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_发经_言说方式对当代批评文体的启示_杨慧

合集下载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对话性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对话性
第二节 本文选题意义及写作思路 ...............................- 6 第一章 钱钟书与古代文论之间的对话性.............................- 9 -
第一节对话文学创作心理论:谈“诗可以怨” ....................- 9 第二节 对话文学创作过程论:“意、物、文”三者的关系 .........- 13 第二章 钱钟书与现代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性........................- 18 第一节 钱钟书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对话 ..........................- 19 第二节 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的对话 ............................- 22 第三节 钱钟书与现代阐释学的对话 ............................- 26 第四节 钱钟书与比较文学的对话 ..............................- 28 第三章 钱钟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对话性............................- 33 第一节 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 33 第二节文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 36 第三节 文学与禅宗的对话 ....................................- 39 结 语.........................................................- 43 注 释.........................................................- 44 参考文献.......................................................- 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3 独创性声明.....................................................- 53 -

试析钱锺书文学批评语体特征形成的原因(3)

试析钱锺书文学批评语体特征形成的原因(3)

试析钱锺书文学批评语体特征形成的原因(3)三、批评文体、批评对象的制约从批评文体上看,很难想象一部用白话写就的“诗话”或“札记”是什么样子。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主要的文体样式,诗话和札记自身的特点无不决定着其所使用的语言应是典雅灵动的文言语体,试简要分析之。

首先,从内容上看,诗话的主要功能是点评诗作、臧否人物、追源溯流、辨彰清浊、指摘利钝以及记录诗坛轶事、诗人言行等,札记则是读书的摘要和心得,这些内容的表述,或追求的是三言两语、切中肯綮,而非宏篇大论、滔滔不绝,变为令人生畏复生厌的高头讲章,或崇尚的是魏晋以来品藻人物的清谈雅兴,讲求清新灵动、传神写意,而这些要求无疑都使文言的优势得以凸显出来,成为钱锺书考量的因素。

可以说,诗话、札记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钱锺书的语体选择。

其次,从形式上讲,诗话和札记都属于笔记体,最大程度地契合了中国传统文论重视个体感悟、忽视逻辑论证的思维特点,结构松散,长短不拘,整部诗话、札记以及其中的篇章段落一般都缺少严密的理论体系、严格的范畴界定以及严谨的论证法则(始、叙、证、辩、结),在语言的要求上自然也多倾向于简练蕴藉的文言。

白话尽管也可以有精炼的表述,但总体而言是无法与文言媲美的。

因此,文言在语法结构和词语组合上的灵活性显然又是钱锺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三,从功能上看,传统文人撰写诗话的动机主要是欧阳修所说的“以资闲谈”,钱锺书在《谈艺录》“序”中所说的“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也是此意。

札记则属于个人的读书笔记,写作目的同样带有私密的色彩。

《谈艺录》、《管锥编》如果使用白话,非但不能得心应手,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显得过于庄重严肃,难免与文体的上述功能相违背,显得不伦不类。

与《谈艺录》、《管锥编》不同,在《七缀集》这类批评著述中,钱锺书则尝试使用白话进行写作,个中原因其实简单明了,因为《七缀集》采用的文体样式属于典型的西学范式,在内容上主要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展开,在形式上不仅篇幅字数与现代学术论文没有差别,而且具有层层推演、逻辑严密的结构系统,论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论据的使用、论证的过程、结论的产生以及参考文献的列举,无所不包,极其规范,文言文显然难以满足这样的文体要求。

中华传统经典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_从钱钟书先生的_管锥编_谈起

中华传统经典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_从钱钟书先生的_管锥编_谈起

2006/10190 中华传统经典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从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起童 真摘 要:10年前中国文论界就开始在探讨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笔者以为,对中国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实现现代转化,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原动力。

而整理中国的传统话语,应该从中华传统经典开始。

因为经典具有再生性和不朽性,它适合千秋万代的需要。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解读而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中国文论;话语;重建;中华传统经典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6)10-190-03作 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4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无疑是部奇书。

说它奇,是因为全书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除中文外,还引用了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西方语言,征引了中外4000余位作家上万种作品。

