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 槛菊(jiàn) 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彩笺(jiān) 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根据提示填空: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1、 C2、 D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三、教学设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能力和精神,使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深入探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四学时分两步走完成本文的教学。
第一、二学时: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第三、四学时: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把握传主性格特点,鉴赏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一、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战国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其中司马迁最推崇的便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信陵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司马迁如此的偏爱。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一)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2、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3、辞决而行 4、北乡自刭(二)古今异义 1、公子再拜,因问 2、以公子为长者 3、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4、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5、公子颜色愈和 6、让魏公子曰 7、愿枉车骑过之(三)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留军壁邺: 3、大会宾客: 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5、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7、公子从车骑,虚左: 8、为能急人之困: 9、公子怪之: 10、却秦存赵: 11、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12、侯生乃屏人间语: 13、北救赵而西却秦: 14、厉兵秣马: 15、自迎夷门侯生: 16、皆谦而礼交之: 17、以便国家: 18、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吾攻赵旦暮且下: 21、弃之降秦: 22、今公子有急: 23、此五霸之伐也∶ (四)一词多义 1、故(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2)复饮如故:(3)故久立与其客语;朱亥故不复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4)今公子故过之:(5)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6)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8)君安与项伯有故:(9)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2、引(1)公子引车入市:(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3)复引车追问侯生:(4)为公子先引: 3、就(1)乃谢客就车:(2)欲就公子之名:(3)使归就戮于秦:(4)金就砺则利:(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6)瞬息可就: 4、乃(1)公子于是乃置酒;乃谢客就车;乃请宾客:(2)嬴乃夷门抱关者: 5、辞(1)辞决而行:(2)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4)近日奉辞伐罪:(5)臣等不肖,请辞去: 6、兵(1)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2)勒兵:(3)得选兵八万人: 7、过(1)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臣所过屠者朱亥:(2)行过夷门,见侯生:(3)公子过谢侯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5)力能扛鼎,才气过人:(6)微二人,寡人几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7)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8、以(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欲以观公子;臣以此知之:(2)实持两端以观望;过客,以观公子;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3)世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4)譬若以肉投馁虎:(5)欲以客往赴秦军:(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以公子贤,不敢……;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以公子之高义;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以为小礼无所用:(8)以至……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9、为(1)封公子为信陵君:(2)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3)为寿侯生前:(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7)赵王所为: (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10、让(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11、微(1)(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2)微风鼓浪:微小;(3)微斯人,吾谁与归:(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e,其行廉::(五)重点字词 1、致食客三千人: 2、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3、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5、侯生摄敝衣冠: 6、愿枉车骑过之: 7、微察公子: 8、遍赞宾客: 9、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0、侯生乃屏人间语: 11、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2、我岂有所失哉: 13、然公子遇臣厚: 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16、如姬资之三年: 17、勒兵: 18、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21、将兵十万: 22、旦暮且下: 23、已拔赵: 2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25、公子勉之: 26、天下莫不闻: 27、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28、顾未有路耳: 29、夺晋鄙军: 30、西却秦: 31、公子亲数存之: 32、公子过谢侯生:33、请数公子行日:(六)句式 1、欲以观公子: 2、遍赞宾客: 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4、可使击之: 5、为大梁夷门监者: 6、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7、诸侯敢救者: 8、公子何以知之: 9、何功之有哉: 10、尚安事客: 11、请救于魏: 1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13、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4、此五霸之伐也:15、不能得之于王: 16、如姬父为人所杀: 17、而如姬最幸: 18、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19、何泣也: 20、何如哉?: 20、此人力士: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2、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第二课时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基础知识二、全部互动,解决其它疑难知识,教师适时点拨指正三、检测练习 1、注音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A、士无贤不肖(q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B、公子往,数请之(shù多次地)冠盖相属(shǔ连续) C、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D、侯生乃屏人间语(bì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2、通假字有误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B、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祸兮福兮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
