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研究进展
婴儿痉挛症血清s100β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变化的研究
(本文编辑:陈婕)
万方数据
were
sign墒cance between other gmup8;the levels of
s—100B明d GFAP of IS in
8删m
d栅.
llad
correlation(P<O.01).Co眦I岫i蚰
could predict progllosis.
s-100B
and GFAP
could be eaTly markers of b面n
were
significantI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ml
group(P<0.01)
after medication,the levels of s一100B and GFAP dropped 8ignificantly-but still had signi6ca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age出er
seizure of
IS孤d
Keywords
I血ntile叩asms;Epilepsy;Protein“seruIn
平均(7.16±2.88)月龄;病程20d至5个月,平均(2.35± 3.30)个月;为2cHD5年8月至2006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 院儿科癫痫专科门诊患者。人选标准:(1)所有病例均有 典型的点头、拥抱状、阵挛发作,连续发作数次至几十次,持 续数秒到数卜分钟,每天发作几次到十余次不等,均为初次 就诊的病人;(2)24h视频脑电图均呈现高峰节律紊乱,呈 非同步、非对称的尖慢、棘慢、多棘慢综合波;(3)全部病例 近期均无全身或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脑梗死、头部外 伤史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控制标准怛o(用药后12周)为 (1)无效:用药后发作次数无改善或加重;(2)有效:发作次 数减少50%一74%;(3)显效:发作次数减少75%~99%: (4)控制:用药后未再发作。 1.1.2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18月龄,
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
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魏娟;刘全慧;张喜莲【摘要】婴儿痉挛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早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尽早诊断及治疗有利于痉挛发作的终止和远期的认知保护.本文从药物治疗、生酮饮食、手术治疗等方面,对婴儿痉挛症的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9(011)003【总页数】4页(P194-197)【关键词】婴儿痉挛;治疗;进展【作者】魏娟;刘全慧;张喜莲【作者单位】300381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300381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300381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婴儿痉挛症又称West综合征,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癫痫性脑病,发病率为2.0/10 000~3.5/10 000活产儿,大多数患儿在1岁以内发病,高峰为4~6个月。
主要特征为反复成串的痉挛发作、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及脑电图高峰失律,严重可影响婴幼儿智力及体格发育。
本病预后不佳,属于难治性癫痫。
虽然目前临床治疗婴儿痉挛症有传统和新型抗癫痫药物、生酮饮食、激素类药物及手术等较多方法,但尚缺乏高效统一的方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就临床治疗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CTH目前是欧美国家治疗婴儿痉挛症的首选药物,国内多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用药。
ACTH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制剂。
美国采用天然制剂,欧洲及日本为合成制剂替可克肽。
80~100 IU天然ACTH相当于1 mg替可克肽。
天然ACTH一般作用时间为12~18 h。
替可克肽可以持续作用24~48 h,一般隔天使用,可能与药效持续时间长有关,天然制剂副作用更大。
替可克肽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仅为天然ACTH的1/200,且货源相对充足[1]。
ACTH的不良反应较多,且与剂量相关,故治疗剂量及疗程引起广泛关注。
ACTH在婴儿痉挛的应用-专家初步版
婴儿痉挛症概况
•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 IS)是一组年龄相关性难治性癫痫, 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为千分之2-5,占婴儿癫痫的13%-45.5%, 发病高峰年龄为4-7个月,亦有出生或4-5岁发病的报道。
• 主要发病特点为痉挛,并伴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脑电 图(EEG)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等。
• 初始UKISS研究观察14天后,每3个月随访1次, 至患儿14月龄和4岁龄时采用Vineland自适应行 为量表(VABS)评估患儿的神经发育和癫痫临 床情况。
• 4岁龄时通过VABS评估,分析患病年龄、患病后 开始治疗的时间(分为<8天,8-14 天,15天- 1 个月,1-2 个月,>2个月共5个类别)、病因及 不同治疗对神经发育的影响。
14天时临床缓解率
高峰节律紊乱 无高峰节律紊乱
63% 52%
77% 63%
氨己烯酸 (n=52)
激素 (n=55)
氨己烯酸 (n=52)
激素 (n=55)
Lancet 2004;364:1773–8.
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Lancet 2004;364:1773–8.
UKISS后续研究-14月龄和4岁龄再评估
• ACTH用法:1次/天
• 主要终点是ACTH治疗14天内痉挛终止并持续3个月,同时EEG高峰节律紊乱缓 解。二级终点为需干预的AE,起始ACTH 治疗时间是否影响结局,ACTH治疗 14天内痉挛终止并持续到28天的患儿率。
Epilepsy & Behavior 59 (2016) 4–8
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一 结果
Acta Neurol Psychiatr Belg. 1958;58:130-141.