从国学研究传统来看,《管锥编》又可被视为一部阐释中华经典的书。

因为它秉承着中国传统的“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对中国先秦至唐的十部文化典籍进行了阐释,其中涉及经(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如《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子(如《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和集(如《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四大门类。

虽然该书字数达136万字,但并不是以宏观性、体系性的论著形式出现,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注、疏、传的方式来书写,甚至用文言文作书。

每“则”通常以古籍或评注中的一句引文为起始,然后便援引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评论及与之并行的比照文字,最后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观点和绪论。

可见,《管锥编》是一部中国传统的阐释学著作,但它又超越了传统。

钱钟书“发经”言说方式对当代批评文体的启示

钱钟书“发经”言说方式对当代批评文体的启示
相 长也 。此虽不 及 训经 者 义 长 , 而为 力则 难 , 而 为 意 评 注 中一 句 引 文 , 然后 援 引 古 今 中外 各 个 时 期 的评 最 后 是 作 者 自 己的 观 点 。钱 钟 书 的 亦 不浅 , 如 向 秀 之 于《 庄子 》 是也。 ’ , [ 妇钱 钟 书先 生 的 论及 比照文 字 ,
继承 中国批 评文体诗 话传 统 , 崇 尚注疏 、 札记 等 的“ 不 成体 系” 。钱 钟 书 以 自己的学 术实 践 为 我们提 供 了一种 学术与经 学相 结合 的写作 范式 , 呈 现 出 自己独特 的生命 情趣 和个 性特征 , 这 恰恰是 当代 文学批评 所缺乏 的 。这 种言说 方式对 于 重新切 入 中国古人 的言说语 境 , 探讨传 统
传 上 。钱 钟书长 达 1 3 6万字 的《 管 锥编 》 , 文 字浩 何谓 “ 发 经” ?晚明人韩廷锡在 《 与李 明 六 5 5 中 笺 、
说: “ 注有 二经 , 一训经, 二 发 经 。训经 者 , 训 其字 义 , 繁, 工程宏大 , 但却 不 是 以注重 宏 观 的 、 西式的、 体 系 而 置其经 义 , 非遗意也 , 留其 意 不 发 , 以俟 读 者 自得 性 的论 著 形 式 出现 , 而是采用 中国传统 的“ 注、 疏、 之 也 。此 是 注 经 第 一 手 , 如郑玄 之于《 诗经 》 是也 。 笺、 传” 的方 式 来 书 写 , 甚 至 用 文 言 文来 著 书 。钱 钟 读 之若一 字无 与 , 于经 者统 而 会其 大 意 , 则 字字 与 经 书 的 阐释单 位 是 “ 则” , 每“ 则” 的起 始 通 常 是 古籍 或
杨 慧 : 钱 钟 书“ 发 经” 言说 方 式 对 当代 批 评 文 体 的 启 示

钱钟书批评文体的立与破——兼谈其批评文体的当代价值

钱钟书批评文体的立与破——兼谈其批评文体的当代价值
弘 钟 书批 评 立 体饷 互与脏
7 1
而难解 ,非 经过 解释 及排 比之程 序 ,绝无 哲学 史之 可言 。然若 加 以连贯 综合之 搜集 及统 系
条理 之整理 ,则 著者 有意无 意之 间,往往 依其 自身所 遭 际之 时代 ,所居 处之环 境 ,所熏 染
之 学 说 ,以推测 解释 古人之 意 志 。由此之 故 ,今 日之 谈 中 国古代哲 学者 ,大抵 即谈 其今 日
的魄力 。
二、 寓破 于 立 , 旧而 弥新
如 果说钱 钟书在 对传 统 的批 评文体 只是 照搬照用 ,那 他只会 成为 一个望着 古代 浩如烟
海 的典 籍之洋 而喟 然兴 叹的 随波 逐流 者 ,绝对 不会 取得 突破性 的成就 。事 实证 明,他在 以 超 凡远 见和渊 博学 识使用 古代批 评文 体 的同时 ,充 分调动 旧文 体 的灵 活性和机 动性 ,在 无
①陈寅恪:《 冯友 兰 中 国哲 学 史上 册 审 查 报 告》 见 《 寅 恪 文集 之 三 ・ 明馆 丛 稿 二 编》 第 2 7页 , 陈 金 4 上海 古籍 出版 社 1 8 9 0年版 。 ② 钱 钟 书 : 《 ( 孔 ) ,见 《 缀 集 ( 订 本 ) 第 3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 8 年 版 。 读 拉奥 》 七 修 》 4页 95 ③钱钟书:《 中国 诗与 中 国画》 ,见 《 七缀 集 ( 订 本> 第 7页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19 版 。 修 》 94年
自身之 哲学 者也 。… …其 言论 愈有条 理统 系 ,则去古 人学说 之真 相愈远 。 ”① 钱 钟书 以其批 评 理论及 实 践进行 了深 刻 的方法 论 的反拨 。西学 东渐 以来 ,重理 论系 统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赞誉。

