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画中的鱼
汉画图案
汉画图案浅析[摘要]汉画像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寓意深、象征性强,分析神灵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的寓意。
装饰性强,寓绘画性于装饰之中。
汉化图案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及美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汉化图案文化遗产寓意象征性装饰性汉画像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汉画中种类繁多的图案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以绘画、雕刻的艺术形式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汉画图案的寓意、装饰性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寓意深、象征性强寓意深、象征性强是我国汉画图案的特点,无论是几何图案,还是人物、动物、植物图案,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一)神灵的寓意1.仙人:如神荼、郁垒、西王母、东王公、蹶张等。
他们的大量出现,与其各自的神话传说有关。
神荼、郁垒:《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者,荼与郁垒缚以苇萦,执以食虎。
”西王母:汉画中的形象颇多,多为半人半兽形。
西汉时,人们开始奉祀。
《汉武帝内传》则称其为三十容华,容貌艳美的女神。
又因其居于瑶池,植有“仙桃,故民间遂以西王母为长生不老之象征。
2.四灵的寓意。
四灵是我国汉代十分流行的传统图案纹样,包括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常见的画面有:仙人乘龙、仙人乘虎图、仙人豢龙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羽人戏龙图、青龙·白虎·大螺图、白虎(2)铺首衔环·天鹿图、白虎·铺首衔环·云纹图、朱雀·铺首衔环·神荼图、二龙穿壁图等相关汉画不胜枚举。
(二)动物图案的寓意在汉画中,表示吉祥的主要动物有:虎、象、鹿、羊、龟、蛇、鱼、兔,豹、熊、牛、马、狗、蟾蜍等。
这些动物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人为的宠爱,融于独特的汉画题材中,寓意着不同的吉祥内涵。
各个朝代玉鱼的特征
各个朝代玉鱼的特征汉朝玉鱼:汉朝的玉鱼大致分为玉器鱼雕和玉砚凤鱼类别,并以古老的鱼图为主题。
鱼形雕刻技法有典雅的线条,雕文更显活劳的光彩,是汉朝老相传的古玩之一,定格了古代古风的岁月。
汉传玉鱼常以紫砂、山水、牡丹等主题来表现,以表达家庭主人的情绪和表彰人性功德,代表着家宅之门常开平安,来者如云,去者如雾。
玉鱼结合手工精湛的雕刻,外形很有神韵。
唐朝玉鱼:唐朝玉鱼特有其独特的风格,鱼体形象生动,雕花繁密,风姿翩翩,极目纤细,多以黑白玛瑙为主。
唐鱼通体为包浆,嵌镶宝石,干净利落,鱼尾有短翅,向心弯曲,类似游动的蛟龙,形式新颖,反映了古代生活的市雅情景,也充分显示了古代玉雕的高技能。
宋朝玉鱼:宋朝玉鱼乃宋朝玉雕中的一种,它以书为主题,鱼体刻有繁琐文字,既造型美观又写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现实价值。
这类玉鱼有时会用水磨沙刻成丘壑活动的形式,所以外形典雅古朴,雕刻电抗,肌理细腻,表达含蓄的情境,玉鱼的姿态优美,发出绚丽的金灿,金碧辉煌,耀眼夺目。
明朝玉鱼:明朝玉鱼多为兽鱼合体,形为一鱼双头一身熊身,以表达明家孝敬宗法、亲和至上的观念。
其鱼身精致,每条玉鱼赋予了不同的韵味,廓形圆润,玉料晶莹剔透,制作上尤为精巧,以及后来明清时期衍生出的丹青牡丹鱼,其技艺精密、多姿多彩,拥有完美的形态,向古代群体传承了节俭的传统哲理。
清朝玉鱼:清有两种玉鱼,一种是包浆玉鱼,另一种是绝浆玉鱼(玉本玉方)。
其中包浆玉鱼的玉质选用质地高纯的菱玉、鸡冠玉、翡翠等,古朴大方,色泽淡雅;而绝浆玉鱼乃把玉石经过精密分析和考察后,择其最优质者,注重玉鱼体尽显自如之活动姿容,以及丰多多饰,在表现上给人以古法精采之极,是西元后期陶瓷玉器中的杰出佳品。
南阳汉画赋予动物的阴阳标识
南阳汉画赋予动物的阴阳标识魏静思【摘要】南阳汉画中体现着汉代先民对阴阳相谐的追求.在汉画设计构图中,总是体现一种阴阳的依附性、和谐性与对称性.在刻画动物时,除了约定成俗的阴阳搭配之外,刻意标识雌性动物,以平衡阴阳,用以表达追求阴阳有序、化生万物之吉祥寓意.【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汉画像;阴阳观;动物的阴阳形态;阴阳表现;阴阳记号【作者】魏静思【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阴阳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阴阳观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诚斋易传·系辞传》[1]745曰: “乾、坤者, 阴阳之本始, 万物之祖宗。
”“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
乾为阳, 坤为阴, 乾道刚健以生物, 坤道柔顺以成物。
”认为阴阳合德, 万物滋生, 阴阳和谐, 宇宙有序, 强调阴阳的和谐。
《诚斋易传·系辞传》把宇宙的和谐理论概括为阴阳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诚斋易传·说卦传》曰: “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1]582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黄帝四经》云: “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 天阳地阴, 春阳秋阴, 夏阳冬阴, 昼阳夜阴……主阳臣阴, 上阳下阴, 男阳女阴……”“天地之间, 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 一语一默, 皆是阴阳之理。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作者:韩永林吴晓玲来源:《雕塑》2009年第02期鱼纹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图像,在众多鱼纹中,有一种名为“三鱼同首”(沿用《中国美术全集·绘蚵编18·画像石画像砖》中对该图像的命名)的图像因其独特的设计意匠和造型被后世广泛采用。
根据文献和图像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到成熟的“三鱼同首”图像较多地出现在汉画像石中。
