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第一任鼓师任善庆
河北历史文化
1.花灯: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
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
廊坊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
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2.评剧起源于我省冀东,流布在东北、华北各省。
在冀东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辽宁西部“二人转”的“拉场”形式和“平调”的唱法,将莲花落“单口”、“对口”形式,变成了分场彩唱的“拆出”形式,取名“平腔”;1909年孟夏庆春班到唐山演出,成兆才与任善庆、余钰波、张化文、月明珠等,在梆子、京剧鼓师的帮助下,吸收了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又将“拆出”变成了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
它以通谷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了下层观众的欢迎。
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演出过的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劝爱保》、《安安送米》等。
这些剧目多为成兆才所作。
起初,评剧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层群众的生活愿望。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
评剧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
其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竹笛、笙等。
其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表现力。
3.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评剧历史发展历程
评剧历史发展历程评剧是中国传统音乐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天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评剧的历史发展历程。
评剧最早起源于清朝中期的天津,当时的演出形式以聚会演唱为主,演唱者用京腔和河南腔进行对唱。
到了道光年间,聚会演唱的形式逐渐演变为戏曲剧种,评剧正式形成。
当时的评剧以天津方言为基础,融合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方言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评派”唱腔。
评剧的内容主要以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为主题,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
随着天津评剧的发展,评剧逐渐走向了全国舞台。
清朝末年,天津评剧团到上海演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随后,评剧传播到全国各地,各地也纷纷成立了评剧团,并根据当地方言特色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例如,北京评剧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融合了京剧、昆曲和秦腔的唱腔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京腔”唱腔;上海评剧则以上海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本地戏曲剧种的表演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沪腔”唱腔。
到了民国时期,评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当时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各地的评剧团纷纷创新,将评剧与其他剧种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例如,南京评剧团将评剧与京剧、黄梅戏等剧种相结合,推动了评剧的发展;广东评剧团将评剧与粤剧相结合,形成了粤腔评剧。
到了20世纪50年代,评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评剧剧目逐渐从传统故事转向现实题材,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评剧的内容逐渐丰富多样,不仅有历史传奇和古代名著的改编,还有现代话剧和小说的改编,引进了许多新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元素。
近年来,评剧在国内外的表演和传播逐渐增多。
许多评剧团到国外演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同时,评剧也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网络等,使评剧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通过深入了解评剧的历史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评剧的艺术魅力,还能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评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代表了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人们对艺术追求和生活感悟的表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评剧收集整理人
