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

合集下载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又称《书》。

“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有关商代的几篇流传到周代,或受周人语言文字的影响,或由周代宋国史官加工润饰。

另四篇所谓虞夏的书,除《甘誓》素材可能传自夏代,历商到周才写定外,《尧典》、《皋陶谟》、《禹贡》均为春秋战国时代根据部分往古材料再加工所编成。

《·贵义》说周公每天要读一百篇《书》,可知周初这类历史文献还不少,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所存已不多。

从当时引用的情况来看,《左传》有五十多处,所引篇名为十八篇;《墨子》达二十二篇,综计当时各家所引,除泛称《书》者外,所见篇名合计逾四十余篇。

其中三十余篇为现存《尚书》中所无;而传到汉代的二十八篇中,先秦未见引者也有十四篇。

当时还出现《夏书》、《商书》、《周书》等名称,可能已按王朝作了汇编。

不过还没有“虞书”一词,《左传》文公十八年出现过一次,顾炎武《日知录》已辨其非。

又无“尚书”一词,《墨子·明鬼下》曾出现一次,王念孙《读书杂志》已校订为“尚者”之误。

《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儒家的课程原有“诗、书、礼、乐”四项,礼、乐为讲堂外经常排练的实习课,讲堂上的课本只有《诗》、《书》,所以《商君书》和秦始皇的诏令中所严禁的也是这两种。

到、时加上《春秋》,到《礼记·经解》中又加上《易》。

《》中后出的《天下篇》亦举此六种,《天运篇》并有“六经”之名。

由于古时无法将乐调写成乐谱传下来,所以到汉代就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合称为“五经”。

《尚书》也成了儒家宣扬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圣道的《书经》。

汉代的这部经书,是由秦博士伏生藏在屋壁里,躲过秦的焚禁(见焚书坑儒)和楚汉的战乱(见楚汉战争)才传下来的。

伏生从残简中拼凑出下列二十八篇:《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并用这些篇在齐、鲁之间传授门徒,经过数传形成西汉的《尚书》学三家,即欧阳高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都立于学官。

尚书再造——伏生

尚书再造——伏生

尚书再造伏生伏生,名胜,西汉济南国梁邹(今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战国末至汉文帝时。

秦汉经学大师,今文《尚书》的传播者。

《尚书》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尚书》失传。

伏生于文帝时口传尚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胜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

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

(段成式《酉阳杂俎》)。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

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

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

他把仅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

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

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

后来听说伏胜能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

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

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

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

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

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部分听不懂。

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

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

《尚书》后来有了“今古文”之争。

秦火以后,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_历史故事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_历史故事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

(出自《南陵无双谱》)伏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始皇帝嬴政一声焚书令下,无数文化瑰宝付诸一炬,皆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灰烬,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尽付东流!可悲!可叹!有一个人,唤作伏生,是秦朝一个不起眼的小博士,他偷偷做了一件大不敬的事。

但是,正因为他做的这件事,才让一部分珍贵的文化史记被保留了下来,他也被后人铭记,千古流芳。

伏生也被叫做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等方面,秦始皇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秦朝朝廷还设置了一共70人的博士顾问团,方便解答典籍史册中的一系列政治问题。

伏生有幸,入选其中,从此成为了一名兢兢业业钻研学问的博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奏请始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正是李斯的这道请旨,促成了秦始皇焚书。

从李斯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为博士的伏生是具有一定的特权的,那就是可以藏书于家。

公元前213年,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

《尚书》是一本记载了尧、舜、夏、商、周,几代历史的书籍,其中有很多先人的思想和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百科大全。

秦朝末期,由于胡亥的暴政,各地都掀起了叛乱。

后来楚汉争霸,灾难依然没有结束。

伏生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上了年纪,只能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

伏生藏书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人们都知道,秦始皇几乎是烧光了当世之书的,突然传出了躲过始皇焚书的孤本存在消息,说不惊讶是不可能的!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刘恒很欣赏儒学,对秦朝焚书的做法也很是无奈,听闻伏生的事迹后,汉文帝惊喜万分,立刻就要召见伏生。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
伏生
即伏胜,西汉经学家。

济南(今山东章丘西)人。

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他保存,流传至今。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书时,他将《尚书》藏匿于壁中。

汉初废除《挟书律》后,从壁中取出,亡失数十篇,仅得二十余篇。

开始在齐、鲁之间讲授。

一说他并没有《尚书》,只是凭记忆口授。

汉文帝时,在全国征求能读《尚书》的人,寻访到伏生,其时他年已九十余,不能应诏赴京,于是朝廷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去受业。

