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

合集下载

榆林境内新发现的一组汉画像石

榆林境内新发现的一组汉画像石

榆林境内新发现的一组汉画像石赵延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榆林境内(横山县)2008年发现的一组5块画像石,为陕北榆林汉画像石墓常见的墓门五石组合结构,画像中出现的玉兔蟾蜍同居月宫、敬献珠果、“二桃杀三士”、纺织、冶炼钢铁、农具、池塘边弹琴、“泗水取鼎”等内容,对研究汉代榆林边塞地区的工、农、渔业以及汉代人的生死观、宇宙观和宗教理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

【关键词】榆林;东汉;画像石【作者简介】赵延梅,女,1972年生,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馆员。

2008年,在榆林市境内(横山县)发现了东汉时期5块墓门面画像石,这组画像石保存完好,均为页岩砂石质,采用平面减地深浮雕阳刻,物像的细部用阴线勾勒、彩绘装饰的技法。

画像内容题材丰富新颖。

其中珠果串、纺织图、打铁图和历史故事“泗水取鼎”等是目前陕北首例发现的画像题材。

现借展陈列于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与馆内陈列的横山县党岔乡孙家园子出土的墓室四石组合的边饰构图、雕刻技法和石材基本一致。

现将这组画像石描述如下:1.墓门横楣石(图一、图拓一)图一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馆藏乔建军摄图拓一作者摄此石断为二截已修复,画面完整。

石横195、纵33、厚9.2厘米,画面横154、纵33厘米。

背面平整有凿刻纹。

左、右侧面毛石状。

上侧面平整,斜条纹。

下侧面分为三种雕刻技法:左、右两端平整,斜条纹;中段部分的前后两边缘为1厘米的素宽边、宽边为平行的细斜条纹;中段部分的中间为排列规则有序的斜条纹。

与左、右门柱的内侧面相衔接。

画面分内区、外区两部分。

外区为边框装饰,内区为主题画面。

边框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上部、左右两侧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阴线双钩纹,外钩线云纹两头呈羽毛状,内钩线阴刻较深并施朱彩。

双钩纹有十一组:其中六个单钩、四个双钩、正中一个三钩,基本呈对称排列。

第二层为几何连缀式的二方连续、呈轴对称的绶带穿璧纹。

其中之七璧雕刻完整、十二个受构图所限雕刻成半璧。

第三层就是下边饰为垂幔纹。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_文物_2011年1_12期目录索引

#考古新收获#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清理简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B4重庆奉节赵家湾东汉墓发掘简报武汉大学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公室1B15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29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1B38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8年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2B4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清理简报永城市博物馆2B20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B26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2B40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B4山东济南华信路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B32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大夏国田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3B36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宝鸡市考古研究所3B44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4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B20燕下都遗址出土铁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文物保管所4B3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4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5B12南澳Ñ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B25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B4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12洛阳道北二路明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6B21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四川宋瓷博物馆7B4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崇州市文物管理所7B7成都下东大街遗址明代早期遗存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B22洛阳北窑西周车马坑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4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13洛阳河区利民南街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22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8B31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32本刊2011年1~12期目录索引洛阳孟津大汉冢西晋围沟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9B48河南焦作山阳北路西晋墓发掘简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9B58江西靖安老虎墩史前遗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4江西靖安老虎墩东汉墓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博物馆10B22江西景德镇道塘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10B35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发掘简报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靖边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0B51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11B4湖北武汉磨元城周代遗址调查简报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11B61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4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13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26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B37#研究与探索#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王建华1B43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1B51论红山文化玉兽面形饰的渊源朱乃诚2B47玉门金鸡梁出土的木牍和封检王策吴荭2B55新发现辽代丝绸装饰材料及工艺研究路智勇2B59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张弛3B46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赵宾福杜战伟3B54清代公主园寝调查董坤玉3B62越国贵族墓随葬陶瓷礼乐器葬俗探论陈元甫4B33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韦正4B41前凉道符考释王元林4B49对石峡文化的若干再认识李岩5B48礼县出土秦国早期铜器及祭祀遗址论纲李峰5B55中国最早的/升官图0)))说孔家坡汉简5日书6的5居官图6及相关材料李零5B68伯唐父鼎铭通释补证袁俊杰6B38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陈隆文6B44三星堆出土爬龙铜柱首考)))一根带有龙虎铜饰件权杖的复原孙华7B39德清窑略论郑建明7B50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李少兵8B47蒙古高原石雕人像源流初探)))兼论羊群庙石雕人像的性质与归属魏坚8B55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李学勤9B67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关问题的思考严辉张鸿亮卢青峰9B69敦煌壁画中的经架)))兼议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顶南侧壁画题材郭俊叶10B70 /寄寄老人0考宋新潮10B77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11B64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11B78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张昌平11B87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殷宪刘俊喜12B47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张庆捷刘俊喜12B52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丹扬王墓考辨李梅田12B55澳门开埠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林梅村12B61#青铜器集粹#甘肃武威出土铜贾建成李永平5B89安徽阜阳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器杨玉彬杨钢锋5B91我自铸铜铍及其相关问题赵晓军蔡运章9B73湖南张家界新出战国铜矛铭文考略陈松长9B76#陶瓷赏析#浅谈广均的风格与特点黄静2B66#简牍文书#清华简5系年6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3B705楚居6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李守奎3B75论汉简5葬律6中的祭奠之礼高崇文5B80放马滩秦简日书5占病祟除6与投掷式选择陈伟5B85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6B49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6B57北大汉简5苍颉篇6概述(朱凤瀚)北大藏西汉竹书5赵正书6简说(赵化成)北大汉简5老子6简介(韩巍)北大竹书5周驯6简介(阎步克)北大汉简5妄稽6简述(何晋)北大藏汉简5反淫6简说(傅刚邵永海)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李零)北大汉简中的5雨书6(陈苏镇)北大汉简数术类5六博6、5荆决6等篇略述(陈侃理)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李家浩杨泽生)#碑刻墓志#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资料)))唐张弼墓志研究胡明2B70文明书5张文麟墓志6研究周公太2B75唐刘氏墓志考梁永照4B75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李洪甫张步军4B78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邢富华王宇红邢建洛8B65洛阳出土明代买地券邢富华邢建洛司马国红8B69#画像石#画像砖#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物管理办公室12B72#书画艺苑#元孟玉涧5黄鸟图6辨析杨新7B61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5兽谱6袁杰7B65#古代建筑#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1B59山西安泽县郎寨唐代砖塔王春波4B53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与永安桥、源洪桥比较研究孙荣华4B63#古邑名村#安徽宣城水东镇耿朔10B83#古代镜鉴#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选粹程永军1B75阜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铭文铜镜董波1B80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吕静9B79西安新出土唐代铜镜张小丽9B80#古代玺印#河南新安县博物馆藏金代官印高耀伟10B88顺治皇帝御用玺印郭福祥10B89#博物藏珍#清代宫廷琥珀艺术许晓东3B79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张焕新7B71吉首大学博物馆藏宣晓刑徒砖张敏波7B85#近代文物#孙中山两张借款单据辨伪谭世宝12B83#科技考古#云冈石窟测绘方法的新尝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石窟测绘中的应用云冈石窟研究院1B81云南祥云红土坡古墓群出土金属器的初步分析李晓岑雅丽刘杰李穆斌1B88四川茂县新石器遗址陶器的成分分析及来源初探崔剑锋吴小红杨颖亮2B79中美专家联合修复保护昭陵六骏之/飒露紫0、/拳毛0杨文宗2B86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春秋晚期金箔研究秦颍黄凰李小莉阚绪杭5B94北大西汉竹简的科技分析胡东波张琼王恺6B90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玻璃杯研究成倩王博郭金龙7B88元代铜牦牛腐蚀产物分析研究赵家英7B93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葬出土串饰的提取与保护赵西晨黄晓娟张勇剑宋俊荣8B73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袁晓红8B7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修缮测绘中的应用周立李明毛晨佳吕晓洁8B84#博士论坛#早期玉剑具研究代丽娟4B84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朱磊4B92 #遗址#文物保护#青海省境内明长城保存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蒲天彪9B86#书刊评介#读5鲁中南汉墓6杨哲峰3B90石寨山考古的新成果和再认识)))读5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6杨勇8B90#学术动态#/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6国际学术研讨会0纪要袁金平11B95 #读者#作者#编者#彭射铜器铭文补释曹锦炎6B94苹木留荫芳华沁人)))缅怀徐苹芳先生许宏9B91#彩色插页#云南祥云红土坡14号墓出土Ñ式单鸡铜杖首1B封面浙江安吉出土汉代铜镜11蟠螭纹镜21博局铭文镜31神人车马画像镜41人物神兽镜1B封二洛阳新区厚载门唐墓出土陶器11罐(M2B1)21罐(M2B3)31三足罐(M2B4)41壶(M2B5)1B封三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出土彩绘刻画砖2B封面河南永城僖山二号汉墓出土器物11方形玉衣片(Y XM2B26、28~30)21菱形玉衣片(Y XM2B39~47)31长条形玉衣片(Y XM2B61~65、50)41玛瑙珠、石珠(Y XM2B298~322)2B封二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壁画(第7~9幅)2B封三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盏3B封面宝鸡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u本刊2011年1~12月目录索引2011年#第12期11F121筒瓦(采集)正面31筒瓦(采集)背面3B封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5楚居63B封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珀扳指3B封底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出土青瓷承盘三足炉4B封面山西安泽郎寨唐代砖塔11砖塔南面21西面碑碣4B封二浙江德清宋代寿昌桥11寿昌桥21桥额楷书阴刻二字桥名4B封三南澳Ñ号明代沉船出水青花菊花纹盘5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鱼(C1M10122B7)2.蚕(C1M10122B11)3.饰件(C1M10122B9)4.(C1M10123B130)5.鱼(C1M10123B133)6.蚕(C1M10123B131)5B封二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鼎(C1M10122B76)2.鬲(C1M10122B96)5B封三洛阳涧西区唐墓出土铜镜6B封面洛阳涧西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1.陶天王俑(EM723B2)2.陶马(EM723B6)3.银杯(EM723B15)4.鎏金银粉盒(EM722B10)6B封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部分)115日书6篇题215六博6篇题3.5日书6中的占产子图4.5日书6中的日廷图6B封三四川崇州万家镇明代窖藏出土青花蕉叶人物纹执壶7B封面四川遂宁金鱼村二号南宋窖藏瓷器11青釉莲瓣碗(SJH2B2528)21青釉莲瓣杯盖(SJH2B2586)31青釉莲瓣杯(S JH2B2581)41黑釉盅(S JH2B2596)51青釉折沿盘(S JH2B2580)61白釉刻花碗(S JH2B2622)7B封二11元代铜牦牛修复前21元代铜牦牛修复后7B封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墓葬出土童子攀枝砖雕8B封面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出土铜器11方壶(M8830B11)21(M8830B7)8B封三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出土铜铺首9B封面洛阳孟津朱仓M722、M707陵园遗址平面图9B封二11我自铸铜铍及铭文21铜矛9B封三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藏西汉彩绘铜镜9B封底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仓10B封面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彩绘陶器1.鼎(M6B12)2.扁壶(M5B13)3.A型壶(M5B1)4.B型壶(M5B11)10B封二安徽宣城水东镇11正街街景21十八踏10B封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觥11B封面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器11鱼伯彭尊(M27B14)21鱼伯彭卣(M27B12)11B封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铜(M27B2)11B封三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墓室东壁壁画局部12B封面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11北侧棺床立面画像21甬道东壁壁画12B封二山西大同市大同县陈庄北魏墓11前室北壁壁画21后室顶部12B封三(责任编辑:梁秋卉)。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時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著作《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就对《山海经》的西王母神话、开辟神话、昆仑神话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且首先注意到西王母在此经中还不是美人形而是半兽形。

