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专题规律总结
高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它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
地球的运动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二阶段学习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轴: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赤道成一定角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被定义为一个日夜周期。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赤道地区的速度较快,极地地区的速度较慢。
地球的自转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
它使得地球上以太阳为基准的昼夜交替,同时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椭圆形的,但与椭圆轨道的离心率较小,接近一个圆形。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或称为一个回归年。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是恒定的,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公转速度也会略有不同。
地球的公转运动决定了季节的变换。
地球不同位置与太阳的日照时间和入射角度不同,导致地球各个地区气温和季节的差异。
三、倾斜角度和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倾斜角度。
倾斜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地球季节的变化规律:1. 春分和秋分: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到达太阳光直射的位置时,这一天被称为春分或秋分。
此时地球南北半球受到的日照时间相等,昼夜长相等。
2. 夏至和冬至: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达到太阳光直射位置的最大偏离时,这一天被称为夏至或冬至。
此时地球南北半球受到的日照时间最长或最短,导致气温的升高或降低。
倾斜角度的变化使得地球季节的变化有了规律性,对我们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球的绕极星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外,地球还具有绕极星运动。
地球运动的规律总结
江夏一中 陈安德老师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规律总结1、 昼夜更替周期问题若飞机每小时向东飞行a 经度,则昼夜更替周期为x=36015+a若飞机每小时向西飞行a 经度,则昼夜更替周期为x=36015-a2、 有关日期判定问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大日期变为小日期的那条经线是1800 , 由小日期变为大日期的那条经线可由它与1800 经线的夹角推算出来,它的时间为小日期的24点或大日期的0点。
3、 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
北极圈内某纬度极昼的天数等于南半球南极圈内相同纬度的极夜天数。
但两地的极昼天数不会相等,因为地球公转速度不等。
在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之和相等。
4、 在太阳光照图上,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可视为当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5、 当极圈内某区域为极昼时,晨昏线相切点所在经线为0:00或24:00,为极夜时,晨昏线相切点所在经线为12:006、 当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相切点所在经线为0:00或24:00,则该纬线至极点区域出现极昼现象,此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同一半球的余角纬度;如果相切点的经线为12:00,则该纬线至极点区域出现极夜现象,此日太阳直射纬度为另一半球的余角纬度。
7、 已知某地出现极昼,又知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H )和0:00的太阳高度角(最小H ),求该地的地理纬度:地理纬度=900 —最大H — 最小H 2 直射点纬度=最大H + 最小H 28、 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或H 2=直射点纬度 9、 日出方位:除极点外,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地日出方位为东北,东偏北多少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北纬度数;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地日出方位为东南,东偏南多少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南纬度数;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方落下。
物体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照射方向相反。
10、一年中最大昼长与最小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
最大昼长 — 最小夜长 = 昼长最大差值昼长变化幅度=(最大昼长-12)×12=(12-最小昼长)×12。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_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是地球日常旋转的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365.25天(即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球倾斜: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约23.5度。
这个倾斜使得地球季节的变化。
4. 日照时间: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而地球公转引起了日照时间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冬季日照时间较短;在南半球则相反。
5.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是个椭圆轨道,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夏季会更炎热;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冬季会更寒冷。
这就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
6. 地球的倾斜引起了极昼与极夜:在北极圈内,在夏至时,北极圈内地区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白昼,即极昼;在冬至时,则会出现连续24小时的黑夜,即极夜。
7. 地球的磁场:地球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力场,这个磁力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北极和磁南极,并且起到了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伤害的作用。
8. 国际日期变更线:因为地球自转和国际时区的设立,国际日期变更线在大洲之间划定,跨过它时会发生日期改变。
9. 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的半径要比从两极测量得到的地球半径大。
以上就是初一地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它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1、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天 24 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3、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角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为0 外,其他各地均为 15°/小时。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处最大,极点处为 0 。
4、影响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此外,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
1、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365 天,称为一个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
