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d32211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d.png)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的整合,在学科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2、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竣的挑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解决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的手段。
二、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2、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3、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5、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a1a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d.png)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下是一份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和教学工具的使用。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案例分享活动,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经验和教学案例,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二、构建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1.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2.配置高性能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互动白板等教学设备,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需求。
3.建立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记录和评价。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1.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出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
2.制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
3.推广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1.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编程比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建立评价体系1.设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机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
2.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考试评价,也包括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合作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加强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支持和引导。
2.举办家庭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他们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1500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30da12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b.png)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1500字一、活动目标:1. 探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2. 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3. 促进学科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会:邀请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讲座和交流,分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和经验。
同时,组织教师讨论和分享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探讨如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
2. 教学观摩课:组织教师观摩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课,通过观摩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和效果,并借鉴其优秀的教学策略。
3. 研究小组:成立一些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学科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展开研究。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参加,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研究成果,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
小组成员定期开会交流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互相评价和改进。
4. 教学设计竞赛: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竞赛。
教师可以以某一学科为基础,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并提交给评审委员会评选。
最终评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复制推广。
5. 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让教师亲自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比如,组织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制作、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在线交流和授课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教师可以熟悉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应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活动计划:1. 教学研讨会:选取一天的时间进行,首先进行讲座和分享交流,然后组织教师讨论和自身教学实践分享。
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确立下一步的针对性研究方向。
2. 教学观摩课:每学期选取一门学科进行观摩课活动,每次活动约半天时间,安排观摩课和讨论时间。
3. 研究小组:学期初成立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每两周开一次会议,学期中间进行中期总结,学期末进行交流汇报和总结评价。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c4c1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6.png)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东师资源的应用力度,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应用环境,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研究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二、具体目标:(一)完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美满学校网洛建设,构建手艺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情况。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为了使教师具备上述能力,学校要做到:狠抓培训,提高教师搜集、加工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
依托校园网做好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熟练运用“东师理想”教学资源;做好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58bbe01a37f111f1855b88.png)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组长:高友祥副组长:鹿立华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三、参与对象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四、活动开展步骤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
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ad28d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5.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1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根底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快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猎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帮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详细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依据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立的日益进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渐渐增多,日渐能满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转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二、理论思索(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依据上级课程规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讨论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讨论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实践(3篇)
![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d87c6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b.png)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的意义1. 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活动,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信息化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实施策略1.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应加大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如:配备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电子书包等,确保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 教师培训与学习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关注信息化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3. 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在线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如:通过在线测试、作业批改、学习心得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实践案例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某小学语文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将课文讲解、生字词学习等环节放在课前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a0f2a9077cd184254b3535ea.png)
I 三 初
1O O
9 6
3
1
有效实施
目前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 的研究 与实践正 在中小 学深 入展开 。信息技术作 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日益渗透 到教 育教 学 领域 中。就 目前来说 ,信息技术 比较多 的是 以呈现 、展示课程 内容的面貌 出现的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日益成熟 ,它将真 正地成为学生 的认知和思维T具 ,真正地实现个别化教学 ,也 将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 的有效实施 阶段 。
、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 自主学习 、 自主发现和 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 就难以改变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 的建设
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的角度考虑, 则有两种基于信息 技术 的教学模式 f 也就是 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教学 模式) ,即 “ 研究性”学 习模式 ( 叫 “ 也 探究性 ”学习模式)和 “ 协作 式”学 习模式 f 叫 “ 也 合作 式”学 习模式) 。以下是学 生 们在各科此类学习活动过程 中整理出来 的部分学 习作品。
学术 沙龙等方 式 ,推 动 区域 教师结 成教研 联盟 。 目前 ,我 区 “ 南海 中小学资源库” “ 、 南海 E时空”虚拟教育社区 ,师生 主 页和博客数量 达 1 3万个 ,总访 问量 达 4 0多万人次 ,网上教 0 研 活动蔚然成风。 老师的教学互动网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当遇到疑 问时
科 内容 的有效学习。它适的 进一 步深 入 。
0 0
经常 ( 喜欢) 不一定 ( 一般) 从不 嘻
9 5 9 7 5 3
如语文与数学的整合设计 则应分别侧重 于表达能力 的培养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b4652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0.png)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1. 简介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进行整合,提供给高中生一种综合研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 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生物学的研究和研究中。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生物学基础知识- 细胞结构与功能- 遗传学原理及基因组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3.2 信息技术基础- 电脑基本操作及网络使用- 数字媒体处理技术- 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应用4.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 实验探究:设计合适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项目合作: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既包含生物学实验,又运用到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数据。
- 教育游戏:利用教育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估-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分,考察学生对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项目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合作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生物学实验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 个人作业评分:通过布置相关的个人作业,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6. 教学资源- 生物学教科书和课外阅读材料- 电脑和网络设备- 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和工具该教学设计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提供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学习机会。
通过实践项目和团队合作,学生将能够加深对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和应用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fb2e78195f312b3069a593.png)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东师资源得应用力度,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与应用环境,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得作用,提高教学与管理得质量与水平,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得思路,在先进得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得指导下,改革传统得以教师为中心得教学结构,创建新型得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得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得整体改革,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得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得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得目得。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得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得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得融合。
二、具体目标:(一)完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保障项目得顺利实施。
完善学校网洛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得校园网络环境.(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得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得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得稍纵即逝得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得教学机智,检验教师得教学能力与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得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得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得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与分寸。
为了使教师具备上述能力,学校要做到:狠抓培训,提高教师搜集、加工各种教学资源得能力。