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2020高二语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特殊的文言虚词、实词及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知识积累。
2、了解文章中每一则对话的含义,把握其具体内容。
3、理解文中所阐述的义与富贵、义与君子、义与勇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在当下积极传承践行这些优秀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中每一则对话的含义,把握其具体内容。
4、2、理解文中所阐述的义与富贵、义与君子、义与勇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在当下积极传承和践行这些优秀思想。
三、学习过程(一)学习第1、3、4则学习第1则【原文】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⑷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
(2)而:如果。
(3)可求:指求而不违背道义。
⑷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
【译文】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
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学习第3则【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2)肱而(3)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4)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食:粗糙的饭。
(2)曲肱,即弯着胳膊。
(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4)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孔子说:“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4.1《修辞立其诚》(导学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领悟经典论著 提升思辨思维04《修辞立其诚》同步学案 *夯实基础知识 1.解释重点词语 经师:曲学阿世:顺风转舵:哗众取宠: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分析结构手法 任务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活动四跳读文本,明确说理技巧 任务活动五 再读文本,探究艺术特点任务活动二 梳理内容,解读方式结构【情境设计】《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同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文本内容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交流。
1.《修辞立其诚》内容和结构示意图《修辞立其诚》具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文章的本论部分是怎样的结构,又有什么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依据下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
2. 《修辞立其诚》本论部分结构及论证方法:任务活动三 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情境设计】文章内容深刻,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在思考中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提升自身思维辩证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诵读课文第一段,解释“立其诚”的含义,括号中的内是不是多余?2.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2、3、4段),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论述效果有何不同?3.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1.梳理作品的论证结构手法,明确文本内容。
2.运用多种阅读手段,探究说理技巧和艺术特点。
3.联系实际,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学习目标 课上学习任务4.古人曾说:“为人要直,为文要曲。
”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
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任务活动四跳读文本,明确说理技巧【情境设计】《修辞立其诚》内容深刻,思想深邃。
我们通过跳读文本,可以从不同维度明确文章的说理技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从整体把握,跳读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说理技巧。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行文、认识、内容、本质等四个维度分析《修辞立其诚》。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2)弘.毅(hónɡ)(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4)既得之,患.失之:担心,忧虑(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高二语文学案——《侍坐》学生版
使用者班级姓名高二语文学案《侍坐》【学习目标】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古代名与字)。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
【自主学习案——知识链接】导入新课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
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这堂课是学习《论语》的开始。
愿从此,我们去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的散文集,它是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补充:《五经》是指六艺是指2、了解语言文化常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
《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
