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南京大屠杀》课文详细解析
《南京大屠杀》课文详细解析1986年8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
浓郁的梧桐树阴掩映着五光十色的橱窗,夏季时装大展销的广告吸引着对对情侣的目光,欢腾跳跃的迪斯科乐曲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一如平日,生气勃勃,和平繁荣。
(①文章开头的城市风光与下文的日寇暴行该如何综合起来理解?)我在一条小巷口下了公共汽车。
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
她手里挎着菜篮。
如果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我也许不会注意她。
她步履蹒跚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绝望..起来。
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地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老太太又.发疯了,唉!”行人驻足,回头。
她弱小的身躯剧烈地摇晃着,终于栽倒在地,口吐白沫。
【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下文的写人、写事作铺垫。
“残缺的右耳”是揭露日寇罪行的有力证据。
“恐惧”“绝望”和“哆嗦”这些词令我们心有余悸,而不得不设想一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
“又”说明老太太发疯的情况经常出现。
老太大的精神失常证明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
【段析】写南京这座现代大都市的繁荣,在繁荣景象中,一个老太太因看到自己当年惨遭蹂躏的地点——老槐树而发疯。
我和几个路人把她送进医院。
两鬓斑白的H医生很生气地用听诊器敲着桌子问:“是谁让她到老槐树那儿的?”H医生告诉我,这位老人叫静缘,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她惨遭日本鬼子蹂躏,地点正是在那棵老槐树下。
我被极大地震动..了。
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品味】“震动”表明这件事的影响之深,令作者久久不能平静,更加深了对日军暴行的愤慨。
引用外国护士的日记,描述了静缘被蹂躏的情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段析】H医生告诉“我”静缘的病因,“我”的心灵受到的震动。
这一天在日历上从不标注
这一天在日历上从不标注,却是许多中华儿女心中一道永远的伤疤。
76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从此一连6周,手无寸铁、无处可逃的30万南京老百姓,遭到日军惨无人道的奸、杀、烧、掠。
这段骇人的历史,经由当时南京的西方传教士、商人、教育家的嘴,大屠杀幸存者以及参与暴行的日军之口,涓滴成河地流传了下来。
我们也通过保存下来的影片、照片、日记,拼凑出了当时的南京城所发生的惊天惨剧。
现在每年到了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这一天,南京城里都会拉响警报。
南京的朋友告诉我,当天的警报声凄厉无比,令人掩容,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那一段悲惨的历史。
时间能洗去城墙上的血迹,能腐蚀掉地下的白骨,但抹不去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带不走惨死同胞们的灵魂!76年前的仇恨,作为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早已淡然,但76年前的耻辱,我们一定会牢记!76年后的今天,犯下滔天罪恶的日本不断借助钓鱼岛问题挑起争端,更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诸多阻挠。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大肆烧、杀、淫、掠,其屠杀规模之大、杀戮之惨烈,世所罕见。
据大量史料记载和幸存者证言,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用活埋、活焚、枪杀、刀劈、剖腹、强奸、溺死、截肢、刺死等各种残忍手段杀害中国人。
日本兵奸淫妇女,无论老少,都难逃摧残。
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
“大街小巷尸横遍野,江边流水尽之为赤”,是当年血腥屠城的真实写照。
作为亲历那段残暴历史的见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仅在当年审判战犯时毅然出庭作证,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里,坚持与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作斗争。
去年底病逝的李秀英老人当年不甘受辱,与日本兵殊死搏斗,身中37刀。
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攻击和诽谤,她多次远赴日本,参加和平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1999年,她毅然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日本右翼分子松村俊夫侵害名誉权,经长达5年多的诉讼,这起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名誉权国际诉讼案最终获得胜诉。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编者按: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就南京大屠杀事件发表谬论,遭到舆论界的谴责。
本报10月14日发表了署名文章《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略加驳斥。
可是,这位议员先生置若罔闻,近日又说什么“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南京)大屠杀,把没有的说成有,这不是谎言吗?”这里,我们要告诉石原先生,不是别人把没有的说成有,而是你自己把有的说成没有。
究竟是谁在说谎,大概连日本的大多数有识之士也是心里有数的。
53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了滔天大罪,用极野蛮的残忍手段屠杀了我中华儿女30多万!这一事件,震动了全世界。
战后远东军事法庭调查确认,这一事件的直接指挥者已被国际军事法庭处以死刑。
现在坐落在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铁证如山,已经并继续教育着中国人,也提醒了许许多多友好的人士:不要忘记过去。
世上有一种人,即那些不承认客观事实的人,是谁也说不服的。
本报今天再发一篇文章,重述世人皆知的事实,并不是为了说服石原慎太郎一类人,而是为了:第一,提醒人们注意,有人在否定历史事实;第二,请人们思索,像石原慎太郎这样的政界人士,为什么要撤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其中被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达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多人。