依托校园网做好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熟练运用“东师理想”教学资源;做好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得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得研究,通过丰富多彩得教研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三)抓好常态化得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得听课活动,随时督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师运用电子白板上课要求制度化,要求每一位教师室内课触控一体机得使用率超过90%以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8ac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1.png)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因此,制定一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知识水平;2.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高;3.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与实践平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施步骤:1.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1)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2)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环节。
2.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模式和方法:(1)选择适合的学科和年级,明确整合的目标和内容;(2)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结合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3)组织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活动,记录和分析实践过程和效果。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组织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广;(3)搭建教师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案例。
4.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1)整理和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形成研究文献和教育资源;(2)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展示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3)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拓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领域。
五、评估与反馈:1.设立评估指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3.综合评估结果,对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六、预期成果:1.一份完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实施方案,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2.一批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水平;3.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和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广和应用;七、实施时间计划:1.第一年: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的初步尝试;2.第二年: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模式和方法,在更多学科和年级开展实践活动;3.第三年: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4.第四年:总结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和教育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展示活动。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a64f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5.png)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学生全面的研究体验。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培养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
- 通过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语文学科的研究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分析和评估能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实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教学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 互联网的使用与安全注意事项。
- 信息搜索和筛选技巧。
3.2 阅读与写作-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作文批改和写作指导。
- 研究如何撰写报告、总结和分析。
3.3 多媒体表达与展示- 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演示文稿。
- 研究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的收集和编辑。
- 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进行主题演讲。
3.4 小组项目实践- 学生分组并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调查、整理和展示研究成果。
- 学生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小组项目。
4. 教学方法- 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 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差异,进行差异化指导。
-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价- 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 小组项目实践评估,评价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 学生反馈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建议意见。
6. 教学资源- 计算机实验室或电教室。
- 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d35bf004a1b0717fd5dd48.png)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组长:高友祥副组长:鹿立华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三、参与对象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四、活动开展步骤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
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
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措施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9baa7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8.png)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措施1. 制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将信息技术纳入学科课程设计,强调实践和应用。
3. 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
4. 提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5. 设计并实施课程项目,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学科教学效果。
6. 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和分享。
7. 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
8. 制定信息技术使用指南,规范师生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
9. 建立并完善学科教学中的在线学习平台。
10. 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教学改进。
11. 制定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评价体系,充分考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2. 将信息技术技能纳入学科考核范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13. 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地调研和课外学习。
14. 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竞赛和实验研究。
15. 制定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方案,保障教师完成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目标。
16. 建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团队,推动实践措施的落实和改进。
17. 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示范活动,激发教师及学生的教学热情。
18.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教学的国际化。
19. 制定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师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
20. 建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团队,推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
21. 提供信息技术教学项目拨款,支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具体实践。
22. 制定信息技术教学成果评选机制,鼓励和表彰创新实践成果。
23. 完善学科教学课程设计,将信息技术融入核心教学内容。
24. 设立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基地,提供实践场地和技术设备支持。
25. 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相关领域的专业实践。
26. 设立信息技术教学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开展创新实践研究。
27. 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专业发展路径,提升师资水平。
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3篇)
![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8e6c4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1.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实践2. 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3.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4. 活动内容:(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案例;④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指导。
(2)学科教学实践各学科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形式包括:① 课堂教学实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② 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编程比赛、创新设计等;③ 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学习任务;②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创作;③ 创新能力: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勇于尝试和实践;④ 团队协作能力: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进步。
(4)成果展示定期举办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优秀案例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e7ba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7.png)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基于岔口联校信息化实际情况,特制定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二、领导机构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进,特成立领导组。
组长为XXX,成员为联校工作人员及各中心学校校长。
三、工作目标1、普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4、将网络课程的开展与导学案教学、学生自主研究、小组捆绑式评价有机结合。
5、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微课资源,实现移动研究。
6、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7、建立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构建网络化研究型区域空间。
四、实施要求第一,网络观课,自主研究。
教师在课前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研究任务单、微课和自主研究检测单。
学生按照自主研究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研究,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检测,提出疑问。
利用平台开发的自主研究检测单具有即时信息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后,教师进行研究效果检测,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7056e89eb172dec63b772.png)
四间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关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提高三通二平台的使用效能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参加第二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的培训质量,以期达到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班班通”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1 .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
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和人员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美术、音乐教师:孙瑛,胡润,刘莉,苏红日,孙立志,潘秋梅,吴铁静,姜艳华四、参与课型:(一)说课。
在10分钟之内,向参会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目标与困难、解决教学困难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思路与方法所确定的整合点、为整合点所选择的资源与软件、应用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整合点教学。
(二)展示课。
参会教师展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课例,应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21世纪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解决过去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创造新的途径。
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等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意识,让老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的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其关键点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效的整合,也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要素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联系起来,并形成整体”。
实施步骤:
1.初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限于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几个常用的软件,就这样的技术、知识基础,其措施如下:
(1)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2)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 的页面。
(3)制作,保存备用
这种授课方式和传统方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它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
但这种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传统的上课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来的使用粉笔板书、使用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手段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电脑这个“新式武器”。
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初识电脑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新鲜感,大大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2.深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整合”是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着开拓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书本相关,但又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为此,在初步掌握上网搜索的基本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从英特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其做法是:
(1)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
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按照前述的有关步骤制作,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3)上网查询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插入已经做好的框架,把它们整合成一套内容丰富、充实的以备使用。
3.利用联校网络教学阶段
教师在熟悉联校网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联校网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实现联校内的信息资源共享。
教师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交流,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
随着学生驾驭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4.运用internet网辅助教学阶段
在这个教学阶段,是由教师上网查阅、课堂讨论交流、学后置疑、再上网查阅、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等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发展趋势,它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