评剧收集整理人新中国成立后,评剧收集整理人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花月仙、新凤霞、李忆兰、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鲜灵霞、夏青、新翠霞、袁风霞、六岁红、艳铭杰、喜彩苓、花砚茹、小花玉兰、赵丽蓉、筱紫玉、洪影等。
男演员有魏荣元、赵连喜、张德福、郭少楼、席宝昆、刘小楼、孔广山、李福安、张德福、陈少舫、、郭贵臣、马泰、王德福等。
在北方戏曲剧种中,评剧发展最快,流传最广。
多年来评剧增加了许多流派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
八十年代初以谷文月为首、刘萍、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傅家祥、李维栓、李晓梅、张淑桂、尚丽华、张彦生、郑桂芳、周连生、刘立明、李秀云、张桂秋、赵三凤、徐培成、林会欣、小筱俊亭等演员活跃在评剧舞台。
评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在唱、念和表演上,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世纪,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的演员有:刘秀荣、崔连润、冯玉萍、宋丽、曾昭娟、齐建波、马惠民、高闯、恒红、王向阳、罗慧琴、刘丹、李金铭、田敬阳、赵茹意、刘慧欣、剧文林、赵斌、韩剑光、王冠丽、孙路阳、王晓萍、艾丽珍、国艳秋、张俊玲、王丽京、王平等。
月明珠(1898~1922。
7。
28)早期评剧演员,男旦。
姓任,名善峰,字久恒,乳名围柱。
河北省滦县人。
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
月明珠弟兄四人,兄善庆(艺名金不换,鼓师),弟善年(小生),善诚(艺名赛月珠)。
五岁随父兄奔走江湖卖艺。
九岁入成兆才等人所建的京东庆春班,拜张志广为师。
1908年成兆才班在津被逐,月明珠随班返回冀东。
其后成兆才等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
1912年金菊花(当时该班主演之一)离班去东北营口,月明珠为当时戏班台柱。
在庆春平腔梆子班多次来津,特别是1915年前后在天津演出时,月明珠主演的《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等戏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他的演唱被誉为“月明珠调”,一时风靡天津,争相传唱。
评剧曾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
评剧与评戏的区别-评剧的三大板式
评剧与评戏的区别-评剧的三大板式评剧与评戏的区别-评剧的三大板式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
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
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
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
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
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的板式可分为“首引板类”、“中间板类”、“尾腔板类”即首、中、尾三大板类。
第一类:首引板类(简称首板),是用来唱段开头的'各种板式。
第二类:中间板类(简称中板),是因为它大多数用在唱段的中间。
他没有首板可以独立。
它可以独立描绘景物,表达人物情感,用于大段的叙事、抒情和辩理,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板式,用途最广。
中板包括:1、慢板:女腔正调慢板、女腔反调慢板、女腔越调慢板、男腔正调慢板、男腔越调慢板、男腔反调慢板、女腔凡字大慢板、男腔凡字大慢板;2、清板:女腔正调散板(清板)、女腔正调三眼(清板)、女腔正调慢板(清板);3、快三眼:女腔正调快三眼、女腔反调快三眼、女腔越调快三眼;4、原板:5、二六板:生腔二六、原板二六、混合二六;6、垛板:女腔正调垛板、女腔反调垛板、女腔越调垛板、男腔正调垛板、男腔反调垛板、男腔越调垛板;7、流水板:女腔正调流水板、男腔越调流水板、女腔反调流水板、女腔越调流水板、男女腔正调流水板;8、散板;女腔正调散板、男腔越调散板、女腔越调散板、男腔正调散板;9、快板:女腔正调快板、男腔越调快板;10、顶二板:越调顶二板;11、弹七板:越调弹七板;12、三拍:女腔正调三拍、女腔越调三拍、重唱正调三拍、男腔越调三拍。
评剧名家名段
评剧名家名段评剧是中国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以语言、动作、唱腔等方式进行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评剧中,名家名段是评剧表演的精华和代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评剧名家及其代表性的名段。
一、梅兰芳《红楼梦》选段梅兰芳是中国评剧历史上的巨星,被誉为“中国评剧之父”。
他的表演风格高妙睿智,声音宏亮、饱满,被称为“梅派”。
梅兰芳曾推出《红楼梦》的评剧版,是评剧史上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段是“墨雨潇潇云冷蒸笼小石香,望菊正开秦淮河水东流长,一荷飘零情总相伴,数载凄凉事难忘。
”这段选段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结合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塑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梅兰芳运用了独特的咬词技巧,使得唱腔更具张力和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二、荀慧生《白蛇传》选段荀慧生是中国评剧史上的扛鼎之人,他的表演风格细腻、生动、别具一格,被誉为“荀派”。