日军采用了枪杀、刀砍、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段。
昔日的六朝古都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腥风血雨。
日军的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然而,长期以来在日本有少数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煞这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
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对美国某杂志的谈话就是一个最新的例证。
石原称:“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大屠杀这种)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呢?”曾经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果真是无据可查的“谎言”吗?果真是没有目击者的报道吗?否!下面这些事实不仅雄辩地证实了日本军国主义者53年前在南京犯下的暴行,而且证明散布谎言和闭眼不看现实的正是石原者流。
南京大屠杀时日军日记 中国人从屋里出来就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京大屠杀时日军日记中国人从屋里出来就枪杀导语:对于南京大屠杀,除了受害者出面作证外、还有参与或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记者、邮政工作者等人。
当年参加攻占南京的外贺关次是隶对于南京大屠杀,除了受害者出面作证外、还有参与或亲眼目睹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记者、邮政工作者等人。
当年参加攻占南京的外贺关次是隶属佐佐木支队的一个卫生队担架兵,自从1937年8月接到应征入伍命令,到1939年7月止,天天记日记,叙事详细,证实屠杀事实随处可见(下面[]号中的年月日为洞富雄先生所加,以下均同。
用的昭和纪元。
引者注)。
[12年12月13日],33联队的1个大队转入进攻,一边逼近举白旗的敌人,一边继续进行射击……途中遇到2到30名残兵败卒,便枪杀或刺杀了他们。
在通往南京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等,为数甚多……在南京南门车站,工兵队的胆大妄为者刺杀或绑成十字架地刺杀了中国兵70人左右。
城外,尚有许多人躺在敌人的尸体堆里,发现痛苦的呻吟声,最后通过我们的手,送他们上西者,不计其数。
[12月15日]途中,在市内过不去,就绕着城外,通过和平门岔道,来到太平门入城。
在太平门城门口,堆有中国军人的尸体五百具左右,好象全是被杀害的。
尸体的附近,许多敌人用过的武器等东西零乱地丢着,惨不忍睹。
由于敌人杀了我们许多朋友,杀死他们理所当然,但竟杀死这么多人,我不胜惊讶。
[12月17日]中国人从屋子里出来,由于那间屋子距宿营地五百米左右,因此就把他们枪杀了。
也许他们是良民,但也不能放过。
[13年1月12日]下关确实是个美丽的港口。
一走出南京城,就发现有数千人死在马路两边。
微风吹来,臭气扑鼻,给行军带来很大困生活常识分享。
村上春树:写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写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作家
作者: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7年第04期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因为有关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叙述,遭到日本右翼人士的攻击,但这本书上市3天就位居综合销售排行榜榜首,目前已加印至130万册。
村上春树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有良知的日本作家”。
《刺杀骑士团长》于2月24日上市,書中这样描述南京大屠杀:“日本军队通过激烈的战斗占领了南京市,在那里杀了很多人,有的是在战斗中被杀的,有的是在战斗结束后被杀的。
日本没有管理俘虏的能力,大部分投降的士兵,还有市民都被杀害了。
究竟杀了多少人?关于细节,历史学者也有不同观点,但是大量市民被卷入战斗并被杀是不可抹杀的事实。
有说死者数是40万的,也有说是10万的。
可是40万和10万的区别何在?”这些描述引起了很多日本右翼人士的攻击。
聚焦很多业界人士也对村上敢于揭露黑暗历史事实的行为表示赞赏。
村上春树是一位非常有良知的作家。
这不仅体现在某一部著作中,而是长年地表现在其思想上对于战争受害国家的尊重。
《刺杀骑士团长》不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谈及侵略战争。
他此前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日本应该道歉的观点。
素材速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发表描述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被网友称为“有良知的日本作家”。
南京沦陷前后的日本媒体——以主流报纸为中心
策, 而只要 蒋政 权 存 在 , 日本 就 总是 被 害 国
家, 东洋 的安 定 是 绝 不 可 能 实现 的。祈 愿 东 洋和 平并健 康发展 的 日本 为 了现 在 以及 将 来
日本 , 必将 成 为将 来 发 生 不 幸 事 件 的 温 床 ” 《 ( 东
京 日日新闻》 13 7— 1 。而对 于事 件的解 ,9 7— 1 )
作者简介:孙继 强 , , 男 山东胶 南人 , 史学博 士 , 历 南京信 息 工程 大学 日本 文化研 究所讲 师 , 主要 从 事 中
日关 系史、 日本 传媒 史和 日本 文化研 究 。
91
阅江学刊 :2 1 0 0年 第 1期
量 相关报 道 。
1 .南京沦 陷前的舆论 准备
《 读卖新 闻 》 历史 悠 久 、 行 量 大 、 行 范 围广 以 发 发
等优势 , 日本新 闻舆论 界握 有强 大的话 语权 , 在 在
报 道 中 , 界 己完 全依 附于 日本 政 府 , 为 “ 魔 报 成 恶
的吹鼓手 和辩护 士” ④。
一
舆 论导 向的 引领 、 治 环 境 的营 造 等 方 面起 到 了 政
关键词:南京沦 陷; 主流报 纸 ; 争责任 战
中图 分 类 号 :K 6 25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分 类 号 :17 - 8 (00 0 -0 10 6 47 9 2 1 ) 1 9 -7 0 0
“ 治 维 新 ” 后 近 代 日本 报 业 迅 速 发 展 , 明 之
使 全 国报纸 每 天 大量 刊 载 特 种词 , 在全 体 国民 面 前 造成一种 改造 的大 势 ” 并 从经 济 上 和政 治 上 ④, 操控 报界 。这 样 , 报界 因其 强 大 的 宣传 和 教化 功 能 而被纳 入 到 国家 战 时体 制 之 中 , 变 为巩 固统 演 治 阶级话语 权 的宣传工 具 。 日军 占据 南京后 制造 了震 惊 中外 的南京 大 屠 杀 , 在关 于 “ 京 陷落 ” 南 的
南京大屠的历史文献
南京大屠的历史文献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残忍度最高的暴行之一。
