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及徐海区汉画像力士形象探析

合集下载

汉画像石图形元素在徐州云龙湖景区导视系统中的创新研究

汉画像石图形元素在徐州云龙湖景区导视系统中的创新研究

汉画像⽯图形元素在徐州云龙湖景区导视系统中的创新研究
汉画像⽯图形元素在徐州云龙湖景区导视系统中的创新研

王娜[1];
【期刊名称】《淮海⽂汇》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化是旅游的灵魂。

徐州是国家历史⽂化名城,历史⽂化资源深厚,但城市旅游品牌⼀直没叫响。

形象个性不鲜明,⼀直是制约徐州旅游难以在全国突破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市政府提出''⿎动天下,汉兴徐州''的形象定位,得到了徐州各界⼈⼠的⾼度肯定和称赞。

徐州,是刘邦的故乡,是⼤汉之源,是⼤汉⽂明星星之⽕燃起的地⽅。

徐州的⼀⼭⼀⽔、⼀⼈⼀物,塑造了最为苍劲的⼤汉⽓魄和开拓精神,其中尤以汉画像⽯最能体现徐州的汉⽂化底蕴。

【总页数】9页(P.40-48)
【关键词】导向标识系统;地理空间;汉画像⽯;云龙湖;图形元素
【作者】王娜[1];
【作者单位】[1]徐州⼯程学院艺术学院;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J524
【相关⽂献】
1.汉画像⽯中的⼈物造型艺术特⾊探析--观徐州汉画像⽯艺术馆有感 [J], 毕祥琨
2.汉画像⽯纹饰分析r——以徐州汉画像⽯为例 [J], 王娜
3.汉画像⽯艺术的题材与意象——以河南、⼭东、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为例 [J], 陆永祥。

汉画像石拓片——力士图

汉画像石拓片——力士图

汉画像⽯拓⽚——⼒⼠图
汉代画像⽯刻中,有很多绝世精品,《⼒⼠图》便是其中的⼀个。

该⽯刻画⾯上雕刻了7个⼒⼠,从左往右,依次为“持剑执盾”、“徒⼿博虎”(我们可以理解为武松的汉代原形)、“倒拔杨柳”这是最精彩的⼀个:⼒⼠怒⽬圆睁、袒胸露背、⼸步蹲⾝作拔树状,枝头宿鸟惊飞,估计鲁智深那段故事便是施耐庵看了这幅画像⽯刻之后的灵感所致。

“执尾背⽜”、“双⼿擎⿍”、“抱犊”、“执壶”。

每幅画⾯都抓住了⼒⼠的瞬间动作,叹为观⽌。

该⽯刻出⼟于江苏徐州,因具体出处与墓葬情况皆不详,故只能根据⽯材三⾓形判断,其原先应为汉画像⽯墓(地下建筑)⼭墙部分。

⽽与之对应的另⼀块,不得⽽知,从⽽也⽆法明了古⼈将“⼒⼠图”刻画于墓中的真正意义。

如果画中⼒⼠都可以找到出处的话,也许能明⽩古⼈意图的⼀⼆,可惜学识不够。

先秦时期有⼒⼠“公孙接”,可以⾚⼿空拳打⽼虎,却终因“上⽆君⾂之义,下⽆长率之伦”被设计杀害,这就是有名的“⼆桃杀三⼠”。

⼜有勇⼠“乌获”,⼒⼤可以背⽜,史书却称“乌获⾮不⼒也,执⽜之尾⽽使之却⾏,则终⽇不能步寻丈”。

意在说明做事情不能蛮⽤⼒,⽽要得其要领。

由此可知,古⼈并⾮崇尚好勇⽃狠。

《晏⼦春秋》中有⼀篇《庄公矜勇⼒不顾⾏义》。

公⽈:“古者亦有徒以勇⼒⽴于世者乎?”晏⼦对⽈:“轻死以⾏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

故勇⼒之⽴也,以⾏其礼义也。

……汤武⽤兵⽽不为逆,并国⽽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今上⽆仁义之理,下⽆替罪诛暴之⾏,⽽徒以勇⼒⽴于世,则诸侯⾏之以国危,匹夫⾏之以家残。