他曾经推出过《白蛇传》的评剧版,其中最为经典的名段是“众鸟高飞人没故,孤云独去客心苦。
五湖烟水茫茫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恨枯萎竹篱花。
”这段选段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并将人物心理、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又深刻的情感。
荀慧生运用极富表现力的唱腔,将这些情感表现得细腻动人,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情节震撼力。
三、郑君里《风筝误》选段郑君里是中国评剧史上的女星,被称为“老生翻版女”。
她的表演风格刚柔相济、音韵悠扬,是一位高水平的评剧表演家。
她曾经演出的《风筝误》是评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段是“长安诗,秦淮曲,几度明月照江都。
回望青山不见人,唯闻玉笛凄凉许。
”这段选段以诗词为主,融合了音乐、唱腔等各种艺术手段,将唐代的文化气息和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君里的表演技巧游刃有余,将悠扬的唱腔与婉转的情感表达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典雅壮美的艺术盛宴。
四、袁雪芬《牛郎织女》选段袁雪芬是传统评剧艺术中的女皇,她的表演艺术和唱腔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非遗系列之评剧介绍
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
五
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
、
评
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
剧
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
➢ 也有观点认为,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 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 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
还有观点认为,是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 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 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 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 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初的 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 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 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 法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 [13]
01
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
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一、评剧的起源与发展评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最为盛行。
评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曲形式,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使得它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评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杂剧,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剧形式。
在清代乾隆年间,评剧正式定型,并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地方戏曲。
二、评剧名家的特点与贡献评剧名家是评剧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演唱和表演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对于评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位评剧名家及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1. 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评剧史上最著名的男性演员之一,被誉为“评剧皇帝”。
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闻名于世,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在演唱和表演上对于传统评剧的技巧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评剧在他的演绎下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
2. 陆锦花陆锦花是中国评剧界的女性代表,她以其婉转动听的嗓音和出色的表演风格广受好评。
陆锦花的演唱技巧独具特色,她能够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 王立平王立平是近年来评剧界的新星,他以其出色的演唱和表演技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王立平的演唱风格充满激情和力量,他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调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观众在观看他的演出时能够完全投入到剧情中去。
