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弟兄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我的妈妈》 2课时《人琴俱亡》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弟兄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未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没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没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弟兄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类“至爱亲情”。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3.通过自由阅读,理解作品中的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学习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思考红色精神的现代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纪实性红色文章,践行和传承红色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与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通过阅读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与影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带领学生共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信息,了解该作品的影响力。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
教师做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书方法指导【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纪实作品?纪实作品的特点是什么?2.如何阅读纪实作品?教师提示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自主总结问题的答案,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纪实作品的种类,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纪实作品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阅读交流【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先自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面的问题。
1.分享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2.哪一位共产党领袖最令你崇拜?试着找出有关他的肖像描写。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5篇)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3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融情于景的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融情于景的整合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设计初衷】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山川风物”的小品文,在描写对象上,以及所突出的对象特点上,都有许多共同点。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尝试把这几篇融情于景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一方面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实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梳理这四篇课文分别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2.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关联不同课文之间的写作特点。
3.模仿任意一篇课文的写景风格,选择校园内任意一角的风景,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既展现出校园风景的独特之处,又表达个人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长】两课时连堂上【学情要求】学生对这四篇课文的文意已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这四篇课文的作者在选择景物描写的对象,以及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并描写出来的方法。
2.难点:在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基础上,能把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一、学情回顾1.请学生分别朗诵四篇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营造学习氛围。
2.让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说在这四篇课文中,哪篇的景物描写令你印象深刻,哪篇的情感抒发能引起你的共鸣或是被感动。
3.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要有自主的阅读见解。
二、新知探究1.活动一:在表格中完成对课文景物描写的梳理(1)讲授:教师出示表格,并适当讲解填写说明。
(2)任务: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表格相应的内容。
(3)展示:教师在巡视中,可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对表格的填写,并请完成度较好的同学进行展示,同时对表格所填内容进行讲解。
2.活动二:思考探究下列问题A.教师出示下列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1)《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山”和“水”,而前者是“先山后水”,后者则是“先水后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景物描写”教学设计及优秀习作(精选六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景物描写”教学设计及优秀习作【教学目标】1.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
2.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3.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景物图片导入,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描绘景物。
二、明确概念什么是景物描写?出示概念:景物描写:指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学习技巧,掌握方法出示图片1,学生观察并书写提示:描写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方法,文章就可以更富有文采。
(一)方法一:抓住景物特征,妙用修辞手法。
描写景物关键在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如果能合理地展开想象,巧妙地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就能使描写的景物带有人的特点,富有人的情感,使景物形象鲜活起来。
这样一来,就能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使静止的景物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出示图片2,仔细观察图片,使用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二)方法二:调动多种感官赏景,并不是只需要视觉,还要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
因此,描绘景物,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
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
出示图片3,学生讨论赏析,探究写法,并学以致用。
(三)方法三:俯仰结合,动静相衬首先,可以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观察不同的景物。
其次,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观察点或者角度变了,笔下的景物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情状。
第三,移步换景,即边走边看,人的脚步在移动,看到的景物也在变化。
静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知识,掌握重点知识和重难点技巧。
2、准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课文和相关教学内容。
3、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文科、国学类的影片、图片等媒体教具。
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的1、能够理解和记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2、积极学习本单元要求的语言表达以及文体知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将以四个方面呈现如下:(一)阅读1、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辨析、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理解课本的文意,掌握文章的细节要点。
