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汉画像石布局对美术构图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1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研究汉代艺术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汉画像石整体风格深沉雄大,艺术特征十分鲜明。

本文仅以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为例,简要地分析它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理念,并在文末作了部分引申。

关键词:汉画像石;武氏祠;构图;意象山东嘉祥武氏祠大约建于东汉桓帝时期,武氏祠西壁画像石是武氏祠堂的西面墙壁,高184厘米,宽140厘米。

整面墙壁的画面被装饰边框分割为五层,第一层有西王母、羽人、玉兔、蟾蜍、三足乌、九尾狐的形象。

第二层有伏羲、女娲、祝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大尧、大舜、大禹、夏桀的形象,人物左边有榜题。

第三层为孝子故事,分别为曾母投杼、闵子骞告父、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母,都有榜题。

第四层为侠客故事,分别为曹子劫齐侯、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皆有榜题。

第五层为车马出行图,其中车马人物形象与武氏祠后壁第五层拜谒场景相连接。

武氏祠西壁画像石采用了凸面刻凸显物象,对于物象的刻画则采取阴线刻。

由于这些汉画像石的图像依附在墓葬建筑表面,发挥了装饰功能,所以这些图像显示了平面装饰特点。

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造型艺术开始是以线性艺术表现的,其中的书法、雕刻、绘画等表现形式进行了长期的线性艺术实践。

汉面画像石则把物象视为线性构图的组成部分,进行平面装饰表现。

汉画像石在发展中,由阴线刻到隐起刻,始终把握着线性表现的平面装饰特点。

首先,从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整体看,它主要采用了分层构图。

这样的分层构图是对于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的彩陶、青铜器上装饰图案构图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汉画像石的这种分层构图,是为了使人更清晰地把握画面的主要内容和题材,把幻想世界和人间世界分隔开来。

所以在汉画像石里,按照这种配置,汉画像常采用分层构图,有左右分格或上下分层。

武氏祠画像石亦按照这种配置将天界、人间的不同内容作分层处理。

其中,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第一层画面呈三角形,因为它与祠堂屋顶连接,是祠堂建筑的山墙部分,这是由它的建筑功能决定的。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画像石作为祭祀性的丧葬艺术,通常用于祭祀和战争。

汉画像石无疑是汉代美术艺术的精华。

本期,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走进《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和市民共赏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感受汉画艺术瑰宝的魅力。

完美再现汉代生活与信仰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类建筑。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汉画像石在社会上流行了3个世纪之久,它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画像石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手法,完美再现了汉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部精深博大的史诗。

朱卫华告诉记者,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历经了三个阶段:金石学阶段(北宋末年到本世纪初)、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本世纪初到60年代)、综合研究阶段(60年代中期至今)。

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超过200座,汉画像石阙20余对,包括已图面复原的石祠堂在内的汉画像石祠10余座,汉画像石总数已超过1万块,其分布范围东起海滨、西至甘肃、四川一线,北起陕北、北京,南至浙江的海宁、云南的昭通一线。

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中,汉画像石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山东省全境、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东南部组成的广大区域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汉画像石的发现地点已达200余处,所发现的汉画像石占全国汉画像石总数的60%以上。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山东嘉祥宋山汉墓、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山东长清孝里铺孝堂山石祠、山东安丘凌河镇安丘画像石墓等都是其代表性地区。

”朱卫华说。

记载汉代故事堪称世界一绝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与汉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有直接关系。

先秦时期的齐、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的富庶之地,是孔孟儒家学说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话说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那些故事》哎呀呀,提起武氏祠汉画像石,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些汉画像石就像是一部部古老的“电影”,只不过它们不是用胶片拍的,而是刻在石头上的。

当你凑近去看,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走进那些神奇的故事里。

你瞧那画像上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好像他们随时都能从石头里蹦出来和你唠唠嗑。

有的在打仗,那激烈的场面,感觉比现在的动作片还精彩呢,说不定那时候就有“武林高手”了呢!还有的在举行什么仪式,那庄重的样子,让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每一块画像石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就像我们看小说一样,让人越看越入迷。

比如说有一幅画像是讲神仙的,嘿,那神仙的模样,飘逸得很啊,我都有点想跟着他上天去看看了。

还有一幅是关于古代日常生活的,哇,原来那时候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啊,感觉和我们现在也没太大区别嘛,也得吃饭睡觉,也有各种活动。

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很枯燥,但是看了这些汉画像石后,一下子就觉得历史变得亲近有趣了起来。

它们就像是历史的“漫画书”,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轻松读懂过去的故事。

而且啊,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去亲眼看看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该有多好啊。

我可以和那些古人聊聊天,问问他们雕刻这些画像石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说不定我还能在他们打仗的时候帮他们喊喊加油呢,哈哈。

