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性与变化性 - 关于现代性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论文关键词:新启蒙理性意识哲学范式现代性主体间性交往理性范式论文摘要:现代性的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刻的根源就是启蒙理性二元对立的逻辑,也就是以主体性原则为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

要在深层解决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启蒙理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启蒙理性为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现代性面i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亦即弱化了标准的选择存在主义的焦虑。

现代性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因为启蒙在破除了神圣权威的同时造成了现代性的分裂,因此现代性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确立一个统一性的规范,弥合分裂。

但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即怎么对待启蒙,因为启蒙一方面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我们本应该抛弃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哈贝马斯看来,启蒙自身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是否合理呢?一、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与现代性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是对现代性进行哲学反思的第一人,“现代必须在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前提下巩固自己的地位”m,也就是说,现代性之所以有高度敏感的“自我意识”并且努力地进行“自我确证”,是因为自身发生了分裂。

那么现代性是如何发生分裂,为什么发生分裂就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呢?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是现代性的标准的自我阐释,即现代性的本质精神就是启蒙理性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始于笛卡尔,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则进一步促进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确定了主体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他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和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就意味着分裂。

康德没有认识到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从而拒绝把分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主体的分离就是现代性的分裂,而弥合分裂就需要现代性为自己创制新的规范。

问题在于,如何创制规范?现代性作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它谋求与过去(传统)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

近代中国的提问——中国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考

近代中国的提问——中国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考

近代中国的提问——中国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考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中,中国人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提问。

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把一个封建社会转化为现代化社会。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决定性过程,需要中国人思考并接受先进的现代性思想,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然而,在中国社会中,现代性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物。

早在古代,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对现代性进行了探讨。

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从庄子的“无为而治”到韩愈的“性自强不设限”,这些观点都为中国文化中的现代性思考打下了基础。

下面就对其中的几个角度进行论述。

一、现代性的认同在古代,中国人很少提到“现代性”,因为这个词语在当时根本是不存在的。

然而,可以发现,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于一些现代性的概念,有时是持支持态度的。

例如,孔子的“君子居之以俟命”,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意义。

同时,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个人的私利。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权的重视和公民的义务、责任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此外,孟子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表明了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灵上的平静和思想上的清晰,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这样的理念也极大地支持现代性的思考,它拥有一种人本主义的理念。

二、现代性的挑战古代中国文化中并非所有的观点都符合现代性思考。

例如,儒家的“天下为公”观念强调的是人们应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忠诚的遵循君主的指令。

这个观点有时会与现代文化耗口彼此矛盾,因为我们认为现代文化之中包括了强调自主和个人的利益。

三、现代性的结合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性结合这个主题,我们不难发现,比较偏爱中国人古代智慧的现代思想家习惯于吸收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

这就需要商榷。

结合现代性思考,我们需要像探求古老的文化一样探寻古代思想之中所隐藏的现代精神内核,将其提升到一个更加精英化和世俗化的层次上。

例如,将孔子“仁爱无疆”武装到更为广阔的合作视野之中,与国际文化交流进行整合,将一柔兼美之国重构到全球化的文化中。

行走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再认识

行走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再认识

行走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再认识作者:岳强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10期摘要:现代性观念已经成为把握时代特征、推动社会实践的精神力量。

综观现代性观念的演变,对人的重新发现构成现代性的起点,对理性的信仰构成现代性的动力,人和理性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探讨对象。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相应地,有关人和理性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总体上呈现不断深入的趋向。

对人和理性的再认识,不仅成为现代性观念调整的核心,也预示了现代政治、经济等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现代性;人;理性;调整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84-02一、现代性的起点:对人的重新发现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18世纪后期开始,现代性“就已经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1]。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考证认为,“现代性”这个术语至少从17世纪起就已在英国流行开来。

而詹姆逊则声称,“这个词早已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存在”。

现代性的起源如此迷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们对现代性内涵的认识存在差别的状况。

不过,相对于现代性的语词学上的探讨来说,结合所谓后现代思想家的批判和现代性支持者的反驳,分析现代性内涵的基础上对现代性的起源进行界定,可能更有意义。

当前,学界对现代性概念的界说中,经常被引用和认同的主要有三个。

一是吉登斯的“工业化的世界”说。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就是工业文明的代名词,是一套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新制度体系。

