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区域性互动的现实要求及技术支撑——基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

合集下载

打造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_湖北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_邓秀松

打造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_湖北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_邓秀松


武汉 市 网 同 比

媒体平 台 重构


以共建

共享






体化
的 区 域新 媒 体 运 营 和 管 理 平

04



微 摇 公 司 未 来 将着 眼 于

广
赢 为 基础
江云

首 创 区 域 性媒 体 融 合 平 台


该 平 台 确 保 参 与 共 建单 位 在 品 牌

“ ”


互联 网


推 进 媒 体转 型 升 级


重构

平台

各 家 充 分利 用
“ ”

身 的 权威 内 容


将 湖 北 电 视 生 活 频 道 打造 成为 全 国 首 个
全 天候

传媒 生 态 圈
融 媒体 战 略



是 四 大 战 略举 措



渠 道 优势 和 用 户 资 源 而 成 的 共 建


为 核 心 的 互 联 网 招 聘 服务 系 统
并 注册


重 大 报道 和 突 发 事 件 报 道 中
引 导高地

抢 占 舆论

成 立 湖 北 垄 上 人力 资 源 服务 公 司
开展

从 而增 强 我 们 的 核 心 竞 争力


湖北 台以

长 江新 闻 号 》 作 为

“全球在地化”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及重构机制研究

“全球在地化”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及重构机制研究

“全球在地化”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及重构机制研究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

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

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显性特质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

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

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

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

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新的媒介生态系统视域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创新性策略研究

新的媒介生态系统视域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创新性策略研究

新的媒介生态系统视域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创新性策略研究作者:陈倩倩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0期陈倩倩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摘要新媒体的加入,使得原有媒介生态系统由单传变为互播,区域文化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也要做出相应改变。

地方高校具备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优势,同时也承担区域文化传播重要使命,在此前提下,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创新传播成为必然。

文章从媒介生态系统嬗变理论依据基础上,论述了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地方高校助力区域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即成立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工作室,承接区域文化传播项目,搭建区域文化传播创业平台;联合策划和承办区域文化新媒体传播系列活动,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力。

关键词媒介生态;区域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66-03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6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设备总量为13.68亿部,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自由评论、平等对话、实时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共识。

在媒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要满足受众需求,传播受众喜爱的区域文化信息,就必须创新理念、内容、方法以及话语体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视频、画面开展接地气传播,重构新媒体媒介生态系统传播模式。

地方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创新和传播使命,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单位。

区域文化尤其是散落在边远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困于传统被动单线传播模式,远远跟不上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跨屏互动、场景化、个性化和垂直化发展趋势,很难被外界认知,面临失传尴尬局面。

而地方高校具备新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传播环境优势和传播因子要素优势,能够起到助力区域文化传播的作用。

1 媒介生态系统与区域文化内涵界定1.1 新旧媒介系统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1.1.1 原有媒介生态系统单线循环传播媒介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来源于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

高校传媒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高校传媒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能拓 展 提 出一 种 可行 独特 的发 展 模 式 。 关键词 : 高校 传 媒 ; 合 ; 体化 模 式 整 一 中图分类号 :21 G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9 4 2 1 )2一 0 5— 4 17 5 3 (0 0 0 O9 0
高 校传媒是 高校对 内外部信 息 的集 中收取 、 择 选

高校传媒 的 现状 、 在 问题 存
要求就会越 高 , 他们既是新闻 的接收者 , 也是新 闻的评 价者 。高校传媒 因为长期各 自为政导致在角色定位 上 的混 乱 , 信息 发布 上的重 叠 以及宣 传手法 使用上 的随 意 , 新 闻制 造很 可能 因质量经不 住考验 而影响新 闻 使 的传播 效果 和宣传 任务 的完成 , 最终将 制约高校传 这 媒舆论 引领 、 神导 向、 精 文化 建设 等功能 的发 挥 , 响 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成效 。 熟练正确 的让 不 同的传媒 组织 发挥 作用 , 不 同 用 的传播 工具播 报 同一个新 闻不重复 而是互 为补充 , 从 而营造起一个多角度 、 全方位 的校 内传播 环境 , 要形成 这样一 种符合 时代要 求的大 宣传格 局 , 构筑强 势的高 校思想政治 教育 宣 传 体 系, 长期 各 自为政 、 制不 靠 体
合 的专业化发展模式 。