强的松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观察
咸宁
4 7 0 3 10
探 讨 强 的松 (rd i n 治 疗 婴 儿 痉 挛 (na tesams 的疗 效 。方 法 于 20 一l 0 60 pe ns ) o ifni ps ) l 0 1O ~2 0 —1用 强 的松 治疗 婴
儿痉挛 3 7倒 。所 有 病 例 均 用 常规 抗 癫 墒 治疗 无 效 者 . 中 5 为 应 用 A TH 治 疗 时 因其 不 良反 应 不 能 坚持 而 被 迫停 药 者 用 法 其 例 C
维普资讯
生垦塞旦煎丝 瘴 盘查 ! 1 生 月第 1 卷筮 1 0 期 C i s unl f rccl ros i ae Jn20 , o 1 N . hn e ora o PataNe u s s a.0 7V 1 0 o1 e J i v De ¥ .
学意义( 尸>0 0 ) 、 5 。见 表 1 。
白质 的生物合成 , 而改善其认 知和学习功能 。本研究对 1 例 从 6
MC 患 者 给 予尼 麦 角 林 服 用 3 月 , 神 经 认 知 量 表 评 定 的结 I 个 其
果均为 MC 的药物干预提供了有 益的信息 I
既 往 研 究 发 现 , I 者 认 知 功 能 减 退 主 要 表 现 在 记 忆 功 MC 患
多 年 研 究 证实 , 行 性 胆 碱 能 系 统 生 物 化 学 和 功 能 的衰 退 进
是不同种属动物及 人类 大脑 老化 的典型特 征 。另外 , 数种 年龄
n t e mp i n [3 Arh Ne r l2 0 , 8 1 8 ~ 1 9 i v ar i i me tJ 、 c u o , 0 1 5 : 9 在单 项认 知功能测 验 中, 与非 治疗组相比 , 组在用药后词 语 即刻 回忆成绩 与符 号数 字转 治疗 换成绩有明显提高 ( <O0 ) 简 易智力 状态检 查结果也 显示 P . 5 治疗组在用药后的成 绩有 明显提 高 ( P<0 0 ) 而治 疗组 的其 .5 , 余单项认 知测 验成绩在用药前后 的变化较非治疗组差异无统计
ACTH在婴儿痉挛的应用-专家初步版
• 主要终点是ACTH治疗14天内痉挛终止并持续3个月,同时EEG高峰节律紊乱缓 解。二级终点为需干预的AE,起始ACTH 治疗时间是否影响结局,ACTH治疗 14天内痉挛终止并持续到28天的患儿率。
Epilepsy & Behavior 59 (2016) 4–8
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一 结果
Epilepsia 2011;52:1359–64
UKISS系列研究结论
• 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早期获益显著优于VGB治疗, 随时间延长,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逐渐趋于一致
• 激素治疗可更好改善无明确病因婴儿痉挛患儿的 神经发育,这一优势自14月龄始至4岁持续存在。
• 患儿年龄越小癫痫性脑病风险越高,尽早诊断和 治疗婴儿痉挛可更好预防发育障碍。
2013 Cochrane 系统文献回顾 DOI: 10.1002/14651858.CD001770.pub3
2013 Cochrane 系统文献回顾
大剂量强的松龙与ACTH作用相当
痉挛终止
EEG缓解
2013 Cochrane 系统文献回顾 DOI: 10.1002/14651858.CD001770.pub3
• 主要终点:治疗第13和14天时痉挛停止发作至少 48h的患儿比例。
• 次要终点为持续痉挛缓解(第14天前连续临床缓 解和EEG高峰节律紊乱缓解)的天数。
Lancet 2004;364:1773–8.
研究用药情况
• 强的松龙10mg, 4次/天,2周。如果1周后仍有痉挛发作,则 剂量增至20mg,3次/天。
– VGB为欧洲国家的一线用药,多用于结节性硬化合并婴儿痉挛的患儿,但由于 VGB不可逆的视野缺损副作用,其使 用受到了限制1。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惊厥研究进展
左 乙拉西坦 ( L E V) 被 认为是近 年来最成功 的新型抗 癫痫 药。2 0 1 2 年 美国 F D A批准 U C B公 司的左 乙拉西坦片剂和 口服 液用于年龄 ≥ 1 个 月的儿 童与成人 癫痫部 分性发作 的辅 助治 疗 。L E V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婴幼儿癫痫及惊厥 的治疗 , 目前新 生儿惊厥及热性惊厥多采用传统 抗癫痫药物治疗 , 传统药 物对 认知功能 的损 害越来越受到重视 , 为 了寻求更 安全有效 的治疗 方法 , L E V逐渐应用于小 儿惊厥 的治疗 。现就国 内外对其 应小 儿惊厥 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左 乙拉 西坦 的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 L E V作为一种新 型抗癫痫药物 , 具 有不同于传统抗癫 痫药 物的作用机制及 良好 的药代动力学 特性 。2 0 0 2年一 项研究 发 现L E V可以 中度抑制一种 特异性高 电压活化 的 N型钙离 子通 道, 还 可以通过解 除锌离子 和 B一咔啉对 G A B A和谷氨 酸门控 通道抑制 间接起到增强 中枢的抑制作 用 J , 目前需进一 步研究 这些机制 与抗癫痫 作用的关 系。C a r u n e h i o 等 进 行 的一 项动 物实验研究提示小 鼠大脑皮质神经元 的 0 【 一氨基 一 3一羟基 一 5 甲基 一 4一 异 恶唑丙 酸 ( A MP A) 受体 受 L E V调节 , 可 明显缩 短突触后放 电 , 被认 为可能 是新 的抗 癫痫机 制。Me e h a n等 研究发现 突触 的活动及小 囊泡的同 步释放使得 L E V进 入循环 囊泡后才与 S V 2 A位点结合 , 从而降低神经递质的释放 , 起到抗 癫痫作用 。该研究结果从独 特的神经生 物学方面解 释 L E V具 有高度选择性 的抗癫痫作用 , 但详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 究。 2 左 乙 拉 西坦 治 疗 新生 儿 惊 厥 的 疗 效 及 安 全 性 新生期 是惊厥 发作 的高峰期 , 患病率 1 . 8 % o 一 3 . 5 % o , 在产 科重症监 护单元 的发生率 1 % 一 2 %, 新生儿惊厥 目前 治疗方法 的疗效有 限。新生儿惊厥是各种急性病变合并 的一过性症 状 , 只有少数新生 儿惊厥 属于癫痫 综合 征。苯巴 比妥 和苯二 氮卓 类药物是 目前最 为常用 的一线 治疗药物 , 其疗 效不佳 , 且 不能