”。

汉代画像艺术展(辉煌汉画)——山东博物馆

汉代画像艺术展(辉煌汉画)——山东博物馆

汉代画像艺术展(辉煌汉画)——山东博物馆前言山东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识成为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表现出大汉王朝强盛雄浑的国风和博大开放的胸怀,画风质朴、主题鲜明、富有民族特点,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画像雕刻内容包括现实生活、神仙祥瑞和宇宙天界,反映出汉代人的宇宙观、升仙思想以及享受美好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其中既有崇尚儒家出仕致用的思想下积极的入市是想,又包括道家神仙学说影响下的升仙思想,妙趣横生地描绘出汉代的神仙信仰和思想追求。

山东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精品主要出土或发现于济南、济宁、枣庄、临沂等地,这里是山东画像石分布的重点区域。

著名的孝堂山祠堂、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等画像石的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展示手法在此一一展现。

斧凿间犹觉汉风扑面,描画中赞叹艺术的生命不息...辉煌汉画山东境内所存著名画像石众多,嘉祥的“武氏祠”、长清的“孝堂山石祠”和沂南的“北寨画像石墓”等,几乎成为汉代画像石的代名词,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特别是“武氏祠”,从发现著录之日起,对其研究已近千年,至今学脉延续,热度不减,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这些发现于山东境内的画像石,不但保存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画像内容,还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画像石整体建筑,从而成为汉代画像石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神秘之风,下启魏晋艺术自然灵动之气,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

它与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绚烂瑰宝。

近年来,山东境内又相继出土一批艺术价值极高的汉代画像,如2005年发掘的长清大街画像石墓、2007年出土的东平彩绘壁画墓等,大大丰富了山东汉代画像的内容。

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麃孝禹碑—西汉—山东博物馆藏碑呈圆首长方形。

《徐州汉画像石》阅读答案

《徐州汉画像石》阅读答案

《徐州汉画像石》阅读答案《徐州汉画像石》阅读答案【导语】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地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

基础根基若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下面关于《徐州汉画像石》阅读答案,一起来阅读下文吧!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文化的一枝奇葩。

它通过石刻艺术画面,充分展现出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形象,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徐州是我国四个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墓20余座,通过普查共征集零散汉画像石400多块,已建立汉画像石艺术馆。

其中茅村汉画像石墓、白集汉画像石墓,分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属沛县、邳州、睢宁等县级博物馆都收藏保存一批汉画像石。

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及绘画、雕刻艺术,有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的画像石墓规模较小,题材比较简单,画面也比较粗糙。

如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墓群,每座墓葬只用数块长方形石板竖砌成棺,画面多为平面阴线,雕刻穿壁纹、铺首衔环等图案。

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葬的形式,逐渐被王侯贵族采用,出现了如茅村、白集、燕子埠、九女墩等大型的画像石墓葬。

茅村汉画像石墓室内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共有画像石19方,分别镶嵌在墓门、前中后三室石壁上,是徐州汉画像石墓的代表。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泛。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画面上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祥禽瑞兽图像;有民间传说中的炼石补天,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仙羽人,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九头人面兽,三足乌,九华灯,灵芝,麒麟等人们想像的神仙世界。

第二类是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像。

其中包括皇亲国戚、贵族豪富的生活场面,如车骑出行、打猎、宴饮、对奕、乐舞、迎送宾客、楼堂建筑等。

车骑出行是汉代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材。

贵族外游猎时,坐良骑,挟弩持弓,神情威严;车行道上,主人和随从按各自身份,分乘轺车、轩车、辎车、篷车、车马疾驰奔腾,尘土飞扬,车辚马啸,场面喧赫,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

[专题]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专题]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

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

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

二是社会生活类。

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

三是历史故事类。

四是远古神话类。

五是祥瑞图像类。

六是天文星象类。

七是装饰图案类。

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二、夸张精练的造型“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

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

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

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

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

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

汉画像砖石中所见“士形象”初步研究
科学研究认为,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向南扩展,共形成8个虎的亚种: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东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华南虎。8种虎中,分布于我国的有4种:东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和华南虎,其中华南虎为我国特有的老虎品种,仅分布在中国境内,因此,华南虎又被尊为“国虎”1。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2。
1有关华南虎的资料很多,本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报导中的附带介绍. 见新华社(北京)报导2007年10月12日“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
2该资料来源于新京报2007年7月15日报导“据称陕西秦巴山区可能再现野生华南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相关资料.
一些国外专家开始宣称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引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冯双
【期刊名称】《收藏与投资》
【年(卷),期】2024(15)3
【摘要】汉代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在墓葬画像中经常出现,它具有重要的象征和仪式意义。

