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尊重风俗习惯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1、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
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
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
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四章《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探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尊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国情,知道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3.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践行尊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我国多民族的国情,详细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尊重差异。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不同场合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①了解民族风俗习惯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③实践中的尊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短文。
①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②阐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③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尊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民族风情的活动,如参观民俗博物馆、参加民族节庆等,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不同场合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精选4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精选4篇)敬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篇13、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一些敬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2、懂得敬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友好往来。
行为1、能自觉敬重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民族习惯。
2、从学校会敬重他人。
教学预备:幻灯片、录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等,介绍过程中,同学可以表演、贴画,也可以讲小故事,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每个民族的人们在居住、饮食、衣着、利益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爱好、习俗和禁忌,这就是民族的风俗习惯。
板书:民族的风俗习惯二、过渡明理,正反辨析1、过渡: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众多民族中,汉族是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同学们大多是汉族人。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看一看,下面的饿做法,如是你,你心里会怎么想?2、出示“辨一辨”,争论,要让同学在换位思索的是,理解到敬重别人的必要性,要让同学充分说和体会。
3、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是怎样敬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看一看,想一想。
1)、毛主席是怎样热忱款待塞福鼎的?2)、假如你是塞福鼎,你有什么感受?三、联系实际,深化熟悉1)、我们身边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大家应当怎样和他们相处?2)、假如没有,用下一环节。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接触少数民族同学、但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我们肯定会和少数民人民相处,你回怎样做?四、总结全文。
五、延长拓展,陶冶情趣做一份民族风俗小报板书设计:3、主动邀请热忱款待相互敬重敬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篇2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敬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情愿。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敬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班级“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
由于千百年来保留、继承下来的传统,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礼仪、喜庆、丢失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根本原则。
⑦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④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④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尊重、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①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积极拥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③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摘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下,由于制定法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与深入,民众对制定法之外的习惯、民俗等民间法更为熟悉与习惯性选择,在“送法下乡”过程中往往存在权力之间冲突、引起矛盾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因此仍然将同时面对习惯法和制定法,面临着如何协调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关系的问题。
本文首先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与内容,明白其在社会现实中的效用,再通过实际的调查,获得现实中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在其实施过程中找到现实的根基,通过展现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法治化的努力与基层社会习惯法的冲突与交揉,展望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相对合理统一之前景。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质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文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第二章《民族风俗习惯的内涵与特点》,详细内容包括: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饮食、服饰、建筑等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重点: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以汉族春节和藏族雪顿节为例,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并进行分析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内容:定义: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分类:节日庆典、饮食、服饰、建筑等。
重要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精神。