为便于本文的辨析研究,现将有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三鱼同首”图像资料引述如下:其一:山东肥城栾镇村东汉建初八年(83年)张文思为父造祠堂后壁画像石关于此画像资料,可见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东肥城汉画像石慕调查》的文章。
据文中记载,该画像石中层阴刻有手持规和矩的伏羲女娲像。
本文涉及的“三鱼闶首”图像即出现在女娲画像的下端。
其二:山东莒南县东兰墩东汉元和二年(85年)孙氏阙据《山东南南发现汉代石阙》一文介绍(《文物》1965年第5期);1965年2月,在山东菖南县北部延宾公社东兰墩村出土一残石阙。
阙身正面和侧面刻图像,其中左侧面图像共分四层,其中第一层刻乐舞、三鱼共头和六头兽。
其三:山东邹县黄路屯画像石由《山东汉画象石选集》一书介绍,该组画像石分别于1953年和1959年被发现,共计录15石,其中两石中有“三鱼同首”图像,且与水榭、鳖、水鸟、捕鱼者等图像并存。
其四:山东微山县两城乡画像石据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徽山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2000年第10期)一文介绍;该石1989年发现于田野沟渠上。
画面分上下两格。
上格露一阙角,三层斗拱,其中,一、二层斗拱上吊一人首形饰物。
檐下挂三条鱼,旁边还有同头三鱼(图1)。
其五:山西离石马茂庄左元义墓东汉和平元年(150年)画像石关于该画像石资料,可见另一篇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西离石县的汉代画象石》的文章。
文中所提及的“类似三鱼的图案”,根据笔者仔细比照后认为,正是本文所涉及的“三鱼同首”图像(图2)。
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
编辑 | 朱篱
画 像 石 是 由 工 匠 以 石 为 底、 以 刀 代
汉笔,运用多种雕刻手法雕刻而成的艺 术品,其中丰富多彩的动物图形占有 相当大的比例。动物图形分为神灵动物和自然动 物两种。许多神灵动物源于神话故事,神话传说 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南阳汉画像中 独具艺术特色的部分。神话动物多为“四灵”(苍 龙、白虎、朱雀、玄武)、“月中蟾蜍”“翼龙” 等,自然动物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飞禽走兽,如狮 子、鱼、蛇、熊、鹤、羊、马等。
1. 龙:汉画像石中,龙有许多不同的形象。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三辅黄 图·未央宫》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汉画像中 经常出现“人、龙、鱼”三者结合为一体,这种 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神话传说,反映了汉代 人善于幻想、渴望人仙共处、风调雨顺的愿望。
4. 白虎:虎的题材在汉画中常用于日常生 活、天文星象、神话故事中。其中,白虎象征着 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 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 符上的白虎像。 白虎一般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 的墓门上,或与青龙分别作为单独画像刻在墓室 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在汉代五行观念中,白 虎被视作西方神兽。
2. 朱雀:也称凤凰或鸾鸟,鸟中之王,是 祥瑞的象征。朱雀在汉画像中数量很多,且大多 出现在门扉之上。据记载,楚人以凤鸟为图腾, 喜爱凤鸟之风一直延续到汉代,在汉人看来,凤 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3. 玄武:玄武是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 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 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 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 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 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 己的祖先。后玄武被道教奉为神明,有了龟蛇合 体的说法。龟和蛇在中国古代均被认为是灵兽, 象征长寿。
唐代和鱼有关的文物
在唐代,与鱼相关的文物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还为我们揭示了唐代社会的某些方面。
1. 唐代瓷器上的鱼纹装饰
唐代的瓷器工艺达到了高峰,各种瓷器上都有着精美的装饰。
其中,鱼纹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经常出现在瓷器上。
这些鱼纹有的描绘得生动逼真,有的则采用了抽象化的手法。
它们不仅美化了瓷器,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唐代壁画中的鱼形象
在唐代的壁画中,鱼也是常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墓葬,都可以看到壁画上的鱼形象。
这些鱼有的单独出现,有的则与其他动物或人物组成复杂的画面。
它们不仅展示了画家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 唐代玉器上的鱼纹
唐代玉器上的鱼纹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玉器上的鱼纹大多采用了浮雕或镂空等手法,使得鱼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这些玉器不仅代表了当时工艺的高水平,还反映了唐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4. 唐代铜镜上的鱼纹装饰
唐代铜镜上的鱼纹装饰也别具一格。
这些鱼纹有的以浮雕形式呈现,有的则采用了线条勾勒的手法。
它们不仅增加了铜镜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唐代与鱼相关的文物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它们不仅展示了唐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解读八大山人画中的鱼和鸟
解读八大山人画中的鱼和鸟八大山人笔下的鱼和鸟,是艺术史中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如果问,为何这些鱼鸟都是白眼朝天?我们或许能说:因为亡了国,败了家,八大很郁闷。
