears running down her face. When the concert ends she says, “I don’t want to go, Clark. I don’t want to go.” Clark realizes that she has nothing ahead of herbut the grim drudgery of life in Nebraska.Key words: pioneer; loneness; choice; reality; ideal一乔治亚娜婶婶人生的思考这部短篇小说详细的描写了乔治亚娜婶婶前后的状态。
从某种程度上乔治亚娜婶婶是一名拓荒者,在没有音乐的陪伴下,她的生活是艰辛与孤寂的。
当她重新听到音乐会时,她表现出很后悔,这无疑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牺牲放弃我们的天赋时应该经过慎重的考虑。
乔治亚娜婶婶在当时的美国是一种新型女性,她具有拓荒者身上所具有的特性——离经叛道。
她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职业,放弃自己的梦想,毅然决然的跟着农民去了西部,这在当时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这正是新一代女性所具有的。
但是当她去了以后,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她过着凄苦的生活,每天不断的劳作,音乐也慢慢消失,这难免会让我们疑惑,这一切到底有没有价值,乔治亚娜婶婶为了狂热的爱情放弃了一切,那么她幸福吗?(一). 悲剧的普遍性乔治亚娜婶婶的一生是个悲剧,他自从嫁给她丈夫,在困苦、单调中度过了三十个岁月,为丈夫,六个孩子,以及“我”奉献了一生。
小说的笔调式凄凉悲伤的,似乎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哀叹。
尤其是乔治亚娜在音乐会上一点一点感情的流露,一步步揭示出了她因自己失去的岁月而产生的深深悲伤。
最终她发出了后悔的声音“我不想走”,由此可见她对婚姻的付出并非无怨无悔。
她的悲剧是由于狂热的爱情而丧失理智,变的盲目,逐渐的以孩子、丈夫为中心,最后沦为家庭的奴隶,感情的奴隶,最后失去了自我,这种为爱情至上,盲目献身的观念从那一时期一直在延续,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女性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学业,放弃事业。
这值得我们女性深深地思考。
(二).错误地坚持在乔治亚娜婶婶三十年的经历中,是艰辛,是困苦,是孤寂。
在文中说到他们在红色的山坡上挖了个洞住在这种洞穴里的居民往往在生存条件上会退回到原始时代。
他们从野牛饮水的湖里取水,一点点微薄的粮食储备也总是遭到一队队游荡的印第安人的侵扰。
她的丈夫在生活了十五年后才为她买了一架管风琴,而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她没有看见过任何乐器,除了一个挪威工人使用过的手风琴。
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而言,多年缺乏音乐的陪伴无疑是一种折磨。
失去了音乐的乔治亚娜就如同失去了声音的人,只能保持沉默。
这一系列的痛苦我不知道乔治亚娜婶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这对于新女性是很难做到的,这难道是爱吗?那她又怎么会在最后说出那句话?而对于我们而言,这种坚持是新型女性的表现,那么在深刻的想想这种坚持正确吗?二乔治亚娜婶婶经历的启示在这篇小说中乔治亚娜婶婶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这对于大家来说可以接受但觉得不值,爱情至上这种观念一方面是褒义的,但是想乔治亚娜婶婶这样真的需要我们来思考这种行文有没有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这种为了理想而忽略现实,注定会是个悲剧,在这一点上应该给当今的女性以启示。
另一方面,乔治亚婶婶娜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拓荒者生活中的艰辛,也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生活中那鲜为人知的痛苦。
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不仅有物质上的欲望,更有精神上的追求,而精神得不到满足所带来的痛苦远比物质意义上的饥渴更令人难以忍受。
在当今生活中,有很多人精神文化匮乏,这无疑给大家以警示。
(一)正确审视爱情乔治亚娜婶婶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因为她错在追求自由,而是她错误地认为自己追求自己的爱情就是所谓的自由。
她把爱情与自由混为一谈了,而且她认为她自己想要的爱情就是正确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这种为爱牺牲一切是对的,这就是她对爱情形成了错误的观点。
爱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容易,两个人相爱就可以了,很多人同意这个观点,但是这个并不现实。
就像乔治亚娜婶婶那样,她为了爱情甘愿去当一个农民,牺牲自己的理想,可是换来的是什么,是个悲剧,所以其爱情并不是简单地,尤其是当今女性,不能够片面的理解爱情,应当以实际为依据,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才能够幸福。
(二)不做盲目的坚持虽然乔治亚娜婶婶在三十年间虽然很孤寂,但她并没有放弃,那是因为在当的社会,男人在社会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虽然最后乔治亚娜婶婶冲破了男权的社会,但是她又坠入了另一个深渊,她为了自己的家庭辛辛苦苦,照顾丈夫,养育子女。
她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师,但三十年来她所拥有的唯一乐器是定居十五年后丈夫为她买的一架小风琴;她所听到的唯一音乐是礼拜仪式上唱的福音圣歌;她所见过的唯一歌手是流落到她农场上的一个漂泊不定的骑马牛仔。
三十年里她没有走出过她那座农场方圆五十英里的范围;三十年里她一直生活在那个自古以来就沉闷单调的地方。
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正是这种坚持造就了她一生的悲剧,所以说坚持并不是都是正确的,都是有价值的,都可以得到成功,对于女性而言,在为自由与地位奋斗时并不能做无谓的坚持,而是要理智,为了争真正的自由与幸福而坚持。
(三)丰富精神活动乔治亚娜婶婶的三十年里付出艰辛的劳动换取了,“‘向东,一块铺展到日出之所的玉米地;向西,一片伸延至日落之处的畜牧场;而在东西之间,则是比那些战争征服的土地还要昂贵的和平征服的一块块土地。
”这就是对她三十年来落寞孤寂的回报。
不过在这些的后面,人们往往只看到她有形的付出,而忽视了她无形的牺牲;只看到她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忽视了她寂寞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在乔治亚娜婶婶身上看见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那些建设者精神的失落。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乔治亚娜婶婶为了土地所付出的艰辛,更应看到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痛苦。
人不仅应该有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具有精神上的寄托与追求,其实,精神匮乏所带来的痛苦远比物质上造成的艰辛更令人难以忍受。
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往往看到那些前人为我们所创造的物质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那些人所具有的精神正是拓荒精神。
但是人们可曾想到物质的创造导致了他们精神的枯竭。
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代表一切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当今女女性,很多人都注重物质,为了金钱什么都愿意做,这种缺少精神世界的行为应引起我们的警示,我们应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四)认清理想与现实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亚娜婶婶一直在理想与现实间进退两难,如果乔治亚娜婶婶没有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她的音乐,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时她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社会的压力所产生的现实却是赤裸裸的,这种理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乔治亚娜婶婶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了自己人生的道路,这种选择必然会牺牲另一个东西——艺术理想。
我们可以看到乔治亚娜婶婶为理想生活的渴求与奋斗,但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同情以及思考的。
在对于女性而言,尤其是年轻女性,往往陷入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再加上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这种对虚幻的追求越来越严重,使得现在很多女性受到欺骗,或者由于精神压力而寻短见,这就是因为她们不能认清现实与理想,对于新时代女性,要理智,克服女性本身所固有的,类似于软弱,爱幻想等弱点,这样才能在精神上的得到真正的解放。
结语乔治亚娜婶婶的经历是个悲剧,这种悲剧是由于女性在追求恋爱自由的同时失去了理智。
女人在很早以前就没有地位或者在出生时就被特定了一生的角色,她们一致认为婚姻家庭是她们一生的任务与追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摆脱这种思想,但是不能够为了所谓的自由或者爱情盲目地追求,更应该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用理智来知道自己,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真正提高女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