3、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4、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地球自转的轨道面称为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约为23°26′。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运动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理解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一系列现象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更替、时间计算等。
本文将从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的倾斜等角度介绍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它是地球季节交替产生的根本原因。
公转规律表现为地球每年完成一次公转,公转轨道为近似椭圆形,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是在每年的1月4日左右,距离最远的时候是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自转规律表现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自然日。
地球赤道附近运动速度最快,而南北极附近则接近于静止。
二、地球的倾斜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成为地球的倾角,地球倾角的大小是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倾斜的角度为23.5度,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交替接收到太阳斜射的光线,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南北半球的气温、光照和降雨等自然现象也不同。
三、总结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好地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地球的运动规律是长期稳定的,但是地球上的环境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地球的动态变化,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解释自然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并围绕日地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地关系地球的运动首先涉及到日地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地关系,这是影响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1. 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规律是:自西向东旋转,每天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因此需要四年才能形成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的倾斜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现象。
1. 地轴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不同季节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白夜持续,而南极圈则是黑夜持续;而冬至时则正好相反。
地轴倾斜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2.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由于地球倾斜的存在,在北极圈内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白夜,也就是极昼。
而在南极圈内,则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黑夜,即极夜。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轴倾斜夹角改变引起的。
三、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综合结果。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国际上的两个重要节气。
春分时,地球上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秋分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
2. 冬至和夏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个重要节气。
冬至时,北半球的黑夜达到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之倾斜23°27',这个倾斜称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
这个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例如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2. 自转方向地球绕自转轴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然日为一次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导致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24小时。
4. 自转不均匀性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自转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例如地球椭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等,这就是自转不均匀性。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一个椭圆。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地球有分布着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等重要位置。
3.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4. 公转不均匀性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其公转速度会因受地球椭球形状、其他星球和月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的公转不均匀性。
三、地球的季节变化1. 季节变化原因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上不同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所致。
3. 不同地区季节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季节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距赤道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日照时间越长,因此气候更加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方,则会有更长的白夜和黑夜的交替。
四、地球的日照现象1. 白昼与黑夜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每天地球上都会有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地球运动规律总结
地球运动规律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总结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变化规律1.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规律:除南北两极为零外,时时成正比,均为15º/h2.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为零,赤道处最大。