如果继续问:他为何要选择这两种动物反复创作?这个问题,似乎还真无人动过脑筋。
想寻求答案,就要选取适当的真迹,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
这里,笔者选取了克利夫兰美术馆的《鱼石图卷》(全图见文末)。
图分三段,为了便于讲解,我们从左向右倒序观赏。
左段绘大片绵藻,有诗:三万六千顷,毕竟有鱼行。
到此一黄颊,海绵吹上笙。
中段画一石二鱼,有诗:双井旧中河,明月时延伫。
黄家双鲤鱼,为龙在何处(上声)。
右段为高崖,有诗:去天才尺五,只见白云行。
云何画黄花,云中是金城。
三诗末,各钤“八大山人朱文有框屐形印”,画幅右上钤“在芙”白文长方印。
王方宇在《八大山人的屐形印》一文中,曾对这枚有框屐形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1692年5月之后,此印出现缺损。
《鱼石图卷》上屐形印完整,所以,1692年5月可视为此图的创作下限。
南京博物馆还藏有八大作于“辛重光之十二月既望”的《游鱼图》,“辛重光”是星岁纪年,指康熙三十年辛未,即1691年,书诗和《鱼石图卷》只有一字之差(变“此”字为“尔”字),书法形态也近乎一致。
可知两图的创作时间相去不远。
所以,《鱼石图卷》大约是朱耷六十六、七岁时的作品。
“三万六千顷”一诗,说的是平静的太湖中来了一条黄颊鱼,黄颊鱼是鳡鱼的俗称,颊部呈淡黄色,眼睛略突出,是生猛的肉食鱼,《本草纲目》中说它“啖鱼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鱼”。
汉人对女真族人的丑化由来已久,南宋《三朝北盟会编》中就说他们“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显然,朱耷是用“黄颊”来隐喻清廷。
“双井旧中河”一诗,“井”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井宿为犴(驼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一宿,此星明亮,就预示天下太平,反之,则预示兵戎将起。
朱雀是四灵之一,其形类乌,属火色赤,又可叫离朱、凤凰或玄鸟。
试析汉代画像石中两种“巧合”鱼纹的象征意义
试析汉代画像石中两种“巧合”鱼纹的象征意义内容摘要:“巧合”是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手法。
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中有两种巧合鱼纹十分引人注目,它们作为具有历史传承关系的图像,既与人类早期的鱼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作为一种墓葬文化又集中体现了汉代人对待生命的观念。
本文将从此类图像的造型特征出发,解读汉画像石中巧合鱼纹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巧合;鱼纹;画像石;生殖;转化一、“巧合”鱼纹与人类早期的鱼文化“巧合”是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手法,是一种用矛盾统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形式法则创造和组织的图案形式。
关于“巧合”在余乐孝先生编著的《应用美术》教程中有这样的解释“在图案构思中,巧合与双关常常相提并论。
图案中的巧合指一种“异体部分共有”的组织、排列形式。
……三条鱼共一个头。
敦煌图案中还有三只兔子共三只耳朵,但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的造型,非常有趣。
关于此种造型方法,雷圭元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图案做法初探》中论及太极图形时亦有这样的描述:“民间艺人称之为“双关”或“一整二破”等样式,看来都是阴阳互相交替的图形的发展。
”众所周知,鱼纹是人类早期文化中艺术形象的突出代表,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中多有涉及。
在中国,许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绘有鱼纹,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纹数量更是可观。
这些鱼纹或写实、或写意、或具像、或抽象,排列出一个早期鱼纹的完整序列。
在这些鱼纹中,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连体鱼纹,如两鱼共首、四鱼连体等(图1)。
关于此类鱼纹在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推断此类“复体鱼纹”“必有特殊的涵义和特别的用途”。
关于鱼纹的研究,值得提及的是,闻一多先生在援引《诗经》《周易》《楚辞》、古诗、民谣以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一篇雄辩的《说鱼》。
在该文中指出,中国人从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象征配偶或情侣。
他认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蕃衍直接相关。
鱼鸟图像组合的释读与内涵探究
鱼鸟图像组合的释读与内涵探究鱼图像和鸟图像都是中国的传统图像之一,由于其拥有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们认为是天地的象征。
这两种图像除了单独运用到各种器物上,鱼鸟图像的组合也成为独特的“风景”。
鱼鸟图像组合的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器物上,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本文以鱼鸟图像组合变化为依据,来探究鱼鸟图像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标签:鱼鸟图像;题材;变化;内涵鱼鸟结合的图像是汉代艺术形象中常见的图像之一。
两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砖中大量出现了鱼鸟结合的典型性图案纹样。
如何解读这种典型的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和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我们还要向更早的文明记忆中去追溯。
鱼鸟纹不仅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出现在后期的金银器、陶瓷器、壁画等艺术品的装饰图案中。
可以说鱼鸟组合图像是空间和时间跨度较大的一个代表性图像。
通过现今出土的考古资料,图像的解读成为考古资料收集和整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图像解读方面比较全面的有张朋川的《中国彩陶图谱》一书和雷圭元的《中国图案作法初探》,这两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解读图像时尽量返璞归真,更加贴合图像所表达出来的原始含义。