总之,武氏祠汉画像石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户。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这些画像石,一定要好好欣赏,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们深深地吸引,然后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呢!。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作者:董珊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6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文物考古的史料价值外,它的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

山东的武氏祠画像内容丰富,本文对武氏祠画像的画面构图、造型规律、和画面处理等装饰特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画像石武氏祠饰中图分类号:K879.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我国的装饰艺术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用开始用二方四方连续对器物进行装饰。

商周时期,大量动物形象与纹样装饰青铜器。

到了汉代的墓葬装饰形式就是画像石。

画像石在全国分布广泛,山东地区的武氏祠画像宏伟庄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珍品。

武氏祠画像的总体装饰特点是庄重、浑厚。

据“武梁碑”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质坦、后建祠堂、雕文刻画、罗列成行”。

浑厚与此地的硬质石质材料有关,庄重则是画像刻画严谨工细,形象严谨,体现了阳刚之气。

从雕刻技法看来,武氏祠堂画像的雕刻是用阴刻线在打磨光的石面上刻出形象的轮廓线,然后将轮廓以外的空白剔去一层,画面形象凸起。

最后在轮廓线内的形象上加刻阴线描绘细部。

这种平面减地又加线的技法使主体形象突出,不注重刻划细部,而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形象,强调造型的整体感。

武氏祠的构图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分层作画。

自上而下分为三大层,每一层又根据内容安排划分为数格,或横或竖。

虽然有的画面题材内容极为丰富,但画面分层(一层刻画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奇禽异兽,一层刻画古代帝王历史故事,另一层刻画现实生活的宴享、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加强了形式感、秩序性。

“泗水捞鼎图”中桥梁不仅分格画面,也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

也使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美感,画面情节表述明确。

采用打破时空概念的散点透视法是武氏祠画像的又一特点。

即采用视点移动的方法,所有图像几乎采用平视角度。

铺陈中达到气韵生动,“气”凝聚其中。

汉画像石艺术对现代图形创意的启示与借鉴

汉画像石艺术对现代图形创意的启示与借鉴
的各种 作 用 。

三 、表现 手法 方面 的 启示 与借鉴 对 汉画 像石 艺 术进 行仔 细 分析 发现 ,各种 事 物 的刻 画都 采用 想象 和 联系 ,有 着 非常 高超 的创造 力和 思 维 能力 。而 现代 图形创 意 主要 是指 在 各种 社会 实 践活 动 中 ,图形 设 计工 作人 员 通过 利用

美 术 与设 计 ・
大 众 文 艺
汉画像 石艺术 对现代 图形创意的启示 与借鉴
张 惠 ( 徐 州工程 学 院 艺术 学院 2 2 1 0 0 0 )
摘要 :随着经 济不 断发 展 ,现代 图形创 意 中汉画像石 艺术 的充
与 南 阳画 像石 相 比可 知 ,徐 州 画像石 的 内容 更 加多 样 ,采 用
视 , 以将 不 同的形 态 组合 在 一起 形成 新 的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 方 式 。在实 践 过
程 中,现 代 图形 设计 师要 对 传统 图形 的 纹样 进行 仔 细分 析 ,并 注 重 其创 意 的合 理 吸收 和运 用 ,才 能不 断提 高 自己的 创新 能力 ,从 参 考文献 :
分应用 , 使 现代 图形的 民族韵 味更加浓厚 ,在推动现代 图形创 意不断 的 是现 实 主义 手法 来 对各 种 事物进 行 刻 画 ,有着 非 常强 烈 的人 文 创新上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就传承 、艺术 、表现手 法三 个方面 ,对汉 色 彩和 地域 色 彩 ,并 且 ,非 常深 刻 的展现 出汉代 人 希望 羽化 登 仙
秀 经验 和 思维 的充分 利用 ,才 能更好 地 满足 各行 业 的发 展 需求 。
中对 人物 进 行刻 画 ,采 用夸 张 的表 现手 法 不仅 要对 人 物 的头 、脚

