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公宴诗在山水诗形成中的示范作用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
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
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
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
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
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建安公宴诗浅析
建安公宴诗浅析【摘要】:與《詩經》相比,建安公宴詩有繼承也有發展,但重要的是擺脫禮教束縛之后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建安公宴詩大開聲色,宴會場面成為了詩歌的主題,“遊“的意味更突出,在遊宴中抒發了深沉的人身感慨,代表了建安詩歌的面貌。
【关键词】:建安; 公宴詩; 特點一、公宴詩的內涵公宴詩作為詩歌的一個分類最早是出現在梁代蕭統編撰的《文選》中。
在《文選》卷二0中共收錄了公宴詩十四首,《文選》六臣注“公宴”類,呂延濟注曹植《公宴》曰:“公宴者。
臣下在公家侍宴也。
此宴在鄴宮,與兄丕宴飲。
”又張銑注王粲《公宴》曰:“此侍曹操宴。
時曹未為天子,故云公宴。
”以此二人的解釋可知,“公宴詩”是居高位的統治者或皇室在饗臣子時所作的詩,而詩作者包括君臣雙方。
以《文選》“公宴”詩的實際情況來看,宴會的主持者也應該是皇族、最高統治者或即將成為最高統治者的人。
同時《藝文類聚》把這一類的詩也歸為“宴會”類,顯示了內容的寬泛性。
二、《詩經》中的“公宴“詩對建安“公宴”詩之影響“公宴”詩在建安時期大量產生之前,其在先秦的作品中已經出現。
《詩經·小雅》中就有宴會類詩歌三十首左右,而其詩歌的主題及描寫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對于建安文人的公宴詩創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詩經·小雅?鹿鳴》,朱熹《詩集傳》注《鹿鳴》曰:“此宴賓客之詩也。
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
然一於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
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宴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
”我們將曹操的《短歌行》與之相比較,會發現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宴會的主持者都是最高統治地位的人,盡管曹操當時“未為天子”,但侍宴者是其臣子、賓客,兩首詩歌都是典型的“公宴”詩。
其次,這兩首“公宴”詩的共同目的都是“制為宴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
再者,在藝術手法上都運用了“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辭”的“興”的寫作手法,比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當然曹操的《短歌行》明顯是受到了前者的影響,但是在個人情感的抒發上要明顯大于前者,曹操詩歌中已經有了強烈的“慷慨悲涼”之氣,這些特點將在后面詳細論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建安后期诗歌的创作变化—以建安七子为例》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建安后期诗歌的创作变化—以建安七子为例院别: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 I II Abstract . (IV)一、建安后期的时间界定:建安十三年 (1)二、建安后期诗歌的创作变化 (2)(一)创作环境的改变 (2)1.自然环境:风景优美 (2)2.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华贵 (2)(二)创作题材的扩展:游览诗、公宴诗、从军诗、赠答诗、斗鸡诗 (2)1、游宴诗 (3)2.从军诗 (3)3.赠答诗 (4)4.斗鸡诗 (4)(三)创作形式的主流:五言腾跃 (4)(四)创作手法的抒情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5)1、借景抒情 (6)2.托物言志 (6)(五)创作主题的转变:从反映社会民生疾苦变成歌颂曹氏政权 (7)1.反映民生疾苦的创作内容 (7)2.对曹氏政权的歌颂 (8)三、建安后期诗歌创作变化的意义 (8)(一)建安风骨≠建安文学 (8)(二)辩证评价建安七子与建安文学 (10)(三)思考文人与政治的关系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建安文学作为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前后期的文学成就并不相同。
本文首先界定了建安前后期的年限,接着以建安七子为例对建安后期的诗歌创作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主题的变化中得出建安后期诗歌创作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分辨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的区别与联系,辩证评价建安七子和建安文学,最后尝试归纳出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力求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以促进相关的文学研究。
