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关系六十年的经验教训

合集下载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史专题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史专题
也 是小农 经济 占据 优 势 , 列 宁 时 的 俄 国 有很 多 相 了历 史 发 展 的 阶 段 , 严 重 的 弊 端 使 企 业 失 去 了 与 其
似 之处 , 中国 向俄 国学 习 , 实行 国家 资本 主 义 的 活力 。 故 也
方 式 , 果成 功 地 实 现 了对 资 本 主 义 的社 会 主义 改 结
这 是俄 国所没 有的 。
的 认 识
第二 次 : 党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后 , 单 一 的 公有 从
造 。但 中国 自己也有 创 新 , 就 是实 行 了 赎买 政 策 , 制经 济变 为 以公 有 制经 济 为 主体 的 多种 经 济成 分 并 那
存 , 计划 经济转 变 为 以计 划经 济 为 主 、 从 市场 调 节 为
产 力 ,f 得 到 发 展 . 成 就 举 世 瞩 目。 一业 其
注重 分析历 史问题 的能力 , 对重 要史实 的认 识能 力。
共 总结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正 反 两个 方 面 的经 验 教 训 , “ ” 思想 的泛滥 。 左 倾 4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中 国农 村 生 产 关 系的 四次 ( )土地 改革 : 除封 建 地 主 土地 所 有 制 , 行 1 废 实
召开 了十一 届 j 中全 会 , L 了实 行 改 革 开 放 的 决 = 作叶 J 经济 体制 改革 的不 断 深 化 和 扩 大 、 外 开 放 的格 局 对
【 重难点分析】
1 .新 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 因 ( )学 习苏联 建 设 经 验 。( )我 国工业 基础 、 1 2 特
“ ” 左 倾行 为 。( ) 4 家庭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 : 坚持 土地 公

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俄语教育历经了三百多年,期间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俄语教育也随之跌宕起伏。

为研究方便,本文将中国的俄语教育分为清朝的俄语教育、民国时期的俄语教育、新中国的俄语教育三个阶段,探讨其经验和教训,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俄语教育历史回顾成绩问题启示一、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一)清朝的俄罗斯语教育(康熙年间—清朝末年)。

中国最早的俄罗斯语教育(以下称俄语教育)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开设理藩院(1708),时称俄罗斯文馆,距今有303年历史。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2)之后,俄罗斯文馆并入该馆,后并入京师大学堂,称译学馆(1901)。

与京师同文馆同期开办的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方言馆(1864)和湖北自强学堂(1893),这些学校基本沿用京师同文馆的做法,都开设俄文教学。

光绪二年(1876)公布的京师同文馆学制如下[1]:首年:认字,写字,浅讲词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讲求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由以上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同文馆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重视翻译的教学,并且文理并重。

同文馆的考试有四种[2]。

月考:每月初一日举行。

季考: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之初一日举行。

岁考:每年十月定期面试。

每届三年总考试一次,由总理衙门经营。

我国教育的传统,重视考试在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作用在此略见一斑。

其次,将考试的结果与出仕做官联系起来,早期通过考试的可依次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很好地发挥了考试的激励作用。

不管是俄罗斯文馆,还是后来的同文馆、译学馆,它们对汉语(古文修养写作练习)的重视都是一如既往的,这既是翻译工作的需要,更是实践中得出的规律。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问答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问答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问答题(上册1-5课)P6 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对。

1。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他们的炮舰和走私船不断出现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侵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

2。

当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进而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

因此,这场战争,绝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商务”而引起的,完全是一场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

P9 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有什么危害?答:主要内容是: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1香港岛的被割占,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2巨额的赔款,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3五口的被迫开放,是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4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这两件历史大事,谈谈你最主要的感想。

答:在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抵挡不住英国的侵略,被迫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

如今,通过谈判,中英两国达成协议,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这个重大胜利,应当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英明、伟大。

P15 1。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答:1。

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英、法、美等国在中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2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它们已经不满足于原来所取得的特权;3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英法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同。

反思的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写在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反思的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写在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⑨ 一
他们走过的弯路 , 还想 走?所 以 ,过去 我们就 是鉴 你 ” “
不 断发展 的反思精神 , 所有 这些成果 的取得是难 以想
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 少走 了一些 弯路 , 现在 当然更要 引
以为戒 oC 自此 , -3 4 中国共 产党人 开始 了艰 出的那 样 ,必须科 学地 历 “ 史地总结经验 ……只要 坚持这样 做 , 我们 党一定 能够
意义的数字 , 当此之时 。 反思历史 , 总结经验 和教训 , 对
对近代 以来的历史做 了深刻的反思之后 , 明白, 才 只有 走俄 国人的革命道路 , 中国才能够真正摆脱积贫积弱 、 受人欺凌的命运 , 才能够实现民族的复兴 。 中国共产党在经受 了许多曲折之后最终取得革命
的胜利 , 一个 关键 的原 因在 于它总是能够对 已有 的理
J l, 0 9 uy 2 0
NO. e e a 9 4 G n rl l 4
甘 肃