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1月初,地球坐落于近日点,太阳速度最快;(冬至日,地球无此近日点)7月初,地球坐落于远日点,太阳速度最快;(夏至日,地球无此远日点)三.太阳光照图上推论节气的方法1.判断投影方位:极点俯视图、侧视图、方格图(圆柱投影)2.找到太阳照射光线(即为对准地心的那条太阳光线)3.判断晨昏线的位置①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则为夏至日;②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则为冬至日;③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和经线圈重合),则为二分日;四.晨昏线性质小结1.晨昏线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把地球等分成两个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2.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高度为03.晨昏线只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和经线圈斜交;4.晨昏线始终和赤道相互平分①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处,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和赤道的交点处,地方时为18点;五.时间排序1.太阳直射的经线上任何地点,地方时为12点2.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点3.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当天0点(或者前一天的24点)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2.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3.太阳直射点在a(南或北)半球,则a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往a方向昼长越长。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日出时间=12-昼长的一半;日落时间=12+昼长的一半;八.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定义:在地方时12点时,该地的太阳高度达至一天中最小,称作“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h=90º-纬度差①纬度高必须为也已;②纬度差:所求地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距离太阳照射点越将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热带、南北寒带范围的大小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一致南北温带的范围的大小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恰好相反。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球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自转以及地球轨道的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等现象。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其特点如下:1.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北极连接南极的一条线。
自转轴的向北倾斜大约23.5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以一天为单位计时。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球的西边看向东边,地球表面的东方是自转的顶点。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经度和地方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我们称之为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的形状与轨道上的位置对应了季节的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固定的,平均每秒约为29.8公里。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周期性地变化。
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会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变换。
三、地球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倾斜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轴的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的倾斜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换。
1. 四季的变化:地球轴倾斜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2. 极昼和极夜:地球轴倾斜导致了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出现连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该地区会连续24小时享受阳光;而在极夜期间,该地区将持续处于黑暗状态。
四、地球运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地球运动不仅影响着季节的变化,也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秒。
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各地约为每小时15度。
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为每秒465米。
影响: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形状变化、离心力的存在、地球磁场和万有引力的产生,对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文和气候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二、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即从西向东。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此外,还有一个回归年,用于描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回归运动,其时间略短于恒星年。
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在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季节更替等现象。
三、其他相关知识
天体系统:地球位于地月系中,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则属于银河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总星系。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包括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以及日冕中的太阳风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以及气候等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它们对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运动(知识总结+练习题)
地球运动的规律总结:
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的纬度数
2.北半球,看到的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的纬度,(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上)
3.日升日落早晚:
(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
(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昼越短则日出越晚)
4.一年中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赤道为0小时,极圈内为24小时
5.相同经纬线的有关计算:
(1)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相同;
(2)同一条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相同;昼夜长短相同。
6.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1)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12点;
(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0点或24点。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6点;
(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18点。
7.昼夜长短的计算:
(1)日出日落: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24小时-昼长。
