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所传达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培养学生对和平和human rights 的尊重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 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练习,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四、作业布置1. 回家作业: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课堂作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和内容。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教案简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新闻作品。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惨状以及作者的报道手法,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惨状。

2. 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规模和功能,以及其在二战期间的作用。

2. 报道手法分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来表现集中营的惨状,以及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3. 语言特点分析:讨论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

4. 新闻报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事实准确性、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分享各自的观点。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2. 第二课时:分析作者的报道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

3. 第三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评价这篇报道的优缺点。

5. 第五课时:课堂交流,分享彼此的写作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报道手法的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短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具有批判性,以及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评价是否合理。

七、教学资源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2.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3. 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残忍和悲惨,以激发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关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描写内心感受的细节描写手法和这篇新闻中“反差”与价值(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体味这篇文章如何用细节手法来表达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领悟生命,领悟世界和平的意义;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短新闻是学生们很少接触的文学样式,应该从新闻的写作、结构、特点三方面入手,才能体味新闻表达的意义、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和新闻价值的所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凸显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会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是学生处于初中升高中的新阶段,具有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热情,态度是积极且富有朝气的。

其次,他们已具有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

其三,学生们对新闻报道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此时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通过学习这一手法,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倾向,最终达到感染大家的目的(二)难点:如何理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品味文中的话语蕴藉,学会分析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截取视频,让氛围变得沉重、压抑,让学生体味这种心理体验活动。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奥斯维辛的背景介绍1.1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位于波兰西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讨论奥斯维辛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其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1.2 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政策解释纳粹德国实行的种族清洗政策,包括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政治犯等群体的迫害和灭绝。

分析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对种族清洗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奥斯维辛的建立和运作2.1 奥斯维辛的建立过程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过程,包括选址、建设和投入使用。

探讨纳粹德国建立奥斯维辛的目的和对受害者的残酷对待。

2.2 奥斯维辛的运作机制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机制,包括囚犯的分类、劳动、饥饿和死亡。

讨论纳粹德国对奥斯维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第三章:奥斯维辛的暴行和屠杀3.1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使用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作为大规模屠杀的工具。

探讨毒气室和火葬场对受害者的恐怖和痛苦。

3.2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和见证者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心酸经历和见证。

强调幸存者和见证者对于历史的珍贵贡献和记忆的重要性。

第四章:奥斯维辛的解放和后果4.1 奥斯维辛的解放过程描述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的过程和情况。

分析解放对囚犯的影响和对纳粹德国的打击。

4.2 奥斯维辛的后果和记忆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人类历史和道德的影响和教训。

讨论奥斯维辛的纪念和教育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暴行发生。

第五章:奥斯维辛的媒体报道和影响5.1 奥斯维辛的新闻报道和传播分析1945年解放奥斯维辛后媒体的报道和对公众的影响。

讨论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和其对于历史记忆的保存作用。

5.2 奥斯维辛的新闻教育和意识提升探讨媒体报道对公众对于奥斯维辛的认识和教育的意义。

分析媒体报道对于提高人们对人权和人类尊严的意识的作用。

第六章:奥斯维辛的审判与责任6.1 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介绍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作为对奥斯维辛罪犯进行法律审判的重要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警惕,防止悲剧重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
4.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历史与现实中的不公与苦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含义,认识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他们在讨论新闻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践活动方面,新闻特写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写作难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平衡。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何通过文字传递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举例:
-在分析课文标题时,重点讲解作者为何选择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标题,探讨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深层含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历史反思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新闻特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提问学生对奥斯维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并提问他们对于这个有什么想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了解奥斯维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第二章:文章概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态度。

第三章:文章细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例子。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方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并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和论据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第四章:作者的观点和感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__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__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__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__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14 do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14 do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展示奥斯维辛的相关图片;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控诉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教学难点】1、品味作品中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品中精辟的议论五、课型:讲读课六、教学方法:教读法、提问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斯维辛的历史吗?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只有4万多居民的一个小镇。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里设立的规模最大的集中营。

其中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布热金卡集中营、莫诺维策营。

1940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杀人工厂,大约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这里堆放着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五百万双男鞋。

二、了解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特点: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样式: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消息等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when where who why what how (5w+h)三、了解背景1、关于奥斯维辛:(投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有图片并付有文字)师: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2、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的手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高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思人性,珍爱和平。

