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导学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公开课导学案_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一、内容回顾介绍一下科举制度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作为学生你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导入新课。
三、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访。
四、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小说这种体裁,重点要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效果1、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请找出写范进的内容,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3、探究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五、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_______第______回,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__。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范进中举》赛课教案_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描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故,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l)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延伸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古诗导入1.出示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引入本课学习)二、★做对比,析人性1、从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看其性格上的变化。
2、从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人物性格。
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人物形象三、★看人性,悟主题1.探究:从报录人的建议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示:由个人到群体2.讨论: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可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这样地追求和付出,值得吗?提示:个人理想与社会制度环节1.学生讨论环节2.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本文描写范进中举发疯和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抨击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四、★读经典,定方向古人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生活在这新时代的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五、作业:续写:范进中举后……要求:结合课文发挥想象,不超过300字。
六、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3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运用对比、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进行讽刺的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揭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1.学习运用对比、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进行讽刺的艺术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揭露。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
二、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运用对比、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进行讽刺的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揭露。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入木三分评故事自学指导: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可笑”?找出来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回答格式:第()自然段,运用了()描写或()手法,表现了()的()性格特点。
作者是通过(对比)手法、(夸张)手法以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达到讽刺效果的。
示例: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形都做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经济状况非常恶劣,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连声”。
中举后,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胡屠户送钱送肉;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前后的不同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范进中举》导学案 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范进中举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
跨过这道门槛,则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理清思路,分析范进的前后变化及性格特征。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查查写写、读读想想、评改订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我知道全文共有()小节。
【读读资料】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生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查查写写】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抄两遍。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读读想想】读完小说,想一想,简略地谈谈我对小说的初步印象(可以谈范进这个人物,可以谈科举制度,也可以谈小说的创作构思等)。
【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九年级语文上册22.范进中举导学案
22《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主题。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
资料链接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他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又有《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全书的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一、初读——走进故事1、想一想。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人+事)②课文按故事情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概括课文内容: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 导学案
22.《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体会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的讽刺手法。
(难点)知识链接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设博学鸿词科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牢笼士人,提倡理学统治思想。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功名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读书人及官绅的嘴脸就更容易察觉到,他看透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反对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功名。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生活。
课前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熟。
①作揖..( ) ②星宿.( ) ③攥.着( ) ④腆.着( )⑤斋.公( ) ⑥行事..( ) ⑦带挈.( ) 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他写的这部书是章回体的小说,共五十六回,主要描写制度下活动和精神面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的腐朽。
【疑探自学】1.熟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主要人物范进的句子。
2.判断描写方法,并圈出或自己概括出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语、句子。
3.将圈出的词句反复品读,品味人物性格,用简短的词语填写表格。
【疑探合学】:前与后1.小组合作交流,将你未思考到的内容补充在上面的表格中;2.集思广益,小组通力合作完成一份小组表格,分享汇报。
【疑探导学】:喜与悲1.纵观范进这一人物,在中举的前前后后,哪些情节让你为之一笑?可细细品来是否还笑得那样愉悦畅快?原因何在?;;。
2.补充对联: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下联:横批:范进中举【拓展应用】:得与失课后作业:1.用今天课堂上学到的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人物胡屠户、众邻及张乡绅,用简短的词语填写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的病态社会。
【新课解读】
一、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1.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详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文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等。
其中,详写了范进和胡屠户。
2.找出描写胡屠户的语言、动作等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勾画、概括语句,讨论交流,明确:
范进中举前: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行为)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见教”范进。
(语言)现世宝;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烂忠厚没用的人。
(粗鄙)
范进向他借盘缠:
(行为)一口啐在范进的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语言)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对范进的态度:鄙视、讽刺、嘲弄。
范进中举后:
(贺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行为)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一路低着头替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后襟;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语言)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对范进的态度:奉承,讨好。
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粗鄙的市侩。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出根据。
明确:
中举前:
家境: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备受胡屠户的辱骂,借不到盘缠去参加乡试;家里没有米,上街卖生蛋的母鸡。
行为:唯唯诺诺、老实巴交。
对胡屠户敬称为岳父。
中举后:
家境:众乡邻拿鸡蛋、拿白酒、背了米、捉了鸡来;张乡绅送银子,送房子。
行为:跌倒——昏厥——疯跑——疯走集上。
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庄重的“岳父”改为随便的“老爹”。
(由怕、畏到随意)
虚伪世故地与张乡绅打成一片,“晚生久仰老先生”“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范进是一个为追求功名富贵,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士人。
中举前,唯唯诺诺,老实巴交,逆来顺受;中举后,虚伪,圆滑世故。
4.众乡邻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怎样?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
众乡邻:
中举前:
(1)范进不得不向小气的岳父借钱,说明乡邻是不肯借钱给他的。
(2)范进去参加乡试,家中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没有一个人露面。
(3)乡邻到市集告诉范进中了举人,范进一点也不相信,一方面是范进三十多年屡试不第的阴影,让他不敢相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乡邻平日对范进进行的冷嘲热讽,让他不相信邻居的话。
中举后:
(1)“飞奔”着去寻找范进,态度非常积极。
(2)在范进发疯挨了胡屠户一巴掌后,众邻居一齐上前,“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舞”字用得极妙,众邻居手舞足蹈,
哪里是正经救人,分明是作者有意渲染邻居都来抬举他、谄媚他、拍他马屁。
(3)中举的喜报一到,众乡邻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等管待报子,就连范进发病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
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乡绅:
中举前: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中举后:
当天就来拉拢,送银子,送房子,称与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
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体现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探究明确: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痴情地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
态的表现。
)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的人,其命运是可悲又可怜的,从而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范进等人的种种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三、拓展延伸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当雪中送炭。
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段。
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是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中举前中举后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