从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内容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内容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见于《 鲁灵 光殿 赋》 说: “ 图画 天地 , 品类 群生 。 …‘ 黄 帝 唐
虞, 轩冕 以庸 , 衣 裳 有 殊 。上 级 三 后 , 淫 妃 乱 主 。 忠 臣 孝
子, 烈 士贞 女 。 贤 愚 成 败 , 靡 不 载 叙 。恶 以 诫 世 , 善 以 示 后。 ” 由此可知 , 鲁 灵 光 殿 壁 上 描 绘 的 历 史 人 物 故 事 画 不 少 。还 有 洛 阳汉 墓 壁 画 上 也 绘 有 二 桃 杀 三 士 、 鸿 门 宴 的
二、 武 氏祠 汉 画 中 表 现 忠 孝 观 念 的 传 统 文 化 的 启 示
及 其 价值 取 向
武梁碑记载 , 它 的创 建 年 代 在 东汉 桓 帝 建 和 元 年 ( 1 4 7 ) 前 后 。 现存 画像 内 容 多 为 神 仙 灵 异 、 车马 人物 和 以“ 忠孝 、 仁爱” 为 题 材 的 历 史 故 事 画 等 。 与 全 国其 他 地 区 汉 画 不
的、 有益 的启 示 , 从 而 彰 显 出传 统 文化 的 当代 价 值 。 关键 词 : 武 氏祠 汉 画 ; 传 统文化 ; 当代 价 值 中图分类 号 : K 2 3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6 3 2 0 ( 2 0 1 4 ) 0 4— 0 0 1 6—0 2
代 社 会 及 先 秦 时代 的 整体 生 活 方 式 及 其 价 值 系 统 的 现 实 存在状况 , 是典型的历史传统 文化 的总结式 、 形 象 化 的 表
达, 并 且 开 创 了 简 洁 的造 型 和 题 榜— — 图 文 并 茂 式 的 叙 事性 刻绘 图像 的 先 河 。 武氏祠在今 山东省嘉 祥县 南武 宅 山 , 据 武 氏 石 阙 和

汉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

汉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

汉代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刘克明(华中科技大学430074)摘要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握规执矩图,是我国乃至世界图学史上最早有关作图的基本工具——规和矩的图象资料,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图学成就,及其文化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矩,规,图学The Scientific Value of “Compass and Ruler Held by Fuxi and Nuwa”Liu, Kem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30074)AbstractThe “Compass and Rulers Held by Fuxi and Nuwa”on the Han stone relief’s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use of compass and rulers in construction drawing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is image.Key words: Fuxi, Nuwa, ruler, compass,construction drawing汉代画像石中“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图,不仅展示了古代神话人物伏羲女娲的形象,同时也提供了古代作图工具最早的图象资料。

用图学原理来考察汉画像石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对研究两汉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颇具意义。

1、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科学内涵汉画像石中有关规矩的图像资料,考古学发现甚多,其代表作品有: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伏羲手执规,女娲手执矩”图,山东沂南汉墓石柱上“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的石刻,汉规矩砖图等。

如图1所示。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都是衣冠楚楚,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在一起。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嘉祥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东约3公里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祭祀祖先的建筑。

祠内珍藏着一幅石画像,这幅石画像是嘉祥武氏祠的镇神之宝,记录了武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功伟绩。

这幅石画像高约2米,宽约1米,由一块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

画像上刻有五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武王、周公旦、管仲、孔子和孟子。

这五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代表了嘉祥武氏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家训。

武王是这幅石画像中的主角,他是西周时期的伟大君主,也是武氏家族的始祖。

武王在历史上以平定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而闻名,他的英勇和智慧成为了武氏家族的楷模。

武王手持青铜矛,威风凛凛地矗立在画像中央,象征着武氏家族的威严和力量。

周公旦是武王的贤臣,也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善政治治国而著称,被尊为嘉祥武氏家族的智慧象征。

周公旦在画像中站立在武王的左侧,手持文房四宝,代表着他的学识和智慧。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武王后代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而闻名于世。

管仲在画像中站立在武王的右侧,手持战斧,象征着他的勇猛和果断。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分别站在画像的两侧,手持经书,代表着他们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

这幅石画像不仅展示了嘉祥武氏家族的荣耀和传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这幅画像,人们可以了解到武氏家族对家族价值观的重视和传承,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的博大精深。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提醒着人们要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也引导着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在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前,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能感受到武氏家族的自豪和自信。

这幅石画像见证了嘉祥武氏家族的兴衰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卓越。

武氏祠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

武氏祠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

武氏祠画像石人物造型艺术作者:赵杰罗丹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汉代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画像石作为汉代艺术文化的代表,是一种“以刀代笔”,处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

武氏祠作为当今最具研究价值画像石祠堂之一,是各方学者研究汉代的重要关注点。

本文将以下方面分析武氏祠人物造型艺术:形象的线性表达、人物成像的艺术处理、构图特点、艺术特色。

关键词:武氏祠;人物;造型艺术;线性;构图中图分类号: 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74-01一、人物形象的线性表达武氏祠画像石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汉桓帝、灵帝时代,这个时期的画像石艺术处于整个画像石艺术发展的高潮时期,且山东作为汉代画像石艺术的起源地之一,此时的武氏祠画像石中线的运用和表达具有极高的的艺术性。