园” 的集 中宣 传效 果 的 , 因为 各媒体 间 缺乏 目标 共 又 识 、 一部署而导致宣传工作没有打 出响炮 。 统 与此同时 , 社会传媒环境不停在变 , 给高校 宣传工 作提出了更 高 的发展 要求 。在这 个 大环境 中, 生受 师
众获取信 息新 闻的渠 道渐多选择 渐多 , 新 闻质 量的 对
了不变的运作模式 和已经变化的高校宣传环境之 间 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1.26•【字号】桂政发[2010]57号•【施行日期】2010.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桂政发〔2010〕57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遵循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通讯评审专家、评委评分和评委会集中评审,共评选产生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13项。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著作《广西古代诗词史》、论文《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调研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等20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授予著作《广西文化图史》、论文《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研报告《广西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研究》等123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授予著作《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论文《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情况的报告》等270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对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希望获奖作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全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向获奖作者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勤奋工作,多出成果,为繁荣发展广西社会科学事业,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书馆+_电视台的跨界合作初探——以“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艺术展策展为例

图书馆+_电视台的跨界合作初探——以“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艺术展策展为例

当今,数字化和信息科技重塑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传播逻辑,使得很多行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曾经作为地方新闻、文化、娱乐事业的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转型发展困境。

产业、学科边界的交叠,使得跨界合作成为当今各行业破壁谋生的热门路径。

本文以湛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和湛江电视台协同合作共谋地域文化视听盛宴的视角,探究“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展的联袂呈现途径。

希冀能为地方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创新带来一种新的思路。

文化传承是文化的内在属性,是人类社会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该民族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完善和整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信息枢纽可以成为任何信息和任何读者之间的桥梁。

图书馆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以进行多方面和多方位的合作。

[2]各传统媒体行业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优势,各行业间的跨界合作,能够突破原有的行业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最终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3]。

 ◼1“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艺术展 策展解析1.1 区域协调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湛江西海岸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质西海岸自然资源。

从全球地理位置而言,我国背靠亚欧大陆向东面向太平洋,西海岸资源相对较少。

雷州半岛处于雷琼火山地震带上且是一个南北纵向的半岛,对形成优质西海岸自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湛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浓图书馆+电视台的跨界合作初探—以“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艺术展策展为例"邓金香(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摘要:数字媒体借助互联网成为新的大众媒体,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台在传媒产业革命的浪潮中需要重新被定义,并寻找新的定位。

国家数字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弘扬地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湛江科技学院图书馆找到了一条服务于地方文化传承的跨界合作路径,整合了地方电视媒体,联结了地方高校文创资源。

“醉美湛江西海岸”地域文化艺术展成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媒合作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实现校媒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作者:赵男男李嘉龙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校地融合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分析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校地融合发展原则,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三方面探讨民办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校地融合;民办高校;资源共享;共建共享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4-010-05目前,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文化多样化稳步推进,区域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人才与教育方面。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和城市在经济建设、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协同共生、相互促进关系。

校地融合本质是基于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区域内知识、社会、信息以及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各类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地协同同生、发展的目的。

在学术领域,部分学者就校地融合问题展开探讨,何宗錡指出校城融合的本质在于新旧动能转换,融合路径为建立融合机制、明确目标、建立合作平台[1]。

倪鹏飞等基于亚洲56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分析耦合协调度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证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更高,需积极促进城市与高校合作共赢[2]。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是聚焦于公立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忽视了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基于城市融合视角探讨民办高校和城市融合路径问题。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校地融合朝着更高维度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校地融合还不够顺畅,存在顶层设计不佳、需求对接不准、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挖掘人才、科研、文化、创新等要素间的契合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协同良性发展。