三、经典评剧名段欣赏评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下面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评剧名段,并进行欣赏:1. 《牡丹亭》选段•选段一:“情不自禁,捧玉双糖丸”•选段二:“誓言已订,山盟海誓”•选段三:“情意绵绵婷婷,风雨凄凄惨惨”•选段四:“他人已侬心已碎,愁肠百结,谁忍相离”2. 《红楼梦》选段•选段一:“忙着给宝玉作饭,又忙着接送宝玉上下梁!”•选段二:“抱住他的尸骸大哭一场,对我说,我的孩儿!你已经走了!”•选段三:“哥哥,你这样不是儿戏了,这样是害人呦!”•选段四:“我只想看到黛玉,才不在乎有没有石头!”3. 《雷雨》选段•选段一:“雷雨姐姐,我为什么会开玩笑?”•选段二:“父亲,听您一句话,你准买!”•选段三:“咱们都不了解,德意广大啊!”通过欣赏这些经典评剧名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评剧的魅力和艺术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评剧名家们的精湛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作者:李丹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7期摘要:《花为媒》是新派评剧代表曲目之一,其风格幽默清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新派评剧代表作《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新派评剧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花为媒》表演艺术传承一、《花为媒》的发展历程自1909年首演后,《花为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评剧院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并在1963年首次将其搬上银幕,《花为媒》自此成为雅俗共赏的新派评剧代表作。
根据《成兆才全集》记载,《花为媒》由任善年等庆春班演员于1909年前后在唐山地区进行首次演出。
1907年,成兆才与一些莲花落艺术传承人对莲花落艺术形式中的音乐、剧本以及表演中的程式做出了第一次改革,对冀东地区的莲花落艺术予以挽救,使得评剧正式从拆除戏过渡到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9年在唐山地区的首演,是《花为媒》第一次进入城市茶园中进行演出。
《花为媒》在这个时间段经历了第二次改革后的真正成长。
《花为媒》在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是更加通俗,接地气,贴近大众的审美,与传统评剧相比更具生活气息,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二是表演方式多样化,大戏、折子戏、清唱、地头唱等表演方式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田间地头、工厂作坊都可以表演,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的观众和粉丝。
二、《花为媒》音乐体制方面逐步发展并成熟《花之媒》出现之前,评剧的“拆出”已经出现,其本质上来看,与如今新派评剧的折子戏相差无几。
而之前比较风行的莲花落也因为其中戏文以及表演方式上的低俗,在许多地方被禁止演出。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艺术形式的全新要求,成兆才等莲花落艺人为挽救莲花落艺术,在莲花落以及拆出戏的基础上,相应地编排正本大戏,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带来音乐体制的扩大。
这些都为新派评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某种意义上也为《花为媒》的诞生做了铺垫。
从剧目所用的器乐方面可以看到这种传承,《花为媒》将莲花落中的竹板击节予以去除,而是用梆子戏中的梆子,来对整场演出的节奏进行控制。
评剧花旦流派艺术浅说
作者: 宁威
作者机构: 黑龙江评剧艺术中心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56-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警世戏社 成兆才 奉天落子 天津人 旦行 四大须生 战宛城 李金顺 戏曲剧种 喜彩莲
摘要:<正>流派艺术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它不仅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一、评剧花旦流派艺术的地位评剧花旦流派艺术,在评剧花旦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创新的重要标。
评剧代表剧目
评剧代表剧目评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源自战国时期,历经演变,形成了现在我们熟知的样子。
评剧以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复杂的舞台布置,以及富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形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枝节。
从发展史来看,评剧的发展有许多代表作品,早期的曲艺艺术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式。
评剧的曲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宋元评剧,明清评剧和民间评剧等不同流派,宋元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如扁筒、擦弦、唱舞等,在评剧表演中可从不同层面展现文化内涵;明清评剧加入了汉族民间的说经大戏,结合曲艺的丰富表演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民间评剧把把其他民间艺术融入表演之中,运用激情淋漓、暗示深邃的诗句,表现出精致细密的艺术水准。