论 学

20 0 9年 7月
Ga s h o y Re e r h n u T e r s a c
第 4期 总第 14期 9
反 思 的历 史 与 历 史 的 思 反
写在 共和 国成 立 六十周 年 之 际
[ 关键 词] 历史 ; 思 ; 原则 反 基本 [ 中圈分类 号3 0 D1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03 40 (090-02-0 10 - 3720)4 07 4
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 中华人 民共 和国成 立 距今已近六十年了, 在这六 十年 中, 中华大地 上发生 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这六 十年 中, 世界也发生 了重大 而
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 了, 增长 了, 展了……十月 发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培训讲学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培训讲学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1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美国和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为0.956和 0.960,名列第13位和第10位,这说明人类发展 指数的名次与GDP总量的名次存在着很大的差 别。现在,日本正在将其发展模式从“追求 GDP型“转向”追求HDI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要矛盾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
1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主要矛盾
被列入排名的182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被分为4 个档次,第1至38名是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 数被列为“很高级”级,均在0.9以上,第39名 以后的所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其HDI被分别列 为“高级”(第39至83名)、“中级”(第84至158 名)、“低级”(第159至182名)三档。2009年中 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72,在182个国家中名 列第92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位居“中级”档。
第一次现代化: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等。其评价指标共10个,包括人均GNP、 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业 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 儿存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 及率。
第二次现代化: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 其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 经济质量4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包括知 识创新经费投入、因特网普及率等),还有 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 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 信号指标。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 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以人类发展指数(HDI, HumanDevelopmentIndex)来衡量各成员国的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为一个比GDP更全面、 更科学的指标(主要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 人均GDP这3个指标构成),HDI从2007年开始已 被联合国作为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 最重要标准。

历史学考研史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史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史论述题What is a classic? It takes about 100 years to become a classic.历史论述题中国史部分:1、简述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2、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其有什么特点?3、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4、国民党1928年第二次北伐述评。

5、评析中共《五四指示》6、华北事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试评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

8、分析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9、评述清末立宪。

11、有人说,193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起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评论?12、概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3、分析、评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原因。

1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启动的思考。

15、以一个早期的洋务运动企业为例,简述洋务运动的成功和失败。

16、简述中共八大的主题及其历史功绩。

17、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8、简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

19、简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及其对中国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20、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1、建国初期整顿经济的措施及其意义。

22、从史官到史馆的演变23、20世纪80年代以来晚清新政的研究状况24、评价陈独秀25、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特征26、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演变27、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问题28、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29、汉代中央官制基本结构与特点。