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

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

音乐学研究001音乐与表演 | MUSIC &PERFORMANCE 2019_01神木县是陕西省位置最北、面积最大的县。

1996—1998年,在该县的大保当镇发现了汉代墓地和城址。

这里被认为是匈奴考古遗存,且汉化程度很深。

墓葬26座,为砖室墓,南北向,有斜坡墓道,分单室、前后室,个别还有耳室、券顶、穹隆顶或四角攒尖顶。

该墓葬群形制、多数随葬品、画像石内容与汉人墓葬画像无异,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乐舞百戏内容,那些在创作手法上分层独立、对称呼应,散、焦点透视交错的神来之笔,罕见地再现了墓主人——匈奴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的社会生活。

一、汉墓葬群位置及断代时间该墓群所在地的神木县地处陕西省的最北端。

它东眺黄河,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接壤。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毛乌素沙地,东南是丘陵沟壑,东北西南连线是秦昭襄王为防御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和之后修建的明长城,正好成为两种地形的分水岭。

该墓葬群共26座,全部位于神木县西南的大保当镇,靠近分水岭中段西北一侧,属于昔日长城以外(见图1)。

由于这26座汉墓几乎全部被多次盗扰,包含明确纪年信息的重要物件已很难寻觅。

专家“通过对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画像石与周围地区汉墓比较,大致可以将这批墓葬的年代定在东汉初期到东汉中期偏晚。

”[1]112二、墓葬中乐舞百戏图像的存世情况及介绍这26座墓葬的地下构造,大体一致,封门的后边都设有石制的墓门,墓门由门楣、门柱、门扉、门梁、门限等部分组成,除门梁、门限外,全部是画像石。

有的墓门门扉虽然因盗扰而缺失,但门柱上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 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王 军(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100101)[摘 要] 1996至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葬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乐舞百戏图像。

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

汉画像石中的象

汉画像石中的象

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象,主要有“舞象”、“驯象图”与“骑象图”,及与佛教有关的白象图一、相关文献记载1.“舞象”,或称“象舞”,是人头戴大象面具进行模拟舞蹈表演。

在两汉,看“象舞”的风气盛极一时,《盐铁论·散不足》有“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象”。

也有记载《汉书·礼乐志》:“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员九人,朝贺置酒为乐。

”他们的表演称作“象人戏”。

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人假扮动物的戏豹图、戏凤图、戏猿图,(就是配戴动物面具、装扮成动物的演员),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

如诸城出土“象首人身”画像石“象首人身”画像石采用浅浮雕技法,画上的神怪呈现舞蹈状。

象首牙齿外露,眼球突出,面目狰狞。

人身四肢粗壮,肌肉发达。

其形象十分生动,栩栩如生也有学者指出,“象首人身”画像石表现的是古代的傩舞场景。

傩舞是古代人们举行大傩时跳的舞蹈,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

2.骑象图: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北方早期佛教造像。

河南唐河冯君孺人墓出土(新莽天凤五年时期)驯象图1.画面上大象缓缓而行、显得有点瘦,象背坐二人,一人在前,手里拿着杆状物(有学者认为是“结跏趺坐”的僧侣、也有学者认为是驱象的象奴);另一人在后,头戴冠,鼻高大,以臂托头,两腿上翘,悠然自得,像是胡人。

