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满分八股文结构
古代文学八股文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八股文知识点总结一、八股文的定义八股文起源于明代,是中国传统文学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八股文是指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一定的规范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一般由开篇、承题、起讲、起股、起白、起托、起水、起肩、起腰、起终、反题、侧题、对题等十二段来构成。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考题形式,其写作方式固定,主要是围绕着规定的内容进行写作,表现出一种古典意境和文学风格。
二、八股文的基本格式八股文的基本格式包括开篇、承题、起讲、起股、起白、起托、起水、起肩、起腰、起终、反题、侧题、对题等十二段。
在八股文中,每一段都有特定的内容要求和写作方式,必须严格遵守。
比如,开篇要求写明文章的主题和立意;起讲要求对主题进行进一步阐述;起腰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整篇文章要求句式严谨,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表达准确。
三、八股文的扩展和变化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固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风格的改变,八股文的写作方式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扩展。
比如,在明清小说中,八股文的写作方式也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戏剧性和叙事性的元素,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四、八股文的发展和影响八股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八股文曾是中国科举考试的主要考题形式,对培养人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八股文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其固定的格式和规范的要求,使得古代文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和纯粹性。
五、八股文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八股文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八股文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严谨的写作方式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对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八股文的名词解释
八股文的名词解释
八股文是指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中所要求的一种固定格式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结语和署名。
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文笔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虽然八股文曾经被批判为僵化、刻板,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题目:文章的题目,应简单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 承题:承题是对题目的进一步阐释和解释,为后面的文章写作提供基础。
3. 起讲:起讲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应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4. 起股:起股是八股文的第一段,用于交代文章的背景和设定,为后文做铺垫。
5. 中股:中股是八股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需要合理的论证和丰富的事例。
6. 后股:后股是八股文的结论部分,需要有明确的总结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 结语:结语是八股文的结束部分,可以用名人名言等方式来强化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8. 署名:署名是八股文的最后一部分,用于标识文章的作者和文学作品的来源。
- 1 -。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八股文】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八股文】提起八股文,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这当然是指那个时代的文人了,现在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玩意儿,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这几个方面具全,少一不行,结果写出的文章臭而长。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应该说起源于北宋: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而当时文体还是较为自由的散文形式。
南宋时经义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于偶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
[1-2]可见南宋经义已具八股雏形了。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
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
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
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
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
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
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因此,兵部侍郎舒哈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这里举一例文大家看读一下:【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清代,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人。
康熙癸丑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八股文格式的总结
八股文格式的总结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一种写作格式。
它包括开篇托题、正反论述、引用典故、总分归纳和结尾寄语等五个部分。
以下是对八股文格式的总结:
1. 开篇托题:开篇时要明确文章要写的主题或中心观点,并在开头几句话中进行托题。
一般使用问句或陈述句来引出主题。
2. 正反论述:在八股文的第二部分,要对主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首先,正面陈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列出几个支持论点,并加以说明。
接着,反面陈述论证相反的观点,列出几个反驳论点,并同样加以说明。
要注意适度发挥表达能力,以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3. 引用典故:在八股文的第三部分,要适当地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典故来充实文章。