线条是造型的基本元素之一,艺术家只有线条语言有了准确的掌握,才能在造型艺术中更好的发挥线的作用。

在绘画创作中,线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轮廓、形体的表现,其次是线条自身的艺术价值。

画像石是一种处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刀代笔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武氏祠画像石中,外轮廓线条的表达在其造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曲线和直线的运用:在画像石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过程中,绝大多数以曲线来表现外轮廓,几乎没有突然转折的地方,这些曲线不仅使各个人物形象显得结实有力,更为观赏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张力与视觉运动感。

画面中以圆弧为主,圆弧中略带方,以曲线为主,个别部位出现直线与之搭配,使人们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的视觉享受。

2.简洁概括的轮廓模式:武氏祠画像石运用的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平面线刻,即在打磨平滑的石面上,以阴刻线的形式用刀刻画出物象的轮廓,然后把物象外轮廓以外的空白石面进行减地处理,使物像呈略微凸起的状态,来达到醒目突出物象的目的。

比起内部人物的神态、细节的刻画,武氏祠画像石的外轮廓是其造型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在其拓片上以一种简洁概括的剪影方式呈现出来。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作者:陆安琦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2期摘要:画像作为话语主题情感结构与观念系统的审美载体,其美学结构在社会文化生命中有其实质的生命历程:是创作主体所思考或接受的人性本质、生活形式、感觉方式、文化样态等具体的呈现。

文章从东汉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美学结构出发,分析祠堂的性质及作用,又着重于石刻画像中所构建的大量礼教形象及古代帝皇系统的象征意义,此外又分析武氏祠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有文化美学景观:武氏祠文化实质上并不受制于文化本体意识的制约与规范,而是塑造出人文化意义与价值的新文化美学样式,展现出一种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理想家园。

关键词:武氏祠;图像;美学结构武氏祠石刻画像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纸坊集武宅山北麓,是一组东汉末期武氏家族墓林地面上的石构装饰建筑,属丧葬—祭祀的礼制性建筑。

武氏祠石刻画像的主题内涵是以祭祀为核心而展开的文化建制行为,因而透过图像所表示的意义空间是通过车马出行、乘车絷马、庖厨饮宴、祠主祭天、历史图像、山林野兽、祠主升仙等历程,大致呈现出一种人性结合神性的结构模式,再现出东汉民间信仰与儒家对现实世界理想家园的建构方向与情感意蕴,此外,周期性的祭祀仪式,也进而凝聚了宗族生命共同体的集体情感与心理意识。

为了在祠堂的有限空间内表现天上与人间,画像采用上下分层的通史模式,由今至古、由人间至仙界,每层表达的主题相近,以营造出天上与人间的联结关系。

除了描绘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以传达伦理道德和汉代追求永生的文化氛围外,又将死者生前行事和表现其身份地位的画面置于下层图像中。

武氏祠的屋顶,山墙和东、西、后壁代表着天、天庭和人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世俗文化同时并在,实则传达汉代宗法文化形成,南北文化相融,儒教、道教互摄,天人合一的寓意,遂成为实践德治天下的王权之路的重要媒介。

一、祠堂的性质及作用汉朝社会重视孝道,又崇尚肉体灭亡灵魂不灭的观念,导致东汉厚葬崇奢成风,时人竞相攀比,尤其流行在墓旁建设祠堂。

小学美术《河南汉画像石》教案

小学美术《河南汉画像石》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南汉画像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参观博物馆或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注意过那些古老的石头上的雕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南汉画像石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汉画像石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观察、欣赏、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美术创作的技能,提升造型表现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汉画像石的基本概念。汉画像石是汉代用于墓室、祠堂等建筑中的装饰石雕,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河南汉画像石的图片。这个案例将展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图案特点,以及它如何反映出汉代的社会风貌。
-汉画像石图案寓意解读:学生可能对汉画像石中复杂多变的图案寓意感到困惑,如对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理解。
-创作实践中的技巧运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难以把握汉画像石的神韵和风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举例:针对雕刻技法的难点,教师可以准备实物或高清图片,对照讲解不同技法的区别和特点。对于图案寓意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应提供示范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技巧,突破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绘画实践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观察到有的小组在创作过程中对汉画像石的风格把握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画像石的神韵和风格。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一、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呀,超级有趣呢。

1. 神话传说题材
伏羲女娲是很常见的题材哦。

伏羲女娲在画像石里常常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呢。

他们手里还拿着规和矩,这就象征着他们为人类制定了规矩,开启了人类文明。

还有西王母。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在画像石里她的形象有时候是端坐在龙虎座上,周围还有很多仙人和瑞兽呢。