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游学欧洲,却没有取得正经的学位,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这种虚荣和欺骗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他性格中的虚伪。

比如,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周旋于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表现出他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和不坚定。

他既想享受鲍小姐带来的短暂激情,又想攀附苏文纨的家世和地位。

这种在感情中的摇摆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而苏文纨这个人物,自视甚高,自以为才情出众,却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当她发现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时,便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展现出了她狭隘和自私的一面。

李梅亭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吝啬和自私被钱钟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想尽各种办法占小便宜,甚至不惜与同行的人发生冲突。

他随身携带的大铁箱,里面装满了药品和零食,却从不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钱钟书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可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的种种弊病。

二、语言表达中的讽刺钱钟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鱼里的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恶毒的隐蔽性和伤害性。

夸张的手法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描写李梅亭的眼睛“像两颗黑弹丸”,形象地突出了他的凶狠和丑陋。

“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

“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

与西方文学批评的对话
1
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与西方文学批评在文化背景 、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碰撞。
2
钱钟书对西方文学批评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提出质 疑,认为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
3
钱钟书通过对话西方文学批评,强调中国文学的 独特性和价值,主张建立适合中国文学的评价体 系。
04
CATALOGUE
“对话”语境下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的 创新与影响
03
CATALOGUE
“对话”语境在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中的 应用
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对话
01
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与传统文学批评在审美观念、价
值判断等方面存在分歧。
02
钱钟书认为传统文学批评过于强调主观感受,缺乏客
观标准,导致对作品的评价不够客观。
03
钱钟书通过对话传统文学批评,提出以客观标准来评
价作品,强调作品的内在价值与美感。
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话”。他认为, 文学是一种对话,是作者与读者、作品与社会的交流。这 种对话不仅存在于作品之中,也存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 读者与社会的交流之中。
他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认为文学应该摆脱政治、 社会等外部因素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同时,他也强 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引导读 者思考和反思。
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
跨文化对话
钱钟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理论相结合,开创了跨文化对话的文学批评方法,为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注入新的活 力。
文本细读
钱钟书注重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挖掘文本中的深层意义和内涵,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综合研究
钱钟书将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为综合研究文学现象提供了范例。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酷评现象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酷评现象

力。

这其实也正是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决定的。

文学史的主体是文本,但文学史中的文本又是有选择的文本。

对于文本的选择过程其实就是文学批评的发生与展开过程。

一方面,文本的意义不是敞开、透明、一次性呈现的,而是隐藏的、潜隐的、渐显的。

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需要不断被发现、被阐释、被赋予的,文本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本意义的“开发”过程与“增殖”过程。

另一方面,文本本身是动态的,未完成的,不断丰富的,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总是处于“生产状态”中,它需要文本研究的追踪来把它们“经典化”。

可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文本,批评家是否足够敏感、足够有耐力与毅力,是检验批评家能力的试金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研究应该是批评家的立身之本。

一切从文本出发也应该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原则在当今的批评界却遭到了普遍的背弃,文本研究已经成了当今批评界最大的软肋。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许多批评家的阅读量已经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一方面是文学生产力的空前高涨,一年1000部的长篇小说产量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都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却是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冷漠甚至拒绝,有些批评家一年的阅读量恐怕连10部长篇小说也达不到,这种巨大的矛盾就造成了当今批评无法避免的“失语”现象。