这些图像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关于哲学思想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对图像的整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分别从礼制史、道教史等角度探究尊师敬老、谦虚好学等问题,强调了尊重和传承前人智慧的重要性。

它们也通过图像构成和布局传达了左尊右卑的思想,强调了崇尚尊老和尊师的传统。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道思想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道教的传统拜师传道文化,表明儒道思想和宗教信仰在当时有紧密的联系。

这些图像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线索,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冯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2.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中的童子身份别解
3.略谈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图像表现形式
4.山东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图像配置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分一、背景介绍山东临淄商王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而这里尤以东汉画像石著称。

东汉画像石是我国文化史上宝贵的遗产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备受世人推崇。

而在山东临淄商王村,保存着众多精美的东汉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二、艺术价值评定1. 工艺技法:东汉画像石在雕刻工艺上堪称精湛,细腻的线条、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了古代雕刻匠人的高超技艺,展现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艺术表现:画像石是古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栩栩如生的画像,它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会、习俗风情的重要文化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 装饰效果:东汉画像石在古代墓葬中的装饰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不仅丰富了古代墓葬的内涵,更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历史价值评定1. 考古价值:东汉画像石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被誉为“研究古代社会史的研究文献”。

2. 历史表现:东汉画像石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其上所雕刻的人物形象、服饰、器物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对研究古代社会具有丰富的历史表现价值。

3. 社会意义:东汉画像石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对于丰富我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东汉画像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艺术精湛、历史表现丰富,让我们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和研究东汉画像石,发掘其更多的文化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回顾在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评析1. 引言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是中国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以石雕方式呈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性,还为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对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进行综合评分,从艺术性、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析。

2. 艺术性评分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在艺术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评分。

2.1 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东汉画像石以石雕的形式呈现,艺术表现形式独特。

石雕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东汉画像石的石雕技艺高超,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2 艺术风格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它们呈现出细腻、精致、富有装饰性的特点,展现了东汉时期人物形象的美感和审美追求。

2.3 艺术技巧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技巧也是其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在石雕技艺方面,东汉画像石采用了精湛的雕刻技巧,通过雕琢、镂空、浮雕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观赏体验。

3. 文化意义评分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在文化意义上具有较高的评分。

3.1 历史背景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作为东汉时期艺术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3.2 社会风貌东汉画像石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画像石,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时期人们的服饰、发型、姿态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到东汉时期社会的风貌和生活面貌。

3.3 宗教信仰东汉时期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东汉画像石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通过对这些画像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时期宗教信仰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形式。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者:王忆楠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18期[摘要]“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

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后极速衰落。

在这几百年间,画像石遍布全国各地,其风格、题材和雕刻技术异彩纷呈,是汉代雕刻及美术发展史中辉煌的一笔,也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记录保留了重要而直观的材料。

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在天津、北京、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一之一就是历史故事。

“孔子见老子”题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约占发现总数的80%。

①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全面分析,以探索这一题材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复杂社会背景及意义。

孔子和老子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弟子活跃于当时社会之中,通过努力宣扬各自的精神信仰以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从汉初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儒、道两家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斗争。