(二)文言文1、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各类文体语句的语法结构。
2、学习熟悉《篇章结构分析与套话应用》,能够运用套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加强篇章表达的能力。
(三)改写和作文1、要求学生掌握改写技巧,可以利用前文材料灵活创新写新文章。
2、完成一篇实用性作文,加深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四)综合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主动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技巧自由发挥;让学生能够把握重点,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把学习的内容付诸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发散思维法和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一起参与学习,把分析、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应用在实际学习活动中。
2、采用多媒体课件,减轻教师讲课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1、布置课堂作业,不同学生着重练习不同内容,分层指导。
2、开展课堂练习或小练习,检验学习效果、收集学生习作。
3、采取出勤率、课堂活动、家庭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六、概括本单元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和记忆本单课文内容、文体知识的运用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发散思维、合作探究式学习”,用多元素的考核评价方法,检验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指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词语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本单元重点词汇,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3. 讨论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创新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文话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3. 组织讨论: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思考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作者意图,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二课时1. 复:通过游戏或小测验等方式对上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词语研究:教授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义解析和例句演练。
3. 课文阅读:再次阅读课文,注重理解词语的运用和上下文的联系。
4. 创新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要求他们以课文中的情节或主题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写作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第三课时1. 复:通过口头问答或小练等方式对前两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复和巩固。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结构、段落组织和语言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法,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或文章。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情况,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2.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
3.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重难点】
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分钟短视频,知晓东汉历史背景,进入新课学习
二、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三、
四、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四、寻意象,悟真情。
五、板书设计
小小家庭的守护→老当益壮的豪气→守望相助的坚守→悲惨生活的坚持
↓
乱世真情百味生
六、课堂结语
东汉虽是乱世,却也不无希望,能够支撑历史前行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坚守:对家庭的守护,让家人回来有温暖;对个人抱负的施
展,让人们乱世有依靠;对本性的坚守,让纯良品行有延续;对民众的深切同情,让真情舞动乱世乾坤。
七、作业布置
1、必做
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2、选做
查阅资料,知晓建安风骨,推荐一首建安七子的诗作,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缘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微整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微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定位】本单元的单元导读第一部分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再回到五首唐诗,我们不难发现每首诗都有写景佳句,以此为整合点,我们可以通过吟咏这些诗句获得美的享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些诗歌当中,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总是寄寓着自己的某种情感,联系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修,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我们可以在反复朗诵诗句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作者所写的意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课堂教学导入:“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歌里更是如此,这节课我们将来细细吟咏唐诗五首里的诗句,体会五位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怀。
(一)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美1.以《野望》为例,感受格律美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
它的节奏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读起来朗朗上口。
我们再看诗的韵脚,除了第一联,其他三联结尾字都押韵“uī”,读起来韵味十足。
2.自主学习,发现其他四首诗的格律美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发现其他四首的格律美,并做交流。
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律诗不仅有五言还有七言,一般分为四联而且讲究押韵,再进一步发现律诗都压平韵,首句尾字可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
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富有韵律美。
(可结合课后“补白”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在此环节,我考虑到学生对律诗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掌握还不够系统,于是先以《野望》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律诗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接下的自主学习:感受律诗的格律美搭好支架。
(二)吟咏写景句,发挥想象鉴赏画面1.自主诵读,鉴赏画面我们刚读得很美,接下来我也要说得很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首诗歌,反复吟咏其中的写景佳句,结合书下注释,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所读到美景,并鉴赏一下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导学案《纪念白求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1三、学习难点:目标4四、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派遣()狭隘()满腔热忱()拈轻怕重()以身殉职()鄙视( )冀( )2解释下列生词。
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二)、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讨论探究:1.朗读课文。