一、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高校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受到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也会从校园规划、校园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城市经济与空间布局。

从三维立体角度推进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从三维立体角度推进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018.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教育【作者简介】冯威,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广播电视系主任;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新媒体传播研究。

吴鸿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新媒介融合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181号,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媒体新格局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6GB180。

一、媒介融合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一)搭建“学界+实验+业界”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校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培养的途径离不开书本和践行。

绝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是脊梁,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再高的建筑遇风则散,缺少实践的学习永远是纸上谈兵,媒介融合的实践教学亦是如此。

媒介融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扎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将教材内容吃透,活学活用;其次,要学会放下书本,走向实践,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媒介融合,去学习相关企业如何做到媒介融合,熟知媒介融合的具体方式,对于媒介融合有着敏锐的感知,再企图自己去设计媒介融合的新方式;最后,要和本行业保持时刻贴合的状态,掌握行业的风向标,知道媒体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业内主要的媒介融合模式,在其中汲取养分。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同样要做出一定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无法摆脱“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陈旧,脱离了时代轨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案也同样要围绕“书本+实践+行业”的模式,将三者有机结合,不能止步于某一个因素。

(二)工作室制工作室制是高校教学中帮助学生投身实践极为有效的途径。

具体来说,就是相关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依靠教师的名气和声望以及自身的业务能力去承接项目。

目前来说教师工作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内教师工作室;第二阶段是校内名师和企业技师组成的工作室;第三阶段是企业能工巧匠和校内名师工作站。

教改题目

教改题目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景蔚 桑永宣 陈国金 戚明钧 黎常 裘益政 田师一 余燕平 楼伯坤 林家莲 陈文娟 毛锡锋 张艳 孙卫红 徐时清 左冕 范庆瑜 赵伟春 汪国建 楼航芳 许丽 来平凡 黄真 郑园娜 楼然苗 丁天明 宋秋前 傅纪良 郑基 蔡慧萍
基于校企联动平台和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于体育教学和锻炼 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融合互动机制研究和探索——以绿色制药基 地班为例 多元协同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三商”协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 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着力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研究与实践 科研反哺教学育人体系的探索 环境科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效能提高的“五个一” 班主任工作创 新实践 “法律思维中心”论的教与学方式创新——法学课程“五步教学 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会”反思型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走向卓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评价与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教改研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360°评价体系的构建 面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实践环节综合改革研究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的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体育师范生“学成”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指标与推进路径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单件小批”专业素质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服装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实验,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新模式 信息类专业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生态优化问题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机制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E-CO移动学习社区建设与应用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 基于FPGA技术的开放式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实验改革研究

浅析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浅析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浅析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作者:景丹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34期景丹1,2(1.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0; 2.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上海 201804)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以其快速的传播方式充斥着人们的思想,给当代艺术和当代视觉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参与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双刃剑并行而使。

互动性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感觉。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媒介互动性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32-01光学的研究使人类知道了色彩产生的原理,有了光谱知识,从而让人们认识了色彩,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同时也正是对光学的研究与应用促成了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

新媒体艺术正是依托摄影与摄像应运而生。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

如我们所说广告——广而告之的简称,其是通过媒介将信息进行传播已达到告示的作用。

媒介一词的定义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也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间,从中介入参与其中的活动或组织,表达一种动作状态。

事物之间的传播与沟通需要一定的“中转中心”来做支撑,以达到传播的良好效果。

绘画艺术的媒介大多数在纸张上运用笔或颜料进行表现,通过视觉的刺激达到创作者的目的。

而新媒体艺术则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进行的艺术的传播,媒介物包括摄像、电视乃至电影等流行文化。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为主要的方式。

新媒体艺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艺术展现[1]。

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从传统艺术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新的数学艺术设计将艺术与技术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锤炼的“四力+”路径探析

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锤炼的“四力+”路径探析

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锤炼的“四力+”路径探析作者:谭雁来源:《今传媒》2023年第10期摘要:随着媒介融合发展,新闻报道从电视延伸到了PC、移动端。