痉挛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痉挛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
目前临床上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疾病,本文针对痉挛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痉挛;肌张力;痉挛治疗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
(lance[1]对痉挛的描述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定义:“痉挛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其特征为肌张力随肌肉牵张反射的速度增加而增高,伴随着由于牵张反射过度兴奋导致的腱反射亢进。
”)最新研究认为,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一种感觉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肌肉的间歇性或持续性不随意运动[2],临床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变、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痉挛的出现增加了患者运动的阻力,使得随意运动成为困难,阻力的增加让动作变得迟缓且难以控制,对于精巧的动作更是难以完成,严重的痉挛患者会发生强直挛缩,长期卧床发生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目前临床上改善和治疗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缓解痉挛改善或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治疗痉挛的最主要目的。
本文结合临床资料综述了中枢神经系统通路受损后痉挛的各种干预方法。
1 一般康复护理1.1 消除诱发因素发热、便秘、疼痛、结石、尿路感染、褥疮和一些加重痉挛的药物等因素通常会诱发痉挛的产生,通常在这些诱因消除后,痉挛会明显缓解。
1.2 正确的姿势和体位对于痉挛的患者如何让其拥有正确的运动姿势和体位是缓解和消除痉挛产生的重要一点。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加痉挛患者的核心稳定性,所谓的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四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5]。
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痉挛,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3],可使异常增加的肌张力得到抑制。
如脑血管以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1)仰卧位时,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腿下放置枕头或沙袋,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止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呈90°,足尖向上;(2)健侧卧位时,在患者胸前放一枕头,是患肩向前伸,肘、腕、指关节伸直放在枕头上,各指用纸卷或布卷隔开,患腿屈曲向内放在身前另一支撑枕上,髋、膝自然屈曲,踝关节保持90°,健腿自然放置。
婴儿痉挛的临床及视频脑电图特征研究进展
· 128 ·
生垦塞旦 墅瘗 盘查; 生 4月第 l】卷第4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cases Ap r.2008,Vo1.11 No.4
善 OHCA复苏 后 的神经 学结 果 ,并 由脑 复苏 临床试验 (BRCT)进行 重 复 ,在成 功复 苏后尽 可能 早 的时 间 内应 用 药物 干 预 ,在 实 验 动 物 研究 中显示 明显 效 果 ,但对 人类 没有显 示 出任何 益处 。
BRCT-I研 究 者 指 出 ,尽 管 其 效 果 没 有 被 证 实 ,但 全 脑 缺 血 患 者 常 使用 糖 皮 质 激 素 。对 262例 心 脏 骤 停 昏迷 ROSC后 存 活 但 对 疼痛 无 反 应 者 ,在 心 脏 骤 停 最 初 8h分 别 不 用 、小 剂 量 、 中 等剂 量 或 大 剂 量 糖 皮 质 激 素 ,用 哥 拉 斯 哥 等 级 评 分 对 神 经 功 能 进 行 评 估 ,与非 激 素 治 疗 组 相 比 ,激 素 组 在 平 均 存 活 比 例 和 神 经 学 恢 复 方 面 差 异 无 统 计学 意义 。
289(11):1389—1395
[4] W enzel V,Krismer AC,Arntz HR,et a1.A comparison of vaso—
pressin and epinephrine for out— of—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
suscitation[J].N Engl J M ed,2004,350(2):105—113. [5]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
生酮饮食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研究
home
are
and
years,more
therapeutic methods,including KD
tried in
the treatment of IS.