在现代性体系中,工业生产、市场经济、民族国家、民主制度和个人观念成为应有之义。

据此,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2]。

二是哈贝马斯的“未完成的设计”说。

面对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社会模式和标准,人们试图通过建构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为自我确证根据的现代性模式来实现社会的重建。

何谓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从现代性看当代中国城市化

从现代性看当代中国城市化

从现代性看当代中国城市化——评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一在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理论很有特色。

他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

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出解读。

包括现代性的含义及断裂特征、反思性、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其全球化的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现代性的断裂性特征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集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安东尼·吉登斯是战后英国重要的社会学家。

他的思想始终处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他的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思想为学术界所关注。

《现代性的后果》是他的一本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期,而是进入了现代化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各种后果变得前所未有的急剧和普遍化。

“现代”一词出现于1800年前后。

作为时代变迁的一种时间体验,它在不同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那里有着不同的意蕴。

在诗人波德莱尔看来,现代意味着过渡、短暂、偶然。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现代首先意味着与传统决裂;而哲学家尼采觉得,现代含有告别启蒙、批判理性转向神话的味道。

对于资本主义运动来说,现代化无疑更为久远和广泛。

它指涉中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转型和变迁,可以囊括自十五六世纪以来发生的所有伟大事件,如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文明及法国大革命等。

就像艾森斯塔德概括的那样,“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

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于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

”[1]对此,马克思也作过描述:“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定义、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了现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后现代性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并展望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两种社会状态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区别,联系,特征,影响,启示,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和思想趋势。

现代性一般指的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心态和社会结构,具有理性、专业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强调多元性、虚拟性、混沌性等新特征。

现代性注重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崇尚理性思维和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后现代性则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线性发展进行质疑,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倡导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对立。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和专业化倾向在后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而后现代性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又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思考。

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今后的探讨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2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性一般可理解为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变革,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特征。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固化思维的挑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关系。

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毕天云[关键词] 韦伯;现代性;理性化;马克思;哈贝马斯[摘要]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

本文分析了韦伯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和现代性的命运等思想,并与马克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最后讨论了韦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

众所周知,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最早产生在欧洲(确切地说是西欧)并非出于偶然,它既是欧洲社会思想发展的结果,更是欧洲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性不断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现代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性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现代性问题是贯穿社会学发展的一根“红线”,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

当今国际知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早在1971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一书中就指出:“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观点,皆根植于他们对现代社会形式之基本结构与发展趋向的不同观念上。

”[1]英国的另一位社会学家尼格尔·多德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一书中,以“现代性”为主题线索,介绍和评析了“古典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十五位社会学家的现代性思想。

[2]韦伯,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个大家之一,他的研究视野当然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游离”于社会学的“中心主题”之外。

特纳(Bryan S. Turner)认为: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理解韦伯对其事业的看法的最佳方式,是将其看作对现代性性质的孜孜探求。

”[3]目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要理解和把握现代性的真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返回古典”,看看讨论现代性问题的“祖师爷”们“说过些什么”,后人从中能“得到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韦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现代性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_解读齐格蒙特_鲍曼的_流动的现代性_郇建立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_解读齐格蒙特_鲍曼的_流动的现代性_郇建立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郇建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1999年2-3月份同贝尔哈兹(P.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

翌年,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

在这本书中,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总体而言,鲍曼试图通过固体和流体所具有的性质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上的总体特征,进而说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

在他看来,流体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别于固体: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

因此,对于流体而言,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鲍曼才会说,“在描述固体时,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2页)。

①其次,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

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

如果说现代性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这两个阶* 在现代性的历史问题上,鲍曼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性的发展经历了“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两个阶段。

不过,笔者倾向于把现代性的两个阶段视为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犹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五个发展阶段”的认识通常被视为“五种社会形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技术与现代性研究及其启示》(批准号:05CZX007)的阶段性成果。

① 凡是出自《流动的现代性》(Bauman,2000)一书的引文,笔者只注明页码。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自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现代性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

然而,尽管现代性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性的价值与限制现代性以理性、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原则,激发了个人解放和创造力。

然而,现代社会的权力集中、社会不平等、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现代性注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但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现代性以发展为主导,但也带来了社会割裂、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