30、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

31、清前期的民族政策。

32.试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33、试围绕中国古代史上的某一种或几种科技发明,以断代为例,简要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或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状及局限性.15分34试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认识.35、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36、自西汉到北宋以至明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试围绕某两个主要的时段进行比较,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37、论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38、论隋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39、论明太祖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的措施与效果.40、简述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41、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办法42、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和战关系述论.43.简述1938年10月前正面战场三次会战44.试述“改组派”的主要活动45.试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意义25'46.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47.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48.抗战到解放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49.1854-1861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天京上游的主要阶段及战局特征.50.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51、李鸿章的外交政策评析52、晚清留日学生的历史贡献53.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定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抗美援朝战争54、49至56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55、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活动评析56、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57.康熙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作出的贡献58.简谈天主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59.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0.简述隋唐帝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61.简述中国发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依据.62.简述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演变.63.概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64、试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65、为什么要到1860年之后中国才会发生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西方学习的早期现代化运动,请进行分析和阐述.66、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分共”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随之转入低潮.有人评论这一结果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国共关系之“当初”与“今日”的理解,并解释何以会从“当初”走向“今日”67、有学者认为,大量的农业和聚落考古的研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此说能否成立,请论述之.68、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中国国内外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69、试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70、11—13世纪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请概要述之.71、试析中古社会门阀政治的形成和衰落的主要原因.72、结合史实,分析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本的政策的变化及主要原因.73、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在建筑上的主要区别,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74、义和团运动除了反洋教的原因之外,还是中国社会其他引述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这些因素有哪些义和团失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都有哪些75、分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建国方针、共产党建国方针以及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和实质.76、汉武帝曾先后数次迁徙郡国强宗大族于关中,是何缘故并请进一步分析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77、王安石变法,有的痛加诋毁毁,有的曲为辩护,或说都未免有偏.此说是否合理,请结合具体史实作一分析.78、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出了“多元一体”这一概念.费老说:“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指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他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请你结合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这一观点的理解.30%79、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史学着作廿二史札记里,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视为“秦、汉间为天地—大变局”、结合赵氏的这一看法,请你论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汉初社会的影响.80、从制度设置的立意精神和实际操作上比较汉唐时期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的得失以及客观效果.81、从公元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着名的‘李约瑟难题’.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82、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82、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84、简述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85、简述满洲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86、说出中国近代史上中英有关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87、简述清末中国新式教育的确立.88、论华北事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9、简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90、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之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分析.91、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国面临的局势和前途的分析和说明.92、简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特点.93、洋务运动又可以理解为中国近代早期的现代化运动,试从中国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94、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定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试就1900年之后的中国政局及社会状况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95、张学良生前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请用历史事实说明这个“逼”字.96、简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97、试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98、分析评述晚清督抚权力上升的原因和表现.99、评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100、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全会指出,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和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及代表人物,必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管理和建设城市的关键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会议要求全党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根据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评价.分析、评述辛酉政变.30分第二题:材料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中国家政府的稳定取决于它进行农村改革的能力”;“农村的角色是可变的:它或是充当稳定的源泉,或是充当革命的源泉.”——亨廷顿材料之二:“农民革命的主要原因,从来就是农民社会与上层阶级在制度上的联系过于脆弱,以及这种关系具有剥削性特征.”——巴林顿·摩尔请你联系亨廷顿和摩尔的观点,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的意义.第三题:“北洋末期的国民革命是一场具有社会革命性质的政治大革命.建立在一定社会变革基础上的民众的政治动员是一场政治大革命的前提.一般来说,民众的政治动员是两个过程的结果:一是在一定社会变迁基础上民众自身社会政治心理变迁的结果;二是某种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二新兴的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动员民众参政的结果.”请你结合自五四至五卅时期的社会发展史实,解读以上这段文字.2006年论述题1、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你认为这个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述谈谈你的看法.101、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学术上的争鸣.102、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103、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104简述黄遵宪史学.106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并比较其发展模式的异同.世界史:1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简述新航路开辟三次重大活动发生的时间、抵达地点、代表人物及大致的行经路线.3列举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其核心观点.4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几个阶段政权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18、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兴盛引发了哪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促成哪些不同类型的反应6论析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条件、主要成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考试科目:7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名字及代表作品两部8黑奴贸易的过程及影响9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10、罗马帝国晚期的宗教、民族政策12、雅尔塔体制的影响13,用学过的知识说明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作用.14分析柯立芝繁荣的主要表现及内在缺陷.1516、苏联三十年代外交的利弊得失17.迄今为止,农业文明占据人类文明史的时间最长,分析农业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18“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试从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各举一例,署名这是一天永恒的历史规律,并剖析其内涵.1997年世界通史19简述英、法、德三国启蒙运动特点.2006年世界近现代史20试分析暴力革命在近代欧美历史上的作用 1999年欧美近现代史21谈谈你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看法 2000年欧美近现代史22试述英、法、美、德、俄工业革命道路的异同 1997年欧美近现代史23试比较德国与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2000年欧美近现代史24试比较欧洲和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2002年欧美近现代史2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历史价值 1999年欧美近代史概述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覆灭的过程,并加以分析比较 1996年欧美现代史26评论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影响 2000年欧美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特点 1998年欧美近现代史27试从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演变的长期过程.1996年世界通史28.