类似的图像还有徐州四川绵阳何家山M2出土摇钱树树叶上的象和驯象者江苏盱眙(yi)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鎏金铜象、象奴俑,纹路很清晰,大象身上的皱纹、脚趾都能看到。

山东滕县汉代画像石六牙白象和驯象者前象骑着模糊看不清,后象所载3人中,靠近象头部的人手执弯钩,作驯象状,因透视关系,每只象可见右侧三牙。

飞禽三足乌、比翼鸟和凤鸟《龙凤呈祥图》中间刻擎天石柱,左面刻一对凤鸟交颈,右面刻一对青龙嬉戏。

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凤是“羽族之长”,有“百鸟之王”之称,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

中国美术史 知识点

一:原始社会陶器艺术一.陶塑分为器物局部装饰雕塑,拟形器,小型独立圆雕。

1.器物局部装饰雕塑(1).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2).呺邢陶器盖(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动物形象,堆塑法,锥刺法,造型逼真,质感强烈,把突起的喙作为器物的钮人面浮雕(陕西)2.拟形器(1).陶呺鼎(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造型简括,稳重厚实,体量感很强,散发着一股狞厉之气。

(2).狗形陶鬲,猪形陶鬲(2件)(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3)陶水鸟形器(江苏吴江良渚文化)3.独立圆雕(1).陶猪(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2).小型群塑(湖北天门邓家湾)(3).孕妇像(辽宁客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殖崇拜,是先民祈求自身繁衍的一种像证。

二..彩陶装饰画1.仰韶文化彩陶装饰画(1)半坡类型(西安半坡,临潼姜原)造型:圆底和平底盆图案:黑菜为主,偶见红彩纹样: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鹿纹,角纹,人面鱼纹(最具特色)案例:人面鱼纹彩陶盆(有图)(2)..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器型:以盆,钵为主图案:多用黑彩,兼用少量红彩纹样:动物纹,几何纹以曲线,圆点,弧边三角形构成的花瓣和鸟纹最富特色。

案例:鹤鱼石斧彩陶缸(河南临汝)2.马家窑文化彩陶装饰画上承庙底沟类型,依次分为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1)石岭下型:具有明显的庙底沟遗风。

(2)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造型:出现了双耳罐,缸,瓮等体积较大的器物。

纹样:旋涡纹,波浪纹,波折纹,圆圈纹,同心圆纹,网纹,锯齿纹,米字纹,蛙纹,人物形象。

共同特点: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该热烈。

案例:舞蹈纹彩陶盆(有图)(青海大通上宋家寨)。

三.陶器陶器以粘土做呸,经900-1000度高温烧制而成,与磨制石器一起构成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1.种类:红陶,灰陶,黑陶,白陶。

泥质和泥质夹砂红陶数量最多。

2.器物种类:炊食器,饮食器,盛物器,汲水器。

刍议陕北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

刍议陕北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

关键词 :陕北 ;汉画像 石;造型艺术
汉画 像 石是 我 国宝 贵 的文化 遗 产之 一 ,主 要 兴盛 于汉 代 ,是 在打 磨光 滑 的岩 石 板 山进行 墨 线勾 样 ,浮 剔浅 刻 ,并 敷彩 绘色 , 以表 现 一定 内容 与情 节 的综 合 艺术 ,汉 画 像石 遗 留保 存较 多地 区 为 山东 鲁南 、江 苏 徐州 、 山西 、 四川 I 、河 南与 陕 北等 ,其 中 ,陕 北主 要 指榆 林 与延 安两 市 ,陕 北文 化 历史 悠久 ,具有 灿烂 文化 遗 产保 留,陕 北汉 画像石 就是 其珍 贵文 化遗 产 。
构件或 石刻艺术 ,起 始于汉代 ,兴盛于 东汉 ,消亡于 东汉末年 ,主要 造 着 一种 神秘 幽 冥 的艺术 气 氛 ,在 陕北汉 画 像石 中表 现 明显 。陕 为古代 的丧葬礼俗 进行服 务 ,是一种独特 艺术形式 ,我 国陕北 文化历 北汉 画像 石还 具 有场 面宏 大 与 内容丰 富等 特 点 ,其艺 术体 现对 称 史优 秀 ,保 存大量历 史文化遗产 ,陕北汉 画像石就是历 史保 留下的重
原则 同 时 ,还表 现 了张弛 、动静 与简 繁等 对 立统 一艺 术 的原 则 ,
要 古代 文化 遗产 ,在我 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本 文就 陕北 汉画像
石 的 造 型 艺 术进 行 了分析 讨论 。
在 陕北榆 林 绥德 的 四十铺 汉 画像 石 中 ,两 边 竖框 上面 的 四格 图像 就大 致对 称 ,下 格左 右 的主 图均 为树 木 ,左 框树 下为 马 与狗 ,右 框树 下 为人 栓马 ,其 对称 性 中体 现 了变化 , 自由随意 ,展 现 汉代 雕刻 者 的随 意创 造力 。其 对 立统 一 艺术性 ,在绥 德 白家 山 的汉墓 上可 见一 斑 ,其 横额 中的激 烈紧 张狩 猎场 面 ,与 悠 闲放牧 场 面 , 席 地 而坐 场 面 与 玩 乐 场 面 形 成 了 鲜 明对 比 ,在 对 立 当 中含 有 统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6期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

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¹。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º。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0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5长安史迹之研究6一书。

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0/陕西考古会0/北平研究院0 /西北史地考察团0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0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¼。

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½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0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

张大千敦煌“白画”摹品的价值研究

张大千敦煌“白画”摹品的价值研究
张大千敦煌 “ 白画" 摹 品的价值研究
郭 萍 罗斌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目前 ,对张大千先生艺术成就的专题研究可谓成果丰硕 ,在 中国近现代 美术 史上他 的艺术贡献则不言而喻。多数研究集中于他
的生平、绘画技 法、绘画理论等诸 多方面。其 中,针对张大千先生遗留下来的敦煌 “ 白画”作品的价值所在仍有待进一步研 究。本文 结合敦煌壁画 已有研究,对大千先山静居 画论 》卷 上 : “ 世 以水 墨 画为 白描 ,古谓之 白画 。 袁蓓有 白画天女 , 东晋高僧像 ; 展子虔 有 白画王世充像 ; 宗少文有 白画孔 门弟子像 。” “ 白画 ”即 白描 ,已成为独立绘科 ,通过 不同的起 承转合 、抑扬顿挫 、疏 密有致 的排布体现其独特 的艺 术语 言与思想 。隋代的展子虔 、 唐代的吴道子等能者无不经过对线 条的精微揣摩 ,总结 出各类
①f 唐】 段成式 : 《 酉阳杂俎》, 中华书局, 1 9 81 年。
②f 清1 方熏: 《 山静居画论》,于安澜: 《 画论丛书》,人 民美术出版社, 1 9 6 2年版。 ③『 唐1 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 : 《 历代名 画记》,上海人 民美术 出 版 社, 1 9 6 4 :1 7 。
绘 ,这些 未着 色或着 色不 多的壁 画 ,经过粉 本起 稿成线 描 画
出土 的汉 画把线作 为塑造形象的主体 ,再稍作晕染 ,更加 突显 出线 条 的质 感 。尤甚 者还要 数汉代石 刻 中的线 条 , 分布在 陵 墓纪念性雕 刻中 ,有建筑 、墓碑 、石象生 、四神 、画像石 、画 像砖等 ,以线描 造型的四神 、文 臣武将 、仙人骑凤 、乐人 、舞
绘画 中地位提升到极高美学地位有关 。