她掌管着不死之药,是人们心中的神仙,好多人都向往能到她那里求得长生不老。

2. 历史故事题材
忠臣义士的故事超多的。

像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就经常出现在画像石里。

画面里能看到荆轲拿着匕首追着秦王跑,秦王绕着柱子躲,那紧张的氛围在画像石上都能感受得到呢。

这展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种忠义行为的敬重。

还有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出使的时候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喜欢他的剑,但是季札当时没送给他。

等季札回来的时候,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就把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

这个故事体现了季札的诚信守诺,在画像石上也是一种道德典范的呈现。

3. 生活场景题材
有很多描绘农耕劳作的画面。

能看到农夫在田里耕地,用的是那种很古老的农具,牛在前面拉着犁。

旁边可能还有妇女在送饭,一家人辛勤劳作的场景很温馨呢。

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还有宴饮的场景。

一群人围坐在桌子旁,桌子上摆满了美食,还有人在弹琴助兴。

大家喝酒聊天,看起来很是欢乐,这让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社交生活和饮食习惯。

潘守宇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研究论文----《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汉石精神》

潘守宇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研究论文----《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汉石精神》

“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古人山边观云的最佳感受,用在这里不知是否合适。从地下西部石墓厅,进入地上西部一层祠堂厅,这是参观者观赏的最后一站。“人事有代谢,风骚领一时。”在两汉四百年间,汉代的工匠在滕州这块沃土上,技艺代代相传,雕刻日益精进,以类似绘画中的“没骨画法”的线条艺术,来表现物像的特定质感,或以写为主,或以夸张的手法,来雕琢物像,形成了滕州汉画像石质朴厚重,浑厚古拙的鲜明地域特色,从祠堂厅35块汉画像石上都能找到这种特点。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为浓缩的天体,石为可收藏的大自然。丘园石雕,长于院落笙歌。那厚厚道道得说不出话来,睿智得不说出话来,我待要替他说上几句,想了想词儿,却也无言。
石立万仞,无欲则刚,无言独化----这恰是与天同契的“汉石精神”。
电话:86-0537-6814208;0537-6682408。
“永元十年(公元98年)执笏图”汉画像石:石长94厘米,宽23厘米,厚12厘米,属东汉中期,出土于山亭区堌城,属国家一级文物。画面分三层:上层题记四行:“□□□□兴名冗□以十年十月十五日□此□□如礼后子孙无以□日祠使石工书颜文羽昆弟六人弟仲文伯先仲京少文母以永元十年七月廿七日□□不幸母年八十亡”。中层一执笏人;下层刻一方框,内有三角纹。经我市颜锡扬先生考证,这是一块珍贵的颜氏纪年画像石。滕州东部有山亭东江村,那里有小邾国国君颜友陵墓,墓地北临马山,山后今有崓城遗址和遗迹,虽经历史沧桑,但旧垣残墙仍在,夯土层还十分清晰。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在这里出土了这块纪年汉代画像石。城头农民宋德珠的父亲收藏了这块颜氏纪年画像石后,一直秘藏在家中,有人虽多次登门求其高价转让而不卖。荒年青黄不接之际,老人就拓得几幅拓片拿到滕县古会上去卖,卖些钱用以养家糊口。解放后,宋德珠将其父收藏的这块汉画像石,用独木轮车推到滕县县城,捐献给滕县博物馆珍藏至今。

汉画像石拓印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

汉画像石拓印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

汉画像石拓印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汉画像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画史上的珍品之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汉画像石拓印活动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制作技能。

本文对汉画像石拓印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汉画像石拓印活动。

汉画像石;拓印活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Han stone carv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one of the treas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the use of Han stone carving rubbing activities can not only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feel the cha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imagination and production skill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of Han stone carving rubbing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and explores how teachers should design and implement Han stone carving rubbing activities.Han stone carving; rubbing activity; primary school art teaching; practical research一、汉画像石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美术考研知识点:武梁祠画像石

美术考研知识点:武梁祠画像石

美术考研知识点:武梁祠画像石
武梁祠画像石
【参考答案】武氏祠画像石,属于东汉后期。

山东嘉祥武氏祠包括武粱、武荣、武班、武开明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图像分层位于石室的墙壁上或者顶上。

内容为传说中的始祖、孝子故事、历史故事等题材。

画像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

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古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

画像善于抓住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出色,以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构图的均衡平稳中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画像具有工整、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

武氏祠画像采用分层分格构图方法,在一层中包括多个不同的画面和人物,构图复杂而又均衡匀称,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

每个故事又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表现故事冲突和事态发展转折点的瞬间,因而人物多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均衡平稳中又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为凸面线刻。

先将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后把物像周围部分凿去,使画面浮起造成阳文轮廓,最后在阳文上用阴线精雕细刻而成。

画面工整朴实,其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在山东画像石中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典型意义。