反思现代性,就是要探讨其价值与限制的辩证关系。

二、现代性的失序与危机现代性强调个人权利,但也带来了自私自利和以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倾向。

以物质追求为导向的现代性,造成了文化的浅薄化与物化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与科学,但理性的过度应用和科学的技术化导向,使得人们忽视情感、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导致精神空虚与意义缺失。

现代性的效率追求和竞争原则,带来了紧张、焦虑和压力,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在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和思潮,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

这些视角试图揭示现代性的局限性、失衡性和过度的机械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责任与自由选择,指出了现代性忽视重要的主观存在层面。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性的大敍事和大理论,强调个体差异与多重真理。

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性的社会结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符号系统问题。

四、重构与超越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并不是要抛弃现代性的所有成果和价值,而是要通过重构和超越来实现调和和整合。

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应当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承认其他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应当注重情感、信仰和灵性,重视人的主观体验和精神需求。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历程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历程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历程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那么你对现代性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现代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现代性的概念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的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

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

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

现代性的历程第一阶段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

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第二阶段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论文关键词] 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 "AJc "},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与那些从"}}!}h} ".“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

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 "}+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

般 的山村 图景 ; 一是小说 的现 代性 , 代时 间侵入之 后 , 代文 明带 给大 山的喧哗 , 现 现 带给 山里人 观念与 命运 的变迁 , 从 而 表现 了铁凝对 现代性 的不 间断 的思考 。民间性 与现代性 使铁凝 的小说 既有 一种 内在 的审美 张 力 , 又有着浓 重 的历
( oil cecs Sc i e) aS n
铁 凝 山村 小 说 的时 空 叙 事
周 雪 花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 河 河北 石 家 庄 0 09 ) 5 0 1

要: 铁凝 小说 的魅力何 在?就 其山村 小说而 言 , 是小说 的民 间性 , 一 以特 有的地 理空 间绘 制 了一幅拟 田园诗
20 第 3期 0 9年 第2 2卷 ( 11期 ) 总 0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VERST IY
N . 09 o 32 o Ge e a . 0 n r lNo 1 1 Vo . 2 12
年 来 山 村 的现 代 化 之 旅 , 并在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三 个 重 要 的 阶 段 留 下 了 自己 的 追 问 与 反 思 。

为: 大山—— 山村——山里人—— 山里 的民风 民俗 , 在这 种毗邻关 系中 , 形成前工业时代的田园诗风情 。
巴赫 金 在 谈 到 田 园 诗 时 认 为 : 论 田园 诗 的 各 种 类 不
蕈居住过、 儿孙也将居住的这一角具体的空间。 ] [4 15 2
依照 巴赫金的说 法 , 田园诗 的最 主要特 点是空 间的 具体性 , 地点的统 一 , 这个特点对现 代 乡土小说产生了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现代性的困境何在?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现代性的困境何在?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现代性的困境何在?现代性是指,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模式,它是自工业化开始后的社会变迁的过程。

彼得.伯格(1977)在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指出了现代性的四个主要特征:(1)传统的小型社区的衰落。

过去,人们生活在很小的社区里,生活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内容,传统生活方式使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可以强烈感受到彼此的身份、归属和目的。

而现代化则使人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小型社会正在走向衰落。

(2)个人选择的扩大。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增多,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堪称是一系列永不休止的选择的过程了。

(3)社会分化的加剧。

工业化前的社会是受家庭纽带和宗教信仰所统一的社会,社会分化和变迁遭到阻止。

而现代化则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官僚机构的增多、融合了不同背景的人,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信仰和行为方式。

(4)对未来的关注和对时间更清楚的认识。

现代社会之前,人们关注的是过去,但现代社会的人们则更多地考虑未来,并且对新发明和新发现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点深信不疑。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就是“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有如下几个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省:(1)在很多方面,现代性已经失败。

如贫困问题在20世纪很多国家仍旧没有得到解决。

(2)进步的光环在消失。

后现代的人们对未来不再信心十足,过去的乐观主义被悲观情绪所取代,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正在逐渐变糟。

(3)科学不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科学并没有解决问题,如健康状况等,反而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4)文化争论加剧。