画像石的前世与今生

画像石的前世与今生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97-画像石的前世与今生张 静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博物馆摘要:古人石头上作画,集人工之智慧、汇天地之灵气,刻画奇美、笔法传神。

由于我在神木博物馆工作的缘故,有幸能够全面了解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的诸多故事。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画像石让我在文博工作之余,对它们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喟叹和追问。

关键词:大保当;汉画像石;地域环境;造型艺术;汉代精神1大保当汉画像石所处的墓葬与汉城城址上个世纪末,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陕京天然气管道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陕西境内的榆林、神木、横山、靖边、府谷五县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

轰动一时的神木县大保当汉画像石墓群,惊现世人面前。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大保当的墓地范围很大,汉代城址由西南到东南外围的广大区域内分布有敖包台汉墓群、高羔兔汉墓群、木柱柱梁汉墓群、田家圪台汉墓群、汉画像石墓群及大坝梁汉墓群等。

其中汉画像石墓群,位于城址南约两公里的榆神公路(302国道)旁,出土的画像石共61块,大部分饰有彩绘,图案十分精美。

2汉画像石墓葬在汉代,厚葬风潮盛行,汉画像石在这个时期应用而生了。

以画像石为主的汉代画像艺术,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其中陕北汉画像石更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发展成为自己独有的造型手法和造型特征,反映了陕北地区独特的人文观念和民俗民风。

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大保当汉画像石在特殊地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工具的制约,大保当画像石所采用的石材质地粗糙且不易雕刻,劳动人民因材施艺,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弥补了这一自然条件的不足,刻画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染力。

文物2011年12期--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_肖健一

文物2011年12期--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_肖健一
2.M2 斜坡 墓 道砖 砌单 室穹 隆 顶墓 , 方 向 105°, 墓道 居东 , 墓室 在西(图 四 、五)。斜坡 墓道 , 平 面呈长方形 , 长 5.64 、东宽 0.9 、西宽 1.1 米 , 深 0.4 ~ 3 米 , 内填 五 花土 。墓道 口 用砖 封 门 , 高 0.8 、宽 0.86 米 , 底 部两 层竖砖 , 以上 顺砖 错缝 平砌 。条砖长 36 、宽 16 、厚 7 厘米 。 甬道 位于 墓道 与墓 室之 间 , 砖 砌拱 顶 , 上 面 为 生 土 。高 1.4 、宽 1.02 、进 深 0.96 米 , 高 0.94 米处起 券 。直 壁砌 法为 两平 一竖 , 顶部 两 层拱券 。 墓 室 为 竖 穴 土 坑 砖 券 穹 隆 顶 。竖 穴 , 长 3.5 、宽 2.5 、深 0.4 ~ 3 米 。穹 隆 顶 , 室 内 长 3.14 、宽 1.86 、高 1.84 米 。直壁 高 1.58 米 , 砌筑 方法为三平一竖 , 并在上面砌筑 5 层平砖 , 然后 起砖券 。
图五 M2 墓室(由西向东摄)
74
□ 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
甬道 位于 墓 道与 墓室 之间 , 砖砌 拱顶 , 上面 为 生土 。外 宽 1.36 、残高 1.66 、直 壁高 1 米 , 进深 0.6 米 。直壁砌法 为顺砖 错缝平砌 , 顶 部双 层砖 拱券 。甬 道顶 部发 现一 个椭 圆形 的 盗洞 , 口径 0.6 ~ 0.8 米 。推 测盗墓 者由 此进 入甬 道 , 顺甬 道破 坏石 门进 入墓室 , 故 一扇 门 扉倒塌 。
3.M3 为 斜坡墓道砖 砌双室 墓 , 方 向 107°, 墓室 在东 , 墓 道居西(图六)。斜坡墓道 , 平 面 呈长 方形 , 长 14.32 、东宽 1.65 、西 宽 1.3 米 , 深 0.4 ~ 4.38 米 , 墓 内填 五 花土 。墓 道里 口用 砖封 门 , 高 1.6 、宽 1.86 米 , 顺砖 错缝 平砌 , 两 端嵌 入墓 道的 墙里 , 顶 部 被 破坏 。 紧 贴 砖的 封 门 为石 门 , 由门 楣 、门 柱 、门扉 组 成 , 门 楣 宽 1.81 、门 宽 1.74 米 , 高 1.46 米 。

论陕北东汉画像石墓的门扉样式

论陕北东汉画像石墓的门扉样式

( 1 ) 永 元前 期 ( 公元 9 0~ 9 6年 ) , 这 个 时期 图像 特 征 是铺 首无 脸 或 脸 短 , 以 永 元 二 年 辽 东 太 守 墓 【 ( I 3 ’ ( 图4 ) 为标 型 , 门扉上 的铺 首脸 短 , 口部
画细部轮廓的雕刻技法是这一样式的共同特征 , 由
关键词 : 陕北 画像 石 ; 门扉 ; 样 式风格
中 图分类 号 : J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2 7 3 1 ( 2 0 1 3 ) 0 1 - 0 1 5 2 - 0 6
以有纪年画像石墓或出土地点明确的门扉 图像作为
陕北 地 区东汉 墓葬 中 出土 的画像石 特别 注重 对
【 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
论 陕北 东 汉 画像 石 墓 的 门扉样 式
宋 莉
( 西北 大学 艺术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9 )
摘 要 : 以陕北 地 区汉画像 石墓 的墓 门门扉 图像 为 中心 , 通过 比较 不 同 艺术 风格 的 门扉 图像 ,
归纳出六种主要的 门扉样式, 再参照门楣和门框其他图像 , 来建构门扉 图像 的类型和年代框 架, 在 此基础上为推断无纪年画像石的年代或 出土范围提供参考依据 。
收稿 日 期: 2 0 1 1 - 1 1 - 2 2 ; 修回日 期: 2 0 1 2 — 1 0 — 1 1 作者简 介 : 宋莉 , 女, 陕西宝鸡人 , 从事 中国美术史研究 。
这三 例墓 门 的图像构 成基本 一 致 : 门楣 由羊 、 骑
①对样式 的划分 以有 明确 纪年 的画像石优先 , 无墓葬而有 出土地 点的次之 ; 以有完整 组合关 系的成组画像 石优先 , 零散

陕西绥德县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

陕西绥德县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
空 填 卷 曲 流 云 花纹 白彩 谷 纹
, , , 。
三裸
璧 涂绿 彩

·
,
上 加 若干点
,
树 冠高 出 墙外
占画 幅 之 半
,
庭院 前面
,
,
展 开 一行 长 长的
,
联带 染 红 色

阴地 阳 纹
:

红 绿相
正 在 路 途奔 跑 的 车 队 位 在 全 画 中 央 长度 几

映 颇具 匠 心
,
《 书 汉

和 绝 大 多 数 画 像石完 好
墓室 建 筑 分 墓 门



室 后 室 和 左 右 两 个耳 室
从墓 口 门 槛 到 后 室 后 壁 通

5 7.

,
前 室和 左 右 二
. 7 4
图一
1
.
墓 室平 剖 面 图( 约 1 2 0 0 )
2
.

耳 室 通宽

3

,
规模 不
平面 图
东西 剖 视 图
3
5


,
衣饰 羽 葆铭 族 仙 树 都 刻 成 随 风 飘扬 的 样 子 拱托 飞 翔 的 快 疾 ( 图二
较软
南北 宽 高
1 ,
.
2


米 拱 券 式顶 洞
画 像石 亦 用 这 样 的 石 材 来 雕 刻
,

口 正 中 竖一 断面 为 长 方 形
.