虽然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试图否认或淡化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但历史文献的确实存在,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据,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已经迁往重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攻占了南京。
这段时间,南京成为了日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屠杀和强奸的集中地。
二、《南京日记》历史学家约翰•拉贝(John Rabe)是当时的国际安全区秘书,他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并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南京日记》中。
这本日记成为了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历史文献。
拉贝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日本军队无差别屠杀、焚烧、抢掠和强奸平民的残暴行为。
他的记录以客观和可信的方式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貌。
三、《薛福成日记》薛福成是当时南京的一名居民,他在《薛福成日记》中记录了自己亲眼目睹的许多南京大屠杀的细节。
他描述了大量的暴力行为,包括日军对无辜平民的残忍杀戮、强奸妇女以及以各种方式凌辱和虐待中国人民的行为。
薛福成的日记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之大和残忍程度之疯狂。
四、《南京的黎明》《南京的黎明》由作家山崎丰子撰写,记录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
通过描绘和分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南京的黎明》通过大量的证据和实例,清晰地展现了日本军队对南京市民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
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是由中国国家档案馆出版的一系列文献,收录了完成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查明、整理和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见证南京大屠杀的证词、受害者的存活证言以及其他资料等。
这些档案成为了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其他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除了上述文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和研究。
(推荐课件)南京大屠杀—主题班会(五4班)
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
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
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
以毁尸灭迹。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
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22
集体屠杀3: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 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 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8
是谁 曾践踏我们的尊严 是谁 曾屠杀我们的同胞 是谁 曾侵占我们的领土 是谁 曾给我们带来屈辱和痛 苦, 带走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是谁 直到现在也还不正视自 己罪恶的行为,
无耻的行径
是谁
篡改了历史,妄图误导后代
今天
我们虽已不再任人凌辱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
是谁
抹杀了人性,给了我们无法愈
合的伤口
是谁
让我们三十万中华同胞的冤魂
jì“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 暨纪念南京大屠杀77周年”
1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 作为一个中国人, 应该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努力学习, 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以维护和平。
2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走在南京的土地上,抚摸 着大地的脉搏,但是,你可知道,这片丰饶的土 地曾经伤痕累累,曾经流过泪,流过血?
10
图片展示(痛苦的回忆)
日军捆绑大批南京青壮年,押往郊外集体屠杀
11
日
军
将
被
杀
害
的
南
京
军
民
尸
体
投
入
长
12
南京城墙外濠沟岸边,被日军杀害的南京市民尸体累累
13
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
14
国家认同路径下的虚假信息建构——林芙美子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国家认同路径下的虚假信息建构林芙美子的南京大屠杀叙事曾婷婷周异夫内容摘要林芙美子是第一个到达南京并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唯一的日本女性作家。
战争语境促成她超越生活的藩篱,僭越性别的低位。
小说《黄鹤》成为其个人叙事转向国家叙事的触发器。
她将对日本国家神道中历史神话的冥想嵌入南京的书写中,自发地完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路径,进而通过一系列置换手段,在哀婉、细腻、丰沛的文学文本中构建了虚假的信息模式,更在今天成为个别声音借以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工具。
历史性的解析应代替浅表性的主观阅读,内在的国家认同与外在的权力挟持不可同日而语,应以此为“窗口",管窥南京大屠杀究竟如何在日本民众中失去了被记忆的可能。
关键词日本作家林芙美子南京大屠杀国家认同《黄鹤》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文坛也给予了积极呼应。
其中林芙美子被认为是“最活跃的女性从军作家”“'报告报国'的第一人”。
①她作为《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②的特派作家,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南京大屠杀期间赴南京“考察”,成为“最先进入南京城的女性”。
