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四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
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
(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
(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
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代替贵族社会的19世纪。

于连鲜明的性格特征,出身寒门,不甘平凡希望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混入上层阶级。

一方面又平等和民主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有获得贵族沙龙承认的野心,经历两次恋爱后,被送上法庭,高贵地拒绝了他人送来的救生圈,平静地接受了死刑,临死前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

于连的虚荣心、聪明、真诚、顽强、勇敢,但也不乏灰暗的心机和算计。

再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属于贵族阶级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并逐步代替贵族社会的19世纪。

巴尔扎克“社会的百科全书”“资本的人格化”(马克思,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金钱对人的异化”
老葛朗台注重资本的升值和积累、把金钱当成一种信仰、宗教。

狂热化,不是为了享受而赚钱,而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对金钱具有宗教徒的狂热。

注重资本的升值与积累。

16世纪以后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时,文学概念走向共识)(16-19世纪:文学概念的经典化)
1、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文学是模仿,是虚构,强调理性,也不忽视情感
2、浪漫主义:文学是抒情,是个人情感与本能的表现。

情感就是一切,只有用情感才能把握真理,而不是用理性,为了表达情感,就可以不那么现实,不那么死板,而可以以主观为主,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内心现实,反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推崇感情的力量)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3、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现实
马哲对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影响是:强调现实主义在批评和揭露现实的同时,指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民众的未来的历史出路和斗争方向,“现实主义”的真理性追求两层含义:1、作品内容须忠实描绘现实生活2、这个现实不仅仅是人类当下的具体生活体验,而且在它身上凝结了全部历史,同时也孕育着全部未来。

一、荷马史诗塑造了绚丽夺目的典型:勇敢和机智的奥德修斯,愤怒的阿基琉斯
二、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犹豫的哈姆雷特
在典型神圣,体现出了个性与一般性的融合(每个具体个人的身上都集中了人性、历史和全部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活生生和个别的特征才能展现丰富的一般性,从特殊的个性中,可以达到更丰富的内容。

三、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

阿Q是无能和懦弱的,受人欺负,心中不满,却又不知如何改变自己命运,只能欺负弱者,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找回面子,他没有害人的坏心眼,但也不知去做对自己和对别人有意义的事,随波逐流,浑浑噩噩,靠着“儿子打老子”和“以前也阔过”来给自己最后一丝廉价的心理安慰。

动荡的新社会给他了遇到新事物的机会,但是他完全不理解社会的变化与他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

他的命运不仅体现了某种性格上的特点,而且也是中国在革命前夜的流浪农民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精神制胜法”还是最后砍头的结局,都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

他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是性格、家庭、财产、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中国革命前夜的千千万万个阿Q
为什么能在典型人物身上找到许多人的影子
因为小说中呈现的不是具体的真实人物,而是某个类型的代表,在典型身上能看到某种深层的性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人物)典型论
典型论在80年代后逐渐浪退
毛泽东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反对普遍人类情感,避免中间分子,典型人物只能是工农兵。

先进分子。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现代文学理论的典型《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有血有肉,丰满鲜明,又有巨大历史内容的人物形象。

文革前及文革时只关注第二点,不像文学,只是符号。

写作题材、主题、人物规定的越来越严,到最后发展为三突出理论:高大空
例子:八个样板戏《白毛女》《红岩》《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
说有典型人物-夸奖-符合党的主流,正确思想。

不典型-思想不正确,政治立场有问题,后果很严重,中间人物论
典型论在80年代逐渐衰退
《一地鸡毛》《许三观买血记》《古船》《丰乳肥臀》《红高粱》《活着》《棋王》
现在的商业化写作:武侠,言情,穿越,盗墓
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现实主义:把个别社会现象置于整个社会中加以把握,从而掌握真实的历史意义。

现实主义作者:像科学家一样,他是现实生命的解剖者,拿着手术刀深入现实的心脏,他不是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而是耐心的剖析人物的一切方面,从而得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状况。

从《孔乙己》为例来理解文字形式与技巧
1、叙事角度(叙事视角)(20年前的小伙计)
①叙事受限的视角,有利于材料的选取,用旁观人的角度把孔乙己的人生片段一一呈现,不失真实
②与全知视角相比,更真,讲故事痕迹淡,有现实感。

完整,在简单中突出你的中心,在简单中又有多层次的丰富灰度,并留下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固定的受限视角与照相机相似,只能从一个点(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来观察事件。

受限视角好处:不直接写孔乙己想法,小伙计幼稚的观察反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小伙计看“看客”和孔乙己,看客看孔乙己。

“看”与“被看”,多个层次和空白。

“酒店掌柜”充当“看客”,他们看孔乙己,同时他们又“被看”,被小伙计看,小伙计充当“看客”,看“孔乙己”和“掌柜”,同时又充当“被看”,被二十多年后的自己看,全文就是一个看与被看的模式。

二十多年前的小伙计,开始是旁观者,甚至对孔乙己抱有某种同情,他注意到了孔乙己的“从不拖欠”,然而这样一个不是看客就是被看着的社会里,他终于把自己变成看客,加入到了旁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当中,这使得文章含蓄又有味道,给人反留空间。

社会对于苦境中人的凉薄。

2、叙事者
长大后的小伙计
①小伙计是酒馆生活的亲历者,也是孔乙己生活的见证者,由他来讲故事,让人觉得自然而真实,讲的都是他亲历的关于孔乙己的第一手资料,让人觉得故事真实可信,年龄是个孩子,傻乎乎的孩子,跟孔乙己无直接利益关系,对事件的看法更单纯,让人觉得叙事可靠。

