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后作业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2课 诗经二首 蒹葭》(含答案)
12《诗经》二首蒹葭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雎鸠..(yǎotiáo)..(jūjiū)窈窕B.好逑..(wùmèi)..(hǎoqiú) 寤寐C.溯洄..(sùhuí) 荇.菜(xìng)D.道阻且跻.(jī) 水之涘.(sì)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喜欢、爱好)B.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种植物)C.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阻止)D.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仿佛、好像)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第一节用雎鸠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喜爱的人的向往之情。
B.《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5.文学常识填空。
《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______篇,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课内精读(一)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在河之.洲B.求之.不得C.左右采之.D.钟鼓乐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蒹葭》课后作业
《蒹葭》课后作业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4、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①, 鸡鸣喈喈②.
既见君子③, 云④胡⑤不夷⑤?
风雨潇潇①, 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⑧?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①凄凄:寒凉。
②喈喈:鸡鸣声。
③君子:这里指丈夫。
④云:
培助可。
⑤胡:何,为什么。
⑥夷:平,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
⑦潇潇:形容风
您南骤。
⑧瘳(chou): 病愈,此指愁思满怀的心病消除。
1、诗歌描绘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一个见面情景?
2. 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4. 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蒹葭》精品习题及解析
《蒹葭》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诗经·蒹葭》课后练习
《蒹葭》改写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寻求,诗人确信她一
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着信心去追求。
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
易啊!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又顺流而下去
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中央,好与她相见。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以攀登。
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
这时,诗人忽然觉得所
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
她身边。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影仿佛还在河水中
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
急切的想要见到伊人,只剩一副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样子……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美丽的女子啊,那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
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
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心底的惆怅。
那白雾中笼
罩着你的悲伤,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八年级语文12《蒹葭》1课时作业
现代诗中的“比兴〞——贺敬之的《回延安》: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开展和提升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 究
:新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哥 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 思维的开展和提升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蒹葭》练习题
《蒹葭》练习题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在水之湄.()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诗文。
3、借助书脚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诗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根据以上诗意,概括《蒹葭》主要内容:。
二、探究学习
探究一:《蒹葭》这首诗的音韵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探究二: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2、探究本诗主要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一),分析
(2)表现手法(二),分析
三、拓展延伸
朱熹之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
“伊人”是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你还能把伊人理解成什么呢?
2。
《蒹葭》校本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初二语文校本练习作业类型:课时训练作业内容:《蒹葭》完成时间:30分钟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解释加点字词意思蒹葭苍苍..溯洄从.之在水之涘.道阻且右.二、理解性默写1、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三、内容理解1、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 葭 习题精选
蒹葭习题精选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5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烘托出来的。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2课 诗经二首 蒹葭》(含答案)
《诗经》二首·蒹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从之( ) ..苍苍( ) 水中沚.( ) 溯洄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白露未晞.________________(2)在水之涘.______________(3)溯洄..从之(4)道阻且跻.3、赏析(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蒹葭》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每章的后两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她仿佛置身于洲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主人公追寻的对象,是美的化身,主人公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5.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2)在这次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
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安慰她?(3)在这次比赛中有一个环节是“《诗经》知识竞赛”,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诗经》的叙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前两句点名时间、环境,展现了一幅萧索冷落的秋景图。
B.“溯洄”“溯游”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C.《蒹葭》运用大量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旋律优美,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D.《蒹葭》是一首抒情诗,直接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心乐之(乐:以……为乐)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B.在河之洲忘路之远近C.其两膝相比者欲穷其林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 下列对名著《傅雷家书》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1966年间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往来书信,本书由傅雷次子傅敏主编。
B.傅雷是著名翻译家,在文学、绘画、音乐各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在信中他和儿子谈《世说新语》《人间词话》、敦煌壁画、盖叫天,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
C.傅聪留学法国后,傅雷在信中表达了对儿子深切的思念,“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也抒发了从前对儿子太过于严苛的自责,称自己“可怜到四五十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D.文革期间,傅雷夫妇不堪凌辱,悲怆离世,傅聪知道后悲痛欲绝,父子的通信也到此为止,但傅雷夫妇纯洁正直、真诚高的灵魂光芒,会照彻人间。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兼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调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滨”,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兼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迁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
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淡”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
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兼葭》主旨含蓄,意境朦胧。
“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
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兼霞》朦胧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1.有人认为《兼霞》“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我们认为《兼霞》是一首怀人的诗。
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
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蒹葭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面对《蒹葭》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描写初冬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C.这首诗写主人公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3. 下面对《关雎》和《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关雎》的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B.“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分别为抒情主人公想象的恋爱生活和婚礼盛况。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子衿》《卜算子·咏梅》课后练习
《蒹葭》《子衿》《卜算子·咏梅》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得到体现。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是实写眼前之景。
2、下列关于《子衿》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章从形式上看,具有重章叠唱的特点。
B.《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是先秦时期郑地民歌。
C.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全诗运用大量动作描写。
D.第三章点明女子等待的地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女子心烦意乱以至于不断徘徊的情态。
3、下列关于陆游《卜算子·咏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陆游以梅花自比,托物言志,自述对当局投降派官员谄媚妒贤行为的怨怼。
B.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C.词的上阕以凄凉的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为下阕的抒情作出铺垫。
D.词中风、雨、群芳、泥、尘等意象都有其象征意义。
二、默写。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依旧保持清香的名句“,。
”2、《子衿》中用借代手法突出女子对男子深刻印象的诗句是“,”和“,。
”3、《子衿》中描写了女子等待时的动作的诗句是“,。
”4、《蒹葭》第一章中描写主人公追求方式变化,从而表现追求过程的艰难的四句是“,。
”和“,。
”5、,。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蒹葭》)四、简答。
1、《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的执着追求的?2、《蒹葭》中“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五、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一、默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练习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
的感情。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
,“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
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6.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7.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10.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12.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