(范读、齐读、听录音均可)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第一段要点:第二段要点:第三段要点:第四段要点:3.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4、明确积累以下知识:“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讨论并归纳:(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其余是。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其余是。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其余是。
(4)第二段可分三层,试划分:①②③④⑤6 7 8 9 10,每一层都是。
5.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完成下面表格:对比方法的好处6.提问: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正面介绍侧面介绍侧面介绍的作用7.讨论并归纳: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五、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一个人: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议论文小知识:一)、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
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
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回答“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回答“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三)、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四)、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二、课堂检测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狭隘()满腔热忱()拈()轻怕重以身殉()职鄙( ) 视冀( )2、解释下列生词。
(l)精益求精:(2)见异思迁:。
(3)热忱:忱:(4)漠不关心:漠:。
(5)拈轻怕重:(6)麻木不仁:三、自主学习:1、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2、文中写了白求恩同志哪些事迹?表现了什么精神?3、说说全文中四段之间的关系。
四、小组合作请将自己圈划的语句在小组中交流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可以从修辞手法上品析。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理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品系语言。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把“没有一个不”改为“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提高1、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
如(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如:”(3)用排比句,从、、、、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如:《谈语言》导学案一、目标(一)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二)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过程(一)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读一读,写一写:(反馈)时髦弄巧成拙东拐西缠圩堤不假思考头头是道推敲斟酌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二)默读课文思考:1 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 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 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提示:1 。
2 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1)。
(2~5段阐述此观点);(2)。
(6~12段阐述此观点)。
3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段:;(2)第4段;(3)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5)对的病因分析;(6)第9段:对“”意思的误解。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学生除从文中举例阐述外,还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例如:“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应纠正。
(四)根据交流的内容,编写课文结构提纲提示: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
第1段阐述。
2~5段论述分论点一:。
6~12段论述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五)学生质疑例1对语言“工具性”的理解(提示:口头交流,书面表达的载体)例2对第2段末句这一复杂单句的理解(提示:复杂单句,宾语是一个假设关系的二重复句)例3对第6段中“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一句的理解(提示:“有组织的语言”指对口语进行加工,使之符合逻辑、表达科学,达到规范化的书面语)……(六)课堂检测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印发讲义)据报载:年逾古稀的钱学森,每天黎明即起,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讲座”。
电台同志疑是传闻。
一次,记者当面考他:“今天早上,科学知识节目讲的是什么事?”钱学森脱口而出:“南京天文台趣事。
”记者惊讶不已。
钱学森,我国著名物理学家。
论知识,他是博大精深;论年龄,他已年逾七十;论成就,他对力学的研究,硕果累累,举世公认。
可是,这样一位老人,却每天黎明即起,收听电台“科学知识讲座”,他对科学信息的追求仍充满热情。
这件事虽小,却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古今中外,凡有所建树的人,在他的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汗水写着一句话: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
人生是极其有限的。
科学领域纷繁复杂,浩瀚无边。
不用说一个领域,一门学科,需研究的问题不计其数;有的,甚至是一个研究专题,也往往会耗尽一个人的毕生精力。
所以,要在科学领域中取得一点成就,没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就会遇挫而退;没有勤奋工作的态度,就不能在有限的一生中取得成果。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遇难不退,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
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后来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执著追求、勤奋工作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钱老“黎明即起”追踪科学信息的举动了。
而今,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书求知的年代。
我们应当以钱老为榜样,学习他的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
如果我们真正把钱老的精神、作风学到手,将来必然会有所成就。
简答:1 短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 短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阐述。
板书设计谈语言王力分论点中心论点论证方法1 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摆事实2 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讲道理《最苦与最乐》教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说说他们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由此引入本文,请学生来看看梁启超的观点。
(二)课文讲析1 板书课题2 介绍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 分析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的文体。
明确:议论文。
(2)分段分析①分析第1段Ⅰ 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共同指正错误。
Ⅱ 处理较难的生字词。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独:仅仅,只是。
Ⅲ 作者开头即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此开头为设问,引出全文主旨。
Ⅳ 作者连用五个问句,逐步切入主题。
Ⅴ 人总觉得贫穷、失意以及老死是最痛苦的事,但作者认为这些痛苦皆可超脱,惟独责任未了是无法解脱的。
Ⅵ 指名学生简述本段大意,老师补充。
②分析第2段Ⅰ 指名学生朗读本段。
Ⅱ 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意义。
打主意:在心中确定了一个办法,就是计划。
监督:从旁察看、督促。
Ⅲ 指名学生说明本段大意。
Ⅳ 本段课文分析:承接前文“最苦”,作更具体的说明。
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③分析第3段Ⅰ 指名学生朗读本段。
Ⅱ 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意义。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比喻去除内心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