2021年高二语文学案:4.8《都江堰》(鲁人版必修3)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都江堰》学案导入语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本课关键词: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政治走向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浚理滋润濡养消灾庇护辩论自信精神世界对比先抑后扬(与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一样是一种表现手法,作用是铺垫,引发好奇)一、课前基础检测1、下列每组词中读音有不相同的一项是()A.堰塞湖/都江堰屏障/屏风劲厉/遒劲B.颓壁/颓唐邈远/渺茫庇护/麻痹C.驯顺/驯马濡养/蠕动突兀/会晤D.胡逛/欺诳前兆/感召规矩/矩形答案:D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废弛履历众目睽睽无所专攻B.修缮延伸崇山峻岭游目骋怀C.僵硬企盼雍容大度突发其想D.强悍遴选无与伦比应运而生答案:C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组是()A.关于什么是形象思维,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B.除了你能去,谁能去?他吗?他能去吗?我看他不能去吧?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D.相反,在另一些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如飞机、火箭、电视等答案C解析C项中前两个顿号应该为逗号4. 判断成语对错(1)「趋炎附势」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怎不令人感叹世态炎凉()(2)居高临下,只见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向前涌进,怎不令人目眩神迷()(3)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因有「天府之国」的四川,才有一个安定的后方()(4)立法院的「衮衮诸公」有几个是真正在维护人民权益的呢(5)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将李冰对水利工程的贡献与「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描写得淋漓尽致()(6)原本扑朔迷离的凶杀案,经由警方日以继夜的追查后,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7)看着「江河日下」的胜景,令人心胸为之开阔,俗虑全消()(8)我对你的帮助,仅是「杯水车薪」,何足挂齿()(9)昔日繁华的市街,现在已冷清颓圮,怎不生「东海扬尘」之叹()(10)小林自从退休之后,过着「临渊羡鱼」的悠闲生活,令人向往()答案:解析:(1)(2) (3)(4) (5)(6)(7)(10)以上都对解析:(1)比喻依附权势 (2)水势盛大的样子 (3)形容地势险要而物产丰富的地方用以指四川 (4)众多居高位的官员 (5)比喻品行高洁(7)江河日下:喻事情一天一天衰败下去 (8)杯水车薪:喻无济于事 (9)东海扬尘:喻世事变化极大 (10)临渊羡鱼:比喻只想成功而不努力争取5、《都江堰》是一篇()A.游记B.说明文C.议论文D.抒情散文答案:A6、《都江堰》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这句话所用的手法是()A.对比B.夸张C.层递D.排比答案:A解析:把长城的文明和都江堰的文明作对比,答案为A7、(多选题)《都江堰》一文中,善用拟人法描写江水,下列文句,何者即是此一笔法()(A)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B)也许水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C)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D)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E)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答案:(A)(B)(C)(D) 解析:(E)比喻法8.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说得近一点,有了它,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②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③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①③②D. ②①③答案B解析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9. (多选题)下列哪些描述,是对李冰建都江堰的赞颂()(A)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B)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C)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D)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E) “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答案:(A)(C)(E)10. “ 因有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其中“冰清玉洁”一词,可替换为()(A)光风霁月(B)冰壶秋月(C)冰清玉润(D)虎尾春冰(E)珠圆玉润答案:(A)(B)(C) 解析:(D)喻危险 (E)喻歌声宛转美妙11.(多选题)下列哪些文句,是借长城来衬托都江堰()(A)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B)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C)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D)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E)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答案:(B)(C)(D)(E) 解析:(A)用秦始皇以衬托李冰12.“他(李冰)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句意谓()(A)指李冰治水脚踏实地,如田间老农般笃实(B)指李冰个性朴实,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为自己打算(C)指李冰藉由治水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政治管理学(D)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答案:(D)13、阅读《都江堰》中的几段文字,回答问题:A.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答案:海水与都江堰水的不同(2)这段话使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叙述?正确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海水与都江堰水进行对比(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何?正确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动感B.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是一种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以上这段描写运用哪些修辞技巧:()(A)转化法(B)比喻法C)排比法 (D)摹写法 (E)呼告法答案:(A)(B)(C)(D)C.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1)为何说都江堰流水是“壮丽的驯顺”?正确答案: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2)“壮丽的驯顺”有何深刻的涵义?答案: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智慧超人,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3)指出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排比,比喻,拟人D.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关于此句的说明,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 )(A)此句为反诘语气(B)旨在警告现今官员,该知所进退(C)表达为政者应坚持为基层百姓的福祉、生计着想的立场(D)期许自己进入官场后也该向李冰效法(E)间接赞美了李冰福荫苍生的不朽德泽答案:(A)(C)(E) 解析:(B)嘲讽现今官员 (D)并未期许自己进入官场D.拓展练习1.请依照文字内容及脉络判断,这段文字应出自余秋雨的哪篇文章()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A)《白发苏州》(B)《风雨天一阁》(C)《牌坊》(D)《江南小镇》答案:(D)解析:(D)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南小镇》从文章描绘的气氛及最末句「条条石板阶道」选出江南小镇2.