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四要素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
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作家的创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
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用文学四要素分析加油吧妈妈
用文学四要素分析加油吧妈妈文学活动四要素分别是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要素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四部分,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而这四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来看世界。
世界的含义有很多,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超验世界等,也就是说世界可以是我们生活的客观存在的世界,也可以是我们意识产生的主观的世界,世界有不同的含义。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活动,即在一定情况下,文学活动产生的作品是对世界的反映。
作品是建立在世界的基础上的,世界是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文学活动的基础。
所谓“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对于读者的意义也很大,读者在观看作品时,往往会以自己的世界为基础,去评判作品。
所以说,如果没有世界,文学活动将无法进行,也不会有作者、作品和读者。
再者是作者。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动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等变成作品。
作者对于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可以产生出独特的作品。
作品之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的创作。
如果作者没有进行创作,也就没有作品的存在。
比如《加油吧妈妈》之所以成为《加油吧妈妈》,是因为XX写下了它,如果XX没有动笔,可能就没有《加油吧妈妈》的存在了。
或许会出现《加油吧爸爸》、《加油吧姐姐》,但不会出现《加油吧妈妈》。
作者之于作品是很重要的,之于读者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通可以称之为共情。
一个好的作者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创作成作品,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比如感伤诗就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然后是作品。
作品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对世界一定程度上的反映。
作品可以与世界一模一样,也可以超越原有的世界,去表现另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世界。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汇编
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与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
文学概念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资料
文学概论资料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20世纪美国的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说.他认为文学是由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所以他主张文学理论要研究文学系统的全部关系。
2、文学性概念:文学性:雅各布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文学性是指使一部作品成其为作品的东西,也就是文学的言语和形式特征.这个概念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形式主义文学观点.3、陌生化(反常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领袖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而要感觉到事物就是要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这就需要运用艺术技巧使对象陌生,使对对象形式的感知变得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反常化.按照这个观点,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形式上变换花样,这显然是比较极端的形式主义主张。
4、狭义的题材与广义的题材:狭义题材:经过作家的选择、加工,写入作品,成为作品内容要素的社会生活内容;广义的题材:指作品描写的社会生活的领域或范围.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军事题材或者爱情题材等概念中的“题材”一词.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题材概念.主题的定义:狭义的主题:又称中心思想,指作品中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及作家对这种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的思想实质.(在作品中统帅题材的主要问题及解答.)广义的主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主题.在具体作品之外,在不同时代和民族中反复出现(永恒主题),可以成为孕育具体作品的思想基础(母题).6、有机形式与附加形式:有机形式指结构和文学话语;附加形式指体裁.7、反讽: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或者指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文字上都出现(悖论),或者指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相反——所言非所指(反讽)。
8、作品的结构:反映在文学话语的线性组织中的,作品内容单元的组织构架,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9、体裁概述:体裁是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说明: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事实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 世界, 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建,依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及真知或科学形成比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指责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确定的理论, 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生疏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生疏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颖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及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及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意自身文化,审美及消遣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观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详细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解并描述故事是一种语言沟通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及论述:一,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 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 为反映论本体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6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 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在他看来, 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 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他 也认为模仿并不是消极的抄袭,而是通过观察和认识,来反映现实中具有普遍 意义的事物。《诗学》第九章说: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 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 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去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 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由于认识到诗必须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显示事 物的内在联系,亚里斯多德特别强调作品必须是有机整体,都应以动作或情节 为纲,总体构思模仿的方式。他们是不同的,,然而,从三个方面——有一个媒 介,对象、方法或者模仿模式,作为在每种情况下不同。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是指在艾布拉姆斯文学理论中提出的四个重要元素,它们分别是情感、思想、形式和语言。
这四个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首先,情感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
情感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作者对于人类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通过情感的渲染,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其次,思想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
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展示出来的对于人类思考、哲学观点和价值观的反思。
艾布拉姆斯文学强调作品的思想性,通过思想的提炼和阐释,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第三,形式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三个要素。
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叙事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呈现。
艾布拉姆斯认为,形式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良好的形式塑造,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语言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四个要素。
语言是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通过语言的运用,作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艾布拉姆斯文学注重语言的韵律、表达力和准确性,通过精炼的语言,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综上所述,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包括情感、思想、形式和语言。
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详细探讨每一个要素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揭示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根据主题和要点来安排。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此文章结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呈现这四个要素的内容,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要点的内容,并说明它们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可能的内容的建议:2. 正文2.1 第一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一——情感表达- 介绍情感表达的定义和重要性- 解释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 举例说明情感表达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运用2.2 第二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二——思想透视- 阐述思想透视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思想透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和价值- 引用相关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展示思想透视的运用技巧2.3 第三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三——形式结构- 简要介绍形式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分析形式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形式结构的不同类型和应用2.4 第四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四——语言表现- 解释语言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语言表现对读者的影响和情感传达的效果- 引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展示语言表现的方式和技巧通过上述文章结构,读者将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对每个要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内在根据)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主题和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外部特证)、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4、叙事: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5、抒情:指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表现情感的过程。
6、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在中国的集中表现是“诗家语”。
7、典型:典型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是指在特殊或个别中体现着普遍性或共性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它经过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末再到20世纪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它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为“熟悉的陌生人”。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艺术至境三美神之一。