Purposes In this paper,treatment effectiveness,side of effectiveness
are
第一部分 生酮饮食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研究
研究生:张冰 导师:王纪文教授
摘要:
背景: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 质的特殊饮食,它主要是模拟人体的饥饿状态,即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主要依 靠脂肪类物质供能,但是脂肪酸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但是其中间代谢
论文作者签名:速垄
导师签名:
2£!幺日
期:礁!乜£!兰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3 符号说明……………………………………………………………………………5
第一部分:生酮饮食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研究
our
and
March,20 1 4 in
hospital were selected.In reference of the classic KD of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we
formulated
Our own classic KD that suited
our
hospital and
分类号:R748 密级:
单位代码:10422 学 号:201213747
婴儿痉挛症研究进展
痉挛的间 隔时间从 数秒 到 1 秒 0余 不等。每串发作少则 3 ~5次 , 多时 可达上百次。每 日可有数次至数十 次的成 串发作。少数患儿可有单次
的痉挛发 作。神经 系统体 征 : 病 本
如 Re m' r es fnate p s Z A GC i, un . 1 Qng n el ee B i e a— 常伴有某 些神 经系统 异常 , 脑性 s e 0 s o Ifn lS ams H N u’ e hP i ( . i n gH at o ̄rf ehn r ga h l o c e nT n n T ni 300 , hn 2 Ynl el et oXna i Su dn Xna 2 10 , hn ) 瘫痪 、 ai i f . i j 04 1 C i ai a n a; .agi at Cn r i i t og, iti 728 C i uH h ef d n m a 小头 畸形 、 脑积水 、 明或耳 失
ma n p it fda n ssa wel i ra me t d p g o i t yi r e o po i eaf te e o n z t n o i o so i o i s n g la t et n a r n s s s st n o s ud n od rt r vd m' rrc g i i f h ao
n ri et ln 3 T iatl r i mep r sso f i p a i i i c nf t i , adba x ma i m r hs rc vesS rg se fnatesar s l i l ai st n n e j . ie e w O o e in l ss n tena m eao
婴儿痉 挛症 又名 We 综 合征 , s t 点头样 癫痫 , 阵挛 大发 肌 作, 大摺刀型惊厥 。本 病症 的同义名甚 多 , 有称 敬 礼样 惊厥 (a a -ovlo)敬 礼样 痉 挛 (ps es u r) 礼样 抽 搐 sl m cnus n 、 a i sam a t e 敬 lu (cd a a 、 头痉挛 (c m pi nt s 电击. 头. t esam)点 i l el m s ua ) a a m 点 敬礼 样惊厥 (l .i . l m r f) bt n ks a ka e电击样惊 厥(l kaf) 全身性 i c aa p z bi r e 、 z t p 屈 曲性癫痫 、 曲性惊 厥 、 屈性小发作 、 屈 前 婴幼 儿前屈性 小发 作、 闪光性 大惊厥 、 伴有节 律异常 的婴 儿肌 阵挛 性脑病 等 。 本病症于 14 年由 We 首先描述 , 81 s t 故称 We 综合 征 , s t J是一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摘要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癫痫综合征,大概1/2婴幼儿时期严重癫痫均存在痉挛症,对于婴幼儿的智力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提高婴儿痉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关于婴儿痉挛症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报道资料进行综述。
关键词婴儿痉挛症;治疗;预后;研究进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1],约1/2000~1/3000左右活产婴儿会出现婴儿痉挛症,在1岁内发病的患儿超过90%,婴儿分娩后4~6个月是婴儿痉挛症的发病高峰期。
约>80% 婴儿痉挛症患儿的病因是可以查明的,主要是由于遗传代谢病、神经皮肤综合征、脑发育畸形、围生期脑损伤等各方面因素所致。
少数患儿属于特发性、隐源性发病。
特发性癫痫目前主要认为与遗传因素相关;隐源性癫痫主要是指通过相关检查手段无法明确病因。
婴儿痉挛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痉挛发作,智力发育倒退或停滞,非常不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临床上急需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儿预后。
1 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大多数痉挛症患儿经过合理用药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发作,改善患儿的预后。
目前临床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方法以下几种:①针对病因治疗,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静脉注射,有利于诊断、治疗吡哆醇依赖症。
苯丙酮尿症或者其他代谢异常患儿可以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
②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激素(ACTH)治疗。
③采用硝西泮、氯硝西泮以及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物治疗。
④外科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1. 1 大剂量维生素B6 目前在日本主要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婴儿痉挛症,对10%~30%患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该治疗方法起效很快,在用药14 d后即可见效。
而且隐源性痉挛症患儿治疗效果优于症状性痉挛症患儿,尤其是对于吡哆醇依赖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关于维生素B6的使用剂量,有学者认为应该给予20~30 mg/(kg·d),然后按照治疗反应情况以及患儿的耐受情况,在用药3~4 d后将给药剂量增加40~50 mg/(kg·d)。
婴儿痉挛症的研究进展
婴儿痉挛症的研究进展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IS),又称为West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属于典型的年龄依赖性癫痫病症。
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以及反复痉挛发作。