山东地区是儒家的起源地,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汉末道教的起源地之一,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下,画像石的发展必定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有文献记载。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②《吕氏春秋·当染》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徐州汉画像石舞蹈形象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舞蹈形象研究
徐欣宁( 9 8一 ) , , 1 8 女 汉 江苏徐州人 , 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在读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舞蹈编导。
口 阳, 徐州 像 舞 形 研究 沈 等 汉画 石 蹈 象
HUNDR C ED S H00 S I T L N AR S
22 8
学 上讲 , 儒家学说是齐鲁 文化 的核心学说 , 正是齐鲁 大地孕 也 育 出了这 博大精深的思想体 系。因此徐州地 区的长袖 舞带有 明显 的儒 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 和谐 、 写实 。这 也成 为徐州 地 区的长袖 舞不仅 有楚舞 的长 袖细 腰 , 有神 仙思想 的飘逸 也 和灵 动 , 更具有写实 、 质朴的特点 的重要原 因了。
戏 已经渗入汉代社会 的各个 方面 , 庙祭祀 有雅乐 , 郊 民间祠祀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1 0 0年度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江苏汉画像石舞 蹈文化研 究” 项 目编号 : l10 50 )阶段性成 ( 2 12 A 1 1
果 之 一。
作者简介 : 阳( 9 7 ) 女 , 江 苏南通人 , 沈 17 一 , 汉, 北京舞 蹈学院舞蹈学系文学( 舞蹈学) 士, 硕 南京师范 大学音乐 学院舞蹈系讲 师。研 究方 向: 舞蹈史论 , 舞蹈编导。
④ ⑤ ⑥
宗 自 美学散步》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9 华《 , 1 8年版 , 6 9 第 2页。 沈 阳《 建鼓 舞” 实考》 《 京舞 蹈学 院学报》 2 0 “ 名 ,北 ,0 7年 第 4
期, 4 第 O页 。
李泽厚《 美的历程》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 8 , 1 7年版, 8 9 第 5页。
毋庸置 疑 , 徐州地 区汉代 舞蹈 审美特 征 的形 成在 总体 上 还是和其他地 区相同的 : 对楚 文化 的继 承和发 展 ; 儒家 “ 人 天 合一 ” 的思想以及 道教的“ 神仙思想 ” 这些思想在徐 州汉代 舞 ,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简析徐州汉代画像石艺术风格
图 ” 。 ( 的,内容一般 都是 对墓主人生前 死后生活得描绘 , 以较为 复杂。但 画面是满而不乱 , 所 创作者 充分考虑 了整体 和局部 的关系 ,每一 幅画都有一个 明确的主
对文化的传播起到 了十分重要 的作用 ,同时也受到 了周边地 区文化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从 已出土的汉画像石 的题铭 和雕 刻技法 、风格来研究分 析, 徐州地 区的汉 画像石始 于西汉末 、 东汉 初 , 兴盛 于东汉 中,
在艺术创作 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也是艺术创作 的前提 。 徐 如 , 对现 实生活 中游猎 , 战争 , 出行 的场 面都是 运用写实再 现
汉 画像石 的题材包罗万象 , 涉及到社 会的方方面面。 主要 的将其归 为以下几类 : 、 一 社会生活类 。主要记 载的是墓主人 生前安逸舒适 的生 活 , 这类题材 在徐州地区 出土 的较多 。二 、
社 会 生 产 类 。 要 记 录 的 是 当 时 社 会 条 件 下 的 劳 动状 况 。 徐 主 如
州 睢宁 土的祠堂 画像 “ 牛耕 图” 。三 、 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 历 比如 ,二桃杀 三士 图” 周公辅成王 图” “ 和“ 。网 、 纯粹的装饰图 案类 。 汉代的画像石所涉及的题材丰富多样 , 这正是对汉代社 会、 生活 、 政治 、 伦理 、 道德等各个方 面的全 面叙述 。
UT ARY GAL E ER L RY
文 海 艺 苑


回 廊
简析徐 州汉代画像石 艺术风格
李广锁 (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 苏 苏州 2 52 ) 江 113
摘 要: 汉代 时的徐 州在地理位置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地处 中原枢 纽 , 对周边地 区的文化有一定 的

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观后感

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观后感

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观后感
【引言】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感受到了汉画石像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在这里,我向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博物馆概述】
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是一座专门收藏、研究、展示汉画石像的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汉画石像,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石像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汉代。

【汉画石像的特色与价值】
汉画石像是我国汉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汉画石像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市井生活、农耕劳作,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汉画石像的构图独特,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次,汉画石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代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观后感及启示】
参观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我深感汉画石像的魅力无穷。

这些石像让我更加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同时,汉画石像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启发我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底蕴,弘扬民族精神。

【总结】
总之,徐州汉画石像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参观体验。

通过欣赏汉画石像,我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两汉时期的徐州及周围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贵族们⽣前奢侈享乐,死后幻想来世仍然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便竭⼒装饰阴宅,⽤⽯刻的形式刻画各种内容的图像⽤以装饰墓室的⽯壁及其它附属建筑物,以图造就⼀个如同⼈间的⽣活环境。

迄今为⽌,徐州发现和收集的汉画像⽯已多达2500余块,成为全国四⼤汉画像⽯出⼟集中地之⼀。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常丰富,但总的来说,主要由“写真”和“虚拟”两种图像组成。

所谓“写真”,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法真实、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活的各个⽅⾯。