1938年9月19H-10月28日,林芙美子以“笔部队”成员身份随稻叶四郎指挥的日军第六师团,乘坐《朝日新闻》的卡车,于10月22日抵达汉口,成为“最先进入汉口”的女性作家,赢得日本民众与媒体的“喝彩”,被日本媒体誉为“全日本女性的骄傲”。
③在日军进攻南京及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众多记者、文人随军来到南京进行采访报道。
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④、经盛鸿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群体活动分析》⑤《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⑥等,从历史学、传媒学角度,成为揭露*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日本女性作家的•国家'认知研究"(17BWW031)的阶段性成果。
①佐藤卓己「林芙美子C7)「戦線」七「植民地」一朝日新聞社7)報告七陸軍省7)報道七」、林芙美子『戦線」、中央文庫.2006年、246頁。
南京大屠杀资料
南京大屠杀资料南京大屠杀,也被称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或南京大屠杀纪实,是指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日本军队在南京市期间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和焚烧等暴行。
据统计,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共导致约30万中国人丧生,同时还有大量妇女遭受强奸和残忍虐待。
一、事件起因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对中国进行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随着日军逐渐向南京推进,南京城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市。
二、暴行始末1. 大肆屠杀日本军队进入南京后,开始对南京市民、无辜平民和战俘进行大规模屠杀。
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使用各种杀害手段,包括枪杀、斩首、活埋等。
据幸存者回忆和相关纪录,这场屠杀充满了血腥和野蛮,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记忆之一。
2. 强奸与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军队对大量妇女进行强奸和性暴力。
不仅是年轻妇女,甚至包括老人和儿童在内的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成为了日军的性暴力对象。
许多妇女遭受强奸后,还遭受了残忍的杀害。
3. 掠夺与焚烧除了屠杀和强奸,日本军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焚烧行为。
他们烧毁大量的房屋,抢夺财产和贵重物品,给南京市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活困扰。
三、国际反响南京大屠杀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关注和谴责。
各国新闻机构和记者前往南京,报道了这场人间惨剧。
同时,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了国际间抗议日本侵略行为的导火索之一,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援助和支持。
四、日本政府的回应虽然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成为事实,但是日本政府一直试图掩盖和美化这段历史。
他们试图淡化事件的规模和影响,并否认强奸和屠杀的发生。
然而,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目击者证言都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五、历史教训与纪念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悲剧,它提醒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维护人权。
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每年12月13日成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用以缅怀那些无辜丧生的生命,并呼吁世人共同维护和平与正义。
南京大屠杀
英国
37.5万人
约翰· 拉贝
约翰· 拉贝(1882-1950),生于德国汉堡。 1908年来中国,1931年至1938年任德国 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出于人类崇高 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十几位外籍人士共同筹建了南京安 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主席。曾 保护了20多万中国南京难民的生命,被 称为“南京的辛德勒”。
南 京 会 战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间的兵力分配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 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中国战场 印度洋 东南亚,太 平洋
35个师 团
10个师 团
7个师 37个师 团 团
15个师 团
11பைடு நூலகம்万人
不到10.9万 人
二战中部分国家死亡人数 中国 美国 2000多万人 40.5万人
阅读17、18自然段
9、这里引用国民党军人的话有何作用? 他现身说法,充分说明这次大屠杀的真实性,幵揭露日军 伪善的丑恶嘴脸和残暴的兽性本质 10、请找出日军伪善的句子。 “‘天太冷,黄俊要把你们转移到江心岛收容所去,为防 止路上逃跑,要把你们绑在一起’”
11、第20、21自然段中引用的参加草鞋峡大屠杀当 事人的话有何作用?
“人群像炸了窝,四散逃去。他们惊呆了,山坡上早已站满 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 5、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变现了人们发现日军时惊恐万状 的样子 6、请在这14自然段中再找出一个修辞幵分析。 “随着“嗒嗒”的机枪声,子弹像雨点般向人群飞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说明了子弹的密集程度及日军野兽 般残忍的罪恶行径。
• 2、选段属亍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 这里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太太遭受日本侵略者的 蹂躏和伤害的深重,通过这两段话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读 下去。
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第一人