关键词:建安后期诗歌创作变化建安七子AbstractJian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it's late form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are not the same. This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life of the late former Jian, an example followed by the Seven Kin of poetry in the lat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expression, changes in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creative theme of change derived Jian late poetry, and on this basis on, t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literature and Jian Jian strength of character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and the Seven dialectical evaluation Jian literature, and finally try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ers and politics, and strive to get some useful lessons to promote research-related literature.Keywords: creative change in the Seven Kin late poetry一、建安后期的时间界定:建安十三年对于建安文学后期的界定,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建安九年曹操占领邺城开始,十三年文学活动开始繁荣;建安十四年曹操赤壁惨败之后,投入更多的经历经营文学而促进文学的极大发展;建安十年,大批文人投奔曹操形成强大的文学创作的人才储备等。
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
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七子的公宴诗亦如此。
我们浏览七子的公宴诗,不仅呈现出当时觥筹交错的情景,也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些历史真相。
首先,大量丰富的公宴诗反映了这个时代许多真实的历史面貌。
七子的公宴诗虽然散失严重,但从保存下来的部分可以看到很多历史材料。
七子所写的公宴非止数次,可以肯定建安年间曹氏经常举行这类公宴。
曹氏父子频频举行这类活动,虽然与他们自身雅好辞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透露出其笼络文人的用心。
可以说,这类觥筹交错的气氛极易于让文人热情奔放,也易于他们与曹氏“肝胆相照”,因此公宴活动其实是曹氏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这应该是邺下人才济济的原因之一。
虽然是其乐融融的宴会,但是七子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颠沛流离的经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特殊时代给文人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应旸、王粲等人的公宴诗中,刘祯、陈琳等人的回忆性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和痕迹。
当然,他们所参加的各种饮宴活动丰富多彩,除了饮酒作诗,还有斗鸡、射覆、游园等许多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色彩,这种公宴显然与后代一般的饮宴不同。
其次,七子笔端常常流露不得志的苦闷和对时势的不乐观,而这正是文人普遍的心态。
建安年间虽然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但军阀混战的状况并未消弭,士人首先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犹疑与徘徊。
待到确定了“主公”又不知其用心何在,天下一统何时可现,士人不禁在“黍离之悲”之后产生前途迷茫之感。
当然,这些文人大多具有远大抱负,但现实是武将用事之时,文人除了出谋划策之外,只能干一些文吏之事,难以进入高层,怀才不遇或者不得志的心态难以释怀。
这些状态在刘祯和陈琳的作品中都有浓郁的宣泄。
再次,归曹前后七子的言论,反映了双方关系与感情的转变。
例如王粲在关中大乱时避难荆州,可见他想依附刘表,不归顺曹操,但后来劝刘琮归降曹操,在曹营得到重用。
王粲《公宴诗》云:“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
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
首先 ,大量 丰富 的公 宴诗反映 了这 个时代许 多真实 的 历史 面貌 。七 子的公宴诗 虽然散 失严 重,但从保 存下来 的
态 ,体现 了 “ 建安风骨 ”的壮美与豪情 。
2 O 1 4 . O 2
会 ,但 是 七 子 常 常 不 自觉 地 流 露 出 颠 沛 流 离 的经 历 ,一 定 会 等 历 代 文 人 诗 酒雅 会 都 可 见 到 邺 下 公 宴 的影 子 。
一
从未被磨 灭 。如王粲 的 《 诗》 : “ 方靴策 良马,并驰厉 中
原 。北 临清 漳水 ,西看 柏杨 山。 回翔游 广 囿 ,逍遥 波渚
、
“ 建 安 风 骨 ”的 突 出表 现
“ 建 安 风 骨 ” , 自然 更 多地 表 现 在 广 泛 而 深 刻 反 映 社 间 。”那 种策马驰骋 天下 ,遨游 天地之 间的雄 心与大志表 会 生 活 的作 品 中 。经 历 了长 期颠 沛 流 离 后 参 与 各 种 热 情 洋 现 得 酣 畅 淋 漓 。 当在 酒 宴 极 乐 之 际 ,情 感 到 达 最 高 处 后 ,