砌 墓 的 石 块 经 过 加 工 规 整 如 砖 墓 内壁
面 石 缝 蚕 接严 整

晋陕地区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图像

晋陕地区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图像

门扉画像叫图四,3 r剔地平面线刻
中,面部的、、
用线刻画,有的
刻画 r (图四,4)、
本有
门扉画像问
门扉画像两(图四,5)、
104
门扉画像呵r
Ad型耳平直
,耳部为 三形,
有的较粗短,有的
。铺首“山”字冠中间凸起
部分为桃形,面部两 有 线外凸 有的下颌有三
节突出,有的为方颌;刻画方式为剔地平面线刻。
标本有 四 铺 门扉画像阴问叫图五,1、2、 3)、 大 98M2门扉画像&叫图,4)、米
,用无 的 线条刻画,形似
面部
和下颌须

型犷豪放r雕刻方为
剔地平面刻,在陕北、晋西北地区少见r标本有
门扉画像&旳(图七,1)、 快华岭 门扉画像&叫图七,2)、米 05M1门扉画像㈣
图七,3 r
Bc型 耳长而尖锐,近乎成为须髯的一部 分,亦有飘扬之势;冠部中央凸起部分呈桃形,面
部、下颌须
密,向上飘扬,口部大张。雕刻
1
2
图一一 兽面铺首Bf型铺首衔环图像
1. 绥德贺家湾墓门扉画像 2. 绥其变体。笔者目
前搜集的此型铺首衔环图像中未有与FG或青 龙、白虎组合者。标本有绥德黄家塔墓门扉画像㈣
(图八,1)、米脂05M2墓门扉画像何(图八,2)、离
石马茂庄四号墓门扉画像[3((图八,3)等。 Bd型:双耳呈相对规则的几何形,如锐角三
铺首衔环是晋陕地区画像石中非常重要的神
异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 异 a
总体型
人面铺首和兽面铺首 类a
1. 人铺首
铺首
有明显的人特,“山”字冠中
间凸起
短形,