本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引发该病的因素多种多样,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神经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等临床学科的不断完善,临床研究对于婴儿痉挛症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本文就近年来婴儿痉挛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具体如下。
标签:婴儿痉挛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3-164-02婴儿痉挛症(IS)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症,是一种典型的年龄依赖性癫痫,与早期肌阵挛脑病、大田原综合征以及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病症同属于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
该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发作形式特殊等特点,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多表现为随机的高波幅棘波及慢波;反复痉挛发作,一般为成簇(成串)发作;同时可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80%~90%)。
在1841年,West对IS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该病的认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引起IS发病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在治疗方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该病多早期发病引发预后较差,疾病发作后患儿多伴有智力运动发育停滞及倒退现象,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1.发病原因婴儿痉挛症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特发性、隐源性及症状性三种。
症状性IS 为临床多见病症,约占IS的85%~905,隐源性IS在临床较为少见。
目前已知的婴儿痉挛症发病原因约有100种。
婴儿出生前可能引发IS的因素包括:感染、染色体畸形、氨基酸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基因突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不良、皮质发育不良、巨脑回)等。
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8.01.016·文献综述·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张雷红 孙殿荣综述 赵建慧审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山东青岛 266034)摘要: 婴儿痉挛(IS)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早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起病4周内)有利于痉挛发作的终止和远期的认知保护。
本文对近年来与婴儿痉挛治疗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从一线药物、二线药物、生酮饮食、手术治疗,探讨婴儿痉挛的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婴儿痉挛;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pasms Reviewer:ZHANG Leihong, SUN Dianrong, Reviser:ZHAO Jianhu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Rehabilitation,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4, Shandong, China)Abstract: Infantile spasms (IS) is an age dependen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in early infancy.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ithin 4 weeks of onset) are beneficial to the termination of seizures and long-term cognitive prote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pasms, mainly including the first-line and second-line drugs, the ketogenic die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discus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spasms.Key words: infantile spasms;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cortical hormone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发病率约为3.1/10 000活产儿[1],大多起病于婴儿早期,少数可持续至幼儿期,或首次发病于幼儿期。
替扎尼定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研究进展
替扎尼定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研究进展替扎尼定是一种中枢镇痉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痉挛,例如帕金森综合症、多发性硬化、脑损伤、肌张力障碍、白色痴呆症等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替扎尼定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入,本文将对替扎尼定的治疗机制、副作用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替扎尼定的治疗机制替扎尼定是一种GABA_A受体正向调节剂,也就是说,它通过增强GABA_A受体的作用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静、抗惊厥、抗癫痫和镇痉的效果。
研究表明,替扎尼定主要通过增强中枢GABA能系统的抑制作用来发挥镇痉作用。
具体来说,替扎尼定可增强GABA_A受体的Cl-通道活性,从而增加GABA的抑制性作用,抑制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痉的效果。
此外,替扎尼定还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谷氨酸水平,从而进一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二、替扎尼定的副作用虽然替扎尼定具有较好的镇痉作用,但它也有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失眠、恶心、便秘、视幻觉等等。