这⼀类题材在徐州画像⽯中⽐例较⼤。

其中有反映贵族们宴饮、娱乐、出⾏、⽐武、狩猎等情景的,表现了主⼈⽣前钟鸣⿍⾷、舒适安逸的⽣活。

这类题材画像的⽤意显然是希望死者来⽣继续享受⽣前的荣华富贵。

画像⽯中还有反映汉代社会⽣产劳动情况的。

如睢宁县双沟出⼟的“⽜耕图”,形象地反映了汉代⼆⽜拉犁的情景。

贾汪区青⼭泉出⼟的“纺织图”则反映了汉代妇⼥从事纺线织布的全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画像都不是独⽴构图的,它们所在的画⾯上,都有贵族会客、交谈的场景,显然这些劳动者是其佣⼯。

画像⽯中还有反映汉代⼈们体育娱乐活动的:⽐如铜⼭县洪楼出⼟的“⼒⼠图”、“百戏图”、苗⼭出⼟的“⽐武图”等,就多⾓度地刻画了⼒⼠练功、⽐武的场⾯和艺⼈表演“⾓抵戏”的⾼超技艺。

总之,汉画像⽯多⾓度地再现了汉代⽣活的各个⽅⾯,富有浓厚的⼈情味、世俗味。

所谓“虚拟”,就是以浪漫主义的⼿法表现汉代⼈某些思想意识和宗教幻想。

这种“虚拟”有的来⾃远古的神话传说。

如⾃古以来就有⼥娲造⼈、伏羲、⼥娲兄妹结为夫妻繁衍⼈类的传说。

徐州汉画像⽯中多次出现伏羲、⼥娲或⼿持⽇⽉,或两尾相交的景象。

此外还刻有传说中神农⽒、黄帝、羲和等形象,表现了汉代⼈对传说中始祖的崇拜。

还有的题材来⾃宗教的幻想。

徐州是东汉佛、道思想的传播中⼼之⼀。

佛、道思想的传播,使汉代⼈的思想观念发⽣了重要变化。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建筑斗拱牧羊人二牛抬杠东汉(25-220) 高114厘米,宽52厘米1962年绥县出土。

依据考古材料得知,汉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结构,当时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墙。

至少在东汉,屋顶已具备了后代所有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悬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种是“四角攒顶式”,有四道屋脊,当时为了减少梁和柱的压力,在高级的建筑上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装饰,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观。

斗拱的形式,在当时以“一斗二升”为最流行。

屋柱子的形状除圆形之外,还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

柱础多系以石质打磨。

此石刻画面中雕一圆柱上承双层宏伟的斗拱。

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斗拱两侧还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门卒。

下刻一组耕牛图,前为二牛抬着一部起步的犁,后为耕者,一手撑犁一手扬鞭,缓步在前行,耕者后似为一宽衣长袖,手持物的播种者。

这种二牛抬扛的耕田图,再现了汉代陕北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画面雕刻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方法与我们现代已几近相同,这是当时民间艺术家在热爱和熟悉生活的情况下才创造出的写实作品。

2、执慧人拾粪图东汉(25-220)高118厘米,宽36厘米1957年绥德县贺家沟出土。

此石右部上两格各刻一宽袍长袖的站立者,两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类的植物,下部刻执慧门卒,再下部横格刻一人曲腰双手持清扫之物,在马后作清扫拾粪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民间艺术家深爱谷物,懂得积肥夺得丰收的道理,这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画面难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Vol.40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8────────── 收稿日期:2018-04-04 修回日期:2018-07-13 作者简介:巩家楠(1990-),男,山东费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物学。

-54-山东及徐海区汉画像力士形象探析巩家楠(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山东及徐海区汉代画像石墓中刻有许多装饰性的力士形象,这些形态各异的力士在汉代升仙思想的影响下被赋以神奇的力量。

以山东和徐海地区汉画像中的力士形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力士的来源、发展、分类、特征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汉画像;力士;辟邪;升仙;图腾 中图分类号:K87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5-0054-05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5.011Analysis of Stone Tombs’ Hercules Images of Han Dynasty in Xuhai Areaand Shandong ProvinceGONG Jia-nan(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ecorative images of Hercules in Han Dynasty’s stone tombs in Xuhai areas and Shandong province. These differently shaped Hercules were endowed with magical pow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mortal idea in Han Dynasty. Taking the image of Hercules in Han portraits in Xuhai area and Shandong provinc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ercules are studied.Key Words: Han portraits; Hercules; exorcise; immortal; totem山东及徐海区的汉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鲁南、鲁西南、江北等地,在这些地区发现了大量刻画力士形象的汉代画像石。