安徽美术高考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

安徽美术高考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

安徽美术高考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安徽美术高考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简介安徽美术高考中的一道题目——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这道题目,并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背景武氏祠是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代。

祠堂内有一组画像砖,图案精美细腻,寓意深远。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解读这组画像砖所传递的故事。

深层含义1.传承历史:通过武氏祠的画像砖,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组画像砖传递了对历史的敬仰和传承的信息。

2.传递价值观:画像砖中的形象和场景,往往寓意深远。

从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崇尚忠诚、尊重长辈、注重正义等价值观念,这对现代人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3.展示艺术:画像砖的制作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古人对艺术追求的真诚和专注。

解读方法1.图像分析:考生可以从画像砖的内容、形象、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画像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2.文化研究:考生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揭示画像砖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3.考古探索:考生可以通过对武氏祠和画像砖的考古研究,了解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解读画像砖的意义。

答题技巧1.细节把握:在解读画像砖时,要注意分析画面中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这些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和线索。

2.联想拓展:画像砖所传达的故事可能与其他文化、历史事件有关联。

考生可以进行联想和拓展,在解读中加入更多的知识和背景。

3.个人见解:解读题目是考生个人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解读中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总结武氏祠画像砖故事的解读,既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探索,也是对艺术的审美享受。

通过挖掘画像砖中的背后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给出令人惊艳的答案。

独特性与开放性安徽美术高考武氏祠画像砖故事解读这道题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鼓励考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组画像砖,展现了多样化的文化解读方法。

汉画像石的创作方式对后来艺术的影响

汉画像石的创作方式对后来艺术的影响

++TEXT/王甘云汉画像石的创作方式对后来艺术的影响艺术的发展始终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汉画像石艺术的造型语言也非空中楼阁,在对前面艺术形式进行创新与演进的同时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后来的艺术创作。

顾森先生在《秦汉绘画史》中认为:“三代的这些陶艺和石范,是汉石刻和汉砖的先声,是汉画像技法的源头之一。

”①如果再朝前追溯,汉画像石的创作形式可能还受到原始岩画的影响,总之汉画像石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与在其之前的艺术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继承关系。

同时汉画像石无疑对后来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从雕刻技法、内容呈现方式还是构图手法上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渗透,这些因素,在不同的造型艺术中又通过不同的载体,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审美的传承而得以沿袭。

本文主要是从汉画像石对后来艺术创作形式的影响着手,分析其影响在具体艺术形式中的体现。

一、雕刻技法方面的影响从雕刻技法方面来看,在版画艺术里汉画像石的影子似乎最清晰。

首先从制作材料和制作工具上来看,版画创作的时候一般是用刀在木板、石板、铜板、锌板等版面上进行雕刻,汉画像石制作的时候则主要是用刀在石面上进行雕刻,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就是“版”的不同,具体是“版”的种类不同,在汉画像石之后又出现版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试想是艺术创作者发现在木头上雕刻要比在石头上雕刻更容易一些,索性就直接在木头上雕刻图案,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版画。

其次从雕刻技法上来看,二者也有相似之处,版画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凸版是指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所以被称为凸版;凹版与凸版则相反,是在版平面上直接刻出凹线,相当于用刀在版面上绘画;光是这两种方法与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中的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就很相似。

再次从版画最终的成型效果来看,与用于研究汉画像石的拓片极为相似,由此不能不令笔者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版画的起源,虽然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唐说,但基本上都是在汉之后,所以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汉之后的人在研究汉画像石的时候,发现拓片不仅可以作为研究汉画像石的一种工具,其实还可以完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导致接下来版画艺术的产生呢?换种说法,版画有石头或是木头等材料作为母版,那汉画像石原石为什么不能说是其拓片的母版呢?所以综上所述,版画与汉画像石总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异曲同工的地方。

论武氏祠汉画像石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论武氏祠汉画像石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论武氏祠汉画像石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樊红蕖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8(000)A02
【摘要】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在思想意识、艺术手法和关术处理理念中都对中国古代美术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在题材上,它树立了“美”与“善”的结合方式。

在艺术手法上,它强调了以“气”充实人物的塑造方式。

在理念上,直接启示了中国美术对主体心灵的重视和强调。

【总页数】3页(P93-94,145)
【作者】樊红蕖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美术系,山东曲阜2731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09
【相关文献】
1.早期佛教绘画与武氏祠画像石叙事性绘画构图形式比较 [J], 聂涛
2.从武氏祠汉画像石的内容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J], 梁美玲
3.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艺术特征探析 [J], 李洋
4.论武氏祠汉画像石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 [J], 樊红蕖
5.探微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布局美 [J], 王孝旭; 王新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氏祠汉画像石布局对美术构图教学的启示
现代美术教学中以西方绘画构图框架为基础,在美术教学与创作中占有主流地位.这种美术教学方式,引起了美术教育工作
者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在构图教学中融入中国数千年形成的传统绘画布局、章法等艺术方式,把中国传统绘画中恰当安排物像和处理物像之间的关系,与西方绘画中关于黄金分割、透视、几何型构图等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绘画中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优良元素的影响.武氏祠汉画像石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研究图鉴,给我们绘画构图教学以启示。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写到:“汉代的石刻,以石刻画像最为发展。

