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12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78张PPT)(统编版五四制)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78张PPT)(统编版五四制)
3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
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读读写写
hóu
王侯
yínɡ
盈盈
jiǎo
皎洁mòΒιβλιοθήκη 脉脉zhānɡ文章

栖息

哭泣

乌鸦
多音字
mò (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脉 mài (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注意加点 字的读音!
妈妈每天温情脉脉. 地看着小雪离家上学,盼着她早点 放学回家,这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脉. 的母爱。
品读释疑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
,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 ”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 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品读释疑
认真读最后两行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表达织女的相思之苦的?
学法小结
2.抓住特定意象来体会情感。如《十五夜望月》中 “地白”“冷露”等意象给人清冷之感,也表明夜深人未 眠,再结合下文,就能感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3.抓住所叙之事来体会情感。如《寒食》中权贵在寒 食之夜毫无顾忌地传燃蜡烛,可见其平时作威作福,我们 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愤懑之情。
4.抓住关键细节来体会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 “泣涕零如雨”这一细节,将织女内心的苦痛展露无遗。
品读释疑
泪水像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落下
神态
译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札 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品读释疑
点明了织女 “终日不成章”的原因,用“零如 雨”的神态描写点明她心里终日的悲伤愁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 件非常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中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没有多 余的钱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有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贫困,他们不甘心,到 处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 认定这定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注释 若: 好像。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石灰生命历程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开凿和锤打 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 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虚指 千锤万凿
Hale Waihona Puke 这里指石灰不怕高 烈火焚烧 → 若等闲 温、不怕苦难。
粉骨碎身
是什么样的目的让石灰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 焚烧、粉骨碎身的情况下,还能“若等闲”、 “浑不怕”呢?
知人论世:于谦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 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 无它,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嫉 恨而已。为官后,又因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 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于谦做官官便 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不以其为清廉,却说 他坏了官场规矩。
知人论世:1449年,瓦剌(là)首领也先率兵进犯北境。 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贸然率军出征,在土木堡被也先的 军队保卫,由于指挥失当,明军50万人马全军覆没,英宗被俘。 也先挟持明英宗率兵一路攻打到北京城下,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 尚书,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避免了也先的挟持和 威胁,并督战五昼夜打败瓦剌军,赢得京师保卫战,百姓免遭涂 炭。后又迎英宗归国。但英宗复位,于谦不仅未受嘉奖,反而遭 朝中恶势力迫害,以叛逆罪被诬告。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 正气,不肯逃走避难,终被杀害。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以马 为题材的组诗,共二十三首,均是五言绝 句。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 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 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本课所选的这首《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 一直被广为传诵。
二、识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昌谷人,后世称他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 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诗的后两句,思考 1.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写出了石灰怎样 的特点? 2.如何理解“清白”二字?从中你能体会到石 灰怎样的品质?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坚强不屈。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 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态度
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 的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何日。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 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五、品诗情
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他不得志之时,也是藩镇极为猖獗的 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 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理结构
千锤万凿

从开采到烧制 烈火焚烧

状物
甘愿承受痛苦 以身报国

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
言志
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2课第1、2、3、6题。
竹石
郑燮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19张PPT)