这类雕刻于石柱上的力士形象造型独特,神态不一。

目前学界关于汉画像中力士形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早期力士造像举隅》[1]《四川汉代力士雕刻造型释源》[2]《试论汉墓壁画中的猪首怪人》[3]《粤东北客家清代建筑装饰中的胡人力士像》[4]等,本文就汉画中的力士形象的来源发展、特征分析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略加探讨。

一、力士的来源与发展梁白泉[1]认为“力士”一词来源于印度,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力士就已经出现了。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大力士,例如乌获、任鄙、嬴荡、项羽、刘胥等,他们身强体壮、力能扛鼎,《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5]古代的大力士受到了社会上层的关注,同时也深受民间的尊崇,力士被赋予天生的神力,富有神秘意义。

汉画像中,对力士的崇拜和信仰发展成为一种丧葬观念,汉代画师工匠们将现实生活中的力士形象雕刻在石头上,成为汉代雕刻艺术中的特色形象之一。

汉画像力士像主要发现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青海等地,这些力士身形弯曲,有呈负重状、托举状、弓背状等不同造型。

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佛经的陆续译成中文,佛教在中国才广泛流传开来,这表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力士”形象和信仰早已存在。

汉代人们所谓“视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巩家楠:山东及徐海区汉画像力士形象探析-55-厚葬观念和行为,反映了对人生的重视和企图对人生的仿效再现[6]。

两汉时期社会上“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7]的风气盛行,直到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厚葬之风依然盛行,加之汉魏时期人口入迁河西,使得河西魏晋墓葬照墙上的力士砖雕继承并发展了汉画像力士形象。

北魏以后,佛教开始繁荣发展,佛教中有金刚力士、托座力士、天王力士等造像,这些力士造像比汉画像中的力士图像要晚,故不做探讨。

二、力士的分类与特征(一)人形力士人形力士是指按照人的面貌和身体特征雕刻成型,以胡人力士为主,根据人的身体和动作又分成不同类型的力士形象。

图1 羽人力士 (山东临沂市博物馆藏) 图2 负重力士(山东临沂市博物馆藏)图3 托举力士(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1. 羽人力士在汉代画像内容上,始终贯穿着祈求生命和现实向冥界延伸的祈祷,交织着希望与恐惧的情绪,虽然理性已经迈过原始的大门,但汉代民间对死亡仍怀着不散的神秘感[8]。

山东及徐海区的羽人形象数量众多并且繁杂多样,不同类型的羽人又有不一样的刻画形象,但作为石柱上的羽人力士不常见,其形象也较为特殊。

图1为一羽人高举双手,用力托举石柱,抬头仰视,呈侧身半蹲状,肩披两翼,身体有鳞,下身裸体。

羽人造型以人的形象为主结合了动物的某些部位,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2. 负重力士这种力士大都双手扶膝,呈深蹲或端坐状,深目高鼻梁,多毛,与胡人特征相似。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9]胡人形象的画像石在山东及徐海区分布较广,山东临沂和安丘地区均发现汉画像胡人力士负重的形象,临沂市博物馆藏有精美的胡人力士形象的画像石。

图2为一个胡人弓背形象的力士,头戴尖帽,双肩负重,双手扶膝深蹲,脚踩一白兔,面部高鼻深目、四肢及腹部丰满。

眼睛炯炯有神,下颚的胡须处虽受损,但仍看出其典型的胡人特征。

山东济宁、枣庄、江苏徐州等地均发现胡人力士负重的形象,这些负重力士多位于汉阙之上的主阙和副阙四角处以及墓室中的石柱上。

汉代画匠、工匠们似乎非常熟悉胡人形象,将力士负重形象和面部特征雕刻得惟妙惟肖。

3. 托举力士这种力士虽然也是负重,更明显的特征是单手或双手上举,呈托举状。

图3为三力士相互托举的画面,顶部的力士一手托举一手扶膝;中间的力士双手托举端坐的力士,一手托足,一手托臀;底部的力士双手扶地呈倒立状,支撑身体平衡,双脚蹬墙,以支撑中间的力士。

该像生动形象刻画了石柱上的三个力士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墓室的情景。

山东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前中室之间的方柱、后室圆柱上力士像,深目高鼻、戴尖帽、蹲姿或双臂上举,还有江苏邳县八义集、山东沂南等地都有发现力士形象[4]。