诸如社会正义、环境和动物权利等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

(5)社会习俗在改变。

由此可以说,我们不能把现代性单纯地理解为一种进步。

我们必须要思考这种所谓的进步背后所隐藏的缺陷。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引言: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韦伯的现代性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现代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性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

在现代性下,经济和政治的力量逐渐集中,社会关系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

二、理性化与形式化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这是韦伯对现代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基于亲情、血缘和传统观念。

而在现代性下,形式化的法律和合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人们的手段和目的变得更加理性化。

此外,现代性还带来了官僚机构的兴起,形成了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

三、理性化和形式化带来的问题然而,韦伯也明确指出,理性化和形式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而失去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官僚机构的兴起以及无休止的形式化使个人的能动性受到限制。

韦伯称这种现象为"铁笼",认为这是现代性的困境。

四、现代性的解脱之路在韦伯看来,要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种平衡。

他认为,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以确保个人的自由和能动性。

同时,社会中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

只有这样,现代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人类自由和进步的形式。

五、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意义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提醒我们要警惕理性化与形式化带来的问题,不要沉迷于形式,而忽视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其次,他的理论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保留个体的自由和能动性,又要保持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

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
• 监控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 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控的 重要性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监控可以是直接 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 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 监控虽然指涉于政治领域,但也遍布于社会经 济生活各领域。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监控的不 断密集化,一方面,会提高统治精英牢固把握 权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以及整个 世界体系也会昭示出迈向民主的趋势。
对“现代性”的理解
• 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或“现代世界”。 持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社会形 式”,然后从制度、结构及存在形态等方面来对它进行具 体描述。 • 将“现代性”理解为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某种内 在精神或体现、反映这种精神的社会思潮。从这种角度来 加以理解的“现代性”,往往成为“现代主义”或“现代精 神”的同义词。 • 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物(在时间 和空间上) 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或品质,以及人们对这些 特殊性质或品质所获得的某种体验。
对知识的反思性调整
• 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 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反思性,是对 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但是在传统社会和 现代社会中,反思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 传统社会:反思被限制为重新解释和阐明传统, 以至于在时间领域中,“过去”的方面比“未来” 的方面更重要。 • 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即 社会实践总是受到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 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 构要素。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 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 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 体系的主轴线。 • 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主义 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 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 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和国家对于 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

邵大箴 :美术形态的恒定性和变化性

邵大箴 :美术形态的恒定性和变化性

从美术史的角度观察,美术的形态有恒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这就是所谓恒定性和变化性。

所谓恒定性,就是在各个时代它有一以贯之的面貌、样态,以及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精神,这些面貌、样态和基本精神,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变化。

所谓变化性,就是指它受时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必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而刻上时代的印记。

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在研究美术史时所必须注意到的,否则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史的认识和把握便不够全面。

忻东旺灿烂为什么美术作品的形态和精神内容有恒定的一面呢?因为美术创作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精神的表现。

人,不论属于哪个时代哪个民族,他的思想感情由三部分组成:人性的基本面、时代属性和特殊的个性。

人,是具体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人,更是有普遍人性的人。

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人性的基本属性。

这就是艺术品之所以能穿越历史、穿越地理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原因。

任何艺术家,不论他的个性如何强烈和如何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他作品中决不可能离开人性的普遍性而独立存在。

这样说来,人性的普遍性像一条割不断的线索,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而人性的普遍性在各个时代的延续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继承性”。

这种继承性是相当稳定的,不仅表现于内容,也表现于传达内容的方式即我们通常说的形式技巧。

现代社会的艺术仍然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双重特点。

不过这种稳定性和变化性的表现形式有别于过去的历史时期,其稳定性由显现的形式转为隐在的形式,而变化性往往成为主要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在艺术中反复论述的“现代性”,主要是指艺术现代形态,艺术的现代形态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的现代化,随而出现的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的现代主义。

这种现代性包括精神的和形式的。

现代性这一西方话语,也在中国进入社会现代化之后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西方一百多年来知识界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与在文化艺术实践中的探索,对我们当然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总结阅读了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它让我认识到现代化对社会的发展在具有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其两面性,对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其风险的一面,下面是在看完现代性的后果一文后,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现代性有三个动力机制:时空的延伸和分离、脱域机制、对知识的反思性;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督体系,由此所导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名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