可以说,正由于没有文本阅读量作基础,批评家已经失去了在批评对象面前的主动权。

他们无法自觉而主动地选择批评对象,只能听命于“媒体”或某种权威的声音。

某种意义上,我们时代媒体以“炒作”的方式对我们时代文学的判断已经影响了批评家的判断,他们无法在比较的座标上来抵制和抗拒媒体的声音,因为他们不比媒体耘读得更多。

而即使对所阅读作品的批评,也常常不是“细读”式的、学术化的,而是青蜓点水式的臆想化的批评。

许多批评家不仅不会去反复阅读、探究一部文本,而且似乎已经失去了完整地阅读一部作品的耐心,有时只看看内容提要、故事梗概就可以写批评文章或在研讨会上高谈阔论了。

浅谈钱钟书散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浅谈钱钟书散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浅谈钱钟书散文写作的特色——以《吃饭》《论快乐》《释文盲》为例关键字:钱钟书散文写作特色议论哲理比喻引经据典语言幽默学术性与通俗性思想感情展开联想提要:民国第一才子,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掩在《围城》的风采下的散文带给我们不一般的文学盛宴,他的散文写作在一般的写作手法中带给我们不一般的感受,让其散文大放光彩。

细细评读其散文发现其别具特色的散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正文:想必任意一个对语文有所粗略的认识都会知道《围城》这本书,曾有外国读者这样说到中国必看的两样的东西:长城、钱钟书的《围城》。

或许会说这样是太夸张,但是足以见识到钱钟书《围城》之魅力所在:妙喻、讽刺、夸张、广采博攻等等令人赏心悦目,观者叹然。

但上我们却不能看不到钱钟书散文的无限魅力。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

钱钟书的散文也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正如所言“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的确,钱钟书的散文同样值得我们去细细评读,今以《吃饭》《论快乐》《释文盲》为例来体会钱钟书这个民国第一才子,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带给我们的散文视听心灵盛宴。

在一般散文写作中带给我们不一般的风采。

1.表达方式:钱钟书的散文是议论型散文,即是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者钱钟书的散文也是非常不错的哲理性散文,用议论的手法表现哲理。

哲理性散文的艺术美之所在是哲理散文中的思想,而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钱钟书通过旁征博引,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丰富的情感来丰满他的散文。

让其散文具有不一般的风采。

《吃饭》中从柏拉图到古罗马的诗再到中国的《论语》《中庸》;《释文盲》中从哈德门(NicolaiHartmann)的大作《伦理学》苏东坡的赋诗到格利佛、圣佩韦(Sainte-Beuve)在《月曜论文新编》等等无不证明着他的论据论理,展现其风采和魅力。

“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精品文档6页

“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精品文档6页

“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钱钟书1980年11月20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作了题为《诗可以怨》的讲演,留下了这样的疑问:“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那种传统看法和压低‘欢愉之词’是否也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钱先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如果可以,我们能否为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子?我们且从梳理“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入手。

一“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我们可对“发愤著书说”做一简单梳理。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即是“发愤著书说”的由来。

此段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造文也。

”并在《才略》中对“志思蓄愤”之作有个精妙的比喻:蚌病成珠。

钟嵘受司马迁“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的影响,以怨品诗,重新阐释了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

到了唐代,李白与屈原共鸣发出“哀怨起骚人”(《古风》)的感慨,杜甫也在怀念李白的时候说“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更是发展了“发愤著书说”,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柳宗元也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旧唱和诗序》中大发感慨:“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章,伸于歌咏。

”白居易在写信与元九提倡新乐府的时候,指出“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刘禹锡仕途不顺,于是“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泻,故见乎词”(《上杜司徒书》)。

宋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对梅尧臣“不得见奋于事业”发出的“愤世嫉邪意”的感慨表示理解,并且概括出“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命题。