因此鱼鸟图像虽然是汉代比较突出的常见图像之一,但是要探究其组合的文化内涵,除了结合汉代出土的一些考古资料作为依据外,更要结合鱼鸟图的原型去研究,这样才能推断出汉代鱼鸟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性。
一、鱼鸟组合图像的释读查阅相关资料和图录,鱼和鸟组合的图像大致分为两种类比,一种是鸟啄鱼的图像,另外一种是鱼鸟独立在一个画面的图像。
关于鸟啄鱼的图像,最为人所知的是1978年在河南省汝州市阎村所出土的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
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
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画面约占整个器物的1/3,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彩陶图画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新石器陶器艺术品。
经14C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约5000年[1]。
水居仙使——中国古代人鱼图像的类型探讨
报恩,鲛人的“善哭”与“授珠”都更具有了人性情怀,这类
传说“淮南有懒妇鱼。俗云:昔杨氏家妇,为姑所溺而死,化
人鱼无论在体貌与性情上都更接近人类。成熟时期的人鱼形象
为鱼焉。其脂膏可燃灯烛,以之照鸣琴博弈,则烂然有光,若
以鲛人为代表。唐李商隐 《锦瑟》 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
照纺绩,则不得明焉。”
另一则人化鱼的典型是 《太平广记》
田日暖玉生烟。”“明珠有泪”既是出于鲛人之典。杜甫 《雨》
所载对爱情有所追求的高唐之女,文中有对其外貌的描写:
“洁
诗:“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柕悲。”从这些诗句可得知,晚至唐
白瑞丽,年可十六七,自言高唐之女,偶化鱼游。”
在古代异闻故
代,鲛人泣珠、善织之说已相当成熟。
比单纯的鱼的形象有更深刻的文化寓意和
内涵。“化变型”人鱼在化变后通常具有
完全的人型、完全的鱼型或半人半鱼的幻
化合体。
图 8 《鱼妇》
(一) 鱼妇:《大荒西经》 中一处关于
图 9 《姣人》
人鱼的记载特别值得关注:“有鱼偏枯,
皮肉白如玉峰。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
或鲵鱼俑
。(图 6、7)
俑”即是这类鲵鱼图的衍变与重现。⑤
将以上 《山海经》 中所载赤鱬、氐人、互人、人鱼、陵鱼
和中古时期墓葬中的“人首鱼身俑”等形象总结分析,虽然种
二、人首鱼身型 (或有手足)
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形象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但其造型
所谓“人首鱼身型”是指人与鱼两种形象仅做简单生硬地
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画像中鱼的解读
汉画像中鱼的解读在汉画像石里,鱼是常见的物像之一。
鱼纹饰,以生动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刚健、灵活多变的艺术风格及富有特色的艺术品质,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处于上升时期思想活跃、精神蓬勃进取、艺术大胆创新的实物见证。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艺术在思想观念与表现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是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代表形象之一。
鱼,早在远古时期就成了人类除稻、谷之类主食以外的副食品之一。
许多新、旧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渔具,由此可知,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已开始了捕鱼活动;分布在今天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彩陶,彩陶上绘有人面鱼纹和鹳鸟啄鱼图案,到大量汉墓画像和其中放置的明器内发现有鱼骨、谷物等,都可表明鱼不仅仅是古人的主要肉食,还产生了对鱼的崇拜。
到了汉代,人们对鱼不仅喜爱,还对鱼的内涵展开了丰富而神秘的想象,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加工,物象的写实性、象征性和比喻性等手法在汉画像石中被大量地运用。
一、鱼的实用和景象王建中先生在《汉代画像石通论》的第十一章,介绍了江苏邳县缪宇画像石墓前室西横额上,左边的山下有鱼鹰,旁边一椭圆的圈子里有一条游鱼;顾森先生在《秦汉绘画史》的第六章所收录的《收获弋射》图,介绍了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的画像砖,上部有二人弋射,旁边有数条鱼游动。
这些都表明了鱼的出现,是河流和水的示意物,使人联想起眼前就有清澈的河水荡漾。
因为古人有‚鬼犹求食‛以及祈求祖灵护佑的观念,因此人们就为先人献上鱼、肉、鸡等祭品,以享鬼神,神喜则会降福后代。
山东平阴试验中学发现的12块汉画里,有4块是石祭案,案上有刻盘,盘内放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鱼盘图‛,是一长方形的石祭案,案上有三个鱼盘,盘内各盛放一条鱼,是放置于祠堂前的祭祀用具。
众多汉画中的庖厨场面,厨房上面大多悬挂着鱼或正在剖洗鱼的景象,此时的鱼则是人们所喜爱的美味佳肴的象征,也暗示了生活的富裕。
二、鱼形象的乐舞图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图‛画像石中,有‚鱼龙曼延‛之戏,即由艺人饰为鱼、龙、象等,来表演节目,供人们娱乐。
汉画像中鱼图像的神话问题研究
很 多美 好的象征寓意 , 鱼神 话在汉 画 中也 传达 着丰 富的神 话
意义。
一
、
鱼 是 图腾 保 护 神
何 星亮 在《 图腾文化 与人类诸文 化 的起 源》 中, 总结 图腾 是 作为祖先 的有生物或无生物 , 是作为保护神 的某种物 象 J 。 大溪文化 的墓 葬中 , 有很多鱼 葬 , 其 中有一墓 主人 口含两条 大 鱼, 鱼头置于腹上 。陶思炎先生认 为 , 这一原始 葬俗 当为 图腾 主义 的孑遗 , 寄托着 死者返 回 图腾 氏族 的信仰 观念 。笔 者 认为, 这是人死之后 , 灵魂 回到祖 先 即图腾神 那里 , 得 到 图腾
一
5 5—
关键词 : 汉画像 ; 鱼图像 ; 神话 ; 意义 中图分类 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3 0 5 4 ( 2 0 1 3 ) 0 3— 0 0 5 5— 0 3