了解作者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 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 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 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食
作者前两句描画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春景。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飞”字极富动感,随风飞舞之势,典型的暮春风景。明 写花而暗写风。
2.《迢迢牵牛星》主要写了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 事,是一首相思之作,反应了当时动荡社会导致普通家庭妻离子 散的黑暗现实,《天上的街市》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丑陋现实的不 满,又借牛郎织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限向往。
练习册
5. 不矛盾。
“迢迢”是从诗人在地面仰望星空的视角写的,自 然高远;
前两句写出了中秋之月的寂寥、冷清、沉寂。
十五夜望月
后两句写了什么呢? 人尽望: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落”: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与“无声”相契合,
凸显月夜的静。 情感:望月怀人。
全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静、沉寂的中秋之夜的图景,抒发了诗 人的思念之情。
比较阅读
1.在第一首诗中,牛郎织女音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织女因此感 到哀伤、忧愁。在第二首诗中,牛郎织女一起闲逛银河,表现其 生活的悠闲与美好。两者虽用同一个典故,但表达的情感截然不 同。
而觉得距离很遥远,突出了织女的忧伤哀愁。
迢迢牵牛星
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叠词,增加了诗歌音乐美。 句句押韵,诗歌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与全诗缠
绵哀怨的感情十分和谐,显得意蕴深长。
迢迢牵牛星
背景补充介绍: 东汉末年,正是社会骚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 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 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 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 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 会现实。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30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 除了因为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 尤其是“立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已 在东西南北风的“磨”“击”中荡然无存了。“石”的 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思考:诗中“风”代表着什么?
知人论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 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 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 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 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 英宗也得以回国。
《竹石》这一首诗,作者托物言志,借竹坚韧坚贞的傲气,表 现自己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托物言志
求其“神似”

( 唐
)诗
李 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 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 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 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 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马诗
(唐) 李 贺
咏物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结合搜集的资料,
思考:李贺与其笔下之“马”有什么相似之处?

李贺
轻捷矫健,无限期盼驰骋疆场。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渴 望通过科举来施展自己的人生 抱负
不被重视,驰骋疆场遥遥无期,在应举的时候,与李贺一同竞争的
悲凉无奈。
人称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 同音,因此,李贺应该避父讳不举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如雨”运用夸张和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织女 每天的眼泪像 下雨一样, 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达到了极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对织女的神态 描写,让人体会到织女的无奈和 对牛郎无处诉说的思念。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 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作者要抒发什么感情呢?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落着 飞花,寒食节,东风把御 园柳枝吹斜。夜色降临, 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 雀。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 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 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通过写织女思念牛郎的事情,抒发了人世间 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音词:不仅展示了诗 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和 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 口,情趣自然而生。叠 音词最能呼唤与传递情 绪,也使诗歌表达的情 感更加动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拂柳树的美好姿 态,极具动态美。
一“飞”一“斜”,体现出诗人巧妙 的构思,别致的写景手法。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代表皇帝的恩宠。
对本诗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
一说称颂之作:可以认为诗作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 对京城春色的陶醉,表达了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一说讽喻之作:可以认为表达了对皇宫特权以及宦官专权 的讽刺,反衬百姓的贫寒。

部编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ppt课件(3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ppt课件(30页)

本诗小结
本诗描绘了寒食节京城一派落红飞舞、御柳摇曳的 色彩明丽的春景。联系寒食的习俗,有人感受到了 对富丽春景的歌咏,太平气象的称颂;有人感受到 了对权贵豪门的讥讽,对贫寒人家的怜悯;或感受 到了士人的怅惘。各种感受都源自士人对景象单纯 的描述,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艺术手法看,本诗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转换都非常 巧妙。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本诗小结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诗歌主人公的情感之中
4 古代诗歌三首
迢迢牵牛星
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1.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描绘了几幅画面?
• 第一句写了遥望牵牛、织女二星所见的景象,第二 、第三句想象织女工作时的悲伤情态,第四、第五 句自然脱离了对画面的描绘,直接表现织女的所思 所想。一共描绘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人塑造了织女怎样的形象?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诗歌的第二、第三句从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 进行描写,第四、第五句则表现她的内心感受, 刻画了她美丽哀愁的形象。
本诗小结

《十五夜望月》写景抒情,描绘了中秋之 夜的景色,营造出清冷澄净、素洁悠远的意 境,抒发了蕴藉深沉的怀人之思。
作业布置
• 1.完成配套练习册
• 2.选择另外一个中华传统节日,找到一首与 之相关的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或赏析;或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
韩翃(hóng):唐代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 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 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 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 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 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五四制)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五四制)