试各举出1898年和1998年或1997年三个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事件应举出6个,寻找个事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尽管已相隔百年,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或说明历史本身的力量.1999年世界通史29从历史上这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次序是怎样形成的并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1999年世界通史30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或太平洋世纪,谈谈你的认识 1998年亚非拉近现代史31简述近现代世界史上民粹主义含民众主义2006年世界通史-简答32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新保守主义经济改革 2006年世界通史-论述33试析西方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006年世界近现代史34试析近代初期白银流通对世界不同地区包括中国造成的影响.2006年世界近现代史35简论东南亚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异同,兼评“10+3”模式的发展前景.36试比较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与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1997年亚非拉近现代史37东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哪几种基本类型是举例说明每一类型的内容和特点38试评东亚发展模式 1999年亚非拉近现代史39东亚、拉美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异同及原因 2004年世界近现代史40欧洲入侵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分41欧洲入侵后到殖民主义崩溃13这段时间内亚洲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动力22分42殖民主义崩溃后,亚洲各1国取得了显着的发展,试述其发展现状及趋势43分评“亚洲价值观”.2006年世界近现代史44殖民主义的统治对亚非国家发展的影响 2001年亚非拉近现代史45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00年亚非拉近现代史46从历史上这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次序是怎样形成的并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1999年世界通史47试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01年亚非拉近现代史48有位学者提出这么一种说法:“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请你结合战后亚非拉历史谈谈对这一论断的看法 2002年亚非拉近现代史49罗荣渠先生在其力作现代化新论中将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划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差别之一在于后一类型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要重要得多.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并请以你所知的具体史实来论证你的看法.2000年世界通史50论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51、试述现代文明及其形成过程52、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异同并评述10+3模式的特点53罗马贵族与平民的起源.2004年世界通史54试析下列四君主皮西特拉图、恺撒、屋大维、君士坦丁当政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2002年世界通史55论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003年世界通史56评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并比较其异同.2003年世界古代史57比较荷马—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史学思想.2001年世界古代史58结合学术动态,分析罗马帝国初期社会稳定发展原因.2006年世界通史-简答59试从历史上基督教文、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儒家文明的相互关系,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996年世界通史60分析西欧中世纪教会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阶级关系的看法.2000年世界通史61试比较12世纪西欧文化发展与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及意义40分2005年世界通史62试论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与中世纪宗教文化传统的关联.2001年世界通史63述天主教中七项圣礼的宗教含义2001年世界古代史64由"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评述东西方关系2003年世界古代史65试分析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慈温利、加尔文教义的异同及其活动的历史影响66、1066年威廉的诺曼征服对英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996年世界中古史67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创造了那些文明1998年世界中古史68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兴起的它的军、政体制有何特点1996年世界中古史69、由“十字军东征”这一事件评述东西方关系70、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概念、进程和影响71、试论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2002年欧美近代史72为什么德意志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中心,而不是奥地利为中心来完成73、为什么德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中心来完成的这一事实对以后德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01年欧美近代史74评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国内政策1997年欧美现代史75联邦德国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恢复全部国家主权的1998年欧美现代史76评述第一次柏林危机的产生背景、经过和影响1996年欧美现代史77述评从阿登纳到勃兰特时期德国外交政策1999年欧美现代史78德国新东方政策的“新”的历史含义2002年欧美现代史79比较德国两次统一的历史条件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80比较分析阿登纳和戴高乐的对美政策 1999年欧美现代史81简述18世纪启蒙思想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其原因.82论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01年世界通史83集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于一身的拿破仑波拿巴创立了一种什么样的统治形式这种84统治形式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02年世界通史85试分析1815-1830年的法国历史 1998年欧美近代史86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1997年欧美近代史87分析法兰西第二帝国历史地位.2006年世界通史-简答88评价战后初期至6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几次重要变化 2001年欧美现代史89比较分析阿登纳和戴高乐的对美政策 1999年欧美现代史90英法小农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命运,试析其历史根源及影响2004年世界通史91试述英国“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说它是发生在英国的一场“土地革命”92以英国为例,说明殖民侵略、掠夺对宗主国经济、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93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确立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关系 1996年欧美近现代史94英国是怎样组织反法同盟的原因是什么2004年世界近现代史95东欧的“农奴制再版”发生于何时并分析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96试评述加富尔的历史作用 1996年欧美近代史97近代奥地利后为奥匈帝国历史演变的基本内容 1997年欧美近代史98试比较12世纪西欧文化发展与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及意义40分2005年世界通史99试论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与中世纪宗教文化传统的关联.2001年世界通史101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概念、进程和影响2003年世界古代史102试分析“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作用 1999年欧美近代史103简述现代文明及其创立过程.2003世界通史104扼要谈谈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三次浪潮2003欧美近现代史复试105试说明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 1996年欧美近代史106结合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与理论,对以下有关法西斯主义的性质的三种说法发表你的见解:A.“法西斯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公开实行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专政形式和政治思潮”.B.“德国法西斯政权同苏维埃政权在极权主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C.“法西斯主义是一种运用反个人主义和推崇集权制衣开促使经济落后的社会现代化的尝试.2001年世界通史107举出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三种群众性社会运动,并对其作出评价 2002年欧美现代史108试以历史事实来说明实现欧洲统一的前提条件 2001年欧美近现代史109现代西欧联合的历史条件2003年世界近现代史110试论1800年前中国文化向西欧传播的主要途径,主要内容及其在欧洲诸国近代化中所起作用.2006年世界通史-论述111分析克里木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俄国的影响2002年欧美近代史112围绕着农奴制改革问题,在俄国文化界发生过哪些重要争论产生过哪些重要派别其重要观点是什么2000年欧美近代史113试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02年欧美近代史114试分析泛斯拉夫主义的思想与活动 1998年欧美近代史115概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及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1997年欧美现代史116谈谈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1999年欧美近现代史117简述18世纪启蒙思想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其原因.2000年世界118如何评价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欧美近代史119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 2001年欧美近代史120评述美国内战后的重建工作 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121试析美国社会进步主义改革的内容和性质 2002年欧美近代史122评述三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 1998年欧美现代史123试比较罗斯福的“新政”和杜鲁门的“公平施政”1996年欧美近现代史124试比较罗斯福“新政”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1997年欧美近现代史125概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及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1997年欧美现代史126举出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三种群众性社会运动,并对其作127出评价2002年欧美概述美国总统约翰逊的国内政策1999年欧美现代史128评价尼可松主义 2005年世界通史129“尼克松主义”评介2003欧美近现代史复试130简评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国内政策.2000年欧美现代史131以里根的经济政策为例评价“新保守主义”2001年欧美现代史131美国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上扮演过一些什么样的角色试析其原因132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述评 2002年欧美近现代史133欧洲入侵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分134欧洲入侵后到殖民主义崩溃这段时间内亚洲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动力135殖民主义崩溃后,亚洲各国取得了显着的发展,试述其发展现状及趋势136试论述亚、非、拉美诸国在科技、物质财富等方面对西欧工业革命所作的贡献.137试比较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的早期殖民政策与统治方式之异同13818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对非洲的侵略2003年世界近现代史139评英国的殖民统治2004年世界近现代史。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的政策。