请从文章题材及文字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应是余秋雨的作品()(A)脸上淡妆,只有两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娇红欲滴,云鬓蓬松往上扫,后发齐肩,光着手臂,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B)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白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花源就在眼前了那地方桃花虽不如何动人,竹林却很有意思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C)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D)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答案:(C) 解析:(A)张爱玲《色,戒》 (B)沉从文《沅陵到桃源》 (C)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写黄州赤壁,符合余秋雨文化大散文的风格 (D)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下面文段的中心我以为蚕已经死去,结过茧子的蚕因为了自造的坟墓将自己埋葬了可不,几天后,蚕破茧而出,它们已化着了一只只蚕蛾……不久,蚕茧上就有了蚕蛾排出的无数密密麻麻如芝麻粒大小的卵次年的春天,这些卵再变成幼蚕,它们便又开始了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我以为蚕已归去,原来,它们又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着生命,以舞者的身姿绘出生命的轨迹,给不断生命的人制造着身上的华衣蚕啊!那些终生欢快地舞蹈着的蚕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结一个遮蔽风雨的茧子么!本段的中心是:提示:联系全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二、自主发现交流发现(自习完成,课上课下交流补充)第一步、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整体感知1、速读一遍,独立感知诵读方法:(1)游记类文章诵读要注意把握游记的特点,它比较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2)游记中,作者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划出你认为有表现力的词句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试着独立理解(3)读完后,合上课本,在脑子里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2、写出你的整体感知游记类文本可参照如下格式写:阅读游记,第一要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路第二要弄清作者在各处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第三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重现作者笔下的景物,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的整体感知是:第二步:再读文本,记录个性发现(分条记录)我的发现:和我交流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发现:其他小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第三步:再读文本,针对文章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从文章中寻找证据解决问题1、我的问题:我的解答:正误判断(寻求同学帮助,加以判断):2、我所记录的同学们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第四步:交换学案自学完后,把你自己的发现和别人的发现进行交流,交流越多,你的收获越大三.小组交流班级展示(上课进行)1、小组交流交流要求:(1)各学习小组将个性发现和所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丰富知识,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查漏补缺,使个性发现最大化(2)交流中要在个性发现栏目和探究问题栏目记下别的同学有价值的发现,记录越多,收获越大(3)选出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报告你们小组的个性发现和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交流完后,由小组书写员迅速将成果写在黑板上交流发现的数量:至少一个2、班级交流交流要求:(1)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交流个性发现(2)合并所探究的问题,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由中选者担任临时教师组织同学探究我所记录的其他小组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解答:四、总结发现(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交流完后,请你梳理你的记忆,看看留在你脑子里的发现1、你认为最有个性的发现是:理由:2、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理由:3、你还有什么疑难五、自学参考材料(一)知人论世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1987年获颁中国“国家级凸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3年再获“上海文学艺术大奖”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书余秋雨的散文往往透过实地考察,以历史文化的时间感与身历其境的空间感交错而成,从不同的角度来审美、思考与反省,并触发所感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笔调融合知性与感性,风格厚实醇美《都江堰》作者为余秋雨,是一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文化随笔都江堰位于川西平原的岷江上,于二千二百多年前由李冰父子所修建这个古老工程以科学方法解决了四川人民的最大困扰—旱涝,成就富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其效益,于西元二○○○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本文以人文的角度对比长城和都江堰两个工程作者认为都江堰的气势虽然不如长城,却能永续造福无数民众,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透露了建造者关心民瘼的智慧与仁慈文中并以泼墨般的气势,写活了江水的磅礴壮观,进而推崇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福荫苍生的不朽德泽,及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全文借堰写人,深掘历史人物精魂,充满浓厚的人文反思(二)文体知识1、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因此游记可分为记叙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说理型游记等游记的特点:首先,游记比较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次,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是游记的另一个特点游记中,作者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次,游记的语言生动,文中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2、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两个事物相互比较而得出的结果,重在比较,从而让读者心目中有一个明显的差别衬托,则是一个事物衬托另一个事物,有正衬,反衬之说,有时候内含比较,但重在突出一方面特征3、欲扬先抑的手法: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问题研讨本文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都江堰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是为了弘扬它的为官之道文章围绕一个中心,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1、第一部分1)作者开篇写到“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出理由同意长城所起的作用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而都江堰却为民造福上千年,延用至今2)第二段写“长城也当然伟大”的目的是什么?