结果,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吉登斯认为,同时卷入到现代性进程中的四种运动(劳工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可以化解这些风险,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1.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1)基本特征:断裂究竟什么是现代性呢?吉登斯认为要理解现代性就要先弄明白提出该论点的“出发点”,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吉登斯分析现代性的一个特点是他不像很多社会理论家所认为的现代性的出现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是断裂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断裂是指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

吉登斯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2)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的传统是断裂的,而使它与先前其他时代区别开来的最为明显的性质就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是脱域机制的发展;三是知识的反思运用。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所谓的秩序的问题,实际上是“时空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过程中形成现代性的整体特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定性与变化性-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作者:邵大箴/日期:2013-07-2616:05:50来源:艺术在各个时代有一以贯之的面貌、样态以及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精神,同时它又受时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

艺术现代性的提出,基于物质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不断变化和革新,所造成的弊端。

后现代主义理论质疑现代性和提倡多元化。

我们阐发现代性的理论,必须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现代性”不仅存在于与传统形态不同的新的艺术门类、形式和样式中,也同样可见于悄悄发生了变化的传统的艺术门类、形式和样式中。

关键词艺术恒定与变化现代性中国现实从美术史的角度观察,美术的形态有恒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这就是所谓恒定性和变化性。

所谓恒定性,就是在各个时代它有一以贯之的面貌、样态,以及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精神,这些面貌、样态和基本精神,不以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变化。

所谓变化性,就是指它受时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必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异而刻上时代的印记。

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在研究美术史时所必须注意到的,否则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史的认识和把握便不够全面,可能只注意到它的稳定性而忽略它微妙的变化,或只关注它的变异而看不到它不变的方面。

就中国美术来说,当代的绘画、雕塑与过去几千年这类艺术的精神内涵不仅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它们的基本形态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只是在历代发展过程中,新的作品不断采用一些新的材质和制作方法,采用一些新的形式因素,体现出一些新的观念。

中国美术是如此,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大致也是如此。

为什么美术作品的形态和精神内容有恒定的一面呢?因为美术创作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精神的表现。

人,不论属于哪个时代哪个民族,他的思想感情由三部分组成:人性的基本面、时代属性和特殊的个性。

人,是具体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人,更是有普遍人性的人。

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人性的基本属性。

这就是艺术品之所以能穿越历史、穿越地理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原因。

任何艺术家,不论他的个性如何强烈和如何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他作品中决不可能离开人性的普遍性而独立存在。

这样说来,人性的普遍性像一条割不断的线索,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而人性的普遍性在各个时代的延续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继承性”。

这种继承性是相当稳定的,不仅表现于内容,也表现于传达内容的方式即我们通常说的形式技巧。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道理,一般说来不会有人反对,但可能会有人提出异议的是:以工业和科技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变革速度与幅度之大,远非农耕社会各历史阶段的变化所能比拟。

在千年农耕社会的变迁中,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的变化可能是局部和不明显的,而步入工业社会之后,人性变异和被扭曲,今日之人己非昔日之人,人性的延续和继承性会被打上一个大问号。

与此相应的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同样会发生激烈的变革。

那么,“恒定性”一说还继续是有效的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现代社会的艺术仍然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双重特点。

不过这种稳定性和变化性的表现形式有别于过去的历史时期,其稳定性由显现的形式转为隐在的形式,而变化性往往成为主要趋势。

社会的经济和物质文化发生急速的变革,人们的心理状态受其影响而求新求变,艺术家也希望自己的创造与迅捷变化的时代同步。

只是传统艺术的力量仍然在暗暗地发挥作用,在制约着求新求变的步伐。

一方面传统艺术以“旧”的形态仍然存在于艺坛,另一方面传统艺术的一些因素会渗透到“新”的艺术形式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变化迅猛的“新”艺术常常会因其过分激进的步伐而受阻,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这时传统艺术会显示其优势而获得新的伸展空间。

举例说,欧洲艺术从1905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阶段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以至达达主义等思潮,而在这之后出现以毕加索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实际上是吸收了前卫革新精神之后对古典的回归,是“以古求新”的一种努力。