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第一人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惨重罪行之一,历史上这段血腥的记忆至今令人心悸。
据统计,南京大屠杀期间,约有30万中国人丧生,他们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冤魂。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为这30万冤魂呐喊的第一人——赫尔曼·赫尔施。
赫尔曼·赫尔施,是一位德国人,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和记录者。
在当时的恐怖情景中,他毫不畏惧地站出来,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发声,成为了那些冤魂的呐喊者。
1937年12月,赫尔曼·赫尔施来到南京,担任德国报纸《观察家报》驻华记者。
在那场无法形容的惨剧中,他的职业使命和人道责任促使他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他用相机和笔记,记录了南京城中的恐怖场景,记录了日军的暴行,记录了30万无辜生命的消逝。
他将这一切呈现给了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南京大屠杀期间,赫尔曼·赫尔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照片、证词和文件。
他不容忽视地指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包括了妇女、儿童、老人和士兵。
无论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都是无辜的。
南京城在日军的控制下变成了血的海洋,无辜的生命在这里被夺去,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赫尔曼·赫尔施的报道在德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他的勇敢行为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发声,为冤魂呐喊,让更多人认识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
正是因为这些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得以为全世界所知,赫尔曼·赫尔施为这些冤魂的呐喊成为了第一人。
南京大屠杀虽已过去了近80年,但其惨绝人寰的罪行依然令人心如刀割。
在这段历史的黑暗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呐喊,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发声,让他们的冤魂得到了安慰。
赫尔曼·赫尔施就是这一群人中的第一人,他的行为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他们无法亲口诉说自己的遭遇,但他们有赫尔曼·赫尔施这样的见证者和发声者,他用实际行动呐喊他们的痛苦,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怜悯。
战时日本报刊新闻图片掩饰南京大屠杀
1 文 据 日 本 《 艺 春 秋 》9 38
一
底保存 还 有
, ,
一
张退 还 各新 闻单位 月
“
行 了严 密 的新 闻封 锁 严 禁 任何 中外
记 者 入 境 与采访
、
, “
日本 各 新
”
社 并 在 此 张 照 片上 盖 有 不 同 的 印t
。
南京城 里
,
日本 随
史海探 趣
战
1 上
9 37
年
12
月
13
Et
,
侵 华 日军 占
的 主 流 舆 论 这 是 日本 新 闻 传 媒 在 日
。
者 在 中 国 战场 实地 拍 摄 的各 种 照 片 都 要 事 先 进 行 严 格 的新 闻 审 查
。
领 中 国首 都 南 京 后 对 手 无 寸铁
,
军南京大屠 杀期 间最 重 要 的报道手
。
以 只是宣 传照 片而 已
我 们仔 细 辨 认
下 那 照 片 中被 装 耄
,
的 电讯 特 稿 与新 闻照 片
、
这些虚假
草森绅
“
一
说 得 对 ! 战 时 日本 当
、 、
作 样 的 日军 围 住 的 两 个 中 国 小 孩 j
报 道 因 符 合 与 迎 合 日本 当局 的 政 策
与需 要 因 而 备 受 青 睐 在 日本 各 大
。
闻传 媒 还 特 地 配 备 了 许 多 联 络 员 年
1
。
表示 审 查 处 理 意 见 若 盖 有 检 阅济
。
军 记 者 摄 影 师 与作 家在 活 动
南京大屠历史的维权使者
南京大屠历史的维权使者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维权使者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惨重的一次大屠杀事件之一。
众多勇敢的维权使者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将介绍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维权使者及其所做的贡献。
一、加藤良成加藤良成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他亲历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加藤良成坚定不移地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奋斗,他在中国成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担任馆长。
纪念馆收集整理了大量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资料,并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历史真相。
加藤良成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呼吁世界不要忘记历史,重复悲剧。
二、侯仁之侯仁之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专家,他致力于搜集大屠杀的相关证据和资料,并且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和著作。
侯仁之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揭露了日军侵略者的罪行。
他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通过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向世人传达了南京大屠杀的严重性和残忍性。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还原历史、提升人们的历史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艾立信艾立信是美国退伍军人,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维权使者之一。
艾立信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景,并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录像。
他将这些珍贵的记录保存下来,并不断向世人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艾立信通过图片和影像的力量,向世人展示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