(2)昼夜弧度:①昼长=昼弧度数/15°;②夜长=夜弧度数/15°。
8.球面经纬度距离:
(1)同一经线上:L=纬度差×111km
(2)同一纬线上:L=经度差×111cosθkm(θ为纬度)。
六年级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一周运动一周,它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它的时间为365天,即一年。
二、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我们观察到的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出现。
2.地球磁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磁场,使得地球具有磁性,保护我们不受太阳风暴的伤害。
三、公转产生的现象1.日照时间的变化:地球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赤道附近的国家拥有较长的日照时间,而极地附近的国家则有较短的日照时间。
2.四季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圆,所以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会有夏天,离太阳远的时候会有冬天。
这就是四季交替的原因。
3.日食和月食:当地球、太阳和月球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会遮挡太阳或月球,产生日食或月食的现象。
四、地球的倾斜和赤道地球的轴线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而是倾斜23.5°。
地球赤道是划分地球上半球和下半球的参考线。
五、赤道附近的气候和植被由于赤道附近接受的太阳直射最多,因此气温较高,气候炎热,植被茂密。
赤道附近的地区被称为热带雨林区。
六、寒带和温带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区被称为寒带,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四季分明,植被主要是落叶林和针叶林。
赤道和寒带之间的地区称为温带,温带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适合农业生产。
七、经线和纬线经线是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线,也被称为经度。
纬线是横切地球的线,也被称为纬度。
八、经度和时间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经线上的时间是不同的。
以0°经线为参照,每经过15°经线,时间就会相差一个小时。
国际上规定,以0°经线为参照,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中国位于东经120°左右,比0°经线慢8个小时。
九、时区地球上将24个小时均分成24个时区。
每个时区的时间相差一个小时。
中国共分为5个时区,东部时区比西部时区早两个小时。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1)地轴指向: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生活周期)(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为150/h;线速度由赤道(1667千米/时)向两极(0千米/时)递增(1)昼夜更替(天体东升西落)(2)地方时(区时)(3)水平地转偏向力2.地球太阳(1)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同向),北逆南顺(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后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后46秒(3)轨道:近正圆的椭圆(4)速度: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慢,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快。
平均值每天10,30万千米∕秒(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4)四季的更迭(构成)(5)五带的划分进动和太阳关系: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自转平面)夹角:230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034'。
3.太阳照射点移动规律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当地与太阳照射点的纬度高)=纬差(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差)技巧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原产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技巧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热带区域:直射时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技巧4:相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差值规律热带地区:23°26’+当地纬度温带地区:23°26’×2寒带地区:90°+23°26’-当地纬度技巧5:正午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长短变化推论(1)在直射点以北:影子朝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有关地球运动的规律总结
地球的运动一、经纬网相关规律总结1.经纬线的特点对比2.南、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知识3.经纬度的划分及规律经度:(1)经度划分的起点线为0°(本初子午线),向东增大时东经度(E),向西增大是西经度(W)(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4)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经度之和等于180°,一个是东经度,一个是西经度。
纬度:(1)纬度划分的起点线为0°(赤道),向北增大的是北纬(N),向南增大的是南纬(S)。
(2)0°-30°是低纬度地区,30°-60°是高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3)南北回归线分别为23.5°S和23.5°N,南北极圈分别为66.5°S和66.5°N。
(4)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从北极圈到北极点是北寒带,从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3.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其中20°W东边是东半球,西边是西半球,160°E东边是西半球,西边是东半球。
(小于20度为东半球,大于160度为西半球)4.方向的确定(1)若不特别说明,一般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方格状经纬网图,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1)根据两地纬度判断南北方向①两地都是北纬:纬度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南。
②两地都是南纬:纬度数值小的地点位置偏北,数值大的地点位置偏南。
③两地中一地为北纬一地为南纬:北纬的地点位置偏北,南纬的地点位置偏南2)根据两地经度判断东西方向①两地都是东经: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经度数值小的在西面②两地都是西经: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经度数值大的在西面③两地中一地为东经一地为西经:两地东西经度数之和:小于180°:东经度地点在东面,西经度在西面大于180°:西经度地点在东面,东经度在西面等于180°:位于两条正相对的经线上,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均可,此种情况比较不出东西方向(相对的两条经线相加等于180°)(3)俯视图,关键确定自转方向,然后定东西,再定南北“箭头为东,箭尾为西”“近南则南,近北则北”5.对趾点对趾点:地球表面上关于地心对称的位于地球直径两端的点。
地球运动专题规律总结
地球运动专题规律总结晨昏线问题晨昏线是光照图中点线面三要素之一,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在晨昏线上任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判断下一时刻进入昼还是夜,进入昼,则为晨线;进入夜,则为昏线。
如图:弧DAE为昼夜半球分界线,其中AE为晨线;DA为昏线。
二、晨昏线的特点1、是过地心、垂直于太阳光线且永远平分赤道的大圆2、与经线有两种关系a(1)重合:每年春、秋分日时,且晨昏线过极点(2)相交: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在〔0〜23 026'〕之间,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 •丿• A1• F纬度,等于极点的太阳高度,和开始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互余;二至日时,夹角最大为23 026'。