媒介形态的转变给活跃在各大屏幕上的出镜记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出镜报道的变化,提出在这种变化中记者不仅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要加强亲和力、应变力等方面的锻炼,即“四力+”,旨在为出镜记者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出镜记者;“四力+”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10-0041-04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课题:“元宇宙赋能下广西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人才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研究”(2022ZJY3199)。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报道的变化(一)“大屏+小屏”联动传播媒介融合发展带动了传统电视大屏幕与移动小屏幕的融合传播,“大屏+小屏”的联动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新趋势。

因此,出镜报道既要适应传统媒介的大屏幕,也要服务移动互联网媒介的小屏幕。

传统大屏幕出镜报道一般至少需要一名出镜记者和一名摄像师合作完成,具有作品质量较高、单向传播等特征。

相较于大屏幕传播,小屏幕传播更加灵活,往往由出镜记者一人独立完成,互动传播特征明显。

依托日趋完善的手机拍摄功能,小屏传播可以做到单人单机拍摄,“人、机、网”到位便可独立进行出镜报道。

因此,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大屏+小屏”的联动传播已经成为新趋势,出镜记者也需要适应不同媒介、不同屏幕的出镜报道方式,如电视、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和Vlog等。

(二)全能型新闻人才已成为行业新趋势2016年10月,南方报业集团提出并实施了“南方名记者培养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全能型专家型生力军[1]。

目前,媒介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了下一个“风口”,这种趋势给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融媒体校园 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

基于融媒体校园 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

基于融媒体校园培养新时代传媒人才作者:***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6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区域需求、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的教育。

本文从学校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出发,以南海一中传媒教育为例,浅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传媒人才。

一、更新育人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传媒人才,主要是指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的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全面”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复合”指的是兼具文化素养、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具有学科融合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

“创新”指的是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意能力,通过技术来实现创意或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能力和应用于未来职业创业能力。

基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南海一中提出以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为核心,从创意(Creativity)、技术(Technology)、方案(Solution)、产品(Product)四个维度设定培养目标。

1.创意(Creativity):具有基于传媒专业知识的创意思维,包括学科知识、传媒技能及創意思维;2.技术(Technology):具有基于融媒体校园的专业技术,包括校园融媒应用意识、学习资源应用能力、设计与制作技术等;3.方案(Solution):具有基于系统和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包括项目策划能力、协同学习能力;4.产品(Product):具有基于传媒产品的实践能力,包括新媒体产品、校园影视作品、艺术文化展演等。

二、依托融媒体校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媒介政策大力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以媒体融合为基础、以个性化信息服务载体将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

第21卷第6期辽亍省交通髙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1No.6 2019年12月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Dec.2°19文章编号:1008-3812(2019)06-079-0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关德洪任洁肖芳(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媒体融合环境下,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使命。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要围绕校园思想舆论环境,以文化育人、有效育人为目标,创新新媒体传播策略。

为此,要从夯实主流思想阵地、变革新媒体传播工作思路、构建高效互动机制出发,构建高校全新媒体传播体系,提升新媒体传播育人价值。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高校新媒体;传播策略;价值引领;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思政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生命线,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育人体系。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工作要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形势新变化,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学生个性潜能,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

1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培养工作要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注重价值引领和知识内化,强调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思政育人全过程覆盖、全环节关注。

在智能化媒体传播环境下,各种新的媒体传播软件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思想认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变化。

传统高校媒体传播活动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传播时效性差、实效性不强,大量负面新闻舆论“侵占”学生思维空间等,直接影响了校园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1传播力量分散,影响新媒体传播的专业性与公信力目前高校校园媒体有校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构成的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和自媒体平台的新型媒体组成。

在媒体融合加速环境下,新园新、旧媒体缺乏有效融合,传播力量整体分散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报道现象。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