典故可用于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比喻、批判等修辞手法。
4. 总分归纳:在八股文的第四部分,要对前文进行总结归纳。
首先,对前面的正反论述进行总结,表明自己的立场。
然后,概括出几个主要结论或观点,并加以说明。
5. 结尾寄语:在八股文的结尾部分,要以寄语的形式进行总结。
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旨,或者对读者提出呼吁、号召等。
需要注意的是,八股文虽然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也要注意运用巧妙的表达手法和语言技巧,使文章具备个性和魅力。
韩愈原道 八股文章结构
韩愈原道八股文章结构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提倡“原道”即原始的、朴素的文风。
他反对八股文,主张创新,追求真实、直率的表达。
八股文章结构是受到科举考试的影响,通常包括开篇、承题、起讲、中抒、反讽、承情、发表、收尾等八个部分,但这种结构被认为死板、僵化。
如果以韩愈的原道为导向,一篇文章的结构可能更加自由,主张真情实感,注重个性化和表达的深度。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韩愈原道风格的文章结构示例:
一、开篇(表达情感,引出主题):
以真实的情感为切入点,引出文章的主题。
可以采用直接表达、抒发感受的方式,打破传统的开头套路。
二、主体部分(深入探讨,发表观点):
根据文章的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突出个人观点,通过真实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使文章更具个性。
三、反折(通过反讽或反思增强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反讽、反思等手法,进一步突显主题,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这一部分可以贴近生活,以幽默或深刻的方式表达观点。
四、发表(明确立场,提出建议或总结观点):
明确自己的立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建议或总结观点。
突出个人独特的见解,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方式。
五、收尾(总结,回应开篇情感):
对文章进行简要总结,回应开篇的情感,使整篇文章呼应统一。
可以
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结构示例是以韩愈的文学观念为背景,强调个性、真实感受和深度思考。
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八股文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写作方式,通过特定的格式和结构来表达思想观点。
八股文起源于宋代,它采用典范的规范模板,包括起讲、承讲、转讲、合讲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有规定的字数和内容。
起讲部分通常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明确文章的主题。
在此部分,作者需要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开篇,简明扼要地阐述问题的背景,并点明自己的立场。
承讲部分是八股文的核心内容,要求分述清楚,用事例和论据来支撑论点,以详细阐述观点和论证的过程。
承讲部分的重点是举例说明事理、引用名人言论或书籍,用以增加论证的可信度。
转讲部分是八股文的过渡部分,通常用于展示思想的深入发展及扩展。
在这一部分,作者要通过引用或借鉴他人的观点来扩展自己的想法,使文章更加全面和鲜明。
合讲部分是八股文的结束部分,通过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来回答文章开篇所提出的问题,以起到点题和结束的作用。
作者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结论,并在结尾处进行适当的总结和点题。
八股文的特点在于其规范化的格式和结构,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强调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然而,八股文也常常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僵化和刻板,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然而,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八股文曾是必修的写作形式,它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严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虽然现代社会对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更高,但八股文仍然对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八股文已经不再是主流的写作方式,但了解八股文的格式和结构,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对而言,现代写作更注重思想的独特性和观点的创新性,但八股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高中八股文 -回复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格式,通常用于文学、历史、政治
和哲学等领域的论文写作。
以下是高中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1. 题目:确立文章的主题,通常使用四字成语或含有特定意义的短
语。
2. 导入:以引言、背景介绍等方式引入论文的内容,并概述要论证的
观点。
3. 提纲:概述全文要涉及的内容和结构,明确各个段落的主题和结
论。
4. 依题扩文: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逐条论证和阐述观点,可以提供历
史或文学著作的引用作为佐证。
5. 对联: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寻求合适的对仗词语,形成对
联的形式,并进一步强调文章的主旨。
6. 杂感:以个人观点或感悟作为结尾,进一步补充或拓展文章的议论
内容,增加文采和情感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和教师对于八股文的教学和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而现代写作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写作时应根据题目要求和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注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
八股文的格式与规范八股文格式:八股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破题--以二句散行文字,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
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又叫小讲、原起,以散行浑写题意,笼罩全局。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作用是从上文引到本题。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
用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开始发议论。
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
中股、后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