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持全盘否定态度,把它看作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失误”,甚至视为经济建设“左”的错误之根源。

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即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本文从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原因开始分析,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及系统分析,得出理性思考。

关键词:苏联经验;历史回顾;思考Historical Review and Deliberation of the Emulation of Soviet Unionin Early FoundationAbstract:In new China of its early days,we pursued the policy of learn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because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Someone views that good experience can be applied saving many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oad.But someone objects to the view with the reason that this kind of learning lacks of reality and foundation.We must study history from a Marxist viewpoint on the long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fter summing up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rough hard exploration.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reasons of the learning,and then come up with the rational thought from system review and analysis.Keywords: Soviet Union Experience;Historical Review;Thought目录一、前沿 (3)二、历史原因 (3)(一)主观原因 (3)(二)客观原因 (3)三、多方位学习 (4)(一)国家体制 (4)(二)经济建设 (4)(三)社会主义改造 (5)(四)高等教育 (6)1.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6)2.成立基层教学组织 (7)3.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7)4.翻译和编写教材 (7)5.聘请苏联专家 (7)四、历史后果和评价 (8)(一)国家体制的后果和评价 (8)(二)经济建设的后果和评价 (8)(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果和评价 (8)(四)高等教育的后果和评价 (9)五、现代化建设启示 (10)(一)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点是自己的国情 (10)(二)学习外国经验必须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10)一、前沿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变迁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政策。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对我们这个统⼀多民族国家社会⽣活的⽅⽅⾯⾯发⽣着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信,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且是⼀个重⼤的政治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2014年9⽉召开的中央民族⼯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家庭⾥不同成员的关系。

”“新中国成⽴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作做的是成功的。

”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善于团结群众、争取⼈⼼,全社会⼀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家庭中⼿⾜相亲、守望相助……”[1]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余年处理中国民族事务、开展民族⼯作的过程中,进⾏了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

⾯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正确贯彻执⾏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信,也是我们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在今后全⾯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美、中俄关系

中美、中俄关系

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若干思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尝试,是在系统总结过去41年中美关系基本经验,全面审视当今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迅速崛起阶段中国对美外交的新思考和新期许,是中美破解历史上后起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新实践。

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不希望与美国发生战略对抗的政治意愿。

一、“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关系40多年的经验总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开创了两个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新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已经具备所谓“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

同时,“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体现于邓小平同志所作“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的重要论断,体现于江泽民主席1993年会晤克林顿总统时提出的“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6字方针,体现于胡锦涛主席2011年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达成的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共识,也体现于一直以来双方为培育互信进行的对话、为管控分歧开展的沟通、为维护共同利益推进的合作。

这一概念和过去中国对美外交的基本理念,和此前“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提法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从根本上看,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对中美关系“螺旋上升、起伏不定”特征的理解和对“中美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经验的把握。

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在起伏不定中实现螺旋上升,得益于两条重要经验。

一是“斗而不破”,即双方始终恪守底线,不因个别事件影响两国关系大局,因此总能柳暗花明、转危为安。

二是“合而不同”中美两国既没有因矛盾冲突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也没有因持续合作而丧失自我,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越来越旺盛,甚至引发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大讨论。

这正是中国不同于前苏联的根本之处,也是美国不得不考虑转换“西化分化”战略,不断调整对华政策思路应对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试论20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

试论20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

试论20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作者:邵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4期摘要: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从清末民初一直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跌宕起伏,经历过“蜜月”,也经历过破裂。

中俄两国之间有过坚实的友谊,也有过激烈的对抗。

如今中俄友好的局面得益于这100多年的经验教训,正是这段历史让两国寻找到了正确的相处模式。

关键词:20世纪;中俄关系;沙皇俄国;苏俄;苏联中俄关系实则是中苏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之后,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合作等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两国关系继续向着健康、友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的中俄关系模式是最好的模式,是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反思的正确结果。

在这一百年的历史大背景中,中俄关系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清朝末期和沙皇俄国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从此中国便不断遭到他国的侵略,一直处于被宰割、被凌辱的境地。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更是掀起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如同豺狼虎豹般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欲滴,继续执行19世纪中叶以来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方针。

帝国主义的一再侵略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怒火与斗志,义和团运动就此爆发。

1900年,沙俄当局趁此机会打算吞并中国东北地区,实现其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掀开了沙皇俄国侵占东北的序幕,并以沙俄霸占中国6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告终。

紧接着,沙皇政府又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的行动,对城内居民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大洗劫。

与此同时,沙俄兵分七路独占了中国东北。

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但沙皇政府迟迟不愿从东北撤兵。

沙俄第一期撤军如约实行﹐撤走在奉天省(今辽宁)辽河以西的军队﹐但1903年 4月第二期撤兵时却违约不撤﹐另提苛刻条件并重新占领沈阳。

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与俄国进行谈判,要求俄军撤退。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重点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重点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

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1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了我国领土约A、四十多万平方公里B、六十多万平方公里C、一百多万平方公里D、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17、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其原因是①斯大林的领导和工业化方针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③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④民主政治生活的初步建立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右图所示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苏联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为打破西方的孤立,新中国与苏联结盟C、苏联积极帮助新中国进行建设D、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多边外交政策19、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借鉴了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①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国道路,结果失败了,说明这条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②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工业化的建设经验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中国④从苏联解体中得出的教训是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006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系列活动相继开展。