例题:汉族春节、藏族雪顿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2. 答案要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其独特性,应相互尊重、包容。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一些具体的风俗习惯认识仍不够清晰。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政治思品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第11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我国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各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呈现: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内容:(1)民族风俗习惯的定义与意义(2)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特点(3)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与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你所了解的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2)举例说明如何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答案:(1)答案开放,要求描述准确、具体。
(2)答案要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交往中,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犯禁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文化生活》教材第四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围绕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展开,重点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民族团结,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如何尊重这些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文化生活》学习指导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调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a. 汉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b.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在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中可能遇到的习俗差异,讨论如何应对。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选择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板书内容:a.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b.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c. 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1.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在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中,尊重对方的习俗,避免触犯禁忌。
3. 积极参与民族交流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2. 作业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程度。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单元《民族一家亲》中的第2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各民族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穿民族服饰的同学上台,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民族,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并讨论如何尊重他人。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①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③如何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你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识。
答案要点:(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避免触碰民族禁忌。
2. 课后拓展: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各民族的价值观。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文化生活》教材第五章节“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团结。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风俗习惯的良好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重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2)讲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2)讨论:当遇到不尊重他人风俗习惯的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做?4. 例题讲解:(1)选择题: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并说明理由。
(2)简答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并分享给同学。
(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民族,探讨如何尊重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七、作业设计1. 选择题: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并说明理由。
2. 简答题: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的?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3篇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并理解其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提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感受。
2. 讨论和分享(15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具体的习俗、理念和象征意义等,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3. 研究和调查(25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族,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
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料。
研究内容可以包括风俗习惯的起源、历史演变和现实意义等。
4. 展示和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讨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探讨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导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提出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的反思和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讨论和分享:通过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独立研究和调查:通过自主选择和深入研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展示和讨论: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4. 总结和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他们对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他人差异意识的理解。
教学评估和反馈:1. 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程度。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展示、总结和反思等环节,相互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水平。
3.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不同民族风情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调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增进彼此的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并讨论如何尊重、包容、理解这些差异。
