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看社戏学案 .2.26
社戏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社戏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社戏语文备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 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5.解释词语。
社戏第二课时学案
社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3、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1、去看戏途中,作者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①所见:②所闻:2、看戏回来途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二)分析人物描写: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2、文中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他?(三)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5、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四)、课堂练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________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去还以为船慢。
《社戏》教案(通用7篇)
《社戏》教案(通用7篇)《社戏》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教案名称:《社戏》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社戏》的内容和主题,理解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社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深刻批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戏?在看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以此引出课题——《社戏》。
(二)课文讲解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3. 解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三)互动环节
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戏》的主题思想。
2. 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认为鲁迅为什么要写《社戏》?”、“你认为鲁迅对于旧社会的态度是什么?”等。
3. 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社戏》,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鲁迅的作品,理解他对于旧社会的批判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传统事物,而是针对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五、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作业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社戏》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社戏》教案4篇
《社戏》教案4篇《社戏》教案篇一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老师能否找到一种办法来唤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活力呢?于是我考虑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思维,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样才能理解材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学生的个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3.语言的品味,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景色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人性美等。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停止)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社戏社戏教案5篇
社戏社戏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戏社戏教案5篇制定教案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和完成,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社戏社戏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语文看社戏导学案
看社戏王英琦【学习目标】1、从作者的见闻和体悟中感知艺术真谛。
2、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3、学会鉴赏,体察散文的艺术美。
【重点难点】1、从情感线索中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2、品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学习过程】一、前置性补偿1.解读“社戏”《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
”——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社日”在民间是很受重视的。
一年有春秋二社,往往成了赶集的日子。
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
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
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2.为划线字注音寒碜.蹊跷..俚.俗熏炙.届.时恁.小裙衩.暗忖.嫡.传蔫垮..小觑.簪.子发髻.戏瘾.倜傥..瑕疵.磨蹭.穷村陋闾.商贾.密集不瘟.不火发悸.发怵.聒.动天地愀.然作色缠绵悱恻..文化给.养二、整体感知根据题目结合文本,文中写了哪几类观众,分别是谁?各自看到的是什么?三、新知探究1、在看戏的人中,有“我”和“台下的观众”,对这草台戏,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2、你如何理解豫剧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具体表现)3、看戏的人让“我”感受到了豫剧文化的魅力,做戏的人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艰难。
这些演员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坚持演戏,是为什么呢?4、你如何理解“艺术”这个词?是否可以说豫剧就是艺术的一种?5、“我”对艺术的感悟是什么?三、课堂检测阅读课文最后一节,回答下列问题1、你如何理解“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2、“我”究竟为什么如此关怀和牵挂那些演员?【《看社戏》参考】《看社戏》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
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际寄予深切的同情。
文章篇幅较长,以时间为顺序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
中学语文教案:《社戏》
中学语文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2)运用朗读、讨论、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戏的热爱和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1. 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2.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社戏》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社戏的文化背景、作家简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3)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鼓励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社戏》文本。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3)展示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3)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社戏》文本,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社戏》语文教案(精选13篇)
《社戏》语文教案(精选13篇)《社戏》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语文《社戏》的教案
语文《社戏》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结构。
2.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 课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安排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 传统文化知识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社戏》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分组讨论的安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社戏》,理解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如写作、翻译等。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和反馈。
《社戏》教案参考
《社戏》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社戏》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社戏》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社戏》。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社戏》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3)培养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3. 《社戏》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社戏》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探讨《社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 理解鲁迅先生对社戏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1. 教材:《社戏》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介绍、社戏文化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提问:《社戏》这个有何特殊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社戏》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社戏》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社戏》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鲁迅先生对社戏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讨论《社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社戏的作品,如《红楼梦》、《祝福》等,与《社戏》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文化探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社戏表演,了解社戏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从而加深对《社戏》中文化内涵的理解。
语文《社戏》的教案
语文《社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社戏》的背景知识,理解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解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社戏》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发展脉络。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分析其典型意义。
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社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和社会背景。
解读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分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关键问题。
采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互动。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使用文本材料,提供相关的评论和解读文章。
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让学生预习《社戏》,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社戏》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解读主题思想,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和讨论。
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发言和讨论。
学生作业和写作的质量,包括分析和解读能力。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思考广度。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建议。
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意见。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看社戏》导学案
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
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
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 学派
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一书共 33 篇。《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想象丰富,
二、新知探究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的样子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粘着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凭借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撞击
2.翻译下列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我”究竟为什么如此关怀和牵挂那些演员?
2019-2020 年高二 B 部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课题
目标 引领
逍遥游
编写:徐燕
审核: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Fra bibliotek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赏析本文奇特的想象,借寓言形式阐述深邃思想的写法。
时间:
重点 1.诵读文本,积累文言字词,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内容理解
①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
指的就是《庄子》。
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②完成下列表格,看看这几种事物各自凭借什么?