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

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
然 而 ,钱锺书为何会对语言问题有如此多的关 注 ?这 同 他 一 贯 的 批 评 主 张 又 有 什 么 关 系 ? 同 时 , 就 “言 外 之 意 ”本 身 而 言 ,亦 有 两 种 情 况 值 得 我 们 讨 论 :一 种 蕴 藉 深 远 ,需 要 读 者 细 读 文 本 ,反复考 虑 作 品 中 的 语 句 ,挖 掘 其 背 后 的 指 涉 与 暗 示 ;另一 种 寄 托 遥 深 ,读 者 不 能 单 凭 文 本 就 妄 下 判 断 ,须借 助 其 他 材 料 来 斟 酌 比 对 ,才 能 看 出 言 在 于 此 、意在 于 彼 的 意 涵 ,如 此 交 互 往 复 ,方 使 其 意 义 圆 足 。所 以 ,面 对 这 样 的 两 种 情 况 ,钱 锺 书 会 作 何 判 断 ,并 形成何种批评理念?
对 于 上 述 问 题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 (以下简称《札 记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解路 径 。《札记》作为钱锺书的读书笔记,带有极强的私 人属性。随 处勾抹的文字样式,直率随意的语言表 达 ,都印证着这一特质。同 时 ,该书时间跨度较长,
包 含 着 不 少 此 前 未 曾 发 表 的 看 法 ,宏 富 精 审 ,胜义 纷 披 ,鲜明地勾 勒 出 钱 锺 书 文 学 观 念 上 的 变 与 不 变 。研读分析这一新近出版的著作,能够明显感到 它 与 钱 氏 其 他 著 作 之 间 的 互 文 性 关 系 ,因 为 书 中 的 不 少 内 容 正 是 《管 锥 编 》学 术 思 想 的 重 要 来 源 。
钱 锺 书 遵 循 海 德 格 尔 现 象 学 的 批 评 范 式 ,挖 掘 作 品 的 文 心 ,展 现 出 文 艺 与 哲 学 思 想 转 振 因 果 的 特 征 ,完 成 对 该 理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何明星【摘要】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在文学批评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著作方式,在内容上融各学科于一炉,具有一种鲜明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是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色,它贯穿于钱钟书所有著述之中,体现为"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打通而拈出新意"、"发前人之覆"、"名物词句之考订"等四个方面.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6)006【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钱钟书;文学批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作者】何明星【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声称一贯感兴趣是具体的文学鉴赏。

他的文学研究不从概念出发做逻辑推理,而是针对具体现象拈出新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等。

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等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对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所具有的世界眼光的特征,笔者已著文予以论述。

本文将阐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两方面内容,以期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有所启示。

一、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自从“五四”时期引进科学观念,中国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也循此方向发展改变。

①朱光潜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

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它的短处是凌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

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

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作者:崔现芳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8期摘要:钱锺书朗悟笃学,博览群书且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融化百家而卓然自成一家;他擅长于中西文学以及各人文学科之间即异而求同,因同而见异;强调打通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打通中西,打通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

“打通”和“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中西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

关键词:酿蜜说比较说打通说钱锺书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汪洋恣肆,会通古今中外。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初治西方哲学的张申府先生就说钱锺书“乃是现在清华最特出的天才”。

吴宓教授和几位青年学生促膝谈心时,曾发感慨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

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诚然,钱锺书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

笔者略有自知,探讨钱先生的文艺批评方法,是力不胜任,不够资格的。

但笔者不揣简陋依然要谈,只能是管中窥豹,不敢求探骊得珠,笔者以为这是向钱先生致敬的一种方式。

并且钱先生的文艺批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一、“酿蜜”说众所周知钱锺书天分高,记忆力强,他罕有的天赋几乎是难以企及和不可复现的。

但恐怕少有人知道他勤苦用功到了何等程度,而他的勤奋,我们是可以学习的。

举几个事例来看。

锺书酷爱读书从小就四邻皆知,一位姓邹的街坊,这样督促他儿子:“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锺书书声琅琅……”[1]。

钱锺书善于从辞书中汲取营养,读破过几部英文辞典。

当年赴英求学途中,在轮船上他也总抱着一部英文字典在读念或背诵。

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牛津的假期相当多。

锺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2]。

在罗山县“五七干校”,钱锺书和吴晓铃负责烧锅炉,锅炉摆在当院,朔风一吹,水很难烧开。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还是见钱先生在添满水,加足煤以后,利用水未烧开的这个空间读书。

”[3]可以说,钱先生一辈子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读书上。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

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内容简介:钱钟书除小说《围城》的创作外,一生致力于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他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名家名作也不放弃,以至有人说能受钱钟书的肯定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钱钟书也因此落了一个傲慢的名声。

钱钟书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狂傲吗?在钱钟书的一篇演讲《诗可以怨》,您将看到一个谦虚的钱钟书。