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又叫后比,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
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
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为全文结束语,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
明人大结每及时事,往往多触讳忌,清代废去,改为三、四句收束。
又叫收结或落下。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书写亦有格式。
八股文虽有大量排偶,却不是骈体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韵,不事藻饰。
通常禁用类似诗赋中的形容描写夸张华丽词语。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得官。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范文:题目:【女与回也孰愈】《破题》【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承题》【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起讲》【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
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
八股文的结构
八股文的结构
八股文是科举考试时期的一种标准化的文学结构,也称为“八股体”。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八个部分:
1. 选题:明确文章主题,确定要探讨的问题。
2. 立意: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即所谓“提纲挈领”。
3. 分类:将文章要点分成两到三个大类别,并在每个类别下细分出三到五个小点。
4. 论证:逐一阐述各个要点,进行论证,给出具体事例或引经据典来支撑观点。
5. 举例:用丰富的材料和实例来证明、说明自己的观点。
6. 对策:在总结前面所有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7. 反驳:列举可能会有的反对意见进行驳斥,显示自己的观点更加正确。
8.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思想和观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八股文的基本体制
八股文的基本体制一般来说,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股对和小结、大结等部分组成,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综合各种考试文体而逐渐形成的。
就其构成各部分而言,除了股对部分,其他各部分可以说在唐宋时期的考试文体如律赋与经义、论等文体之中早已形成。
因此,讲八股文的体制,可以分成两部分讨论,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部分,即是破承、起讲、大小结语,这些构件至迟在南宋就已经出现了,基本上是从其他考试文体如律赋和经义、论之中援引过来的;一部分即是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最有特色的部分——股对、尊经守注和代人语气,可称为八股文的三要素。
虽然在其他文体当中早已零星的存在这些现象,但作为一种独特且相当普遍的特征,是在八股文中才得以确立的。
一、八股文的基本结构顾炎武曾对明代八股文体制的演变作过简要的概括,他说:发端二句或三句,谓之破题。
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
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日知录集释》卷十六)这一段话专门论述八股文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的演变,认为破题源于唐代之律赋,原起到万历中已废弃不用了,而大结至万历中也只有三四句了,况且不许言及本朝之事,已失掉大结的原意了。
概括地说,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如破题、承题、起讲、结语等,可以说在唐宋的律赋以及宋代的经义、论中已经形成。
元代倪士毅《作义要诀》序云:“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有小讲,有缴结。
以上谓之帽子。
然后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有大讲,有余意,有原经,有结尾。
”1倪士毅这里所讲的是1《作义要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宋时经义的情况。
而至于论,在南宋时期也已经出现了格式化,如四库馆臣《论学绳尺》提要云:“其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是后来八比之滥觞,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八股文名词解释
八股文名词解释八股文是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下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写作模式。
它主要包括题目限定、起讲、承讲、批判、复纲、结论等要素。
下面将对八股文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1. 八股文:八股文原指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写作方式,后演变为一种定式化的文章结构和内容表达。
八股文要求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划定了文章的框架和基本要素。
然而由于其刻板和僵化的特性,八股文也常被批评为“守旧文风”的代表。
2. 题目限定:八股文的开始部分,即对给定题目进行重新归纳、概括和限定。
这一部分通常要达到与给定题意相符合,表达清楚、简洁明了的目的。
3. 起讲:八股文的第二部分,即对题目限定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释和阐述。
起讲部分通常要包括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和引用经典文献,用以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知识背景。
4. 承讲:八股文的第三部分,即对起讲部分进行进一步补充和证明。
承讲部分通常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历史典故、科学实例等方式加以支撑,以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学术性。
5. 批判:八股文的第四部分,即对其他不同观点进行批判和反驳。
批判部分通常要斟酌不同的观点,分析其优劣,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和驳斥。
6. 复纲:八股文的第五部分,即对前面的讲述进行概括和总结。
复纲部分通常要对前面提出的论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强调自己的论点和观点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7. 结论:八股文的最后一部分,即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结论。
结论通常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论点和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八股文作为一种特定的写作模式,曾经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过于僵化和刻板,剥夺了学生表达自由思想和独特观点的能力,被认为是压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一种写作方式。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一、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定文体,它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考察内容。