公 宴 诗 , 因 其 创 作 情 境 和 目的 等 因素 所 限 ,历 代 多 为
“ 多气 ”,在建 安这 一激 昂的时代 ,则 是在 诗人 的雄
应 景谄媚之 作 ,价值 自然相 当有 限 。不过 ,建安七 子的公 心壮志 中表现 出来 的。诗人沉醉 于美酒佳肴 、歌舞美景 ,
宴 诗 , 因主 客 双 方 关 系 的 特 别 , 形 式 多样 , 以及 汉 魏 易 代 而心 中的宏伟抱负 、创 造功绩 实现 自己美好愿 望的理想 , 之 际七 子 个 性 的 张扬 等 因素 ,其 公 宴 诗具 有 特 殊 的 价值 。
浅谈建安游宴诗
浅谈建安游宴诗摘要:建安时期的游宴诗是指在建安后期,邺下文人围绕着几次“南皮之游”“西园之游”等而创作的以游览、宴饮为题材,从而表现当时士人生活的一类诗歌,它反映了东汉文人真实的生存状态,本文将从建安游宴诗的产生、内容和意义价值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建安;游宴诗;曹氏兄弟;建安七子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提到建安诗歌,我们首先就会想到那些最具建安风骨特点的感慨悲歌。
但是,当我们放开眼光去研究,就会发现,在建安后期的作品中那些“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徐酣宴”的游宴之作,它们则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甚至被视为“贵游文学”而否定其文学价值。
实际上,这一类游宴诗同样是建安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后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已逝,而根据《建安七子集·建安七子年谱》记载,可证实徐干也在这一时期游宴活动之列,但现存游宴诗中徐干的诗作已经亡佚,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曹氏兄弟以及建安七子中“五子”的作品,加以分析。
一、建安游宴诗的产生游宴诗在建安时期的兴起,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首先,在游宴当中创作诗文传统的兴起,其源头要追溯到《诗经》。
在《诗经》的大、小雅中,包含了许多宴飨题材的诗歌,可以说,自春秋时期,亲朋之间贵游欢聚,群臣之间互相饮酒赋诗,已经成为了当时士人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是政治观点的重要手段,这就为建安游宴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建安文人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闲暇时间也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建安后期,社会政治出现了暂时性的稳定。
建安十六年(211年),在曹氏兄弟的周围聚集了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士。
而文士跟随着主人到处朝游夜饮,赏景赋诗自然就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日常活动。
据《建安七子集·建安七子年谱》记载,“建安十六年辛卯……五月,与吴质等随曹丕游南皮”。
《年谱》中另记:“瑀等六子与曹丕、曹植兄弟在邺中宴集,各有诗作。
浅谈游宴诗对山水诗产生的影响
浅谈游宴诗对山水诗产生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代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专制主义遭到削弱,所以建安文人有着比以往任何一代文人都更为强烈而深远的游乐意识和感情,于是,他们经常投身于“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刘桢《公宴诗》)的邺宫西园,“朝日乐相乐,酣歌不知醉”(曹丕《善哉行》),形成一股“游宴集会”热,由此产生了大批游宴诗。
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等为题材,以表现他们的宴饮、游玩生活本身以及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也表现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怀,“颇有忧生之嗟”。
它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安游宴诗可以说萌芽于曹操,发展于曹丕、七子,完成于曹植。
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称颂宴游盛况和曹氏父子德泽,或表达胸中的郁闷;二是遣同精炼,讲究辞采,竞才效技,各尽所长。
前者虽“开后来应酬恶派”,却是他们内心真感受的抒发,后者表明了他们对文学表现特征的某些自觉追求,都无可非议。
在结构和笔法上,这些作品往往将情感化注于客观景物上,或景中含情,或以景衬情,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实现了“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使诗歌的目的得以脱离开政治教化,开始与审美的愉悦相关,主张“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诗作主题虽然缩小了,却使诗歌得以走向更为细腻,更为生动的境界。
题材小了,反而腾出了抒情的空间,同时,也为精练的诗意表达奠定了基础,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后,王公贵族往往留心文艺,并召集文士游从作诗,似是建安诸子游宴作诗的嗣响,而且建安诸子游宴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已开了后世山水作品的先河。
建安诗人游赏宴集于园林山水之中,客观上促使他们发现自我和周围人情感的个性,原来以政治伦理功利欲与动乱社会所构成的人生意识,在这种游乐活动中淡化,代之而起的人情意识逐渐呈现,强化,并成为诗人创作激情的新源泉。