评剧有许多代表剧目,例如《圆明园》、《苏醒》、《客店记》、《神话中的女儿国》等,这些剧目展示了评剧的艺术魅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
《圆明园》,一部以明朝末年政变故事为背景的重要历史剧目。
剧中描绘的圆明园、龙脉护国、九字真言等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深深感受到这股时代背景下的动人情感。
《苏醒》,讲述革命前夕一个老百姓家庭克服重重困难,从农奴到为人民服务的激情故事。
剧中展现了普罗大众从反抗压迫,到苏醒觉悟,成就光辉灿烂的前进之路。
《客店记》,一部以英雄救美为主题的英雄剧,叙述少年从双面敌人手中解救贫苦百姓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表达了大家会在困难时期友爱携手的主题思想。
《神话中的女儿国》是一出浪漫的神话剧,充分表现了神仙鬼怪的神奇魔幻,表达了爱的力量可以胜任一切的诉求,把美好的爱情理念传递给观众。
以上四部剧目都是国内外最著名的评剧表演作品,他们展示了评剧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性,同时也体现了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评剧从古老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艺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活跃起来。
评剧 红色木盆 唱词
评剧红色木盆唱词
【原创版】
目录
1.评剧简介
2.红色木盆的背景和意义
3.唱词的特点和影响
4.结论
正文
1.评剧简介
评剧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兴盛于北京。
它的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手法,并以生动的剧情、贴近生活的主题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广受欢迎。
2.红色木盆的背景和意义
《红色木盆》是评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故事。
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与坚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3.唱词的特点和影响
评剧的唱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韵律美感深受观众喜爱。
在《红色木盆》中,唱词采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表现了角色的真实情感,同时融入了地方俚语和口头文学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唱词在剧目演出过程中,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4.结论
评剧《红色木盆》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剧目。
评剧 红色木盆 唱词
评剧红色木盆唱词
摘要:
一、评剧简介
二、红色木盆的故事背景及寓意
三、唱词内容与主题思想
四、总结与评价
正文: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以歌唱为主,辅以念白、做功、武打等表演手法,讲述了各种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红色木盆》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评剧作品。
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某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小山村,村民们为了支持抗战,献出家中的一切财物。
其中,一位老大娘将自己的红色木盆献出,作为八路军伤员的洗脚盆。
红色木盆因此成为了抗日军民团结的象征。
这部作品的唱词内容丰富,主题思想鲜明。
通过描述老大娘将红色木盆献出的过程,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例如,在唱词中写道:“老大娘她拿起那个红木盆,千针万线仔细缝,她要让这个红木盆,陪着她的儿子去战场。
”这句唱词表现了老大娘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对抗战的支持。
同时,唱词还通过对红色木盆的描绘,寓意了我国人民的红色革命精神,如:“红色木盆就像一面旗,插在战场最前沿。
”
总的来说,《红色木盆》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思想的评剧作品。
通过讲述抗
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崇高精神。
从初生到成长的里程:一个近代新形态剧种的诞生——成兆才和“警世戏社”的戏剧创造
戏剧研究Drama Research从初生到成长的里程:一个近代新形态剧种的诞生——成兆才和“警世戏社”的戏剧创造1902年由梁启超发动的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之后,与南方以上海的“海派京剧”为代表的新形态剧种创造相对应的,是北方以成兆才、月明珠和“警世戏社”为代表的评剧新形态剧种的创造。
他们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为戏剧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近代性戏剧的到来,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评剧的创造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重要的篇章,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