者 ( 读者 ) 之所以购买学报这一特殊的商品 ,目的是为得 能 。中介是学报编辑 的基本职能 ,创新和策划则是实现 到学报所承载的学术论文的信息,来满足 自己的需求。
中介职能的条件 、前提和灵魂 。【 3 而高校学报编辑在学
基 于学 报 这 一 商 品 的特 性 ,编辑 在 编 辑 过 程 中 ,策 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这就要求高校学报编辑
场运作能力 ,因此 ,高校学报编辑须树立商品意识 ,融 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报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内 入经纪人的色彩 ,提 高营销能力 ,以适应市场 经济对编 容似 曾相识 ,形式大同小异。造成如此状况 ,主要是编
辑 提 出的新 要 求 。
辑在充 当组织者角色时 ,没有充分发挥经纪人应 有的作
卖 务



持 张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
/沈 天舒
【摘 要 】 从经济学视 角看,高校 学报编辑的经纪人 色彩表现得非常明显。文章从高校学报是特殊商品着眼,对
高校 学报 编辑 的经 纪人 角 色在 学报 生产过 程 中几 个环 节的体 现进行 了论 述 , 以对 文化 大发展 大繁 荣 背景 下 ,高校 学 报编 辑理 念的创 新有 所启 示 。
长 期以来 ,高 校学报一 直在计划 经济 的模式 下运 产生了使用价值 。再次 ,学报通过发行 ,使相关学术信 作 ,高校学报的编辑基本上只管编辑 ,市场意识淡薄 , 由此使得高校学报编辑身上的经纪人色彩一直被忽略 。
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化 ,高校学报的市场特征 的信息传播价值以及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所投入的带
的消费欲 ,极大限度地占有读者市场 。从现实角度看 ,

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

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

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1. 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高校与文化传媒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趋势。

高校作为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与文化传媒的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战略框架协议,旨在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2. 合作目标和原则2.1 合作目标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提升高校的品牌形象,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2.2 合作原则- 互惠互利:双方合作应基于平等、互惠、互信的原则,确保合作的价值和效益对双方都有所提升。

- 开放共享:合作应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

- 长期稳定:合作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建立起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并为未来的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合作内容和方式3.1 合作内容高校与文化传媒合作的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文化创意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具有文化创意的项目,如展览、演出、影视作品等。

- 人才培养:合作开展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项目,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 研究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产业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

- 资源共享:共享双方的资源和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共享,提升合作的效益和创造力。

3.2 合作方式合作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包括但不限于:- 协议合作:双方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的内容、目标、责任和权益,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 联合创办:双方共同设立相关机构或项目,实现资源和责任的共同承担,推动合作的深入发展。

- 项目合作:双方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明确分工和时间表,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

4. 合作评估和调整4.1 合作评估合作双方应定期进行合作评估,根据合作的进展和效果,进行合作绩效的评估和分析。

学校传媒合作计划

学校传媒合作计划

学校传媒合作计划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和实践能力,许多学校开始与传媒机构展开合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传媒合作计划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传媒合作计划可以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与传媒机构合作,学校能够获取到最新的传媒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校园广播、校报或校刊等传媒项目,锻炼他们的写作、编辑和组织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学习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学校传媒合作计划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积极影响。

与传媒机构的合作提供了学生锻炼自己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潜力。

对于那些对传媒工作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参与传媒项目能够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其他学生来说,通过传媒合作,他们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丰富学校文化学校传媒合作计划能够丰富学校的文化。

合作项目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或演出节目的形式,为学校带来一种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这不仅能够增加学校的知名度,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提升学校整体的影响力和声誉。

通过合作项目,学校也能够与社会各界建立深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推动产学研融合学校传媒合作计划有助于推动产学研融合。

合作项目可以引入产业资源和企业需求,促进学校与传媒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传媒机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同时,合作还可以为学校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数据和支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五、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传媒合作计划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传媒机构的合作将使得学校的传媒专业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合作项目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新媒体的应用探究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新媒体的应用探究

一、新媒体应用于大中小一体化的现实意义(一)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需求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利用手机终端上网的网民高达99.8%,即时通信类和网络视频类应用用户规模广泛,使用均已达到整体网民的95%以上,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兴的复合型新媒体平台发展速度迅猛,使用人数屡创新高,10岁至19岁、20岁至29岁的年轻网络用户群体分别占全体网民规模的13.9%和14.5%,大约达到全体网民的三分之一,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之一。