他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谴责,促使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承担责任。
四、杨海英杨海英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她坚持不懈地为还原历史而奋斗。
杨海英成立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联谊会”,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提供援助和支持。
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通过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杨海英还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历史知识,并呼吁大家永远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
《东史郎日记》与南京大屠杀
《东史郎日记》与南京大屠杀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24期★ 叶铭东史郎是日军第16师团步兵20联队1大队3中队3小队上等兵,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
1987年,他把在中国期间写的日记整理为《阵中日记》、《手记》。
同年12月,日本青木书店以其日记为蓝本,出版了《我们的南京步兵联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这就是著名的《东史郎日记》。
本文依旧《东史郎日记》还原东史郎本人经历的南京大屠杀,以揭露日本的战争罪行。
罪行累累的侵华日军16师团东史郎战时所在的第16师团是旧日本帝国陆军的一个甲种师团,代号“恒”。
在日俄战争中于1905年7月18日以后备役部队在京都编成,其司令部设于京都,官兵主要来自京都、三重县和奈良县,故又称为“京都师团”。
战后变成了日本的17个常备师团之一,1919年和1929~1934年两次在满洲驻扎。
抗战爆发后日本进行了战争动员,开始大量征兵,作为甲等师团的第16师团也由平时的18?000人扩充到战时的约25?000人。
此时的16师团以中岛今朝吾中将为师团长,中泽三夫大佐为参谋长,部队下辖: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为草场辰已少将(辖步兵第9联队,联队长为片桐护郎大佐、步兵第20联队,联队长为大野宣明大佐);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为佐佐木到一少将(辖步兵第33联队,联队长为野田谦吾大佐、步兵第38联队,联队长为助川静二大佐);骑兵第20联队,联队长为笠井敏松中佐;野炮兵第22联队,联队长为三国直福大佐;工兵第16联队,联队长为今中武义大佐;辎重兵第16联队,联队长为柄泽畔夫中佐。
通信队以及管理第1至第4野战医院的卫生队。
1937年10月底,第16师团被编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由华北调往上海。
第16师团在上海附近登陆时,日军已占领了上海,于是,时任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的松井石根即命令该师团向南京追击从上海撤退的中国军队。
勿忘12·13:日本随军记者笔下的南京大屠杀
勿忘12·13:日本随军记者笔下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大规模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
在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里,开始几天还有滞留南京的5位西方记者。
而当这5位西方记者在1937年12月15、16日先后离开南京后,南京城里就只有日本随军采访的新闻记者、作家。
在这些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中,确有少数良心未泯的人,在亲眼目睹了日军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后,感到震惊,甚至感到羞愧与自责。
石川达三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作为日本《中央公论》的特派记者,被派往南京采访。
石川达三1938年1月8日到达南京,直到1月15日离开。
他回到日本后,在1938年2月1日至10日,用约10天的时间,写出了反映南京战事的著名的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
作品一开头就展现了一幅骇人听闻的情景:日军下士笠原伍长抓住一个不明身份的中国青年,不加询问,让此青年坐在河岸上,然后挥刀砍下其脑袋,将其尸身扔进河中。
作品写道:“对于笠原下士来说,杀死一个敌人,如同用手捻死一只蚂蚁。
”其他官兵都羡慕与效法笠原下士杀人不眨眼的“勇敢行为”,争相加入杀人的行列:他们仅仅因为怀疑一个中国年轻女子是“间谍”,就当众剥光她的衣服,近藤一等兵用匕首刺透了她的乳房;武井上等兵仅仅因为被征来为日军做饭的中国苦力偷吃了一块用来做饭的白糖,就当场一刀把他刺死;平尾一等兵等人只因为一个中国小女孩趴在被日军杀死的母亲身边哭泣而影响了他们的休息,便一齐扑上去,用刺刀一阵乱捅,将小女孩活活捅死;随军僧片山玄澄,一手拿着佛珠,一手用军用铁锹一连砍死几十个已经放下武器并失去抵抗力的中国战俘。
作品对日军在南京下关长江边大规模地集体屠杀中国军民,这样写道:“挹江门到最后也没有受到日本军的攻击。
城内的败残兵以此为溃退的唯一的门,逃往下关码头。
前面是水,没有可渡的舟船,没有可逃的陆路。
他们抱着桌子、圆木、门板,所有的浮物,横渡浩渺的长江,向着对岸的浦口游去。
其人数凡五万,在已呈黑压压的江水中渡行。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群体活动分析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群体活动分析
经盛鸿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2007()2
【摘要】在日军进攻南京与大屠杀期间,日本大批的记者、作家由日本各新闻传媒单位组织派遣,随军到南京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他们目睹日军大屠杀的暴行,绝大多数人由于接受了日本法西斯的思想灌输,或认为是征服者应享有的“成果”,理所当然,或认为是战争中必然要出现的事情,在所难免,因而自觉地充当了魔鬼的辩护士,连篇累牍地写下一篇篇捏造南京“祥和”景象、掩盖日军大屠杀暴行的电讯,控制了报纸的全部版面,成为当时日本新闻传媒的主流舆论。
只有少数人良心未泯,但在严密的文网下又无能为力,怀有“难以言语的苦痛心情”。
【总页数】8页(P113-119)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记者、作家群体;苦痛心情;嗜虐心理
【作者】经盛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
【相关文献】
1.战时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成因探析——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 [J], 胡玉新