在演讲开始,钱钟书出人意料地讲了一个意大利的“他发明了雨伞”的笑话。

这个笑话是说:有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有事出门,路上突然遇到下雨,他碰巧拿着一根棍子和一块布,人急智生,用棍子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被淋得像落汤鸡。

他自我欣赏之余,觉得对人类做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

他听说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着棍子和布,赶到城里,到局里去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

专利局的职员听了以后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了个仔细。

钱先生讲这个笑话的用意,是向同行表明一种在学术问题上谦虚谨慎的态度,说是自己有点像那位孤陋寡闻的意大利乡巴佬,没有见识过雨伞,今天拿着棍子和布来撑在这里,是向诸位求教来了。

由此可见,有些人说钱先生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态度“狂妄”,“瞧不起人”,甚至很“尖刻”,这是不合事实的。

同样在这篇演讲里,您还可以看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另一面,比如他兼顾中西、打通古今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学者无一能比的。

(全文)往往谈到钱钟书先生的时候,我们单位的一些钱先生的晚辈、同事,都有这个感觉。

觉得不好谈,他那些东西很深,但是你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他的那些著作,包括他的那些选本《宋诗选注》等等,或者他的大部头的著作《管锥编》还有《谈艺录》这些,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文章,除了小说创作之外的那些文章,其实主要就是搞文学批评,就是对中国和外国的文艺现象文学作品来谈他的看法,来进行他的审美鉴赏和评判。

需要谈的东西很多,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想举他的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叫做《诗可以怨》。

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言说方式

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言说方式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序言》(上海文风书局1956年版)指出:“中国学人已经超出了仅仅仿效西欧语言之阶段了,他们自己会活用自己的语言而讲解自己的历史与思潮了。

”窃以为侯先生此言过于乐观。

不仅50年代甚至整个20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史界都很难说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自己的历史”;不仅是侯先生所专攻的中国思想史界,而且在我们古代文论界,其实都是在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事。

近日读王先霈教授新著《国学举要·文卷》,一个最深的感触就是:先霈教授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

著者在《国学举要·文卷》之“绪论”开章明义,谓是书“所要介绍和评析的,是中国古人提出的文学观念、文学思想”。

这部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专著,为“国学举要”丛书之一种,所举之“要”依次包括历史概要、思想精要和知识辑要。

这是一种限定也是一个平台,著者在这个平台上将如何言说?古代文论之言说有不同的方式,哲学—美学式的,心理—心态式的,学案—学理式的,或者批评—评点式的。

言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本身从特定的角度构成思想。

《文卷》之言说古代文论,往深处说,言说方式之异取决于言说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解之异。

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概括起来说就是大问题,大背景和大手笔。

“文”(文学理论、文学观念),作为国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其“要”何在?那就是,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文卷》一书,其知识的和理论的出发点或依据是现代文艺学关于“文学”的定义,其观照和研究的对象却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论述和思想,这二者并不能完全对应。

“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有着特定的所指(所谓“语言的艺术”);作为现代文艺学的关键词,而作为国学门的一个术语,“文学”的内涵和处延极为宽泛(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献典籍”及“精通文献典籍之士”)。

二者构成一个悖论,同时也形成一种张力,其间有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文卷》的入思方式是:“依据现代文艺学的文学观念,重在概念的内涵而不是表达概念的词语,凡是古人有关文学问题的论述,不管用什么词语表述,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山西省运城市三泉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三泉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三泉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

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

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

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

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

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

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

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钱钟书与反讽——读《围城》有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钱钟书与反讽——读《围城》有感

钱钟书与反讽——读《围城》有感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而有了“新儒林外史”的称号。

无论方鸿渐人生之旅的圆圈结构、三次出现在作品中的"船"的意象,还是那只永远跟不上时间步伐的古老闹钟,都是钱钟书为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生存困境所设的反讽象征。

什么是反讽?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正话反说,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

它的意义包含着含蓄、嘲讽与省略。

在《围城》中,方鸿渐在北平某大学读书时曾给其老子写过一封请求解除婚约的家信,“他国文曾得老子指授,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二。

所以这信文绉绉的,没有把之乎者也用错”。

一个会考得过第二的大学生给老子写的信仅仅是“没有把之乎者也用错”,可见中国教育的失败,这是对中国教育一本正经的讽刺。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