汉代陕北画像石题记整理与文化特征

汉代陕北画像石题记整理与文化特征

第37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32021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21ʌ收稿日期ɔ2020G07G14ʌ作者简介ɔ谢娟玲(1994-),女,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研究.汉代陕北画像石题记整理与文化特征谢娟玲(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70)ʌ摘要ɔ陕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石,其中有题记的约有二十多块,题记上的内容丰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陕北地区画像石的发展兴衰,还可以了解到汉代陕北地区人民的丧葬观念㊁生活习俗,汉代职官的相关信息,也是我们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资料.ʌ关键词ɔ陕北地区;汉画像石;题记ʌ中图分类号ɔK 879.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3G0034G08A r r a n g e m e n t a n d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I n s c r i pt i o n s o n t h e S t o n e R e l i e f s o fH a nD y n a s t y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X I EJ u a n Gl i n g(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a n dC u l t u r e ,N o r t h w e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H a nD y n a s t y st o n e r e l i e f s h a v e b e e nu n e a r t h e d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o fw h i c h t h e r e a r e a b o u t 20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 a r e r i c h ,b y w h i c hn o t o n l y t h e d e v e l o pm e n t a n dd e c l i n e o f t h e s t o n e r e Gl i e f s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b u t a l s o t h e f u n e r a l c o n c e p t s ,l i v i n g c u s t o m s a n do f f i c i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a r e t o b eu n d e r s t o o d ,a n dw h i c ha r e a l s o 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 s f o r u s t o s t u d y 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o f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K e y wo r d s :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H a n s t o n e r e l i e f ;i n s c r i p t i o n ㊀㊀本文所说陕北地区包括两大部分,即今陕西省北部地区和山西省西北地区,这两区域在秦汉时期属于上郡和西河郡的辖区.上郡郡治肤施故城在陕北榆林市南面的鱼河堡附近,晋西北汉画像石出土地的离石㊁中阳㊁柳林三县与陕北汉画像石产地中的绥德㊁米脂㊁神木㊁吴堡㊁清涧县等,都在汉代西河郡范围内.西河郡郡治原在长城以北的平定,到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由于受南匈奴的侵扰,往南迁至离石;上郡治所也迁至夏阳,«后汉书 顺帝纪»: 丁亥徙西河郡居离石,上郡居夏阳,朔方居五原. ①这两地出土的画像石都属于东汉中晚期,雕刻风格㊁内容都相似,故可划分为一个区域,通称为陕北地区.儒家文化强调 孝 .汉武帝实行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政策后,儒家文化更是成为稳定社会㊁巩固统治的主要思想工具,其选官制度中的 举孝廉 ,对于儒学中的孝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厚葬之风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人们除了用大量陪葬品㊁建筑㊁祭礼等表达自己的孝心,还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孝行.这样一来,对于画像石上的题记内容,不仅视为记录人死的时间㊁下葬的时间以及墓葬的修造时间,还可视为后辈子孙为了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孝行来获得一定利益的文字记录.陕北地区的画像石题记内容丰富,现将其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㊁有纪年的画像石何为纪年汉代画像石?主要是指画像石上有纪年明确标明制作年代的画像石②.纪年汉画像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区域画像石的出现和消亡时间,还可根据有纪年的画像石判断无纪年画像石的时间段,也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和判断画像石墓主的身份.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主要是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至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这五十年的时间,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主要是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至汉灵帝建43宁四年(公元171年)这大约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主要是根据出土的有纪年的画像石判断的,现将有纪年的画像石题记整理如下:1.陕西绥德黄家塔永元二年(公元90年)辽东太守墓:(1)东耳室横额画像,刻题 辽东太守右府 (图1);(2)西耳室横额画像,右侧框刻 辽东太守左官 ,左侧框刻 永元二年天岁在位(?)造(图2).图1图2㊀㊀(图1㊁2来源«中国汉画像石全集»第五卷«陕西㊁山西汉画像石»)2.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田鲂墓,题记 西河太守都集掾圜阳富里公乘田鲂万岁神室.闰月二十六日甲午卒上郡白土,五月二十九日丙申葬县北驹亭部大道东高显冢茔 (图3).图3㊀图4㊀图5图6㊀图7㊀图8(图3来源«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图4来源«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墓»;图5㊁6来源«榆林碑石»;图7㊁8来源«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3.陕西绥德苏家圪坨永元八年(公元96年)杨孟元墓,题记 西河大守行长史事离石守长杨君孟元舍永元八年三月廿一日作 (图4).㊀㊀4.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十年(公元98年)徐无令乐君墓,题记 徐无令乐君永元十年造作万岁吉宅 (图5).5.陕西子洲县苗家坪乡银锭山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郭元通墓,题记 永元十二年西河府史郭元通吉宅 (图6).6.陕西绥德保育小学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王得元墓,题记 永元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得元室宅 (图7).7.陕西绥德五里店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郭稚文墓,题记 永元十五年三月十九日造作居,圜阳西乡榆里郭稚文万岁室宅 (图8).8.陕西绥德四十铺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任孝孙墓,题记 永元十六年三月廿五日甲申,西河太守掾任孝孙之室 (图9).9.陕西绥德白家山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张文卿墓,题记 西河圜阳张文卿,永元十六年十月,造万岁堂张公寿堂 (图10).10.陕西绥德黄家塔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王圣序墓,题记 王圣序万岁室宅永元十六年十二月一日祖下 (图11).11.陕西绥德四十里铺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田文成墓,题记 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田文成万岁室延平元年十月十七日 (图12).5312.陕西米脂官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牛文明墓,题记 永初元年九月十六日牛文明千万岁室长利子孙 (图13).13.陕西清涧贺家沟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司马袱红墓,题记 永和三年四月廿日,司马袱红张宅舍 (图14).14.陕西米脂永和四年(公元139年)牛季平墓,题记 永和四年九月十日癸酉河内山阳尉西河平周寿贵里牛季平造作千万岁室宅 (图15).图9㊀图10㊀图11图12图13㊀图14㊀图15(图9㊁10㊁12㊁14㊁15来源«榆林碑石»;图11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陕西㊁山西汉画像石»;图13来源«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15.山西中阳道棠村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沐叔孙墓,题记 和平元年十月五日甲午故中郎将安集掾平定沐叔孙Ѳ舍 (图16).16.山西离石马茂庄西圩塌梁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左元异墓,题记 和平元年西河中阳光里左元异造作万年庐舍 (图17), 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异之墓 (图18).17.山西离石下水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墓.出土画像石8块以上,以铲地平面线刻为主要雕刻技法③.18.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孙显安墓,题记 汉故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孙大人显安万岁之宅兆,建宁四年十二月丁ѲѲ十日丙申造 (图19).19.山西离石马茂庄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牛公产墓,墓门右侧立柱题记 汉故西河圜阳守令平周牛公产万岁之宅兆 ,右门扉题记 熹平四年六月 (图20).图16㊀图17㊀图18图19㊀图20(图16㊁20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陕西㊁山西汉画像石»;图17㊁18来源«跋汉左元异墓石陶片拓本»;图19来源«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根据以上纪年画像石可知,陕北和晋西北的画像石是前后衔接的.陕北地区以汉和帝永元二63年(公元90年)辽东太守墓为早,下至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的牛季平墓;晋西北地区以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沐叔孙墓和左元异墓为开始,下至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牛公产墓.晋西北最早的两座墓距离陕北地区的牛季平墓约为11年,此时受匈奴影响,上郡和西河郡的治所已经南迁,画像石也随之从陕北地区转移到了晋西北地区,而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画像石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画像石也就随之消失了.二㊁墓室的称呼陕北画像石题记中大量出现有 万岁室宅 室 堂 宅舍 宅 椁 府舍 府 舍 墓 等对墓室的称呼,这些对墓室的称呼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墓葬的专称, 冢 墓 之类,这一称呼主要有在绥德四十里铺发现的田鲂墓 闰月二十六日甲午卒上郡白土,五月二十九日丙申葬县北驹亭部大道东高显冢茔 (图3);离石马茂庄发现的和平元年(公元150年)的汉左元异墓,画像石题记为 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异之墓 (图18),而且在发掘的墓柱上有 大汉中郎将镖骑将军左表之墓 和 侄左元义奉敕监修 等字样,并有汉桓帝年号④;二是根据葬具称呼的, 椁 之类,这一称呼主要是在陕北境内发现的郭仲理墓的画像石题记 故雁门阴馆丞西河圜阳郭仲理之椁 ;三是陕北地区的画像石题记所记载的的墓室名称大多是根据阳宅之名称呼的,如 府 堂 室 宅舍 室宅 等,整理如下:1.陕西绥德黄家塔辽东太守墓: 辽东太守右府 (图1);2.陕西绥德白家山张文卿墓: 西河圜阳张文卿,永元十六年十月,造万岁堂张公寿堂 (图10);3.陕西绥德四十里铺田鲂墓: 西河太守都集掾圜阳富里公乘田鲂万岁神室 (图3);4.陕西绥德四十里铺仁孝孙墓: 西河太守掾任孝孙之室 (图9);5.陕西绥德四十里铺田文成墓: 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田文成万岁室 (图12);6.陕西米脂官庄牛文明墓: 牛文明千万岁室长利子孙 (图13);7.陕西绥德苏家圪坨杨孟元墓: 西河大守行长史事离石守长杨君孟元舍 (图4);8.陕西绥德黄家塔4号墓: 使者持节护乌桓校尉王君威府舍 ;9.陕西清涧贺家沟司马袱红墓: 司马袱红张宅舍 (图14);10.山西中阳道棠村沐叔孙墓: 和平元年十月五日甲午故中郎將安集掾平定沐叔孙Ѳ舍 (图16).11.