品读释疑
3.赏析诗歌三四句。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 写出了竹子临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有何含义? “千磨万击”指恶劣环境对竹子和诗人的迫害;“东西南北” 写恶势力无处不在,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学法小结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 现自己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 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 旨的目的。
学法小结
1. 选择一个能够寄托志向的生动具体的事物,然后进行具 体描写。
独特感悟
这三首古诗,诗人或借马抒情,或以石灰自喻,或借 竹明志,将自己的情感或志向寄寓在事物之中。
读完这三首古诗,诗人渴望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情 怀,让我们深有感触;为国尽忠的志向,让我们深深折 服 ;坚定顽强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不已。三位诗人的雄 心壮志和高尚情操也在不时地感染着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 我们也要向这三位诗人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拼搏, 培养高洁的品格。
品读释疑
2.赏析一二句诗。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千 锤 万 凿出深山,烈火焚烧 若 等闲。 平常。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能从 深山中被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当作是 平常的事。
品读释疑
这两句写的是石灰的烧制 过程,石灰石要变成石灰,须 经过千锤万凿的开采和熊熊烈 火的焚烧。歌颂了它不畏艰难、 从容不迫的精神品质。
学法小结
如何查阅资料,理解古诗 1.查阅作者的 相关资料,如出生年代,家庭状况,身 份地位,生平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 2.了解时代背景。 3.查阅作者其他相关诗词作品。通过比较,能对作者 有更全面的了解。 4.了解与古诗相关的知识或趣闻。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马抒情,通过描述马儿戴 上了马笼头,在秋天纵横疾跑,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建 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同时和现实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表现 了诗人对不受重用的不甘和悲愤。
3.《马诗》一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画出 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显露出 了诗人期望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的复 杂矛盾的情感。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第二
《石灰吟》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 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集》。
文学常识填空
3.文学常识填空。 (1)《马诗》作者李贺,____唐____代诗人,有“ 诗鬼 ”之称。 (2)《石灰吟》作者于谦,___明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 (3)《竹石》作者郑燮,____清____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 ”之一。
第一
《马诗》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首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 南宜阳)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 他的性情,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 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课堂小结
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
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 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在表 达上叫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托物言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Hale Waihona Puke 详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

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诗句
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 内 的品行,它经过了无 容 数次的磨难,才长就 详 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 解 姿,而且从来不恐惧
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的击打。写出了竹子 坚韧从容,乐观无畏 的品行。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 课 题 诗人赋予品行或志向,让我们走进 导 入 《古代诗歌三首》,一起来了解。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
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
相 关 链
首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 南洛阳宜阳县)人。后世称李昌 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接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
鬼”之称,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诗句翻译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脑,在天高气
详 解
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劳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 内 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容 详 解
品读诗句
这两句诗借马抒情。“金络脑”是贵
内 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清秋”
容 详 解
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快走” 写出马矫健的风姿,但“何当”即
刚直 无所恐惧



这三首古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探 究
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期望自己抱
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课 文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创优公开课课件(共7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创优公开课课件(共73张PPT)

通篇用比 托物言志 抒情委婉 耐人寻味
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
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
怀才不遇之苦。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要粉烈千
留骨火锤
清碎焚万 石 白身烧凿 灰 在浑若出 吟
人不等深
间怕闲山
1 知诗人,解诗题
目 2 吟说石灰历程

3 体悟诗人品质


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 燕
——南北朝 庾信《杨柳歌》
山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 李白《北盛行》
体悟诗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铁络脑,快走踏清秋。
“络脑”是指马笼头,一个“金”字,体现了马所佩戴 的鞍具的贵重,象征着马受到重用。“何当”领起设问,强 烈的传达出无限企盼之情。
凝听“竹”音
四时不谢之兰,
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 千秋不变之人。
——郑燮
郑燮一生多画兰、 竹、石,为何?
体悟“竹”神
体悟“竹”神
读本诗,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形象,用
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是一棵
的竹子。
提示:抓住诗中关键词语,分析竹 子的内在品质。
体悟“竹”神
“咬”字使竹人格化,不仅写出了竹子 牢牢扎根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竹子不畏艰 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知诗人,解诗题
《竹石》写“竹”还是写“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 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凝听“竹”音
凝听“竹”音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部编五四制)12《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部编五四制)12《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品 词 赏 句