诗人由眼前的自然景象获得精神之快感,自然山川已成为人们放意肆志的所在而引起关注,以至希企在自然之中展现生命的欢情。
汉魏六朝宴饮与宴饮诗赋的文化互动
收稿日期:2019-05-22基金项目: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魏六朝宴饮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6WXB013。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2-),女,河南襄城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礼仪。
2019年第5期第37卷(总第202期)NO.5,2019Vol.37General No.20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汉魏六朝,游宴兴起,宴饮的发展和繁盛,促进了宴饮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形式短小、富有韵律和气势的宴饮诗歌和赋这两种文体,不仅创作数量迅速增多,创作质量和水准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宴饮的发展,产生了专门的公宴诗,丰富了诗赋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带动了席间高雅艺术的发展;宴饮诗赋烘托了席间氛围,反映了当时的宴饮习俗和社会风气,体现了组织者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汉魏六朝;宴饮;诗歌;赋;互动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5-0073-05汉魏六朝宴饮与宴饮诗赋的文化互动王玉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北京100102)宴饮是社交聚会的重要场合,是体现社会文化风气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是主宾之间的情感交换和反映,具有教化、欢情、娱乐等功能。
汉魏六朝,宴饮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场域,两者发展密切相关。
汉初,思想文化格局是儒家独尊,东汉末以后,则是儒释道多元并存。
与之相关,此时宴饮诗赋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随之变化。
汉代的宴饮,在周朝的基础上,历经春秋战国的礼教衰落,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经济向好,饮宴之风兴盛,发展出复礼固权、非礼不行的终宴礼乐,呈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以酒成礼的时代特点。
汉末战乱,儒学衰微,礼教对士人的束缚松弛,公宴增多,出现了公宴诗,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别,宴饮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场域。
两晋之后,游宴兴起,士人们更多的纵情诗酒,宴饮成为文人士大夫雅趣的组成部分。
浅谈曹植游宴诗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浅谈曹植游宴诗的艺术特征及影响作者:陆华琴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期陆华琴内容摘要:曹植这位“建安之杰”,其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
笔者试从游宴诗体制开拓、题材丰富、词采华茂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从而肯定其不可忽视的美学意蕴。
曹植的游宴诗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曹植游宴诗艺术特征影响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1],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
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
一.游宴诗的艺术特征1.体制开拓前人认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为曹丕的《芙蓉池作》,而本人认为曹植的《公宴诗》和曹丕《芙蓉池作》一诗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夏夜,一群友朋乘坐辇车同游西园,诗中涉及到的景物皆有月、渠、鸟、鱼。
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华丽,格调轻快,诗歌结尾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相似:“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由此推测,这几首诗很有可能是同时之作。
余冠英先生在注曹植《公宴诗》时也说:“这篇是作者随曹丕在铜雀园宴会时所赋的诗。
同时的作家如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都有《公宴》诗,都是在邺城唱和之作。
”[3]可见,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同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
因此,曹植在诗歌的体制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之功。
2.题材丰富建安诗歌的普遍特征便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遭乱流寓,自伤情多”[5],抒情性大为增强。