八股文以其固定的结构和格式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考试中。
二、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的结构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开头、正文、结尾和总结。
2.1 开头八股文的开头通常包括题目、出处、引用和背景介绍等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核心,出处是参考文献或经典著作的引用,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背景介绍是对题目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进行简要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2 正文八股文的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
正文通常由两个或四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并围绕主题句展开阐述。
每个段落的内容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采用举例、引用经典著作、引用权威人士观点等方式来支持论点。
2.3 结尾八股文的结尾是对正文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文章的收尾部分。
结尾通常包括对正文内容的概括和提出对未来的展望或思考。
结尾的目的是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2.4 总结八股文的总结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对正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并强调文章的核心意义。
总结的目的是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八股文的特点八股文有以下几个特点:3.1 死板刻板八股文的结构和格式非常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偏离规定的范围。
3.2 缺乏个性八股文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写作,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每个段落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规定的范围展开,缺乏个性化的观点和见解。
3.3 偏重形式八股文注重形式和结构,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只需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充内容,而不需要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
四、八股文的价值八股文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价值所在。
4.1 培养思维方式八股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来组织思维和表达观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八股文内容(一)
八股文内容(一)八股文的定义与特点八股文的概念•八股文是指一种刻板、僵化的文体,它套用固定的框架和句式,缺乏个性与独创性。
•八股文源于古代科举考试,目的是锻炼应试能力,但逐渐演变为教育体制中的一种毒瘤。
八股文的特点•形式僵化:八股文固定的框架限制了作者的创造力,使文章缺乏灵活性。
•句式固定:八股文使用相同的句式,缺乏变化和新颖性。
•流于表面:八股文追求形式,忽视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表达。
•缺乏个性:八股文忽略了作者的个人特点和思想情感,使得作品毫无个人风格可言。
八股文的害处与问题思维僵化•八股文中大量重复的句式和内容会使作者的思维变得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股文只追求结构完整和逻辑严密,忽视了思想深度和广度的培养。
创作缺乏活力•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局限了作品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创作者缺乏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套用八股文的框架,使得创作变成一种机械的重复,丧失了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阻碍文学艺术的发展•八股文的泛滥导致文学艺术创作沦为功利的应试工具,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和艺术追求。
•八股文的流行阻碍了优秀作品的发表和传播,使得文学艺术发展缺乏多样性和多元性。
擦亮创作者的眼睛,摆脱八股文的困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培养宽广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提倡学习不同学科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跳脱固定的思维框架。
培养个性与独特性•培养对自我和内心的认知,坚守自我价值观,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束缚。
•多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观察和感悟发现个人的创作灵感和主题。
注重表达与思考•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丰富多样。
•精心思考和深入挖掘主题内容,展现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结语•八股文的刻板与僵化已成为我们创作者的困扰,摆脱八股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注重个性与独特性以及加强表达与思考,我们能够擦亮自己的创作眼睛,创造出更有生命力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1、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2.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开讲、入题、起篇、中篇、后篇、束篇八部分组成。
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部分各有两个并列字,共八个字。
旧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孟的口气讲,四对对对对对打。
你不能用浪漫的典故亵渎圣人。
每篇文章从头到尾由四个部分组成。
八股文究竟是什么,统治中国考场数百年是好是坏,这种文体真的很重要吗
八股文究竟是什么,统治中国考场数百年是好是坏,这种文体真的很重要吗八股文,中国明清时代开科取士的标准方式。
这种文章形式近代以来已经被“打倒批臭”很多次了,作为“束缚人心,封建礼教,僵化腐朽,反动文体”的代表,八股文已经被大多数人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久的八股文,无数名人通过此种方式步入仕途,此种文体真的毫无用处吗?八股文究竟为何物,我们该如何客观的评价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最初起自南宋经文,当时只是儒生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散文,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用这种形式为考试应对的固定格式,由此开启了“八股取士”的先河。