(2)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

(2)分析文中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平静叙述中的深沉情感。

(2)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阴森恐怖的氛围。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新闻该如何呈现?”从而引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罗森塔尔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2、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小组讨论:这种独特视角的妙处在哪里?(3)教师总结: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突出了奥斯维辛的惨状众所周知,而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拷问。

2、探究细节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如“在女牢房,一个参观者看到,一个女人把手伸到铁丝网外,向一位囚犯递面包,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流出血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该文以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为背景,描述了记者在参观奥斯维辛后的所见所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课文背景,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

2. 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巩固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重点词汇:灭绝、刽子手、无辜、惨绝人寰等。

3. 重点句型:通过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战争与和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树立珍爱和平的观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1.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1.3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2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1.2.3 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和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类的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1.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基本内容介绍。

2.2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

2.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关注。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3.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写作,这篇新闻稿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整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所采用的零度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具有文学色彩。

本文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诸多表现手法,一方面表现出纳粹杀人无数的残酷罪行,一方面又暗示和平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仍然会笼罩在世界上空,人们的生活将幸福美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章中交代的有效信息。

观看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氛围。

分析文章中侧面描写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深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崇尚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分析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和对战争的控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图文情景创设法【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课前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5秒)有这样一个地方,叫做布热津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

但这里曾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见证者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西藏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西藏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西藏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认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苦难。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2.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重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2. 文中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2 课文解析2.2.1 第一段1) 解析“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奥斯维辛的第一天,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洒在集中营的铁丝网上。

”2) 引导学生关注阳光与铁丝网的对比,突出集中营的残酷。

2.2.2 第二段1) 解析“在这里,死亡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

”2) 引导学生思考死亡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认识纳粹的残忍。

2.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的感悟和思考。

第三章:作者背景介绍3.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普里莫·莱维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作为一名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

3.2 作者作品特点分析作者的作品特点,如真实、客观、冷静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四章:拓展阅读4.1 推荐读物推荐与本课相关的读物,如《安妮日记》、《长夜难明》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

4.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5.2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事件,认识和平的珍贵。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观看纪录片播放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真相。

6.2 学生感悟分享让学生谈谈观看纪录片的感受,分享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题目设定以“如果我是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7.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幸存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和平的渴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多元思维。

(3)学会如何筛选、整合、运用有效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历史的沉重,增强历史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核心观点。

2. 如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和数据。

3. 如何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了解基本内容,标记关键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阐述各自观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梳理文章思路。

5. 案例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

3. 针对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请学生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感升华环节的态度和观点,评估其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树立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教案概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惨状。

2. 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尊重和反思,提高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惨状。

2. 文本分析和解读。

教学难点:1. 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惨状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历史资料的了解。

2. 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学生准备:1. 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初步了解。

2. 对文本的预习。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Step 2:文本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讽刺、排比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思想。

Step 3: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文本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作手法,文本中的某个句子或段落的意义等。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Step 4:分享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通过分享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惨状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惨状的感受和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2. 请学生查找更多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受,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本课时要学习的一篇短篇新闻,它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一篇典型性很强的新闻稿。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新闻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新闻,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例如标题和写作方法都是独具一格的,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选取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都灌注着自己强烈的情感。

关于以上方面对于教材和本篇课文的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学习的重难点将是对作者独到视角、写法以及情感的把握。

[学情分析]:(一)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状况:《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一篇典型且优秀的新闻稿,写作手法与一般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们以前没有专门接触过对新闻的学习(初中接触过一点),但学生们之前学过关于记叙、抒情方面的课文,因而他们对于所学课文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感情浓烈的新闻稿,因此,这对于有一定情感体会和把握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是能够顺利学习的。

此外,面在生活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在我们身边报道,关于“新闻”,学生们听得多也见得多了,因而学习本篇新闻是有现实生活经验基础的。

(二)学生分析:1、学生们在初中已接触到过新闻作品,再加上平常也经常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因而对新闻并不陌生,新闻的基本要求有三:坚持真实性,注重实效,用事实说话;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悲情题材的作品中的难度也并不大。

3、已是高中学生,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4、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和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启发诱导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循序渐进的学习;同时,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学习接受的能力强,而有些学生接受能力相对差一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应多采用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来对学生进行讲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认识本文突破“零度写作”、“客观报道”的框框特点,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手法及类型。