陕西绥德四十里铺徐乐君墓: 徐无令乐君永元十年造作万岁吉宅 (图5);12.陕西子洲苗家坪郭元通墓: 永元十二年西河府史郭元通吉宅 (图6);13.陕西米脂官庄木孟山夫人墓: 故大将军掾并州从事国都尉府丞平周寿贵里木君孟山夫人德行之宅 ;14.陕西绥德四十里铺郭君夫人墓: 大高平令郭君夫人室宅15.陕西绥德保育小学王得元墓: 永元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得元室宅 (图7);16.陕西绥德五里店郭稚文墓: 圜阳西乡榆里郭稚文万岁室宅 (图8);17.陕西绥德黄家塔王圣序墓: 王圣序万岁室宅下 (图11);18.陕西米脂牛季平墓: 河内山阳尉西河平周寿贵里牛季平造作千万岁室宅 (图15);19.山西离石马茂庄孙显安墓: 汉故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孙大人显安万岁之宅兆 (图19);20.山西离石马茂庄牛公产墓: 汉故西河圜阳守令平周牛公产万岁之宅兆 .对墓室的不同称呼,除了是个人喜好的表现外,也是一个地域的特征,四川等地对于墓室更多的称以 墓 冢 ⑤,陕北地区称呼较多,如 宅 室 府 舍 等,这充分说明墓葬建筑的不同称呼,除了是与墓室主人或者是其亲属相关联,还说明了墓室建筑的私有性,这跟阳间的建筑的私有性质是同一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在逐渐趋同的同时,如追求羽化成仙的升仙观念㊁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忠孝意识㊁重义轻利的义利思想等,在文化方面还保留着多样性.三㊁职官及籍贯陕北画像石题记中的关于墓主人及其职官籍贯的记载,可以帮我们了解到汉代的官职以及当73时官员的来源,如下表所示:序列年代墓主官职及籍贯出土地1永元二年(公元90年)辽东太守绥德黄家塔7号墓2永元四年(公元92年)田鲂西河太守都集掾圜阳富里绥德四十里铺3永元八年(公元96年)杨孟元西河太守行长史事离石守长绥德苏家圪坨4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郭元通西河府史5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郭稚文圜阳西乡榆里绥德五里店6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任孝孙西河太守掾绥德四十里铺7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张文卿西河圜阳绥德白家山8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田文成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绥德四十里铺9永和四年(公元139年)牛季平河内山阳尉西河平周寿贵里米脂尚庄村10王威使者持节护乌桓校尉绥德黄家塔11郭季妃西河圜阳绥德县境内12郭夫人大高平令绥德四十里铺13汉羽林郎绥德黄家塔14贾孝卿西河太守盐官15木孟山大将军掾并州从事国都尉府丞平周寿贵里16郭仲理雁门阴馆丞西河圜阳17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沐叔孙中郎將安集掾中阳道棠村18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左元异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中阳光里离石马茂庄19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孙显安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离石马茂庄20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牛公产西河圜阳守令离石马茂庄21西河太守离石石盘㊀㊀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画像石墓主人的身份.根据从中央到地方顺序,首先是中央官吏,山西中阳道棠村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中郎将安集掾平定沐叔孙,绥德黄家塔墓的汉羽林郎;幕府佐吏,离石马茂庄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中阳光里的左元异.其次是郡太守,陕西绥德黄家塔永元二年(公元90)墓主辽东太守,绥德苏家圪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墓主西河太守杨孟元,山西离石石盘村画像石墓室有墨书题记 西河太守 (图26);郡佐官和属吏,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四年(公元92年)墓主西河太守都集掾圜阳富里公乘田鲂,陕西子洲县苗家坪乡银锭山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墓主西河府史郭元通,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墓主西河太守掾任孝孙,绥德四十里铺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墓主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田文成,陕西清涧贺家沟墓主西河太守盐官掾贾孝卿.再次是县令(长),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永元十年(公元98年)墓主徐无令乐君,山西离石马茂庄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圜阳守令平周牛公产,陕西绥德四十里铺墓主大高平令郭君夫人;县佐官和属吏,陕西米脂官庄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墓主河内山阳尉西河平周寿贵里牛季平,大将军掾并州从事国都尉府丞平周寿贵里木孟山,故雁门阴馆丞西河圜阳郭仲理,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墓主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孙显安.最后是无官平民,陕西绥德保育小学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墓主王得元,绥德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墓主圜阳西乡榆里郭稚文,绥德黄家塔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墓主王圣序,绥德白家山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墓主张文卿,陕西米脂官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墓主牛文明,绥德县境内出土的西河圜阳郭季妃墓;少数民族地区官员,陕西绥德黄家塔4号墓主使者持节护乌桓校尉王威.题记中提到的职官从中央官员到县属小吏都83有,多数可与历史文献所载相参证,少数还可补史载之缺.据文献记载,奏曹史为丞相府和郡县属吏治,离石马茂庄左表墓的题记表明幕府也有奏曹史.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只有将军才有幕府,但是此题记中并未指明为何幕府,事实上,在东汉时期,除将军外,还有一些官员也置幕府,如护乌桓校尉.根据相关考古报告,官吏的墓室与无官职平民墓室规模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⑥,这说明在陕北地区墓主身份与墓室结构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等级差别.四㊁其他题记1.记录工匠,辽东太守墓的西耳室横额画像左侧框刻 永元二年天岁在位(?)造 ,此框左下方又设框刻 巧工王子ѲѲ作 (图2);2.题有招魂辞,永元四年田鲂墓中柱石的下端刻有铭文 哀贤明而不遂兮,嗟痛淑雅失(?)年.云日日而下降兮,荣名绝而不信(申).精浮游而Ѳ獐兮,魂瓐瑶而东西.恐精灵而迷惑兮,歌归来而自还.椽兮归来无妄行,卒遭毒气匈(凶)殃 (图3);3.题记为伦理吉庆语辞,绥德呜咽泉墓门左㊁右立柱画像石分别刻 览樊姬观列女崇礼让遵大睢贵ѲѲ富支子 帷居上宽和贵齐殷勤同恩爱述神道熹苗裔 (图21).4.墨书题记:(1)绥德黄家塔1号墓:前室后壁中柱石上写有12字 汉羽林郎ѲѲѲѲѲѲ室宅 ; (2)绥德黄家塔8号墓:前室南壁墨书题记 Ѳ支券丑故中ѲѲ西河ѲѲѲ仲ѲѲ北安错玄墨之宅 ;(3)神木大保当画像石墓:其左门从上至下刻朱雀㊁铺首衔环㊁青龙,龙的胯下有墨书 青龙在左 四字,右门上㊁中部图案同左门,最下端刻白虎,虎的胯下有墨书 白虎在右 四字; (4)山西离石马茂庄14号墓:左墓门右边缘残留墨书题记: 熹平四年六月 ,右墓门右边残留墨书痕迹 墼Ѳ ;(5)山西离石石盘画像石墓的前室南壁西侧竖框石右下角墨书 石东柱 (图22),前室南壁东侧竖框石右下方墨书 石西柱 (图23),前室东壁南侧竖框石下面的左边框墨题 马头牛蹄之名浮Ѳ (图24㊁25),前侧东壁门道隔柱正面墨书汉隶 西河太守 (图26);(6)山西离石马茂庄的东汉画像石2号墓有六处隶书墨迹,画像石10书 户南 2字,画像石15书 东壁北柱 4字,画像石16㊁18㊁25㊁25分别书 西壁户北柱 西壁北头柱 东壁户南柱 东壁南头柱 5字(图27㊁28㊁29).画像石的刻画内容都表达了一种当时人们的一种观念,如记录工匠的,刻有 巧工 二字,这或是营造坟墓的主人选择当时手工最好的匠人,以彰显自己的孝心,从而获得仕途上的收益;对于工匠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宣传.画像石题记还是研究汉代书法的重要材料.画像石题记主要以汉隶篆刻,但也有其他形式,如陕西绥德四十里铺的田鲂墓,字以阴线刻之,凸面与阴线刻边框双重合,使得书法艺术更为突出.题记书法的形式多样,为后世中国书法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是中国书法研究的基础.五㊁结语纪年画像石上的时间石刻记录了人死的时间㊁下葬的时间以及墓室建造的时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区域画像石的兴起㊁发展及消亡时间.画像石上对墓室的不同称呼除了表达个人的喜好外,也透露出汉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画像石题记中的内容包含有墓主人的死亡日期㊁籍贯及官职信息,结合现有文献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官员的来源以及职官相关情况.可以从画像石题记中的工匠记录了解到汉代工匠的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工匠集团之间不同的流派风格,而且在画像石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墓主亲属为了表示自己的孝道外,也是工匠宣传自己的一种手段.画像石上的石刻文字㊁墨书题记等也是我们了解汉代书法的重要资料.但陕北地区出土有题记的画像石相比较山东㊁河南等地的画像石题记内容要少,题记也相对不够成熟,有学者推测其原因是,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河南地区长时间为中原政治的统治中心,汉代又有重视儒家经学的传统,传播孝道是当地人所乐意为之的事情,陕北地区处于农牧交界地带,儒家文化不如山东㊁河南等地发达,再者,题记并不是画像石所必须的,所以它宣扬孝道等文化功能在陕北地区可能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又或者被其他形式的丧葬礼仪所替代,这个另作探讨,本文不再赘述.93图21㊀图22㊀图23㊀图24图25㊀图26㊀图27㊀图28图29㊀㊀(图21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陕西㊁山西汉画像石»;图22㊁23㊁25㊁26㊁27㊁28㊁29来源«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ʌ注释ɔ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 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0页.②杨爱国:«幽冥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西安:陕西04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页.③信立祥:«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载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85 288页.④梁宗合:«山西离石县的汉代画像石»,«文物»1958年第4期.⑤杨爱国:«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考古»,2005年第5期.⑥李林:«陕西绥德县黄家塔汉代画像石墓群»,«考古学集刊»,2004年第1期,其中记录辽东太守墓由前室和东㊁西耳室及后室组成;王金元:«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文物»,2005年第2期,其记载的西河太守墓由墓道㊁甬道㊁前室和后室以及左㊁右耳室组成;王得元墓也是有前室和左右耳室及后室组成,太守和平民的墓室差别不大.ʌ参考文献ɔ[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3]杨爱国.幽明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4]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陕西㊁山西汉画像[M]//石中国画像石全集(卷5).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5]李林.陕西绥德县黄家塔汉代画像石墓群[J].考古学集刊,2004,(1):54G79.[6]王金元.山西离石石盘汉代画像石墓[J].文物,2005, (2):42G51.[7]康兰英,王志安.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3):19G26.[8]吴兰.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3,(5):28G32.[9]康兰英.榆林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杨爱国.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J].考古,2005,(5):59G72.[11]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写作小组.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3):69G73.[12]谢国桢.跋汉左元异墓石陶片拓本[J].文物,1979, (11):43G45.[13]王双斌.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J].文物,2009,(11):84G88.[14]梁宗和.山西离石县的汉代画象石[J].文物参考资料,1958,(4):40,75.[责任编辑:王作华]14。