曹操诗气力雄浑,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偏于粗豪悲壮,且不少诗作沿袭古乐府“缘事而发”的路子,叙事性明显,如《薤露行》、《苦寒行》。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
浅析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贡献提要: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
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
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
感慨动乱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
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
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
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2]正文: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而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风骨因其慷慨悲凉而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以不分上下的高足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试论曹植公宴诗
试论曹植公宴诗作者:寇颖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0期摘要: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大多被后人概括为具有“建安风骨”与“慷慨之气”,以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集团在作品中也蕴含这种时代精神。
曹植的公宴诗虽多为其建安初期作品,但是在内容及艺术风格上也体现出了建安风骨与慷慨磊落之气,分析曹植公宴诗对研究曹植与建安文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曹植;公宴诗;建安风骨;文学价值建安公宴诗大多作于建安十六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文人可以不再疲惫奔波而享受当下短暂的安定生活,在宴会主人的邀请下参加聚会,在觥筹交错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
这些公宴诗看似与建安时期“慷慨多气”相悖,但通过分析文本及时代背景可知公宴诗也反映了文人的慷慨之气。
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通过描写宴会的欢乐、景物的清丽来感慨情志,宴会的欢乐与作者自身不得志相碰撞形成慷慨悲凉之风,从描写外在景物转为重视个人内在价值,同样展现出“建安风骨”的精神风貌。
公宴诗在建安时期作为诗歌题材而确立,在内容与艺术风格上既继承了前期诗歌所体现出的礼乐制度,也推动了后来山水诗及文学自觉的进一步发展。
一、公宴诗的缘起许慎《说文解字》关于“公”的解释是“背厶为公,自营为厶”[1]49;“宴”的解释为“宴,安也,享宴也。
此字当为宴飨正字,亦作”[1]993。
南朝梁萧统编纂的《昭明文选》将公宴诗专设为一类。
关于“公宴诗”的概念,《文选》六臣吕延济注曹植《公宴诗》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
此宴在邺宫,与兄(曹)丕宴饮。
”[2]369张铣注王粲《公宴诗》曰:“此侍曹操宴,时操未为天子,故云公宴。
”[2]370《文选》中列“公宴”一类,也是根据曹植、王粲等人诗作的题目而命名的。
公宴诗的内容多为贵族文人聚会宴饮时助兴所作的诗歌。
关于公宴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诗经》,认为“宴”既可以指正式场合的宴会,也可指亲朋之间以娱乐为主的宴饮。
《诗经》中涉及宴饮的诗作有30余首,描写的多为祭祀之后的飨礼、亲朋之间的聚会,以及天子宴请群臣的场景,如《小雅》中的《鹿鸣》《常棣》,《大雅》中的《行苇》《既醉》及《秦风》中的《车邻》等。
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论文
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论文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论文【内容提要】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干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曹操建安山水五言诗中国的山水诗从何时开始?传统的解释,是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于谢灵运,同时,也承认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
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圆通的问题。
一、山水诗之取代言志诗的历程由于中国文化对于天地自然的重视,又由于比兴手法在华夏诗歌艺术历史中具有开山的地位,诗人在天地自然中得到使主观情感客观化的途径,于是,《诗经》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然其中心,终在叙说诗歌的中心而非鸟兽草木;在屈原楚辞中,开始有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涉江》中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然而风骚时代譬如文学生命的童年,虽然含纳了诗体生命的全部基因,却仅仅是作为社会人之人生历史的一个预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为独立的“人”之本身。