但是,把《尚书》传授下来的还是他的学生济南张生和欧阳生。

后来《尚书》学发展为三家,即欧阳高建立的“欧阳氏学”,夏侯胜建立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学”,在汉武帝到汉宣帝时先后立于学官。

伏生所藏的《尚书》原本,原是用秦朝通行的小篆写的,他传授时改用了汉代通行的隶书,因此,等到用“古文”写定的经书出现以后,便被称为“今文”。

相传伏生还作《尚书大传》,其实是他去世后张生、欧阳生或后来的博士们辑录所闻而成。

该书是西汉《尚书》学说的总汇,主要在于述故事,发空谈,使《尚书》全部圣道化,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召的道统树立坚固的基础,是研究西汉的上古史说的重要材料。

原书已佚,清陈寿祺有辑本,皮锡瑞撰有《尚书大传疏证》。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是指汉朝时期著名的五位名臣形成既定六计,共同努力抗拒天下诸侯、谋求统一大中华的雄心壮志。

其中,伏生指的是张仪,张仪出身士大夫,汉高宗初期为国务卿,性固识丰,善长宽仁政事,勤恳智取,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智者。

五延六祸被记载为汉朝最伟大的五位文臣,他们的共同努力在汉朝的历史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五延分别是青林,司马师、曹睿、司空曙、班固,这五个人都具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和政治才干,他们分别任职国务卿、太子卿、太常卿、太僕卿和尚书令。

六祸指的是杨广、汤若望、章景显、熊厚、贾谊和薛仁贵,这六位贤臣都拥有政治才干和缜密的理性思M维,他们在担任太子太傅之前或担任官职之时,都深刻地加强了汉朝的统治力量,并在国家的富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激烈的军国大好时期,伏生五延六祸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才能,采取六计战略,帮助汉朝统一全中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历史,也为中华文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伏生五延六祸共同谋划,以及他们智慧和勤劳的斗争,使汉朝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永远流芳于史册中。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伏生作为济南市的一个重要象征,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一座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被誉为"泉城之魂",代表着济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伏生自古就是济南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和吟咏。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济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本文将从伏生的起源、在济南的含义以及历史演变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伏生的起源,揭示其与济南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究伏生在济南的含义,分析其对于济南人民的情感和信仰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回顾伏生的历史演变,展示其随着时代变迁展示的不同面貌。

此外,本文还将从伏生对于济南的影响、伏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伏生的思考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将探寻伏生对于济南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探讨其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将思考伏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伏生的价值。

最后,我们会对伏生的未来进行展望,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伏生的概述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伏生在济南的地位和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伏生对于济南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伏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为济南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并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担当着引领读者进入主题的作用。

首先,我们会概述本篇文章的主题——济南伏生的意思,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接着,我们会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各个章节的内容,让读者了解整体的框架。

然后,我们明确文章的目的,即为了探讨伏生在济南的含义、历史演变以及对济南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典籍里的中国,人物简介

典籍里的中国,人物简介

典籍里的中国,人物简介伏生伏生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

[5]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

秦末兵起,伏生流亡异乡。

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故里,求其所藏《尚书》,损失大半,仅剩29篇,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主要弟子有济南张生及欧阳生。

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

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伏生年逾九十,不能赴京,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

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后世称《今文尚书》。

尔后,曲阜孔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无今文佐证的,凡16篇,既不能读,也无人能解,谓之“逸书”。

因此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

[6]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

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

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

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

终于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

以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一书,属“外传”之体。

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摘要:
一、前言
二、伏生护书的故事背景
三、伏生护书的经过
四、伏生护书的成果与影响
五、结论
正文:
一、前言
在我国古代,书籍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许多先贤为了保护和传承经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生命。

伏生,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二、伏生护书的故事背景
伏生,即伏胜,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对经典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其学术生涯中,他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尤其精通《尚书》。

三、伏生护书的经过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经典被付之一炬。

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一部《尚书》藏于墙壁之中,以保护这部珍贵的经典。

后汉朝建立,伏生取出藏书,但由于潮湿和虫蛀,仅余28 篇。

伏生将其传授给晁错,晁错又将其发扬光大,使得《尚书》得以流传后世。

四、伏生护书的成果与影响
伏生护书的事迹成为古代藏书史上的佳话,他不仅使得《尚书》得以流传,还开创了后世藏书的典范。

伏生和晁错的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论
伏生护书的故事,是对古代学者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付出的生动写照。