3、和纬线有三种关系(1)太阳直射赤道时,和纬线互相垂直、平分(2)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时,如右图B为日落点,C为日出点,②纬线b和晨昏线相切,A为切点之一(另一切点在刚显出极夜的纬线圈上),刚出现极昼。
纬度和直射点(F)的纬度互余,极昼极夜范围为切点和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
此时太阳高度为0 0,地方时为0: 00;正午太阳高度(A i)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例图中为46 052'),地方时为12: 00。
③纬线c和晨昏线相离,出现极昼,其最大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高度之和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4、与地方时的关系(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NE)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ND )的地方时为18点;(2)昼半球的中央经线(NF)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NA )地方时为24 (0)点。
5、以15度/小时自东向西运动6、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如图中的ABCDE )7、晨昏线上的信息变化:如图A二分日(1)二分日时,晨昏线上的日出、日落时间处处相等(2)夏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0到12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0到12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短(3)冬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12到0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12到0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长三、晨昏线的应用根据上述一、二两点,即可判断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相关问题一、地方时(一)定义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专题规律总结晨昏线问题晨昏线是光照图中点线面三要素之一,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一、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在晨昏线上任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判断下一时刻进入昼还是夜,进入昼,则为晨线;进入夜,则为昏线。
如图:弧DAE 为昼夜半球分界线,其中AE 为晨线;DA 为昏线。
二、晨昏线的特点1、是过地心、垂直于太阳光线且永远平分赤道的大圆2、与经线有两种关系(1)重合:每年春、秋分日时,且晨昏线过极点(2)相交: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在〔0~23 º26´〕之间,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极点的太阳高度,和开始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互余;二至日时,夹角最大为23 º26´。
3、和纬线有三种关系(1)太阳直射赤道时,和纬线互相垂直、平分 (2)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时,如右图①纬线a 和晨昏线相交,夜弧BAC 说明昼长夜短,如图中为北极点,则B 为日落点,C 为日出点, ②纬线b 和晨昏线相切,A 为切点之一(另一切点在刚显出极夜的纬线圈上),刚出现极昼。
纬度和直射点(F )的纬度互余,极昼极夜范围为切点和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
此时太阳高度为0 º,地方时为0:00;正午太阳高度(A 1)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例图中为46 º52´),地方时为12:00。
③纬线c 和晨昏线相离,出现极昼,其最大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高度之和等于2倍直射点纬度 4、与地方时的关系(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NE )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ND )的地方时为18点; (2)昼半球的中央经线(NF )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NA )地方时为24(0)点。
5、以15度/小时自东向西运动6、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如图中的ABCDE )7、晨昏线上的信息变化:如图NNNA·(1)二分日时,晨昏线上的日出、日落时间处处相等(2)夏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0到12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0到12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短(3)冬至日时,晨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出地方时从12到0点,昏线上从北到南(丛A到B)日落地方时从12到0点,晨昏线上从北到南昼越来越长三、晨昏线的应用根据上述一、二两点,即可判断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相关问题一、地方时(一)定义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二)规则1、东比西早(东经度的地方时始终比西经度地方时早)2、经度相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三)地方时的计算(见《导与练》13页)1、公式:2、使用条件:a.加减号的运用:b.经度差的计算:3、方法步骤:4、地方时公式换算经度:思路:两地地方时时差=两地经度差注意:判断两地的东西二、时区与区时(一)时区划分(见《导与练》13页):划分原因、过程略1、划分结果:共24个时区,分别是0时区、东、西1—11区,东西12区2、规律:a.全球14个时区,每个时区15个经度范围b.每个时区有一条中央经线:其度数=时区序号X15度;时区序号=经度数/15 商化整数(小数4舍5入)c.每个时区的经度范围:中央经线度数加减7.5度(二)区时1、规则A.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的统一用时即区时。
如东八区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120度的地方时B.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时区比西时区早2、区时计算A.公式:某地区时=已知时区区时+/-- 两地时区序号差值B.使用条件:a.加减号的运用:所求地时区在已知地时区东侧,用加号;西侧,用减号b.时区序号差值计算:均为东或者西时区,直接相减;一东一西,用加号C.区时与地方时的相互换算规则:每个时区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东经32度的地方时为12点,求东经32度的区时三、日界线相关计算(一)两条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东、西12区的界限,固定不变);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点所在的经线(随自转而移动)。
(二)两条日界线的由来略(三)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差异180度经线:以东为旧的一天(昨天),以西为新的一天(今天);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今天),以西为旧的一天(昨天)。
(四)两个日期范围的描述新的一天: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往东到180度经线或者180度经线往西到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旧的一天: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往西到180度经线或者180度经线往东到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
特殊情况:当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为180度经线时,全球处于同一天(五)计算只要找到地方时为0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或者180度经线的地方时即可四、行程问题见《导与练》13页,注意理解,加减号的运用五、时间计算需注意的问题月份大小所涉及的天数、平年闰年(2月份天数);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美国东部时间(大西洋时间):西五区区时美国西部时间(太平洋时间):西八区区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一、定义与特点定义见教材特点:力的方向始终与做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其运动方向。