③“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三、课堂检测 翻译句子
2019-2020 年高二 B 部语文《看社戏》导学案
语文《社戏》的教案
语文《社戏》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进行适当的分析。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示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解释。
3. 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和展示。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2. 对文本中的深层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3. 将文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文本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表演和创作的道具和器材,以便进行相关的活动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深层主题和思想。
4. 创作与表演:(1)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创作和表演练习。
(2)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成果。
(3)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作和表演能力。
中学语文教案:《社戏》
中学语文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品深入剖析,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社戏》的内容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3. 谈谈你对《社戏》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鲁迅社戏教案2
鲁迅《社戏》教案编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运用讽刺、对比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社戏》文本。
(2)学会欣赏鲁迅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2)认识鲁迅关注民生、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家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品味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运用讽刺、对比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的具体运用。
2.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鲁迅全集》中的《社戏》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社戏》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鲁迅运用讽刺、对比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的具体运用。
(2)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批判精神。
(2)讨论鲁迅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7. 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3)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社戏》语文教案
《社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戏》。
2.介绍《社戏》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以便于分析和讨论。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引导他们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寻找依据。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我”、“阿长”、“六叔”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描写方法。
3.讨论小说的语言特点,如:幽默、讽刺、夸张等,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社戏》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社戏》读后感的写作思路。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我”与阿长的互动、六叔的滑稽形象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贡献。
2.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社戏”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如:故事的起伏、高潮和结局,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节奏感。
三、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请学生分享他们修改后的读后感,互相学习和借鉴。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如:“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高二语文《看社戏》导学案
高二语文《看社戏》导学案高二语文《看社戏》导学案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和艺术的一腔深情。
王英琦,当代著名散文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1954年生于安徽寿县。
作品有《热土》、《我遗失了什么》等。
她的成名作是《有一个小镇》,她的代表作是《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被称为豪放型女子。
她的散文总是带有直感觉、真描写、快节奏的特点。
1.字音寒碜穷村陋闾熏炙蹊跷不瘟不火缠绵悱恻恁聒噪行头拘囿 ............小觑玉簪子发髻喷嚏愀然兀然 .......2. 词语解释①愀然作色:②寒碜:③穷村陋闾:④熏炙:⑤不瘟不火:⑥郑声之最:⑦日渐式微:1.理清思路,概括文本段落内容。
第一局部( 段-- 段)第二局部( 段-- 段)第三局部( 段-- 段)1、从作者的见闻和体悟中感知艺术真谛。
2、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人文关心。
3、掌握散文选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看社戏王英琦昏黑的天,刚生出第一窝星崽儿,女房东小桂子便冬冬上楼来了:“喝罢汤了?”“喝罢了,就走吗?”我一把将儿子喝剩的小半碗玉米粥夺下问。
“走,快去岗河村看戏哩。
”桂子催道。
“唉!”我旋即抱起儿子,拿过板凳,与桂子一道,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乡路,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今晚的“草台野戏”,就搭在我居家的小刘村不远的岗河村。
说是“草台野戏”,一点也不辱没了它:破的帘,简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台面??这种寒碜地挂着“穷村陋闾”相儿,带着浓郁乡间俗味儿的“社戏”,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艺。
我自己虽说还未浅薄到对此横眉冷对、不屑一顾的地步,但一开始对豫剧,对这种土掉牙的土梆子戏,也是不怀好意的。
我总感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
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由于日复一日地听,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熏炙,竟也就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看社戏(二课时)课程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和艺术的情感。
3.通过学习,学会对比和照应相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2. 学习本文的善于选材、剪裁,明确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的手法。
【教材自学】任务一:熟读课文,将生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陋闾()俚俗..()不瘟不火()..()熏炙()商贾.()蹊跷悱恻()聒动天地()嫡传()喷嚏()玉簪()任务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大致理解文意。
任务三:结合《学案导学》,掌握文中的主要事件及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
【合作互学】1.社戏:社,是土地神,祭社时,必有社戏,社舞的演出,场地就是“庙台或野台”。
鲁迅在《社戏》中写的是搭在水边的庙台。
现代的社戏是指偏远的地区逢年节时候上演的传统古装戏曲。