经学博士伏生

经学博士伏生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

秦汉之际济南人。

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

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

后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重
破坏,伏生逃回故乡,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

秦亡汉兴,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

文帝又求能治《尚书》者,当时无人能传。

后闻济南伏生善治《尚书》,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
学《尚书》。

伏生向晁错口授《尚书》时,因年迈齿落,言语不清,晁错听不懂,便由伏
生女羲娥一旁代为解说。

如此,伏生讲授,其女转述,晁错笔录,终将《尚书》整理记录
下来,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

伏生口传28篇,合后得《泰誓》篇,今文《尚书》共29篇。

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

以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一书,属“外传”之体。

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西汉思想文化界,是今文经学的天下,在文、景、武、昭、宣诸帝统治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皆为今文经学派,其中《尚书》一经所立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博士,悉出于伏生门下。

由于伏生
对传授《尚书》的特殊功绩,后世今文经学家将其与在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论,合称“董伏”。

济南伏氏,自伏生至献帝皇后伏寿,在秦汉时期,历四百余年,世传经学,号为“伏不斗”。

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
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摘要:
一、引言:简要介绍伏生及其护书故事背景
二、
正文:
1.伏生生平简介
伏生生活于秦朝末年,原是秦朝的博士。

他精通典籍,尤其对《尚书》的研究颇深。

在秦朝时期,他曾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保管国家藏书。

2.伏生如何获得《尚书》
据传,伏生年轻时,曾跟随一位神秘的老者学习《尚书》。

老者将这部珍贵的经典传给了伏生,并告诉他:“此书关系重大,你必须好好保管,将来会有用的。


3.伏生如何护书及其原因
秦朝末年,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伏生深知《尚书》的珍贵,为了保护这部经典,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尚书》藏于墙壁之中。

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对《尚书》的研究和传授。

原因在于,他深知这部书的价值,不仅仅是一部经典,更是文化的传承。

4.伏生护书故事的影响和意义
伏生护书的故事,传承了我国尊重文化、珍视知识的优良传统。

他的事迹,激发了后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

同时,伏生护书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传承文明。

【结论】
伏生护书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尊重文化、珍视知识的象征。

他的事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伏生藏书的故事

伏生藏书的故事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

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

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秦末兵起,伏生流亡异乡。

刘邦平定天下后,伏生返回故里,求其所藏《尚书》,损失大半,仅存二十九篇。

伏生就教于齐鲁之间,教授《尚书》。

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一人,后闻伏生能治,于是欲召之。

时伏生已年逾九十,不能远行到京师,于是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到伏生处学《尚书》。

西汉时《尚书》得以流传,伏生功不可没。

伏生所传《尚书》28 篇,即后世所称的《今文尚书》。

伏生刻苦读书的故事

伏生刻苦读书的故事

伏生刻苦读书的故事
伏生是一个非常刻苦读书的人,他的故事鼓励着很多人奋发向上。

伏生从小就
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相信通过教育和学习,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伏生的家境很贫困,父母无法供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他通过利用每一次零散的时间来阅读图书馆里的书籍和报纸,通过借阅邻居家的教辅资料,在自己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获取更多的知识。

伏生十分了解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他才能
打破贫困的限制,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投入到学习中。

伏生每天早早地起床,不分昼夜地苦读。

他谦虚地请教老师和同学,吸收他们
的知识和经验。

他还加入了一些学术社团和读书会,以尽量扩大自己的视野。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伏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
成绩,被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展示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

伏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坚
定的意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刻苦读书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伏生的例子激励着我们要珍惜时间,利用每一刻努力学习。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
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

伏生护书的故事100字《伏生护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是贾母的亲信舅子,因为他是名医,贾母深信他的医术高明,常请他诊治病症。

一天,贾母的奶母王夫人突然得了重病,贾母急忙请伏生前来诊治,并嘱咐他一定要把王夫人救活。

于是,伏生进入了病房,看到病人的病情非常危急,他想到了一个治疗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非常危险,一旦不慎操作可能会导致病人死亡。

伏生思量再三,觉得贾母的指示非常明确,他必须尽一切努力救活王夫人。

于是,他开始实施治疗方案。

在治疗的过程中,伏生遇到了许多意外,但他都冷静地应对着。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王夫人的病情终于得到了缓解,她的生命也得以保住。