研 究汉画像是研究 汉文化 的途径 之一 , 虽 然只 是一些 图 在汉 画中较 为罕见 , 张道一认为这很可能就是表现 氐人 国( 或 的人鱼 4 ( 图一 、 图二 ) 。“ 氐人 ” 形 象 出现 在汉 画 像 资料 , 但是汉 画像 中却 蕴含 了丰富 的汉代 先人 的智 慧 。汉 互人之 国) 表现 了汉人对鱼的崇拜 , 这 里的鱼已不是普通的 自然生 物 画像在某些方面有着 文字 的符号 功能 , 发挥着 寄寓 民族 精神 中 , 信 仰的作用… 。 自远古时期开始 , 对 人类而言 , 鱼就 有十分重 鱼类 , 而是以神祗的形象 出现 的 , 是鱼 的神格 化 , 是生 者希望 死者 的魂灵可 以回到祖先 ( 图腾神 ) 那里 , 灵魂得到庇佑 。 要 的意义。鱼可以充饥饱腹 , 也可以用来祭祀祖先 , 鱼更 具有
花鸟虫鱼:花鸟虫鱼是中国画常见元素,以其清新自然、形态优美而被广泛喜爱
花鸟虫鱼花鸟虫鱼在中国画中被视为常见的元素,以其清新自然、形态优美而受到广泛喜爱。
这四种生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虫鱼常常与山水、人物等元素结合,构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花花在中国绘画中常被用来表达富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气息,象征着美好、幸福和富贵。
在画中,花的品种繁多,如梅花、牡丹、兰花等,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梅花代表坚韧不拔、高洁清雅,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兰花则代表高雅清新。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花卉来表现自然之美,传达对生命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鸟鸟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自由、灵性和幸福。
中国画中常见的鸟类有喜鹊、孔雀、百灵等,每一种鸟都富有独特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
孔雀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繁荣和美好的未来;百灵则代表着喜悦和自由。
通过绘画鸟类,艺术家们传达着对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虫虫在中国绘画中常被用来寓意勤劳、朴素和顽强。
蜻蜓、蝴蝶、蚂蚁等昆虫常常出现在中国画作品中,它们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懈。
蜻蜓象征着勤劳和坚韧不拔,蝴蝶则代表着美好、自由和变迁。
通过绘画虫类,艺术家们表达了对生命中顽强的一面的敬佩和感悟。
鱼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涵义,常被用来象征富裕、吉祥和团圆。
中国画中常见的鱼有锦鲤、鲤鱼、祥云鱼等,每种鱼都带有独特的寓意。
锦鲤代表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鲤鱼意味着顺利和吉祥;祥云鱼则象征着繁荣和团圆。
艺术家们通过描绘鱼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幸福和团聚的祝福。
花鸟虫鱼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元素,承载着对自然之美和生命多样性的赞美。
这些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好、吉祥和幸福的向往,传达着和谐共存、和平共处的价值观。
在绘画中,花鸟虫鱼的优美形态和寓意丰富,为观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内心的宁静。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这些元素,传递出对自然、生命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祝福。
古代鱼的寓意
在古代,鱼常作为一种寓意符号,代表着丰收、繁荣、喜庆
和吉祥等含义。
首先,鱼是丰收和繁荣的象征。
因为鱼生活在水中,是一种食物来源,所以它被视为丰收和繁荣的标志。
人们常常将鱼的形象用于装饰,以此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其次,鱼也代表着喜庆和吉祥的氛围。
在婚礼、寿宴等喜庆场合上,人们常常用鱼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希望借此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鱼还象征着自由和灵活。
鱼的游动方式非常灵活自如,这种特性被人类所喜爱和崇拜,因此鱼也被赋予了自由和灵活的寓意。
另外,鱼还被视为生命和生殖的象征。
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因此它们被视为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幸福生活的象征。
在传统观念中,鱼的这种寓意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婚姻、家庭等方面。
总的来说,古代鱼的寓意丰富多样,既代表着丰收、繁荣等经济生活的方面,也体现了喜庆、吉祥等文化心理的需求,同时还表达了对生命和生殖的崇敬之情。
古代鱼的名称
古代鱼的名称古代鱼的名称是指古代时期出现的各种鱼类的名称。
古代人对于鱼类的认识和命名主要基于鱼的外形、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特点。
以下将介绍几种古代鱼的名称。
1. 金鱼金鱼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一种鱼类,也是人们养殖的重要观赏鱼类之一。
金鱼的体形丰满,鳞片色彩丰富,有红、黄、白、黑等多种颜色,非常漂亮。
古代人们将金鱼与财富、吉祥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养金鱼可以带来好运。
因此,金鱼成为了古代人们喜爱的宠物和观赏鱼。
2. 鲤鱼鲤鱼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鱼类,也是我国传统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
鲤鱼体形长而扁,鱼鳞有光泽,颜色多为红色或金黄色。
古代人们认为鲤鱼象征着吉祥和富贵,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食用鲤鱼,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