据此回答18—20题。

18.“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询谋哲人。

”这段材料的作者应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甘英19.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有①国民大革命②工农武装割据③新中国政权的巩固④一五计划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20.1954年,中印能够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是①中印两国在当时世界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印作为新兴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发展②当时国际上霸权主义力量强大中印两国都存在着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问题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中俄两国交往由来已久。

回答19~20题。

19.下列1关于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是中国的领土③清朝同意将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割让给俄国④割断了俄国与清朝两国商旅的往来和经济交往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苏联的援助,下列关于苏援助的方式中没有的是A.提供作战武器B.建立反法西斯同盟C.军队直接入境作战D.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俄国长期以来就是欧洲大国,二战后苏联则成为超级大国。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有确凿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开始于17世纪中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通常被称为中俄关系史的早期阶段。

早期中俄关系是整个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期间,两国关系除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边境冲突、甚至一度兵戎相见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两国边境基本保持平静,双边关系(主要是经济文化关系)发展平稳。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早期中俄关系史研究》(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研究员宿丰林)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观点,读后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礼尚往来,以对话代替对抗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显,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和1792年的《恰克图市约》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之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

从根本上说,以对话代替对抗反映了中俄两国人民渴望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的愿望。

中俄两国政府在具体交涉中均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这是双边关系得以稳定发展的关键。

其中,清政府礼待俄使的“怀柔”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在1654年顺治帝颁赐给俄使亚雷日金的“敕书”中就明确表达了清廷的意愿:“尔国远处西北,从未一达中华,今尔诚心向化,遣使进贡方物,朕甚嘉之,特颁恩赉,即俾尔使臣赍回,为昭朕柔远之意。

”此后直至19世纪中叶,清廷的这一方针始终未变,促成了早期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二通商互市、造福两国人民通商互市是早期中俄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俄方受西欧重商主义影响,重视商业利益;清廷为达北徼平静的目的,甘愿“恩施市利”,保持与俄方的通商互市关系。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清廷尽力为俄方提供便利条件,从早期俄国国家商队单方来北京贸易直到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关互市的繁荣,俄方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保持对华贸易便成了俄国政府制订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国际地位60年巨变_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国国际地位60年巨变_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新中国60年:国际地位的变化6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6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被世界深刻影响和改变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的多极世界中,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基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以及各国意识形态的异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与观察并不一致,且充满着变数。

其中,诸如中美、中俄,以及中国与欧洲、日本,乃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引人注目。

鉴于此,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6位专家学者,对60年来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变化进行探讨。

——主持人杜运泉中国国际地位60年巨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沈丁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中美力量对比也更趋平衡。

2008年,我国经济产出已接近美国的1/3,按购买力计算超出美国的一半。

若按进入新世纪前8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我国经济规模有望在2015年前赶上美国。

即使按目前的“保八”衡量,我国也将在2025~2030年左右赶上美国。

以购买力计算,则将更快(当然,上述两种情形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能否在10~ 20年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60年来中国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美国关系的发展。

由于我国制度的进步、国力的提升,中美关系的发展正更趋平衡与成熟。

中美之间日益呈现一种相互学习和尊重的氛围,并形成一种共同合作和倚重的关系。

这种气氛,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11月对华访问之后,愈加明显。

中美关系不仅受到两国国力对比的影响,更由于双方为维护各自核心利益而进行博弈,其处理手段与效果随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

高举再认识旗帜,在实践检验进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能力——新中国六十年的启迪

高举再认识旗帜,在实践检验进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能力——新中国六十年的启迪
求 。正反历史经验教训都说明 : 会主义 的确是一个 社
外国朋友交谈 的时候 经常说道 :我们共产 党人的最 “ 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他 强调 :没有这样 的信念 , , “ 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 , 就没有 一切 。而对 ” 社会 主义共产 主义 的坚定信念 是建立在坚信 历史发
志为转移 的 , 我们必 须敬畏规律 , 努力在认识和 把握
邓 小平同志 以深 沉的历史感这样 说过 ,总结历 “
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过 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 , 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 富。 “ ” 只有 采取客观的实事
上下工 夫 。在现 今时代 , 选择社 会主义是敬畏 规律 ,
而按历史发展总趋势要求 同 自己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 ,
求是态度来分析和总结 , 有好处 。我们必须十分珍 才 ” 惜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经验材料 。
2X d平这位革命老人有着坚 定的信仰。他在 同 . x g
解决好“ 在不同历史阶段 ……代表 那个阶段最广大人 民群众 利 益 的 奋斗纲 领 ” 也 是敬 畏 规律 的 必然 要 ,
右摇摆 , 就会贻 误我们的工作。他又说 :有了总路线 ” “ 还 不够 , 必须在总 路线 的指导之 下 , 工 、 、 、 还 在 农 商 学、 、 、 兵 政 党各个方面 , 一整套适 合 情况的具体 的 有
方针 、 政策和办法 , 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 , 且把 并
这些当作教材 去教育他们 , 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和统一的行动 , 然后才有可能 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
业 的胜利 , 否则是不可能 的。一 般与个 别 、 ” 抽象 与具
新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以来实践 的风风雨雨进行透 彻
迁 ,0 6 年的沧桑 , 中国人民来说 , 对 的确既有着至今仍 然令 人振 奋不 已的欢 乐和 成功经 验 , 也有 失利和 教 训 。当代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理 论 与实 的 。所有 成功和不 成功实践 的经验教 训 使人们深刻认 识 : 律是客观 的不 以个别人的主观意 规