接下来,两汉诗人之所以不写山水,主要是由于:两汉诗人囿于汉大儒诗歌教化的正统观念,其诗歌写作多是一种政治类型化的表现,重心在儒家“类”的普泛化表现,因此,而罕有具体场景、具体事件的描写,也就罕有具体的情感。
换言之,华夏诗歌在经历了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比兴时代之后,一时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所以曹操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
从东汉后期赵壹的《刺世疾邪诗》其一,到建安初期的孔融《临终诗》,甚至直到曹操的早期诗作《薤露行》,共同特点:1.都是言志诗,都是政治性的主题,仍然受着汉儒“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及以诗歌作为政治教化载体的拘限;2.都将诗歌视为一种押韵记录的工具,因此,都用空泛的议论和叙说的方式来写诗,都还没有寻求到以山水景物等物体形象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手法。
论六朝咏物诗_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王 玫 南朝开始,咏物诗逐渐增多,宫体诗创作更趋于盛行,相比较于这两类诗,南朝山水诗的创作声势略显微弱,且有与这两类诗渐趋合流之趋势。
从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咏物、宫体等诗或可看作是南朝山水诗的旁支,或者说山水诗是咏物、宫体诗之变体,现实生活内容已广泛进入山水诗中,山水意识之普遍自觉已使自然山水成为这时期各种题材诗歌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正在消失,山水形象适应着各种心情的表达,山水诗界域越加扩大。
(一)以某种事物作为诗文吟咏的对象,这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荀子以《赋》名篇,从对象的性质特点、用途意义等方面,分别咏赞了五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屈原《橘颂》也是一篇咏物之作。
至两汉魏晋,咏物诗文明显增加,尤其是贾谊《 鸟赋》之后,咏物赋也愈加繁滋,到了魏晋咏物赋更是比比皆是。
咏物诗创作明显受到赋的启示,汉赋炽盛之时,咏物诗亦不时可见,蔡邕《翠鸟》便是其中之一篇,只是与赋中咏物之作相比,咏物诗创作在魏晋之前寂寞多了。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别大规模出现始于南朝。
南朝咏物诗大量产生有其气候与土壤。
这时期已然觉醒的审美意识促使人们更自觉地把握和欣赏客观对象的美;另一方面,随着生命忧患感淡薄及探寻大道的热情消褪,南朝浮靡风气甚为流行,咏物诗、宫体诗、侍宴诗之兴盛正是这一时代潮流下的产物。
山水诗、咏物诗乃至宫体诗的产生都是以思想观念大解放、审美意识大觉醒为基础的,但是,山水诗境由高蹈趋向平浅,反映了诗歌精神内蕴之单薄所导致的诗歌境界之狭隘,艺术生命由于缺乏滋养而不可避免地呈现委顿,于是,穷形尽相地描景状物也就代替了探究大道真理的热情,整体的山水描写也就被局部风景刻画所分裂。
不过,咏物等诗中的自然景物无异是整体山水之一部分,对这些景物画面进行刻写吟咏,说明审美鉴赏力之大大提高,艺术表现技巧已更趋细腻。
咏物诗吟咏的范围不仅限于自然景物,现实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周纳。
试论曹植公宴诗
试论曹植公宴诗曹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浪漫、富有感染力而著称。
曹植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曹植的这首著名诗歌——《公宴诗》。
《公宴诗》是曹植的一首代表作,描绘了宴会上贵族们的奢侈排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曹植诗歌中的佳作。
诗中,曹植用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宴会上的场景。
诗中的贵族们身着锦绣礼服,手持美酒佳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种美食,嬉笑着,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中还穿插了一些饮酒作乐、猜拳行令等场景,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在这些场景的营造下,曹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宴会上的豪奢。
他通过丰富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宴会上贵族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
例如,“朱鹓雏腾细浪,紫羽陵空感栖栖”,用紫羽陵的美丽景色,比喻宴会上人们的潇洒自在;用朱鹓雏的腾细浪,表现了宴会上美食的丰富多样。
这首诗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现象。
在诗中,曹植通过宴会上的场景,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奢侈风气。
这些贵族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有着精神上的追求。
他们喜欢举办宴会,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这种现象,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
当然,这首诗也有一些问题。
例如,在表现宴会上的场景时,有些地方让人感觉有些夸张。
比如,诗中出现了“青丝绕,马蹄踏”等描述,让人感觉有些不切实际。
再如,这首诗在表现宴会上的豪奢时,略微有些矫情。