写长城伟大,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意志力,又突出了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对养育中华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有衬托作用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并分析其含义“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灌溉”一词既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作用4)“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一句的含义从对当地人民乃至整个中国所起到的作用来歌颂、赞美都江堰5)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哪几个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目的是什么?运用对比的写法歌颂都江堰角度:从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诸方面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时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2、第二部分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采用先抑后扬层层推进的方法,这样写,是从一般游客心理的角度出发,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目的是引出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2)找出描写都江堰壮观水流的语句,分析水流的特点先写都江堰所处的环境:“草木茂盛”、“更滋润,更清朗”;再写都江堰的水声:“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然后写都江堰的水态:“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遇到江心的分水坝,“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最后这“最强悍的生命”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造福千年”都江堰水流的特点:“翻腾咆哮”的水流,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进行3、第三部分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1)为什么说“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作者用“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赞扬李冰作为郡守,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职责,表现了人格的高尚和作风的廉洁同时作者也暗暗抨击了官场中以权谋私的腐败风气2)“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戒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李冰虽已作古,但他的劳动成果——领导当地人民修建的都江堰却依然在为民造福,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生命在人民心中延续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仅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如何理解这一段话的含义?A.长锸代表:实践“守”的含义:a:郡守;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代表: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1)辩论内容: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通过分析文本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分析和鉴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引起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的重要性。
2.分析和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春蚕》等,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
第三步:文本分析与讨论1.分发相关作品的文本材料,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意义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思考提问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作品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对于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五步:学生表达与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或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演讲。
第六步:概括总结从课程中总结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并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和作业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品创作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来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并对以后的教学做出改进。
教学资源1.课本和辅助教材2.文本材料和图片素材3.计算机和投影仪扩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写作比赛、文学论坛等扩展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方式。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学案第3课 边城 Word版含答案
◆3*边城繁华的都市,高楼林立,商品琳琅,乐园怡人,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可是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掬来清明如玉的静水,洗涤心中的铅华;眺望青翠苍莽的群山,领略逸脱的神气;走进古朴沧桑的古城,感受正直朴素的人性。
其实,我们不用走出都市,《边城》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山、水、人。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去聆听她的爱她的恨。
拥抱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春节随兰州铁路局局长慰问青藏铁路大沙漠地段的职工,在慰问大会上局长问养路工有什么困难没有,一位满身沙尘的养路工悄悄凑过来,在局长耳边说了几句话。
局长随即把女记者叫到外面走廊里,严肃而诚恳地求她帮一个忙。
局长说:“好姑娘,刚才那位养路工说想拥抱你一下,轻轻地拥抱。
那养路工在最艰险的一个道班工作,每天看着火车从自己身边轰轰隆隆开过去,他只能隔着窗子,向里面望。
”女记者被感动了,一口答应了下来。
她很快就细心地化了妆,穿上了最美丽的衣裳。
当她站在主席台上与那位养路工紧紧地拥抱时,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其他养路工又去拥抱那位勇敢而又幸福的养路工。
微感言:沈从文名言警句1.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我应当为自己感到庆幸。
2.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3.我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4.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5.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一、作者视窗过去逃学的顽童,未来水乡的赤子。
即使曾漂泊万里,辗转南北,他的文字里永远也脱不去那种自然的朴实与风格的巧趣。
珠玑文字,绘边陲烟水小乡的青苔巷道;只言片语,描依山傍水苗寨女子的婀娜多姿。
他在品,品自然万物,人间百态;他在写,写曼妙情丝,朦胧意境。
他,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典型。
【注】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_《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挽.起(wǎn ) 签.署(qiān ) 一蔸.(dōu ) 淤.泥(yū) 籼.稻(xiān ) 捍.卫(hàn ) 茎.秆(jīng ) 粳.米(jīng ) 花蕊.(ruǐ) 掖⎩⎨⎧ yē(掖着)yè(奖掖) 屏⎩⎨⎧ bǐng (屏气)píng (屏幕)★字形辨析⎩⎨⎧ 笼(lǒng )笼罩茏(lóng )葱茏 ⎩⎨⎧ 署(shǔ)签署暑(shǔ)暑热★词义辨析探索·摸索两词都有“寻找”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通常和领域搭配,即对象是一个领域,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摸索”,试探,寻求。