戏剧改良于辛亥革命前后渐次在全国铺开后,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在刚刚开始自立家门之时,即感受时代风雨,以戏剧的改良观武装自己。
如形成于1900年之际的评剧,即以一个新剧种朝气蓬勃的姿态,参加到戏剧改良运动之中。
它的创始人和杰出的评剧剧作家成兆才,关注现实、反映现实,创作了一大批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剧作品。
其中如《马寡妇开店》《大劈棺》《占花魁》《花为媒》《杜十娘》《杨三姐告状》《桃花庵》《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
这些剧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立足于对人的现实处境和生存状况的表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
新生的评剧艺术,作为新的戏剧形态,正是通过成兆才这些极富人道主义情怀的戏剧创作,演出于河北、天津和东北地区,深受观众的欢迎,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又一轮的戏剧改良运动中,以自己突出的创作成就,并且是以集团式的演出阵容,成为一支与南方的海派京剧遥相呼应的劲旅。
一、北方农民艺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达:评剧新形态的创生评剧是在华北冀东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剧种。
1900年前后,南方和北方分别在民间说唱和歌舞艺术中涌现出一大批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完全属于近代性质的地方剧种,亦即新形态的地方剧种。
此种现象的出现,曾使很多戏剧史家和戏剧学者困惑不已。
其实,这是自乾隆年间“花雅之争”中花部获胜并统领剧坛后,经过一百多年的酝酿,在戏剧改良思潮推动下,承接花部开辟的道路而迎来的局面。
中国评剧
中国评剧篇一:评剧介绍评剧介绍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
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
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
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
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
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
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
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
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
《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篇二:刘宝萍中文名:刘宝萍外文名:Liubaoping性别:女出生日期:1983年12月6日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星座:射手座血型:A型籍贯:天津毕业院校:长春大学职业:独唱演员擅长曲目:《玛依拉变奏曲》《芦花》《美丽家园》《亲吻祖国》《听海》《好日子》《辣妹子》《龙船调》《幸福山歌》《大地飞歌》等代表作品:《放飞梦想》、《青春颂歌》.《夜百灵》等爱好:读书、旅行、交朋友特长:民族声乐、日语,凭剧、越剧等喜欢的水果:樱桃、苹果喜欢的颜色:金色喜欢的季节:初夏喜欢的歌手:彭丽媛。
评剧第一男旦——月明珠
评剧第一男旦——月明珠一、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 乳名围柱, 光绪二十四年 ( 1898年) 出生在滦州 ( 今滦南县程庄镇) 胡家坡村的一个莲花落世家。
父亲任连会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 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
长兄任善庆为评剧第一任鼓师, 三弟任善年、四弟任善为评剧小生、老旦行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妹妹任秀清也是著名的评剧演员。
任善丰从艺期间正是评剧的成熟发展时期, 他首演了成兆才所创作的大部分剧本, 所塑造的几十个不同的旦角形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被评剧界奉为圭臬。
任善丰长相俊美、身材苗条、机灵聪颖、记忆超群。
5岁时就和小朋友们到邻村演唱莲花落、扭秧歌,挣回了半袋子干粮, 令父亲任连会刮目相看。
此后,便开始对他刻意培养, 精心呵护, 强化基本功训练。
任善丰模仿能力极强, 反映机敏, 一点就透, 9岁时就随父兄沿村献艺, 因唱做俱佳, 被村人誉为“小春童”, 名满乡里, 童年趣事至今仍被村人津津乐道。
一次, 围柱和小伙伴们在邻村刚刚唱完一段莲花落, 父亲任连会为了检验一下儿子的临场发挥, 佯装不识, 在一阵掌声中突然入场, 仔细端详着围柱发问:“唱得这么好, 哪个村的? ”围柱不慌不忙地回答:“胡家坡的! ” “胡家坡的? 我咋不认识你, 你叫啥名字? ” “我还不认识你呢! 我姓任, 名善丰,小名围柱。
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 ”任连会仍紧追不放, 接着又问: “黑间 ( 夜间 ) 你跟哪睡觉? “我跟我妈呗! ” “你跟你妈睡觉, 我也跟你妈睡觉, 咋就没看到你呢?”观众一听, 觉得这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 这不是成心难为这孩子吗? 围柱却镇定自若, 不慌不忙地答道: “准是我妈先把我哄睡了, 再跟你睡呗咧。
”观众对爷儿俩的即兴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
1907年冬天, 年仅9岁的任善丰随父亲任连会及长兄任善庆参加了吴家坨聚会, 商议戏艺改革。
老艺人们见他机灵俊美, 甚是招人喜爱, 就让他唱一段莲花落, 众人听后, 个个竖起拇指, 连连夸赞他是一棵好苗子。