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

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

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

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

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5期2013年9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6 No.5Sep. 2013 收稿日期:2013-03-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5110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ZW013)作者简介:杨 慧(197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钱钟书“发经”言说方式对当代批评文体的启示杨 慧(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化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44)摘 要:“发经”言说方式即借经文以写自己见识,“依经立义”是当今知识生成和积累的重要方式。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艺录》即是用“发经”来构筑自己的学术大厦,这种言说方式继承中国批评文体诗话传统,崇尚注疏、札记等的“不成体系”。

钱钟书以自己的学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术与经学相结合的写作范式,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情趣和个性特征,这恰恰是当代文学批评所缺乏的。

这种言说方式对于重新切入中国古人的言说语境,探讨传统文本的文化生成与文论话语,弘扬民族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对21世纪文学批评文体具有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钱钟书;发经;言说方式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3)05-0708-05 何谓“发经”?晚明人韩廷锡在《与李明六》中说:“注有二经,一训经,二发经。

训经者,训其字义,而置其经义,非遗意也,留其意不发,以俟读者自得之也。

此是注经第一手,如郑玄之于《诗经》是也。

读之若一字无与,于经者统而会其大意,则字字与经相长也。

此虽不及训经者义长,而为力则难,而为意亦不浅,如向秀之于《庄子》是也。

”[1]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艺录》即是用“发经”的言说方式来构筑自己的学术大厦。

曹顺庆先生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中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固有的两个话语规则:一是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二是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读话语模式[2]。

“依经立义”作为话语生成及言说方式要追溯到孔子,从孔子开始,建立了中国士大夫们的文本解读典范,即以“读经为本,解经为事,依经立义”的普遍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读模式,主要体现在注、疏、笺、传上。

钱钟书长达136万字的《管锥编》,文字浩繁,工程宏大,但却不是以注重宏观的、西式的、体系性的论著形式出现,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注、疏、笺、传”的方式来书写,甚至用文言文来著书。

钱钟书的阐释单位是“则”,每“则”的起始通常是古籍或评注中一句引文,然后援引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评论及比照文字,最后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钱钟书的这种操作模式即被认为是“发经”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对于重新切入中国古人的言说语境,探讨传统文本的文化生成与文论话语,弘扬民族文化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对21世纪文学批评文体具有示范性意义。

一、“发经”言说方式的思维模式“发经”之“经”,就是话语理论的根据,是“依经立义”的实际操作模式。

“依经立义”的深层含义是—807—借助经典的先验合法性来确立自己的言说合法性。

追溯一下,“依经立义”一词最初出自两汉关于屈原的论争。

班固批评屈原“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而王逸则认为“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二者的分歧在于,一曰非“经义”所载,一曰“依托五经以立义”,推崇贬抑皆以经为据。

由此可见,“依经立义”最初是汉代诗学经典,后来则发展为话语言说方式,建立了以孔子为圣人,以五经为依傍,以解经为能事的“依经立义”的话语模式。

这种话语规则的思维模式首先体现在“原道”与“宗经”上。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

这是“经”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宗经》篇认为“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

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在这里刘勰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教训。

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从而制订出人类的纲纪。

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

钱钟书的《管锥编》和《谈艺录》的创作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模式。

据蔡田明《管锥编述说》,其前四册“征引古代作家数千人,著作三千多种。

……征引西文作家近千人,西文典籍一千八百种”,被钱先生当做“外篇”收入各则札记中的有“英、法、德、意、拉丁和西班牙语”六种文字的译文和注脚。

据不完全统计,《管锥编》共有外文引文和注释1 498条。

在书中,钱钟书借助浩繁的经文引文“发经”而写自己的见识,对《周易》《左传》《史记》《老子》等十余部古籍进行梳理、阐释,秉承中国传统话语“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展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话语言说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诗性批评文体。

这种“发经”的思维模式使钱钟书并不采用西方的系统理论来切割中国文论,而是借中国的诗话传统来挑选西方材料,因此可以说,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是中国诗话传统的延续,正如钱钟书自己所说,“余雅喜谈艺,与并世才彦之有同好者,稍得上下其议论。