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通过亲身经历试图达到一定目标。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脚步。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摸索..出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春江花月夜》学历案(教案+学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
《春江花月夜》学历案(教案+学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同步学历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意义;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优美诗意;4.巩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内涵;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意象的意义;2.把握诗歌的抒情主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背景及分析艺术特点;2.朗诵法:用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诗意;3.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引导学生感受春江的美景;2.讲解诗歌背景: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基础;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针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解释,以达成更深入的理解;4.朗诵法: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朗诵诗歌,发掘出每一个字中的情感,深入理解诗歌;5.写作辅导:根据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指导他们完成一篇短文,以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6.课堂总结: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回顾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和诗意。
六、板书设计春江花月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临安风雨起,还记得归路的青草?丹桂飘香,绿水长流世事如梦,人生何处不相逢?七、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能积极讨论,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2.写作评估:学生通过写作表现出对诗歌的细致理解和对诗意的准确把握。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报任安书》学案1+1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山东省2015级高二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报任安书》答案1.注音阙然(quē)槛阱(jiàn )圜墙(yuán )强颜(qiăng )赭衣(zhě )臧获(zān g )倜傥(tìtǎng)厥有(jué)桎梏(zhìgù)囹圄(líng yǔ)愠色(yùn )2.前四段基础:1.第1、2段重点字词(1)太史公牛马走:名词做状语,像牛马一样,指对自己的谦称(2)再拜:两次(3)曩者辱赐书:从前(4)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抱怨(5)请略陈固陋:固执、鄙陋的意见(6)幸勿为过:责备第3段重点字词(1)倡优所畜:名词做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看成同......一样,相提并论(3)用之所趋异也:因为(4)太上不辱先:使动用法,使....受辱(5)其次不辱理色:道理和脸面(6)其次诎体受辱:弯曲肢体,指被捆绑(7)积威约之渐也:逐渐(8)定计于鲜也:态度鲜明(9)见狱吏则头枪地:同“抢”,撞击(10)所谓强颜耳:厚颜,指不知羞耻(11)曷足贵乎:哪里(12)具于五刑:判决(13)衣赭衣:穿着(14)声闻邻国,罪至罔加:使.....听到;通“网”,法网(15)在尘埃之中:受屈辱的地方,指监狱之中(16)审矣,何足怪乎:明白(17)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法律(18)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的原因第4段重点字词(1)亦颇识去就之分:区别,界限(2)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自己的心愿(3)幽于粪土之中:幽禁(4)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显露2.一词多义务:从事;一定,务必;要事,事情;要求过:超过,偏过;超过;过错;责备;责备3.判断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4.翻译句子(1)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同啊。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二语文《离骚》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屈原及《离骚》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耶?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4.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5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6.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7.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世亦远矣。
8.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小说典型题汇总:
1.①《明年还种棉花》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②《雨夜》“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6分)
③《龙须巷》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场景: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2.《剑客》简要分析柳笛这个人物形象。
(6分)
3.《亿年之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民们对土龙的态度变化过程。
(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赠别贺兰铦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阆州。
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阆州到湘吴去。
杜甫此时写诗相赠。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
B.“悲歌”二句,凸显了贺兰铦年老体弱,悲歌慷慨,远赴吴湘的悲壮。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
D.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关怀的心情。
4.“今君抱何恨”中的“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概括。
(6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 “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 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 “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
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6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