②小伙计这个叙事者的设置能为故事增加叙事趣味和情调色彩,初涉人生,懵懵懂懂,对万物充满好奇,以喜剧的方式讲述悲剧故事,营造出悲喜交加的情调色
彩,这是一种相当奇怪的情绪与格调。

《孔乙己》富有趣味的情调和叙事者的设置密不可分
③小伙计年龄小,既不属于看客的阵营,也不属于孔乙己的阵营,这样他就作为旁观者,与“看客”“被看者”都拉开一定距离,既令人相信,又可以同时观察双方,故事既客观又完整。

小伙计这个叙事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要意图:即弱者怎么欺负弱者。

我们读者通过快变成一个看客的小孩眼中来看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而且同时也在看看客。

客观完整。

留下空白。

④小伙计与双方拉开距离,相当重要功能便是可以控制情感,留下空白,平静叙述。

诱使读者批判性思考这个故事,留有空白,给人反思空间。

反例:若为孔,出不来效果,读不下去,无法同情,主观情绪太强,情感太过强制,破坏小说的语言节奏,没有想象空间,没有可读性。

若为掌柜,有偏见和主观性,没有叙述动力。

3、叙事声音
叙事声音是20年后成年的小伙计
①情感效果控制的需要。

成年后的小伙计,有着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生命体验。

在小说刚开始时,我们跟随小伙计,一般比较认同于小伙计,但随着叙事的发展,我们慢慢开始不太认同小伙计的很肤浅的看法,而开始被导向于比较同情的立场,这一立场与成年的叙述声音有关,因为这声音里有深沉的同情与悲哀(沉重感、厚重感、深沉感)孔乙己是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其实只有经过人世历练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在别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生存还是毁灭,都与旁人无关,看似冷静客观的叙述,是带有对孔乙己的同情和对麻木看客的批判。

(情感效果深沉之感)
②语言效果的控制需要
有逻辑的叙述,不像孩子的语气,语言的极度纯净不可能,视角与声音分离,视角声音反对视角。

成年后的小伙计,虽然尽量不露声色,极力显得客观冷静,但
他仍然在不少地方显出鲁迅的声音与身影。

叙述声音与叙事视角的差异,使小说读起来有一种异样的情调,小孩的智力与认识水准,同平静、深沉、老辣的文字相对,其背后凸显了作者忍耐的、克制的情感状态,这种被克制的情感使小说产生了思想与形式的对立及张力,小说的意味和情感层次也因此更深沉和丰富。

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到自然;相应地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地观察、精确地解剖、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

作家和科学家的任务一直是相同的。

双方都必须以具体的代替抽象的,以严格的分析代替单凭经验所得的公式。

因此书中不再是抽象的人物,不再是谎言式的发明,不再是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真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

一切都从头再来过,首先必须从人生的真原来认识人,然后才像一些发明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来做出结论;因此作家们只需从基础上把握结构,尽量提供有关人的文献并在逻辑的秩序中呈现它们。

这就是自然主义。

第一,自然主义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巨大影响,要求用科学的、经验的、客观的方法去研究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玄想的,不去追求什么形而上的根本问题;第二,自然主义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巨大影响,把人头上的光环去掉,完全排除了他较为高尚的志向,把人当作一个动物来看待。

左拉说,“精神的人”正在为“肉体的人”所取代。

自然主义作品中充斥着像野兽的法则,原始,生存竞争,野蛮,冲动,海盗祖先的血统等等词语,这些都来自达尔文式的人的观念。

他说,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正如人人都有疾病的根子一样。

文学意境:①定义: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而生成的丰富蕴藉的艺术空间。

(主要在抒情性作品中:诗歌、散文)②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
第二,含蓄而有韵味,有言外之意。

古人称之为“境生象外”
地位:意境是中国古典核心审美范畴之一,他是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一把重要钥匙,文学意境为中国文学特有,地位如同西方典型论。

文学典型-主要在须是作品中(小说)写实性作品
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鲜明、丰富、生动、真切、具体互相渗透,契合无间)
含蓄而有韵味,有言外之意,古人称“镜生象外”
《西施》讲述道理的打油诗,无鲜明景,无真切情,更没有含蓄的味道
《题西林壁》有景,但不鲜明生动,最致命缺少真切深挚的情思,更无含蓄蕴藉的味道,仅是“说理”,理多情少,景不够鲜明。

《赠汪伦》直抒胸臆,感情一泄无余,缺少令人回味的含蓄韵味。

可以说他清新爽朗,但没有特别能够打动人心弦的东西,不是一流的诗。

《满江红》有情有景,表达太过激烈,缺少含蓄之美,情感充沛真切,情景交融,但不够含蓄蕴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景物鲜明,情感具体,情感自然蕴含其中,读完回味悠长
2、第一句交代背景,无特别之处,第二句景物非常鲜明,烟花三月,春意正浓,花树如烟。

诗中的意象场景非常开阔,气势很大,延续了第二句喜悦情感的基调。

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很自然的,没有痕迹地被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因为不舍,目送小船一直到碧空尽头。

“惟”字暗示失落心情,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在美妙春色中,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中,别有一番滋味,是悲喜交加的,但一点也不压抑,无限回味空间。

3、情景交融,含蓄。

俄国形式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