大中小阶段的学生基本涵盖在互联网的年轻使用群体当中,作为与互联网相生相伴的一代,他们拥有天然的互联网探索意识,更容易通过新媒体平台交互建立认同感。

因此,合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既有利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又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方式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应用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延展到网络世界,并借助手机、电脑作为终端进行传播。

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新媒体拓展了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带来更多可能,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力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声形色态,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偏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活跃了思政课的教学氛围。

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微课、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交流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的双向互动师生关系。

同时,新媒体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了积极条件,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提供客观条件。

(三)满足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大中小思政—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必须围绕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育人目标,以大中小学段为横向,以课程要素为纵向,形成横纵贯通、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做好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做好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做好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李海燕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4
【摘要】现代传媒运作手段多元化、传播过程互动化、传媒资源丰富化、传播受众广泛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等基本特征为新时期做好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实现高校统战工作手段上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宣传力度.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李海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以大连市统一战线做群众工作为视角 [J], 李晓艳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做好水利普查工作 [J], 蔡阳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做好水利普查工作 [J], 蔡阳
4.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做好期刊的情报工作 [J], 李素玲;党兆英
5.现代传媒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宣传工作的有效工具和途径 [J], 李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蔡武
【期刊名称】《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总结并评述了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的缘起与发展经历了早期形成、近期发展与最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包括均衡增长论、非均衡增长论、阶段发展论与区域分工合作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家政策层面思想和学术界代表性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实践,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7页(P1-7)
【作者】蔡武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
【相关文献】
1.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J], 刘羽佳
2.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J], 夏德孝;张道宏
3.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时代解读——以协调发展为例 [J], 黄俊;
张晓峰