其中,嗜睡是替扎尼定使用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大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嗜睡现象。
此外,长期应用替扎尼定还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甚至出现药物滥用和戒断症状等问题。
三、替扎尼定在治疗痉挛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替扎尼定的进一步研究,人们也在探索它在治疗痉挛方面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下面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替扎尼定的药代动力学替扎尼定的药代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研究表明,替扎尼定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只有25%左右,而且受食物的影响较大。
因此,口服替扎尼定尤其是与高脂食物一起服用时需要注意。
此外,替扎尼定主要由CYP3A4代谢,因此与CYP3A4抑制剂和诱导剂合用时需要密切监测。
2. 替扎尼定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替扎尼定在癫痫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替扎尼定可以有效地控制部分性和全面性癫痫,且不良反应较小。
浅谈婴儿痉挛症的前世今生与氨己烯酸的作用机制
浅谈婴儿痉挛症的前世今生与氨己烯酸的作用机制婴儿痉挛症的首次发现1841年,英国医生William James West向《柳叶刀》主编发出一封求救信。
信中West医生提到他的儿子患了一种当时未曾报道过的疾病,他描述到“孩子出生4个月后开始轻微地点头,此后点头越来越频繁且加重,后来发展到头部将触及膝盖,点头后恢复原状,有时发作很像前弓反张。
这种头部屈曲现象每隔数秒钟便会出现一阵,每阵发作可重复10-20次甚至更多(见图1)。
”这一篇病例报道正式让婴儿痉挛症走进医学界的视野,后世很多医生报告这种疾病称为West综合征【1】。
图1 West给《柳叶刀》主编写信首次描述今生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18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这种特发于婴儿阶段的癫痫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大多起病于婴儿早期(1岁前),高峰起病年龄为患儿出生后4~7个月,仅有10%的患儿于12个月后起病。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罕见病,活产儿发病率约为3.1/10000,估算我国IS新增患儿为3500人;严重影响着中国上万的家庭生活质量【2】。
IS患儿预后总体较差,可导致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且超过一半的IS患儿后期会发展其他类型癫痫,如Lennox- Gastaut综合征等,给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
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首先,临床医生/患儿父母必须能够识别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见图2),促使IS 患儿的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大量临床证据显示,治疗前准备时间越长IS患儿预后越差。
IS以成串痉挛发作、特异性高峰节律紊乱的脑电图以及病后精神运动发育倒退为常见临床特征【4,5】。
图2 婴儿痉挛症发作时临床表现(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IS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癫痫性痉挛发作为主,最初起病时通常表现为连续发作2-3次的轻微痉挛,数周后才出现典型的发作形式,患儿每日出现1~30簇痉挛,每簇痉挛可包含20~150次。
101例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分析
101例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101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诊治和随访结果分析,了解婴儿痉挛的诊断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痉挛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收治和接触整理的101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101例中,女35例,男66例,发病年龄2~12个月,平均5.7个月,患儿随访30个月,症状性婴儿痉挛66例(65.3%),主要病因为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或畸形、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隐源性婴儿痉挛35例(34.7%)。
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弥漫或局灶性棘慢波发放。
经过2年以上的治疗与随访,发作完全缓解29例(28.7%),其余72例(71.3%)转变为其他类型发作。
症状性婴儿痉挛预后不良占75.8%,隐原性婴儿痉挛中60%病例发作得到控制。
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可能提示婴儿痉挛预后不良。
结论婴儿痉挛多为症状性,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 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与婴儿痉挛预后不良有关。
【关键词】婴儿痉挛诊断与治疗预后因素【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25-02婴儿痉挛(IS)又称West综合征,是婴儿期特有的癫痫综合征。
其主要特点是痉挛发作和EEG的高峰节律紊乱,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和运动发育迟滞。
发病高峰在4~6月,发作形式特殊,本病病因复杂,属难治性、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收治和接触整理的101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为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判断预后提供相关依据。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2000年1月~2012年8月我收治和接触整理的(包括进修期间)101例婴儿痉挛患儿,其中女35例(34.7%),男66例(65.3%),发病年龄2~12个月,其中小于3个月者25例(24.8%)。
ACTH治疗婴儿痉挛36例临床分析
ACTH治疗婴儿痉挛36例临床分析婴儿痉挛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癫痫综合征, 发病早,发作形式特殊, 可有相对特异的脑电图( EEG) 改变,本病多伴发育迟缓或智力低下,治疗相对困难, 预后较差。
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案较多。
可以应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本病属于难治性癫痫,总体治疗效果欠佳。