2.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 [J], 经盛鸿
3.军区联勤部财务部杨金奎部长就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享受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J], 宋良斌;杨超;王泽东;
4.南京大屠杀前后的美、英记者群体活动评析 [J], 经盛鸿;经姗姗
5.美国记者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驳日本APA酒店放置的书籍《真正的日本历史理论近现代史》 [J], 李沛霖;经盛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位有胆有识的日本记者——访本多胜一
作者: 刘明华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62-63页
主题词: 右翼势力;南京事件;日本新闻界;南京大屠杀;事件调查;猛烈攻击;实地调查;报告文学;万人坑;报告书
摘要: 本多胜一是第一个全面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记者。
他采写的《中国之行》(1971年)引起强烈反响,也招致右翼势力的猛烈攻击。
右翼势力曾经以假血书相威胁,骂他是卖国贼,要他小心自己的脑袋。
即使如此,本多并未胆怯。
1983、1984、1987年,连续三次,均在日军进入南京的11—12月,沿日军攻入南京的路线,采访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在《朝日期刊》连载了《通往南京之路》,为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本多胜一是成员之一)编纂的《南京事件实地调查报告书》撰写了《南京事件中国人生存者证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作者:经盛鸿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2期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在1937年7月7日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后,一直特别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数日,7月11日,首相近卫文麿召集日本各新闻通讯社代表“恳谈”,要求他们“协力”日本对华战争。
7月13日,近卫文麿又召集日本几家著名杂志社的代表,进行“恳谈”,向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
遵照日本当局的指示,在1937年12月日军进攻中国南京时,日本各大新闻传媒单位,包括各大小报社与各重要杂志社,组织、派遣大量记者、摄影师、作家、评论家,随军到南京前线进行采访与报道。
当时参与南京战事报道的日本主要新闻传媒单位,有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社,有日本当时的三大报纸,即《东京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每日新闻》的前身)、《读卖新闻》,以及《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多家报社;杂志社有《中央公论》、《文艺春秋》、《主妇之友》、《日本评论》、《改造》等。
仅东京朝日新闻社派往南京战地的各种人员就有80多人,大阪每日新闻社有70多人。
这些随军到南京前线进行采访与报道的日本记者、作家,因长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想灌输与教育,绝大多数人早就丧失了人类起码的良知,成为日本侵华与屠杀政策的热烈拥护者与宣传鼓动者。
他们在日本当局的诱导与鼓舞下,争先恐后投入到南京战事的采访与报道工作中去,其中有一些人甚至直接参加战斗,充当杀人“勇士”,结果被打死,成了炮灰。
目睹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大规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
在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城里,开始几天还有滞留南京的5位西方记者。
而当这5位西方记者在1937年12月15日、16日先后离开南京后,南京城里除了日本随军采访的新闻记者、作家外,就没有其他新闻传媒界人士了。
因此,在整个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随军新闻记者、作家就成为世界新闻传媒界关于南京现状的唯一目击者。
他们都亲眼目睹了十数万日军野兽般地冲进南京,对已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实施血腥大屠杀的骇人听闻的暴行。
但在当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将他们看到的日军大屠杀暴行如实地加以记录与报道。
直到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当年日本随军记者、作家仍然对其亲见的南京大屠杀暴行闭口不言甚至矢口否认,只有少数随军记者将他们当年亲见亲闻的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向世人公开。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特派记者铃木二郎当时随军在南京采访。
1937年12月13日,他在日军占领南京当天,最早随日军进了城。
当时,刚攻入南京城的日军首先对在中山门、光华门、通济门、雨花门、水西门一线内廓与城垣阵地上作战负伤、未及撤退而被俘的的中国军队负伤官兵进行了集体屠杀。
铃木二郎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城东的中山门残酷屠杀中国被俘官兵的恐怖情景:“在那里,我第一次遇上毫无人性的大屠杀。
在25米高的城墙上站着排成一列的俘虏。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被刺刀捅落到城外。
许多日本兵提起刺刀,呐喊一声往城墙上的俘虏的胸膛和腰间刺去,鲜血溅向空中。
这情景阴森可怕。
看着这惨景,我久久茫然呆立在那里。
”在日军占领南京第二天,12月14日,日本陆军特约摄影记者河野公辉也进入南京。
他看到“死尸到处堆积如山,其中很多是睁着眼睛还没有死的,日本兵正用刺刀挨着个捅。
下关尤其厉害,简直成了一片血海。
”《东京朝日新闻》随军记者守山义雄亲眼看到了日军对中国战俘集体屠杀的场景。
他后来向正在德国研究哲学的留学生蓧原正瑛作了叙述:“日本军占领南京后,曾一次把三万数千名中国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赶入市区的城墙内,然后从城墙上往下扔手榴弹和用机枪猛烈扫射,将他们全部枪杀。
当时在南京城墙内,的确尸山高筑,血流成河,长靴几乎浸没在血水之中。
”应该指出,亲眼目睹日军对南京市民实施大屠杀暴行的日本记者,绝不止这几个人。
而这几个随军日本记者所见到的日军暴行,也只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冰山一角。
他们只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被允许看到了部分日军暴行。
日军在南京历时长达40多天的的烧杀淫掠的暴行,是不可能让几个随军的日本记者完全了解的。
但仅就这几个随军记者的所见所闻所记,已是非常触目惊心与骇人听闻了。