所谓石刻画像,并不是一种画面造型的立体雕刻,而是表现于平面上的一种浮雕。

” 嘉祥城南约十五公里的东汉中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墓群石刻--武氏祠画像石
为山东画像石之最。

武氏祠画像石不论是从构图、造型、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等都是当今美术界学术研究的课题。

从布局的角度对武氏祠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探微,对我们的美术构图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1 繁密均衡之美
武氏祠画像石是以构图繁密细微为特征的,也是其古拙画风的一种表现。

其繁密风格主要表现在:仿青铜器的满和空间的满的处理上。

仿青铜器的满--如后石室第一石《海神出战图》在海神车马随从间填满鱼、龟、兽;第二石《东王公西王母》中,人物车马的四周填满卷曲的流云纹,在流云间填满羽人、飞鸟;第三石《仙人出行》中人物车马四周的流云蔓草间填满羽人、龙、麒麟及飞鸟;第四石的《风云之神出行》、《雷神出行》除以上填充之物以外还添加了仙人飞扬的飘带、神兽等。

这几件作品都以其纤丽、劲利的曲线刻划,使笨拙的石头变得清丽,其画面构图特点是丰满的纹样化与空间充满点与线的名称化与主体呼应,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处理手法会使作品减少一些单薄,增加一分厚重。

空间的满--武氏祠石刻在有限的壁面空间追求最大限度的充实,其画面构图特点是主体以外的空间充满了点与线,并呼应主体,如后石室第四石第四层的《北斗与帝车》,画面上除主体形象外又填充了一个个完整独立的形象。

北斗七星点缀排列构建画面,四颗星组成车斗,三颗星连成车辕,都为兽头蛇身云轮托浮;天帝头戴高冠坐于斗车面向前方,车后三人宽袖长袍,足踏兽头云纹,双手举笏,躬身护送;车前方四人面君朝拜,其后有车马和树;在空白处又填上一些飞鸟、龙、羽人之类的物象,但如此庞杂的物象排列并没有丝毫挤压感,主次分明,观之透气舒畅。

前石室第六石、后石室第七石两处的《水路攻战图》也是以空间“满”布局而成佳作。

水上,桥上,地面;步兵,水兵,骑兵;车马,战船,兵戈,混战一团;各种形象达四、五十之多。

构图时将水面、桥上、地上三个空间有机组合在一个二维空间内,采用消解深度的平列式的构图,空白处饰以飞动的鸟、跳跃的鱼,强化了紧张的氛围,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动感,突出了主题。

其构图手法与现代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有些相像,具有现代绘画的特征。

这类作品虽然“满”,但其效果恰恰是“疏”,主次分明,感觉到空间的开阔,似乎在这个空间里还可容进很多东西,这种“满”似乎又增添了它的“拙”,然而它给予了我们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这种形式上的丰满和意境上的“疏”在今天的美术构图教学中是有缺失的,构图上的疏密关系可以意境空阔,给人联想。

也能够密不透风,丰满朴实。

前人的丰满朴实因其制作难度和材料工艺的限制,所以会在有限的石面空间上充分表述,因为他要告诉后人更多的事,而现代美术教学中我们则有时要求在画面中传递更多的信息。

这不是美学认识上的巧合,而是美学传承的共识。

我们要求作品应有更大信息量,而画像石是最好的范例。

总结画像石的繁密特点,首先是二维空间的经营与利用,从以上对画像石的分析可以看出构图空间的繁密有其实质的内涵,引导学生处理构图时“繁”而不空,“密”而有序,避免毫无关联的罗列充斥画面,就繁而繁只会破坏画面的整体表现,密而无序的表现则会削弱画面美感,因而我们在美术教学的同时,也应关心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长知识面,才能使作品增加内涵,表述准确。

其二是丰满与意境的营造,画像石带给我们那种朴实
而深遂的意境,除了历史的沉淀,我们解读的也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画面的“满”很容易,营造出意境并不易,古有“意在笔先”之画训,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讲“意”更要超过谈“画”。

让学生心中有意境,画面方能有内容。

2 透视组合之美
武氏祠画像石中的布局方法,多采用散点透视,其中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侧视交叉在一幅画面中出现。