3. 鳜鱼鳜鱼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古代宴席上常见的佳肴之一。
鳜鱼体形扁平,鱼鳞光滑,肉质鲜美。
古代人们常将鳜鱼与美食、享受联系在一起,认为食用鳜鱼可以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因此,鳜鱼成为了古代宴席上的重要食材之一。
4. 鲢鱼鲢鱼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我国传统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
鲢鱼体形稍长,鱼身侧扁,鳞片光滑。
古代人们认为鲢鱼与吉祥、富贵等联系在一起,常常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食用鲢鱼,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
5. 鲈鱼鲈鱼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海水鱼类,也是古代宴席上常见的佳肴之一。
鲈鱼体形侧扁,鱼身长而细,鳞片光滑。
古代人们认为鲈鱼肉质鲜美,常将其作为宴席上的重要食材之一,食用鲈鱼可以增加营养,提高身体素质。
以上就是几种古代鱼的名称及其特点。
古代人们对鱼类的命名与其外形、生活习性有关,也与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有关。
这些鱼类不仅是古代人们的食物来源,也是古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古代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画鱼的知识点总结
画鱼的知识点总结一、鱼的形态结构1. 鱼的身体结构鱼的身体通常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三个部分。
头部包括眼睛、鼻孔、口器等。
躯干是鱼的主要身体部分,可以分为上体和下体,上体通常比下体稍胖一些。
尾部是鱼的尾巴,有不同的形状,如圆形、尖形、阔形等。
2. 鱼的鳞片鱼的身体覆盖着许多鳞片,它们的形状可以是圆形、菱形、椭圆形等。
描绘鱼鳞片时要注意其分布的规律和形态的变化。
3. 鱼的鳍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如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等。
这些鳍的形状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仔细观察和描绘。
4. 鱼的眼睛和嘴巴鱼的眼睛通常比较大,位置在头部的侧面。
嘴巴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尖,有的比较圆,这都需要仔细观察和描绘。
5. 鱼的体态不同种类的鱼有着不同的体态,如鲤鱼通常身体比较胖,而鲟鱼则比较修长。
掌握不同种类鱼的体态特征对于画好鱼非常重要。
二、画鱼的基本步骤1. 观察鱼的形态在画鱼之前,首先要仔细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包括头部、躯干、尾部、鳞片、鱼鳍、眼睛和嘴巴等部位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于后续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
2. 构图构图是画鱼的第一步,要合理地安排鱼的位置和整体的布局,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3. 勾勒轮廓在确定好构图后,可以用淡雅的墨线或中性笔先勾出鱼的大致轮廓,包括头部、躯干和尾部的形态。
4. 描绘细部在勾勒好轮廓后,可以描绘鳞片、鱼鳍、眼睛和嘴巴等细部,注意形状和位置的准确性。
5. 着色最后可以用水彩或水墨对鱼进行着色,突出鱼的色彩和质感。
6. 填补背景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为鱼填补一个适合的背景,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三、画鱼的技法和注意事项1. 水墨画鱼的技法水墨画鱼的技法主要包括笔法、水墨运用和色彩控制。
在描绘鱼的形态时,可以运用干笔和湿笔的组合技法,以及用笔的轻重、浓淡、干湿等来表现鱼的立体感和形态特征。
2. 真实性和生动性在画鱼时要尽量还原鱼的真实形态,并且要表现出鱼游动的生动姿态。
观察真实的鱼类并多加练习,可以帮助提高描绘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汉画像石中“鱼”图像文化阐释
文化长廊汉画像石中“鱼”图像文化阐释刘玥 江苏师范大学摘 要:鱼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汉画像鱼图像作为中国鱼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变化丰富,内容详尽,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先介绍了中国鱼文化的渊源,概括性的归纳出汉画像鱼图像不同的组合方式:庖厨图、鸟啄鱼图、鱼和辅首衔环图、鱼和熊图、鱼和凤鸟图、鱼戏莲花图、鱼车图、鱼边纹饰图,分析汉代先民崇尚鱼的缘由,从饮食与祭祀文化、生殖崇拜、吉祥文化、升仙与生死文化等方面分析汉画像石中鱼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汉画像;鱼文化;鱼图像;文化阐释;意义作者简介:刘玥(1996.5-),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89-03一、中国鱼文化的渊源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喜好就选择依水而居的住处,鱼成为了他们所依赖的食物之一。
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一枚新石器时代的鱼钩。
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能看到陶器上“人面鱼纹”和其他鱼图像,也反映出原始时代人们祈福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可见,鱼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也具有文化的意味,鱼文化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鱼的现实性体现在饮食、祭祀等方面。
在饮食上,原始社会里人们最早是以捕鱼狩猎作为主要生存来源,这一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了农耕文明出现以后的汉代。
在祭祀上,“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
乃尝鱼,先荐寝庙。
”(《礼记 月令》)用鱼进行祭祀,是因为人们认为鱼具有避凶趋吉的作用,体现了礼仪化与制度化。