多个力士托举的画面,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曾展出多种胡人力士相互配合,双手向上托举门楣。

除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力士像外,临沂市博物馆展出了类似的托举力士,横梁的石柱上雕刻了两个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56-托举力士,力大无穷的力士支撑起整个墓室,寓意墓室的稳固。

(二)兽形力士兽形力士主要是根据动物的种类不一,然后雕刻成型,大多数兽形力士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为主,此外还有熊形力士、狐形力士等。

1. 虎形力士虎形象在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由于古代人常见到虎,雕刻虎的造型生动形象。

汉画像中有较多的猎虎图,猎人往往手执长矛或戟,虎则昂首咆哮或举前足扑来。

如滕县官桥、黄岭、肥城栾镇村诸石[10]。

除了猎虎图,虎身体的两侧均刻以双翅,被视为祥瑞,这类虎形象成为了一种奇珍异兽。

然而汉画像中虎形力士并不常见。

图4为一虎形力士,面目凶恶,张开血盆大口,吐舌,后背倚靠石柱。

前肢上举,呈深蹲托举状,四肢强壮,足下踩一横卧的带翼小神兽,力士右足踩其头,左足踩其尾。

生动形象刻画出了虎形力士与小神兽共同负重以支撑石柱的画面,起到保持墓葬稳固的作用。

2. 猴形力士猴子天性活泼好动,是动物中的表演专业户,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猴子动作十分敏捷,喜欢爬树或者上房顶,这一情景被汉代画匠和工匠运用到画像石的创作之中。

猴在画像石中多雕刻于房顶、树上和乐舞场面中。

猴子作为力士形象的画像石并不多见,主要分布在山东临沂、济宁、枣庄、江苏徐州等地。

图5中石柱上雕刻了两只猴,其瘦弱的体型被刻画成壮硕的大力士形象,四肢发达,上部的猴子前臂上举,目视前方,下半身作侧深蹲状;下面的猴子背坐在地上,昂头注目,双手用力拖举上面的猴子,两只猴子默契配合以托住石柱。

图4 虎形力士 (山东临沂市博物馆藏) 图5 猴形力士(山东临沂市博物馆藏)图6 熊形力士(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3. 熊形力士熊在画像石中较为常见,一般与奇珍异兽组合刻画,单独刻画的熊演变成方相氏或大力士。

山东及徐海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川渝地区的汉画像石以及河西魏晋墓葬壁画中都刻有大量的熊形象,造型多样。

从汉画像中熊图像的广泛分布状况来看,说明熊在我国古代流传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画像中的熊首力士与斗拱搭配使用时,一般位于石柱与横梁之间,起到传递荷载和装饰的作用,使之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图6中的熊目视前方,前臂以膝盖作为支撑点向上举起,呈深蹲托举状,四肢发达,双目有神,腹部刻有密集的线条。

三、力士的文化内涵(一)辟邪风俗我国辟邪风俗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多以占卜、巫术用来祭祀、驱魔、辟邪等。

汉朝时继承了前人巫风的习俗,加之神仙观念的盛行,促使辟邪风俗进一步发展,这一风俗对汉代的丧葬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存在着畏惧的心理,通过雕刻怪异神兽用以镇守墓葬,以达到驱魔辟邪的目的。

从众多画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巩家楠:山东及徐海区汉画像力士形象探析-57-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千方百计地为死去的墓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安息环境。

为了安全而安排的内容是辟邪[11]。

汉画像力士形象一般雕刻在墓门、墓室两侧或四周的石柱上以及汉阙四角等位置,既有承重的作用,又起到装饰的作用。

汉代画师和工匠们将力士造型刻画出怪异,例如图7中的力士面目狰狞,这种诡异面孔、凶恶兽首等形象的力士,同时起到了镇墓的作用。

汉代丧葬观念中,墓门、墓室中的石柱上雕刻力士,大都是为了镇墓辟邪。

图7 力士拓片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 图8 力士拥伏羲女娲 (安徽萧县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图9 胡人力士拓片(江苏东海县昌梨水库汉墓M1立柱)(二)神仙信仰我国古代神仙信仰思想源远流长,当人们面对生老病死的威胁时,古人相信通过修炼可以成仙。

生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永恒主题,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是人类的本能诉求,超越大限的尝试则是这一诉求合乎逻辑的发展,升仙正是这一诉求在汉代思想与信仰中的特殊表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