(词、句)
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
湖阴先生。
品 词 赏 句
你 能 说 出 它 的 奇 妙 么 ?
这 句 诗 历 来 被 人 称 赞 ,
诗 人 情 怀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半山: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 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亦七里,路程 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 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知 人 论 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
徐州)人,祖籍洛阳,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曾任监察御史,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 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 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 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 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 《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读 诗 悟 人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民的
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读 诗 悟 人
晚唐时期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批忧 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心中萦绕 着一种王朝末世的阴影,诗歌中显露出 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而杜牧 恰恰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使得他的 这首《江南春》多了一份历史凝重感与 诗人无奈感。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12古代诗歌三首 人教(五四制) (共31张)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12古代诗歌三首 人教(五四制)  (共31张)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身体粉碎。粉,粉碎。 浑不怕:全不怕。浑,全、全然。
【大意】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 高尚的节操。
问题探究
《石灰吟》在托物言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 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 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 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朗读诗歌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读诗歌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来。
【大意】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原来扎在碎裂的 山岩之中。
【赏析】写出了竹子扎根于青山岩石的倔强形象。“咬”字 将竹拟人化,“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 意志之坚定。
课堂小结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特点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情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状物 言志
坚贞不屈
主旨归纳
《石灰吟》通过写石灰的锤炼过程,表达了诗 人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 同流合污的坚贞节操。
竹石
郑燮
作品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 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 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 人称为“三绝”。
打击也决不屈服、妥协的诗句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 ,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

(部编五四制)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

你知道哪些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 “杜紫薇”“杜樊川” 。杜牧诗歌成 绩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风浪滚动
大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 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 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天边
明诗意
一直; 径直
大意:如今我要直向它的 源头——银河冲去,和传 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 牛郎织女家。
资料链接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 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的 《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筏来 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 这两种记载混合,说是黄河和天河相通,张骞追溯 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
簸( 簸箕 ) 菠( 菠萝 )
淘( 淘气 ) 掏( 掏出 )
崖( 山崖 ) 涯( 天涯 )
二、诗的后两句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 黄河的
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 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江南春
第二课时
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是古 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这个世外桃源吧!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夸张
波涛汹涌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
逆流而上,直 冲九霄的豪迈 气势。
读一读
在朗读前两句 诗时,语速放缓, 语调沉稳有力,读 出黄河九曲的绵长 曲折之感。
读第三句 时,节奏可稍 微加快,语调 转向激昂,表 现诗人欲直上 九霄的气势。 第四句再转向 平缓悠久,读 出其中的向往 之感。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理解全诗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理解全诗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 横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碎成粉末,不怕牺牲 浑:全,全然。 清白:石灰的颜色,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理解全诗 • 齐读第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一说:诗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追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 程,而“浑不怕”三字又彰显其不怕牺牲的精神。“清白”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石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 刚直不阿的品格。
朗读诗歌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由朗读,然后与同座对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理解全诗
•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来 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 神。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作者报效国家、建 功立业的期望,以及不被重用的苦闷,特别 是三四句,语调激昂一些。
主题概括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表 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六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三首 PPT

六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三首  PPT

人日立春
卢仝 〔唐代〕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译文
春去春又来,春光无限,终觉今是而昨非,如刚从梦境 中醒来。
从现在起克制和约束自己应该还来得及,我的面貌和梅 花一样将焕然一新。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皎皎,灿烂。河汉,银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擢,举起、摆动。素,白。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章,经纬交织的布幅。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去,离。几许:多少。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盈盈,清清。间:隔。
脉脉,含情相视而不语。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星,一边是隔着灿烂银河的织女星。
结尾“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 思落谁家?”问句好在哪里?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 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记笔记)
• 1、积水空明、澄静素洁,冷气袭人,桂花怡人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2、使人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3、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4、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5、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隔河相望 牛源自人 相爱受压制 间郎


比喻 女
女 不能团聚
不能欢聚
本首诗的感情
表达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以及织 女渴望团圆的强烈愿望。
➢1、借用神话传说 ➢诗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感 情浓郁,真切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