二十八年(1939)夏,自滇归沪渎小住。

友人冒景璠,吾觉言诗有癖者也,督余撰诗话。

曰:‘咳唾随风抛掷可惜也。

’余颇技痒。

因思年来论诗文专篇,既多刊布,将汇成一集。

即以诗话为外篇,与之表里经纬也可。

”[3]二、“发经”言说方式的操作模式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言说方式。

“言说方式”,即文学批评的“怎么说”,一直不为批评家所关注。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曾批评“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的倾向。

这种倾向,关注的是“说什么”(言说内容),而轻视“怎样说”(言说方式)。

在当今的文学批评中,依然存在着这种倾向。

本世纪初,以李建中及其博士生为代表的批评群体开始关注批评文体,即“言说方式”,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论著,认为“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1995年,曹顺庆提出中国文论与文化的“失语症”,之后的十余年来,中国批评话语的“失语”和“重建”一直是众多学者颇为关心的问题。

其中一派很重要的代表观点是,“在五花八门的时髦西方理论面前,我们失去了民族传统特有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基本理论范畴和运思方式。

……‘失语症’是指当中国文化在近代被迫从直观体验式的‘感悟型知识质态’被整体切换为逻辑分析性的‘理念知识形态’后,文艺理论界根本没有自己的文论话语,没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

”[4]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批评文体采取什么样的“言说方式”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具有中国特色的“言说方式”的灵魂何在?一言以蔽之,曰“依经立义”。

“依经立义”言说方式造就了中国文论充满诗意的生命,也是中国文论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性特征所在,更是实现中国文论现代转型与重建的一个关键节点。

这种言说方式的操作模式主要是崇尚注疏、札—907—记等的“不成体系”。

“五四”以来,西方文论系统化模式成为学界衡量尺度和范式,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传统学术的格局发生了微妙转变,体现在人文学术的研究模式上,便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系统”“历史系统”的建构,而越来越轻视传统诗文评、札记和注疏的“不成体系”。

此种价值取向蔚然而成风习,甚至有学者把所谓“不成体系”的传统人文学术,讽刺为“简直没有上过研究的正规”。

在西学东渐,重理论系统和历史系统的人文研究取向渐成风气之时,在西方人文研究范式业已笼罩整个中国人文学界的20世纪后半叶,西化的“系统性”论著大量涌现: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冯友兰的《新理学》、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等。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钱钟书先生凝聚才情、学识与心血坚持“诗话体”论著《谈艺录》的写作,坚持以传统的“札记体”形式完成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编》,表明他对所谓“不成体系”的传统人文学术范式有着高度认同,体现了钱钟书的才情、学识和对传统之根的坚守,同时在客观上具有了某种“方法论”反拨的意味。

事实上,钱先生除了在学术实践中延续了诗文评、札记和注疏等“片段化”传统人文研究范式之外,对带有明显西化烙印的“系统化”研究模式的弊病及与之相对应的“片段思想”的价值,也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对以“系统化”加工为基本特征的西学范式,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5]。

我们以钱钟书的两部巨著为例。

《管锥编》和《谈艺录》采用的均是“不成体系”的“依经立义”言说方式,按照其批评文体来说,则是“诗话体”。

我们不妨振叶寻根,回溯一下诗话体的发展历程。

首开诗话先河者,当钟嵘《诗品》莫属。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和诗歌发展史上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自唐宋以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被称为“诗语之源”。

到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出现,人称历代“诗话之祖”,提出“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的理论,采用“泛应曲当”,随事生说的言说方式,从而奠定了诗话闲散之特征。

作为一种札记体的文学批评形态,诗话往往是若干没有逻辑联系的片段的连缀,没有严密的结构,可以漫笔而书,随意短长,一则一事,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

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和鲜活。

”[6]诗话正是以这种贴近生命感触的特质比其他文体更具人文性和可读性。

而钱钟书自己也说,“比来湘西穷山中,悄焉寡侣,殊多暇日。

兴会之来,辄写数则自遣,不复诠次。

”中国古代批评文体丰富多样,仅以魏晋南北朝为例,除诗话外,同样是一流的批评,同样是经典的批评文本,论说体有曹丕《典论·论文》,书信体有曹植《与杨德祖书》,辞赋体有陆机《文赋》属,骈俪体有刘勰《文心雕龙》,诗话体有钟嵘《诗品》,序跋体有萧统《文选序》……此外还有史传体、札记体、评点体、选本体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