本组收集36例婴儿痉挛,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联合硝基安定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来自我院神经科住院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婴儿痉挛的诊断标准[1],并且排除其他发作形式的癫痫。
本组36例患儿中男29例(80.56%), 女7例(19.44% )。
发病年龄最小4月, 最大13月。
其中4 ~6 月起病者10 例(27.78% ) , 7 ~9月起病者20例(55.56% ) , 10~13月起病者6例(16.66% ) 。
病因:出生时有窒息史者10例(27.78%),其中诊断为 HIE 6 例(16.67%),低出生体重3例(8.33%),结节性硬化2例(5.56%),脑发育不全2 例(5.56%),颅内出血1 例(2.78%),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1例(2.78%),外伤后1例(2.78%),无异常病史者16例(44.43%)。
本组患儿发病后有34例(94.44%)伴有致力发育的停滞或倒退。
有2例智力运动无明显影响。
脑电图( EEG)发作间期提示典型高峰节律紊乱的30例(83.33%),不典型高峰节律紊乱6例(16.67%)。
1.2方法本组所有病人入院后在排除结核感染及其他严重的疾病后,予以应用ACTH治疗。
每日应用 ACTH 25 U 在5小时内缓慢静脉泵入,连续应用2周。
同时口服硝西泮或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
应用ACTH时注意监测患儿血压及感染情况。
应有ACTH 2周后改用口服泼尼松1~2mg/(Kg·d)治疗,同时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
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
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
黎林(综述);胡越(审校)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11
【摘要】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1]。
大多数患儿在1岁内起病,高峰年龄为4~7月龄。
既往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
0.2‰~0.5‰[2]。
早期诊断和成功的早期治疗有助于患儿痉挛发作的终止和远期的认知发育[3]。
目前IS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激素治疗、抗癫痫药物治疗、生酮饮食、外科手术治疗等。
由于IS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4],因此,应积极寻找病因,加强病因治疗。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黎林(综述);胡越(审校)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8
【相关文献】
1.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
2.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
3.婴儿痉挛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4.婴儿痉挛药物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痉挛研究进展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 , IS ; West syndrome)由West 在1841 年首次描述。
1951年,Vazquez 和urner 提出该病具有三大特征: 点头发作, 进行性智力减退,脑电图呈现高度失律。
据统计, IS 发病率约为1/ 5000[/ 1000 活产儿1 病因及发病机制1. 1 病因IS 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癫痫综合征。
IS 按病因可分为症状性、隐源性和特发性。
症状性IS 占85 %~90 % ,发病前患儿有脑损害体征、精神发育迟缓或其他类型痫性发作史,病因明确,神经影像学检查异常。
特发性IS 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无脑损害或代谢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隐源性IS 是指无脑损伤病史,应用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病因的症状性IS。
目前已知100 多种病因可致IS。
IS 患儿出生前可能的致病病因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形、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皮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巨脑回)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 、代谢性因素[氨基酸代谢病(苯丙酮尿症) ] 、感染等;出生时可能的致病病因包括:缺血缺氧性脑病、产伤、颅内出血等;出生后致病的可能病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等。
目前认为, IS 的发生,并非与某种特定病原密切相关,而与遭受病原袭击时,儿童所处发育阶段所具易感性、脆弱性有关,但致病基因迄今尚未明确。
1. 2 发病机制IS 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特定阶段具有罹患IS 易感性。
②52羟色胺能神经元通道由于受皮质致痫灶(包括瘢痕、灰质异位、发育不良、血管异常、代谢异常、新生物等) 的不断激活而处于功能亢进状态,进而皮质兴奋性上调而发作。
③脑干网状结构区域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海绵样变、髓鞘形成不良等,导致IS 患儿易于受到皮质异常活动激活,通过皮质2脑干2脊髓束致躯体轴性强直性痉挛,副神经受刺激而发生点头发作。
④脑干中缝2纹体和中缝2海马通道52羟色胺能神经元具有糖皮质类固醇受体或有与糖皮质类固醇的结合点,因而能被糖皮质激素调控。
⑤癫痫患儿血清中,抗脑组织抗体阳性率及滴度明显增加。
普遍认为,血2脑脊液屏障损伤是某些癫痫的病理学基础,脑组织抗原进入血液,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脑组织抗体,抗脑组织抗体与脑细胞表面靶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致脑组织免疫损伤,大脑皮质异常放电,导致临床痉挛发生。
⑥抗脑组织抗体有抗触突前膜或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s ,Ach2R)作用,可通过影响Ach 分泌或使Ach2R 变性等机制而致癫痫发作。
⑦脑组织胶质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异常,可能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癫痫发病。
⑧大脑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 增高,抑制性神经递质γ2氨基丁酸减少,也可损害神经细胞,使兴奋性增高导致癫痫发作。
⑨脑细胞膜离子通道障碍或基因突变,致Na + 2K+ 2A TP 酶减少,Na + ,Ca2 + 内流,脑组织去极化,兴奋性增高,发生点燃效应而致癫痫发作。
2 临床资料IS 常发生于2 岁内儿童,尤其是4~8 个月婴儿,至5 岁时,多数自动停止发作或转为其他形式癫痫发作。
IS 临床特征为:①突发性连续成串出现的强直性痉挛,包括屈曲型(点头、弯腰、屈肘、曲髋等) , 伸展型(头后仰、两臂伸直、伸膝等) 和混合型(部分肢体为伸展、部分肢体为屈曲) 。
多数IS 呈屈曲型发作,部分呈伸展或混合型发作。