二、结果: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规律:沿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北球向左偏转;赤道不偏转;纬度越高,偏转越厉害。
三、偏向影响的领域(一)河流(水流):港口建设、河流弯曲方向、河床侵蚀程度(二)气流:风向、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旋、反气旋(三)洋流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应用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见《导与练》16页)(一)昼夜长短的纬度(空间)变化规律(图解与文字)略(二)昼夜长短的季节(时间)变化规律(图解与文字)略重要结论:A.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B.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越向该半球高纬,昼越长,且有极昼C.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D.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不一致,纬度越高,昼长或者夜长的变化幅度越大(三)极昼极夜讨论1、南北极圈与极点之间,可能出现极昼极夜;2、极圈线上有极昼极夜各1天,极点有极昼极夜各约半年,北极点极昼天数比南极点多3、出现极昼极夜的起止时间与持续时间的估算思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即可估算例如:北纬70度的极昼持续天数是多少?二、昼夜长短的计算(一)根据昼弧与夜弧计算(最基本)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度;夜场=24—昼长(二)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日出时间为晨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日落时间为昏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X2;昼长=(日落时间—12)X2;夜长=日出时间X2=(24—日落时间)X2以上公式可得出结论:a.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则昼长夜短;b.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则昼短夜长;c.赤道永远6点日出,18点日落;d.春秋分日,全球均6点日出,18点日落(三)根据“同纬等长及对称”原则进行判断1、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即日出日落时间相同2、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等长对称分布,即北纬X度的昼长=南纬X度的夜长;3、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纬度地区夏至日昼长=冬至日夜长(四)根据教材21页的图B得出北纬20、40、60度的昼长,进而进行估算北纬20、40、60度的昼长分别为:13时13分,14时51分,18时29分三、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见《导与练》17页,内容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应用一、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中是具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具体如下图所示:(一)赤道(昼夜等长)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b;6点日出,18日落,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Φ直射点。
(二)昼长夜短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a;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地方时为12点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三)昼短夜长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c;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地方时为12点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四)恰好出现极昼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d;昼长24小时;0点日出,24点日落,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高度最大,其大小为直射点纬度数的两倍。
(五)已经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e;太阳终日不落;0点时太阳高度最小,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高度最大。
最小太阳高度与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直射点纬度数的两倍。
(六)出现极昼的极点地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为f;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其大小为直射点的纬度数。
A注意:判读该图时,时间是地方时还是区时(北京时间)二、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太阳高度等值线图1 图2 图3(一)太阳高度的全球变化规律:某一时刻,全球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状分布递减,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
把太阳高度相等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太阳高度等值线。
为了表示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状况(昼半球),常常用太阳高度等值线来表示(二)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特征(图3)1、昼半球上,太阳高度等值线以直射点为圆心,呈同心圆分布,太阳高度从圆心向四周递减;0度太阳高度等值线为晨昏线一般左侧为晨线,右侧为昏线。
2、过圆心的横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过圆心的竖线的大部分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3、若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图2),则A,B不为极点,但A,B在同个经线圈,A,B的纬度值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互余;该经线圈的大部分(如图2中的NOB经线)为12点,对应的均为正午太阳高度值,另一部分(图2中的NA)为0点出现极昼现象4、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图3),A,B为极点,AOB为一条完整的经线,则该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该经线上所对应的太阳高度值为正午太阳高度值。
(三)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判读图1 图2 图31、晨昏线的确定。
A未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
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
在这种图上,太阳直射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
有数字标注的图上,则应视具体数值而定: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数值为0°,则为晨昏线(晨线和昏线区分方法同前)(如图2);二是图中最外侧的圆圈不是0°,也就不是晨昏线。
这是一种局部的等太阳高度线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部分(如图3)。
2、极点位置的确定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
当太阳直射北纬δ度时,北极点在与最北点距离为δ度的内侧位置(即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此时图上没有南极点。
太阳直射δ°S时,南极点位于距最南点δ度的内侧位置,图上没有北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