评剧基本知识
评剧基本知识
评剧是中国北方流传的一种戏曲剧种,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清末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最初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
评剧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的第一代剧作家成兆才等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将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
评剧以东路评剧为主,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评剧的行当分类经验也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巷 乞 讨 卖 唱 , 不 愿 教 书 行 医 而 受 制 于他 人 。 也
1岁 的任 善 庆 便 跟 父 亲 开 始 走 上 了 四 处 流 浪 的 卖 2
艺生涯。
’ 那 时 , 靠 步 行 走 街 串 巷 、 赶 圈 集 庙 会 。 上 背 着 全 追 肩
有 史 以来 的第 一 次 。 们 要创 新 。 提 高 。 望 你 们 第 二 你 要 希
己的 一 切 , 誉 为 评 剧 的 发 轫 者 。 仅 如 此 。 被 不 他还 把 自己 的儿 女 全 部 贡 献 给 了评 剧 事 业 。 次 子 任 善 丰 首 创 评 剧 男 旦 行 当 ; 子 任 善 年 首 创 小 三 生 行 当 ; 善 成 为 创 立 老 生 行 当 作 出 了 突 出贡 献 。 任
人 或 行 医 谋
生 .经 历 家 庭
由 盛 而 衰 的 他 。饱 尝 了社 会 的 世 态 炎 凉
▲任 善 庆 生 活 照
长 子 任 善 庆 作 为 评 剧 第 一代 鼓 师 的创 立者 。 丰 富 对 和 发 展 评 剧 板 腔 体 的音 乐 结 构 形 式 作 出 了 突 出 贡 献 . 当
父 任 连 会 中 年
时期 , 因 家遭
厚 的历 史 文 化 积 淀 。
1世 纪 末 到2 世 纪 初 , 南 域 内涌 现 了众 多 的莲 花 9 0 滦
落世 家 , 些 璀 璨 的 艺 星 , 亮 了 落 子 戏 的 天 空 。 为 评 这 点 也 剧 的创 始 立 下 了不 朽 的 功 勋 。 任 连 会 和 他 的4 儿 子 任 个 善 庆 、 善 丰 、 善 年 、 善 成 , 是 当时 莲 花 落 世 家 的 任 任 任 就
● 化 地 囡 文天 ● ● 口
-l
平 第一任鼓 师任善庆 剧
● 杜 盛 兰
河j 省 滦 南 县 是 评 剧 的 发 祥 地 , 是 评 剧创 始人 成 E 又
兆 才 的 故 乡 。 评 剧 之 所 以 产 生 在 这 里 , 因 为 这 里 有 深 是
任 家 原 家
道 小 康 。 在 其
乐 器 10 件 , 及 舞 台 灯 光 、 响 、 装 等 。 立起 一 支 2多 以 音 服 建 集 声 乐 、 蹈 于 一 体 的 大 型 文 艺 乐 团 , 们 不 仅 继 续 为 舞 他
村 里 的婚 丧 嫁 娶 接 亲 送 葬 , 为 京 、 、 等 地 区 的 大 型 还 津 冀 文 艺 晚会 和 纪 念 活 动 等 进 行 演 奏 , 在 大 连 等 地举 办 的 并 比赛 中 , 获 优 秀 等奖 。现 在 , 为 部 队 、 路 等 文 艺 团 荣 还 铁
载 人 评剧 史 册 。
和 人 情 冷 暖 , 此 而 愤 世 嫉 俗 。 他 宁 可 带 领 孩 子 们 走 街 由
艺 不惊 人死 不休
任善 庆 , 字福 堂 , 艺名 “ 不换 ”光绪 十 六年 (80 出 金 , 19) 生 于滦 州丰 腴 屯胡 家 坡村 ( 滦南 县 程庄 镇 胡家 坡 村 ) 今 。
次 、 三 次 或 更 多 次 来 演 出 , 们 派 专 家 、 乐 行 家 去 辅 第 我 管
赞 颂 , 中 国农 民一 词 的新 的诠 释 。 对
之 后 , 州 地 委 、 署 做 出 给耿 官 屯 农 民 铜 管 乐 队 沧 行
导 , 奏 水 平 提 高 了 , 以 代 表 中 国农 民 出 国演 出 。 ” 演 可 他 们 还 说 ,河 北 省 的 河 北 梆 子 著 名 表 演 艺 术 家 裴 艳 玲 , “ 在 表 演 上 轰 动 了 北 京 ;耿 官 屯 铜 管 乐 队在 演 奏 上 誉 满 京
来 了新 春 的 和风 , 为 首 都 各 大 报 刊 、 台 、 视 台 送 来 也 电 电 了新 闻 。 春 第 一 天 《 民 日报 》 中 央 电 视 台 、 央 人 民 新 人 、 中 广 播 电 台等 各 大媒 体 , 在 第 一 时 间 的 重要 版 面 或 黄 金 都
时 间 , 全 国 、 世 界 做 了 精 心 报 道 。 们 在 报 道 介 绍 的 向 全 他 字 里 行 间或 言 谈 举 止 中 . 不 流 露 出对 中 国农 村 改 革 的 无
城 , 城 市 人 看 到 了 农 民 的形 象 , 到 了农 村 的 风 貌 , 让 看 你
记 集 体 一 等 功 , 授 予 “ 乐 鸣 春 ” 牌 匾 : 区 文 化 局 并 管 的 地
向乐 队 给 予 嘉 奖 外 ,还 对 方 吉 仁 等 颁 发 了奖 状 和奖 金 ; 青 县 县委 、 府 还 分 别 为他 们 记 大功 一 次 政
体 输 送 了演 出人 才 。
责任 编 辑
谢 凤 英
文 史 精 华 2 1・ 0 1增刊 1
钱褡 子 , 里拿 着 呱 嗒 板 ( 板 ) 手 竹 。演 唱 的 主要 是 对 口莲
胡 、 笛 、 叭 ( 哈 哈 腔时 使用 ) 座 鼓 。 成 功 地创 出 如 横 喇 唱 、 在 表 现 人 物 上 场 时 用 的 ( 安 板 ]( 安 板 ] ( 板 ] 大 、小 、尖 、
杰 出代 表 。 任 连 会 一 生 为 评 剧 的 创 立 发 展 , 心 沥 血 , 孜 以 呕 孜
官 司 ,被 官 府 讹 诈 ,致 使 家
道 衰 落 。任 连
会 本 可 以凭 借
自己 的 文 化 功 底 和 自学 的 岐
黄之 术 教 书育
求 。 剧 本 的创 作 , 声 腔 和 表 演程 式 的创 始 , 献 了 自 从 到 贡
耿 官 屯 村 党 支 部 、 委 会 面 对 荣 誉 不 自傲 。 后 又 村 随
培 训 乐 手 、 挥 等 方 面 的人 才 10 名 , 资6 万 元 购 置 指 3多 投 7
们 是 八 亿 农 民 的象 征 !”
耿 官 屯铜 管 乐 队在 首都 的演 出 . 仅 给 现 场 观众 带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