有些地方,如“珍羞直万钱,高歌一进食”等,让人感觉过于夸大其词。
总的来说,《公宴诗》是曹植诗歌中的一大亮点。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宴会上的豪奢和当时社会的奢侈风气。
这首诗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瑰宝。
建安公宴诗研究
分类号学校代码10590 U D C密级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安公宴诗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胡慧琛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院(系、所)文学院指导教师姓名杨东林副教授深圳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建安公宴诗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9年5月15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深圳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深圳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深圳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2019年5月15日日期:2019年5月摘要历来学者倾向于将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慷慨悲凉”,而占据建安文学很大比例的公宴诗则记录了邺下诸子在建安中期和墨酣歌、逍遥快活的生活。
“逍遥快活”和“慷慨悲凉”两种情感看似相悖,却并存于建安公宴诗之中。
本文以建安公宴诗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分析其之于建安诗人、建安诗歌的地位,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建安文学的面貌。
论文的绪论部分对建安公宴诗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建安公宴诗的概念——即是指建安诗人以参加公家宴集为契机所创作的,或是以公家宴会活动为内容的那部分诗作。
进而指出公宴诗与游宴诗、宴饮诗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体现其“公家属性”。
第一章将建安公宴诗的特征分为公家属性与娱乐属性两部分进行分析,认为其既有着公宴诗本身固有的特征,也蕴含了建安诗人着重于抒情的特点。
曹植《公宴》鉴赏《公宴》译文及赏析
曹植《公宴》鉴赏《公宴》译文及赏析《公宴》是由曹植所创作的,此诗的情调高昂而欢畅,分明是曹植少年得志,生活欢乐的真实写照。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公宴》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公宴》两汉:曹植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公宴》译文子桓公子敬爱众宾客,宴饮终日都不觉得疲累。
寂静的良夜又去西园游玩,车盖亭亭如飞地前后追随。
明月洒下如练的清光,天上的繁星稀疏辉映。
秋兰丛生于斜斜的长坂,芙蓉遮满了一池渌水。
清波上跃出水底的游鱼,树枝间传来鸟儿的啼声。
大风吹动红色的车轮,马车在风中奔驰如飞。
我们纵情遨游,逍遥自在,好希望能这样过一千年。
《公宴》注释公宴:群臣受公家之邀而侍宴。
公子:这里是指曹丕。
敬爱:一作“爱敬”。
西园: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一说指玄武苑。
飞盖:轻便行进飞快的车。
景:指月光。
列宿(xiù):众星。
参(cēn)差(cī):不齐的样子。
被:覆盖。
长坂:斜坡。
朱华:指芙蓉,即荷花。
冒:覆盖。
飚(biāo):回风。
丹毂(gǔ):用红色涂饰的毂。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
辇(niǎn):古代人拉的车,后多指皇室和贵族所用的车。
飘飖(yáo):随风飘动。
这里用来形容逍遥、游乐。
千秋:千年,意思是一辈子。
若斯:如此。
《公宴》创作背景曹植的这首诗很可能与曹丕《芙蓉池作》一诗作于同时,当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唱和观念,然而从两诗的内容来看,曹植的诗很可能是继曹丕之诗而作的。
此诗作于建安中期(210年前后)。
此篇记录了由曹丕召集的某次宴会,可见当时邺下诗人集团留连光景、聚会咏诗的面貌。
《公宴》赏析《昭明文选》中特别标立“公宴”一类,专录建安诗人那些歌咏风月、叙述酣宴的诗章。
而曹植的这首《公宴》即可视为其中之冠,此外如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桢、阮瑀、应瑒等人也都有以“公宴”为题的诗,可见当时此种风气之盛。
建安公宴诗浅析
建安公宴诗浅析
“建安公宴诗”是宋朝陆羽创作的一首史诗,是宋朝建安文化的经典作品。
诗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宋朝公元985年,当时宋太祖朱熹率领队伍攻取龙门,在得胜之后举行大典,陆羽也受邀参加了这一盛宴,并以它为素材,写下了这首描写宋朝官宦繁华的史诗。
诗中描绘了宋朝官宦繁华的景象,陆羽用凝练的笔调说出盛会上繁复多姿的礼仪仪式,表达了理应准奏在政治、文化上丰富宋朝的期待。
诗中展示出来的是宋朝王政典范的社会现实,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强盛、文化尊崇的宋朝,公宴的场面上也铺天盖地的洋溢着宋朝的辉煌。
陆羽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描述了盛宴绝伦的壮观,使世人都看到了宋朝的辉煌盛宴,在英雄豪迈的氛围中,让当时的典礼更加气派。