珍珠岛读后感,

珍珠岛读后感,

珍珠岛读后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20世纪中苏边界问题之珍珠岛战役,看完之后,我认为对了解当时中苏和中美的关系有重大的帮助。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

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

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自六十年代初期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苏边界开始多事。

六十年代中期后,苏联不断对中国实施军事压力和威胁,在中苏边界上挑起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

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抓捕中国渔民。

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

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

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中国成立至今已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可分两大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简称前三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简称后三十年)。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认清这两个时期的关系,成为正确认识新中国六十年伟大历史实践的重要一环。

开天辟地的前三十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随后,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边疆斗争的胜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教、科、文、卫、体等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和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然而,往往伟大的事业总伴随着曲折——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探索中发生了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年困难,而错误尚未纠正时,“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

这两次大的曲折,让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结束了十年浩劫,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同志早已对前三十年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

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

”1985年他又指出:“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07年249530亿元;从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中关系六十年的经验教训俄罗斯驻华全权大使拉佐夫发表日期: 2009.09.30俄罗斯与中国共庆建交六十周年。

在两国交往的几十年中,双方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最初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同盟军,到后来的相互敌视,甚至剑拔弩张,再到以一种新形式的关系框架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和相互协作关系。

现在的俄中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关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关注、在原则性问题上相互支持为基础建立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为了创建军事-政治联盟,也不是为了反对其它国家,正如事实所证明的,这是一个稳定的、切合实际的双边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1992年,双方确认有必要将彼此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针对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合作,建立了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

2001年,签订了《关于睦邻、友好与合作》的基本政治条约,该条约确立了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和相互协作关系。

今天,这种建立在两个相邻大国间的关系,显得那么自然,甚至有些平常——这是一种在国际政治中非常重要、且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许多权威研究机构关注和分析的对象。

我很想在这里就我们与中国六十年关系的经验和教训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1. 国家间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一个最明显的教训是,60-70年代(80年代较短的一段时间),两国都过于注重捍卫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原则和对社会制度的看法,并且把这些问题产生的分歧直接投射到了国家间的关系领域。

实际上,所有这些复杂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往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各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建设原则和其它思想体系的傀儡,这些思想在两国的那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早在苏联解体之前的八十年代末,双方就已经明白,只有在非意识形态化的条件下,当思想意识问题,更广泛地说,也就是每个合作伙伴的内部发展问题不再出现在国家间关系的实际讨论议程中时,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双边关系的正常化。

这个如此显而易见,甚至在今天有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在那个阶段,却需要拥有坚强的政治意志,以及勇于拒绝各种固定观念和陈规的人才能明白。

这样的态度,当然,不是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能对邻国所发生的事情和处理方式、其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变革、人权与自由保障等各个方面持自己的观点。

而且,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双方已经达成相互谅解:一个国家的人民和代表人民的国家领导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国家的问题,他们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对别人指手画脚、强加给别人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模式。

我还想顺便提一下,本人对普遍流传的一个关于俄罗斯和中国在现有社会制度模式和现代发展方向上对立的观点(英国作家R.吉卜林的精髓: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它们永不交汇)不敢苟同。

纵观两国历史、社会文化及整个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发展具有社会导向的市场经济、以建设法制国家为己任、拥有主要民族精神的多民族国家,它们在解决国家发展的具体问题时拥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方法。

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在党和政府文件中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与过去对“经典”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统解释(阶级斗争和无产积极专政)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中国现在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等等,这些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是合理、正确的思想(顺便说一句,这是需要单独研究的课题,本文不做论述)。

国家间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使我们能够从彼此关系中受意识形态左右、不可避免地由主导思想、理论和概念决定的政策转向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益政策。

2. 相互体贴,而且尽可能地,将彼此的利益连接在一起——六十年,俄中关系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教训。

每个国家都在捍卫其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通过在关系正常化阶段对俄罗斯与中国的根本利益进行比较和公正地分析得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与俄罗斯创建新型民主国家(旨在建设经济发达的民主与法制国家)的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在一些关键问题和方向上——完全一致。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和平与发展:为了人类的利益发展社会经济,并为此创建以人为本、良好、和谐的发展条件。

随着俄罗斯与中国对这种理解越来越深,在国际形势处于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切实可行的、且能够充分满足合作伙伴切身利益及双方利益的机会,在捍卫合作伙伴主要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给予相互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俄罗斯在一些关系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一贯支持中国,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

中国对我们在反对以各种借口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政治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努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样,中国方面在反对北高加索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问题上也一贯支持俄罗斯。

在近期通过的若干高层联合政策文件中,针对北约东扩、建立全球导弹防御体系,以及其它一系列迫切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俄罗斯和中国明确了双方的共同立场。