8、意象: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导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名词解释-文学概论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概论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环节: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命题: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是作家人体的体验的凝聚,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世界是作品的源泉,是客体;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是本体;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休;欣赏者是文本的接受者,没有接受者,文体也不成为作品,接受又是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
四者是文学活动的过程中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文体与作品区别:文本仅仅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还没有受到接受者的阅读、欣赏,还没有产生审美功效,不具备社会性。
作品是文本爱到接受者的阅读、欣赏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才成为作品,具有了社会性,产生了审美功效。
六说: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2、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怀古的自然流露。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
3、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
4、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体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体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6、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体的交流活动中。
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怀古的语言组织。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饱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关系
•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 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 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 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概括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 “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 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不跟欣赏者、即“读者”见面,也 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的 “四读者
世界
• 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 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
现实
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
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文学离不开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作者
• 作品是人创造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是 人,作者往往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 的感受和感情,因而, 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其间包 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 完整的文学活动。
作品
• 文学作品一量被创造出来,就具有了 一种独立性,即其有一定的形式和内 容、结构和意义。作品是作者活动的 结果,读者活动的前提,没有作品的 文学活动是不可想象的,不研究作品 的文学理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读者
• 有了艺术成品,没有人去阅读它,接 受它,鉴赏它,也是没有意义的,作 品只有经过读者的消费和享受,才是 真正的存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 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就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就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就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就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就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就是,文学本质上就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就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就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就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就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雪莱指出“诗就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所引起的”,录”。
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与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言志”说与“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与独立的“身份”,出现了所谓的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自足体”,“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就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就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
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就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与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与形态往往就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就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瞧法发生变化。
主要论述19世纪开头的四十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其次也涉及其她主要艺术形式。
该书强调的就是批评的一种共同走向,这就就是特意选择“浪漫主义”批评加以阐述的理由所在。
虽然该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与“客观说”。
另外,艾布拉姆斯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四大要素的理论,即(1)作品(work)(2)宇宙(universe)(3)作家(artist)(4)读者(audience)。
此外,该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就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批评蕴含着多样化中的统一性。
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与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
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就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
值得注意的就是,该书的研究方法就是类比法。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理论可以在整体上分为四大类:摹仿理论(Mimetic Theories):关注于作品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实用理论(Pragmatic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表现理论(Expressive Theories ):关注于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客观理论(Objective Theories):关注于文本细读基本思想坦率地批评了当时西方文艺批评界的通行方法:“直到几十年以前,现代美学对美学问题的探讨都就是依据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而不考虑艺术与外界自然、与欣赏者、与作品的内在要求的关系。
” 同时也不赞成专事艾布拉姆斯既不同于那些仅擅长于文本阅读的“实用批评家”,纯理论演绎的“元批评家”,她在骨子里仍就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或者就是一位类似(她的学术同行)诺思洛普·弗莱与(她的学生)哈罗德·布鲁姆那样的具有诗人气质的理论家。
因此阅读她的著作,我们一方面能感到她学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又能欣赏她那气势磅礴同时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
《镜与灯》就属于这样一类理论著作。
关于《镜与灯》的隐喻意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明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就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这两个隐喻以及其她各种隐喻不论就是用于文学批评,还就是用于诗歌创作,我都试图予以同样认真的对待,因为不管就是在批评中还就是在诗歌中,使用隐喻的目的尽管不同,其作用却就是基本一致的。
”事实上,古今中外用镜子充当比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艾布拉姆斯的这种比喻已经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传统连接了起来,对于我们完整地理解西方文论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艾氏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
第一个要素就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
由于作品就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就是生产者,即艺术家。
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
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就是由人物与行动、思想与情感、物质与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宇宙。
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
作品为她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她们的关注。
”这种说法至今仍被沿用。
毫无疑问,崇尚现实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们尤其重视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也即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大的社会文化语境。
而实际上,无论就是现实主义作品,还就是浪漫主义作品,甚至现代主义作品或者后现代主义作品,都无法脱离对世界的自然主义式的或突出典型意义的或反讽的或荒诞的或夸张的反映,只就是分别具有这些创作倾向的作家对世界的真实性的强调有所不同罢了,有人侧重的就是作家头脑中设计的真实,也有人则强调折射在作品中的客观的贴近自然本来面目的真实,更有人干脆就宣扬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实际上就就是一种“第二自然”。
本书所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所侧重的就就是这最后一种美学倾向。
甚至唯美主义的反真实观(即王尔德所谓的“一切小说都就是谎言”说)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作家本人对作品何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态度。
在这四大要素中,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就是作者讨论的重点,因为这正就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特色,因此崇尚浪漫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很容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轻易地窥见其作者的身影、性格、文风与气质,也即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所常说的“文如其人”。
在批评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深受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及其作品的影响,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批评家也特别强调作所有艺术家创作的无意识动机,甚至公然声称创造性作家就就是一个“白日梦者”,这恐怕与她们十分瞧中文学作品与其作者的密切关系。
,“都具有精神病的性质”,因此艾布拉姆斯的这四大要素后来经过比较文学学者刘若愚与叶维廉的修正与发展后又广为运用于中西比较文学与文论中,影响了不少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价值影响《镜与灯》虽然主要讨论的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它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她对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讨论,这种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在她所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也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使得初步涉猎西方文论领域者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演变、流派纷争以及其当今现状很快就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无疑就是作品,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这同时也就是她为什么要与解构主义的元批评方法进行论战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所侧重的也恰恰就是其与作品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
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就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致力于表现纯粹个人情感与美学理想的抒情诗类作品所侧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里,文学作品被当成自满自足的封闭的客体,似乎与外在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作家的创作几乎就是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评界风行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家当作反复细读的“文本”。
这种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模式后来被结构主义批评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极致而受到各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