六、板书设计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①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②尊重、包容、理解多元文化③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交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活动,如参观民族博物馆、开展民族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族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小学政治思品教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政治《思品》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的多元文化”,具体章节为第13课“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重点介绍了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旨在教育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具备包容、理解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歧视和误解。
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这些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介绍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讲解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各民族文化。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多民族聚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参与其中,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2. 板书内容:(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3)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风俗特点;(4)如何在生活中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差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你所了解的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尊重和包容他人的风俗习惯的;(3)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第四节尊重风俗习惯
类学校或训练班学习,不能在校参加公共伙食,又不能单独组织伙食者,自1953年6月起,每人每月补助伙食补贴3元”。
1953年曾实行“禁宰耕牛”政策,个别地方执行过严,甚至不准回民在三大节日宰牛;回民三大节日按规定宰牛不纳税,很多地方未执行。
省民政厅通过调查予以纠正。
芜湖、蚌埠、寿县等地专门划拨土地作为回民义地(公墓)。
1954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省商业厅(54)商内业第3016号文规定:“回民住在城市,原来用油供应标准每年在2.5公斤以上者,一律按实供应(即不扣除社会用油),分散在农村者,按原来供应标准,一律再增加0.5公斤,共2公斤,并按时供应,不扣除社会用油”。
“回民节日用油,可由主办人申请,经当地区、乡政府或派出所核实供应”。
定远县人民政府发文具体规定了“少数民族节日及婚丧忌辰所需白面、香油购买供应”的政策,规定在少数民族各大节日,根据各寺大小,每寺供应白面10至25公斤不等,油料配套供应。
1956年9月,省民政厅、财政厅发出“关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工作人员伙食补助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单位没有专门回民食堂(回民灶)又不能回家吃饭者可以享受回民伙食补贴。
1956年继续在全省实行“保护耕牛”政策。
商业厅发出“牛羊肉优先供应回民”的通知,规定应先满足回民的需要。
1956年12月召开的全省第二次回民代表会议上,仍反映了少数地方不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的事情,有些地方对回族干部生活习惯照顾不够,很多人不安心工作,以后逐步得到解决。
1957年5月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检查和处理挖掘回民坟墓问题的通知”,指出“自去年入冬以来,灾区为解决牛草问题,动员群众挖草根,以致有些群众不明政策,发生挖掘回民坟墓现象。
临泉长官店、杨桥集、亳县城西南、阜阳谭家湖一带回民坟墓多被挖掉、挖后也未恢复原状。
春耕时有的又被填平改种庄稼。
蚌埠市雪华山回民坟墓因群众挖沙也有被挖现象,特别严重的是和县大西门外仝姓始祖坟已被改为养猪场,因不发给迁坟补助,至今未迁……希各级政府迅速检查处理。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及措施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及措施
1、本制度适用在我院诊疗期间的少数民族患者及不同宗教信仰患者。
2、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为前提。
3、医生在病史询问过程中确认患者系少数民族或宗教信仰者后,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询问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
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在诊疗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应做好交接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
(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
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
5、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条件许可时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6、当患者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已经影响医院工作秩序和其他患者的就医环境时,医务人员因做好劝导工作,劝导过程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粗暴干涉。
7、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彼此尊重(第四诫)
誡命重溫(3)彼此尊重(第四誡)香港教友總會慕道函授課程香港西灣河大石街一號天主教教友總會(電:2560 3800)我們該以愛心去培養一個和諧、共融的人際關係。
前言阿芬領洗十幾二十年了,平日在家喜歡和鄰居打牌。
她的教友生活向來都過得馬馬虎虎,高興時便帶孩子去聖堂,若碰巧前一天打夜牌,第二天起不來的時候,便不去參與彌撒了。
大概阿芬學道理時背熟了要理問答吧,雖然道理真義懂得不很多,但卻喜歡引用聖經和要理來教訓該子們:甚麼上天堂、下地獄、毋妄證等語不絕於口。
上星期到她家時,她正在教訓大女見,因為女兒沒有準時煮好晚飯。
孩子今年讀中三,生來尌是一副倔強的脾氣,母親罵一句便駁回兩句,最後竟數說起母親的不是來:甚麼自己學校功課多啦!沒時間啦!況且母親只是去打牌又不是做工等等。
氣得阿芬睜大眼睛說不出話來。
然後她拖著女兒罵她犯了第四誡,要她去辦告解求寬恕。
我在一旁,想不到阿芬會這樣教訓|孩子,即時也覺到很愕然。
實在也虧她能這樣教導孩子們。
她倒用對了,說孩子不聽父母命,犯了第四誡,但她竟沒想到她自己也可能犯了第四誡,因為她沒有盡好做母親應盡的責任。
她竟不知道第四誡所涉及的人際關係,何止兒女對父母這般簡單,尚有上司下屬、僱主傭工和政府人民的一切權利義務等問題。
權威和服從人生下來便要倚靠別人才能生活。
家庭是我們最先接觸的團體。
我們的群體生活始於家庭,然後是學校和社會。
因此之故,人際關係是我們一生中要面對的,並且也直接地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
天主是愛,祂願意我們度一個愛的生活,所以,祂給了一條讓我們共同遵守的誡命--第四誡。
凡有人群的地方,便應有制度和大家要遵守的規則,這是為了保障大家的利益而定下來的。
一個人如果從小便謹守規矩,服從父母,將來在學校和社會上都必易於守法,不會以服從法律和權威視為妨礙自由。
但是,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數是敵視「權威」的,對擁有權力的人,如父母、長輩、上司和政府等人,當他們行使職責時對他們尌存有成見。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案设计一、引言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们来自的不同文化背景,并且要尊重并促进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堂课,以便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风俗习惯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图片和视频。
通过这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风俗习惯是重要的,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这种尊重和理解。