4.国内外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综述 [J], 张志;龚健
5.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与协调--兼评GATT/WTO体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制度 [J], 吴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 产业 的实际 出发 , 对其 未来 的发展 作 出正确 的决
第 1期
沈 天 舒 :高校 传 媒 区域 性 互 动 的现 实要 求及 技 术 支 撑
・8 1・
我国的广播 和 电视作 为现 代传播 媒 介 , 诞生 到 从 18 90年前后 一 直走 的是 纯事 业 的发 展道 路 。改革 开
放 以 后 , 国 的广 播 电视 也 开 始 了 由 纯 事 业 型 逐 步 向 我 产 业 型 的过 渡 , 我 国 的 广 播 电视 产 业 得 到 快 速 发 展 , 使
课题 。
外在 条件发生 了重 要的变化 , 享受 的政 策依托也在 发 生变化 , 报业 必须 在平 等 的基 础上 与 其他 产 业竞 争。
此外 , 国报业 经济经过多年 的发展 , 我 经营能力 的和竞 争实力普遍增强 , 为了应对 日益竞争激烈 的报业 市场 , 合理 、 优化报 业资源 的配置 , 做到人 、 、 财 物合 理 流动 , 于是 , 一种新 的媒介 组织形 式—— 报业 集 团在 我 国开 始 出现 。19 年 1 , 96 月 广州 日报社组 建第一 家报业 集 团。此后中国报业掀起 了一 场集 团化 改革 的热潮 , 中 央、 省级 以及一些 重要 的地市 报社纷纷 转变成 为报业 集 团。截至 目前 , 国报业集 团的数 目已达 4 我 9家 。 20 0 3年 ,新京 报》 《 的创办 , 宣告 了我 国第 一家跨 区域媒体 的诞生 , 也成 为今后 我 国传媒集 团跨 区域 扩 张的一种典 型样式 。有 评论 指 出 : 《 “ 新京 报》 意味 着
以资本 为纽带 , 打破地 域 限制 常规 的跨地 域并购 时代
的来 临 ”
基金项 目:0 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9 S 0 9 ; 20 0 B H 3 ) 惠州学院 2 1 0 0年度科研重点项 目( 20 0 0 ) C 1. 15 作者简介 : 沈天舒 ( 95一) 男, 16 , 湖南湘 乡市人 , 主任编辑 , 研究方 向为编辑学与网络传播 。
第3 1卷第 1期
2 1 年 2月 01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HUI HOU UNI Z VER I Y ST
Vo J . .1 l 31 No
F b2 1 e . 01
高 校 传 媒 区域 性 互动 的现 实 要 求 及 技 术 支 撑
中 图分 类号 : 2 6 G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5 3 (0 1 0 0 8 0 17 — 9 4 2 1 )1— 0 0— 4
支撑。
面对传媒市场 E益激烈的竞争和新媒体技术革命 t
来我 国传媒新一轮扩张的领跑者 和主力军 。
的冲击 , 我国大众传媒业纷纷 以组建媒介集 团等形 式 , 积极进行 改制 、 融资 、 扩张 、 兼并 、 领域等多方面 的探 跨
基 于珠 三 角 区域 经 济 一 体化 视 域 下
沈 天舒
( 州学 院 惠 摘 学报编辑部 , 东 广 惠州 56 0 ) 107
要: 高校 传 媒 如 何 与 时 俱 进 , 向 市场 , 寻在 新 形 势 下 的发 展 之 路 , 面 探 是摆 在 各 高校 传媒 工作 者 面 前 不 容 忽
本文尝试探究在珠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 化 的大背景 下, 实现珠 三角区域 内各 大高校传 媒 区域性互 动 的现 实要求及技术支撑 。
一 三 角 地 区高 校
传媒 互动提 出了现 实要 求
改革 开放 3 0年 , 中国 的传媒 业发 生 了巨大 的变 化, 大众传媒业 已全面走 向市场 。传 媒集 团的组 建和
速发展 。到了 2 0世纪 9 0年代 , 随着 市场经 济体 制 的 建立 , 市场体 系逐步 完善 , 这种情形 下 , 在 报业 面临的
济体制的转 变 , 寻求传 媒业 的发展壮 大之 路。与之 相
比, 高校 传媒 仍 处 在 一 种 各 自为 政 , 自我 封 闭 的 状 态 ,
造成高校传媒 资源 的严 重重 复和 浪费。因此 , 校传 高 媒 如何与 时俱进 , 向市场 , 面 探寻在新形 势下的发展之 路, 是摆在各 高校传媒工 作者面前 不容忽视 的一个新
索, 以更好 地适应 由计 划经济体 制 向社会 主义市场 经
17 9 8年 , 财政部批 准人 民 日报 社等首 都数 家新 闻 单位关于试行 “ 事业 单位 , 企业 化 管理 ” 的报 告 , 开始 了中国报业 经 营管 理改 革 的历程 。 自此 , “ 在 事业 单 位, 企业化管理” 的体制 与框架下 , 中国报 业获得 了快
视的一个新课题 。《 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 划纲要》 实施 , 的 加速 了珠 三角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进程 。区域 经济

体化 , 传媒业跨 域扩张 , 新媒体技 术革命 , 为珠 三角区域 内各 大 高校传媒 区域性互动提 出现 实要 求并提 供 了技 术
关键 词 : 高校 传媒 ; 区域 性 互动 ; 实要 求 ; 术 支 撑 现 技
壮大 的进程 。打破珠 三角高校传媒“ 自为政 , 各 自我封 闭, 缺少竞争理念 , 缺乏竞 争能力 ” 的这种被动格局 , 不
仅是 中 国传 媒业形 势发 展 的现 实要求 , 也是珠 三角高
传 媒 自身 发 展 的需 要 。
特别 是 国外 传媒 的进入 , 迫使决 策者必 须从我 国广播
发展 , 一定 意 义 上 改 变 了 整 个 中 国 传 媒 的 “ 态 环 生
境 ” 传媒集 团已成为中国强势传媒 的主要生存和发展 ,
样式, 传媒之 间的竞争 由分散媒介 之间 的个体竞 争发 展 到传媒集 团之间 的集合 竞争 , 传媒 集 团也将 成为未
收 稿 日期 :0 0—0 21 9—1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