发作时间多在初睡和濒醒阶段,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甚至上百次。
②80 %~90 %IS 患儿伴智力减退。
③1952 年,Gibbs 等首先发现IS有高度失律, EEG 特征为大脑皮质各区域均有不对称、杂乱高波幅慢波及棘(尖)2慢波痫性放电或伴爆发2抑制,睡眠、醒觉期均有放电。
④82 %IS 患儿颅脑CT ,MRI 存在不同程度脑损伤,其中广泛性或局限性脑萎缩最多,脑结构形态和分布异常呈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反映出IS 的病理多样化和复杂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显示,癫痫发作期癫痫灶放射性显影增加,发作间期显影减少。
PET 检查可发现部分颅脑CT 结果正常IS 的癫痫灶或异常范围。
经脑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可发现大脑前、中、后动脉及颅底大动脉环脑血管的狭窄、闭塞或异常方向血流(动、静脉瘘) 。
对可疑脑血管病、畸形或癫痫病因不清IS 可进行选择性检查。
⑤其他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包括发育商(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 智商( intelligencequotient , IQ) 测定, 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测定等; 视、听觉功能检查等,大多亦有异常。
3 诊断及治疗3. 1 诊断对IS 的诊断,目前仍沿用Vazquez 和Turner 三项诊断标准,并结合其他神经学检查。
应与之相区别的疾病有:大田原综合征、良性或恶性婴儿肌阵挛性癫痫、Lennox2Gastaut 综合征等。
3. 2 治疗IS 的治疗一直困难, 各种治疗方法都仅对部分患儿有效。
3. 2. 1 药物治疗目前较常用的治疗IS 药物有: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是治疗IS 首选药物之一,有效率为50 %~70 % 。
ACTH 治疗IS 的作用机制, 迄今尚未明确,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使脑内皮质类固醇增加而起止惊作用。
ACTH 治疗IS 的剂量、疗程迄今尚存争议。
大剂量ACTH[ (120~160) IU ]在短期内(6 周) 控制IS 痉挛发作、EEG 高度失律的改善、复发率及认知功能方面,并不比小剂量[ (20~40) IU ]更有效;在长期认知功能改善方面, 小剂量优于大剂量( P =010038) . 推荐采用ACTH 20 IU/ d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治疗IS ,2 周后评价疗效,如果完全控制,则改为口服泼尼松2 mg/ (kg •d) ,连用2 周。
如对该剂量ACTH 无反应,可加量至(30~40) IU/ d ,再用4 周。
若仍不能控制,则换用泼尼松口服治疗4周。
Lin 等对53 例IS 患儿采用ACTH2. 5 IU/ (kg •d) ×2 周治疗,随后6 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为1 个疗程,经过1 个或2 个疗程治疗,41 例(77. 4 %) 患儿痉挛得到控制。
Ito 等采用ACTH(0. 20~1. 28) IU/ (kg •d) 连用5 周,或在8 周内逐渐减直至停药,138 例IS 患儿中,106 例(76. 8 %) IS 得到控制。
张进伶等报道,36 例IS 采用ACTH (120~160) IU/ d 静脉滴注2 周,有效率为66.7 %。
Kivity等对37 例隐源性IS 患儿采用大剂量合成ACTH 治疗,其中,22 例于发病后1 个月内开始治疗,15 例发病后1. 0~6. 5 个月开始治疗,结果前者所有患儿认知功能恢复良好, 后者仅40 %患儿认知功能在正常范围(χ2 = 17. 4 ; P <01001) 。
这提示,早期大剂量ACTH 对认知功能改善有益。
但大剂量ACTH 易引起高血压、感染、电解质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
②苯二氮艹卓类: 通过其受体介导GABA/ CI- 复合物达到抑制癫痫放电作用。
常用药物为氯硝西泮, 宜从小剂量0. 05 mg/ (kg •d) 开始口服或静脉滴注,逐渐增加剂量至0. 20 mg/ (kg •d) ; 硝基安定, 剂量为( 0. 50 ~3. 50) mg/ (kg •d) , 治疗IS 的有效率为30 % ~54 % 。
③大剂量维生素B6 :维生素B6 是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能催化谷氨酸生成GABA ,有抑制受体兴奋性及阻断神经节突触传导作用。
采用50 mg/(kg •d) 维生素B6 静脉滴注( 10 ~14) d 或( 300 ~900) mg/ d ,分3 次口服,对IS 的完全控制发作率为13 %~29 % 。
④托吡酯(topiramate , TPM) :为用于IS 的单一或添加治疗药物,作用机制包括阻断Na + 通道,增强GABA 活性,抗谷氨酸受体及碳酸酐酶抑制作用等。
TPM 对IS 的完全控制率文献报道不一,分别为51. 8 %,61. 1 %和7619 %,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磺胺增效剂( t rimethoprim , TPM)治疗IS 的起始剂量为(0. 5~110) mg/ ( kg •d) , (4~7) d 增加1 次剂量,通常为(3~5) mg/ ( kg •d) ,甚可在2~3 周内达到27 mg/ (kg •d)。
TPM 有致少汗、发热、厌食等不良反应。
⑤丙戊酸:可控制约70 %IS 的发作,复发率约为23 %。
丙戊酸钠治疗IS 的剂量为(20~60) mg/ (kg •d) , 最大剂量可达(100~300) mg/ (kg •d), 疗效与剂量有关,有效剂量范围大。
丙戊酸类的肝毒性在婴儿期值得注意。
⑥氨己烯酸(vigabat rin , V GB) :是特异性、不可逆的GABA转氨酶抑制剂,对控制IS 临床发作效果较好,对结节性硬化伴IS 较有效,但可造成不可逆的视网膜病变及视野缺失,故使用受到限制。
V GB 治疗IS 的剂量为(40~100) mg/ ( kg •d) 。
⑦唑尼沙胺(zonisamide ,ZNS) : 治疗IS 的初始剂量为(2~4) mg/ ( kg •d) ,分2 次口服,每隔4 d 增加1 次剂量,直至IS 痉挛发作停止或ZNS 达到(10~20) mg/ ( kg •d) 的最大剂量,有效率为20 %~38 % 。
⑧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 EV) : 为1999 年开始采用的抗癫痫新药,2003 年以后主张L EV 与TPM 合用治疗IS ,起效快而持久,系最佳合用。
L EV 治疗IS 的起始剂量为20 mg/( kg •d) ,4 周内增至维持剂量, 为( 40 ~60 ) mg/(kg •d) 。
L EV 抗癫痫作用可能与中枢性突触囊泡SV蛋白的亚基SV2A 结合及抑制N 型Ca2 + 通道有关。
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int ravenousimmunoglobulin , IVIG) :治疗IS 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自身免疫有关,注射剂量为2. 5 g/d ,连续用3 次为1个疗程。
3. 2. 2 酮膳食治疗生酮饮食治疗对IS 发作缓解率为29 %~55 % ,主要利用高酮血症降低惊厥活动,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生酮饮食配制麻烦,费用高,且口感差,长期服用难以耐受。
3. 2. 3 外科治疗顽固性IS 可在MRI 与PET 和视频EEG监测及术前皮质EEG精密评估下,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疗效不甚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