步骤二:学习具体的风俗习惯案例(25分钟)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体的民族风俗习惯案例,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美国的感恩节等。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习俗的起源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习俗的背后文化价值观,并与学生讨论这些习俗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保留和传承的。
步骤三:角色扮演和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民族。
要求学生研究和了解所代表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不同风俗习惯的乐趣和意义。
之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借此机会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步骤四:提倡跨文化交流(20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
可以邀请外籍学生来班级,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学生也可以通过文化展示、海报制作等形式,主动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通过交流和互动来促进跨文化沟通和友谊。
四、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角色扮演和讨论的表现。
2. 学生的文化展示作品、海报等。
3.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参观当地的多元文化社区或博物馆。
2. 邀请外籍学生或社区代表来班级,分享他们的文化背景。
国际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
国际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形象,也涉及到国家的尊严。
因此,学习了解国际交流礼仪知识,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基本礼仪包括行为举止、气质、风度、服饰等内容。
一、日常交往礼节1. 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参加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
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
3.尊重老人和妇女,上下车辆和电梯应予照顾,出入门了应让他们先行。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
不要作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
走路不要搭肩膀,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路。
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
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往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
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
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
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切勿随地吐痰,可吐在自己的手帕里。
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嗝、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呵欠应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声音。
7.在外事活动的许多场合,如看演出和进餐时不许抽烟。
在允许抽烟的场合,应先敬左右的人,如妇女在座,应征得妇女同意。
不要边走路边抽烟。
进入会客室、餐厅前,应把烟掐灭。
8.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
必要时,口含一点茶叶可冲淡葱、蒜味。
9.涉外住宿时,到对方房间拜访,应事先电话联系,到门口按门铃。
即使国内同事间拜访,也切忌直接到门口大声呼叫,用力敲门。
二、见面礼节1.初次相识,一般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
为他人介绍时,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
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要把姓名、职务说清楚。
介绍到具体人时应有礼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更不要用手拍打另一人。
(NEW)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
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参加政治学习1、xx年9月,我来到地区二中以后,克服自身各种困难,积极调整心态,把自己当作二中的一名普通老师看待,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加强师德修养,严格约束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服从领导安排,注意与同事、学生搞好团结,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到了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不做。
2、一年多以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后,我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和上网积极主动学习“十六大”报告,认真领会理解报告精神,做了学习笔记,写了学习“十六大”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受到很大启发。
我坚信通过进一步的认真学习,一定会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更加一致。
我还认识到,只有把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工作卓有成效,才是真正落实了十六大精神。
xx年4月5日,我光荣的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那天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我相信它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但我没有骄傲,党委的谈话使我深刻的认识到,组织程序上的入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党,关键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无愧于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为此,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认真向老党员学习,时时事事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时刻注重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在作风上朴实、正直、大器;在工作上爱岗、敬业、创新;在业务上求真、求善、求美;在风格上谦虚、谨慎、平和。
二、勤学实干、积极创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做到起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严格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因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学校或训练班学习,不能在校参加公共伙食,又不能单独组织伙食者,自1953年6月起,每人每月补助伙食补贴3元”。
1953年曾实行“禁宰耕牛”政策,个别地方执行过严,甚至不准回民在三大节日宰牛;回民三大节日按规定宰牛不纳税,很多地方未执行。
省民政厅通过调查予以纠正。
芜湖、蚌埠、寿县等地专门划拨土地作为回民义地(公墓)。
1954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省商业厅(54)商内业第3016号文规定:“回民住在城市,原来用油供应标准每年在2.5公斤以上者,一律按实供应(即不扣除社会用油),分散在农村者,按原来供应标准,一律再增加0.5公斤,共2公斤,并按时供应,不扣除社会用油”。
“回民节日用油,可由主办人申请,经当地区、乡政府或派出所核实供应”。
定远县人民政府发文具体规定了“少数民族节日及婚丧忌辰所需白面、香油购买供应”的政策,规定在少数民族各大节日,根据各寺大小,每寺供应白面10至25公斤不等,油料配套供应。
1956年9月,省民政厅、财政厅发出“关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工作人员伙食补助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单位没有专门回民食堂(回民灶)又不能回家吃饭者可以享受回民伙食补贴。
1956年继续在全省实行“保护耕牛”政策。
商业厅发出“牛羊肉优先供应回民”的通知,规定应先满足回民的需要。
1956年12月召开的全省第二次回民代表会议上,仍反映了少数地方不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的事情,有些地方对回族干部生活习惯照顾不够,很多人不安心工作,以后逐步得到解决。