八股取士不许自由发挥,其内容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要用孔孟之道进行答卷。
八股文最初是为了给考生一个固定的格式,为的是避免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文章,力求文章的简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种模式逐渐成为禁锢人思想的模式。
八股取士走向了僵化和腐朽,我们现在看一些流传下来的八股文文章,里面内容空洞无物,全是套话废话,绕来绕去尽是一些说了等于没说的话。
以至于一些皇帝都看不起八股取士的士子。
一些有见识的人物也只是把八股文当做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一旦考上就丢在一边。
八股文演化到最后实际变成了官话的试验场,只要能写成八股文,那么这个人在人浮于事相互推诿的官场上肯定如鱼得水,作为言官“上折子”更是手到擒来。
毕竟八股文要的就是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真可谓是明清官场文化的配套模式。
另外,八股文最大的坏处就是阻碍了思想进步,导致大量读书人被禁锢在四书五经中难以有其他思想的发展,更难以有自然科学的进步,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范进中举》等讽刺小说抨击的就是八股文。
从整个八股取士的历史来看,八股文固然是“烂”的,但是这种“烂”并未烂到一无是处。
什么是八股文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
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
于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其体制是要“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哪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要符合朝廷的意旨,且以朱子所注《四书》为准绳,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也有要求,清顺治时定为五百五十字,康熙时增为六百五十字,后又改为七百字。
八股文的格式
八股文的格式1. 引言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写作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
它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具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规则。
本文将介绍八股文的一般格式,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2. 开头部分八股文的开头部分通常包括题目、序言和提纲三个部分。
2.1 题目八股文的题目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命题词,另一部分是分支题目。
命题词是指考试或教学活动中给出的文学作品或某一主题,而分支题目是对命题词的进一步阐释。
2.2 序言在八股文的开头部分,通常还包括一段序言。
序言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作者的观点。
序言通常通过引用典故、提出问题或者列举相关事实来展开。
它应该简明扼要、有趣有料。
2.3 提纲在序言的后面,需要给出八股文的提纲,以让读者清楚了解文章的结构。
提纲通常由两个至多五个主要观点组成,并以数字或者字母标记。
提纲的目的是指导写作,确保逻辑清晰。
3. 中间部分八股文的中间部分是实质性的论述部分,通常包括正文和论证两个部分。
3.1 正文正文是八股文的主体,用来展开每个观点。
每个观点通常由开篇叙述、主题句和论述三个部分组成。
开篇叙述是对观点的引导,主题句是对观点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是对观点的具体阐释。
在写正文时,应该对每个观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论证,并且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条理性。
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3.2 论证在正文的基础上,八股文需要进行论证。
论证可以通过引用文献、举例说明、引用权威观点等方式来支持观点。
论证部分需要严谨客观,避免陷入主观情感的表达。
4. 结尾部分八股文的结尾部分通常包括总结和结论两个部分。
4.1 总结在结尾的开始,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的总结。
总结应该从整体上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各个观点进行回顾,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4.2 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需要给出结论。
结论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和思考,可以是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未来的展望。
5. 结语八股文的格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逻辑清晰,文字简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说明:
我把“始”这个环节详பைடு நூலகம்分成四种内容,如果有能力则全部回答
1、时代背景、客观原因、根本原因
2、主观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
3、事件的开端、萌芽或预演,机构或组织的前身
4、发生或开始的年代、朝代
3、扩展的影响(对其它事情的影响,也就是这个名词以外的事件的影响,即由这个名词分化出其它的事件、机构、制度。比如说大宪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否定的陈述(没有达到“分”中的目的)
“义”的环节
1、主观意义
2、历史地位
下面是我的补充说明:
1、七个环节的内容,如果全部回答,肯定是满分。
关键部分:
实(实质,既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实质)
下面我将以真题举例:
总(定义):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07年统考)
始(原因或起始):夷陵之战:……由于吴袭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08年统考)/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于1919年7月……(08年统考)
个人总结的名词答题技巧。如果按照这个四路来答题,任何名词解释我相信绝对是满分。
把名词解释的答案部分,七个部分。
主要部分:
总(定义)、始(原因或起始)、分(按照不同逻辑,分述名词的内涵)、末(制度、事件等后来的发展或终止)、义(意义)
附加部分:
名(名词的简称、或称、全称,名词的字面由来)
2、官方参考答案,往往只有3-5个部分的内容。
3、根据反复统计和推测,我尚未找到参考答案在每一种类型的名词中究竟会选择哪3-5个项目作为必答的得分点
分(分述):三饷加派:……辽饷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剿饷和练饷用于镇压农民起义。……(08年统考)
末(发展或终止):少年中国学会:……1923年出现分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三校分别回迁复校。(08年统考)
义(意义):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最重形成。
名(以简称为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07年统考)
“分”这个环节比较复杂,我尽量说得简单明了
1、内容(对制度而言)
2、功能(对机构而言)
3、目的(可以与主观原因或直接原因等同)
4、作用(可以与直接后果等同)
5、经过(交待事件的始末)
“末”的环节
1、事件或机构或组织团体的后来去向、下场、或结果
2、所导致的直接影响(也就是“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