再看当代中国美术的情况:“五四”前后,中国艺术吸收西洋古典艺术技巧以推进变革,对传统文人画有所贬抑,文人画一时处于劣势,但当中国画因吸收西洋写实技巧而一时难以消化而面对尴尬状态时,“复归”文人画的思潮便悄然兴起。

同样的情况见于上个世纪80年代,“85”新潮推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而喧嚣一时,但因其过分激进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怀疑之后,油画中的新古典画风和水墨中的新文人画思潮便应运而生,并不断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复归”思潮本身也在新潮艺术的冲击之下受到洗礼,也在发生上着微妙变化,它在强调自身固有特质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悄悄地吸收了新艺术的某些成果。

对于美术中维护传统的“守成派”,人们常常以为它们是往后看和没有时代精神、距离现代社会很远的保守思潮,而把那些主张叛离传统的流派视为有现代精神的艺术。

在西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Modernism”(现代主义)和“Modernity”(现代性)这些术语和名词,来表示和称谓那些现代主张求新求变的思潮、流派和形态。

“现代性”这个词语传到中国,国人中也有一些批评家用它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当前产生在中国的艺术现象。

因为“现代性”这个词语源自西方,那么这个标尺肯定是采用了西方的价值观。

于是凡是在中国产生的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在这里,艺术中的“变化性”是绝对惟一的标准,守成性、稳定性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反面。

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以某些新的内容?当然我们的认识不应该出自于我们主观的臆想和判断,而应该来自于我们对国内外林林总总现代艺术(不只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的考察与?究,来自于“现代性”这个概念产生之后它在西方人认识中发生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在艺术中反复论述的“现代性”,主要是指艺术现代形态,艺术的现代形态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的现代化,随而出现的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的现代主义。

这种现代性包括精神的和形式的。

现代性这一西方话语,也在中国进入社会现代化之后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西方一百多年来知识界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与在文化艺术实践中的探索,对我们当然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在现代主义阶段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1、“传统”之后的秩序,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吉斯登)。

2、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新的模式与标准,中心是个人自由(哈马贝斯)。

3、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社会的精神气质(福柯)。

这里强调“现代性”要与新的生产力相联系,要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气质,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自由,对我们创造现代文化艺术是有启发的。

不过,在西方现代主义阶段,“现代性”一度成为一种标准,成为一种价值观念,似乎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创造只能有现代主义即前卫的标准,否则都不是现代的,都应该被淘汰。

这种极端的“现代性”理论在后现代主义阶段受到质疑与批判,认为现代性以人为中心,是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是单极思维、单一目标,是排斥异端。

后现代的理论家们提倡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提倡多元化,提倡与数学、自然科学相对立的、有人文思维的逻辑。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张扬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理论质疑现代性和提倡多元化,都给我们全面思考现代性的问题有许多启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代中国还需要提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现代性吗?我想,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

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

西方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对我们无疑有参考的价值,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何况西方知识界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这样说来,“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包括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

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现代化生产、信息化)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至少考虑到以下因素: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中国有悠久的、持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变革的方式是渐变和缓进的。

当中国被列强敲开紧闭的门户受到欺凌和侵略而几乎沦为殖民地时,中国人猛醒并发奋图强,试图从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中寻找拯救国家的方法,试图从西方的写实艺术中探寻改进萎靡不振的文人画以使其与现实相结合。

一时间,写实的油画成为摩登的形式,中国画也追随写实的形式,似乎只有写实的画才是现代的,才有现代性。

这当然遭到对传统写意文人画有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的抵制和反对。

20世纪的一部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

结果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两派中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是从现实生活中借助前进动力以激发艺术变革的人。

只要把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坚持传统路线艺术家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前辈做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决不是传统的重复而刻有时代的印记。

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如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作品在努力反映现实的同时,也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取可用的资源,使自己的创造越来越具有民旅的气派。

当然,在这两派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

有很多艺术家徘徊在两条路线之间,他们的艺术创造也同样具有现实精神,具有现代性。

至于稍后在中国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它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是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的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和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

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如果同意我们上面的一些分析,那么我们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传统与现代并非是两相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传统艺术在内容中含有的基本人性、人情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艺术形式、样式,它之所以可能脱颖而出,无非或是受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推动,或是受非正统艺术(如民间艺术)的影响,或是受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