1957年5月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检查和处理挖掘回民坟墓问题的通知”,指出“自去年入冬以来,灾区为解决牛草问题,动员群众挖草根,以致有些群众不明政策,发生挖掘回民坟墓现象。
临泉长官店、杨桥集、亳县城西南、阜阳谭家湖一带回民坟墓多被挖掉、挖后也未恢复原状。
春耕时有的又被填平改种庄稼。
蚌埠市雪华山回民坟墓因群众挖沙也有被挖现象,特别严重的是和县大西门外仝姓始祖坟已被改为养猪场,因不发给迁坟补助,至今未迁……希各级政府迅速检查处理。
如墓地确实影响生产,应动员坟主迁移,但必须给予一定的迁葬费用。
没有回民固定墓地的地方应视条件拨部分公地来解决”。
1957年3月8日,省粮食厅发出“关于做好回民食油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1954年12月11日省颁发的“食油计划供应试行办法(草案)”办理,即回民每人每月供应0.1公斤食油。
1957年6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照顾回族干部生活习惯的通知”,要求:“1、希各部门对回族干部的生活问题进行一次检查,必须尊重其生活习惯。
2、各县可在干部调配中,以县为单位逐步地把回族干部调至回民较多的地区工作;本县没有条件的,可报请专署在本专区范围内逐步解决。
3、今后在调整干部时,对已在回民较多地区工作的回族干部,尽量不要再调至其他汉族地区工作。
1957年的“社会主义大辩论”中,省委统战部要求“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要辩论”。
1958年,省商业厅、民族事务委员会转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服务部、民委在副食品商业工作中贯彻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做好副食品供应的联合指示”,要求各地在清真食品加工、储运、出售的每个环节上都要注意与其他食品分别,食品和商店应注
・
・
1
4
3
明“清真”字样,设清真菜馆,培养本民族厨师和服务员。
1958年,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函复芜湖市民政局请示中指示:公社化后,在有回民的地区可建立回民食堂或食堂单设回民锅灶,或者让回民单独领取粮票、油票和菜金回家自炊。
1959年,由于当时受“左”的影响,各地都出现了许多不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的现象,甚至号召回民发展养猪生产等,1960年迅速得到纠正。
1961年,继续纠正以前“左”的做法。
芜湖、淮南、蚌埠等地撤并的回民食堂、清真寺、回民食堂供应点等设施得以恢复。
但大部分地区1958年以后设立的回民食堂、回民饭店及专设的回民炊事员、单锅小灶已不复存在。
7月,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邀请阿訇座谈,也反映不准阿訇为亡人站“者那则”等,回民群众正常的生活习惯不能得到满足,意见很大。
同年进行的民族政策大检查也认为不尊重回民风俗习惯是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
不少地方甚至把回民特需用品如亡人用布、油、面也取消供应,为此,省商业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回民肉食供应点问题的联合通告》,要求各地恢复清真门市部,并适当增设供应网点。
1962年3月5日,省商业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又联合发文,修正1961年商百字第709号文《通知》,重新规定:回民男子亡人补助7米“克番”布,女子补助8米,未成年人根据情况酌情核减。
1962年5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当前回民生活习惯方面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的报告”,要求凡在车站、码头、交通要道,回民分布较多的地方因1958年行业归口、紧缩机构被撤并的回民饭店要适当恢复,对被安排到汉民饭店的回民要考虑到他们的民族特点。
国家机关,厂矿学校企业的集体伙食单位,凡回民较多的可设回民灶,对于不能在本单位搭伙又不便自行起伙的每人每月补助3元。
1962年8月,阜阳、蚌埠、芜湖、马鞍山、淮南等部分地区恢复了对回民的食油补助供应。
1962年11月14日,省交通厅、省商业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少数民族旅客饮食供应的联合通知》,要求铁路、航运、公路及沿线保证对回民等少数民族的伙食供应。
1962年11月1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掌握核发伊斯兰教少数民族职工伙食补助费的具体意见》,规定“单位内不能设立专灶,或另备灶具做饭,或分锅炒菜,又不能回家用饭,而必须在外买吃的,经过本人申请,单位领导审查批准,可发给伙食补助费3元”。
1963年2月28日,鉴于很多地方向回民派购生猪任务,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商业厅“关于不要向回民派购生猪任务的报告”,规定不得向回民派购生猪。
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逐步“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再强调或很少强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更是把党的民族政策破坏殆尽,无人过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问题。
直到1978年又开始重新全面恢复党的民族政策。
当年开展的民族政策大检查发现了诸如仍向回民派购生猪、强迫回民火葬等现象,回族职工伙食补助费也不落实。
8月9日,省财政局、劳动局、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解决回族职工伙食问题的通知》,重申了1962年省财政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掌握核发伊斯兰教少数民族职工伙食补・
・
1
4
4
助费的几个具体意见》的精神。
1979年3月7日,省民政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文,转发民政部、国家民委2月10日《不要强迫回民火葬问题的通知》,制止了一些地方强迫回民火葬的做法。
1979年4月9日,省商业局、粮食局、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行文,转发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回汉通婚后,汉族一方及其子女愿随回族生活习惯的,按回族标准供应副食品问题的通知》,改变了不少回汉通婚后家庭生活不便的状况。
1979年7月17日,省民政局函复淮南市民政局《关于少数民族墓基选择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凡是少数民族较多而且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可选择少量的国有荒山荒地作为少数民族墓地,凡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方,附近有公墓的,可以从公墓中划出一小块,作为少数民族墓地……”。
1980年7月5日,省商业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出《关于重申不要向回民派购生猪的通知》,重申1963年2月23日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商业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不要向回民派购生猪任务的报告”的精神,及时制止了又有抬头的向回民派购生猪的现象。
1981年全省已有5所高等学校(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恢复了清真灶。
1981年6月19日,省粮食厅、商业厅、水产局、劳动局发出《关于安排好少数民族糕点、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省辖8市和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城确定生产车间或前店后坊,生产“清真”糕点;设回民饭店,所需牛、羊、肉、禽、蛋、水产品列入计划供应。
1982年以后,还有部分地方时常有向回民派购生猪任务,一经发现,即被纠正。
1983年3月,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共同转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宣传报道和文艺创作要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习俗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新闻、报刊以及文艺界在进行宣传报道和创作中,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正确对待民族关系。
为解决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吃饭难的问题,1983年以后,各级政府普遍重视这一问题,在交通要道或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设立清真餐馆、清真冷库、牛羊肉加工厂等。
1985年,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还举办了一期清真厨师培训班,1986年又举办了一期。
少数民族清真饮食、肉食、副食“三食”供应问题逐步解决。
到1987年底,大部分县、市均已有了回民饭店(清真餐馆)。
1986年3月,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向各行署、市、县人民政府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要对一些地方出现的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而引起的有碍民族团结的事件进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