2.整体感知: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写的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侧重写什么?明确: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13节):3.第二部分(14-37节):4.5.第三部分(38-40节):【精讲点拨】一.阅读全文,分析下面的问题:1.作者开篇写房东“冬冬上楼”来催,自己夺下儿子喝剩的玉米粥,“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文章哪里跟此处相照应?2.第6节写戏台旁有一个零食摊子,摊子上有“各色纷呈”的食品,价格并不便宜,但买的人却不少,作者也给儿子买了一个烤红薯。
联系下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深意?3.作者喜欢看社戏的什么角色?她满足了欲望了吗?她看出了什么深意?4.作者在后台见到了什么?有何感想?5.写第三天晚上作者给青衣少妇送药送衣,表明“我”对演员们有什么感情?6.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作者写道:“虽然,我不是每场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
”这里的“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包含那些东西?“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有什么深刻含义?二.讨论本文的艺术手法。
明确:(一)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第一部分写武丑、武旦、老生,采用群像扫描的手法,说明这些人行头虽不雅致,表演虽不纯熟,但他们是凭本事在艰难度日,深受百姓的喜爱。
第二部分将笔墨聚焦到两个典型人物身上,反映他们艰苦的生存处境。
两相结合,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二)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作者在叙述故事中,不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叙述、议论、抒情相映成趣,拉近了自己与艺人、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第一部分的两处照应,既写出了百姓对社戏的喜爱程度,也为下文阐述社戏的顽强生命力做好了准备;体现了作者对艺人的生存状况的同情。
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前后勾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明确:既写出了人们看社戏的心情急切,又说明四乡八村的百姓对社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14节,写戏班的锣鼓响得早,看戏的人去得早,可见当地人的确对豫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说明头晚上的演出很成功,吊起了大家的兴致。
2.明确:上下文构成了暗比的写法。
反映出艺人们艰难的生活处境,寄托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3.明确:作者喜欢看青衣花旦,这晚上的戏有一位武旦的表演令作者大欣慰,但又生出了小遗憾:武旦的兰花指“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
作者运用了表中藏意的写作技巧,将自己要表达的深意隐藏于喜好与感想背后,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艺人们的高超的技艺,看到令人遗憾的粗大的兰花指实际上正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缩影,看到大众的真正的心理渴求与淳朴的审美趣味。
4.明确:重点写了两个典型人物及艺人们的饮食情况。
一是猫儿脸姑娘。
写她忙于演出,可能两个月没洗澡,化妆用的“胭脂”,好象是廉价的广告颜色。
二是写青衣少妇。
她五岁就登台演出,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在外奔波还带着个吃奶的孩子。
为了挣钱生活,她还得丢下生病的孩子上场演戏。
演员们竭尽全力的表演,他们的夜餐只是不禁饿的青菜、面条。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感叹道:“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混口饭吃------难呦!”寄予无限的同情。
5.明确:表明作者对贫困线上的艰难度日的演员们的同情和关怀。
6.明确:王英琦看到了艺人们艰苦的生活,对艺术的执著与虔诚;看到了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对豫剧的热爱;感悟到艺术的真谛。
剧情可以忘记,但这些定然会铭记在作者的心头。
这铭记着的一切,让作者在寒凝雪飘的深冬,心仍是满满的,然而,一想到他们的艰难的生活,内心又是怅怅的。
每当看到窗外的菜地,捧着滚烫的玉米红薯粥,作者总要惦记他们。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再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对底层人民的特殊情感。
2.学会迁移,会分析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
【当堂测学】如水的越剧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咿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
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
很难想象近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
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粱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
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
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
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就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
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
江南丝竹本来便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
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
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娆娆地迭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至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所能打量?如果说“私订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不无肤浅地概括了诸多越剧剧目故事主题、情节主线的话,那么哪怕在如此肤浅的概括里,越剧所演绎、所展示的情感审美,尤其是女性情感的审美,其内涵和形态也已如江南之水的绮丽和丰沛一样,是何等缤纷和华美了。
《红楼梦》里焚稿葬花的林黛玉,渗透的是一腔彻骨的愁怨和苍凉;《白蛇传》中断桥寄情的白素贞,洇漫的是一份大胆的追求和浪漫;而《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十八相送的祝英台,鼓荡的更是一种惊世的叛逆和勇敢——一部越剧大典,何尝不是水做骨肉的江南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情感的演示台、命运的演示台、人生的演示台?总说柔情如水,如水的越剧却让如水的柔情化为冰、化为火、化为永远芬芳在江南天空和地域上一坛情感的女儿红,让每一个品尝过越剧的人从此情也缱绻、梦也缱绻,侠骨氤氲、柔肠百回。
当一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一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
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1. 越剧诞生于江南的原因是什么?2. 越剧具有哪些特点?3. 请你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特点。
4. (1)为什么说越剧的诞生“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 (2)读了此文,你认为越剧剧目的故事主题、情节主线肤浅吗?【试题答案】1. 江南有适合越剧生长的风土人情和温山软水的地理环境。
(只要从人文和地理两个角度答题即可)2. (1)新越剧全由女子出演,是一条女性的河流。
(2)越剧曲调和唱腔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
(3)越剧的器乐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
(4)越剧的舞台以水为伴。
3. 文章大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开头提出越剧的总体特点,中间各段逐一分述,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4. (1)越剧在汲取了其他剧种精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革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越剧并不肤浅。
越剧是中国女性情感、命运、人生的演示台;能感染人、震撼人。
【写作训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请以“戏里戏外”为题写一篇作文,联系现实,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总结反思】(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结本文带给你阅读与写作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