同时,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及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特点及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收集二战中集中营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关于奥斯维辛的资料,尽量从多角度去收集(老师当然也要收集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尽可能地去感受和理解字里行间所灌注的强烈的个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心境,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正确认识二战中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记住历史的剧痛教训,珍惜和平,抵抗暴力和罪恶,树立起“和平F”意识,自觉秘暴力和罪恶作斗争。

通过营造一种恰当的气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刻情感,体悟文章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思想层次,宣扬“勿忘悲剧、珍爱和平”的思想。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当前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热爱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1、作者对参观者行动、神态描写的分析把握,了解作者的强烈情感倾向。

2、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炼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3、引领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情感,深入分析文章中几个极具有代表性的句子,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1、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作者精辟议论的琢磨。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

3、一旦充斥了情感,教学节奏就比较的难以把握,因此,在肆意渲染的同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

此外,文章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但是真正切实落实到一个字、每一个词需要较高的领悟力和解读能力,所以,要努力确保深入分析时能准确把握每个字词所传达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拔法、提问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 PPT课件展示[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收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相关资料,并随时准备小组发言。

2、老师准备多媒体材料(PPT及影音文件)。

3、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35分钟)(一)导入:寻找切入点与共鸣1、随着“不列颠尼亚”号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一个名为奥斯维辛奥斯维辛的集中营里,前后共400多万人在此惨遭屠杀或是成为无辜的化学试验品,里面的种种罪恶简直令人发指。

曾有一部获奖的奥斯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再现了纳粹残害无辜特别是尤太人的罪行。

电影以直观形式来反映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里的罪恶,而我今天就跟随着美国著名记者证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雪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国和“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触碰那段不勘触碰的历史,品味本文于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下汹涌着的感情暗流。

2、展示所收集的有关二战和奥斯维辛奥斯维辛的相关照片,然后播放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让同学们深入其中,体会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二)导入课文:正式进入课题,学习相关知识好了,同学们,相信在看完影片之后,每个人内心都会产生许多感慨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想回到这篇有关纳粹集中营残酷罪恶的文章中来,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的。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闻特写,也感受了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中崛起的豪情。

这节课我们接着阅读一篇新闻通讯,从记者笔下感受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

集中营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关押和屠杀犹太人的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包括作者能及写作背景等。

(注:在学生自愿回答下,也可以指明学生回答,进行完毕后,老师再进行补充)(三)写作背景(PPT展示):内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

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各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物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四)作家作品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五)进入课题分析讲解前的提问(老师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老师在正式进入课文分析讲解之前,先让学生再看一遍书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新闻,那为什么还要写呢?如何理解本篇题目?3、一篇很好的新闻的作品语言是很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的,结合上节课的体验,同学们来找一找这篇文章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玩味和体会的句子。

(六)分析课文,探讨文意1、问:学生阅读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恐怖、可怕、沉痛……(老师在评点了学生的回答后可以进行总结:恐怖、可怕、沉痛、窒息、尴尬、悲愤……)2、问: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作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吗?明确:这是反语,耐人寻味。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匹配。

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调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匹配的色调和景象。

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的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作者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人感到一种沉重感。

(这里,可能学生不会主动回答,就可以指明学生回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同时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点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都应该加以肯定)3、思考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的题目是“没有什么新闻”,是真的没有吗?那么作者写下的又是什么呢?明确:这个“人间地狱”已不值得一提了,每次提及的都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愤懑和罪恶,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了,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到过这里参观的都该写些东西或者是说些什么,否则就真的对不起这里遇难的无辜者。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良知,作者感受到了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从而写下这篇饱含自身情感倾向的新闻。

(注:这里学生开始积极的体验作者的情感问题,老师应作必要的引导)4、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PPT展示)导语(1-3):对比手法突出曾是“人间地狱”的布热金卡,现在是“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点出这里曾是令人瞩目的地方,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

主体(4-15):具体交代奥斯维辛主要见闻和参观者的神态、反应。

最后(16):再次说明书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首尾呼应,突出中心,点明主题。

5、整体把握课文,明确参观线索(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出来)(在这一部分里,让学生找出线索,然后根据学生所说,先简单列出参观线索,最后修改得出正确线索)6、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的东西而是不断写人们的反应呢?其中细节描写有很多,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呢?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祷告的地方。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是没有作祷告的地方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已经丧失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