贾母得知王夫人平安无事,非常高兴,对伏生的医术赞不绝口。

她特地写下了一封亲笔信,感谢伏生的救命之恩,并亲自为他取了一个“伏生护书”的谐音的名字。

她给伏生的这封信成了后来《红楼梦》中的《伏生护书》,成为传世的名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伏生不仅仅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更是一个有责任心和勇敢的人。

在面对病人的生死关头,他没有退缩,反而挺身而出,尽一切努力去拯救生命。

他明白,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救人是天职,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风险,都不能放弃。

此外,《伏生护书》还有一层含义。

它是伏生和贾母之间情感的象征,也表达了贾母对伏生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贾母为伏生取了一个谐音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一直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这也让我们体会到,情感和感激之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别人给予帮助和关怀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激和回报。

总之,《伏生护书》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医生的责任和勇敢,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儒学人物:伏生

儒学人物:伏生

儒学人物:伏生
伏生曾任秦朝的博士,治《尚书》。

秦始皇“焚书”,伏生壁藏其书,其后战乱纷起,伏生流亡在外。

汉朝建立后,伏生归而求其壁藏之书,已散失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或谓本为二十八篇,武帝时又于民间得到《泰誓》一篇,合而为二十九篇)。

以后伏生即以此《尚书》残存本于齐、鲁之间讲授,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是由伏生传授下来的。

据《史记·儒林传》记载:西汉“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晃)错往受之”。

相传伏生在其女儿的帮助睛,对晃错传授《尚书》。

伏生弟子著名者另有欧阳生、张生。

晃错于文帝时即立为博士;张生亦立为博士,但不知文帝时还是景帝时;欧阳生曾孙欧阳高在汉武帝时立为博士。

相传伏生曾著有《尚书大传》,学者或疑为由其弟子张生、欧阳生乃至后来的《尚书》博士们杂录所闻而成。

该书是西汉《尚书》学说的总汇,主要在于述故事,发空谈,使《尚书》圣道化,是研究西汉的上古史说的重要材料。

此书除《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备之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清儒陈寿祺有辑本。

关于伏生的散文

关于伏生的散文

关于伏生的散文
伏生的散文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散文作品,通常被称为“伏生”。

该作品以伏生命名,是写给韩愈母亲的一封家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所谓“伏生”即韩愈母亲的小名,在书中一再提到,显得非常亲切。

伏生散文体现了韩愈的感情丰富,词藻华丽,语言幽雅,既表现了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之情,又流露出对生命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的感悟。

韩愈在文中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和她与自己的感情,读来令人动容。

同时,作品还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伏生散文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在后世文学中被奉为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家信。

该作品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刻,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人伦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成为后世中国文学的重要典范之一。

描写伏生英勇事迹200字

描写伏生英勇事迹200字

描写伏生英勇事迹200字
伏生也被叫做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

伏生有幸,入选其中,从此成为了一名兢兢业业钻研学问的博士。

公元前213年,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

公元前191年,已经是汉朝的时代了,汉惠帝刘盈下令,废除从秦朝继承下来的《挟书律》。

伏生听闻此消息,大为高兴,赶紧回到老家,打烂了墙壁,发现《尚书》已经损毁了好几十篇,只剩下了仅有的29篇。

伏生虽然为牺牲的数十篇感到遗憾,但是好在还剩了将近三十篇呢,结果还是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 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 由此逃避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 (前191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 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伏生壁藏 《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 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 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 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 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终于将伏生胸 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 以完整流传。
魏桥风采之人物篇——伏生
伏生生平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济南人,经学家。秦代朝廷 设博士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藏 《尚书》于壁中。经过秦汉之交的战乱,其所藏《尚书》 尚存二十九篇。汉初,伏生以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 鲁之间。汉文帝听说伏生能传《尚书》,欲召其入朝。此 时伏生已九十多岁,行动不便,汉文帝便让太常掌故晁错 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伏生口授《尚书》,相传 因为他年老口齿不清,曾使其女羲娥代为解说。伏生所传 《尚书》,即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伏生弟子根据伏 生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
• 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以 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 一书,属“外传”之体。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 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西 汉思想文化界,是今文经学的天下,在文 、景、武、昭、宣诸帝统治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 皆为今文经学派,其中《尚书》一经所立欧阳生、大夏侯 (胜)、小夏侯(建)三博士,悉出于伏生门下。由于伏 生对传授《尚书》的特殊功绩,后世今文经学家将其与在 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 论,合称“董伏”。济南伏氏,自伏生至献帝皇后伏寿, 在秦汉时期,历四百余年,世传经学,号为“伏不斗”。 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 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