如前面提到的前石室第六石第二层的《水路攻战图》,水、桥、地面三个空间整体采用平视法,既营造大场面的气势,又可以使局部场景表现得更丰富:水面的上下、地面的前后,而且在水面与陆地之间穿插一座桥,桥上下又分为两个层次,由此拉大了空间的距离,强化了战争场面的宏大。

又如《车骑》图中整幅画面采用的视点是俯视,而在马腿的处理上为了求得形的完整与动势的完美,则采用了侧视的视点,通过俯视可以得到画面的纵深感和宏大气势,通过侧视则可以使增加画面美感的形象得以充分显现。

两种视点的结构并不符合现代透视法则,但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三维的物象。

这类作品重视的是二度空间而不是三度空间,形象的真实性就不作为首要考虑的重点。

这种处理手法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影响巨大,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由心理空间物化为绘画山川的独特的审美意境。

在一幅画面上多视角表现超时空,在近现代美术作品中也有运用,让学生了解这种构图表现方法,给创作带来更大表现空间。

散点透视使画面视野宽广辽阔,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仅靠口述是无法表达的,详解画像石的布局表现会起到一点既通的效果。

如前石室第三石的《楼阁燕居》图,就是将搂上的女主人和仕女、楼下的男主人和侍者、求见者、射箭者、饲凤者、车、马、熊、狗等各种人物、动物的活动全布置在同一画面中。

画面由两层三部分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

不同视角的表现在同一画面却和谐而有意境,还有一些作品以多视点的组合为基础,更加注重象征意义,是用符号作为表现手法的作品,这类作品它既不考虑复杂的空间关系,形象的似与不似也不甚留意,重视的是如何在二维空间内表现出所要反映的内容。

如武梁石室顶盖石《祥瑞图》第一层第一石所刻“浪井”这一祥瑞图形,就是采用此种手法表现。

图中刻一双瓣莲台,两旁有两朵花蕾,好像一个井的样子;其右上方一人躬身叉腿,手扶莲台;其下一人一手执铲,一手扶莲台,立于一方形石上。

莲花自古以清静高雅著称,手扶者与执铲者精心培植莲花组成“浪井”,赋予象征意义。

以“浪井”象征君主清正廉明之品质,寄希望于当今君主的品德如同浪井喷涌的清冽甘泉而培育的莲花一样高洁。

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力量在于克服了时空观念,直接的把要表现的东西以简练的手法集中、明确地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和符号式的运用给我们美术教学带来较现实的影响,如体现奥运精神的“福娃”、表现爱国精神的“红心国旗”等。

3、分层安排之美
汉画像石在处理大场面时往往采用分层、分格安排的通景式组图方法。

如武梁祠西壁,锐顶,作五段布局,由上至下,依次刻西王母、三皇五帝、历史故事、车骑出行。

东壁也是锐顶,作五段布局,由上至下依次刻东王公、历史故事、厄厨车骑。

不是以虚代实,而是平面辅陈、大小参差、浩浩荡荡、铺天盖地,营造出宏大壮阔的艺术景象。

又如武梁祠西壁画像第一层是西王母和奇禽异兽;第二层是帝王图像;第三层自右至左为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的孝道故事;第四层自右至左为曹子劫桓、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在这幅图中把天上、人间、包罗时空的众多的事物有条不紊的安排在同一图中,形成布局复杂,饱满均衡、细致绵密的特点。

这种分层描述的通景式组画表现手法,为武氏祠所特有,在民间绘画中延承至今。

装饰画创作多采用这类手法,同时也给其他画种带来启示。

此类范例不胜枚举。

4 对称呼应之美
“对称”是指左右或上下具有相同形态的造型,“呼应”是指画面前后、左右、上下的呼应。

此类技法在目前的教学中经常运用,但汉画像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造型的也是意境的,如前石室第二石图,第一层西王母端坐中间,羽人、龙、蟾蜍、鸟等物象分列左右两边,形成相对对称之势。

第二层孔门弟子平行排列,整齐划一而又动态、形态各异,人物或袖手或抬手,多人面呈左
向,有四人回头同后面的人说话。

整个画面以平列手法布局,在对称中有变化并形成呼应,画面充满稳重与灵动之美。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武氏祠画像石布局中的审美内涵是多方面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体会理解汉代画像石独特的审美价值,还需要长期的艺术修养和对汉文化的广博汲取,布局在造型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形式价值。

这与西方构图理论并不矛盾.武氏祠汉画像石布局中的写意手法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技巧完全有
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显示出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画像石布局所焕发出的美的光辉,显示出的艺术魅力,将是我们汲取艺术营养的源泉,使我们在美术创作与教学中获得更多灵感和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