南京大屠杀的参与者与“辩护士”面对日军在南京长达40多天、大规模的血腥大屠杀,日本各新闻传媒的数百名随军记者、摄影师、作家,有不同的态度与反映。
如前所述,日本随军采访的记者、作家因长期受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想灌输与教育,大多数人早就丧失了人类起码的良知,具备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一切思想特征与行为特征。
当日军发动对南京的疯狂进攻时,他们抢先报道日军的武功与胜利捷报;而当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血腥大屠杀时,他们又自觉充当“辩护士”与“粉饰工”。
他们对亲见的日军大屠杀的暴行,或认为是征服者应享有的“成果”,理所当然;或认为是战争中必然要出现的事情,在所难免。
1937年12月20日,在日军大屠杀的疯狂日子里,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兼总稽查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将日军大肆强奸中国妇女的暴行告诉《朝日新闻》的一位日本记者。
那位记者竟回答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马吉就此事感叹道:“如何去评说日本人的性格呢!但确确实实就是这样,因为他们说这些话时是如此的自然,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事给我留下更强烈的印象。
”《东京日日新闻》特派记者铃木二郎在战后回忆与忏悔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态时说:“南京大屠杀后来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震惊。
当时处于硝烟、尸体和血河中的我,由于一时的‘责任感’,对战争这种行为的错觉,以及对国际战争法的无知,尽管是件耻辱的事,却仍没有感觉到。
目睹南京大屠杀以前,也就是在上海、南京之间随军的一个月期间,也屡屡目睹过屠杀。
因常常在残酷的战斗与战场上,置身于大批的尸体和血腥中,神经都处于麻木状态了。
还不能不承认,每当看见眼前大批倒下的日军战死者,便会腾起一种一心想对敌报复的复仇心理,就会闪出嗜虐心理。
”这正是绝大部分日本随军记者、作家、诗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心理状态。
作家杉山平助于1937年12月27日来到南京,12月31日离开,前后在南京采访了5天。
当时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仍在进行中。
这位亲临现场的日本作家看到了日军大屠杀造成中国难民尸体塞道的悲惨场面。
他在所写的一篇题为《南京》的随笔文章中这样写道:“一到夜里,年轻的记者不知不觉地在灯光下就战争与人道问题专心致志地议论起来。
他们议论得十分起劲。
我说,虽然战争已将开始,为取得胜利,并为确保战果,怎么干都行,这时,一切道德规范都无能为力。
”更为恶劣的是,这些随军记者、作家中的一些人,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自己也加入到抢劫财物的行列中去。
《东京日日新闻》特派记者、曾连续写出所谓“百人斩比赛”多篇报道的浅海一男说:“在战场上,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官兵。
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向稍有不同,但他也可以从少数随军记者身上看到。
” 浅海一男就两个在南京采访的日本记者的行为发表感慨,其中一人以报社临时嘱托的资格从军,后来成了记者;另一个是与他同去采访消息的当地记者。
浅海一男说:“他们早晨出去,似乎去采访消息。
但夜里回到帐篷里来时,两人双手捧着各种各样中国传统的美术品,我们十分吃惊,感到愤慨。
”许多报社的联络员更是十分活跃。
“所谓联络员,是在战线上投送稿件、给记者和摄影师运送粮食的人。
哪个报社的分社都有几个联络员。
”他们做起了套购日军手中大量抢劫来的法币的生意。
“一旦从军报道部领到联络员臂章,就可在战线上自由走动。
不少人利用这种方便,从前线的士兵手中套购法币,或拼命搜集古董。
战场居然也是一个挣钱的地方!”担任南京警备司令官的日军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1937年12月19日的日记中,也对日本新闻记者参与抢劫与贩卖货币作了记载,他写道:“最恶劣的是抢劫货币。
部队中有以中央银行纸币为目标,专门抢各地银行金库的行家。
而且相对于美元来说,中央银行纸币要比日本钱值钱,因此要送到上海兑换成日本纸币。
新闻记者和汽车驾驶员中有不少这类中介人,上海又有靠牟取暴利为生的掮客。
”当然,这些随军记者、摄影师、作家与评论家的主要工作与作用,还是在新闻传媒上。
他们大肆报道日军在战争中的“武勇”与疯狂屠杀中国民众的“勇士”,又是刊文章,又是登照片,把这些杀人恶魔吹捧为日本的“英雄”。
《东京日日新闻》对日军第十六师团第十九旅团第九联队富山营中两名进行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的法西斯军人向井明敏与野田毅的疯狂行径,在短短10余天时间中,连续4次进行跟踪报道。
到1937年12月10日,向井、野田已随第十六师团进军至紫金山麓,这时向井已杀106人,野田已杀105人,虽然向井比野田多杀一人,但因为分不清谁先杀满100人,难决胜负,于是又重新开始以杀满150人为目标的竞赛。
《东京日日新闻》也于12月13日早刊刊登该报特派记者浅海一男、铃木二郎12月12日从南京紫金山发回的电讯,第四次报道此两人“百人斩竞赛”的消息,标题是:《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对野田105,两少尉要延长赛程》。
报道如下:[浅海、铃木两特派员紫金山麓12日电]在进入南京之前首创“百人斩”这一史无前例的竞赛的片桐部队的两位勇士——向井明敏少尉和野田毅少尉,在10日攻打紫金山的混战中,创下了106对105的记录。
10日中午,两位少尉高举缺刃的刀相遇了。
野田毅:“我杀了105人。
你呢?”向井明敏:“我杀了106人。
”……两人都哈哈大笑了。
谁在何时率先砍杀100人的问题,被搁到了一边。
“这场比赛成了平局,我们改为砍杀150人的竞赛吧。
”两人的意见马上取得一致。
从11日起,砍杀150人的竞赛开始了。
11日中午,在将中山陵尽收眼底的紫金山上,忙着追杀残敌的向井明敏少尉,向记者讲述了“百人斩竞赛”成为平局的详情。
在这些血淋淋的报道文字的旁边,还配发了一张两人用双手支撑杀人战刀的合影照片。
这张照片是浅海一男在常州请《东京日日新闻》的摄影师佐藤振寿拍摄的。
当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遭到国际舆论揭露与谴责时,这些日本记者、作家又睁眼说瞎话,将血海尸山的南京城描绘成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将大肆烧杀淫掠的日军打扮成南京人民的“解放者”与“救世主”。
1938年1月8日,日本特务机关控制的《新申报》刊登了一则从南京发出的新闻通讯,题为《日本军亲切关怀难民,南京充满和睦气氛》,造谣说:南京市的街道依然沉寂。
慈和的阳光照耀着城市西北角的难民区。
从死里逃生的南京难民,现在已经受到皇军的抚慰。
他们跪拜道旁,感激涕零。
在皇军入城以前,他们备受中国反日军队的压迫,生病的人没有医药上的帮助,饥饿的人不能够取得一米一粟,良民的痛苦,无以复加。
幸而皇军现已入城,伸出慈悲之手,散播恩惠之露,在日本大使馆的西首,难民数千人放弃了以前无聊的反日态度,因为生活有保障,群相额手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