鱼的象征性体现在巫术、信仰等方面。
在巫术上,《诗 小雅 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
”“大人占之,众惟鱼矣,实惟丰年。
”鱼常常被视为占验的吉祥物,可驱邪求福。
在信仰上,人们会向鱼乞雨、求子。
汉代出现了鱼化龙的观念,都有降雨作用,雨水能够保证庄稼的产量,因此人们把鱼视为吉祥之物。
汉画像中“鱼”的文化寓意
103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汉画像中“鱼”的文化寓意
东 篱
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
汉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 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按照汉画 像石分布的密集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分布区: 第一分布区是由山东省全境、江苏省中北部、安 徽省北部、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组成;第 二分布区是以南阳市为中心的河南省西南部和河 北省北部地区;第三分布区是陕西省北部和山西 省西部地区;第四分布区是四川省和云南省北部 地区;第五分布区是河南省洛阳市周围地区。
汉画像鱼图像有多种组合方式,如宴饮庖厨 图像、鸟啄鱼图像、鱼戏莲花图、鱼和熊、鱼车 图、鱼纹边饰等。在这些图像中,鱼图像既有祭
祀作用、生殖崇拜的现实意义,也有沟通主以及其家族的美好愿望。
具体而言,鱼图像的意义有以下五点: 1. 代表捕鱼的场景、娱乐项目以及特殊事件 的发生地。如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出土的“荷 塘渔猎画像砖”、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乐 舞百戏图”画像。 2. 祭祀用品和食物。古人有“鬼犹求食”以 及祈求祖灵保佑的观念,因此人们会献上祭品以 飨鬼神。汉画中有众多庖厨场面,此时的鱼是美 味佳肴的象征,暗示生活富足。 3. 代表多子多孙。汉画中经常出现鸟兽交尾 或交颈的形象,鱼多卵子,汉代人同样期待人丁 兴旺。此外,汉画中常出现两两相对的鱼,大多 是鲤鱼,也可能兼顾着沟通阴阳之间亲人的作用。 4. 吉祥的象征。人们期盼“吉祥有余”的心 理体现在汉墓画像中,还反映在日常生活器具中, 并使这种风尚延续到后世。 5. 仙界或阴间世界的象征。如河南南阳王庄 汉画像石墓墓顶绘有“鱼拉车”,墓顶象征着天 空或仙界,鱼拉车则表示仙界与人间的牛马拉车 有所区别,所以墓顶的鱼则是仙界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画中的鱼
作者:刘文平刘国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
摘要:鱼,无论是作为一种图腾,还是一味佳肴,在汉画中俯仰皆是。
本文通过对汉画中鱼的各种形象赋予其特种文化内涵,展现了汉代渔业生产、饮食文化、祭祀习俗、神仙信仰、生殖崇拜观念、百戏表演艺术以及广泛的招祥求吉心理意识诸多方面的风俗。
关键词:汉画;鱼图腾;生殖崇拜;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78-02
汉画,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以其惊人的容量,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示出异彩纷呈的古文化信息。
汉画中那俯仰皆是的鱼画像构成了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鱼文化现象。
鱼作为一种食物用于裹腹充饥,最早可追溯到人类之初的原始时代。
原始社会,男子渔猎,女子采集,捕鱼便成为原始农业之前的主要生活手段之一。
由最初的捕捞野生鱼为主,逐渐发展到人工饲养家鱼。
随着养鱼经验的积累和捕鱼技术的提高,渔业生产便进一步成为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活动和食物来源之一。
两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渔业生产也自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最能具体反映汉代渔业生产盛况的实物资料就是汉画中那众多的捕鱼和池塘养鱼画像。
捕鱼画像在山东、四川、江苏及河南等地均发现过许多,其中尤以山东汉画最具代表性。
我们仅从山东汉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形式多样的捕鱼方法和捕鱼工具。
具具体画像主要有徒手抓鱼、镖叉刺鱼、撒网捕鱼、置罩捉鱼、持箕捞鱼、驯鸟啄鱼等数种。
①四川地区还出土了不少“池塘养鱼”画像石(砖)以及模型明器。
《汉书·地理志》云:“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从这些数量可观的画像中,我们足以窥见两汉时代滟业发展的空前状况。
随着汉代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鱼便成为贵族富家日常生活餐桌上的美昧佳肴。
汉画中的庖厨图和宴飨图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庖厨图中的宰鱼形象②、宴饮图上的盘中之鱼③,足以让我们联想到墓主人生前的侈奢生活。
但鱼类形象不仅仅活跃在汉代的饮食文化之中,同时,它还经常出现在祭祀文化之圣坛上。
早在周代,鱼已成为人类祭祖祀神的祭品,据史书记载,汉昭帝时曾于昆明池养鱼,“以给诸陵祠”④。
汉画中同样有祭案上放鱼的画像。
⑤《山海经》中有以鱼祭山神的记载,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亦有用鱼祭祀雨神的作法。
汉画中更有刻鱼祭雷神求雨的风俗画。
鱼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曾经是一种受到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灵。
鱼崇拜观念最早当起源于原始社会。
《山海经》中就记载有众多的神怪之鱼,这些鱼均是外形怪异,功能神奇。
汉画中同样可见到这样的一些鱼,有人头鱼身、鱼身四足、鱼驾云车、神人骑鱼、鱼持
器械等画像。
诸如此类的超自然的神性鱼在全国各地的汉画中比比皆是。
显然,鱼的神异功能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我国古代还把鱼作为女性的象征,且赋予其特定的生殖繁衍的文化内涵。
汉画中有不少鱼画像蕴含着这种生殖崇拜思想。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鸟啄鱼”画像和“龙食(戏)鱼”画像两种。
如伏羲女娲交尾与鸟啄鱼相配合的画像;双鹤交颈兼衔鱼的画像。
交颈鸟、相吻兽与鸟啄鱼相氧俞的画像;鱼蛇交体的玄武与鸟啄鱼相匹配的画像等等。
其中的鱼即是女性的象征,而啄鱼之鸟自然就是与女性交媾的男性之象了。