自从宋朝以来,“建安公宴诗”一直受到文史界的极高评价,它不仅表现了宋朝辉煌的文化,更体现了宋朝王政典范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陆羽所描绘出来的那一幅以宋朝官宦繁华著称的画卷,被历史学家们及不少群众认可,它由浅入深讲述了每项礼仪,更是刻画出了宋朝内中政治安定和文化辉煌的历史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 。 等
1 4首公 宴诗 。其 中建安作品 4篇 , 依次为 曹子建 《 宴诗》、 公 王仲宣《 公宴诗》、 公斡 《 宴诗 》 应德琏 《 五 官 中郎将 刘 公 、 侍 建章 台集 诗》 文选》 。《 依据题 材 内容 设类 目, 宴 、 饯 、 公 祖 咏
史、 游览 、 赠答 、 行旅 、 府、 乐 杂诗和杂拟为九个 大类 , 不设 “ 山
22 6
建安公 宴诗在 山水诗形成 中的示范作用
期 。公 宴诗的创作集 中在 中后期 , 池苑 的兴建 和宴饮 的风行
用。
关键词 : 建安 ; 宴诗 ; 公 山水诗 ; 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 : 0 .2 I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7 1 2 1 ) 5 2 6 3 10 -0 5 ( 0 1 0 —0 2 —0 -
灵运 1人独有 9首 , 彰显在 山水诗 创作 中的主 导地位 ; 以 而
诗 ” 。
《 杂诗》 王粲 4首 :公 宴诗》 《 ; 《 、 杂诗》 《 》 吉 日 清时 ) 、诗 ( 简 、
《 ( 诗》 列车息众 驾 ) 陈琳 3首 : 宴会 诗》、 诗 》 高会 时不 ; 《 《 ( 娱 )《 ( 、 诗》 节运 时气舒 ) 阮璃 1首 : 公 宴诗 》 ; 《 。此 外 , 有 还
一
、
公 宴诗 类 目确 立及建 安 时期创 作情 况
曹丕公 宴诗 《 芙蓉池作》 开篇 , 有为 山水诗正本清源之意 。 在 当代研究 中 , 以黄卓亚《 魏六 朝公 宴诗研究》 汉 的统计
最 为全 面。据此 , 建安公宴诗共 3 6首 , 及 9位 诗人 。其 中 涉
公宴诗之类 目源 自萧统 。南朝梁 萧统编 《 文选 》 歌设 诗 二十 四类 目, 其中置公宴 、 宴 、 宴和 释典宴 之赋 诗为 “ 游 饯 公 宴” 一类 , 统称 “ 公宴 ” 。推研 “ 宴” 诗 公 的概念 , 文 选》 臣 《 六 注释最早 。其 义有 二 : 其一 , 吕延济 注曹植 《 宴诗》日: 公 公 “
宴者 , 下 在 公 家 侍 宴 也 。此 宴 在 邺 宫 与 兄 ( )丕 宴 臣 曹
曹操 1 : 短 歌行 》 曹 丕 9首 : 善 哉 行》( 日乐 相乐 ) 首 《 ; 《 朝 、
《 善哉行》 朝 游 高台观 ) 《 ( 、 大墙上 蒿行 》 《 、 于谯 作诗 》 《 、 孟
津诗》、 芙蓉池作诗》 《 《 、 于玄武陂作诗》 《 、 清河作诗 》 《 日 、夏 诗 》 曹植 1 :野 田黄雀 行》、 当 日来 大难 》 《 ; O首 《 《 、 正会 诗》 、 《 应诏》 《 、 公宴诗》 《 、 侍太 子坐诗》、 斗鸡诗》、 赠 丁庾 诗》 《 《 、 《 送应氏诗二首》 其 二) 《 ( 、 芙蓉池诗》; 应场 3首 : 公宴诗》 《 、 《 侍五官 中 郎将建 章 台集 诗》、 斗 鸡 诗》 刘 桢 5首 : 公 宴 《 ; 《 诗 》《 、 赠五 官 中 郎将诗 四首》( 一 ) 《 其 、 斗鸡 诗》、 射 鸢》、 《
杜 红 亮
摘
要: 建安 时期 , 宴诗作 为一个 特殊的题材大量创 作 , 公 是诗坛 的重要 现象。公宴诗 是 围绕王公 贵族游 宴 、 以描
写园林 自然美景为主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为 : 常选用 华丽明亮的色彩词 , 汇聚色 彩缤纷 的物象 , 形成铺锦 列绣的 感 觉; 巧妙用典用事 , 追求炼字 , 简约传神 , 尽显典雅。公宴诗的这些特色 , 为我国 以后 兴起的 山水 诗起到 了示范作
水” , 类 叙写 山水的诗歌主要归入 “ 游览 ” 。“ 览” 中谢 类 游 诗
收 稿 日期 :0 1 6 1 2 1—勺 — 7
基金项 目: 河南省软科 学研 究项 目 河 南省旅游产 业发展 过程 中的文学元素开发对策研 究》 120403 ) 《 (040504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杜红 亮, , 州轻 工业学院 中韩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 男 郑 硕士生导师( 郑州 4 0 0 ) 50 2 。
饮 。 其二 , ” 张铣注王粲 《 公宴 诗》 :此 侍曹 操宴 , 日 “ 时曹未
为天子 , 云 公 宴。 综 合两 种 注释 , 公 宴 ” “ 故 ” “ 以 在公 家 侍
宴”“ 、侍曹操 宴” , 解 指帝 王公 卿主 持 的宴会 。由此 , 公 宴 “ 诗” 就有“ 为君王贵族游宴 、 以描写 园林 自然 为主 的诗” 之 意。国内研究 以黄亚卓 注释 最为精 到 , 专指 “ 以歌 咏帝王 公 卿主持的宴会 为 主题 , 写宴 会 场景 或情 感 及相 关 内容 的 描
一
“ 怜风月 , 狎池苑 , 述恩荣 , 酣 宴” 的公 宴诗 , 叙 ⑧ 是建 安 文人 “ 慷慨 以任 气 , 磊落 以使才 ” 的结 晶。《 选》 立类 目 文 设
开启 先风 , 品收 录却不完全 , 收录汉魏六朝 1 作 仅 3位诗人 的
些残篇散句 述及 宴 游场 面 , 例如 曹 植 的 《 府 》 市 肉取 乐 ( 我国古代 山水诗兴于晋 , 成于刘宋 , 于齐梁 。“ 盛 曹刘 以
下, 图状 山川 ” , 在诗 中把 山川 池 苑等 自然景 物作 为纯粹 “ I 的审美物来观照和刻 画 , 却可 以说是始 自建安 ” ⑨。
文学史把建安文学分三个时期 : 建安 初年至建安 八年曹 操攻 占邺城为前期 ; 安九年 至 十五年 为 中期 ; 建 建安 十六年 至二 十二年 , 建安诸 子多染疾 而亡 , 文人 集 团 自动分解 为后
21 0 1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J un lo h n zo a e c o ra fZ o gh u
第 5期( 总第 15期 ) 8
Se p., 201 1 No. 5
【 代文学研究 】 古
建 安 公 宴 诗 在 山水 诗 形 成 中 的 示 范 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