最新-彩绘画像石艺术形式 精品

最新-彩绘画像石艺术形式 精品

彩绘画像石艺术形式汉墓彩绘画像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今陕北与晋西两地。

1996年出土的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与1997年出土的山西离石市石盘汉墓等墓葬画像石较好地保存了原石彩绘的状态。

出土时造型用墨线、墨斗打出的格线均清晰完整,画像格栏内剔地部分所施白粉、图像所施色彩均保存完好,依然鲜艳分明。

大保当汉墓彩绘画像石早于石盘墓,两者之间为延续承接的关系。

石盘墓墓门的图像结构及配置在大保当墓中已成形制。

如门扉石上朱雀下铺首的图像内容及其对称向心的图像配置方式,在大保当1、2、4、5、9、17、18、23中均如是;门楣石左向的车骑组合在1、2、3、5、9、23已存有;左右门框石上门吏图像在3、4、9、11、17已存有。

其他图像类型在大保当墓中大都可找到原型。

如蔓草纹饰在1、23门框石、3、9门楣石上均存有;楼阁图像在3、11已存有,等等。

大保当汉墓画像石中狩猎、说唱、舞蹈等内容,及众多人物、动物图像在石盘墓中不曾延续。

由此发散的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石盘墓中只有在前室南壁左右立框石上的二马、牛车图像格栏中有所体现。

但是石盘墓画像石的图像造型及其表现手法却较之更为自由、生动与流畅。

石盘墓画像石显示出成熟的汉代艺术风格。

现将这种成熟性分述如下一如构图。

大保当汉墓画像石图像格栏中,主体图像大都单一排列,画面空间平面展开,是整齐填充的一种关系。

石盘墓画像石中,格栏与图像是浑然一体的完整空间。

即图像所处空间与石面空间形成大小、远近的节奏变化,这是制作者在区分图像的空间层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墓门门楣石中的车骑图像,其中6马的马蹄、4车的车轮与格栏的关系均不同。

第1马马蹄超出格栏下方格线,第2马接近,第3马缩回,第4马再超出,第5马再缩回,第6马再接近;第1、2车轮接近,第3、4车轮超出。

单骑人物的帽子、轺车的车盖及树木图像与格栏上方格线的关系亦如是。

因此,这一组平列性的车马队伍中,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第4车最近,第3车次之,第2车最远,第1车复又接近;第1单骑近,而第2骑在队伍里最远。

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涵义之考辨

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涵义之考辨

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涵义之考辨——以该地区画像石墓门部位上出现的若干重要神异题材作为论述的中心胡杰【作者简介】胡杰,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花都校区服装教研室教师。

(广东广州510830)【关键词】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部位/重要神异图像题材/象征意义/墓葬功能/多重复合性/不死信仰/“窗口”本文在前辈学者对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墓葬艺术进行风格分期、年代考订与题材综述等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数处有代表性的、能够大致反映出该地画像石墓葬艺术发展脉络的画像石墓墓门部位的若干重要神异图像(题材)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的“上下文”图像雕绘语境的分析,结合该地区特殊的文化史氛围和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线索,在考察这些神异图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细致地考释与辨析这些重要的神异图像(题材)在该地区画像石墓门部位上的不同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雕绘功能。

通过此种解析,笔者进一步强调了“墓门”区域在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墓葬中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意义与地位。

而在本论文的结尾部分,笔者则通过对该地区画像石墓葬中新近发掘出土的一段招魂铭文的解析及对该地画像石墓门部位相关题材的另类解读,试图进一步将以上研究思路纳入到两汉时期该地区特有的丧葬礼俗和信仰传统中去。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6)02-0005-12导言2002年春,笔者曾去西北地区作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考察,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陕西地区汉画像砖、石艺术的理解。

这篇论文即是笔者在近二三年内对该专题进行长期关注并作系统性思考的总结;它的考察重点则是对出土于陕北榆林地区(也包括晋西北的一部分地区)①的东汉画像石墓门部位上的若干重要神异图像(题材)的象征涵义与功能进行重新梳理与探寻。

陕北榆林地区(以及山西吕梁地区)在两汉时期隶属上郡与西河郡治地,它也是目前汉代画像石(墓)艺术出土的集中地域之一。

该地区画像石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画像石建筑雕绘构件的精华部分多集中于该地区画像石墓室中的墓门部位,而在此部位上镌刻的诸多图像(题材)也具有较高的考古学、历史学与美术学的研究价值。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杨絮飞【摘要】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汉画像石上是没有色彩的,其实那只是岁月侵蚀和保存不善导致.就汉画像石的制作而言,上色是很重要的程序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汉画像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同时汉画像石的着色也一定具有自身规律.【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136-137)【关键词】汉画像石;色彩;造型【作者】杨絮飞【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8翻看中国美术史,我们会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

可是因为时间等原因,我们却难得见到汉代艺术作品上的色彩,特别是汉代艺术之大宗——汉画艺术。

其实,在汉画像石上本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并且画像石上面的色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着色方面更具有个性特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像石表面多是没有“颜色”的。

实际上,制作汉画像石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着色——其原本是有色彩的,只是在后来失去了而已。

画像石的“光彩殆尽”,当然是岁月流逝的结果,同时也与处在地下墓室中不易保护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汉画像石,一般是多以外附拓片形式出现的;这便有了现存的明暗艺术语言的真实空间,和失去色彩艺术语言的虚拟空间。

对于画像石造型特征的研究,不能抛弃其色彩的造型规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残存着色彩的画像石已不多见,对其文字记录的资料也不是很多。

笔者结合考古资料和现存画像石上残存的少量色彩,在此只能是用点滴片断加以分析,以使汉画像石造型特征的研究不至于留下“断层”。

例如南阳赵寨砖瓦厂汉墓的画像石(西汉中期——东汉早期的早期画像石)上施有红、黄、蓝等多种色彩,基本上是原色的对比关系,因此色彩特别鲜艳。

这是早期南阳汉画像石设色的特殊例子。

唐河电厂汉墓画像石的施彩却非常别致,值得我们重视:仅用朱色画出画像的边线及斑纹,如辅首的耳、目、环和猛虎的口、耳、目、躯体等部位;这种设色效果,大大凸显了形象的轮廓线,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形象的轮廓线的重视。

陕北东汉画象石中的体育图象初探

陕北东汉画象石中的体育图象初探

陕北东汉画象石中的体育图象初探
王增明
【期刊名称】《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2
【摘要】汉代画象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众多未曾留下姓名的雕刻家在石块上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东汉画象石刻在西汉画象石基础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和文化成就,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艺术和体育遗产之一。

【总页数】7页(P73-79)
【关键词】绥德县;文化成就;古代文化遗产;东汉时期;东汉墓;长袖舞;石刻;史书记载;艺术风格;榆林地区
【作者】王增明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史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7.4
【相关文献】
1.陕北东汉画像石里展现的体育娱乐活动 [J], 李凯
2.谈南阳汉画象石中的星象图 [J], 韩连武
3.陕北出土东汉画象石 [J], 宋银秀
4.陕北东汉画象石题材综述 [J], 陈孟东
5.象舆兼论青州传家北齐画像石中的“象戏图” [J], 揚之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