因为早在周代时,我国就已出现了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民俗。
且一直沿袭至今而不衰。
鱼之所以代表女性,主要是因为鱼腹多籽,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且鱼之外形又与女阴相似。
故此,人类希望女子的生育能力也像鱼一样强盛不衰,多子多孙,绵延不断。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认为“用鱼来象征配偶,除了它的蕃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
⑥同样,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民俗语言中,鸟与鱼相对应,常作为男性生殖器的稳语,进而指代男性。
相应地,食鱼便成为男女性交活动的艳语。
自古以来,“食”和“性”被看作人类的两大本能,饮食与性交为人类自身生命延续和后代繁衍的两大活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上,二者具有异曲伺工的作用。
因此,古人常用“食”来隐喻男女求爱的性行为。
鱼不仅是人类的食物,同样也是一些鸟类所喜爱的食物。
鸟啄鱼便成为大自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人类不仅利用这些食鱼的鸟类为渔业生产服务,而且将这种充满大自然和谐情趣的鸟啄鱼形象刻画在日常生活器物上,作为艺术品供人类自己欣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鸟啄鱼逐渐由原来单纯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绘,进一步融入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两性交配和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
汉画中的龙食鱼或龙戏鱼画像为数亦不少,这种画像与鸟啄鱼画像的象征性涵义是相同的。
龙在古代也曾被看作男子之象。
龙蛇同类,蛇与男性生殖器相类似,这恐怕也就是蛇(龙)为男性象征物的重要原因吧。
二龙交尾和伏羲女娲交尾像是汉画中极为常见的题材,其两性交合、阴阳相配之寓意甚明,而汉画中有的“龙食(戏)鱼”画像与“龙交尾”画像合而为一,这种组合画像的生殖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生殖的国家,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儒家思想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整个封建社会里,人们一直把繁衍后代看作两性交合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
因此,我们认为汉画中那些特殊的鸟啄鱼和龙食鱼画像应是一种男女交合的象征性图示,其深层寓意就是对子孙繁昌不衰美好祝愿,是古代生殖崇拜思想的形象化反映。
鱼在两汉时代还曾一度成为百戏舞台上的一种艺术形象。
汉代的百戏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内容庞杂,包括了音乐、舞蹈、杂耍、竞技、假形及幻术等表演形式。
而其中的“鱼龙之戏”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假形表演节目,同时又是一种幻术节目。
张衡《西京赋》中的“海鳞(鱼)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之句就是对此种表演过程的生动描述。
山东沂南和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中都有这种“鱼龙之戏”的表演场景。
⑦鱼成为汉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其文化价值又在表演艺术领域得以体现。
汉画中的鱼画像,除了一些较为特殊含义,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祥瑞之物象而存在的。
同其它的祥瑞物一样,鱼与龙、凤、龟、麟、羊、虎、猴等,都蕴含着一致的避凶趋吉的文化内涵。
两汉时代,因忌讳迷信思潮的兴起,祥瑞、灾异之说泛滥成灾。
汉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吉祥动物是绝好的明证。
鱼就是汉画中最为常见的吉祥动物之一种。
例如:山东汉画中就有“羊、鱼”画像;凤、虎、龙、龟、蟾与鱼相结合的画像等,显然具有样瑞之意。
汉画中还常见到两条鱼并列刻在一起,这种成对出现的鱼,应是古文献中所谓的比目鱼。
《艺文类聚》引《瑞应图》目:“比目鱼者,王者明德则见。
”古人视比目鱼的祥瑞之兆。
在古文字中:“鱼”与“余”二字谐音,因此,古人又赋予鱼一种“连年有余(鱼)”之寓意。
在山东、山西等地的画像石中还有一种“三鱼争头”的画像,这种极为特殊的画像更是一种祥瑞符号,其寓意为“三世争余”或“三世有余”。
至今我国山东、江苏等地的民间剪纸和版画艺术中仍可见到这种“三鱼争头”的图象。
⑧
鱼,作为一种祥瑞之物备受汉代人的青昧。
因此,鱼的形象便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图案。
汉画中有建筑物房顶上装饰鱼雕塑的,有门户上刻画鱼图案的。
还有以鱼作为画像边框装饰图案的。
如一幅画像,主体是建筑物、人物、车马等,画像下边框则用四条鱼形纹饰作为陪衬图案。
⑨作为装饰图案的鱼,虽然可能仍包含着一定的吉祥文化因素,但突出表现的则是它的装饰艺术效果。
在这里,鱼进一步演化成为纯艺术性质的审美物象。
综上所述,汉画中的鱼画像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它涉及到了汉代的渔业生产、饮食文化、祭祀习俗、神仙信仰、生殖崇拜观念、百戏表演艺术以及广泛的招祥求吉心理意识诸多方面。
注释:
①王仁湘.钓者静之,罩者抑之——画像石所见汉代捕鱼方法.文物天地,1993年3期.
②《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550,齐鲁书社1982年3月版.
③《南阳汉代画像石》图222,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④《艺文类聚》引《三辅故事》.
⑤《徐州汉画像石》图165,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6月版.
⑥《闻一多全集·说鱼》,三联书店.
⑦张万夫《汉画选》图77,天津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版.《安徽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图版31,济南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⑧谢昌一.三鱼争头.文物天地,199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