创立和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俄罗斯与中国利益结合的结果。

当然,利益分歧也是存在的。

这些分歧既与客观的自然环境有关(例如: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而中国——是能源消费国),也与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各主要地区形成的历史特征等因素有关。

还有一点也同样显而易见,那就是俄中关系并不是毫无问题的(本人认为,这种情况在自然界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尤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共同拥有4300公里的边境线,在这条边境线上,人们每天都从事着各种活动和相互协作,每年两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公民在这条边境线上穿行往来。

本人认为,对待这些问题,战略上——应该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平静地接受,战术上——双方都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寻找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防止这些问题扩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防止其对双方相互协作和交流的主要战略方向造成威胁。

重要的不是那些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而是现在,双边关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别有利的合作气候,这使得双方都能够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捍卫自身立场的同时,尽量了解合作伙伴的意图。

俄中两国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就是采用这种建设性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严峻、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对这个问题都还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表现出了真正的治国之道和政治远见,他们克服了狭隘自私的想法,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我相信,就连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高度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当双方在合同文件中确定对彼此的领土界定没有任何异议的时候,以及在完成所有边界的划定之后(包括顺利解决哈巴罗夫斯克的岛屿问题),在双边关系的议程中,再没有类似这种庞大、棘手的问题了。

3. 还有一个俄罗斯和中国在过去的双边关系经验中得出的教训——拒绝相互威慑。

我们都记得,两国曾为这种威慑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这种政策耗费了多少巨大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成本。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为了备战与前苏联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国每年将超过一半的国家预算用于军费开支。

很多工业企业专门从边境地区迁移到内地,这种做法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同样,根据某些估算数据,前苏联为了在俄中边境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耗费了2000亿卢布。

就在其他国家已经走上加速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和前苏联却还在为军事对峙削弱和消耗自己的力量。

毋庸置疑,这些政策是由那个时代的状况决定的,来自当时那种保护国家安全的理念。

很久以前,双方就已经承认了这种政策的危害性,首先双方缓和了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紧张局势,之后又撤离了邻近地区的大批武装部队,而在最近几年里——俄罗斯和中国多次成功地举行了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保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应该说,现在,尤其在西方,那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思想十分猖獗。

在俄罗斯的各种媒体上,经常会出现相关的报道。

在远东真的有人会威胁我们的国家利益吗?如果人们对威胁的理解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那么遗憾的是,这种威胁确实存在。

俄罗斯这片辽阔的地区与邻国(这里指的不仅是中国)相比,发展明显滞后,当然,这种滞后与某些风险、挑战,以及众所周知的威胁有关。

然而,如果人们所说的“中国威胁”是指,像其它某些国家在针对俄罗斯的行动中所实施的那些蓄意的、有目的的政策(公然将俄罗斯的领土据为己有、在邻近我们的边境地区建立军事设施和基地、在我们的边境周围扶持和援助对俄罗斯不友好的政权等等),那么这种威胁就是不存在的。

对“威胁”论的炒作来自俄罗斯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客观地说,俄罗斯的战略伙伴为数不多)——其结果要么是对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进行善意的迷惑,要么就是蓄意的、(而且一定是)图谋不轨的欺骗。

保护国家安全利益,毋庸置疑,是俄罗斯国家领导层的首要任务,在我看来,他们首先要通过政治手段来完成这个任务。

在此,我还想重提一下调整俄中边界的事情,2001年,双方就签署了一个基本政治条约,在这个条约里,规定了很多保障我国利益的重要条款。

我还想谈谈这个主题所反映的另一个方面。

俄罗斯和中国都很关心彼此顺利、稳定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和我们最近六十年的双边关系表明,中国内部出现的经济痉挛和社会动荡(“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同样也引起了外部各种形式的对抗。

如果对某些人来说,由于一些原因(如:地理位置遥远),这样的事情不会令他们感到特别不安,或者干脆令他们暗自窃喜(因为这削弱了其战略竞争对手的力量),那么对于拥有共同边境的邻国——俄罗斯来说,却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

然而,反过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家稳定进步,他们亲善地对待俄罗斯、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行以加强世界和谐为目标的对外政策,中国正在逐渐演变为“世界工厂”,人们(包括俄罗斯的消费者在内)都在使用中国产品——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

从中国代表不只一次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北京也有类似的考虑。

如果说在对抗和敌视阶段,前苏联地位的损失,甚至苏联解体,都可能被当作削弱战略竞争对手的力量,那么在今天的伙伴关系阶段,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地位、稳定我们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信——这是促进和平与国际安全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是销售中国产品、为发展中国经济有保障地提供其所必须的产品的广阔市场。

4. 我们与中国在最近十年的双边关系中所积累的经验证明,在所有社会层面加深两国间的相互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层面包括:国家领导层、企业和专家社团、社会各界。

加深相互信任——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想在每个单独时刻“衡量”其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更何况,在建设实际政策的过程中,了解合作伙伴的可靠性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不用考虑他是否会图谋不轨、言行不一,而将全部精力放在建设性地发展相互协作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